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PPT课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和价值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4f63330029bd64793e2c2b.png)
从学术、教育方面看待国学经典与教育问题
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 它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 文教育于一体,统一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丰 满和完善,内在有共通之处。
贰
素质与素质教育
素质与素质教育
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
1985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 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 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 个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 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感谢观看
03 游艺技艺
包括传统的游艺, 以及一些需要通 过长时间反复地 练习才能获得的 传统技能技艺。
国学经典与教育
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待国学经典与教育问题
现在常说“世界在一体化”,世界一体化的 内容并不在于使各种文化变得同质,而是 在于各个民族的多样化。所以说,中国梦 离不开中国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我们应该 发挥中华民族最突出的历史文化优势,提 升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 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当代 文化。
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类 文明,就是经典研读,就是 “文”“史”“ 哲”,就是艺术。人文 教育能促进我们对真善美的崇 敬之心,能唤起我们对一切伟 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 惊奇。
唐朝以前
中国的启蒙教育刚刚起步,启 蒙教育的目的是单纯的识字, 孩子上学读的第一篇文章是东 汉史游编写的《急就篇》。
素质教育就是改良土壤、 提高地力的过程。只有 土壤改良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提高 了,在这块土地上种的 东西才会蓬蓬勃勃地生 长。
国学第一讲
![国学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17ff571101f69e314232945c.png)
v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
国学第一讲
第二计 围魏救赵
v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v 与敌交战时,攻打大集团敌人不如将敌人分 割成小股敌人来打,攻打敌人正面不如攻打 敌人的后面或侧面。
腹似蜃shèn ,鳞似鲤,爪似鹰,
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 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 旁有须髯[rán] ,颔下有明珠,喉 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 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 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龙的传人解析 国学第一讲
名人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 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 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国学第一讲
v 燧[suì]人氏:
(距今约七八千年前)
v “民食瓜果蚌蛤(bàng gé ),腥臊恶臭,
v 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v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
v 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
v 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dù] 》)
国学第一讲
v 神农氏: (距今五、六千年前)
v “民食肉饮血,衣皮毛,至于 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 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 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新语·道基》)
v 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奇书
国学第一讲
山海经异兽
国学第一讲
《山海经》上古四大神兽
国学第一讲
国学经典(PPT42页)
![国学经典(PPT42页)](https://img.taocdn.com/s3/m/057a7f4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1.png)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国学经典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国学经典](https://img.taocdn.com/s3/m/020aad34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1.png)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国学经典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认识国学经典第一节:教学目标上课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国学经典,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三字经》、《百家姓》等国学经典的内容和作者,掌握相关知识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第二节: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国学经典的内容,并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三节: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三字经》和《百家姓》的书籍封面,引导学生观察封面图片,并询问学生是否见过这些书。
2. 引入:教师简单介绍《三字经》和《百家姓》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产生一些好奇心。
3. 学习: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三字经》和《百家姓》中的几则内容,注重发现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4.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 《三字经》和《百家姓》的内容有哪些?b) 这些内容传达了哪些道理和智慧?5. 总结: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点总结,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学生阅读《三字经》和《百家姓》的相关课文,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对国学经典的认识和感受。
第四节:教学反思与展望通过此次教案的实施,学生们对国学经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更多的方式和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领悟国学经典的内涵,同时鼓励他们多阅读国学经典,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e66d83ce0c22590102029d7f.png)
三、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率先垂范 •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与教育方法
主讲人:
王斌
一、国学概述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三、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方法
一、国学概述
1、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主,包括其余诸子学说在 内的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伦理体系。 2、“日用而不知,无用之大用” “食不语,寝不言” “寝不尸,居不容”《论语》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弟子 规》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 者。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2、修身为本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 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 学》 • 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大学》 •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 知所以修身,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治人,则知所 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 安重深沉为天下第一美质,定天下大难者此人也,为天 下大事者此人也。吕坤 《呻吟语》 • 沉静非缄默之谓也,意渊涵而态闲正,此谓真沉静。吕 坤 《呻吟语》 •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国学经典入门(讲稿)
![国学经典入门(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bd64a418844769eae009edc9.png)
传承中华文化】
鹿邑二高国学大讲堂
国学经典入门
(开堂第一讲)
主讲人 武楠
你知道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 一本国学经典著作,是哪一部吗?
【尚书】 【易经】 【论语】
【 易 经 】
易经是谁人所作?谁人所传?
「易经」是一部刻图记事的史 书,是从有文字,有史官起就 一代代记录的史书。从人类的 来源一直记录到大禹治水成功 后的人类发展过程。特别强调 的是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洪荒远 古之世趋吉避凶的道理。 「易经」的作者是我们的历代 祖先.不是某某一个人,是中华 远古历史的传承。
春 秋 孔 子 所 传
西 周 文 王 所 演
上 古 伏 羲 所 创
1703年,德国自然科学家莱布尼兹首次发现二进
制 莱布尼兹意料不到他发现的二进制会在中国的 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图中早有表述和使用,按此图予 以数列比较,坤卦相当于000000、乾卦相当于 111111、此两卦简约为0和1的二进位约数,他惊奇 地发现易经图象中从63到0的二进位数字。 他在钦佩之余说道:“我发现二进数是20年前。 到今天我才发现,中国人在四千年前已经了解到0与 1的二元数论” 莱布尼兹认为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物”。
让国学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智慧源泉
“我一直都在从事古典诗词的教学工作,至今已近70年而从 未停止。这不仅仅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更是出于古 典诗词中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感发,令我感动,召唤于我。这 一份感发生命,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 品格、襟抱和修养,所以中国传统一直有'诗教'之说。我一 生历经许多苦难不幸,却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这正 与我热爱古典诗词有很大的关系。我坚信,中国古典诗词的 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会中断,而中华文化的长流也 一定能够绵延不绝,沾泽未来的世世代代。我之爱好诗词和 到各地讲授古典诗词,如前所言,只是出于一种生命的感发 和召唤,不意竟因此获奖,乃全出于意外,我对此非常感 谢。”
国学经典与教育课件
![国学经典与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b0d0f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fa.png)
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国学经典的普及工作,提高大众对其认 知和理解。
05
案例分析
某学校国学经典教育实践案例
案例概述
某学校在教育实践中融入国学经典,通过课堂讲解、诵读 、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实施过程
学校开设国学经典课程,组织教师编写教材,邀请专家进 行培训,并开展相关活动如经典诵读、文化节等。
国学经典与教育课件
• 国学经典概述 • 国学经典在教育中的应用 •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 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创新 • 案例分析
01
国学经典概述
国学经典的内涵
01
02
03
传统文化精髓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 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 理和艺术审美。
历史传承载体
国学经典记录了中华民族 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和文化 传承,是研究古代社会、 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将国学经典融入社区文化生活,可 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 社区凝聚力。
03
国学经典的现代意义
国学经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培养道德观念
国学经典强调仁、义、礼、智、 信等传统美德,有助于引导青少
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传承文化价值观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让学生了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
神,增强文化自信。
民族精神支柱
国学经典所传承的文化价 值观和民族精神,是维系 民族团结和发展的重要纽 带。
国学经典的分类
经部
包括《周易》、《尚书 》、《诗经》等儒家经
典著作。
史部
包括各种历史著作,如 《史记》、《汉书》等
。
子部
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 如《老子》、《庄子》
开学第一课中的国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开学第一课中的国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4cf4ab50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d.png)
开学第一课中的国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近年来,国学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开学第一课中的重要内容。
国学教育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开学第一课中的国学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
首先,国学教育强调对经典著作的学习。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接触到《论语》、《孟子》、《大学》等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讲解和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这些著作中的思想内涵和人生智慧。
同时,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其次,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等。
通过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同时,国学教育也会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如诗词、书画等,扩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
第三,国学教育强调实践与体验。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书法、围棋、茶道等。
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四,国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会讲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之处。
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伟大成就和传统文化的价值,逐渐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这种自信心将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坚定地继承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第五,国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先哲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们将了解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的重要性,培养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人文关怀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也有助于塑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六,国学教育强调学生的诗文修养。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将接触到一些经典诗词的赏析,并有机会体验写作。
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d555b35a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e7.png)
国学经典与教育中国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关系。
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深邃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如《论语》中所强调的仁、义、礼、智等,都是对学生人格培养极其重要的指导。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深刻的价值观念,培养崇德向善的心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提升学生的修养和文化素养国学经典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对于学生的修养和文化素养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增加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孟子》中所强调的“知止而后定”,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会思考,不盲从从众;《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则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敢于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促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国学经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互相帮助,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同情心、友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五、引导学生积极塑造自己的人生国学经典中的智慧和人生思考对于引导学生积极塑造自己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学习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人生的真谛与意义,明确人生的价值追求和目标。
在学生面临选择和困惑时,国学经典可以给予他们指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国学经典与教育相辅相成。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塑造自己的人生。
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4797dd9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f.png)
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在当代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家庭教育不仅是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建立良好社会价值观的基础。
而传统的国学经典则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塑造孩子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中的相互影响。
首先,国学经典为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价值观基础。
国学经典包含了大量传统文化与道德理念,如《论语》、《大学》等,这些经典讲究孝顺、诚信、勤勉等价值观念。
家长可以通过阅读国学经典向孩子灌输这些高尚的价值观念,并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例如,父母可以通过讲述孟子的故事来教育孩子要恪守道义与助人为乐的精神,从而培养孩子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国学经典可以提供孩子的学习素材和思想引导。
这些经典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智慧,通过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孩子可以学到理性思考、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论语》中有着许多富有智慧的格言,如“不学无术,无以立身”,这些经典的智慧言辞可以引导孩子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
此外,国学经典也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审美观和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文情怀和审美素养,国学经典中的诗歌、词曲以及绘画等艺术作品都蕴含着高度的审美价值。
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欣赏国学经典中的经典文艺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鉴赏力。
通过与经典相结合,孩子能够感受到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培养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国学经典与家庭教育并非简单的机械累加关系,而是需要家长巧妙运用和灵活应用的过程。
家长不能简单地对孩子进行强制灌输,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经典教材,并通过与孩子的互动,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理解。
另外,家长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度调整经典教育的程度和难度,避免给孩子过重的负担。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合理运用国学经典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园国学第一课教案
![幼儿园国学第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d2f71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8.png)
幼儿园国学第一课教案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讲解诗句,传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等国学基本道德观念,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三字经》•《弟子规》•红尘童话(以下简称“红童”)板书、卡通图片、手偶等•长凳、毛毯等舒适的教具教学内容1.关于三字经三字经是国学中重要的经典之一,里面记载了许多基本的道德原则。
起初,让孩子们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快速了解三字经——成语接龙。
总之,让孩子们接龙是为了更好地介绍三字经。
在接龙游戏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发现古代成语的智慧。
–游戏一:”三字”接龙。
从“百家姓”中开始,每个学生要说出一个人名,然后嘴巴说出末尾字,形成一个三字的成语。
下一位再说一个人名,从这个成语的末尾字开始。
比如,一个学生说了孔夫子,末字为“子”;另一个学生可以接“子曰”。
–游戏二:“四字”接龙。
这个游戏的规则和“三字”接龙游戏基本相同,但这次是形成四字成语。
2.关于弟子规弟子规是国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经典之一,描述了儿童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规则。
为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弟子规中的道德准则,我们可以利用故事情节与红童板书展开引导或鼓励孩子们发表自己过往的感悟。
–第一节——尊敬长辈通过给孩子们讲述“狼来了”的故事,来教育他们了解为什么需要尊敬长辈。
我们可以如下进行讲解:“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随便搬弄惹怒同伴。
因此,更应该尊敬每一个人的权利、感受、隐私等。
不过,在人际交往时,应该准确判断,避免为了面子、面向死缠烂打的连续说好话而陷入困境。
”–第二节——孝顺父母首先,我们需要通过介绍“龙生九子”的故事激发孩子们对孝的认识和兴趣。
讲故事过程中,通过引导孩子们提问,让他们自己总结出故事的主要教训。
在活动中,我们需要再次强调通过“遵从父母意愿、不轻易道谢、不轻易舍人取义”等方式表达孝顺。
教学结束本课程结束时,鼓励孩子们思考并评价自己这次课的收获和不足。
并告诉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尊敬长辈、孝顺父母是学习弟子规和三字经的重要基础。
国学经典 第一课
![国学经典 第一课](https://img.taocdn.com/s3/m/7577bfdf240c844769eaee1a.png)
1、定义: 原指 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 现指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2、分类: 1)按内容: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2)按学科: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 伦理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3)按思想: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 4)按《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
后唐庄宗李存勖,年轻时骁勇善战,从 未打过败仗。后来身为天子,统一了北方。 他千不该万不该,说了一句“伐善”的话。 他当着许多宿将的面说:“我是凭着我的十 根手指头,打下的天下。” 而没有赞谢他人 的努力。宿将们听了之后,非常泄气。再也 无人肯为他尽力作战。不出三年。即将辛苦 经营的天下失掉,死于兵变之中。
素材积累5:“大树将军”冯异
汉光武帝手下有一员大将冯异,善于带兵。 旁人无法统帅的部队,由他来带,风纪就可 以改善。他的长处,就在于不争功。冯异作 战时奋勇争先,论功时,诸将喋喋不休,他 独退倚在大树之下,笑看他们争吵。所以得 到一个“大树将军”的雅号。有功不争,才 能赢得众人的尊敬。
பைடு நூலகம்俎豆礼容
孔子在母亲颜 徵的教育下, 自幼好礼为儿 嬉戏,常演习 礼仪。
孔子的人生
(一)刻苦求学时期 (二)开始设教时期 (三)出仕鲁国时期 (四)周游列国时期 (五)删述六经时期 (3---30岁) (30--50岁) (50--55岁) (55--68岁) (68--73岁)
诵 读 经 典
素材积累4:好“伐善”的李存勖 (xù)
儒文化的核心: 仁、义、礼、智、信 忠、孝、廉、耻、节
■孔子(前551--前
479)春秋末期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 丘,字仲尼。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祖先 因避难奔鲁,后定避鲁 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 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 侯。
国学经典与教育
![国学经典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9ac52f114791711cd7917a3.png)
国学经典与教育学习心得2010-09-05 15:32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但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通过这个段时间的学习,感觉国学不但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
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
不过现代的教育,仅仅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增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
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能够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能够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能够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能够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
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
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
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一讲《治国与安邦》教案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一讲《治国与安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c98f8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c.png)
国学经典之四书五经-第一讲《治国与安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治国与安邦》展开,讲解其中重要观点和原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治国方略及安邦之道。
二、教学目标1.了解《治国与安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2.理解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治国实践的联系与区别。
3.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重点1.《治国与安邦》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
2.古代治国策略在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内容安排1. 介绍《治国与安邦》•阐述《治国与安邦》的起源及历史背景。
•解读《治国与安邦》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
2. 古代治国理念解析•探讨古代治国思想在三纲五常中的体现。
•分析古代君臣关系和民众责任的重要性。
3. 现代治国实践对比•比较古代治国理念与现代政治实践的异同。
•探讨如何将古代治国智慧融入现代治国建设。
五、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老师讲解《治国与安邦》的基本理念,学生听讲并做笔记。
2.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古代治国思想与现代治国实践的关系。
3.展示互动:学生展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看法,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
六、教学反馈1.学生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治国与安邦》的读后感或思考报告。
2.小组讨论成果:鼓励学生将小组讨论的成果整理成汇报,分享给全班同学。
七、教学检查1.学生作业批改:逐一检查学生的作业,对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和肯定,对存在问题的作业提出指导意见。
2.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后测试或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评价。
八、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古代治国与安邦理念,认识到古代智慧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对国学经典的研究热情和理解能力。
同时,希望通过本教案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
![第一讲 国学经典与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42e584215acfa1c7ab00cc0f.png)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主讲:曹廷华一、国学与经典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
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不能光说不练。
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
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
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是师风之根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主讲:熊笃一、关于教育的作用1、治国。
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PPT】国学经典与教育——五德五常
![【PPT】国学经典与教育——五德五常](https://img.taocdn.com/s3/m/8ac0614eaef8941ea66e0578.png)
教育思想
1.中国古代教学艺术的五个原则
(1)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的教学原则 (2)“问对” (问答对话)启发式 的教学原则 (3)相机而授,适时而教 的教学原则 (4)寓理于事,寓义于趣的形象化教学原则 (5)师生相谐,美善相悦的教学原则
暴。 ❖ 良:邢疏:善良,不邪恶,不伤害他人和他物。 ❖ 恭:邢疏:恭敬、庄重,不傲慢轻狂。 ❖ 俭:邢疏:节俭、朴素,不奢侈浪费。 ❖ 让:邢疏:谦虚礼让,不蛮横自私。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是西汉董仲舒总结孔孟儒学的五种道德)
❖ 仁:《论语·学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孝悌是仁的根本。《论语·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博爱是仁的核心。《论语·雍 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愈《原 道》:“博爱之谓仁。”
国学经典与教育思想
什么是经典教育?
❖ 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 (0--13岁),让孩子诵读、熏陶、学习人类历史上 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作品(哲学、文学、音乐、美 术等),从而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及 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 教育方法!而经典,则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 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 文化精髓,比如,音乐有音乐的经典、美术有美术 的经典……而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 经典有《大学》、《中庸》、《论语》、《老子》、 《易经》、《孟子》等重要著作。
国学论教育内容
❖ 《论语·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 信。”《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 学礼,无以立。”《述而》:“子不语怪、 力、乱、神。”汉代总结为“五德”“五 常”: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ccec142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5f.png)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1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作为教师,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带着崇敬的心情,我认真学习了《国学经典与教育》,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
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
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
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讲礼貌,尊敬长辈等。
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可以说,国学知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国学经典与教育——师德与修养
主讲:曹廷华
一、国学与经典
1、什么是国学与经典?
国学是中国在晚清到民初提出的虚拟性概念。
学数、学文、学理,中国之学是学文化,重在学文的综合和缜密。
国学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成果,包括,文、史、哲、经等。
2、教师学习什么?
教师主要学习它的教育思想方法,领悟其中包括的教师道德修养。
二、国学的起源与内涵
1、师德修养的四个字:
师:师发自然,自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然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自然教会了我们学习。
因此,教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老师可以教人学习,能者为师,二是让人学习,是学习的榜样,是学习的表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师的本意是学习,老师总能让人学习,能者为师。
德:古人讲:德者得也。
就是说如果你有人格修养,你就要进步、就有收获,这个得不是物质性的,而是精神和心里有是升华,这个得应从正道当中来,不能走歪门邪道,道德是人内在心灵的体现,是人格追
求的体现,是文化高低的体现。
修:按规律、原则规范自己的原则,规范自己的待人处事、职业行为、道德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不能光说不练。
所以要实实在在的去修。
养:滋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学好的东西去滋润别人,要有信仰、有追求,始终保持成长、向上的趋势,养而有成。
所以“养”要相伴终身。
2、为什么教师要道德修养?教师的职业决定,师德是师业之魂,身教重于言教,没有师德就没有师魂。
三、国学与教师的关系
1、修养好应有的社会公德
2、认真坚守职业道德,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是爱学生。
3、个人自身修养,追求人格品味,生活情趣。
出污泥而不染,得意而不忘形,失败而不气馁。
师德是师才之本
师德是师风之根
第二讲国学经典与教学思想
主讲:熊笃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1、治国。
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有效,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