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五年级数学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观察、实践和总结,了解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2.发展学生的观察、实践、推理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观察并总结数的成长规律。

2.掌握数的倍数关系。

教学难点:1.理解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2.运用数的倍数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让学生仔细观察各位同学的身高,并思考如何用数来描述身高。

2.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习的“数”的相关知识,特别是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二、呈现(10分钟)1.呈现《成长的脚印》的图片或故事,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认为故事中的数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到数的成长规律吗?三、探究(20分钟)1.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随机分配几串数字,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数字的变化规律,并猜测下一个数字是多少。

2.分组讨论:学生讨论各组观察到的数的变化规律,并汇报给全班。

3.班级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的成长规律,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辅助学生理解数的倍数关系。

四、拓展(20分钟)1.教师出示乘法口诀表,要求学生观察并总结乘法口诀中的规律和规则。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思考,找到乘法口诀中的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

五、运用(20分钟)1.提供一些数的成长序列或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知识,运用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解决问题,并展示解题过程。

2.学生自主检查,互相交流并纠正答案。

六、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鼓励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和困惑,并提出新的问题。

七、课后作业1.继续观察身边事物的数的成长规律,并写下自己的观察。

2.查找更多有关数的成长规律和数的倍数关系的知识,并写一篇小短文。

教学辅助:1.《成长的脚印》的图片或故事。

2.数字的成长序列,如2,4,6,8,10,12...3.乘法口诀表。

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观察、实践和总结进行评价,包括合作讨论的积极性、观察的准确性和总结的逻辑性等。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三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重点难点】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新知本探索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呈现了小华出生时与2岁时两个不同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第三个部分是让学生运用自己探究出的方法,估计自己的脚印面积。

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以按照教材前后呈现的内容,先讨论估计小华两个年龄段脚印面积的大小,然后采用数格子的方法(不满一格的可以按半格来数)来验证前面的估计值。

通过两个年龄段脚印大小的估计,要让学生理解成长期中脚印面积的大小与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可以回家完成,然后将所描好的脚印图带到学校进行交流。

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找一幅公园或某个活动场所的平面图,利用方格纸估算这幅平面图形的面积,再组织同学交流。

如果有些班级的学生能力较强,也可以补充一些没有方格背景的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与计算。

学生在估计与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时,首先要会把这个图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并围一围,随后用尺量一量基本图的相关条件的尺寸,并计算面积。

板书设计:成长的脚印小学五年级数学《成长的脚印》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1、会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2、掌握几种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一、新知:1、教师出示课件与问题: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2、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推荐人员进行全班交流。

小组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整个格子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小组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4分钟
独立估算,与 同桌交流,在全班汇 报自己是怎么估算 的.
12分钟
四、总结 提升.〔3分 钟〕
组织学生谈收 获和质疑、解惑.
1分钟
学生谈收获和疑 惑.
2分钟
五、课外 作业.〔1分 钟〕
出示相关题目.
1分钟
课外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1、小华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
教师行为
时间
学生行为
时间
一、引入 新课.〔5分 钟〕
1、出示情景图, 引导学生思考用什 么方法估算出小华 出生时脚印的面积.
2、引导学生通 过数格子估算出脚 印的面积.
2分钟
1、观察主题图, 配合教帅答复以下问题.
2、仔细观察,思 考怎样才计算脚印 的面积.
数格子,估〞面 积的大小.
3分钟
二、深入 探究.〔15分 钟〕
1、继续探讨.
〔1〕小华2岁 时,脚印的面积约是 多少
引导学生小组 讨论.
〔2〕讨论估计 小华两个年龄段脚 印面积的大小.
2、估计小华11岁的脚印面积的大 小.
3、引导学生用 附页3的方格纸,估 计自己的脚印的面 积是多少.
4、引导学生回 忆自己脚印的成长 历程,并思考:脚印 面积的大小与年龄 增长有没有关系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估计不规那么图形面积的大小.
2、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那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算不规那么图形的面积.
〔三〕教学准备:
情景图.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5分钟
1、继续学习.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3.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认识成长的过程和面临的困难。

2.培养学生勇于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

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和发现成长的脚印。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含义,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成长的脚印,引发学生对于主题的思考。

2. 学习环节1.教师宣讲和示范,让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的,明确探索方法和要点。

2.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协作,通过调查、实践和记录等方式来探究成长的脚印。

3.整体分享,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调查和探究成果,教师与学生研究整体结果。

3. 反思环节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体会,强化学生对于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四、课堂准备1.教师制作PPT和课件,准备实践教具。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纸笔等学习资料和工具。

五、教学评价通过考察能力、态度、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评价,帮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培养。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活动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反馈和评价的结果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了成长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也提高了观察、表达和思考能力,并增进了在学习中的互助合作、团队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也加深了对于学生的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等奖创新教案)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班级:课时:课型:学情分析学生在推倒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应用了转化的思想,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培养了一定的估算意识,这些都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习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2.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如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视频——人类登月。

师:我们一起来看个视频,这是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视频。

播放视频,出示尼尔·阿姆斯特朗名言: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师: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脚印的面积有多大呢?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索一下吧。

(教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为真实视频导入,是为了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生动地理解不规则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探究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问题导入:(1)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自己先独立估计,然后小组交流)(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 cm)师:这是一张淘气刚出生时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是多少呢?同学们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全班交流:生:我是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计算。

大于半格的记1 格,不够半格的记为0,大约是15cm2。

师:把这个脚印看作某个基本图形的近似图形,通过计算近似图形的面积来得到脚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 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能够理解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理解并使用高度、步长、转角等概念。

•能够灵活运用测量方法,得出各种角的度数值。

•能够画出比例尺相等的不规则图形。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好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班级和谐氛围。

2. 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学生掌握高度、步长、转角等概念,并进行实际测量。

•学生能够画出比例尺相等的不规则图形。

2.2 教学难点:•学生灵活运用测量方法,得出各种角的度数值。

•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

3. 教学流程时间内容4. 教学方法4.1 探究法通过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操作法学生通过实践,完整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研究态度。

4.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及合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并建立班级和谐氛围。

5. 教学评估5.1 学生表现评估根据学生探究活动中展现的态度,进一步评估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

5.2 自我评估学生可以按照课上要求,对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促进学生对自己认识的提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对乘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在运算规则上有所不同,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适应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和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能够运用小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

2.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通过探索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小数乘法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加深对运算方法的理解。

3.实例讲解法:通过具体例子,讲解小数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包括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实例讲解等内容。

2.练习题:包括不同难度的小数乘法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3.教学素材:包括小数乘法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购物、做饭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存在小数乘法的问题。

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小数乘法。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小数乘法的运算规则,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给出一些小数乘法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进行运算,并解释运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动手进行小数乘法的运算,可以选择练习题或者PPT中的例子。

在学生运算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下面是我为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2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所准备的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围绕着"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索,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1.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2.能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数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数的规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数的规律。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练习:发放数的规律卡片,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 数的规律的概念2. 数的规律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2. 数的规律卡片练习: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拓展延伸,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的规律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分别是: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构建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四、教具与学具的精心准备五、教学过程的详细规划与实施六、板书设计的简洁与直观七、作业设计的实用性及答案的提供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必要性下面,我将对每一个重点细节进行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和实践情景的构建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使用了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整数的运算”第一单元中,其中活动设计旨在通过探索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活动设计活动名称成长的脚印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和提升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材料•班级黑板•整数加减法小白板•问题卡片活动过程1.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指导组内成员完成任务。

2.知识复习–在班级黑板上绘制一个数轴,并对正数、负数、0进行标注。

–复习整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提供小白板供学生互相演示加减法运算过程。

3.活动任务–给出若干组问题卡片,每张卡片上标注有两个数字或两个算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计算结果。

–在计算结果后,学生需要在数轴上标出结果所处位置,并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完成全部问题后,组长收取卡片,并对小组计算情况进行评分。

活动评价此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建议评分: 明确的组长角色,能够很好地协调组员,有清晰的思路并向组员进行清晰的表达,能够合理操作小白板或其他计算工具。

2.计算准确性: 在计算过程中能够避免简单的运算错误,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考虑合理性和有效性。

3.数学思维: 思维敏捷,能够迅速处理各种复杂的数学问题,能够根据数学知识分析或解决问题。

4.学习态度: 积极参与活动并尊重小组成员,对数学知识有高度的热情和探险精神,能够发现和探索问题,愿意与他人分享或接受他人的分享。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 )- 2022-2023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案)1. 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了解到:1.成长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2.学生将学会用自己声音的大小与时间单位进行对照,并在实践中感受到不同的时间计量单位;3.学生将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掌握用分、秒、小时等时间单位进行计算。

2.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到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来完成;2.让学生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的转换,以及用分、秒和小时进行计算。

3.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切实的实践体验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计量方式,并学会将它们转换成其他时间单位。

4. 教学准备1.时间计量器(如秒表、时钟等);2.画纸和油画笔;3.课件和PPT。

5. 教学过程5.1. 导入活动首先,老师将以“是什么让我们成长?”为主题,让学生自由思考,找出影响我们成长的各种因素,如父母、老师、朋友、环境、学习等。

在此过程中,老师需要引导学生逐一分析这些因素,并梳理出成长的要素和特点。

5.2. 实践探索1.首先,老师将向学生介绍时间单位的基本概念,如秒、分钟和小时;2.老师将把学生分成几组,让他们借助时间计量器进行实际实践,以感受不同时间单位的计量方式;3.接下来,老师将让学生以1秒钟呼吸、3秒钟说出自己名字、5秒钟做5个俯卧撑为例,让学生思考不同时间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并总结出具体的换算方法;4.学生将根据老师提供的举例进行小组讨论,以自己的方式将其换算成其他时间单位;5.最后,老师将邀请学生一起合作,将不同的时间计量方式和换算方法汇总起来,形成一张“成长的脚印”画像。

5.3. 总结反思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将邀请学生共同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自计算一下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6. 课堂延伸1.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可适当提升复杂度,让学生尝试将时间单位换算为毫秒或者周、月等更大的时间单位;2.对于时间计量和换算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采用分组辅导、个别指导、课后辅导等方式,帮助他们补充所需知识,消除相关疑虑。

5上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优秀教案

5上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优秀教案
2、小组讨论并形成综合意见
3、把组内讨论好的方法在平板上画一画,写一写
4、请两个小组上来分享方法
5、这两个小组的方法都有道理,你更欣赏哪一种?说说理由
6、小结:原来这个组的同学,不仅选择了合理的方法,还考虑到了怎么估更精确。
小组合作:
组内讨论
在平板上画、写
分享方法
平板发送-小组任务
四、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在探究什么?
3、在格子图中把你的想法标一标、画一画
4、谁明白它的意思,请上来说一说
5、回头看一看,刚才是怎样研究脚印面积的?
小组交流
汇报
梳理方法
在平板上标、画
解读作品
回顾梳理
平板发送-互动题板
三、
生活中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灵活、合理地选择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体现出方法的更优化
1、你能快速估出下面图形的面积吗?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教师姓名
年级
五年级(上)
章节
六单元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数方格或转化为规则图形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体会“转化”的思想。
2、在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尝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3、感受估算的必要性,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集体回应
出示课题-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五、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回顾梳理
六、总结
今天通过成长的脚印,我们获得了这样的思想和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也就是把未知转化成已知,用已知的经验来解决未知的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来解决其他很多问题。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描述:能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在估计的过程中,丰富估计的策略和方法。

2.学习内容分析:教科书以“淘气出生时和两岁时,脚印的面积大约各是多少”为例,探索如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设计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方格纸上,探索估计脚印面积的方法;后两个问题是运用所探索出的方法,解决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问题。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2.难点:利用学过图形的面积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效果评价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1)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每格代表1cm 2)(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师:观察这些图片,和我们原来学过的规则图形比较,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的。

师:这些图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计和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积极性。

探究新知任务一:探究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师:这是淘气出生时的脚印,它的面积有多大,你能估一估吗?分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淘气出生时,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1cm )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能说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及过程吗?学生1: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满格的有4格,半格的有16格,大约是12cm 2。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3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图形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图形,学生仍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法,逐步掌握图形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图形的特征;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图形的特征?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4.解决问题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图形知识解决。

例如:如何设计一个长方形的桌子,使其占地面积最大?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图形的特征。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 、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2 、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 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3 、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 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教材分析:《成长的脚印》是人教版教材《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一活动。

教材以儿童喜欢的图片及简单的文字展示了学生入学两年来成长中的各种变化与收获, 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活动的范例与方式。

学情分析:二年级下学期的孩子正处在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过度阶段, 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因而, 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中的收获与变化, 让其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快乐, 并初步学会总结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教学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回顾入学两年来的成长变化, 让其体会成长中的快乐。

课前准备:1 课前收集反映自己成长变化的相片、获奖证书、作业本等, 并整理好成长袋。

教学反思:《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观察体会, 看到自己成长与变化, 积极地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特点, 为自己的成长与变化而感到高兴, 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帮助他们形成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认识过渡, 能真正体会到我要成为一名中年级小学生了。

在教学中学生们通过自我介绍、父母介绍、老师介绍、朋友介绍、特长展示、课件等活动, 从不同方面找到了自己许多的成长变化, 同时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了解, 互相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孩子们的成长自信心。

“听听身边人的介绍”, 引导孩子反思, 走向更高目标的生活实践。

“成长剧场”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与生活的舞台, 巧送“班级成长树”, 是课后拓展延伸的活动,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可以让孩子们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成长的点点滴滴的收获与变化, 记录到“成长树”上, 与班级共同成长, 共同进步。

通过这些实效性的活动, 使学生们比较容易的认识到: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成长变化, 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到快乐。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XX学校的教师,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首先,我要感谢评委和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向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设计和思路。

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节探索活动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特征。

教材通过生动的脚印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图形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于图形的特征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对于生动有趣的探索活动充满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理解图形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探索图形的长度和宽度的关系,理解图形的特征。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图形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图形的规律。

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实践操作:设计富有启发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名师教案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及反思长期以来,计算规则图形的面积已经达成共识。

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图形,分割后仍难以找到基本的图形,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估计能力,会用各种方法相对准确地得到它的面积。

在以前的教材中,并没有安排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

因此北师版教材把这一内容编入教材,要求学生掌握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长的脚印》就是这一领域的一个内容。

一、对学习内容的分析(一)学科本质分析关于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吴正宪老师是这样说的:首先要确定单位,也就是把图形放到格子里去数去估,其次就是要想清楚怎么去估?既然是去估测,就不是去找一个点,应该找上限、下限,确定取值范围。

关于估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学段一: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去估计;学段二:会选择合适的方法去估计,估就是换一个思想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估比精更重要。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原有的设计大部分是值得借鉴的,但经过对课标的解读,专家的讲座的分析和对多个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之后,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个性化处理。

首先,教材直接给出格子图中的脚印,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格子图也就是确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而确定单位是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一步,教材这样直接给出是不合理的。

鉴于此,我们首先给出的脚印是不带格子的,在引导学生复习规则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求一个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这个图形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从而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要知道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也是求它所包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也就是格子的数量。

其次,教材给出的两个不同脚印面积的测量,用的格子都是 1平方厘米,这样不利于学生体会测量单位越小测量的结果越精准。

在让学生用数格子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同时,向学生提供大小不同的格子,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估计的策略和方法,更为关键的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格子越小得到的面积越接近实际面积。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2课时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一、活动目的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身高的变化趋势,探索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学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二、活动准备1. 物品准备测量身高的工具(如卷尺等)、笔、纸以及计算器。

2. 学生准备鼓励学生在课前思考一些问题,如:•根据个人印象,自己从小到大身高有没有变化?有变化是怎样的?•一个人的身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班内同学之间的身高差异大吗?会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趋于平缓?三、活动流程1. 导入活动通过提问,激活学生的思考:你的身高有变化吗?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你的身高发生变化的?2. 实施活动2.1 数据的收集给每个学生配备测量身高的工具,让他们分别测量自己的身高,并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2.2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将学生测量得到的身高数据整理成表格,可按照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分类。

学生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电脑或手机,使用Excel或其他工具将数据整理成表格,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2.3 分析数据将表格分析出的结果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让学生模拟出不同年龄段的身高变化趋势,呈现给同学。

3. 活动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如:学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如何使用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了发现身高变化与年龄、性别、生长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等。

四、活动扩展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制作一张关于身高变化趋势的图表,并在班内进行展示。

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个问题,如“身高高的学生智力更强吗?”等,并给出自己的分析结论。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在这一节中,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图形。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图形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这一节内容中,学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2.难点: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探究来发现图形的特征。

2.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

3.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材料。

3.分组讨论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图形的共同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特征。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6.2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课程设计活动背景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对自己的成长也开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成长轨迹,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探索和期待,本次探索活动课程设计选择了“成长的脚印”作为主题,旨在通过学生自我反思和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从未来的道路上走过的路程与成长,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启示和支持。

活动目标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脚印,脚印的意义及价值;2.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从小到大所经历的成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找到其中的成长点和成长动力;3.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成长计划。

活动过程第一步:了解脚印的意义和价值• 1.老师向学生介绍脚印的概念、意义和价值,并鼓励他们自己思考,讨论“你的脚印有什么价值?”• 2.老师展示一些有关脚印的图片及实物,并结合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等进行讲解和引导。

第二步: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发现成长点和成长动力• 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成长的脚印地图”,让学生自己绘制自己的成长地图。

• 2.学生针对图中的每个“成长点”,回想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成长经历和成长收获,并写下关键词或简单句子。

• 3.学生在家庭讲述、互相交流的确立中,进一步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优点,找到自己的成长动力。

第三步:制定成长计划• 1.学生在回顾自己成长的基础上,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 2.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制作海报、写日记、运用App等,记录、跟踪和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着重关注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

第四步:分享成长历程和成长计划• 1.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成长标识”和个人成长计划,介绍自己的成长动力、目标和计划。

• 2.学生通过直接交流或其他方式,向同学介绍、赞助或展示自己的成长,加强了解和交流。

• 3.老师还可通过口头或书面评论,鼓励学生坚定自信,持之以恒,勇敢前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Exploration activity -- Teaching Design of "gr owing footprints"
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教科书第77-7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将接触到大量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问题,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
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

本课时的教学正是为学生顺利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而展开的。

教具准备:树叶若干片,方格纸一张,写有“你知道吗”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题,揭示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有特殊意义的脚印图片。

(出示月球上的第一个脚印)也许若干年后的一天,在月球上留下第一个中国人的脚印的人就是在座的某一位了。

再请看第二个脚印:(出示‚小华的脚印)这是一张千年之际出生的婴儿脚印的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二、参与探索,经历新知
1、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1)说明估计的结果及过程
(2)数方格的方法验证估计值
(3)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引导学生把图形看成了近似的已学图形,根据图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
3、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计面积:
三、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2)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四、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课件依次出示)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每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3)展示汇报:(师:我们在认识平方分米时,说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六、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教学板书内容:
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第二课时:实践活动――估测树叶的面积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九册教科书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活动内容
(二)活动过程
1、选择树叶
2、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1)师:每个小组拿出准备好的树叶,先互相估算一下它的面积。

能不能直接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出它的面积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3)生汇报:(a)放在格子上数数。

(b)可以把外轮廓在网格纸上画出来,再数。

(4)同桌互相交流一下结果,看看谁估算的最准确。

3、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 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

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注:(出示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一个人要生存,每天需要吸进0.8公斤氧气,排出0.9公斤二氧化碳。

1万平方米的森林所制造的氧气能供给一千人呼吸。

资料介绍:
10平方米的森林或25平方米的草地就能把一个人一天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并供给所需氧气。

就全球来说,森林绿地每年为人类处理近千亿吨二氧化碳,为空气提供60%的净洁氧气。

全球现有的森林,每年生产的氧气达555亿公斤。

4、说说本节课的感受。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