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初一历史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比较
![初一历史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822004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a0.png)
初一历史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比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将重点比较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情况,并探讨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一、北美洲1. 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其经济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其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之巅,企业活力强劲,创新能力突出。
美国的科技产业具有全球竞争力,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2. 加拿大经济发展加拿大虽然地理位置相邻,但其经济规模较小。
加拿大以资源丰富著称,资源开采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
同时,加拿大的金融服务业也相对发达,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支持。
二、欧洲1. 德国经济发展德国作为欧洲大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为高。
德国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机械、化工等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重要竞争力。
德国的教育体系和技术研发实力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英国经济发展英国作为欧洲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服务业是其经济的核心。
伦敦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吸引了全球投资者。
此外,英国的高端制造业和创新科技领域也具备一定优势。
三、亚洲1. 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的制造业实力全球领先,经济结构逐渐向服务业和创新领域转型升级。
同时,中国还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2. 日本经济发展日本是亚洲经济体中的另一大国。
日本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等高科技产品深受国际消费者喜爱。
此外,日本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和教育培养,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四、南美洲1. 巴西经济发展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大的国家,资源丰富,农业和矿产资源开采是其重要产业。
巴西还注重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汽车制造、航空等领域有一定竞争力。
2. 阿根廷经济发展阿根廷是南美洲的经济重要国家之一,农业和畜牧业是其主要产业。
此外,阿根廷在生物技术、化工、旅游等领域也有相应的发展。
五、非洲非洲大陆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但各国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
九年级下册4-5单元习题
![九年级下册4-5单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e2076baf121dd36a32d820f.png)
(1)“这些事情”指什么?涉及哪些国 家? (2)我们从中可以汲取哪些教训? (3)为什么说东欧剧变来得很突然?这 种突然事怎样隐藏在必然性中的? (4)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比较东欧剧 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
(1)指1989年开始发生的东欧剧变;涉及到匈牙利、 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 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 (2)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壮大本国经济实力。 (3)1989年开始的短时间内,东欧各国共产党和工人 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受挫;戈尔巴乔夫“新思 维”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的影响。 (4)都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都是共产党 或工人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都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造成的、戈尔巴乔 夫政治改革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的影响。
1、欧洲发展大事表
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 钢共同体。 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 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其后,希腊.葡萄牙和西 班牙相继加入。 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欧共体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对外 政策。 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 的自由流动。 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
16.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 ) ①体制上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②西方“和平演变 ”战略的影响③国内民族关系没有得到正处理 ④ 坚持僵化的意识形态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17.苏联最终解体,而中国则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这表明( ) ①在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②斯大林模 式的失败 ③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 导 ④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大国兴亡录读书笔记
![大国兴亡录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279935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c.png)
大国兴亡录读书笔记一、书籍整体印象。
二、大国崛起的因素。
1. 政治制度的创新。
- 书中提到,许多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有独特的政治制度创新。
例如,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这种制度在当时有效地平衡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它使得英国能够在政治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进行工业革命等一系列推动国家发展的活动。
-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也是其崛起的重要政治因素。
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制衡,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为国家的决策提供了多元的思考和监督机制,使得美国在建国后的短短时间内能够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
2. 经济发展模式。
- 荷兰在17世纪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商业经济模式。
荷兰人善于开展海上贸易,他们建立了庞大的商业船队,控制了当时许多重要的海上贸易航线。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最早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
这种以商业和金融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荷兰在当时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欧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 工业革命对于英国等大国的崛起至关重要。
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
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英国的纺织业、煤炭业、钢铁业等迅速发展,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到世界各地,从而奠定了英国的经济霸主地位。
3. 文化因素。
- 文化在大国崛起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希腊文化中的民主思想、哲学思辨等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民主思想在后来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例如,现代西方的选举制度、公民参与政治的理念等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化的源头。
- 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崛起,与德国文化中的严谨、重视教育和科学研究等因素有关。
德国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了大量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德国在化学、机械制造等领域取得了众多领先世界的科研成果,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了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思想政治学原理郑永廷第三版
![思想政治学原理郑永廷第三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6da7c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d.png)
思想政治学原理郑永廷第三版1、对新民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关系理解正确的是()[单选题] *A.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B.两者的领导者都是中国共产党C.两者的目的都是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况D. 两者可以同时进行,彼此促进2、96. 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它们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积极贡献。
*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中美的贸易战争引发多方关注,人们担心带来经济复苏缓慢乃至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 )[单选题] *A消费不足B.消费过剩C.生产不足D.生产过剩(正确答案)4、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 ?)[单选题] *A.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众志成城B.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确答案)C.同仇敌忾团结全世界打击恐怖主义D.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5、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持的战略是()[单选题]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B.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正确答案)C.维护国家经济安全D.努力实现多元平衡6、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是()[单选题] *A.毛泽东思B.邓小平理论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确答案)D.科学发展观7、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 ?)[单选题] *A.古典政治经济学B.西方经济学C.黑格尔哲学D.空想社会主义(正确答案)8、在欧洲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18世纪的法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英国,但在哲学方面却领先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德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但在哲学上却高于英国和法国。
这说明()。
[单选题] *A.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正确答案)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没有普遍性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9、8.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题] *A.私有制的出现B.贫富的出现C.生产力的发展(正确答案)D.国家机器的出现10、82. 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
![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dfced52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26.png)
德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及启示曹江宁【摘要】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过程中,德国经济保持了相对稳定.究其原因,是德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其发展.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稳定发展主要是做到了\"五动\",即政策带动、投资拉动、创新驱动、主体推动、人才撬动.借鉴德国相关经验,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要兼顾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要充分发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要确定重点发展方向和突破口,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交流作用.【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9(000)016【总页数】4页(P175-178)【关键词】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作者】曹江宁【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60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能够影响一国未来经济的支柱产业,具备知识技术高、资源消耗少、带动产业多、成长潜力大的特征,它不仅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对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1] 。
德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近年来一直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一、德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基于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市场需求、产业带动等条件,德国确立了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是新能源产业。
由于能源消费巨大,资源、能源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德国将新能源产业列为战略性产业[2] 。
二是新能源汽车产业。
交通产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减排作用,德国在2011年将其列为国家重要战略产业之一[3] 。
三是光学产业。
随着激光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工程、医学等领域,激光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德国将激光产业列为影响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产业。
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笔记
![大国兴衰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意义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18c424269eae009581bec83.png)
大国的兴衰(50)由于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幅员大小、人口规模、文化基础、自然资源和社会构成不同,它们都是在不平等的条件下参加到国际体系中来的,因此对“大国”的界定很难有量化的指标,世界性大国一般应具备五方面的基本特征,即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有比较完善、成熟国家制度,人民有比较富足的生活水平,在国际事务中具有全球性影响力。
对照这些基本特征,从15 世纪末大航海时代开始至20 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在世界舞台上曾出现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等世界性大国。
大国的兴衰的历史根源长期以来受到关注。
戴维·兰德斯在其著述的经济史学著作《国富国穷》中从地理、历史、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对国家的兴衰平复的演变作了精湛而深刻地分析,探寻了国家贫富的根源。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反思了以往500年间世界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并指出科技和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
大国之兴,兴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扩张;大国之衰,衰在国际生产力重心转移以及因过度扩张而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相对衰退落后。
尽管如此,但不能就此认为经济是一国成败的唯一原因,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历史上各大国的崛起是地理条件、民族凝聚力、对外扩张、地理大发现、科技变革、军备力量、国家战略、文化传承、国际形象、领导人的贤愚素质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单一因素难以起到决定作用。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富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大国崛起的现实基础。
在探讨国家兴衰的根源时,国际关系学者没有忽视国家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比如,莫德尔斯基将具备“安全剩余”的地理位置列为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
日本和英国凭借海洋这一天然屏障在一段时间内为本国营造了相对安稳,远离战争的时期。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584443915f804d2a16c100.png)
世界经济概论一.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研究内容:1.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2.国际经济关系生产的国际关系交换的国际关系3.经济关系的协调国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4.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二.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与机制(一)。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为世界经之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资源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1.价格是自由的、灵活的,能作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也是世界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2.市场是开放的,生产要素、商品可自由流动而形成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也是世界市场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3.决策是分散的——是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4.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所有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
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加强世界企业制度演变——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推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推动贸易量、贸易结构、技术的国际传播,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三)。
国家干预以及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古典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新自由主义理论再次强调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作用是强化市场的作用,避免市场失败政府溢出效应——国家间政策相互作用——共同经济制度、共同行事标准——保证世界经济顺利运行必要手段第二讲美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现状(一)经济发展战后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70年代“滞胀时期”80年代低速增长和经济调整阶段90年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时期5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1946至1973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60年代达4.3%持续增长达106个月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侵朝,侵越战争的刺激③廉价原燃料的充足供应④执行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减少衰退对经济的破坏作用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复苏、高涨充分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加大经济过热通胀消除消费投资减少,企业紧缩性财政政策减产裁员,失业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胀”之中,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率剧增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①能源危机②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反危机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https://img.taocdn.com/s3/m/c898ada9b0717fd5360cdc6a.png)
思考3?材料1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大惑不解:“日本总 要被要求道歉、道歉,什么时候才算完?”……更有一些日 本人认为,日本的战争行为并不是侵略,“进入”朝鲜、 中国等亚洲国家,只是要把亚洲人从欧洲白人的种族压迫 中解放出来,既提高了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也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这怎么能说是侵略?又谈何道歉! 材料2 1951年9月27日,阿登纳总理在联邦议会发表政府 声明:“德国人民大多数都反对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 德国人民与这种犯罪无关。”进而又说:“纳粹以德国人 民的名义犯下了滔天罪行,对此我们有义务进行道德的物 质的赔偿。” 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维利· 勃兰特在波兰的犹太人纪 念碑前行“跪拜”礼,成为德国东方外交的象征。 1985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联邦德 国总统夏德· 魏茨泽克坦率地讲出了他对战争时期历史 冯· 的认识:“如果对过去闭目不看,将不能看到现在。”
4.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欧、日经济发展 和反美国控制斗争的结果。表明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世界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思考题?
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元对德国经济的战后恢 复起了“输血”作用。
请回答:美国两次援助德国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a.一战后,在经济上援助西欧。目的是借赔款问题从而掌 握赔款问题的主动权,插手欧洲事务,捞取对欧洲的控制 权;同时稳定西欧和德国,防止发生革命,妄图支配世界 事务。(即美国的“金元外交”)
思考1?材料一: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 在经济领导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 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 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一次演说
试析发展中国家落后原因及对策
![试析发展中国家落后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36ef41d02020740be1e9b6c.png)
政工论坛在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加深的今天,社会财富的累积已经达到了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高点,然而世界范围内财富分配却极不平衡。
在第44届达沃斯经济论坛召开期间,英国慈善组织乐施会发布报告称,世界财富分配严重失衡,全球近一半的财富集中在85个人的手中,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进步,成为2014年的最大挑战。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2014年的新书《二十一世纪资本论》对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的财富分配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导致了财富不平等的加剧。
这一点似乎可以解释为何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因为有能力肆意掠夺全球财富而都跻身发达国家之列。
但是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一些因素阻碍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呢,笔者认为,虽然这些国家在历史、文化、制度等各方面差异很大,但他们却拥有某些相通点。
而正是这些共性,或者说是原因,使得他们一直在落后和发展之间徘徊:我们先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下手。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道格拉斯?诺斯的理论,制度在一国发展当中起到重要作用。
的确,现实中的一些经济落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大多存在政治制度和政局稳定方面的问题。
笔者从事外交工作十年,发现一个反常的现象,越是穷困的国家,领导人就越是富裕,出门就越是随从众多前呼后拥,而往往这些国家的公务员队伍也极其庞大,公职人员效率和素质却又极其低下。
首先,庞大的政权机器和官僚体制占用了国家大量的财政资源,使得用于国家建设的预算一再减少,只能向别的国家摇尾乞讨,还不得不服从于附加的政治条件。
这些政治条件反过来又影响到政权运作,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负作用。
这一情况在非洲和拉美国家较为普遍;其次,很多发展中国家因为资源和历史原因所限,民主制度不健全,政权运行缺乏有效监督,导致腐败现象猖獗。
腐败分子随着社会阶层的上升,变本加厉的蚕食国家的资源。
而底层老百姓满腹牢骚无处发泄,在政府缺乏治理能力的情况下,必然通过罢工、示威等形式,进一步对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18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答案版)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18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c65701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d.png)
专题18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单选题(2022·辽宁抚顺·一模)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
丹顶鹤每年10~11月向南迁徙越冬,次年2~3月返回繁殖地。
江苏省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丹顶鹤分布数量最多的越冬地。
下图是丹顶鹤偏爱的生境类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丹顶鹤最偏爱的生境类型是()A.草滩B.芦苇滩C.稻田D.泥滩2.各生境类型为丹顶鹤生存所提供的条件,叙述合理的是()A.收割后稻田中有散落的稻谷和草籽为丹顶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B.芦苇滩地势平坦,为丹顶鹤的觅食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C.稻田植株高大,冬季可以为丹顶鹤提供避风和躲避天敌的场所D.稻田中有浮游植物和鱼类为丹顶鹤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生存空间3.鄱阳湖也足丹顶鹤的越冬地,但是丹顶鹤数量极少,其原因错误的是()A.冬季丹顶鹤南迁路线较远B.途径区人口密集不利于南下C.冬季的鄱阳湖的水位较高,栖息地面积小D.鄱阳湖湿地人为开发严重,无自然保护区(2022·海南·模拟预测)中国红树林看海南,海南红树林看东寨港(位于海口市东北部)。
东寨港红树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片沿海滩涂森林,红树植物种类最多,连片面积最大,发育最好。
但受持续不断的人为破坏和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影响,红树林曾一度大面积减少,但东寨港具备重塑红树林的优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红树林对东寨港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是()A.调节河流的水质B.维持生物多样性C.固岸护堤防灾害D.防治海洋污染5.东寨港红树林遭到破坏的人为原因有()①围塘养殖①围海造田①过度放牧①污水排放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6.相对于海南其他地区,东寨港重塑红树林的突出优势条件是()A.红树植物种类多,连片面积大B.海岸线曲折,水热条件充足C.台风灾害频繁,防海浪侵蚀强D.淡水资源充足,滩涂广布(2022·海南·模拟预测)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份,人口密度是全国的1.09倍,人口合理容量超载50%以上,加剧了贵州石漠化程度。
德国经济发展
![德国经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f1745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1.png)
欧元与欧盟经济一体化
欧元区成员
德国是欧元区的成员之一,与其他国家共同使用 欧元作为货币。
欧盟经济一体化
德国积极推动欧盟经济一体化,加强欧洲国家之 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经济政策协调
德国参与制定和实施欧盟的经济政策,协调各成 员国的经济活动,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04
经济周期与未来展望
经济周期与波动
引领欧盟
德国是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对欧洲经济的发展起 着引领作用。
产业协同
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形成了紧密的产业链和供应 链关系,推动了欧洲产业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
德国在欧洲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 欧洲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贸易大国
德国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大国之一,其对外贸易额在全球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单一市场
02
德国积极推动欧洲单一市场的建设,加强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
联系。
贸易协定
03
德国与多个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外资与外国投资
外资吸引力
德国因其稳定的经济环境、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 制造业而对外资具有吸引力。
外国投资政策
德国政府鼓励外国投资,并提供多种优惠政策, 如减税、简化审批程序等。
政策干预
德国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就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策等宏观调控措施,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减少失业和维持 国际竞争力。
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
高收入经济体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是全球 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德国的经济增长主要 依靠创新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具有很高 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VS
发展阶段转型
德国经济经历了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和 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在21世纪,德国政府 提出了“工业4.0”计划,旨在推动德国 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制造技术的发展。
一战前德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一战前德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068b4f5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c.png)
⼀战前德国⼯业化的历史经验⼀战前德国⼯业化的历史经验及其典型化事实德国是⼀个后进型⼯业化国家,也是⼀个成功追赶型国家。
从⼯业化初期起,“赶超”便成为德经济增长的⼀个重要任务。
从19世纪50年代起,德国经济迅速起飞,并在⼀战前⼣超越法、英等⽼牌⼯业化国家,实现了赶超⽬标。
本⽂从德国⼯业化历史进程⼊⼿,从⽣产函数(增长核算)的⾓度出发,分析资本、劳动⼒和全要素⽣产率在德国⼯业化和经济增长中的作⽤,以及德国为加快经济赶超建⽴的体制机制和采取的政策措施。
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跨跃“中等收⼊陷阱”的借鉴意义。
⼀、德国⼯业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起,德国⼯业化开始进⼊到跨越发展阶段。
其主要特征如下:(⼀)⼯业化起步较晚,但迅速超越法、英等国德国⼯业化之初,法、英等较早进⾏⼯业化的国家,其技术⽔平已经相当成熟,积累的⼯业资本开始寻找海外市场。
这为德国⼤规模投资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资⾦基础。
德国资本主义⽣产关系建⽴后,正是充分利⽤这⼀后发优势,⼤⼒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从⽽使其⼯业⾰命从⼀开始就建⽴在⼤规模投⼊和产出的基础之上,并直接获取了规模经济效益。
1870年,德国⼯业⽣产能⼒和GDP总量⾸次超过法国。
1913年,德国超过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业强国。
(⼆)重⼯业发展迅速,并在短时间内上升为主导产业英、法、美等国的⼯业化路径,是从与⼈们⽇常⽣活关系密切的纺织业开始,之后经历轻⼯业的发展,再扩散到重⼯业和现代制造业等部门。
与之不同,德国⼯业⾰命的发展却从纺织业迅速转向以铁路建设为中⼼的重⼯业。
1870-1913年,德国煤炭开采量从3400万吨增⾄2.77亿吨,钢产量从17万吨增⾄1832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1931万吨。
除原材料⼯业外,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机器制造业也开始快速发展。
1850年⾄1913年,德国重⼯业的发展速度⼀直快于轻⼯业,到⼀战前⼣,德国已建⽴起完善的⼯业体系,重⼯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考历史二战后世界的变化
![中考历史二战后世界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3d2c3b3c850ad02df804168.png)
中考历史二战后世界的变化初中历史知识点:“世界警察”。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世界老大哥的唯一对手消逝了,从此美国大行霸权主义。
凭着目前世界第一的军事实力,美国军力扩张,在世界大多数国家驻军,欲当第二维和部队。
“国际警察”的主要“业绩”:1.1950年,联合国指派美国人为联合国军司令,越过三八线开始进入朝鲜作战,10月19日联合国军占领朝鲜首都平壤。
2.1991年1月17日海湾战争,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全世界的反对。
联合国批准由美国为首的多国联合部队以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帮助科威特击退伊拉克入侵者。
3.1993年10月3日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美军在索马里维和,帮助联合国在索马里捉捕军阀匪首艾迪德,因情报不准确和低估敌人实力导致了18名美军士兵丧生。
后因国内反对声浪,克林顿下令从索马里撤军,这是联合国维和部队为数不多的正义行动却以失败而告终。
4.1999年,塞尔维亚共和国内乱,塞国领导人屠杀科索沃平民,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
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5.2001年10月7日,经联合国授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联军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发动战争,其为美国对911恐怖袭击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
联6.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为主的联合部队在未经联合国授权下正式宣布对伊拉克开战。
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也参与了此次联合军事行动。
美国等国家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
战后美国成功推翻萨达姆政权,却没有找到所说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7.2011年3月19日,联合国授权以美国领导的北约实施“奥德赛黎明”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
初中历史知识点:二战后欧洲的联合欧盟: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是根据1992年签署的《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建立的国际组织,现拥有28个会员国。
大学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
![大学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1c156cdd88d0d232d46aea.png)
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A.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B. 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C. 各国技术水平不同D. 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2. 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
该理论被称为()理论。
A. 协议分工B. 垄断优势C. 比较优势D. 产品生命周期3. 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有关的是()理论。
A. 议协分工B. 技术差异C. 产品差异D. 自然资源禀赋4.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创立了()理论,成为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
A. 垄断优势B. 产品生命周期C. 市场内部化D. 国际生产折衷5.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下列优势的有机结合()。
A. 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B.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C. 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D. 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6. 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逐步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理论。
A. 雁形模式B. 产品生命周期C. 市场内部化D. 产品差异7. 反对需求管理政策,认为只要增加供给才能摆脱“停滞膨胀”学派,是()。
A. 后凯恩斯学派B. 货币主义学派C. 理性预期学派D. 供应学派8.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长约50至60年的长期波动,这种长期波动被称为()周期。
A. 基钦B. 朱格拉C. 康德拉季耶夫D. 库兹涅茨9. 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
这种理论是()通货膨胀。
A. 结构性B. 混合型C. 需求拉起的D. 成本推动的10. 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之间。
发展中国家落后原因分析及对策
![发展中国家落后原因分析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b026690bba1aa8114431d9fe.png)
发展中国家落后原因分析及对策国商0905 陈韵仪(38)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国家的分类,我们总是习惯从经济发展水平将他们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又称已发展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又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家。
已开发国家大多具有较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但是较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意味着就有较先进的科技水平(比如沙特阿拉伯开发石油,瑙鲁开发磷肥等)。
目前被联合国明文确认的发达国家有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44个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也称作开发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指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
通常指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
发展中国家在数量和地域范围上都比发展中国家要大得多,况且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上将近70%的资源能源,部分发展中国家甚至拥有比大多数发达国家还要好的自然条件,但为什么经过长期的发展,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呢?接下来笔者将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分析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
外部原因探寻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一定不能忽视外部原因。
这些外部原因可归结为: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贸易地位不利。
经济秩序不合理。
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是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自身经济和政治优势建立起来的一套有利于其自身的“游戏规则”。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也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这一机遇。
但是许多经济组织和贸易促进组织实际上都被发达国家控制,发达国家是这些组织的政策的主要制定者,这些政策是为发达国家服务的。
某些政策看起来是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打开国门,进行对外贸易,但是却忽略了,或者说是故意忽略了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工农业基础,实则是打乱了该国原有的经济发展计划,甚至破坏了该国的经济主权。
打开国门,也就意味着开放国内市场,外国资本可以进入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
高考世界史必备考知识点
![高考世界史必备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16e95ea1c7aa00b52acbfe.png)
高考世界史必备考知识点一、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点1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①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刻的背景。
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
五百人会议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会。
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从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军队,参与政治。
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考点2 罗马法(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
它包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作用。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
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点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权利法案》①时间:1689年。
②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③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高一历史必修2_《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导学案1
![高一历史必修2_《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9911c8d5af45b307e971976b.png)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导学案一、知识点拨(一)知识网络(二)历史解析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正式协议,在诸成员国之间相互消除人为的贸易壁垒,统一贸易规章,形成内部统一的市场机制或贸易体系的过程。
成员国间互惠互利,在国际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经济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目前,不同层次的各种区域经济集团遍布全球,其中欧盟是最为成功的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影响较大的还有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西欧、北美和亚太这三个地区经济集团化的趋势,是在一定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来说,有以下主要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的多极化。
战后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争的局面转变。
在缺乏全球性的贸易、金融协调机制的形势下,为了求得局部性的商品、资本、劳务的有序转移和流动,以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各种双边的、多边的、地区性的经济合作形式就应运而生,产生了符合地区特点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第二,世界局势日趋缓和。
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了经济和科技领域,各个地区的经济大国为了加强实力、提高自己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都不失时机地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第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各地区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如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经济区域化的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集团内部分工与合作;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形成多极化格局。
消极影响:第一,不利于商品、资金、技术和服务在区域集团间的流动。
青岛理工大学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青岛理工大学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96477b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9.png)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注:可利用查找功能复制部分题干查询对应题目和解析。
查找按键:CtrWF超越高度单选:DABDBCAACC1.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是()oA.购买外国政府债券B.购买外国企业债券C.向外国企业提供商业贷款D.在国外开设合资企业2.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安排中,采用最多的汇率安排是()oA.钉住汇率B.自由浮动汇率C.联合浮动汇率D.固定汇率3.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失败或发展缓慢的原因,不包括()oA.产业结构的低层次雷同B.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C.畸形产业结构难以迅速纠正D.难以就实施共同工业计划达成分工协作4.以下组织形式中,不属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是()oA.自由贸易区B.经济联盟C.共同市场D.关税及贸易总协定5.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所追求的目标不包括()oA.充分就业B.货币汇率稳定C.经济增长D.国际收支平衡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产业结构呈现出软化趋势。
这种趋势不包括()oA.农业产业化趋势B.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了融合进程C.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下降D.第四产业开始形成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o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B.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效C.资本家更新设备的需要D.股票市场价格的急剧下跌8.从战后初期到70年代初期,国际经济协调的重点是()oA.金融和贸易的机构性协调B.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协调C.国际金融领域的协调D.全方位的多边经济协调9.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混合式市场经济模式。
A.美国模式B.日本模式C.法国模式D.德国模式10.在大力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家是()oA.石油输出国B.农矿原料出口国C,出口加工国 D.经济综合发展国名词解释1.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互相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验借鉴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验借鉴](https://img.taocdn.com/s3/m/ca2dbf1b14791711cc791749.png)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经验借鉴作者:刘永焕来源:《对外经贸实务》2014年第01期德国是二战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利用时间最短的国家。
受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国家的经济都出现了动荡不安的局面,而德国企业却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继续保持着蓬勃向上的势头。
2009年的欧债危机爆发以后,德国经济下滑了4.7%,失业率也上升为7.7%,但是,2010年德国经济就开始增长,在同期欧洲其他国家的失业率都很高的市场状况下,2012年底德国的失业率下降到6.9%,为19年来最低。
究其原因,一方面德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和企业十分关注技术进步下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笔者认为,德国战后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提升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德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德国产业结构一直朝着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也有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的方向发展变化。
德国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变化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
这一时期是德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德国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由于德国资源匮乏,国土狭小,只有依靠“加工贸易”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即采用第二产业带动型的产业结构模式,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二战以后,德国快速发展第二产业,1960年,德国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达到:5.5%、53.5%、40.9%,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地位,这是典型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特征,到1970年,,德国第一产业已经进一步下降到3.9%,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7.6%,第三产业略有下降占38.7%。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经大大超过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之和,达到最高值。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国劳动力价格逐渐上升,成本劣势逐渐凸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使得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改变,1975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9.4%,第二产业比重为47.7%,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开始超越第二产业,成为占比最高的产业。
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是自找的
![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是自找的](https://img.taocdn.com/s3/m/08c733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c.png)
• Russwurm将降息视为德国经济的救命良药, 我觉得这个观点有点问题。如果降息经济 就能变好,那也太简单了。
• 高价能源削弱了德国工业品的竞争力,想 要改善出口,就不要排斥俄罗斯能源和他 的市场。另外,意识形态浓厚的绿党掌管 了外交和经济部门,无法做到在商言商。
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是自找的2Fra bibliotek24-01-16
• 德国经济停滞不前是自找的。打仗归打仗, 经济归经济,这是两码事,你太较真就输 了。不喜欢俄国人仗照打没问题,但是北 溪2号完全可以让它开通。这不矛盾,民以 食为天。
• 德国工业联合会总裁Russwurm认为德国经 济处于停滞状态,他们预计德国经济今年 只增长0.3%,落后于全球经济。制约德国 经济的三大因素是高价能源、高通胀和出 口疲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
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
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
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
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
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
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
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
德国何以如此?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
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
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
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
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
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
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
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
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0.3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7%,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
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
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
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
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
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管理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
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
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
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
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
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
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环境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税收,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2.3%上升到1999年47.7%,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
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
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
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
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
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
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财政政策,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9.75%,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
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
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4.3。
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
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
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
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
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
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0.3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僵化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
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著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
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
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
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
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
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
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均为37.5%,德国为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
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
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
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0.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老化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
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
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工业实行大量补贴。
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第12位跌至第15位。
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
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
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在今年9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
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