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在光催化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是一种利用红外光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价值的化学品的手段。
在光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吸收光能后,会将电子从价带激发至导带,形成光生电子和空穴。
光生电子具有还原能力,而空穴具有氧化能力,它们可以分别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碳氢化合物或氧化的有机物。
而原位红外光催化技术则是在反应过程中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对反应产物进行实时分析,探究反应机理、反应物的转化程度以及产物的结构等信息。
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例如将二氧化碳还原为CO、CH4等。
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表征反应中间体和催化活性中心,对光催化CO2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如缺乏大量反应机理研究、还原产物的选择性难以调控等。
原位红外研究纳米管TiO2光催化降解乙醇
原位红外研究纳米管TiO2光催化降解乙醇陈 好,李新勇,祝巍(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E-mail: dlut725@纳米管,并采用TEM、XRD等分析手摘要:采用水热化学反应的方法制备了TiO2纳米管的形貌和晶相进行了表征。
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纳米管段对TiO2TiO光催化降解气相乙醇反应,并考察影响反应光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
2关键词:原位红外;光催化;纳米管;二氧化钛;乙醇;气相1.引言近年来, VOC s的污染治理问题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当前有多种VOC s 污染的治理方法,但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而以半导体氧化物作催化剂进行气相光催化降解反应,直接利用包括太阳光在内的各种途径的紫外光,在常温下使 VOC s最终氧化为 CO2和H2O 等无机小分子,从而有效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
这是一种经济、有效、合理的 VOC s污染治理方法,因而研究光催化降解 VOC s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乙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广泛应用于涂料、染料、药物、橡胶、洗涤剂以及食品和酿造等工业的生产中。
同时,乙醇也是一种相对简单的重要VOC污染物,其在工业区附近空气中的含量极高,故常被用作模型反应物来考察光催化氧化VOC s反应的机理性问题[1-3]。
从近年来的文献看,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在光催化氧化乙醇反应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在原位条件下对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反应中间活性物种以及催化剂表面结构的研究优势明显。
而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法开展纳米管TiO2光催化降解 VOC s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文以纳米管TiO2为光触媒,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法,在常温常压下,研究了光催化降解气相乙醇的反应。
2.实验设备与方法2.1实验设备本实验利用日本岛津产IRPrestige-21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将催化剂压成可红外透过的自支撑片,放入自制气体吸收池,并按实验要求摄谱。
紫外灯为4W的杀菌灯(主波长254nm)。
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技术测定介孔CuAl2O4对黄药的吸附
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 技术测定介孔CuAl 2O 4对黄药的吸附葛东来范迎菊尹龙孙中溪*(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济南250022)摘要:以丁胺和正十二醇为混合模板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介孔纳米CuAl 2O 4.用X 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N 2吸附-脱附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连续在线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研究了水溶液中丁基和辛基黄药在介孔CuAl 2O 4表面的吸附.随着吸附时间的延长,1200和1040cm -1两处黄药特征峰的高度逐渐增加,根据1200cm -1处C -O -C 伸缩振动峰的变化来评价黄药在CuAl 2O 4表面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介孔纳米CuAl 2O 4对黄药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100min 的时间内,CuAl 2O 4样品对丁基和辛基黄药的吸附量分别达到了236和300mg ·g -1,且属于化学吸附.对实验数据进行理论模拟,发现吸附过程更接近于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关键词:原位吸附;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在线;介孔;CuAl 2O 4;黄药中图分类号:O647Determination of the Adsorption of Xanthate on Mesoporous CuAl 2O 4Using a Continuous Online In situ ATR-FTIR TechnologyGE Dong-LaiFAN Ying-JuYIN LongSUN Zhong-Xi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P .R.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mesoporous nano CuAl 2O 4was synthesized through a coprecipitation method using simple mixed templates consisting of butylamine and dodecanol.The sample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and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techniques.The absorption of butyl and octyl xanth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onto the synthesized mesoporous CuAl 2O 4solid surfaces was studied by a continuous,online,in situ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TR-FTIR)technique.The CuAl 2O 4membrane used in the adsorption experiments was prepared on a germanium internal reflection element using the chemical bath deposition method.During the adsorption process,the characteristic peak height of xanthate at 1200and 1040cm -1emerged and gradually increased.By monitoring changes in the peak height at 1200cm -1,which was assigned to the stretching vibration caused by C -O -C of the adsorbed xanthate molecules,the adsorption kinetics were studied.The adsorption results show that mesoporous CuAl 2O 4has a high chemisorption capacity for xanthate,which reaches 236and 300mg ·g -1for butyl and octyl xanthate,respectively,within 100min.The adsorption kinetics can be described by a pseudo-second-order reaction model.Key Words:In situ adsorption;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Online;Mesopore;CuAl 2O 4;Xanthate[Article]doi:10.3866/PKU.WHXB201211146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 )Acta Phys.-Chim.Sin .2013,29(2),371-376February Received:September 26,2012;Revised:November 13,2012;Published on Web:November 14,2012.∗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sunzx@;Tel:+86-531-82765426.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1274104,50874052)and National Key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2011CB933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4104,50874052)和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2011CB933700)资助项目Ⓒ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371Vol.29 Acta Phys.-Chim.Sin.20131引言黄药(烃基黄原酸盐)是硫化矿浮选中应用最为广泛、最有效的捕收剂.1,2硫化矿选矿厂废水中常常含有大量的黄药,黄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臭味,酸化或氧化条件下会迅速分解产生有毒的硫化物,即使浮选废水中残留极少量的黄药(0.05mg·L-1)也会使水质发臭,使周围空气有异味.3,4因此若不经过处理而进入矿区周边的环境中,将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黄药是一种见光易分解的物质,虽然应用自然曝晒法也可使其降解,但降解效率低,有毒中间产物寿命长,不利于环境污染的快速治理.传统吸附法具有吸附效率高和无污染的优异特点,而光催化剂可产生强有力的羟基自由基等强氧化剂,可在较短时间内将黄药中的硫氧化成硫酸根而极大地降低黄药毒性.因此结合传统吸附法和光催化法,先用具有光催化性能的吸附剂将黄药从水中富集再对黄药进行光催化降解,不仅可以达到治理黄药废水的目的,而且吸附剂还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尖晶石类复合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无机半导体功能材料,因具有熔点高、热稳定性好、耐腐蚀、特殊的催化性能等特点而广泛地应用于电、磁、催化等领域.5-7其中CuAl2O4具有较窄的禁带宽度(1.8eV),8能够利用太阳光中占最主要能量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它在可见光催化领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8-10而铜离子与黄药又可以发生络合作用,因此CuAl2O4对黄药会有一定的吸附能力.纳米介孔CuAl2O4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道分布多以及颗粒小等优点,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CuAl2O4对黄药的吸附能力.而进行光催化的前提是黄药先到达催化剂的表面,更好的吸附将有利于黄药与CuAl2O4催化剂更充分的接触,从而加快黄药的光降解速率.因此在进行光催化之前有必要对黄药在CuAl2O4表面的吸附进行研究.连续在线原位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ATR-FTIR)光谱技术以其对吸附在固/液界面上物质的高度敏感性而成为研究固/液界面吸附的一种最为理想的技术.11这种技术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长足发展.12,13与传统的非原位及原位ATR-FTIR技术相比,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技术不仅可以做到原位检测而且还能够对整个反应体系做到实时动态监控,所以在吸附领域中能够为我们提供真正意义上的时间-动力学研究.因此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技术广泛地用于测定吸附等温线、计算吸附密度、评估表面吸附质的结构、分子定向以及探讨吸附动力学模型等.14-17在采用连续在线ATR-FTIR技术研究吸附时,化学稳定性好、透光性好及拥有较大比表面积的介孔材料具有较大的优势.17,18因为大比表面积材料具有相对较大的吸附能力从而提高矿物表面信号-噪音比,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物质的浓度检测限度,同时避免光谱结果的复杂化;而材料的透光性好(在吸附质的红外吸收附近没有吸收)将会降低被吸附物质信号的受干扰程度.因此人工合成的高比表面积介孔材料通常被应用于吸附研究.本文采用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技术,研究探讨了纳米级介孔CuAl2O4对不同链长黄药的吸附去除,以期为光催化降解黄药提供一定的基础,并为选矿废水的治理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2实验部分本实验所使用的试剂均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公司提供且均为分析纯级,直接使用不需要进一步提纯.实验所有部分均使用二次蒸馏水;丁基和辛基黄药为实验室自制,纯度在99%以上.2.1样品的制备准确称取1.83g正丁胺和0.78g正十二醇,并溶于20mL无水乙醇中形成混合溶液,然后将混合溶液加入到装有80mL蒸馏水的三口烧瓶中,之后分别向其中依次加入3.02g Cu(NO3)2·3H2O和9.38 g Al(NO3)3·9H2O,充分搅拌至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溶液.然后向其中逐滴滴加25%-28%的浓氨水调节溶液的pH值至4.0,此时溶液中出现天蓝色沉淀.最后油浴将体系温度升至80°C,充分搅拌下冷凝回流24h,之后冷却至室温,离心分离沉淀分别用蒸馏水和无水乙醇洗3遍,然后在100°C下干燥12h,得到前驱体.最后将前驱体在马弗炉中700°C煅烧2h 得到介孔CuAl2O4样品.2.2样品的表征产品的物相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进行测试,仪器为德国Bruker公司的D8Focus型X射线衍射仪,X射线源为Cu Kα辐射λ=0.154nm,测试靶电压为40kV,电流为50mA,扫描范围2θ为10°-80°.采用美国Quantachrome公司的NOV A2000e型比表面与孔径分析仪对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进行分析,测试之前样品在300°C下脱气6h;产物的红外光谱是通过德国Bruker公司的VERTEX-70型傅里372葛东来等: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 技术测定介孔CuAl 2O 4对黄药的吸附No.2叶红外变换(FTIR)光谱仪进行测定,KBr 压片,分辨率4cm -1,扫描范围4000-400cm -1,样品扫描次数32次;采用日本岛津公司UV-24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实验中黄药的浓度进行测定.2.3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 测定技术图1所示为本实验所使用的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 测定装置,其主要组成部件包含与FTIR 光谱仪匹配的ATR 附件,液体流动池,梯形锗晶体(45°,50mm×10mm×4mm)以及循环流动泵.吸附实验在室温下进行,全程采用Bruker VERTEX-70型红外光谱仪记录实验结果,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吸附实验初始、结束及解吸后黄药溶液的浓度.在测定黄药吸附之前先进行样品膜的制备,方法如下:以干净的锗晶体片为背景扫描背景光谱,然后精确称取10.0mg 粉末状介孔CuAl 2O 4样品,并将其分散在5mL 无水乙醇中,超声状态下得到分散均一的样品浑浊液,之后将样品浑浊液逐次滴加到锗晶体表面使其中的乙醇挥发,重复多次后得到介孔CuAl 2O 4样品膜.在通入黄药溶液之前先将样品膜在蒸馏水中循环流动一段时间后测定红外光谱,待光谱图稳定之后(前后两次的红外谱图相同),开始通入黄药溶液,吸附实验开始进行.本实验所用的丁基和辛基黄药的体积均为30mL,初始浓度分别为2.11×10-3和1.98×10-3mol ·L -1,循环流动泵的速率为3.00mL ·min -1.吸附结束之后在30mL 蒸馏水中进行解吸实验.以吸附结束后残余黄药浓度为基础,根据不同时刻1200cm -1处黄药特征峰的高度比计算出随时间变化吸附量的变化.193结果与讨论3.1样品的物相分析图2为前驱体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煅烧所得样品的XRD.从图上可以看出当煅烧温度达到700°C 时所得样品的衍射峰与粉末衍射联合委员会(JCPDS)No.33-0448的衍射结果完全一致,没有多余的峰出现,证明700°C 煅烧所得样品为纯净的CuAl 2O 4.从700°C 煅烧处理样品的红外表征结果来看(图3),在3450和1630cm -1处出现了两个吸收峰,这分别对应于吸附水中的-OH 伸缩振动和H -O -H 弯曲振动峰.同时可以看出在1000cm -1以下出现了三个分别位于806、704和595cm -1处的吸收峰,由文献20可以得知这三个吸收峰分别为CuAl 2O 4样品中Cu -O,Al -O 以及Cu -O -Al 键的振动所引起的,这说明所得到样品属于尖晶石结构,通过谢乐公式:D =0.89λ/(βcos θ),(其中D 是颗粒直径,λ是X 射线波长,β是衍射峰的半峰宽,θ则是对应衍射峰的衍射角),根据(311)衍射峰的半峰宽,可以计算出合成样品的颗粒尺寸大约为15nm,属于纳米级CuAl 2O 4.3.2样品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图2不同煅烧温度所得样品的XRD 谱图Fig.2XRD patterns of the sample calcinated at differenttemperatures1吸附实验所用连续在线原位ATR 装置及流程示意图Fig.1Schematic diagram for the adsorption experimentand continuous online in situ ATR device图3CuAl 2O 4700°C 煅烧样品的FTIR 谱图Fig.3FTIR spectra of CuAl 2O 4calcinated at 700°CVol.29Acta Phys.-Chim.Sin.2013样品CuAl 2O 4的氮气吸附-脱附测定结果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CuAl 2O 4的氮气吸附-脱附等温线属于第IV 类型,滞后环的形状属于H2型,而两者均具有介孔材料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断定我们所制备的CuAl 2O 4样品属于标准的介孔材料.采用Barrett-Joyner-Halenda (BJH)算法对样品的脱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样品的孔径分布图(图4中的插图),由图可知CuAl 2O 4样品的孔径分布较集中,其最可几孔径为5.9nm,介于2-50nm 之间,因此为介孔材料.此外,介孔CuAl 2O 4样品的多点BET 比表面积为78.0m 2·g -1,在相对压力p /p 0为0.98下计算得到的孔容为0.17cm 3·g -1.3.3CuAl 2O 4对黄药的吸附动力学研究黄药的结构式如式(1)所示1)其中基团R 代表直链烷基,这里指正丁基和正辛基.吸附后黄药的FTIR 见图5.在图中指纹区两个代表性的红外振动吸收峰分别位于1200cm -1附近和1080-1020cm -1间,这两个特征吸收峰分别对应于黄药分子结构中C -O -C 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和S -C -S 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21-26从图5看到,随吸附时间变长丁基和辛基黄药的红外光谱发生变化,黄药的特征吸收峰在吸附的初始阶段迅速增加,然后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缓慢.图5a 和5b 中1200cm -1和1190cm -1处的特征吸收峰分别对应于吸附后丁基和辛基黄药中C -O -C 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1042cm -1处的特征吸收峰对应于S -C -S 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1124cm -1处的特征吸收峰对应于吸附后丁基黄药S -C -S 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和C -O -C/O -C -C/C -C -C 的变形振动吸收,1260cm -1附近的特征吸收峰对应于吸附后辛基黄药的H -C -H 键的面外摇摆振动吸收、C -O -C 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S -C -S 键的对称伸缩振动吸收以及S -C -S 键的变形振动吸收.23-26对比图5a 和5b 黄药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可以看出,吸附前丁基黄药和辛基黄药在1108cm -1附近源于C -C 面外摇摆振动吸收C -O -C 键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S -C -S 键的对称伸缩振动吸收以及S -C -S 键的变形振动吸收的最强峰位均发生了较大偏移,表明黄药在矿物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吸附结束之后,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度法对残余黄药溶液的浓度进行分析测试,结合初始黄药溶液的浓度,最终计算得到100min 内介孔CuAl 2O 4对丁基和辛基黄药的吸附量分别达到236和300mg ·g -1.以吸附时间为100min 时1200cm -1处峰高为基准计算出其它时间的吸附量,进而得到介孔CuAl 2O 4表面对丁基和辛基黄药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6所示.同样得到丁基和辛基黄药吸附量随解吸时图4CuAl 2O 4样品的N 2吸附-脱附等温线及其BJH 孔径分布图(插图)Fig.4N 2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 of CuAl 2O 4sample and its BJH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setfigure)5随时间变化CuAl 2O 4表面吸附丁基(a)和辛基(b)黄药的FTIR 光谱Fig.5FTIR spectra of butyl (a)and (b)octyl xanthate adsorbed at the surface of CuAl 2O 4The curves correspond to 0,1,5,10,20,30,40,50,60,70,80,90and 100min from the bottom to up,the arrow pinpoints respectively the FTIRspectrum of butyl and octyl xanthate beforeadsorption.葛东来等: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 技术测定介孔CuAl 2O 4对黄药的吸附No.2间的变化图(图6).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10min 后黄药解吸达到平衡,丁基和辛基黄药的解吸量分别为21和12mg ·g -1,占总吸附量的8.9%和4.0%,均很少,同样表明黄药在CuAl 2O 4表面发生了很强作用的化学吸附.我们采用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拟合方程分别为:ln(q e -q t )=ln q e -k 1t (2)t /q t =1/(k 2q 2e )+t /q t(3)其中,q e (mg ·g -1)为平衡吸附量,q t (mg ·g -1)为t 时刻的吸附量,k 1(min -1)表示拟一级吸附平衡速率常数,k 2(g ·mg -1·min -1)表示拟二级吸附平衡速率常数.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拟合图均以时间t 为横坐标,分别以ln(q e -q t )和t /q t 为纵坐标作图,得到拟合图7和图8.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及拟合参数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发现丁基和辛基黄药的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的相关系数R 2均优于采用拟一级动力学方程,再通过对比模拟的平衡吸附量与实验测得的平衡吸附量,可以得知黄药在CuAl 2O 4表面的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4结论采用由丁胺和十二醇组成的简单混合模板剂,在700°C 制备出纳米级介孔CuAl 2O 4,通过表征得出CuAl 2O 4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78.0m 2·g -1)和均一的孔径分布.采用连续在线原位ATR-FTIR 技术研究合成的介孔CuAl 2O 4对丁基和辛基黄药吸附,发现介孔CuAl 2O 4对黄药具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在100min 内对丁基和辛基黄药的吸附量分别达到236和300mg ·g -1,通过解吸实验发现黄药在CuAl 2O 4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对所得的实验数据进行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可知,CuAl 2O 4对黄药的吸附过程更接近于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图6CuAl 2O 4对丁基和辛基黄药的吸附量随时间变化图Fig.6Adsorption capacity of CuAl 2O 4for butyl and octylxanthate as a function oftime 1拟一级及拟二级动力学方程和参数Table 1Pseudo-first-order and pseudo-second-order kinetic equations and parameters图7黄药在CuAl 2O 4表面吸附的拟一级动力学拟合图Fig.7Fitting chart of pseudo-first-order reaction modelfor xanthate adsorbed at the surface of CuAl 2O48黄药在CuAl 2O 4表面吸附的拟二级动力学拟合图Fig.8Fitting chart of pseudo-second-order reaction model for xanthate adsorbed at the surface of CuAl 2O4equationk q e /(mg ·g -1)R 2Pseudo-first-orderbutyl xanthate y =-0.0303x +5.420.03032260.968octyl xanthate y =-0.0341x +5.550.0341256.70.972Pseudo-second-orderbutyl xanthate y =-0.0036x +0.08270.0002172760.984octyl xanthate y =-0.0031x +0.03840.0002893220.988k :adsorption rate constants;q e :adsorption amount at equilibrium time;R 2: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linear equation375Vol.29 Acta Phys.-Chim.Sin.2013References(1)Lotter,N.O.;Bradshaw,D.J.Minerals Engineering2010,23(11-13),945.doi:10.1016/j.mineng.2010.03.011(2)Bag,B.;Das,B.;Mishra,B.K.Minerals Engineering2011,24(8),760.doi:10.1016/j.mineng.2011.01.006(3)Hao,Y.;Wu,X.L.;Mo,C.H.;Li,Y.W.;Huang,X.P.;Qu,X.L.;Xiang,L.;Liang,J.H.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42(10),3213.[郝艳,吴小莲,莫测辉,李彦文,黄献培,屈相龙,向垒,梁嘉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10),3213.](4)Chen,S.H.;Gong,W.Q.;Mei,G.J.;Chen,X.D.;Yan,H.Z.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42(2),546.[陈绍华,龚文琪,梅光军,陈晓东,鄢恒珍.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2),546.](5)Ballarini,N.;Cavani,F.;Passeri,S.;Pesaresi,L.;Lee,A.F.;Wilson,K.Appl.Catal.A2009,366(1),184.doi:10.1016/j.apcata.2009.07.003(6)Fortunato,G.;Oswald,H.R.;Reller,A.J.Mater.Chem.2001,11,905.doi:10.1039/b007306g(7)Li,W.C.;Comotti,M.;Lu,A.H.;Schüth,mun.2006,1772.doi:10.1039/B601109H(8)Jiang,Y.Y.;Li,J.G.;Sui,X.T.;Ning,G.L.;Wang,C.Y.;Gu,X.M.J.Sol-Gel Sci.Technol.2007,42,41.doi:10.1007/s10971-006-1525-3(9)Ding,D.W.;Long,M.C.;Cai,W.M.;Wu,Y.H.;Wu,D.Y.;Chen,mun.2009,3588.doi:10.1039/B903865E (10)Lv,W.Z.;Liu,B.;Qiu,Q.;Wang,F.;Luo,Z.K.;Zhang,P.X.;Wei,pd.2009,479(1-2),480.doi:10.1016/j.jallcom.2008.12.111(11)Tabor,R.F.;Rastoe,J.;Dowding,ngmuir2009,25(17),9785.doi:10.1021/la901138h(12)Roonasi,P.;Holmgren,A.J.Colloid Interface Sci.2009,333,27.doi:10.1016/j.jcis.2008.12.080(13)Potapova,E.;Grahn,M.;Holmgren,A.;Hedlund,J.J.ColloidInterface Sci.2010,345,96.doi:10.1016/j.jcis.2010.01.056 (14)Yang,X.F.;Roonasia,P.;Jolsterå,R.;Holmgrena,A.ColloidSurface A:Physicochem.Eng.Aspects2009,343,24.doi:10.1016/j.colsurfa.2009.01.041(15)Liu,H.;Liu,P.;You,K.;Luo,mun.2010,11,887.doi:10.1016/j.catcom.2010.04.001(16)Mitchell,W.;Goldberg,S.;Al-Abadleh,H.A.J.Colloid InterfaceSci.2011,358,534.doi:10.1016/j.jcis.2011.02.040(17)Zheng,T.T.;Sun,Z.X.;Yang,X.F.;Holmgren,A.Chem.Cent.J.2012,6(26),1.doi:10.1186/1752-153X-6-26(18)Potapova,E.;Yang,X.;Westerstrand,M.;Grahn,M.;Holmgren,A.;Hedlund,J.Miner.Eng.2012,36-38,87./10.1016/j.mineng.2012.03.030(19)Fredriksson,A.;Larsson,M.L.;Holmgren,A.J.ColloidInterface Sci.2005,286,1.doi:10.1016/j.jcis.2005.01.022 (20)Masoud,S.N.;Fatemeh,D.;Masoud,F.J.Sol-Gel Sci.Technol.2009,51,48.doi:10.1007/s10971-009-1940-3(21)Mielczarski,J.;Leppinen,J.Surf.Sci.1987,187(2-3),526.doi:10.1016/S0039-6028(87)80073-0(22)Colthup,N.B.;Porter Powel,L.Spectrochim Acta1987,43A(3),317.doi:org/10.1016/0584-8539(87)80111-3(23)Larsson,M.L.;Holmgren,A.;Forsling,ngmuir2000,16(21),8129.doi:10.1021/la000454+(24)Fredriksson,A.;Hellström,P.;Öberg,S.;Holmgren,A.J.Phys.Chem.C2007,111(26),9299.doi:10.1021/jp071444l (25)Chernyshova,I.V.J.Phys.Chem.B2001,105(34),8185.doi:10.1021/jp011026v(26)Hellström,P.;Holmgren,A.;Öberg,S.J.Phys.Chem.C2007,111(45),16920.doi:10.1021/jp074254j376。
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它通过将样品置于光波从反射材料到样品再到检测器的光路中,利用材料的全反射特性,将光波限制在较窄的范围内,从而增强红外光谱的信号强度。
这项技术将红外光谱分析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
在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中,样品被放置在一个具有高折射率的反射材料上,例如硅或锗。
当入射光线从高折射率的反射材料射入样品后,发生全反射的现象。
这样,红外光谱仅与样品接触的表面区域相互作用,使得红外谱图中的吸收峰更加明显。
同时,通过改变入射角度和光束的极化方向,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样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涵盖更广泛的信息。
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不需要样品经过任何处理或制备过程,避免了可能引入的额外误差。
其次,由于红外光谱仅与样品表面相互作用,所需的样品量相对较少,节约了材料的使用成本。
此外,由于该技术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可以检测到较低浓度和小量的样品。
因此,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成为了研究微观结构和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的原理和原理解析,探讨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和优势。
通过总结和评价该技术的研究进展,我们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展望,以期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本文将分为三大部分进行阐述,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具体结构如下所述:1. 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中,首先将对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进行概述,介绍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背景。
然后,将说明文章的结构内容和各部分的目的。
2. 正文部分: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对原位衰减全反射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实验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光催化产氢机制_原位表征技术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光催化产氢机制原位表征技术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光催化产氢机制和原位表征技术是当前能源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对于提高可持续能源转化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光催化产氢机制是指通过光照条件下,利用半导体材料作为催化剂将水分子分解成氧气和氢气的过程。
而原位表征技术则是一种能够在实时条件下观测和记录材料或反应的性质和变化的技术手段。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介绍光催化产氢机制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照条件下水分子的分解方式和相关反应路径;其次,总结近年来光催化材料研究方面的进展,并探讨其在光催化产氢中的应用前景;然后,阐述原位表征技术在能源转换方面的引言以及不同种类及特点介绍;接着,概述原位表征技术在光催化产氢机制研究中的重要应用案例,并探讨其作用和意义;最后,对光催化产氢机制与原位表征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解释说明,并介绍对比分析和验证方法。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光催化产氢机制和原位表征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以及相互关系。
通过对相关理论的解析和应用案例的探讨,旨在增进读者对该领域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启示。
2. 光催化产氢机制:2.1 光催化产氢原理:光催化产氢是一种利用光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光催化产氢原理基于半导体材料的特性,通过吸收光能激发电子和空穴,进而在表面上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
其中,水分子被激活并发生光解反应,生成H^+和OH^-离子。
随后,光催化剂表面上活性位点捕获到产生的电子和空穴,并促使其与溶液中的这些离子相互作用。
最终,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H^+离子被还原成氢气,并从溶液中释放出来。
2.2 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当前,广泛研究的光催化材料主要包括二氧化钛(TiO2)、铋酸铋钡(BiOBr)、半导体量子点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高的光吸收率和更窄的带隙,在可见光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活性。
此外,工程改性也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材料的研究中,包括表面修饰、复合材料构筑和掺杂等方法,以提高光催化产氢性能。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指南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指南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指南。
一、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催化剂进行实时监测和表征的方法。
在实验中,催化剂通常被制备成片状、粉末状或块状,并安装在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内。
通过红外光的照射,催化剂中的吸附物种和反应产物会产生特征性的振动谱带,从而可以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
二、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1. 表征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是催化反应能量屏障降低的关键位置。
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研究催化剂表面特定位置的吸附物种和特征振动频率,从而确定催化剂的活性中心。
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监测催化反应过程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物种转化和反应动力学。
通过观察吸附物种的变化和振动频率的演化,可以了解反应物的吸附和解离过程,以及反应中间体的形成和消失。
这对于揭示催化反应的机理和优化反应条件非常重要。
3. 研究催化剂表面结构催化剂表面的结构及其与吸附物种的相互作用是催化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通过观察特定波数的振动谱带强度的变化,研究吸附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位置和分布。
这有助于揭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吸附物种的吸附机制。
4. 分析催化剂失活原因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失活,导致催化活性的降低。
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研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吸附物种和反应产物的演变,分析失活原因。
这有助于了解催化剂的寿命和优化催化剂设计。
三、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注意事项与发展方向1. 温度和压力调控催化反应通常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
在使用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时,需要精确控制和调节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压力。
这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反应装置和选择适当的控温和控压设备来实现。
原位红外光谱法研究CdS-TiO2
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 图 5b) ,反应 前 5 min 光催化剂表面产生大量 CO2,随 着反应时间的延长,3431 cm- 1处的峰强度 不断减弱,表面羟基不断被消耗,1743、 1689、1550 和 1517 cm- 1处的峰逐渐增强, 而反应过程中 CO2的生成量不断减少,表明 由于苯甲醛和苯甲酸等中间产物的不断积累, Cd S-Ti O2光催化剂逐渐失活。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为美国 Thermo 公司生产的 NICOLET 6700 型红外光谱仪,检测器 为 MCT/A,原位跟踪扫描次数为 64 次,分辨率为 4 cm- 1,扫描范围 4000 ~ 650 cm- 1。
4.实验步骤
将制备好的CdS-TiO2/ MWCNTs光催化剂与KBr混合均匀,研磨成微米级 粉末,然后经粉末压片机压成直径为13 mm、厚约 0.1 mm的薄片,置于原位 红外反应池中心的催化剂支架上。荧光灯( 20 W)置于石英原位红外池的上 方,距离催化剂支架中心5 cm,整个系统用自制罩子罩住,以消除外界光源 对实验的影响。通干燥空气并以5 ℃•min- 1的升温速率升至 110 ℃,保温 90 min,对光催化剂进行预处理。降温至室温后开始采集背景,然后切换为 含甲苯的混合气,待吸附平衡后,关闭原位红外池的进、出气口,打开荧光 灯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
二.实验内容
1.主要试剂
实验中所使用的试剂分别为钛酸四丁酯( C16H36O4Ti,化学纯) 、硫化钠( Na2S•9H2O, 分析纯) 、硝酸镉( Cd( NO3)2•4H2O,分析纯) 、多壁碳纳米管 ( MWCNTs,外 径: 20 ~ 40 nm) 、无水乙醇( C2H5OH,分析纯) 、硝酸 ( HNO3,分析纯) ,实验用水均为蒸馏水。
原位红外光谱数据处理
原位红外光谱数据处理原位红外光谱(In-situ IR spectroscopy)是一种在实验过程中实时监测物质性质变化的技术。
在进行原位红外光谱数据处理时,通常遵循以下步骤:1. 数据采集:首先,使用原位红外光谱仪采集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红外吸收光谱。
通常需要收集一系列光谱图,以观察样品在时间、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的变化。
2. 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为了消除光谱中的噪声和干扰,提高数据质量。
预处理方法包括去除基线漂移、峰形校正、归一化等。
3. 峰识别与归属:对预处理后的光谱进行峰识别,确定各个吸收峰所对应的化学物质或化学键。
这需要光谱解析专家对红外光谱具有丰富的经验,或者借助专业软件进行自动峰识别。
4. 峰面积计算与定量分析:计算各个吸收峰的峰面积,以反映样品中相应化学物质的相对含量。
峰面积的计算可以使用积分法、高斯拟合等方法。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定量分析,如计算各组分的浓度、含量等。
5. 数据解析:结合实验条件和光谱数据,对吸收峰的变化进行分析,揭示样品在实验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
这可能包括化学反应动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6. 结果表达:将数据处理结果以图表或文字形式展示,以便于理解和交流。
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红外光谱图、峰面积柱状图、动力学曲线等。
7. 误差与不确定性分析:评估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提出改进措施。
这包括仪器精度、实验条件变化、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原位红外光谱数据处理的流程可能因实验目的、样品性质和仪器型号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处理方法。
同时,不断优化数据处理策略,以提高光谱数据的质量和分析准确性。
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
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1.引言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In-situ Electrochemical IR Spectroscopy)是一种在电化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技术,主要用于研究在电极/溶液界面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的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
1.1 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概述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是一种将红外光谱技术与电化学技术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将电极置于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中,并在电极/溶液界面上进行电化学反应。
通过监测电极上发生的化学反应,同时测量相应的红外光谱,研究人员可以获取分子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等优点,因此在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实验目的和意义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电极/溶液界面上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相关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变化。
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深入了解电极反应的机理和过程,从而为开发高效、稳定的能源转换与存储器件、催化剂和生物医学材料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分子结构与性质、界面过程与动力学等物理化学问题,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2.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技术原理2.1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实验通常采用三电极系统,包括工作电极、对电极和参比电极。
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一定的电压或电流,使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测量工作电极上的电流或电压变化以及相应的红外光谱,可以获得分子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压力、光谱范围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实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原位电化学红外光谱实验的操作过程包括电极制备、溶液配制、光谱测量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电极制备: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备电极,确保电极表面的平整度和导电性。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是一种利用红外光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化合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红外光的特点,使催化剂能够吸收红外光能,并在光的作用下催化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
在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红外光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具有特定的吸收红外光的波长范围,同时能够催化二氧化碳的还原反应。
常见的红外光催化剂包括金属纳米颗粒、二维材料等。
接下来,二氧化碳需要与催化剂接触。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气体吸附或溶解等方式与催化剂接触,以便在光照下进行反应。
当红外光照射到催化剂上时,催化剂吸收光能,激发电子到高能级态,形成激发态的催化剂。
激发态的催化剂具有更强的反应活性,能够与吸附在表面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二氧化碳经过电子转移和反键断裂等步骤,逐步还原为有机化合物(例如甲酸、甲醇等)。
这些有机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能量存储密度,可以用作燃料或化工原料。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是一种环境友好、高效能源转化方法,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产品,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是,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催化性能和提高反应效率,以实现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应用。
211171516_废弃制冷剂R134a的光催化降解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4 期废弃制冷剂R134a 的光催化降解杨状1,李闰华1,强增寿1,王雅君1,姚文清2(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北京 102249;2 清华大学化学系,北京 100084)摘要:根据《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要求,废弃制冷剂由于其温室效应及生态危害,将被逐步淘汰和销毁。
目前还没有高效低成本处理废弃制冷剂的方法,本文提出光催化处理废弃制冷剂新策略。
制备了BiPO 4/GA 气凝胶,材料兼具了石墨烯优异的吸附能力与BiPO 4高效的光催化能力,可实现污染物的迅速吸附与彻底矿化。
以原位红外光谱为评价手段,在线监测了光催化降解典型制冷剂四氟乙烷(CH 2FCF 3,R134a )的进程,包括R134a 的瞬间吸附、R134a 大量被光催化降解时C —F 键的断裂、R134a 被彻底降解的过程。
明确了光催化降解R134a 的最终产物为HF 和CO 2。
结果表明,在BiPO 4/GA 气凝胶光催化作用下,R134a 可被彻底矿化分解。
研究结果将为降解废弃制冷剂提供有效途径,原位红外光谱的应用也将为废弃制冷剂的分解过程提供可靠的监测手段。
关键词:光催化;催化剂;磷酸铋;石墨烯;吸附;制冷剂;反应中图分类号:X5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04-2109-06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waste refrigerant R134aYANG Zhuang 1,LI Runhua 1,QIANG Zengshou 1,WANG Yajun 1,YAO Wenqing 2(1 School of New Energy and Material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Beijing 102249, China;2Department of Chemistr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Abstract: According to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waste refrigerants will be phased out and destroyed due to their greenhouse effect and ecological hazards. At present, there is no efficient and low-cost method to treat waste refrigerant. We propose a new strategy for the photocatalytic treatment of waste refrigerant. BiPO 4/GA aerogels were prepared, which showed excellent adsorption capacity of graphene and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capacity of BiPO 4. The rapid adsorption and complete mineralization of pollutants were realized. The process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typical refrigerant tetrafluoroethane (CH 2FCF 3, R134a) was monitored online by in situ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process of bond breaking and complete degradation of R134a was analyzed. It was clear that the final product of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R134a was HF and CO 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134a could be completely mineralized and decomposed under the photocatalysis of BiPO 4/GA aerogel. The research provided an effective way to degrade waste refrigerant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situ infrared spectra would also be a reliable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waste refrigerants.Keywords: photocatalysis; catalyst; BiPO 4; graphene; adsorption; refrigerant; reaction研究开发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2-1035收稿日期:2022-06-06;修改稿日期:2022-09-20。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法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法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法是一种用来研究电化学反应机理和表征电极界面结构的方法。
它结合了电化学技术和红外光谱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电极表面产生的化学物种及其在电极上的吸附、脱附和反应过程。
该方法的实验装置通常包括电化学池、红外光谱仪和电化学工作站。
电化学池中的电极表面经历电化学反应,红外光谱仪通过连接到电化学池的光纤将红外光源发射的光信号引导到电极表面,并收集经过电极表面反射的光信号。
通过分析电极表面反射的光信号,可以得到与吸附物种的振动谱相关的信息。
例如,在吸附性红外光谱中,可以观察到特定频率的吸收峰,该峰对应于吸附物种的特定振动模式。
通过追踪这些吸附峰的变化,可以了解电极表面上化学物种的吸附、脱附和反应行为,从而揭示电化学反应的机理。
电化学原位红外光谱法可以应用于多种电化学体系的研究,比如催化剂的电化学过程、电极表面的吸附和脱附行为以及溶液中离子的还原和氧化过程等。
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方法来研究电极界面的化学和电化学行为,为设计和改进电化学设备和催化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原位红外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
原位红外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广泛应用于石油加工、化工、材料等工业。
催化剂的研究对于工业生产的促进和环境保护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而在催化剂研究中,原位红外技术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催化剂研究的一大利器。
什么是原位红外技术?原位红外技术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样品的信息。
它是一种非侵入性手段,不需要对样品进行操作,不会影响反应的平衡状态,可以实时监测反应物和产物的变化。
因此,原位红外技术可以提供反应机理的信息,揭示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表征催化剂本身。
这在催化剂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催化剂表征催化剂于反应物相互作用时,催化剂的表面活性位便会出现有机结构的吸附物或在物理吸附上的反应制品等。
这时,利用原位红外技术可以检测到化学反应物和反应后的产物中产生的振动光谱,在分析吸附物或者产物吸附催化剂表面时可以获得关键信息。
2.催化剂反应活性分析通过原位红外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反应物和产物的变化,从而对催化剂反应的活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例如:利用原位红外光谱监测催化裂化反应,可以发现在反应开始的几分钟内,碳氢键开始裂解,形成反应物和渣出氧化烯,通过对反应物和渣的原位红外光谱进行分析,可以反应出反应的机理以及反应的速率。
3.催化剂物理状态变化分析原位红外技术还可以用来测定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物理状态变化,如温度变化、压力变化、快速加热、快速冷却等。
在获得这些变化信息的同时,可以分析催化剂的表征和反应性能,为催化剂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总结原位红外技术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尤其是在催化剂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揭示反应的机理,分析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和表征催化剂本身。
这为催化剂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促进了催化剂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CO作为探针分子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DRIFT)对催化剂表征的应用——侯亮
基于CO作为探针分子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DRIFT)对催化剂表征的应用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指导老师:完成日期:基于CO作为探针分子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法(DRIFT)对催化剂表征的应用摘要:红外光谱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化学分析手段。
同样,红外光谱也是对催化剂表征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这主要是因为红外光谱可以提供各种重要的信息,包括:载体、前驱体结构的表征、获取分子在催化剂上的吸附态、获取反应中的中间产物等等。
另一方面,红外仪器价格比较便宜,比较容易实现原位表征,也是红外在催化领域应用广泛的原因。
从红外获取的信息可以和催化剂活性相关联,从而可以帮助研究者设计催化剂。
金属颗粒在载体上分布的电子结构、颗粒形状、颗粒大小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情况对催化剂的活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金属颗粒在各种载体上分布的表征也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使用探针分子的红外光谱结合其它表征手段,比如透射电镜((TEM),X光吸收光谱(EXAFS),是对负载催化剂的有利表征手段。
当然使用探针分子的红外光谱也可以用来表征载体的其它信息,比如酸碱性等等。
最常用的探针分子是CO和NO分子,使用CO探针分子的红外光谱表征在实验和理论方面都有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1)C0比较稳定,可以在较宽的温度范围获得催化剂的结构信息;(2)可以获得CO在催化剂上的吸附信息,这些吸附信息对反应中涉及CO分子作为反应物、产物和中间产物的反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获得了实验和理论计算方面的很大关注。
关键词:催化剂表征CO探针分子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反馈作用1. DRIFT法的理论基础:应用最广泛的理论是Blyhoder在1964年提出的Hückel分子轨道理论。
该理论将金属-碳-氧键设想为一个Huckel分子轨道。
单独的CO分子是以sp杂化轨道形式存在的:C原子与O原子的P Z轨道结合产生一个σ键,O原子的p X与p y键轨道相结合产生两个二键。
O原子的2s轨道有一对孤对电子,在C原子的2p Z杂化轨道也有一对孤对电子,当它吸附在过渡金属原子上时,可以与过渡金属的d轨道形成共价键。
原位红外技术
原位红外技术研究Cux O/TiO2有机污染物光降解的作用摘要:本工作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TiO2与另一半导体Cu2O组成的CuxO/TiO2光催化剂,运用XRD、N2吸附脱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表面光电压谱(SPS)等手段进行表征,同时利用原位红外技术考察了CuxO/TiO2样品光催化降解乙烯、丙酮、苯的气-固相光催化氧化反应,对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TiO2与另一半导体Cu2O复合后,锐钛矿晶型的含量增加,晶粒度减小,比表面积增大,禁带宽度增加,表面光电压信号增强,光生电子-空穴对有效分离;CuxO/TiO2样品对乙烯、丙酮、苯的光催化性能与纯TiO2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乙烯可以被光催化氧化完全矿化生成CO2,而丙酮被光催化氧化可能生成中间产物丙酸,苯被光催化氧化可能生成中间产物苯酚和苯醌。
关键词:TiO2;CuxO/TiO2;光催化氧化;原位红外光谱;有机污染物In Situ FTIR Study o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over CuxO/TiO2Abstract : The CuxO doped TiO2 photo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the improved sol-gel and impregnation method.XRD, N2 adsorption, UV-Vis diffuse reflection spectroscopy and surface photovoltage spectroscopy (SPS) were ap-plied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uxO dop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photocatalytic process of TiO2 and CuxO doped TiO2 catalysts for degradation of ethylene, acetone, benzene were further studied by means of in situ FTIR. 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CuxO doping could enhance the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ethylene, acetone, benzene to some ex-tend as compared with pure TiO2. The increase in photoactivity is probably due to higher content of anatase,smaller particle size , high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lager band gap. In addition, the higher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of CuxO doped TiO2 may be attributed to the stronger photovoltage signal and the effective separation of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pairs. The result also showed that ethylene could be photocatalytically oxidized to CO2.The acetone and benzene may be photocatalytically oxidized to propionic acid and phenol, quinone, respectively. Keywords: TiO2; CuxO doping;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in situ FTIR; organic contaminants.近年来,随着建筑装饰材料、化学物质的大量使用,汽车、摩托车尾气及工业废气等直接向空气排放,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吡啶原位红外光谱光催化
吡啶原位红外光谱光催化
从化学角度来看,吡啶分子中含有氮原子,具有较好的Lewis 碱性,可以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从而参与光催化反应。
此外,吡啶分子结构中的芳香环也能吸收特定波长的红外光谱,激发电子跃迁,从而参与光催化反应。
从光催化角度来看,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吡啶分子与反应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吸附、解离和表面中间体的形成等过程,有助于深入了解光催化反应的动态过程和反应机理。
这对于优化光催化反应条件、提高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吡啶原位红外光谱光催化是一种利用吡啶作为催化剂,在红外光谱作用下进行光催化反应的技术手段,通过化学和光催化角度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光催化反应的机理和催化剂的作用方式,为光催化反应的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原位红外光谱仪原理
原位红外光谱仪:探讨分子级表征的工具原位红外光谱仪是一种能够在样品表面实现原位测试的仪器,其原理主要基于红外光谱的吸收特性。
通过将样品与红外光源相互作用,样品表面的分子将会吸收一部分红外光,这些能量被吸收后会产生一些振动和旋转,从而形成独特的光谱图像。
相比传统的红外光谱仪,原位红外光谱仪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更佳的测试效果。
这主要得益于样品表面的几何特征和电场分布对光谱谱线的影响。
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得样品表面分子的结构信息、表面化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而这些信息都是关键的,对于诸如催化剂、电极材料、涂层材料等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原位红外光谱仪也广泛应用于环保、食品、医药等领域。
例如,在环保领域,我们可以使用该仪器通过跟踪各种气体的光谱谱线变化来监测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污染情况。
在医药方面,原位红外光谱仪被用于检测药物表面分子的脱附及药效变化等信息,以及对于复合物的分析等。
综上,原位红外光谱仪是一种极为有用的实验工具,其在分子级表征方面应用广泛,能够提供有关样品表面分子及其反应和变化的关键信息。
原位红外和傅里叶红外
原位红外和傅里叶红外原位红外和傅里叶红外在红外光谱学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种光谱技术虽然都是用于研究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但是它们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场景却是完全不同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原位红外和傅里叶红外的本质区别,以及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中的优缺点。
一、原位红外原位红外是一种基于反射光谱的技术,可以非常准确地研究材料表面或界面的结构和特性。
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红外光照射在样品表面,然后测量样品反射回来的光谱。
根据反射光谱的特征,研究者可以分析和确定材料的化学成分、表面性质、晶体结构等信息。
原位红外技术主要应用于材料科学、表面化学、光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
这种技术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非常准确的结果。
此外,原位红外还可以制备材料、研究材料性能、监测化学反应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光谱技术。
二、傅里叶红外傅里叶红外是一种基于透射光谱的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化学结构和分子振动特性。
这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红外光通过样品透过后,在检测器上测量样品吸收的光谱图像。
根据吸收光谱的特征,研究者可以分析和确定材料的化学成分、结构、功能以及一些杂质等信息。
傅里叶红外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研究、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质探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这种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以用于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催化反应、表面修饰等,是化学分析和物质研究领域的重要利器。
三、原位红外和傅里叶红外的比较1. 原理不同:原位红外利用反射光谱分析材料表面和界面的各种信息,而傅里叶红外则利用透射光谱分析材料的化学结构和振动特性。
2. 应用场景不同:原位红外主要应用于表面化学、光催化、生物医学等领域,而傅里叶红外广泛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研究、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地质探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3. 灵敏度和分辨率不同:原位红外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获得非常准确的结果,而傅里叶红外则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以用于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催化反应、表面修饰等细节。
光催化原理及应用
光催化原理及应用起源光触媒,是一个外来词,起源于日本,由于日本文字写成“光触媒”,所以中国人就直接把她命名为“光触媒”。
其实日文“光触媒”翻译成中文应该叫“光催化剂”翻译成英文叫“photo catalyst”。
光触媒于1967年被当时还是东京大学研究生的藤岛昭教授发现。
在一次试验中对放入水中的氧化钛单结晶进行了光线照射,结果发现水被分解成了氧和氢。
这一效果作为“本多· 藤岛效果” (Honda-Fujishima Effect)而闻名于世,该名称组合了藤岛教授和当时他的指导教师----东京工艺大学校长本多健一的名字。
这种现象相当于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以当时正值石油危机的背景,世人对寻找新能源的期待甚为殷切, 因此这一技术作为从水中提取氢的划时代方法受到了瞩目,但由于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取大量的氢气,所以利用于新能源的开发终究无法实现,因此在轰动一时后迅速降温。
1992年第一次二氧化钛光触媒国际研讨会在加拿大举行, 日本的研究机构发表许多关于光触媒的新观念,并提出应用于氮氧化物净化的研究成果。
因此二氧化钛相关的专利数目亦最多,其它触媒关连技术则涵盖触媒调配的制程、触媒构造、触媒担体、触媒固定法、触媒性能测试等。
以此为契机,光触媒应用于抗菌、防污、空气净化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急剧增加,从1971年至2000年6月总共有10,717件光触媒的相关专利提出申请。
二氧化钛TiO 2光触媒的广泛应用,将为人们带来清洁的环境、健康的身体。
催化剂是加速化学反应的化学物质,其本身并不参加反应。
典型的天然光催化剂就是我们常见的叶绿素,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促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氧气和碳水化合物。
光触媒是一种纳米级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它涂布于基材表面,在光线的作用下,产生强烈催化降解功能:能有效地降解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能有效杀灭多种细菌,并能将细菌或真菌释放出的毒素分解及无害化处理;同时还具备除臭、抗污等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在光催化技术研究中的应用摘要: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污染技术,被誉为21 世纪的“光净化革命”。
其在环境净化,自清洁材料,先进新能源,癌症医疗,高效率抗菌等多个前沿领域均引起了广泛研究,其中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在光催化技术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章通过对催化剂的表征、表面吸附和原位反应三方面的研究,浅述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在光催化技术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原位红外;光催化;原位反应1972 年Fujishima 和Honda[1]在Nature 杂志上发表的关于TiO2电极上光分解水的论文可以看作是一个多相光催化新时代开始的标志。
光催化降解反应通常借助于气质联用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手段进行定性分析研究。
但这些分析手段有操作复杂、样品存在损耗、难以动态地跟踪目标物质光催化降解的局限性。
与上述分析手段相比较,原位红外技术结合了原位实时监控和红外光谱精确分析物质化学结构的优点,不仅可以静态地监测物质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还可以实时地跟踪降解过程。
此外,原位红外技术还具有分析速度快、分析效率高、分析成本低、重现性好、操作简单等优点。
1 光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良好的半导体光催化剂必须具有合适的禁带宽度、导带和价带电位,因为价带和导带电位决定了半导体氧化和还原能力。
TiO2是在光催化研究中最常见的光催化剂。
因此将以TiO2 为例表达光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
TiO2 的带隙能为3.0~3.2 eV,相当于波长为387.5 nm 的光的能量。
在水和空气体系中,当能量超过其禁带宽度的光子照射TiO2时,处于价带上的电子就会被激发到导带上去,从而分别在价带上和导带上产生高活性自由移动的光生电子(e-)和空穴(h+),达到纳米级分散的TiO2,光激发产生的电子、空穴可很快从体内迁移到表面。
空穴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以将吸附在TiO2 表面羟基(OH-)和水氧化为羟基自由基(OH·),而导带电子是强还原剂,被吸附在TiO2 表面的溶解氧俘获而形成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其过程如图1 所示,其反应过程可用下列反应式表示[2-3]:部分的O2-可与光生电子的结合,避免了光生空穴和光生电子重新复合,而且在反应过程中还会与H+再产生自由基·OH:生成超氧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可攻击污染物的不饱和键或抽取H 原子产生新自由基,激发链式反应,对它们进行矿化氧化,最终致使污染物得到降解。
可表示成以下反应式[4-5]:2 原位红外光谱技术2.1 红外光谱技术红外光谱技术是定性鉴定化合物及其结构的重要方法之一。
分子光谱尤其是红外光谱,可以了解到各种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静态吸附,还能够研究反应条件下(或反应定态下)的吸附物种类型、结构及成键方式等优势,而成为催化研究中是应用最广泛的表征和鉴定方法[6]。
2.2 原位红外技术在光催化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在红外光谱法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原位红外技术[7]。
特别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商品化后,使红外光谱方法有了飞速的发展。
2.2.1 催化剂的表征2.2.1.1 对表面羟基研究Martra[8]等人利用原位红外对水在光催化氧化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利用TiO2 作催化剂分别在有水气氛和无水气氛对甲苯降解,证实了在有水气氛下TiO2 的表面上会生成苯甲醛,在紫外照射和无水气氛中下,催化剂会单向地消耗表面羟基,并推断这可能是在无水气氛下光催化剂失活的原因。
2.2.1.2 对体相氧化物的结构与活性研究在体相氧化物的结构与活性研究中,红外光谱也是一种应用较多的手段。
如在氧化钛的物相研究,通过红红光谱观察到单晶的TiO2 红外光谱出现在479、386、289 和189 cm-1;而粉末的TiO2红外光谱是650、610、425 和350 cm-1。
研究人员发现谱带的位置变化,明显与制备方法和杂质的性质、强度有密切关系[9]。
2.2.2 表面吸附态的研究红外光谱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特征性,除光学异构体外的化合物、表面吸附物种、“中间体”等均有特定的谱峰,因而能够提供有关吸附态的丰富信息。
Soon-Kil Joung 等[11]利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从光气的化学吸附的角度出发,研究化学吸附态的光气对三氯乙烯光催化氧化的影响。
通过谱图分析指出1611 和1238 cm-1 两个谱峰对应的COO-是光气在TiO2 上化学吸附的特征峰,并指出光气与催化剂表面羟基通过Ti-O 键形成一种双齿化合物。
Meng-Tso[12]等在研究TiO2催化降解CH2C12时,观察到在208K 时,CH2C12 能以分子态和游离态两种吸附态吸附到催化剂表面形成CCIH2O,CCIH2O 在高于373 K 的真空条件下分解成CH3O和HCOO。
2.2.3 原位反应方面研究2.2.3.1 反应机理和中间产物的研究对于光催化氧化丙酮的研究中,M.EI Maazawi 等[13]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提出了TiO2 光催化氧化丙酮中可能存在三种机理,其决定步骤分别为一由气态O2 分子到吸附态活性O-的形成引发;二由TiO2 晶格氧引发光催化氧化;三由表面含水的TiO2 的表面羟基自由基引发光催化氧化,这种类似于液相中的光催化氧化机理。
多个研究表明,光催化降解甲苯反应中,出现的主要中间产物是苯甲醛[8-9,14-16],同时还可能含有苯甲酸[9,14]、苯甲醇[8-9]、苯酚[9]、苯[8-9]等物质,在有氧气情况下,甲苯反应迅速,但同时中间产物氧化成CO2 的速度会变慢。
MengTso 等[12]指出在封闭反应体系中,TiO2 催化降解CH2Cl2的反应,由CH3O 生成的CH2O 会继续分解,在O2 存在条件下,会生成CO、CO3、HCOO、CO2 和H2O,且反应速率会比无氧时快。
另外,指出反应不是由空穴直接引发,而是出表面活性氧物质(O2)引发。
2.2.3.2 反应动力学研究在反应动力学方面,黄雅丽等[17]在研究Gd3+掺杂TiO2 光催化降解乙烯性能的研究中,利用红外光谱中对相应特征峰段的面积积分,得出Gd/TiO2 降解乙烯的反应速率常数k2=l.85×10-3 min-1明显大于纯TiO2 催化剂对应的反应速率常数k1=8.51×10-4 min-1,另外,Gd3+掺杂TiO2 体系中产生CO2 的也高于纯TiO2 反应体系中生产的CO2,表现出较强的光催化活性和矿化能力。
3 结束语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虽然已进行了30 多年,但是凭其在环境治理上的诱人应用前景,目前仍然是研究的热点。
其中对于很多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机理仍没有得到完整的研究。
对于中间产物的研究,是光催化技术研究上的一大热点,对于大部分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对人类有害的中间产物必须在反应中进行抑制。
原位红外技术在检测中间产物和探索光催化反应机理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Fujishima A,Honda K.Electrochemical Photolysis of Water at a Semiconductor Electrode[J].Nature,1972,238:37-38.[2]Toyoharu Oba,Hideo Yasukawa,et al.Cardiac-Specific Deletion of SOCS-3 Prevents Develop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2,52(9):838-852.[3]Krishnan R ,Chenthamarakshan C R ,Yang M ,et al .Cathodic Photoprocesses on Titania Filmsand in Aqueous Suspensions[J].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2002,538-539:173-182.[4]贺吃,唐怀军,等.纳米TiO2光催化剂负载技术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2(2):47-56.[5]Datta A,Priyam S N,Bhattacharyya K K,et al.Temperature Tenability of Size in CdS Nanopaticles and Size Depend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Nitroaromatics[J].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2008,322(1):128-135.[6]辛勤,林励吾.中国催化三十年进展:理论和技术的创新[J].催化学报,2013,34(3).[7]Ryezkowski J.IR spectroscopy in catalysis[J].Catalysis Today,2001,68(4):263-381.[8]Martra G,Coluccia S,Marchese,et al.The Role of H2O in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oluene in Vapour Phase on Anatase TiO2 Catalyst-a FTIR study[J].Catalysis Today,1999,53:695-702.[9]Augugliaro V,Coluccia S,et al.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Gaseous Toluene on Anatase TiO2 Catalyst :Mechanistic Aspects and FT-IRInvestigation[J].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1999,20:15-27.[10]Knozinger M G.Handbook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is[J].Einheim:VCH,1997.[11]Joung S K,Alnemiya T,Murabayashi M,et al.Chemieal Adsorption of Phosgene on TiO2 and its Effect on the Photoeatalytic Oxid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J].Surface Science,2005,598(1-3):174-184.[12]Meng-Tso Chen,Chen-Fu Lien,Li-Fen Liao,et al.In-Situ FTIR Study of Adsorption and Photoreactions of CH2Cl2 on Powdered TiO2[J].J Phys Chem B,2003,107 (16):3837-3843.[13]El Maazawi M,Finken A N.Adsorption and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acetone on TiO2:An in situ transmission FT-IR study[J].Journal of Catalysis,2000,191(3):138-146.[14]Mendez-Roman R,Cardona-Martinez N.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Surface Species and Catalyst Deactivation during the Gas-Phas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oluene[J].Catalysis Today,1998,40:353-365.[15]Maira A J,Yeung K L,Lee C Y,et al.Size Effects in Gas-Phase Photo-Oxid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using Nanometer-sized TiO2 Catalysts [J].Journal of Catalysis,2000,192:185-196.[16]Marci G,Addamo M,Augugliaro V,et al.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Toluene on Irradiated TiO2:Comparison of Degradation Performance in Humidified Air,in Water and in Water Containing a Zwitterionic Surfactant [J].Journal of 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2003,160:105-114.[17]黄雅丽,李旦振,等.原位红外光谱法研究Gd3+掺杂TiO2:光催化降解乙烯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04,20(7):868-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