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一)苦难和“人性恶”之主题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先锋作家们在主题上大多都选择了对人生人性的关注,而余华对这种关注似乎显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八十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余华小说中采用了不介入的方式,把世界的苦难加以冷酷地铺排渲染,使苦难获得了某种纯粹透彻,某种与生俱来性和非意志动摇性。
暴力是余华小说的核心命题,是一切苦难的推动力,并将其定位在源于人原始生命力的冲动,在这一冲动下,亲情、友情等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兄弟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相互争斗和残杀,人的暴力本能超越了人的理智,使人类永远难逃苦海。
(二)循环叙事、时间幻觉等手法的运用。
结构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形式话语,对先锋小说文本的表现形态可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锋小说家们既可以通过借鉴了西方形式主义小说,获得相近似的结构品格和文本魅力,又可以把形式作为展示他们才华及智力的舞台。
首先,循环叙事对传统小说实现了文类的颠覆与解构。
余华的小说文本从情节与意义的生成两方面构成了对公案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武侠小说等的解构与反讽,代表作品分别是《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仅以对武侠小说的仿作《鲜血梅花》为例,它有着武侠小说的最普通的外在形态,小说主人公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既无超人的武功,也无除暴安良的大志,在他踏上为父复仇之路后,却发现只是在进行着一次无望的漫游,而漫游的结果是仇人已死,从而复仇不再,于是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比起古代武侠小说以及当代武侠代表作家金庸的作品而言,《鲜血梅花》中根本没有丝毫可称为武侠经典的地方,它将“复仇”变成了“寻找”,剥夺了小说原本应有的因果性动力,人物只是按程式行动,已经不再具有相应的动机,最终小说的悬念(杀父仇人究竟是谁)揭开(己死)之日,也是阮海阔回到原点之时。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
浅谈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知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以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著称。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入手,探讨他的创作风格和独特之处。
一、题材取材广泛,内容现实深刻余华小说的题材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家庭、校园、城市到乡村、战争、政治等,他的作品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人们的命运和情感。
余华的创作倾向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和探究,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思考社会道德伦理和人性的真谛。
例如,他的代表作《活着》以农民家庭为背景,叙述了一个人在苦难中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故事。
另一部著名作品《许三观卖血记》则以许三观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反映了当时农村缺乏希望和机会的生存状态。
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社会的种种现实,展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温暖,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余华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叙述风格简洁高效,情感细腻深刻余华的小说文字简单明了,句子通俗易懂,具有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他的叙述方式常常采用回忆和叙述相结合的手法,以一种半自传体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考。
同时,余华小说的情感刻画也是他的创作特点之一。
他能够深入人物内心,透过细节刻画塑造人物情感,为人物赋予了丰富的感情生命。
他的作品中,人物命运的变迁和社会风云的变革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物自身的成长和心灵的历程。
三、创作思想鲜明,批判现实余华小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的体现。
他通过对现实的关注,让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具有了深厚的现实内涵,带有批判的思想精神。
在余华的小说中,人物和事件的命运都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因素和社会背景。
此外,余华小说的批判精神也表现在对旧传统和权威的审视上,他勇敢地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用文学的方式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价值的深度层次。
四、形式创新,表现多样余华小说的形式创新一直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关注和尊重。
在小说的创作中,他不断尝试并发掘新的表述方式和叙述策略,以不同的角度描绘人物和事件,达到了艺术的多样化和表现的广度。
浅析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
姜洁+刘乃维摘要:中国现代有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应用独到的“局外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在面对汗青大年夜变局下,以徐福贵为代表的中国底层庶平易近毕生中的坚韧和没法、求生看法与苦美不美观法。
个中,作者应用意味手段有力地对人物笼统停止了塑造、勾画出汗青配景下的世情百态和留给读者评论辩论的多元化主题。
本文将以作者角度剖析论证《活着》的艺术特点,并联合浏览感触感染与文本内容加以解读。
关键词:“局外人”视点;意味;主题多元1、“局外人”视角的合营感化在文学作品中,凡是具有合营视角创作的作品都邑在文学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着》则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视点对故事加以叙说。
小说中的“我”是一名官方采风人,偶碰到主人公老者福贵,客不美观地以“零度写作”的叙说方法再现其所述的磨难的人生经历:少爷福贵挥金如土败光家产从地主变成贫农、气逝世父亲以后,心生懊悔继而爆发转酿成了一个有觉悟与修改的人。
在他改变的人生中老婆、儿子、女儿、女婿和外孙接连逝世去,而他则是以一个目送的姿态去见证世事件迁,不掉坚毅地活着。
全部叙事的主导是福贵,他在用朴实的言语讲述自己的人生,而在叙说的关键处不时交叉“我”的看法与体会。
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好地融入于这个故事,不至于发生纯真以福贵的角度叙事而出现的牵强与虚拟之感,进而添加了故事自身的客不美观存在的特点。
另外,“局外人”的视角更有益于架构一种汗青空间,让读者不至于发生一种疏离感。
进而在浓重的汗青感、时代感中深层评论辩论生与逝世之间,互为依存的复杂关系,和开掘人物眼前所包罗的兽性。
从而使作品所表现的兽性内容越发富有底蕴、引人思考。
另外客不美观、沉着的叙事风格也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可以此激起出悲悯这一主题。
“局外人”视角的另外一个益处是以小见大年夜,借一个时代的缩影来管中窥豹,以集体来展现整個汗青配景下的社会百态,而汗青感也是由此而来。
2、意味意味的叙说方法余华在《活着》的全书中屡次应用意味手段。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艺术特色
。李梦石 刘国文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 斯 154007)
【摘 要】余华作为大陆地 区先锋派 小说 的代表作 家,其作 品叙 事 的语言特色及作 品的写作风 格一直是
独 树 一 帜 的 。《活 着 》作 为余 华 一 生 创 作 的经 典 作 品之 一 ,对 余 华 特 殊 的叙 事 语 言 、叙 事 视 角 和 叙 事 方 法 展 现
《活着》坚持并贯彻了余华一 向的叙事语言 特色 ,那 种真 因失血 过多而死 ,医院的医生 向匆匆赶来 的福贵问 的问题却
实而又冷静的叙述让读者的 内心深受故事情节转折 、起 伏的 是 “你有几个儿 子”和“你为什么只生一个儿子 ”。这种语 言上
折磨。余华对作品中彰显人物个性的语言 的描述 ,以及 对语 的描写 不仅仅是对 于医生的冷漠的刻画 ,也是对当时那个社
单单 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 的视角进行叙 述 ,而是采 用了 时间 ,这些时 间的巧妙拿捏 、取舍总会 在作 品中以各种形 式
以第一人称叙述 为主 、第三人称叙述为辅 的叙事模式 。这两 展现 出来 。比如对福 贵父 亲和母亲 的死亡 描写 ,并没有 泼洒
个视 角便是 去民间采集歌谣 的“我”以及作 为主人公 的福贵 , 过多的笔 墨 ,甚至对福贵母亲 的去世 ,仅仅 用了“我离 家两 个
【4' ̄ 'lWl#l李梦石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汉语言文学 (s)专业2013级1班学生。刘 国文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 院教师 。
69
l孽
厂作 冢作 品
但是 ,这种 转变也让 《活着》有 了 自己的特色 。余华 没有 概要 、场景 、停 顿等手法来 调节故事 文本 的叙事 时间和故 事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是一部描写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特点体现了余华深刻的写作功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人物语言以及情感描写等方面来分析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风格是清晰简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余华擅长用简练的文字将复杂的情感和事件描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的语言风格富有诗意,句式流畅,极具感染力。
余华在小说中对人物的语言处理也是极具特色,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内心世界。
而余华对事件的描写也是尽可能地简洁有力,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彰显主题和情感。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叙事手法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他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包括回忆、插叙、夹叙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有层次感。
通过这些叙事手法,余华将故事中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进行了交织,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变化。
余华在《第七天》中巧妙地运用了人物语言,通过对人物的日常交际和思想表达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余华擅长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话展示出人物的性格风貌,使其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
人物语言的运用也是余华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对话,将人物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余华在《第七天》中对情感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腻和深刻的。
他通过文字描绘出了人物的愤怒、孤独、挣扎和坚韧,使得小说中的情感充满了力量和张力。
余华的情感描写非常真实,让人不禁沉浸感同身受。
通过对情感的描写,余华将读者引入了小说的情感世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令人回味无穷。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誉。
余华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创作特点:1.真实而残酷的题材:余华小说中的题材往往是与人性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关的。
他写作的对象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业者、曾经的文革受害者等。
小说中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以及深刻的人性是余华小说的一大特点。
2.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余华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冷静而严厉的讽刺,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余华试图通过讽刺的手法对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犀利的批评态度,悲惨的人物遭遇和节奏明快的叙事风格,使读者不能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作出反思。
3.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始终以简洁、直接的表达为主,他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富有感染力的短句,使作品犀利而有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时,他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和共鸣。
4.独特的叙事结构:余华小说常常涉及回忆、梦幻和幻觉等元素,他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冲击和反思。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多次经历内心和现实的冲突,通过对内心的深度叙述和变化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并将人性的多面性与社会现实进行了巧妙的对比和结合。
5.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余华小说中强调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揭示。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逼真感。
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社会与人性,使小说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真实而残酷的题材,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浅析《苗岭的早晨》的民族化创作风格
浅析《苗岭的早晨》的民族化创作风格《苗岭的早晨》是由中国优秀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化创作风格在文坛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苗岭的早晨》的民族化创作风格进行浅析,探讨其在表现民族特色、塑造人物形象和叙事角度方面的独特之处。
首先,在表现民族特色方面,《苗岭的早晨》通过对苗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展现了苗族独特的风情和精神气质。
小说以苗岭这个地理环境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原生态、质朴自然的苗族生活画卷。
在小说中,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信仰活动等方面都得到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苗族社会形象。
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苗音的独特节奏和旋律,通过语言的韵律感和声调变化,使作品更加贴近苗族文化的内涵。
其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苗岭的早晨》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苗族人物形象,深入刻画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小说中的苗族人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身份复杂,性格各异,但共同的特点是坚韧、勤劳和乐观。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行为表现来展示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性格,进一步凸显了苗族在广袤的山岭间延续了千百年的民族精神。
此外,《苗岭的早晨》在叙事角度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注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方式来展示故事的内涵。
小说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故事的多维度性和多样性。
同时,作者还采用了一种交替叙事的方式,将苗族的远古传说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得小说既有历史的深度,又有现实的真实感。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还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阔的文化想象空间。
综上所述,余华的《苗岭的早晨》以其独特的民族化创作风格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小说通过对苗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承,展现了苗族独特的风情和精神气质;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展现了苗族人民坚韧、勤劳和乐观的民族性格;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叙事方式,展示了故事的多维度性和多样性。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讲课教案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
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
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
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
《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
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
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
”[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
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
《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第七天》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沉重、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孤独与无奈,悲喜交织,充满理性思考和哲学意义。
本文从语言层面对小说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平实朴素的叙述方式余华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朴素,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和夸张的描绘,沉稳淡定,反映了小说所描写的切实现实的主题。
他善于抓住人物与物品的特点和细节,如叙述李万山喝水的场面:“在厕所里,他打开水龙头,大口地吞着冰凉的自来水,水流入肚子里,一代一代,像是永不会停止”。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在小说中,余华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如小说开头为“正午时分,一只鸟落在了窗户上”;小说结尾为“太阳升到了天上,但是人们知道,它不会再划过世界的顶端,不会再向下俯冲,因为那只鸟已经离开过它的视线和神圣的力量范围,那只鸟就在那边了”。
三、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余华还有高度的象征意义,诗意的象征元素贯穿整篇文章,将人物、场景、道具等复杂的个体特征通过精妙的象征手法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
如小说中的“黑白天”、“搭起楼来撑死的人”等精妙的象征,寓意极为深刻,让人不禁深思。
四、奇特的叙述情节余华的小说常常包含荒诞、离奇等元素,如小说中所描写的“死区”,“管试”等情节,应用科幻的元素,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
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思维、创造与能力。
综上所述,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口吻平实,风格简洁却洋溢着深厚人文哲理的经典之作。
通过平淡却富有内涵的语言,他描绘了一幅荒诞的人生图景,往往掩藏在朴素之中的深邃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论余华小说创作的特点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
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
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
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
《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
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
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
”[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
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
《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
论余华长篇小说创作的叙事特征
《 十八 岁出 门远行》 , 之后余华 的创作便 开始一 发不可 收拾 , 尤其进入 2 0世 纪 9 0年代之 后 , 余 华 开始 向长篇 小说 转型 , 之后余华屡获 国际大奖 , 其作 品在海 内外盛行 。尤其长篇 小 说《 活着》 被 国内某著 名导 演拍 成 同名 电影 , 小 说本 身也 被
偏向于直 白简单 。再从他作 品风格过 渡中也可发 现 , 余华 并
非刻意追求设计文章 的叙事 风格 , 而是从一 开始 就着 眼于文
只不过他抛弃 了我们熟悉 的那套写作形式去表 达他的愤慨 , 而是将其聚敛于不可传达 、 无须 张扬 的内心之 中。如果 人们 从 不知人 性的邪恶是怎样的 , 又如何 去保 持人性 的善 ?余 华 做 的只不过是以文章的形式 向人们剖析所谓 的人性 的邪恶 ,
二、 余华长篇小说特点浅析
I .言浅意深的分化叙事手法
余华的作品 以《 活 着》 为界, 形 成 了两极 分 化般 的叙 事 风格 , 其作 品前期叙 事手法 复杂 多变 , 而后 期 的写作 手法 则
主要 以冷漠 的描写手段来表达人物 的死亡 , 以此来 表达人性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3 . 1 2
2 0 1 7年 7月
黑龙江教育 学院 学报
J o u na r l o f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C o l l 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J u 1 . 2 0 1 7
V0 1 . 36 No. 7
第3 6卷 第 7期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 7 8 3 6 . 2 0 1 7 . 0 7 . 0 3 6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题目:活着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正文: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
在这部小说中,余华采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福贵的生活。
1. 叙述视角的多样性活着的叙述视角非常多样化,从福贵自身的角度,到他的妻子儿女的角度,再到他的邻居和朋友的角度,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经历,使得小说具有了非常丰富的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多样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福贵的生活,以及他所经历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2. 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活着中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福贵所经历的各种细节,包括日常生活、家庭矛盾、社会变迁等,都被余华生动地描绘出来。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情节,也刻画了福贵这个人物形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3. 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探讨活着中的情感描写非常丰富,从福贵对家庭、亲人和朋友的深情厚爱,到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反思,余华都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了他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这种情感描写和人性的探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人性的哲学作品。
4. 语言的运用活着的语言运用非常独特,余华使用了非常多的比喻、隐喻和象征,使得小说具有了非常独特的语言风格。
这种语言运用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得小说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和人生。
5. 主题的探讨活着的主题是关于生命的探讨,它通过对福贵的人生经历的描绘,表达了关于生命的感悟和思考。
小说通过福贵的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和人生的真相和面貌。
这种主题的探讨,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生命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文学风格与主题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文学风格与主题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赞誉。
本文将从文学风格和主题两个方面对余华的现代小说进行解析。
一、文学风格余华的文学风格鲜明,既独特又富有煽动力。
他常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及生动有力的描写方式,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感受。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展现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首先,余华的叙事风格明快直接。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句式和短小的篇幅,准确地表达故事的核心。
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快速进入故事情节,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冲击力。
例如,在他的作品《活着》中,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紧凑的叙述,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苦难和命运沉重。
其次,余华的文学技巧独特。
他善于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离奇的故事和深层的寓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意象或象征物,如《活着》中的红楼和鱼,以及《兄弟》中的马桶等。
这些形象不仅起到了烘托故事氛围的作用,更深刻地表达了人性的困境和挣扎。
最后,余华在描写人物时注重细节描绘。
他善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物的形象和个性特点,与他们产生共鸣。
余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成功地让读者沉浸于小说的世界中。
二、主题探索余华的小说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探索了人性的众多层面。
他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首先,余华在作品中探索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写,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呈现,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余华经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局限。
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塑造,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悲剧。
在《活着》中,主人公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许多不幸的遭遇,而他所经历的苦难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嘲弄。
这种关注人生的边缘和命运的扭曲,使得余华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意义。
开题报告论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
5根据提纲,起草初稿,并不断加以修改调整,本工作大约在三月底到五月初完成。
.6.听取导师意见,认真修改,这项工作大约在五月上中旬。
7.定稿,准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余华精选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
五、2005年的再度出发阶段
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余华推出了他的又一长篇小说《兄弟》,立刻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余华通过一个重组家庭在文革中的崩溃过程,展示了权力意志对个人命运的不可抗拒,他的独到之处在于通过这种不可摆脱的苦难,演绎了亲情与人道之爱在人的生存中的巨大作用。
三.研究方案(研究方法,理论依据,技术路线)
通过查找相关书籍、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现:现阶段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他作品的叙事、语言、意蕴的解读,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余华的创作风格及“转型”,例如夏中义,富华;苦难中的温情与温情地受难——论余华小说的母题演化,张晓峰;出走与重构——论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小说家的转型及其意义,但还没有对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作出综合的论述。
这一时期余华创作了一大批极具冲击力的先锋小说,如:《十八岁出门远行》、北风呼啸的中午》、《死亡叙述》、《一九八六年》、《古典爱情》、《现实一种》等。这些小说运用强悍的话语表现了人性的暴力、罪恶、残忍和丑陋,充满血腥,他以非理性的内心真实来凸显人的荒诞,将先锋小说推到了精神的高度。
三、1990年—1995年的成熟阶段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_从残酷到温情
——论余华小说的创作特色
论文题目
从残酷到温情
——论余华说的创作特色
题目来源
自拟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余华的细腻与荒诞性写作
余华的细腻与荒诞性写作余华是中国当代作家中最为知名的一位,他的作品以其细腻与荒诞性写作风格而备受赞誉。
余华的作品常常以残酷的现实为背景,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展现出人们在荒诞的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他的文字简练而有力,字里行间透露着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余华的细腻写作风格首先体现在他对细节的关注上。
他善于捕捉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通过这些细节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他的小说《活着》中,他通过对主人公福贵生活的描写,展示了他在困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福贵每天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断努力,他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支撑起了整个家庭。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能够产生共鸣。
其次,余华的荒诞性写作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揭示上。
他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揭示了人性中的善恶、矛盾和迷茫。
在他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是一个善良而又坚强的人,但是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打击和困难时,他也曾陷入绝望和疯狂之中。
这种对人性的揭示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余华的细腻与荒诞性写作还体现在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上。
他善于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出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他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他通过对血液市场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在利益驱使下的贪婪和无情。
这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从而更能够促使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改变。
总的来说,余华的细腻与荒诞性写作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他通过对细节的关注、对人性的揭示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展现出了人们在荒诞的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启示和思考,更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正是由于这种细腻与荒诞性写作风格,使得余华的作品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余华创作特点ppt
四、苦难意识的表达
苦难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并 且是永远不可逾越的生存状态。 艾略特:现代文明看成是一片精 神荒原,人类在其中忍受着一种 永无止境的苦难历程。 在中短篇中,苦难是无边丑恶和 黑暗,人只能咬牙切齿地诅咒和 揭露;在长篇中,苦难是人必须 生存的环境,人活着余华作品中的小人物代表了占人口的大 多数的一类人。余华在赞美他们的生存 韧性之外并未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 赞美之外更多的是泪光中的同情。笔下 的人物都是些被动地面对生活中的小人 物,他们的存在只是生物性存在 。 余华的客观在于,他笔下的小人物此时 可以无比善良,另一时刻也可以卑鄙无 耻,这些小人物们代表着每一时代最下 层的普通百姓。他们卑微地忍受苦难, 卑微地挤出一点生物性的生存空间。他 们的最高和最低目标都是能够“活着”。
三、 平静的叙述者
为与死亡、暴力的叙事相呼应,余华 还采取了冷漠低调的叙述态度,并常 常使用非常人的视角 。 余华说自己是“愤怒而冷漠”的叙述 者,作者个体的情感高度抽空,“我” 只作为叙述的需要而存在。无论展示 鲜血淋漓的残酷世界或叙写小人物的 凄凉处境,余华的叙说都是平静甚至 是冷漠的,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听到一 个个人物自己的声音,这是余华一贯 于全部作品之中的叙述风格。
余华的这种叙述方式与他创作态 度和目的又直接关系,他的小说 创作,想为人们展示一个本真的 世界,是一个剥离了层层掩盖完 全裸露的世界。为了加强这种逼 真感,必须极力减少主观干预, 甚至隐藏叙述者。其实,无论是 血腥场面的展现还是凄凉命运的 诉说,在余华平静抑或冷漠的口 吻中都隐藏着一种悲天怜人的情 怀,他一直在苦苦思索着人的命 运,探究焦虑着人生苦难的生存
总而言之,余华作为一名小说家, 具有格外强烈的自我挑战和超越 意识。无论在个人的创作思想上, 还是在作品主体内涵或文体结构 上,都有明显的特色,使得他在 当代作家中脱颖而出,也使得他 成为先锋作家中的佼佼者。
活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简单概括(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
活着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简单概括(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本文目录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余华的《活着》有什么艺术特色余华小说《活着》创作特征具体有哪些求余华《活着》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余华《活着》的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藏克家的《有的人》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活着的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艺术特色有:1、充满温情的语言。
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福贵一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通过人物的语言得到很好体现,夫妻之情,姐弟之情以及亲情都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2、充满民间特色的语言。
《活着》一文中的俚语口语是很具民间特色的,既贴近人物性格又符合整部作品的背景。
主题思想:在《活着》中,余华摒除了一切知识分子的叙事语调,摒除了一切过度抽象的隐喻性话语,也摒除了一切鲜明的价值判断式的表达,而将话语基调严格地建立在福贵的农民式生存背景上。
故事中接连不断的苦难和余华的《活着》有什么艺术特色艺术特色通过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活着》的材料与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不一致,但是作者以精心布置的形式克服了题材,达到了材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使读者的灵魂在苦难中得到了净化,获得了艺术的审美。
小说运用象征的手法,就是用死亡象征着活着。
可能很少有人会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而白发人将黑发人一一送走的事情可能只能在小说中可以看到。
艺术的真实会让人相信世间不但有过活生生的福贵,而且将来还会有很多。
表现手法一、转折:从人物失语到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活着》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余华的整体创作中呈现出一种过渡的形态,他的前期作品中的人物只是作者叙事的符号,人物形象大都飘忽朦胧,幽灵般捉摸不定,人物对话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有也多为书面化语气,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态度,缺乏个性化色彩,不具有独立的品格和地位。
到《活着》这种现象有了明显改变,作品中福贵、家珍、有庆、即使是苦根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并且都是非常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
论余华前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论余华前期小说的创作风格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坛中备受瞩目的作家,他的文学风格奔放、大气,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性。
他的前期小说创作风格别具一格,有着多重独特性。
首先,余华的小说描写手法新颖,独具匠心。
他倡导的写作理念是“不回避”,他不避讳那些晦涩难懂的现象和事件,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传达给读者。
他的小说常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人和事,渲染出整个社会的现状和思潮。
比如他的小说《活着》,通过一个贫穷农民的遭遇,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贫困和苦难。
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让他的作品读起来更加饱满生动,更加具有说服力。
其次,余华的叙事风格极具特色。
他的叙事方式简洁明快,语言通俗易懂,让人容易读懂透彻。
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生动,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戏剧性,让人不由自主地投入到小说情节中去。
《兄弟》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本小说用干净利落的笔调,讲述了两个形迹可疑的中年男子间奇妙的交往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他所使用的语言更加地犀利,精准到位,在读者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许三观卖血记》这本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生动,通过的是流浪汉的人生历程,让人感到具有强烈的写实意味。
这是余华小说最耳目一新的地方之一。
此外,余华的小说里经常出现极端的人物形象,往往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他的人物形象都是戏剧性、叛逆性、扭曲性、拼命性和反常性的人物形象,这种特点使人在阅读时,感受到的强烈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有强烈的精神冲击,让人不由得感到震撼而赞叹。
如《活着》中的“活树”、“肥仔”等人物,以及《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贪心、狂热、渺小而又扭曲的“许三观”等,都是极具个性、鲜活、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是独特而鲜明的,他的作品往往让人感到强烈的写实性和深刻的人性关怀。
他善于以细节为基础,把社会和人性问题深刻地体现在小说中,可谓是成就精彩、传世巨作。
他的创作不断刺激着年轻一代作家,让他们更加注重写实和心灵深处的表征。
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
余华小说的语言特色——论余华的小说【内容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篇小说的创作在我国文坛上形成一股崛起之势,在新潮小说(又叫先锋小说)长足发展的过程中,余华的小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代表意义。
余华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他用内心写作,用极有控制力的语言,本着简洁,生动,流畅,真实,冷漠的特点,从容有序挥洒自如的叙述,成功的营造了小说的文学氛围,展示了一个独特而神秘的世界。
鲜明的个性有别于其他的先锋派小说,在先锋派冷清和退潮之时,他以不懈的创作显示出自己非凡的艺术功底。
【关键词】余华小说语言特色【正文】余华的成名作是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此前他发表了二十几篇小说均没有多少影响,这篇作品发表后,深得李陀等著名评论家的好评,余华于是一举成名。
此后,他在《收获》等国内重要刊物上接二连三的发表了多篇实验性极强的作品,令文坛和读者震撼,在评论家的密切关注下,他很快成为了马原之后中国先锋派小说的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余华并不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以精致见长。
作品以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实现了文本的真实。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
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
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由于先锋文本读者甚少,成名之后的余华及时地做出了调整,自《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的作品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在现实的叙述中注入适度的现代意识,以简洁的笔触和饱满的情感尽可能地获得读者最广泛的共鸣。
下面就他的语言特色进行阐述。
一、简洁流畅的语言高尔基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1]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成功首先要从语言入手。
余华的小说正是抓住了语言,通过语言吸引读者。
他的语言极具控制力,描写深刻,入木三分,却不拖沓繁琐,紧紧抓住人物、景色、环境最突出的特点,进行了深层次的描述。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
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而备受瞩目。
余华的小说既深邃又富有情感,他的文字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引发共鸣。
本文将从余华的叙事手法、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探索等方面来探讨他的小说创作风格。
首先,余华的叙事手法独具特色。
他常常运用跳跃式的叙述,将故事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穿插和转换,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错觉。
这种叙事方式犹如一场迷宫,读者需要不断地寻找线索,才能理解故事的真正含义。
例如,他在《活着》中通过回忆和闪回的手法,将主人公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
其次,余华善于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
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产生共鸣。
例如,在《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坎坷而悲惨,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精神。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进而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尊严。
此外,余华的小说常常探索人性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展开,探讨人性的善恶、生存的意义以及社会的不公等问题。
在《活着》中,他通过福贵的遭遇和奋斗,呈现了人类生存的残酷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这种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使得余华的小说具有深度和思想性,引发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余华的小说创作风格独特而深刻。
他的叙事手法跳跃而迷人,人物形象生动而鲜明,同时他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探索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度和思想性。
余华的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探索。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能够被他深邃的文字所触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先锋派小说家当中,余华是较为独特的,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彻底的否定,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
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说着对自己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
以下笔者尝试从哪些方面来阐述余华的小说创作特点。
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形式的意义,在于它对内容的塑造作用。
恰当的形式能使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不恰当的形式,不仅不能使内容充分表现出来,而且会损害内容的表达。
艺术表现形式一般是指叙述手法和语言的运用,余华的作品对形式的偏好和新形式的创作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其实好的故事并不排斥适当的形式,鲁迅的作品就是形式和故事内容的巧妙结合。
余华在写《活着》时,由于形式上的装饰意味消失了,叙述重心倾向到人们的命运本身。
《活着》以平实的手法,将富贵的苦难一生娓娓道来,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与老牛为伴,但仍以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世间。
尽管这篇小说与余华八十年代的作品一样,写出许多死亡和那令人发指的暴虐残忍的场面,但往昔梦幻、神秘的感觉已经消退,也摆脱了那阴暗的氛围,从虚幻天空回落到现实大地,小说中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乐生的生活态度与冷静平实的写作手法,把生存的人生价值包容在从容的形式叙述之中。
随着《许三观卖血记》的出版,人们又一次惊叹,余华不仅把故事讲述得精彩绝伦,而且形式感也很强。
余华自己也坦言:“我觉得我是从内心深处把握分寸去写作,这不是技巧能够解决的。
”[1]《许三观卖血记》昭示了余华崭新的精神气象,悲悯、温情接纳勾销了冷漠无端的暴力,彰显了人生存的艰难和价值。
而且余华为表达“这是一本平等的书”[2]而采取取消作者身份的叙述方式,这也是决定了叙述的节奏和规律,像民歌般迁流漫衍,流淌着作者平民化、生活化的平和节奏。
《许三观卖血记》的形式中最值得提的是幽默的叙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幽默不仅是一种缓解苦难的方式,而且又是一种叙述策略。
因而有了乐观、智慧和平等的思想。
通过幽默的方式余华缓解了文本与内容的紧张关系,并建立了文本与现实的新型关系。
选择了幽默意味着余华自己经历了与现实的各种冲突之后,开始获得某种宁静、平和与宽广的境界。
小说当中,许三观在天灾之年为儿子们炒红烧肉;许三观因与林芳芳的私情被揭露后,天天被罚在家煮饭炒菜的情形;许三观和阿方及根龙因卖血而喝了太多水之后的走路情形;这些对苦难所进行的喜剧化处理,有效地缓解了八十年代余华的暴力与叙事的紧张关系,形成自己艺术的又一次突破。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的相继面世标志着余华在小说创作中的某种突破。
当血肉充盈的意义深度支撑起小说丰满的身躯之后,人们又一次感到在余华的小说中新的形式大厦正拔地而起,旧日的砖瓦仍然使用,但余华已经盖出别样的大厦。
余华不但追求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而且,在他内心的深处,还苦苦寻觅着一种宝贵的东西——人性善。
二、人性善的渴望与呼唤许多评论者都指出,暴力和血腥充满了余华前期的所有作品。
的确,余华自己也曾说过他自己在追求一种精神的真实。
试图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一个不被试验重复的世界,因而他对现实世界采取了怀疑与拒绝的态度,他倾听到的是世界崩溃的声音,这种怀疑的态度导致他的作品中一再出现了破坏,当然也就与暴力紧紧联系在一起。
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中“我”一踏入社会,感受到的就是欺诈与暴力,而之后的《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
余华将这种暴力由陌生人之间演绎到亲人之间,甚至自残。
余华为何如此不厌其烦地为我们展示一幅幅鲜血淋漓的人生图景,一次次暴露人性之恶呢?面对世事的险恶与人性的可怕,余华充满了愤懑与焦虑,不遗余力地刻画了人性之恶正是因为他心中强烈的渴望人性之善。
正如鲁迅先生在讲述阮籍嵇康反封建的行为时所说:“表面上毁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因为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于是老实人认为如此利用,亵渎了礼教,不平之极。
无计可施,激而变成不谈礼教,不信礼教。
甚至反对礼教——但其实不过是态度。
至于他们的本心,恐怕是相信礼教。
当作宝贝”。
【3】这也足以说明为何余华前期作品中避而不谈人性之善,一味去展示人性之恶。
余华正是因为把“善”当作宝贝,而看透了现实社会中善的虚伪与不真实,因而就用一种异态的眼光去看世界,用一种异态的方式去反映现实。
其实,细读余华前期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余华那双焦灼的企盼善良人性的眼睛。
《十八岁出门远行》写“我”被欺骗与抛弃之后有这样一段文字“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起风了,风很大。
山上树叶摇动时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
使我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遭到遗弃的孤独无助的“我”多么地需要一份关爱,一份温暖,一份帮助……现实不是如此吗?在《活着》中。
作者把人性善良表现得那么充分与突出。
福贵年轻时放荡不羁,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用他的话来说是“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但其后却是浪子回头,迷途知返,善良人性回归于他的身上。
他的女人家珍忍辱负重。
吃苦耐劳,善良美丽,女儿虽又聋又哑,但心地却很好,偏头女婿二喜更是忠厚老实,有情有义……富贵经历的所有死亡事件,几乎都是善良人性的一次次夭折,令人心生同情。
但也正是由于善的毁灭,更强化了人性善的弥足珍贵。
读来虽令人心酸,但却又能感到丝丝温馨,而富贵之所以面对种种灾难而顽强的活下来,也许正式因为他周围洋溢着善良的人性。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血几乎都是为了别人,一个普通的人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存状态只有靠卖血,尤为感人的是他为给儿子治病在去南京的路上卖血是痛苦的历程,这都表现出了人性的光辉。
《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再担以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直到她的丈夫被村长殴打后,她便一级级上告讨个公道,跋扈的村长始终给她以屈辱,直到她生孩子村长帮了大忙,她才与村长化解了冤仇。
正当村长在一片欢乐的气氛纵喝秋菊的满月酒的时候,秋菊的不断上告起了作用,法律降临了,村长被警察带走了。
发人深省的是最后秋菊又走在打官司的路途上,不过这次是为了放村长回来。
结局很感人,一种温情的感动,正如村长冒着大雪与其他人一起将告他的秋菊送进医院的温情一样,都是人与人之间在苦难之时的善的散发。
也正是那人性善所产生的温情化解了秋菊往日的屈辱。
余华往往通过一些特殊的事情将人性善揭示出来。
而记述这类事件时,他通常保持冷漠的叙述态度,成为一名平静的叙说者。
三、平静的叙说者为与死亡、暴力的叙事相呼应,余华还采取了冷漠低调的叙述态度,并常常使用非常人的视角,如《一九八六年》、《死亡叙述》,前者通过精神病患者的经历把暴力用原生态式展示,把历史的残酷性呈现出来,而后者却用死者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常有感情,这种方式更强化了故事残酷荒诞的意味。
余华说自己是“愤怒而冷漠”的叙述者,作者个体的情感高度抽空,“我”只作为叙述的需要而存在。
正如巴赫金所说:“小说的语言正如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不把自己束缚在任何一种已有的统一的语调之中,不把自己完全交给任何一个表示评价的语调体系,即使在小说语言不事模拟讽刺,不表讥笑的情况下,它也宁愿完全不带任何情绪,只是冷静地叙述。
”【4】无论是展示鲜血淋漓的残酷世界还是叙写小人物的凄凉处境,余华的叙说都是平静甚至是冷漠的,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听到一个个人物自己的声音,这是余华一贯于全部作品之中的叙述风格。
《现实一种》是余华描写血腥与暴力的极致之作,无论是自残还是兄弟间的相残,他都是把残暴近于原生态地展示出来,而不作任何的主题道德评价与判定,甚至叙述的口吻带又一种冷漠,他这种对于死亡及血腥场面不动声色的叙述使许多评论家都指出他的创作具有一种自然主义倾向。
到《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他的这种叙述丰富而仍然是如一的。
《活着》中的福贵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
而余华只是以一种平实的笔调和口吻去讲述着福贵一生中一个又一个凄凉的悲剧故事,以至于让人感觉到他的叙说几乎是小心翼翼地、谨慎地使用每一个词语,尽量避免和控制自我感情的暴露。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血的痛苦经历,也被余华原生态地展示出来。
余华的这种叙述方式与他创作态度和目的又直接关系,他的小说创作,想为人们展示一个本真的世界,是一个剥离了层层掩盖完全裸露的世界。
为了加强这种逼真感,他就要极力减少主观干预,甚至隐藏叙述者。
正如现代小说修辞学的理论开拓者布斯所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直接向读者说话,避免写任何提醒他是在读小说的语句”。
【5】余华的小说叙述正在努力地实现这一原则,因为他正努力地使自己的作品接近世界的本真,平静甚至有点冷漠的叙说就成了他前后期作品中统一的叙述风格。
其实,无论是血腥场面的展现还是凄凉命运的诉说,在余华平静抑或冷漠的口吻中都隐藏着一种悲天怜人的情怀,他一直在苦苦思索着人的命运,探究焦虑着人生苦难的生存状态。
四、苦难意识的表达苦难意识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们所极力表现的。
他们认为,苦难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并且是永远不可逾越的生存状态。
如艾略特就将现代文明看成是一片精神荒原,人类在其中忍受着一种永无止境的苦难历程;卡夫卡笔下的人物永远是那么孤独与绝望,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一些光明与幸福。
深受西方现代派特别是卡夫卡影响的余华,他的创作中苦难意识几乎贯穿了所有的作品。
“余华的小说明显在展示苦海无边,无可逃避的图景”。
【6】余华的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的不同还在于对苦难的不同态度。
在中短篇中,苦难是无边丑恶和黑暗,人只能咬牙切齿地诅咒和揭露;在长篇中,苦难是人必须生存的环境,人活着必须忍受苦难。
余华在《<活着>前言》中写道:“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这句话宣布了余华对苦难的不同态度,“人是为了活着而不是为别的东西活着”。
余华在作品中赞美人忍受苦难的韧性和对世界的乐观——苦难成了人被赞美的必要条件。
从《世事如烟》到《难逃劫数》再到《偶然事件》,作品中每个人在命运面前是那么的渺小与无力,他们在命运中安排下走向了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结局,这就是人的悲剧与软弱,人永远地在痛苦与不幸这个怪圈中挣扎,幸福对于人生来说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通话,即使偶尔出现,也是稍纵即逝。
而之后则要面临更大的灾难与不幸,“我于黄昏时分独行,正感到孤独无助之时,有幸搭乘上一辆汽车。
在得到短暂的温馨之后,我重新又被遍体鳞伤地抛弃。
”这是《十八岁出门远行》里18岁的主人公初次出门远行时感受到外面世界。
而后期的《活着》中的富贵一生就生活在灾难与不幸之中,这个贫困而温馨的家庭每次都会有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的灾难降临。
《活着》中的苦难给人的感受不只是愤慨,而更多的是无奈和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