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和治疗内科疾病。

下面将介绍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疾病。

一、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感冒是人们最常见的呼吸道感染之一。

中医内科治疗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辨证论治。

风寒感冒以头痛、鼻塞、恶寒等为主要表现,治疗上宜以辛温解表、散寒宣肺的中药为主。

而风热感冒多表现为嗓子疼、咳嗽、咽干等症状,治疗上则以清热解毒、宣肺化痰的中药为主。

二、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特征是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支气管炎主要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差异,辨别湿热、寒湿等不同证型,并针对性地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解毒汤、石菖蒲汤等。

三、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常见症状包括胃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治疗胃炎注重调理脾胃、消除病因。

常用的中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可起到健脾胃、消食生津的作用。

四、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消化不良强调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常用的中药有香砂养胃汤、半夏泻心汤等,有助于舒缓脾胃不适症状。

五、痛风痛风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剧痛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痛风注重辨证施治,可选择逍遥散、桂枝茯苓丸等中药进行治疗,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疏通经络。

六、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心脑血管并发症。

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重视辨证施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选用中药进行治疗。

常见的中药有天麻钩藤饮、七叶扁豆汤等,能够平肝息风、降血压。

七、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症状包括胸闷、胸痛等。

中医内科治疗冠心病注重辨证论治,可选用活血化瘀、通络开脉的中药进行治疗,如三七伸脉丸、桃红四物汤等。

八、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表现为高血糖、多饮多尿等症状。

中医内科治疗糖尿病强调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选择健脾养阴、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逍遥散、五味子丸等。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一、消化内科常见病证1. 胃炎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胃部酸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等。

### 2.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3. 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二、呼吸内科常见病证1.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气喘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 2. 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闷、气促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3.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喘息、气喘、胸闷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三、心脑血管内科常见病证1. 心绞痛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失眠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

### 3. 中风中风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其主要症状包括面瘫、言语不清、偏瘫等。

中医内科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和推拿按摩等。

四、泌尿内科常见病证1.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分析在中医内科中,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涵盖了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分析几种典型病症的辨证与论治方法。

一、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我们以胃炎为例进行分析。

胃炎是胃粘膜的炎症性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胃痛、消化不良等。

中医辨证中,胃炎可分为阳虚质、阴虚质、气滞质等类型。

对于阳虚质胃炎,治疗方法主要是补阳保胃,常用的药物有补中益气汤等;对于阴虚质胃炎,治疗方法则是滋阴清热,可使用龟龄集等中药;而对于气滞质胃炎,则需疏肝解郁,可选用柴胡疏肝汤等方剂。

二、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包括了感冒、咳嗽等常见病症。

以感冒为例,中医辨证主要将其分为表邪外袭、肺胃失调等类型。

对于表邪外袭感冒,治疗方法主要是辛散解表,药物有葛根汤等;对于肺胃失调式感冒,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可使用四逆散等方剂。

三、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等。

以高血压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类型。

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治疗方法主要是平肝息风,可选用天王补心丹等药物;对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治疗方法是清肝泄火,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等方剂。

四、其他疾病除了上述常见的疾病外,内科学中还涉及了诸如糖尿病、肾病等疾病。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辨证将其分为气阴两虚、痰湿阻滞等类型。

治疗方法主要是调补脾胃,可采用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对于痰湿阻滞型糖尿病,则需祛痰排湿,治疗方法包括用藿香正气汤等药物。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诊疗过程,需要医生全面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症下药。

上述的例子只是简单的举例,实际上每一种病症都有更为复杂的辨证与论治方法,中医内科学的精髓在于细致入微地判断病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

希望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能够不断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一部分,而内科疾病对于中医学的研究更为深入、全面。

一、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传统理论,而辨证论治是其核心。

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的内脏是脾、胃、肺、心、肝、肾六脏。

内伤是中医内科学中独有的术语,其主要特征在于虚实较为复杂,易导致相互背离的多重矛盾,对中医学诊疗思维和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常见疾病1. 脾胃证脾胃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证候,其病机主要为脾胃不和,包括气不化、湿困、热盛、寒凝四个方面。

常见的疾病有: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呕吐等。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的研究重点,常见病包括:哮喘、咳嗽、支气管炎等。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主要由外感风寒、内伤情志、火毒所致。

3.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医内科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常见的疾病有:心绞痛、高血压、脑血栓等。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主要由气血不足、痰火、火毒所致。

4. 肝肾疾病肝肾疾病也是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对象。

肝疾可引起头痛、眩晕、耳鸣、口苦等症状,而肾疾则可引起腰痛、遗尿、尿频等症状。

三、常用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治疗重点在于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中药分为方剂和单味药,其治疗的重点在于辨证施治,更要注意剂型、组合、煎制等细节。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

常见的针灸疗法包括:穴位刺激疗法、线刺疗法、火罐疗法等。

3. 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其主要作用在于调整经络和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缓解疼痛和扭伤等问题。

四、小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重点在于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

在诊疗过程中,要把握好患者的个体特征,对症施治,切实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内科常见病证护理
施护。
4
感冒
一、病因病机 1、外感风邪疫毒 外感六淫邪气,从口鼻或皮毛而
入,导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发病。 2、正气虚弱,肺卫功能失常 素体正气虚弱,人体
御邪能力不足,外邪入侵而发病。
5
感冒的症候分型
1
风寒束表
2
风热犯表
3
暑湿伤表
4
气虚感冒
5
阴虚感冒
6
感冒的辩证施护1
一、风寒感冒 证候: 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 汗,肢体酸痛,鼻塞,声 重,时流清涕,咳嗽喉痒, 痰稀薄色白,口不渴,舌苔 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四、寒凝心脉
证候:胸痛如绞,猝然发作,痛彻肩背,胸闷气短,喘息 不宁,骤感风寒则诱发或加重,伴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则: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方药:枳实薤白桂枝合当归四逆汤。
49
胸痹的辩证施护4
四、寒凝心脉--调护方法
汤药趁热口服。饮食温热,忌生冷,以生姜、葱白煎水 热饮,有辛温散寒。病室温暖向阳,增加衣被以保暖御 寒。
28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4
四、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痰多,痰出咳止,痰白而粘,伴胸脘满闷、呕
恶、食少、困倦乏力,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嗽。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9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4
调护方法
汤剂温服。可常食用莱菔、柑橘、梨、枇杷、百合等 有健脾燥湿、降气化痰作用的食品,忌烟酒、辛辣、 肥腻等助湿生痰之物。劳逸结合,不宜思虑过度,以 免伤脾生痰。
30
内伤咳嗽 咳嗽的辩证施护5
五、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气息喘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稠色黄,
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咯吐血痰,胸胁涨满,咳时 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 脉滑数。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常见病病因、病机、治则
中医内科的常见病病因、病机和治则是基于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病机和治则的例子:
1.咳嗽(病因):风热袭肺、痰湿郁肺、肺肾虚弱等。

(病
机):肺失宣降、肺气郁结、肺肾亏损等。

(治则):清热解表、化痰止咳、补益肺肾等。

2.消化不良(病因):饮食不节、情绪不稳、脾胃虚弱等。

(病机):脾胃气滞、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健脾和胃、化湿化痰、调理情绪等。

3.高血压(病因):情志不畅、饮食过多、肝肾失调等。

(病机):肝阳上亢、气滞血瘀、肾虚不固等。

(治则):平肝降压、活血化瘀、滋补肾脏等。

4.高血脂(病因):饮食不当、体内湿热、脾失健运等。

(病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脾虚失运等。

(治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健脾降脂等。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一些常见疾病的范例,每个病症的具体病因、病机和治则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中医内科的诊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仔细辨证和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舌脉信息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中药方剂调配、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以促进身体恢复平衡和健康。

中医内科(整理)

中医内科(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肺: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肺痈、肺胀、(肺痿、肺痨、)心:心悸、不寐、胸痹心痛、癫狂、痫证、痴呆、厥证。

脾胃胃痛、痞满、呕吐、腹痛、泄泻、痢疾、便秘、(噎膈、呃逆)肝胆: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疟疾肾:水肿、淋证、癃闭、(关格、阳痿,遗精、耳鸣、耳聋)气血津液:郁证、消渴、内伤发热、虚劳、痰饮、血证,自汗盗汗肢体经络:腰痛、痹证、痿证、(痉证、颤证)。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瘿病、疟疾、遗精、耳鸣、耳聋、关格、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6)胸痹与真心痛。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8)惊悸与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

(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

(24)暑厥、气厥、蛔厥。

(25)头痛与眩晕。

(26)诸痛的部位、性质、特点与辨证论治。

(27)引起昏迷的常见病证。

(28)以下列方药为主方治疗的病证:龙胆泻肝汤、温胆汤、柴胡疏肝散、归脾汤、金匮肾气丸、失笑散、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29)噎膈、反胃、梅核气、呕吐。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辩证论治
【中成药】血滞通胶囊、丹蒌片、舒心降脂片、降脂通络软胶囊
25
寒凝心脉证
猝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
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
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脉沉紧或沉细
辛温散寒
宣通心阳
【方剂】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12g) 厚朴四两(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两(3g) 瓜蒌一枚,捣 (12g))合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3g),甘草(炙)二两,(6g),通草二两(6g),大枣(擘)二十五枚(8枚))
【中成药
19
阴虚火旺证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
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
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
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
【方剂】天王补心丹(生地黄,五味子,当归,天冬,麦冬,柏子仁,酸枣仁,人参,玄参,丹参,白茯苓,远志,桔梗,朱砂)
3
时行感冒
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舌红,苔黄,脉浮数
清热解毒
凉血泻火
【方剂】清瘟败毒饮(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中成药】荆防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九味羌活丸、葛根汤颗粒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名词解释:1.胸痹:胸痹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2.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3.眩晕:弦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4.咳嗽: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痰声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5.中风病:中风病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

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6.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病证。

7.中脏腑: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馈,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中腑、中脏合称中脏腑。

8.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9.中经络: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中经则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络、中经合称中经络是无神识昏蒙者。

10.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严重者可致喘脱。

11.头痛:即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

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

中医内科常见病总结
一.感冒
1. 症状:流鼻涕、喉咙发炎、头疼等。

2. 治疗方法:清肺化湿,解表散寒。

二.消化不良
1. 症状: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

2. 治疗方法: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系统问题。

三.高血压
1. 症状:持续性头晕眩晕,视力模糊等。

2. 治疗方法: 调节气血平衡, 降低体内的阴阳失调状态。

四.哮喘
1. 诱因及危害;
a) 冷空气刺激;
b) 进食过多油腻食物导致上火;
c)长期接触有毒或者对自身免役能产生影响的环境和工作条件。

3.治愈办法:
a)草本类护士品使用;
b)遵循健康饮食能够帮助缓解这种情况.
五.“白马财神”(急性出纳员)
a). 定义与原因:
i) 白马财神是指因为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面,导致身体的血液循环不好而引起的疾病。

ii)这种情况通常发生于那些工作压力大、习惯性过度用脑和缺少运动等人群.
b). 防治方法:
i) 坚持适量锻炼;
ii)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势;
iii) 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

附件:无
法律名词及注释:
1. 消化系统: 由食管、胃、小肠和大肠组成。

其功能主要包括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以供给机体使用,并将未被利用或者不能再利用之物从机体内部排出去。

2. 阳失调状态: 中医学中认为阳气代表了活跃向上的能量,阴则相反。

当身体处于阳失调状态时,可能会出现低温感觉、虚弱无力等问题。

3. 血液循环: 身体通过心脏泵送血液到全身各个器官并回流至心脏,在此过程中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清除废料产生新鲜血液。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专题报告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专题报告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专题报告一、引言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众多常见的疾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环境不断变化,一些内科疾病呈现出发病率高、难以治愈的特点。

本报告将针对几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进行专题报告,以期提高公众对这些疾病的认识,并为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二、常见中医内科疾病1. 感冒感冒是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头痛、鼻塞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风邪侵入人体所致,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祛风散寒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等。

2. 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中医认为支气管炎多由肺气虚、痰热郁肺所致,治疗以宣肺化痰、清热解毒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桔梗、紫菀、贝母、黄芪等。

3. 胃炎胃炎是胃黏膜炎症,表现为胃痛、胃酸过多、胃胀等症状。

中医认为胃炎多由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所致,治疗以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芪、白术、陈皮、桃仁等。

4. 高血压病高血压病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表现为头痛、耳鸣、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高血压病多由肝阳上亢、气血亏虚所致,治疗以平肝潜阳、补气养血为主。

常用的中药包括天麻、钩藤、黄芪、当归等。

三、中医治疗优势与不足中医内科在治疗上述常见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体观念强,注重疾病的预防与调理;辨证施治,个性化治疗方案;副作用相对较小,有利于慢性病的治疗;价格相对低廉,适合广大患者。

然而,中医内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中药汤剂口感较差,服用不便;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影响疗效;缺乏标准化和量化指标,难以进行科学研究等。

四、展望与建议针对中医内科在常见病治疗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开展科学研究,量化疗效评价;推进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公众对中医的认识和信任度,扩大中医影响力。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内科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医内科常见病

中医内科常见病

第一单元感冒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有传染性强,流行性强,发病集中,易感人群是老年人和儿童。

源流1.感冒病名出自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2.林佩琴《类证治裁·伤风》提出“时行感冒”病名3.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二单元咳嗽临床表现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源流1.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2.《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第三单元哮病临床表现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

源流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之为“上气”。

2.元·朱丹溪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哮喘专主于痰”。

“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3.明·虞抟《医学正传》将哮与喘作了明确区分“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

第四单元喘证临床表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甚则发为喘脱。

源流1.《内经》对喘证的名称、症状、体征、病因、病位论述最早。

2.《景岳全书·喘促》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

”为喘证的辨证纲领。

第五单元肺痈临床表现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源流1.肺痈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2.《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肺排脓,活血消痈,为后世治疗本病的要方。

3.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将肺痈分为初起、已成、溃后三个阶段,在治疗上提出:初起——解散风邪,或实表清肺;继则——滋养肺阴,或降火益阴;脓成——平肺排脓;溃后正虚——补肺健脾第六单元肺痨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源流1.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

【感冒】感受触冒风邪,导致邪犯肺卫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喘证】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哮病】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肺痈】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

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味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痨】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

【心悸】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胸痹】临床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特征。

轻者仅感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癫狂】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疾病。

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征;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

【痫病】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元神失控所导致的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性病证,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强直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临床表现。

【呕吐】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内容物从口而出的病证。

【腹痛】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使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或脏腑经脉失养,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

【痢疾】是由于邪蕴肠腑,气血凝滞,大肠脂膜血络受损,传导失司,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的一类或具有传染性的外感疾患。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中医内科病症表

中医内科病症表
5胃阴不足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益胃汤
二十一、呃逆-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
二十二、噎嗝-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痰气交阻
开郁、化痰、润燥
启膈散
2津亏热结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宿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发作期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清营汤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
3气不摄血
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十四、痴呆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髓海不足
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七福饮
2气血亏虚
益气养血,安神宁志
归脾汤
3痰浊蒙窍
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洗心汤
4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通窍活血汤
5心肝火旺
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黄连解毒汤
十五、厥证-醒神回厥
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2阴虚火旺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

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中医内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诊断、治疗和预防内科常见病的疾病。

在中医内科中,辨证施治是核心方法之一。

以下是中医内科常见病证辨证思路与方法的讨论。

一、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疾病。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舌苔、气色等综合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理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瘀阻脉络、气滞血瘀等。

中医辨证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通过望、闻、问、切,观察病人的面色是否苍白、面浮红赤,眼睛有无充血,脉搏是否有力、有节律,以及病人是否有头晕、心悸等症状,可以初步辨别病情。

例如,高血压患者常表现为面色偏红、心悸、头晕等症状。

中医辨证可根据脉搏是否有力、舌质是否偏红、舌苔是否黄厚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及辨证类型。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肝阳上扰、脾虚湿浊、肾精亏虚等。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开窍利水、补益心气、平肝舒筋等来调理。

二、呼吸道疾病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观察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根据中医理论,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病机是外感风邪、内生痰热等。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风寒、风热、痰湿等。

中医辨证可以通过观察病人是否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舌苔颜色、脉搏等进行初步辨识。

例如,在感冒患者中,若呈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搏浮紧,说明患者体内有风寒之邪。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解表散寒、祛风散痹、清热燥湿等来调理。

三、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中医内科辨证思路的关键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观察病人的症状及体征。

根据中医理论,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等。

常见辨证类型包括寒湿蕴结、热毒蕴结、脾胃虚弱等。

中医辨证可以通过观察病人是否有消化不良、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舌苔颜色、脉搏等进行初步辨识。

例如,在胃炎患者中,若呈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苔厚重,脉搏滑数,说明患者体内有胃热之邪。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摘要中医内科常见病是指在内科领域中,以中医诊疗方法治疗的常见病症。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简明扼要的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1. 咳嗽1.1 病因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中医内科常见咳嗽的常见病因有风寒袭表、痰热壅肺、气滞血瘀等。

1.2 诊断在诊断咳嗽时,需要观察患者的咳嗽属性(如声音、频率等),以及伴随症状(如咳痰、咳血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1.3 治疗•风寒袭表型:宜辛温解表,如葱白、生姜等。

可配合表浅辛凉药物,如板蓝根、连翘。

•痰热壅肺型:宜清热化痰,如玄参、苦杏仁等。

同时根据病情,可配合宣肺止咳药物,如百部、贝母。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赤芍、丹参等。

可配合行气止咳药物,如川贝、桑白皮。

2. 腹痛2.1 病因腹痛是指腹部疼痛的症状。

其病因复杂多样,可由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系统等引起。

中医内科常见的腹痛常见病因有湿寒蕴结、气滞血瘀等。

2.2 诊断在诊断腹痛时,需要观察患者的疼痛部位、性质以及伴随症状。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2.3 治疗•湿寒蕴结型:宜温化寒湿,如半夏、砂仁等。

同时可配合健脾化湿药物,如陈皮、厚朴。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行气,如川芎、当归等。

可配合舒肝止痛药物,如枳实、川楝子。

3. 高血压3.1 病因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压力持续升高的疾病。

其病因与遗传、环境、饮食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常见的高血压病因有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

3.2 诊断在诊断高血压时,需要测量患者的血压,并观察伴随症状,如头痛、头晕等。

同时,还需进行舌诊、脉诊等辅助诊断。

3.3 治疗•肝肾阴虚型:宜滋阴降火,如生地、山药等。

可配合平肝潜阳药物,如龙胆、丹皮。

•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如桃仁、红花等。

可配合行气降压药物,如丹参、广藿香。

结论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诊疗指南有助于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该指南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藿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薷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脘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芪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颧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概括说来,一般分为虚实两类。

实喘多由风寒或痰热等邪壅于肺,治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多是肺肾虚弱,为肺不降气、肾不纳气治以培补摄纳为法。

【病因病机】喘证的形成,可由外感、内伤所引起。

一般外感有邪为实,内伤无邪为虚1、实喘⑴风寒证☆主症:喘息胸闷,伴咳嗽、咯痰稀薄色白、鼻流清涕,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散寒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背)⑵痰浊证☆主症:喘咳痰多而粘,咯出不爽,胸中满闷,或兼恶习,或吐痰涎,纳呆,苔白腻,脉滑☆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方药:三子养汤合二陈汤2虚喘⑴肺虚证☆主症:喘促气短,语言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或咽喉不利,口干面红,舌质淡红,脉象软弱☆益气定喘方药:生脉散(背)⑵肾虚证☆主症: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列甚,形瘦神惫,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舌质淡,脉沉细☆治法:补肾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背)哮证哮证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急的病证,以呼吸气促,喉间有哮鸣声为主症。

本证常反复发作,较为顽固。

在发作之时,多表现为实证;发作之后,大都形气俱虚。

因其见证有寒热之不同,故临床上有冷哮、热哮之分。

哮与喘都以呼吸气促为特征,但二者又有区别。

哮证在呼吸急促之时,喉间有哮鸣之声,且病有宿根,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的疾病。

喘证则以呼吸困难为主,喉无哮鸣之声,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

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病因病机】哮证的发生,主要是内有停痰宿饮1冷哮证方药:射干麻黄汤2热哮证方药:兼表证者,用越婵加半夏汤如表解而喘未平,痰热留变于肺,咳嗽而痰稠黄,可用定喘汤课本P67头痛△【病因病机】三阳经和厥阴经头痛,其痛位常与各经的循行部位相一致。

如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1外感⑴风寒头证主症:头痛多发生于感受风寒之后,有时痛连项背,恶风寒,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法:疏风散寒方药:川芎茶调散⑵风热头痛证主症:头胀痛,甚则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尿黄或便秘,苔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方药:芎芷石膏⑶风湿头证主症:头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或溏,脉濡治法,祛风胜湿方药:羌活胜湿汤2内伤⑴肝阳头痛证主症:头痛而弦,心烦易怒,睡眠不宁,或胁痛,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有力治法:平肝潜阳方药:天麻钩藤饮⑵肾虚头痛证主症: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遗精,带下,舌红,脉沉细无力方药:大补远煎⑶气虚头痛证主症:头痛绵绵,劳累更甚,气短,体倦无力,食欲不振方药:补中益气汤⑷血虚头痛证主症:头痛而晕,面色苍白少华,心悸不宁方药:四物汤(背)⑸痰浊头痛证主症:头痛昏蒙而重,或兼眩晕,胸脘满闷,甚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背)⑹瘀血头痛证主症: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或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方药:通窍活血汤胸痛△又称“胸痹”。

因胸部有心、肺两脏居于其中,所以心、肺两脏的病变可以引起胸痛【辨证论治】胸痛的发生,主要由于胸中阳气不足,而邪阻所致。

该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故治疗应先从治标入手,后治其本。

1气滞血瘀证主症:胸部闷痛,或刺痛,或绞痛,痛有定处。

方药:血府逐瘀汤2痰浊痹阻证主症:胸闷紧迫,或有窒闷感,或闷痛如物梗塞,喘促短气不得卧,咳吐痰涎,苔滑腻,脉弦滑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3寒邪阻络证主症:胸中拘急,痛彻肩背,感寒更甚,身寒肢冷,面色苍白,苔白,脉沉迟细涩。

方药:乌头赤石脂丸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古代文献所称心痛,多指胃痛而言【病因病机】胃痛发作的常见原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胃气上逆1寒邪犯胃证☆主症:因感受寒凉或饮食生冷而致胃脘部暴痛,病势软急,喜热饮热敷,或口泛清水、冷痰,或兼畏寒,苔白,脉弦紧☆治法:温胃散寒止痛方药:良附丸2饮食停滞证☆主症:胃脘胀闷而痛,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厌食,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多弦滑☆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满而痛,甚则连及胁肋,嗳气频频,嗳气后或按之痛减,食欲不振,遇情志改变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或沉弦☆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4肝胃郁热证☆主症:痛势急迫,胃脘部有灼痛感;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方药:化肝煎5脾胃虚寒证☆主症: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手足欠温,舌淡苔白,脉软弱或细微数☆治法:益气温中散寒方药:黄芪建中汤痛止后,应调理脾胃为主,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6瘀血停滞证☆主症:胃脘痛有定处。

痛如针刺或刀割,拒按,或见吐血,便血如墨,舌质紫暗,脉细涩☆治法:化瘀通络为主,虚者佐以益气养血,出血者佐以止血方药:失笔散(散)胁痛胁痛的原因很多,但均与肝胆关系软大。

因肝居胁内,肝之经脉循胁布肋,胁痛之辨证,当分清气血虚实1肝气郁结证☆主症:胁部胀痛为主,痛无定处,并常因情绪波动而增减,可伴胸闷不畅,呃逆嗳气,饮食减少等症,苔薄、脉弦☆治法:疏肝理气方药:柴胡疏肝散(背)2瘀血停着证☆主症:胁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更剧,或胁下见痞声,舌质紫暗,脉沉涩☆治法:活血祛瘀通络3肝胆郁热证☆主症:胁痛如灼如刺,心烦口干,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肪弦数☆治法:疏肝泄热方药:丹栀逍遥散4肝阴不足证☆主症:胁痛隐隐不休,劳倦后加重,时觉烦热,头目昏眩,舌红少苔,脉沉弦细而数☆治法:滋阴养血柔肝方药:一贯煎腰痛△本病的发生,除肾虚外,多由寒湿或湿热外侵、劳损外伤所引。

1寒湿腰痛证主症:腰部重着冷痛,转侧不利,逐渐加重,虽卧床休息亦不减轻,遇阴雨寒湿之气,疼痛加剧,舌苔白腻,脉沉紧☆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减2湿热腰痛证主症:腰痛,痛处伴有热感,小便短亦,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化湿为主,佐以舒筋活络方药:加味二妙汤3肾虚腰痛证主症:腰部酸痛,绵绵不己,喜捶喜按,腰膝无力,劳后尤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宜补肾助阳,偏阴虚者宜补肾滋阴方药:偏阳虚者宜选右归丸,偏阴虚者宜左归丸4瘀血腰痛证主症:腰痛如刺如锥,或疼痛如折,部位固定,轻则俯仰不便,重则痛剧不能转侧,痛处拒按,多有外伤史,舌质多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呕吐△1、实证呕吐⑴外邪犯胃证☆主症:突然呕吐,可伴恶寒、发热、头痛、或胸脘满闷等症,舌苔白腻方药:藿香正气散⑵饮食停滞证☆主症:呕吐酸腐,脘腹胀痛,嗳气厌食,得食欲呕,吐后反感舒畅,大便或溏或秘,舌苔厚腻,脉滑实方药:保和丸(背)⑶痰饮内阻证☆主症:呕吐痰涎清水,脘闷食少,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2虚证呕吐⑴脾胃虚寒证☆主症:饮食稍多即吐,或脘胀不舒,时发时止,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喜暧恶寒,甚则四肢欠温,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弱☆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⑵胃阴不足证☆主症:呕吐反复发作,有时干呕,口噪咽干,五心烦热,似饥而不欲食,舌质红,苔少,脉细或细数☆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药:麦门冬汤泄泻△泄泻,是指大便稀薄或泻下如水,次数增多而言总之,脾虚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生要因素。

脾虚与湿盛往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1寒湿泄泻证☆主症: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或兼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等风寒表证☆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方药:藿香正气散2湿热泄泻证☆主症: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口渴心烦,小便短少而亦,或兼发热,苔黄腻,脉濡而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证☆主症: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痛痞满,嗳腐酸臭,不欲饮食,舌苔垢腻,脉数☆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4脾胃虚弱证☆主症:大便溏薄,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即明显增加,食欲不振,脘腹胀闷不舒,倦怠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缓弱☆治法:补脾健胃化湿方药:参苓白术散如虚而偏寒,则宜理中汤如久泻气虚下陷,脱肛不收,则可用补中益气汤5命门火衰证☆主症:黎明之前,脐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治法:温补命门,兼温脾阳方药:四神丸6肝气乘脾证☆主症:每因郁怒,即发生腹痛泄泻,平时精神忧郁,胸胁痦闷,嗳气纳少☆治法:抑肝扶脾方药:痛泻要方痢疾△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