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之妙存乎一心PPT课件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2)
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二层次(第5-10段):是本论的第一分论点, 分三方面说明。
第三层次(第11—14段):是本论的第二分论 点,分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
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其次,再详以对“一江春水”的探讨及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
“一夜”等为例,分析说明了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 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指出这样的“一”字,在抒 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其特殊的意味。
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 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第3—14段):为本论部分,以“一” 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 运用之妙。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首孤傲先、.第突以出对一的“形层浓象绿次。万枝(第红一3点-,4动段人春):色不是须多本”论的分的析说概明“说一”,字可以用来表现
2.诗人能使“一”字这个普通而常 用的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新意层出, 妙趣无穷,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 术境界。其中的道理从两个方面体现:
一、“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形象,有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 用。
二、“一”字具有“乘一总万”、“以少 总多”之妙,其“满”、“完全”之意, 有表现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意味。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
中心论点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 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 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 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 深远的艺术境界。
启示:
第一,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 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语言运 用之妙。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 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作家才能。
论证方法
例证法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写作特色
1.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
2.以典型的、生动鲜明的诗词意象阐释作 者的理性思考,有分析,有引导。
3.逻辑严密,结构严谨(按引论、本论、 结论的论证结构来写)。
情感升华
一、文学鉴赏要体会作品的语言运用之妙。 二、写作文章需要反复推敲,锤炼语句。
其次:“一”字还能表现什么形象?达到怎样的艺术 效果呢?
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 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动态形象写静景, 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第三层次(11—14)第二分论点:“一” 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 妙,是“满”、“完全”的意用之妙,存乎一心: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 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指高超的 指挥作战的艺术。
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 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 的少女。
峭拔:(山)高而陡。也形容笔墨雄健。 姹紫嫣红:姹:美丽;嫣:美好,鲜艳。形容各种颜色
《咏石榴花》王安石
今朝五月正清和, 榴花诗句入禅那。 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清高孤傲,闲适雅致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字”可以用来表 现孤傲、突出的形 象及在我国古代诗 词以动写静的手法 中,起着唤起人们 孤寂感觉的特殊作 用。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一鸟忽飞来,啼破幽绝处。 一声啼鸟禁门静,满地落花春日长。
说明在语 言艺术家 笔下,每 个字都有 各种妙用, 花样翻新, 别处新裁, 指出语言 文字的运 用之妙, 得取决于 作家的艺 术才能。
说明有时“一” 字具有“乘一万 总”“以少总多” 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 的代表;有时 “一”字是 “满”“完全” 的意思,表现出
春色满园自觉洞庭波。
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三、重点问题
导2、3复案
四、主题思想
五、写作特点
六、重点字词
以“一字师”的故事作为典型例证,总说“一”字虽 属数的概念,却能在表现诗歌意境中起到巨大作用。
一、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张文勋,1926生于云南大理 洱源。当代学者、作家、诗人、教授、文 艺理论家,著有专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 论稿》、《诗词审美》、《刘勰的文学史 论》、《文心雕龙探秘》等10余种。
2、本文选自《诗词审美》。“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 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 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 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第二层(5-10)本论第一分论点,“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以及在我国古 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第三层次(11—14)第二分论点:“一” 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 妙,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
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的意味。
第三部分
1、总结上文,总结了几层意思? (1)说明在语言艺术家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
就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艺术 的特殊功能。 (2)“一”字本身,既无形象也不能抒情言志,只有 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物,才能发挥作用,具 有特殊的表现力。 (3)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2、作用
第二层次(5—10)第一分论点:“一”字 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1、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
分析: (1)得出了什么结论?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 表现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 傲,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 的境界。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 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结构
第一部分(1—2):导论 第二部分(3—4):本论 第三部分(15):结论
第一部分
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 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 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数 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 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运 用 之 妙 , 存 乎 一 心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国 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第18课《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拓展模块)
赏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所选诗句
营造的艺术境界
“一”字的作用
前村深雪里 , 昨夜一枝开 浓绿万枝红一点, 动人春色不须多
残星几点雁横塞 , 长戍笛鼓一断声人人行倚,楼 边秋一雁声
表现的是一种凌霜傲雪,蓓蕾初放的意境,“一”字虽属数的概念,却能
表现出早梅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
探妙 • “一”字真有如此奇妙的作用吗?
观点句
指向性词语
第5自然段:我们还可以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一” 字的许多用法,诗人们赋予它以种种特殊的表现力。 ……但是,在另外一些诗中,“一”字却被用来表现 孤傲、突出的形象。……“一”字在此,具有“以少 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还可以 但是 却
例子
“一曲” “一声” “一笛” “一帆” “一片”
味
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愁之多,恨之切,而且 “一”字是“满”“完全”的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犹如江水东流,可谓是绵绵无尽期了 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辩妙
• 作者认为郑谷将“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改 为“一枝”改得好,你是否也同意这种改法?请你说说理由。
• 补充资料:
• 一夜里,早开的梅花有几枝开放,这是写实,写得自然,也跟 “早梅”这题目切合。把“数枝”改为“一枝”来迁就“早” 字,反而显出做作的痕迹。事实上,一棵树上的花在一夜中开 放时,不会只有一枝开的,改为“一枝开”,反而不真实。再 说,不该为了迁就题目,把真实的描写改得不真实,所以这两 句诗不必改。(摘自《诗词例话》,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周振甫)
第14自然段:有时候,“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 一、少数的概念相反,而是“满”“完全”的意思, 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zhangPPT课件
2019/10/17
11
一、导论——中心论点
1、概说(3-4)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2、分论(一) 接着 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
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
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15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 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 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 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 值得学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 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 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 出,妙趣无穷,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 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 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 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 能。
第二层次(第5-10段):是本论的第一分论点, 分三方面说明。
第三层次(第11—14段):是本论的第二分 论点,分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之妙,用“一”作为
众多、全体的代表。
其次,再详以对“一江春水”的探讨及略举的“一汀”、“一川”、“一树”、
“一夜”等为例,分析说明了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的概念相反, 是“满”、“完全”的意思,表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指出这样的“一”字,在抒 情诗中富有感情色彩,具有其特殊的意味。
《宋史•岳飞传》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 出 ,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借用为题,是说? 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 独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管理提醒:本帖被行云执行加亮操作(2009-01-12) 真诚地希望各位朋友能把帖子看完!相信你一定满载而归!我将会给大家另一种思考的路子,或者说提高分数的途径!不过如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还是要有缘才能真正获益,给大家迷途的点津!渡我,渡人!虽然我不是高分也没有太细化的复习经验但是这并不影响这篇帖子的质量,我相信,如果你能坚持看完,你就知道并不枉费!我相信有一个问题肯定困扰了大家许久,尤其是预想跟结果落差很大的朋友们:那就是为什么成绩很意外,苦苦的复习,热切地希望,精心的准备,最后却是狠狠地打击!由此开始怀疑考试公正性,开始拷问国考种种不合理,开始怀疑评卷老师是否脑瘫(尤其申论)。
我也同样有这许多的疑问。
但是如果大家都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或者说跳出考试的圈子,回归自我,自问几番。
我想,大家或许能得到更好的答案!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我的结论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学有点玄,下面我就解释一下: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我考得好,相反却是很一般(110.4) ,第一次考,之前预期120以上,因为报的特殊部门,目前能不能进面不好说,不过大体没戏。
痛定思痛,我不由得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
平时做真题,完全按着考试时间,答题的所谓科学顺序(言语、数量、资料分析、逻辑、常识),一般都能上70分,偶尔简单点的省题80分也打过。
我在一所提前批全国重点院校,各门课的基础也不错,尤其体现在言语、逻辑、常识部分方面,言语错四五个,常识三四个,逻辑基本不错,数量和资料是我弱项!大学期间我也没有放松,总是注意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知识水平!平时关心国家大事,闲着就是读书。
针对数量和资料的弱项,进行了系统的训练和学习,做真题基本数量错三四道,资料三四道!完全卡时间作。
写作是我的强项,我也知道这跟高中生写作文很不一样,于是作了近乎20套申论真题(两个月),背下来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不可忽略,五年审论考试的根本),天天上新华网,看半月谈,坚持练字(很重要,有几个活例子是把材料摘抄下来,因为字特好打了60多分,据说很多老师根本不细看,看个头,看个尾,字再好就给分),我的字经过联系,中等水平!考试时,完全按着申论的格式,风格,紧扣材料,渗入17大语句,还用了不多不少的几句名言,最后区区46分。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完善版)
第一部分:导论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笔 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一” 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 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第二部分:本轮部分
第一层次:(3—4段)概说 1. 用了什么例证? 2. 概括“一字师”的故事(“郑谷改诗”)
明确:具有“以少总多”、“一以当十”的艺术效果。 ➢ 哪些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明确:以古诗词中用“一曲”、“一声”、“一笛”、“一帆”、 “一片”等诗句,说明以“一”字抒写不尽之情。
其次,“一”还能表现什么形象?达到怎样的艺 术效果呢?阅读第9-10节。(用文中话来回答)
明确:说明“一”字在我 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手法中, 往往以“一雁”、“一鸟”之 类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 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的主要内容。 3. 这个故事阐述了什么道理。可用文中的话
来回答。 4. “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一字师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 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 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 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 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才可表现“早 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 字的命意。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习 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 到点铁成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在 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 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 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运用之妙
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把古代文论与古典诗词鉴赏相结合。理论颇深,又不同于理论研究著作;论析作品,又不同于一般的诗词鉴赏,而是把深奥抽象的理论,以生动鲜活的例子阐发出来。谈理论而不流于空泛,谈作品而不就事论事,不仅使人获得古代文论的知识,还能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正如作者所说,是“以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古代诗人、作家和理论家们的一些美感经验,对诗词审美中的一些特殊现象作一点理论探索和介绍,……以某一审美理论问题为经,以有关的诗词作品为纬,夹叙夹议,兼以鉴赏,力图使理论研究、作品分析和审美鉴赏融为一炉。”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金之妙,使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第二部分(第3—8段):这一部分为本论部分,以“一”字在中国古代
诗歌中的妙用为例,分析文字的运用之妙。
第三部分(第9段):这一部分为结论,总结上文,说明在语言艺术家
的笔下,一个常用的“一”字,就可表现出种种
不同的意境来,以此说明这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18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rd
二(3-14) 本论。2.分说(5-14) 3.分论二说到“一”的哪些妙用?
⑷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⑸表现出事物的义是什么?由此可 以引发哪些联想和想象?达到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效果? 与之类似的例子还有? P122,12节。
三(15) 结论的作用是什么?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强调主旨。
4.杜牧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眺望:深秋 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 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 扬的笛声。诗人油然而生人世变易之惆怅。与深 秋密雨意境相配,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方显悠扬, 方可衬惆怅,否则兴趣索然。 赵嘏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诗人倚楼远眺,一声长笛悠然传来,方显笛声悠 扬哀婉,韵味清远,才可烘托了凄清的秋景,才 可抒见归雁而思乡怀远之情,才可有人生如晨星 之易逝之叹,否则悠扬哀婉之情尽失。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诗词审美 》作者 张文勋 ,云南洱源
《 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 》等。 《宋史•岳飞传》 2.“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 ,
人,白族,中国现代学者。著有《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 》
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在善于思考。本文借此为题,
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3.本文的文体是: 议论文。
(5-14)
分论二:“一”能表示多、满。 一字妙用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三(15) 结论
必须依附具体事物发挥作用。 用得好不好取决于作家才能。
细节分析
一(1-2)引论,提出论点,论点是什么?
A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B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C在大师们的笔下,文字的运用,确有点石成金之妙。 D一些普通的字,在诗人笔下往往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精)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 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 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 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 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 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金之妙,使 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 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 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体裁
• 议论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题目妙处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 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 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论证结构
• 第一部分(第1—2段)导论,引出论述中 心。 • 第二部分(第3—14段)本论 • 第三部分(第15段)结论
•
2.诗人能使“一”字这个普通而常用 的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新意层出,妙 趣无穷,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 境界。其中的道理从两个方面体现: • 一、“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形象,有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 用。 • 二、“一”字具有“乘一总万”、“以少 总多”之妙,其“满”、“完全”之意, 有表现事物的饱满充实的特殊意味。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 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 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 少总多”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的 分论(二) 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 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 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用
又哪些例子证明了 这一点?
一江、一汀、一川、一山、一树、 一夜、
第三部分(14)(结论)
1、在第14自然段中,总结了几层意思? (1)一个常用的“一”字,可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
来,说明这是艺术的特殊功能。 (2)“一”字本身,只有依附于作品中所写的具体事
物,才能发挥作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3)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取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2、作用
张文勋
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标
1、理解文章含义,理清文章结构。 2、通过研讨文本,理解作者的见解: 3、体会古代诗人是如何巧妙运用语言 文字实现艺术境界的,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题解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 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 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百鸟朝凤图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只
2+12+30+56=100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 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本文是一篇 议论文
自然段落
全文共14个自然段,请大家标清楚。
本文结构层次
导论(引出作者对文章的观点或看法) 第一部分(1—2)
本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 第二部分(3—13)
结论(论述得出的结果) 第三部分(14)
第一部分(1-2)(导论)
论述的中心: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 的字,在诗人的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 层出,妙趣无穷。“一”字本属抽象的 数字概念,但在诗词中却可变为生机盎 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w
张文勋
解题: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史• 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全 在善于思考。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用为题,是 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在于作家的匠心 独运。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作者介绍
张文勋,生于1926年,云南大理洱源人,白族,中 国现代学者、作家。他一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以《文心雕龙》为核心的六朝文艺与美学理论的研 究;二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研究;三是佛家美学思想的研 究。
的花朵,娇艳、绚丽、好看。 迥然不同:迥:差得远。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蓓蕾:没开的花,花骨朵儿。 屐齿:鞋。 一汀:水边平地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另借指蛰居。 蕴藉:(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而不显露的意思。
结构
第一部分(1—3):导论 第二部分(4—14):本论 第三部分(15): 结论
第二层次(6—10)第一分论点:“一”字 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起着唤
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1、对“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
分析: (1)得出了什么结论?
说明写春色“红一点”,是用“一”字去表现 一种或幽静凄凉,或超群出众,或清高孤傲, 或闲适雅致的、属于阴柔之美的含蓄蕴藉的境 界。
以“一字师”的故事,说明选用“一枝”, 才可表现“早梅”的坚强峭拔的品格和生命 力,诗的意境才符合“早梅”二字的命意。
4、“一字师”故事的作用
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谈启 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出观 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先 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的 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钢 琴教学 ”是 否成功 ,关 键在于 要 因材施教 。这 就 需 要 顾 及 多方 面 错综 复 杂 、交 织 在 一起 的原 则 与 问 题 ! “有 关钢琴 演奏 与教学 的 问题 ,都 是本 书准备 探 讨 的问题 ,将抽 丝剥 茧地 从不 同的 角度 分章 节依次 论 述 。但 要 紧 的是 ,要 全 面 掌握 ,灵 活 运 用 ,有 的放 矢 ,千 万别孤 立地 生搬硬 套” 。他说 : “没 有教不 好 的学生 ,只有 教不 好的 先生 (老师 )。 ”这 也 是我教 学多年 的座右 铭 。
怎样 才 能弹得 快 ? “快 速 的反弹 ”是关 键 ! “好
入 的过程 ,整个过程 ,都是 围绕着音 乐进行 的” 。
的 钢琴 家在 弹奏 钢琴 音 乐里所 有华 丽跑 句时 ,无 论是
在 这一章 中 ,作 者还列 举 并分析 了不 少生 动 的实 哪 种类 型 ,都有 一个 共 同特点 ,就 是颗 粒性极 强 ,反
全 书共 分为 九章 ,现 在来 逐章进 行摘 读 ,以 求了 速 跑 句有关 的技 术 问题 。这方 面技 术 的难 点表现 在 它
解 本书 的全 貌 。
的速度 、力 度 、均匀 和耐力 。”
在 这一 章 中 , “只讲述 与钢 琴演 奏有 关的较 狭 义
第一 章 音 乐篇
的技术 问题 ,其 他 问题 ,将放 在技 术篇 以外 的其 他章
节 加以论述 ” 。
潘 先生 首先 明确 指 出 “学 习钢琴 演奏 ,就 是 要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次,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 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 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 “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 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 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 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 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 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
文章不仅以典型的诗词意象阐释鉴
赏诗歌语言的理论,而且在分析、阐释理
论的过程中,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诗中的
意境之美,让读者体会到语言的运用之妙。
.
9
第二,对“反复推敲,锤字炼句” 的写作态度及其意义的正确认识。
•
文章认为,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要重视文字
的运用。古代许多诗人为“吟安一个字,拈断数
茎须”,反复推敲,锤字炼句的写作态度值得学
.
13
•
4.杜牧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眺望:深
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
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
出悠扬的笛声。诗人油然而生人世变易之惆怅。 与深秋密雨意境相配,晚风中送出一笛之声方显
悠扬,方可衬惆怅,否则兴趣索然。
•
赵嘏诗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
心情。诗人倚楼远眺,一声长笛悠然传来,方显
思考: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 玩味一番 ……
.
1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张文勋
.
2
体裁 • 议论文
3
题目妙处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语出《宋 史•岳飞传》,意思是说兵法运用的巧妙, 全在善于思考。《“运用之妙,存乎一 心”》借用为题,是说语言文字的运用之 妙,在于作家的匠心独运。
.
• 一、“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有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觉的特殊作用。
• 二、“一”字具有“乘一总万”、“以少总多” 之妙,其“满”、“完全”之意,有表现事物 的饱满充实的特殊意味。
.
12
• 3.作者通过对“一字师”故事的分析 谈启示,作为本论的概说,可以自然地提 出观点,引出对“一”字妙用的展开分析。 先列举典型例证,不但可以引起读者探究 的兴趣,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
概说
•
首先,“一”字可以用来表现孤傲、突出的形象
•
分论(一) 其次,说明“一”字在我国古代诗词以动写静的
•
手法中,往往以“一雁”、“一鸟”之类
•
动态形象写静景,起着唤起人们孤寂感
•
觉的特殊作用。
二、本论
•
首先说明有时“一”字却具有“乘一总万”、“以
•
少总多”之妙,用“一” 作为众多、全体的代表。
习和借鉴,并指出,是诗人的创造力使得有限的
字花样翻新,变化无穷,达到点铁成金之妙,使
得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在诗词中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意境,形成生机盎然、
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但这一切,却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能否创作出了瑰丽多姿的艺术品,取
决于作家的艺术才能。
.
10
• ①星河:银河。
•
分论(二)
•
其次,有时“一”字的用法,恰恰和单一、少数
•
的概念相反,是“满”、“完全”的意思,表
•
现出事物的饱满充实。
•
•
三、结论。 总结全文,呼应论点,强调主旨。
.
7
论证方法
• 例证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
8
从本文获得的启示
• 第一, 从文学鉴赏的角度体会“选择最恰 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的语言运 用之妙。
4
论证结构
• 第一部分(第1—2段)导论,引出论述中 心。
• 第二部分(第3—14段)本论 • 第三部分(第15段)结论
.
5
中心论点
•
一些极其普通而常用的字,在诗人的
笔下,往往能使之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一”字本属抽象的数字概念,但在诗词
中却可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
界。
.
6
一、导论——中心论点
• ②砧杵:指捣衣石和棒槌,此指捣衣, 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 在平滑的砧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 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 夜进行。古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往往表 现思妇征人相思的惆怅情绪。
• ③烟草:烟雨迷蒙中的青青野草。
• ④风絮:随风飘飞的柳絮。
.
11
• 2.诗人能使“一”字这个普通而常用的 抽象的数字概念在诗词中新意层出,妙趣无穷, 变为生机盎然、意趣深远的艺术境界。其中的 道理从两个方面体现:
笛声悠扬哀婉,韵味清远,才可烘托了凄清的秋 景,才可抒见归雁而思乡怀远之情,才可有人生
如晨星之易逝之叹,否则悠扬哀婉之情尽失。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