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环境法制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合集下载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1. 引言1.1 概述美丽中国建设是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挑战。

因此,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对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心得”这个主题展开论述。

具体而言,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美丽中国建设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策略来总结经验和教训。

同时,我们还将对未来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应对挑战的思考与策略。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呼吁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美丽中国建设中,共同努力推进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美好未来。

2. 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与背景2.1 美丽中国概念介绍美丽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一个愿景和目标,旨在构建一个资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国家。

这个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社会经济繁荣与生态平衡的双赢局面。

2.2 建设美丽中国的必要性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人们健康和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化也迫切需要各国采取行动来应对。

在这种背景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是迫切而必要的。

只有实现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并为后代留下一片洁净宜居的环境。

2.3 背景及现状分析美丽中国建设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及现状。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力量,但同时也导致了环境问题的加剧。

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增多、土地失去生态功能、水体受到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然而,在近年来,中国政府意识到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改善情况。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说课稿: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下》第六课的主题是“建设美丽中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通过分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案例真实,贴近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他们对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还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

此外,学生在面对环保问题时,往往感到无能为力,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提高环保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环保行动的实践与创新。

2.教学难点: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实体模型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措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人与自然的关系》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在高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教案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作为地球上最高级别的生物,人类对自然环境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无论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大量排放物质、过度开采资源、乱伐滥砍导致森林草原退化等行为都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在高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适当选取案例或事实材料,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这些行为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

二、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的理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融合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珍惜自然的理念。

例如《论语》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蕴含了顺应自然和勤奋进取的思想。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经典文化,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讨论和思考。

三、倡导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可以设置相关案例,使学生意识到个体行为对整体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身边的环保行动和组织、介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加强法治教育,保护自然权益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也是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方面。

在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中,可以选取相关法规或案例来讲解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手段,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权益。

同时,我们还可以介绍相关人物和组织,讲述他们为了环保和自然保护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到自然保护事业中去。

五、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最后,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来践行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目标。

有关环境资源法学论文

有关环境资源法学论文

有关环境资源法学论文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基本观念。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环境资源法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境资源法学论文范文一:深化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这两个体现新的发展观的重要历史文件,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和体制保障,也对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和环境资源法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时代赋予环境资源法的历史使命自第一次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尝到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能源危机的苦果,而酿成这种苦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没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干了许多违背自然生态规律的蠢事。

我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跃进时期”和“十年动乱时期”,盲目推行毁林毁草开荒、围湖围海造田和打虎灭雀等征服大自然的运动,在“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等唯意志论的支配下,搞什么“开荒开到山顶,种田种到湖底”和“大炼钢铁”,结果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近几十年来,尽管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退田还林还草,治沙治水治山,但由于欠账过多、积重难返、治理污染艰难和恢复生态缓慢,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恶化的趋势。

实践和教训使人们认识到,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谁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自然生态失衡即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只有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论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下)

论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下)

论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下)二、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有没有规定或体现、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资源法能不能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这个问题不应该仅仅从概念、抽象思维上找答案,而应该从现实的、现行的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找答案,从环境资源法的实施中找答案。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活动对环境资源负载能力和净化能力并没有形成过度的冲击,这时人们对环境资源的行为被认为是对其他人无关的个人自由行为,与矛盾尖锐的人与人的关系相比,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当平静,国家法律的注意力是保护与人们至关重要的政治权利、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来不及考虑通过法律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这就是以往法律或法学理论较少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原因。

在我看来,当今所有的环境资源法律或法规,都毫无例外地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部良好的环境资源法律应是一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网,应是一幅反映、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蓝图。

(一)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概念和含义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由环境资源法所确认、规定并在环境资源法实施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一概念包括如下含义:1.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所规定的关系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环境资源法(包括环境资源法的各种渊源)中有明确规定或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在环境资源法中规定或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属于环境资源法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并不是所有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环境资源法中所规范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实存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映;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种类很多,环境资源法调整的仅仅是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小部分;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关系很多,法律只能调整其中一部分的道理一样。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促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巨大的挑战。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生态红线制度、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等。

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环境问题,但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路径。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和关键要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A. 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话题。

从最早的狩猎采集阶段,到农业文明的出现,再到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和资源的有限性,开始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

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相对简单,主要依靠观察和经验来适应自然环境。

在这一时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较少,与自然界保持着较为和谐的关系。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这使得人们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一种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学会种植作物和养殖家畜,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求。

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稳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张,农业生产逐渐出现了过度开发的现象,导致了土地退化、水源枯竭等问题。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析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析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目标之一,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

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不仅为中国解决生态问题、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道路,而且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生态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论析 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人类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自然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认为:“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又是人与人关系的动态反映,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因为自然界对于人的整个生命不可或缺,就是人的生命本身。

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生产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浅谈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法的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事业和环境法的发展
如下:
2 . 关于调整人与 自然关系 律部 门. 有其基本 理论: 但是, 不 是任何
( 1 ) 承认 和重视环境的价值 、 意 义和作用 , 认 为环境 、 环境问题和环 理论主张或学术观点都 可以成 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 环境法 的基本理 境保 护是环境法发展 的决定 因素关于 调整人与 自 然 的关系的法 学理 论必须具备一定的功能和特征. 这些功能或特征反映了环境法 的基本

与环 境关系的理论 后来在整个法学基础理论 中出现了人与 自然 的关 从法 的具体 内容去理解法 、 认 识法 特别是一 般市 民和实定 法学家或 系的理论 目前. 关于用法律调整人 与 自然关系的理论正在成为环 境 唯物 主义 法学家 以蒸汽 机的发明和推广 为标志 的资产阶级工业革 一方 面标志着人类对 自然环 境的开 发和征服进 入到一 个崭新 的 法学的特色理论 、 核心理论 。深入研究关于调整人与 自然关 系的环 境 命. 法学理论 的要 点和意义。 对 于促进我 国环 境法学 的繁荣 和进 步 、 加 强 阶段 . 另一 方面也表 明人类 自 然 环境资 源的污染 与破坏进 入到一个
这就是将调整人 与人 的 件或物质关系出发。环境 法的基础是环境 、 环境 问题 和环境保 护等物 揭示 了环境法的本质特点和 内在 的发 展规律, 质生 活条件。 环境 、 环境问题和环 境保护是 决定环境 法和环境 法学发 关 系与调整人与 自然的关 系有机地结合起来 。 只有关 于调整人 与 自 然 展 的物质基础 和决 定因素。根据 5 环境保护法 6 第2 条 的规定, 环境 的关系的法学理论. 才能科学地 揭示 和说明环境法 的产生 和发展 、 本 包括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 因素 . 即包括天然环境与人为 质和特点 、 内容和形式 、 基 础和功能, 才能说明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 的 环境两大组成部 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 人为环境因素越来 法律部门的理由, 才能解 释环境 法不 同于其他 法律 部门的特点, 才有 资 越 多, 纯粹 的天然环境 因素越来越少。 人为环境( 人化环境人化 自然1 是 格成为环境法的基本理论

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关键词:大自然,人类,关系,分析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简介:一、引言从世界范围看,21世纪前半叶是经济建设的高峰段,也是生态问题亮出红灯的阶段。

全球化的生态问题凸显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无论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人文居住环境角度而言,生态危机都将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大灾难。

拯救地球、拯救海洋、拯救森林就是拯救人类自身。

人类应该采取比较科学的符合生态价值观的辩证分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本文内容:一、引言从世界范围看,21世纪前半叶是经济建设的高峰段,也是生态问题亮出红灯的阶段。

全球化的生态问题凸显了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危机,无论从社会学角度还是从人文居住环境角度而言,生态危机都将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大灾难。

拯救地球、拯救海洋、拯救森林就是拯救人类自身。

人类应该采取比较科学的符合生态价值观的策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新时期的社会建设应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由此顺势而起,国家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积极实现当前的各项社会建设人文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研究者与社会学家把研究视野放在了生态文明建设,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努力创建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良好发展局面。

鉴于此,本文以《矛盾论》的思想要旨为依据,分析不同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阐释人与自然的矛盾辩证关系,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时期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问题。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被自然学家社会科学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上历经以下几个阶段:(一)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

史前文明是一个很久远的远古文明,是科学家根据考古发掘和发现的史前人类文明遗址大胆提出的猜想,虽然这种种猜想并未得到学界的公认。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建设美丽中国》文明与家园PPT课件(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建设美丽中国》文明与家园PPT课件(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课后巩固提升
6.(乐山中考)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到:五年来,树立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 理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这说明(C) ①当前各级政府以建设“绿水青山”为工作中心 ②先发展“金山银山”,才能为“绿水 青山”打好物质基础 ③有了“绿水青山”才会有真正的“金山银山” ④“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题干中《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表明,我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 济增长,要正确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应该把“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一 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有了“绿水青山”才会有真正的“金山银山”,③④正确。我 国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工作都是经济建设,①错误;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 经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错误。
课后巩固提升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强 调,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责。此(A) ①是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 ②表明谁对自己不负责任, 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 ③说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公职人员的责任, 与公民无关 ④能彻底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后巩固提升
2.(原创)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 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 说明建设生态文明要(A) 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 ②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③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为目标 ④以经济建设服从环境保护为代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应该服务于经济建设,④错误。①②③说法 正确且符合题意。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系1. 引言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所在。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紧密联系,并介绍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背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等问题逐渐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系3.1 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指导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了指导思想。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和可持续发展。

3.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合理利用资源。

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

3.3 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有效路径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提供了有效路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绿色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们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环境品质。

最后,它们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系统、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关系的思想,为人类正确认识和处理自然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

在现代社会中,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更是刻不容缓。

如何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与生俱来的统一体,人类依赖于自然生存,同时也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得生存资料。

这种辩证关系要求人类必须尊重、保护和顺应自然规律,不能扰乱自然的平衡。

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活动导致的,比如工业污染、过度开发、土地沙漠化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剥削和破坏所致。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全社会的参与,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性。

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与自然界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加深和扩大的。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了许多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这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倡导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即实现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自然环境恢复原貌,让人类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我们已经意识到了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这都是在积极响应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要求。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论人、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关系

l 对人 、 资 源 与 环 境 和 谐 发 展 的 认 识
1 . 1 人、 资 源 与环 境 的 和 谐 发 展 关 系 内 涵 人 类 不 仅 是 社 会 的人 , 同 时 也 是 受 自然 环 境 限 制 的 人 。 2 自古 以 来 就 存 在 着 把 人 与 自然 对 立 起 来 的 观 点 , 宣 称 要 战 胜 和 征 服 自然 。针 对 这 种 观 点 , 恩格 斯 明 确指 出; “ 我 们 连 同我们 的肉 、 血 和 头 脑 都 是 属 于 自 然 界 和 存 在 于 自然 之 中 的” 。 随 着 自然 科 学 的 大 踏 步 前 进 , “ 我 们 越 来 越 有 可 能 学 会 认 识 并 因 而 控 制 那 些 至 少 是 由 我 们 的 最 常 见 的 生 产 行 为 所 引 起 的 较 远 的 自然 后 果 。 但 是 这 种 事 情 发 生 得 越 多 , 人 们就越 是不仅再 次感 觉 到 , 而 且 也 认 识 到 自身 和 自然 界 的 体性 , 而 那种关 于精 神 和物 质 、 人 类 和 自然 、 灵 魂 和 肉 体 之 间的对立 的荒 谬 的 、 反 自然 的 观 点 , 也 就 越 不 可 能 成 立 了 。我 们 应 该 尊 重 大 自然 , 尊重 生 物 , 和 自然 和 谐 相 处 , 是 个 漫长而艰 辛的过程 , 需要人 类共 同 的努 力 , 同 时 要 善 待 自然 、 保 护 自然 、 尊 重 自然 。要 树 立 大 价 值 观 念 , 在 发 展 社 会 经济时不 仅要考虑其经 济价值 , 而且 要考 虑其 生态 价值 ; 不 仅要考 虑眼前 价值 , 而且 要 考虑 长 远价 值 ; 只有 这样 , 才 能 真 正 建 立 起 人 与 自然 和 谐 共 处 的 关 系 , 实 现 人 与 自然 和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1《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说课稿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1《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说课稿

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6.1《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教材从我国的生态环境出发,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我国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青少年如何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社会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但他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限。

因此,在教学中,我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知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我国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以及青少年如何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知道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如何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2.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案例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图片,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生态环境的现状,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知识点总结2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自考讲义(二)第二章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概述考情分析:本章重点阐述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要求考生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习和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提供一些基本原理,重点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以选择、简答的形式出现。

考生应注意掌握,如:【02、10多选】、【04、10单选】、【05、10简答】、【07、1多选】、【08、1简答】。

串讲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一、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欧洲国家多称其为“污染控制法”,日本称其为“公害法”,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称其为“自然保护法”,我国以前称“环境保护法”,美国一般称“环境法”。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我们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的法律个规范的总称。

其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含义:(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被污染来保护环境与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要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第二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主要为强烈的社会性、自然性和技术性。

关于其性质和特点大体有三类主张:1.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没有阶级性;2.强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阶级性;3.不否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不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唯一的本质属性,应该全面把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产生的背景、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一般法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综合性(二)技术性(三)社会性(四)共同性第三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一、本文概述《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如何为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提倡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重要议题。

因此,深入挖掘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首先将对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进行概述,梳理其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

随后,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和体现。

在此基础上,探讨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包括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

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总结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成果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我国在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主要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其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双重作用的辩证分析。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人类是其中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元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不是盲目地征服和改造自然。

这种尊重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在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

心得体会: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新)

心得体会: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最新)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3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

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

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

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

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

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

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

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135)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

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环境法制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环境资源法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各界人士越来越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环境法制方面的重要性。

本文拟从我国环境法制建设中环境资源相关法律及其施行现状的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现状及发展方向,及其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深远意义。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

目前,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生活和重要目标;各有关行业都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各有关学科正在努力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环境资源法是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法律保障,应该在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环境资源法学工作者应该为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伟大实践进行理论创新。

因此,正确处理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伟大时代和实践对环境资源法提出的要求。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目前,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亿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

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二、环境资源法的实施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作用
在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环境资源法十分有效。

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是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基本标志,也是环境资源法具有综合性、科学技术性和公益性的基础。

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又调整和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反映包括环境资源法在内的法的共性,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环境资源法的特性。

从具体的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因果关系、目的与手段关系;从总体上看,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这一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的基本原因、发展的决定因素、长期存在的根本目的,是环境资源法的主导方面、本质方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是为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需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途径
和手段。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对环境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环境资源法律之所以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于法律的作用和功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可以人为调整的关系这一基本性质。

环境资源法律之所以能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由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决定的。

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演变是环境资源法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动力,人与自然关系发展演变到一定程度,无论当时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是否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会要求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的调整范围是与日俱进的、也是可变的,在某个时期的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不愿意或不能够调整的关系或对象,在另一个时期可能成为伦理道德或政策法律愿意或能够调整的关系或对象。

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危机的恶化,环境保护事业的发达,以及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发展,当今所有的环境资源法律或法规,都毫无例外地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部良好的环境资源法律就是一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网,就是一幅反映、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蓝图。

另外,法律具有调整、保护、教育、指引和评价功能,法律调整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指法的作用或功能。

环境资源法的作用和功能之一,就是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就是协调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环境资源法学与整个环境科学一样,都认为人可以协调或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或调整的方式、途径或工具、手段可以多种多样,而法律只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和自然法学理论追求的理想境界。

为了保护和管理好环境资源,应该将环境道德和和环境法制结合起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发展应该有法律的保障和维护,基本的环境法律权利应该有环境道德力量来支持。

只有将道德和法律结合起来,才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只有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意识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有关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的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法治秩序,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法治国家和环境法治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