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第【1】篇〗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写稿请参考最新人教六上二样稿。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说课稿第1篇】《七律长征》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分析《七律长征》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的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在本单元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潮澎湃写下的一首诗。
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情分析五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自学生字词,初步读懂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查阅资料,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资料等方法学习课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等,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3、教学目标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新课标”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二、教法与学法这首诗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
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会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坚强意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图片、红军长征的图片、视频等)诗歌朗读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介绍)学生分组讨论用的卡片和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情境创设:播放红军长征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红军长征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2. 引入课题: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诗歌——《七律·长征》。
”二、新课呈现1.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提问:“你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感受?”2. 理解诗歌内容: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重点讲解“万水千山”、“五岭逶迤”等意象。
3. 学习重点字词:教师点拨“逶迤”、“磅礴”等字词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字典或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这些字词。
三、深入探究1.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诗歌中某一意象或某一诗句。
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2. 诗歌朗读比赛: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诗歌,其他同学评价其朗读的韵律和情感。
3. 历史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四、拓展延伸1.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模仿《七律·长征》的格式,创作一首描写自己生活中克服困难的诗歌。
2.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经历,培养坚强意志。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5《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05《七律长征》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所作,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
本诗以豪迈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惊心动魄的场景,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
本诗的意境高远,语言精炼,富有韵律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优秀篇目。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文的语言、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七律长征》的意境深远,内涵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豪情。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感悟、背诵等方式,内化诗文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七律长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体会毛泽东同志的革命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七律长征》,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
2.教学难点:理解诗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感悟诗文的深远意境。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所描绘的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次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诗文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3.讨论展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通过展示分享,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图片、音乐等。
2.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红军长征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苦卓绝。
同时,播放《七律长征》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乐和图片的辅助下,进入诗文的学习。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单元《七律长征》部编版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和体会。
3.引导学生将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
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查找生字词,了解课文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
详细讲解生字词,分析诗句含义,解读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风格特点。
3.课堂展示:评价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效果。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七律长征》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词教学所带来的挑战和收获。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诗词、体会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但他们在合作探究、表达交流中又展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潜能。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成功的。大多数同学能迅速投入到对《七律长征》的学习中,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对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不够,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入理解诗句含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诗词背景知识的引导和补充。
了解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风格特点;感受《七律长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学会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七律长征》的字词、诗句含义,把握诗歌的整体内容。
2.领悟毛泽东诗词创作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学会通过朗读、品味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诗词背景知识的引导和补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含义。
2.强化学生对诗句意象的理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加强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自信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与反思第【1】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古诗。
2.明白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很活泼乐观地度过了五岭山和乌蒙山,这是“千山”的代表,“万水”又指哪些呢?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2.释词。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3. 说说诗句的意思。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4.体会“暖”与“寒”的意思。
“暖”是因为红军战士巧渡了金沙江,成功地渡河来到了河对岸,怎能不让人激动欣喜呢?“寒”是因为红军战士从泸定桥上冒着生命的危险,才渡过了大渡河,来到了对岸!看着这悬崖峭壁,看着这汹涌澎湃的大渡河,再看看牺牲的战士们一个又一个,怎能不感慨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让人心惊胆寒呢?5.这句诗又刻画了哪两个场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一是巧渡金沙江,二是飞夺泸定桥。
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释词。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8.说说诗句的意思。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
9.“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流露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为长征胜利而感到无比欣喜、自豪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法。
1.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面?请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腾五岭山走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喜爬雪山2.全诗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这样的写法叫什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教案
5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2.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查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毛泽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律、崖”等4个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情导入,理解诗题1.激情导入。
引导交流: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长征)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2.补充资料: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及长征相关背景知识,简要介绍长征。
3.导入课文题目: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毛泽东同志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七律)4.指导书写“律”。
(“律”字的横画较多,提醒学生注意不要多写或漏写,还要注意不同位置横画的长短不同。
)5.齐读题目,教师设问:“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一数,这首诗总共几行?每句几个字?6.简要介绍“七律”:“七律”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行,每句七字。
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韵可不押韵,必须一韵到底。
句内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板块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1.教师范读。
课件出示诗文,配乐朗诵诗文,读准节奏。
2.学生自读。
自由朗读这首诗,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
与同桌互读互听,互查字音是不是读准了,诗句是不是读顺了。
4.出示生词:等闲、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铁索、大渡河。
(1)指名试读。
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逶迤”“岷山”。
(2)全班齐读。
(3)词语理解。
①读“逶迤”,猜意思。
引导: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走之,走着走着,你们看——(教师在黑板上画长长的波浪线)同学们能猜出词语的意思吗?(指名猜)课件出示“逶迤山形图”,教师介绍:“逶迤”就是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2024秋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
2024秋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感受诗中所蕴含的英勇精神。
2.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培养热爱祖国、勇敢坚韧的品质。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2.运用诗歌鉴赏方法,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诗歌内容讲解1.诗歌简介:介绍《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作者毛泽东。
2.诗歌分段讲解:(1)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引导学生理解“不怕远征难”的意义,感受红军的英勇无畏。
(2)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讲解五岭、乌蒙的地理特点,引导学生感受红军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精神。
(3)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描绘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的景象,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
(4)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讲解岷山千里雪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胜利的喜悦。
三、诗歌韵律、节奏分析1.分析诗歌的韵律:讲解诗歌的平仄、押韵规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感。
四、诗歌修辞手法讲解1.对比:讲解首联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所使用的对比修辞手法。
2.借代:讲解颔联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使用的借代修辞手法。
3.拟人:讲解颈联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所使用的拟人修辞手法。
五、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七律·长征》的理解,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
2.讨论长征精神对现代人的启示,如何将长征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六、课堂小结2.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
七、作业布置1.背诵《七律·长征》。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了解长征历史: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合作讨论)(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3)听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1.同桌合作学习2.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说说自己的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七律·长征教案优秀版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像。
3.情感与态度: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征微课、电影片段教学过程:一、揭示主题,了解背景1、展示微课,了解长征2、你从微课中了解到了什么?3、板书:七律长征,了解“七律”。
4、初读要求:大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初步理解,感悟诗意1学生展示读,读出节奏。
2、找出统领全文的诗句,是哪一句呢?(生找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小组合作:想象下红军都遇到了那些困难呢?请同学们自学下面的三句诗用横线画出你觉得红军艰难的词语或诗句。
三、小组合作,深入品读1、出示图片,感受逶迤的样子。
2、师生配合读。
3、简介乌蒙山,体会磅礴的意思。
4、师生问答读。
5、简介巧渡金沙江故事)6、引导学生体会情感,读出你心中的欢喜。
7、播放电影《大渡河》片段,感受飞夺泸定桥的惨烈。
8、男女生配合读9、想象翻过雪山会遇到哪些困难?是啊,过雪山真难啊。
10、师生理解读。
11、师生滚雪球读四、课外拓展。
1、拓展阅读《清平乐·会昌》《忆秦娥点娄山关》2、师:同学们,我相信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红军说,谁愿意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感受。
3、教师总结.4、作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读一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七律·长征》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词“崖”,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部编人教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5 七律·长征龙台小学张明兰(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诵出磅礴的气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合作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长征的难”和“红军的不怕难”,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难点:体会“寒”与“暖”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1.预习提纲(1)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作者毛泽东。
2.多媒体课件预学单导学单一、情境开课,了解长征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
齐读课题2.老师配乐讲述,带生入境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
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攻克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
1936年10月与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成长征。
3.观看长征中的一些数据,体会不易与伟大,再读课题。
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进行380多场战斗,全程二万五千里。
二、直击文本,初读感悟1.学生自读课文。
抽生读文,适时鼓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师生合作读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第5课《七律_长征》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七律·长征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逶迤”“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内容,感受红军战士的伟大精神。
3.从字里行间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崖、渡、索”3个生字,理解本诗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这首诗歌。
3.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具准备《长征》朗诵录音。
电视剧《长征》片段。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了解历史,深情导入新课【课件2】1.同学们,在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课件3】(长征行军图片。
播放诗歌朗诵录音)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了解历史,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进入一种学习氛围,能够有激情地进入到学习中去。
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新课教学()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七律·长征》部编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长征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的决心和毅力。
注意:以上核心素养目标紧密围绕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在语言、思维、情感等方面的素养,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七律·长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地方。首先,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他们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味和背后的情感。
其次,诗歌创作实践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仿写诗歌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诗歌创作的支架,如提供诗句开头、关键词等,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创作困难。
-长征精神的领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顽强的品质。
举例解释:
-生字词的学习不仅是记住字形和字音,更要理解其在诗句中的用法和表达的意义,如“磅礴”形容山势雄伟,“逶迤”描绘道路曲折,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诗歌意境的理解:对课文中抽象的意境和比喻的理解,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意象转换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长征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1篇】【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崖、渡”2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带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毛泽东诗词的风格。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重点:结合诗歌注释,理解诗意。
难点:1.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2.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每年十月一日,我们都会庆贺祖国母亲的生日,那雄壮的三军仪仗、庞大的群众游行、绚丽的烟火一直在我们脑海中回荡,让我们热血沸腾。
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其中就有一次伟大的壮举——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伟大的历史。
二、简介长征,了解背景。
1.关于长征,你知道多少?(出示资料袋)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过渡语: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板书)3.释诗题:七律是什么意思?(就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诗有八行,每行七个字。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内容是壶知道为您带来的9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意图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喜欢阅读的文章。
作为一篇优秀诗作的《七律长征》可能会因为与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差甚远而不被学生所喜欢。
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它并能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获得新的体验与发现教师必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疏导学习情绪,找准体验的切入点,结合学生生活阅历设计体验环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阅读一旦有了体验目标,学生就会因诗中的喜悲而变色,因诗中的山水而心动,会因诗中的寒热而共鸣,如身临其境,人文合一,百感交集,诗的艺术感染力才真正体现出来。
而学生也不再是仅仅学会了一首诗,有了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和体会。
教学目标(总)1. 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3.充分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 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重点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读出节奏。
课前准备教学流程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谈话: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诗人,革命家,外交家,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教案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而自读、自悟是学生阅读的基础。
因此,阅读教学要在教师有效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以读促讲”的目的。
长征的历史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的“讲”显得“生搬”,只有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达到“入情入境”的效果。
本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读为本,读中积累;以读促讲,读中内化”的教学理念。
巧妙地结合影音、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给学生视听冲击,紧抓诗眼“难”字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画一画、记一记、读一读”等多种方法深化对文章的理解,进而更深刻地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
2.制作视频课件:视频《长征》歌曲,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地图图片。
学生准备:1.自读《长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长征背景资料及毛泽东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1.播放《长征》歌曲。
教师激情解说同时屏显:同学们,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歌叫《长征》。
在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2.板书课题。
学生三次齐读课文题目。
每次读前教师引读:这是地球的红飘带。
这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这是前所未有的神话。
3.过渡: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而毛泽东主席仅用56个字就概括了一切。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毛主席的满怀豪情吧!设计意图:激情澎湃的歌曲,动情的导入语,加上层层深入的朗诵,不仅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而且将学生迅速带入了那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为学习诗文做好了情感铺垫,学生因此会产生了解长征、阅读诗歌的欲望。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诵。
学生思考:听了这首诗,长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再谈读后感受。
(联想画面,试谈感受。
)3.学生结合自学提示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4.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轻声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读、互评,纠正读错的字音。
同桌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5.汇报交流:(1)指导学生读准平舌音的“索”。
(2)指导书写。
(“崖”字下部被包部分是两个“土”;“渡”字右部被包部分上面是“廿”,不是“艹”。
)(3)借助工具书和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
(逶迤、磅礴、等闲、乌蒙、细浪等。
)(4)全班大声齐读生字、词语。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评价角度:字音、语调、韵律。
)7.默读课文,思考:诗中描写了长征的哪些场景?你有哪些疑问?做出标注。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通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对学生前一环节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
三、熟读全诗,了解文体1.学生自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并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理解,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3.师生共同交流写作背景。
让我们来看看相关链接吧!4.小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一年来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5.了解文体。
教师介绍文体:“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也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诗中两句为一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设计意图:自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促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长征”这一历史事件距离学生较为遥远,学生对“长征”的历史较陌生,通过交流背景资料,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有助于理解这首诗。
了解七言律诗的结构特点,积累文学常识。
四、朗读全诗,理解诗歌1.指导朗读:教师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同桌评价——教师点拨——再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有感情朗读。
2.学生练习,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3.教师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指导学生有个性地朗读课文,传递用心读的理念,既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总结全诗,积累语言1.总结:这首《七律·长征》气势磅礴,格调高昂,向我们展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幅幅图画。
下节课我们将更加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
2.作业: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思想感悟。
布置朗读、背诵任务,为下节课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回顾诗歌,感情朗读1.复习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收获?(预设:我知道这首诗写于长征期间,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设计意图:教师用语言调动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简述诗歌的时代背景,使学生感知诗歌在特定历史情况下所蕴含的情感,为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奠定基础。
二、研读全诗,感悟情感(一)学习前两句诗。
1.导学:快速读课文,用一个字概括红军长征给你的印象。
2.学生读后汇报,用一个“难”字概括长征途中的自然环境和敌情分析。
3.引导思考: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4.交流明确: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以断定红军面对困难没有退却,体现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5.导读:你能带着对红军战士的无比崇敬之情来读一读前两句吗?(学生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6.“等闲”是什么意思?加上一个“只”使你体会到了什么?尝试关注一个词,嚼透一个词,去体会诗句中蕴含的情感。
“等闲”指把困难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加上“只”字写出艰难险阻在红军眼中是非常平常的。
7.学生练习朗读。
8.抓住“万水千山”体会难。
(1)导学:经历万水千山却只当作是平常事,那“万水千山”是一万条河、一千座山吗?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山和水: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出示地图)学生观看地图,教师指出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3)指生读前两句,读出红军的英勇无畏。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9.导学:红军把什么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两句诗连起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10.学生交流后总结。
(体会到红军不怕困难、轻视困难的精神。
)11.过渡:这“万水千山”真的是等闲小事吗?让我们读一读下面的诗句,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12.全班同学带着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前两句诗。
(二)理解第三到第六句诗。
1.学生自读第三到第六句诗。
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试着理解,并在组内交流。
2.指名读第三、四句。
3.出示五岭的图片。
(1)导学:你们看,这就是红军要攀越的五岭,绵延数千里,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逶迤)(2)理解“逶迤”。
指导朗读“五岭逶迤”,体会红军的难。
(3)提问:诗中说“五岭逶迤腾细浪”,“细浪”是什么样的呢?在纸上画一画。
(请一生到黑板上画“细浪”。
)结合图片对比逶迤的五岭和细浪,提问:你体会到了什么?(4)教师指导朗读。
“五岭逶迤”要读得重而缓,突出红军长征的“难”。
“腾细浪”要读得轻快而高昂,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信心。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语气的轻重缓急来表达对诗歌情感的体会。
(5)学生借助图画,带着感情练习朗读。
4.通过查字典、画一画的方法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
(1)指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2)(出示图片)导学:这就是高大的乌蒙山,可在红军的眼里,它只是脚下的泥丸。
谁能再来读一读?(指名读)(3)师导读:再大的困难都被红军当作等闲小事,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教师指导朗读。
“乌蒙磅礴”要读得比“五岭逶迤”语调稍高而缓,突出再大的困难红军都遇到过,“走泥丸”要带着不屑一顾的语气去读,让人感觉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
5.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理解:“金沙”指金沙江,“云崖”指高耸入云的山崖。
过渡:水拍山崖怎么会暖呢?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2)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
当时敌人狂妄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
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过金沙江的吗?(音频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
我们的红军战士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另一面我军主力部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指生再读第五、六句。
(4)导学:此时此刻你心情怎样?那是什么暖?(心暖)生交流后师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5)领读:我们胜利了(读)——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胜利了(读)——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峻的金沙江,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胜利了(读)。
过渡: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但红军巧妙地渡过了,所以感到了“暖”。
那么跨越大渡河呢?泸定桥上的铁索给了红军什么感觉呢?(6)课件出示:《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教师简介:这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铁索桥,木板都让敌人抽掉了,过这样的桥谈何容易。
你们看(夺桥片段)夺桥的勇士冒着敌人的枪弹前进着。
看着这样的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词语?写在诗句旁边。
(心惊胆寒、惊心动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7)师引读第五、六句。
如此惊心动魄的战斗,你能读好吗?(指名读)当时夺桥的勇士真是勇敢,现在想起来还是心惊胆寒。
(指名读)一暖一寒,一个是胜利的喜悦,一个是战斗的惊心动魄。
(指名读)这是两种不同的战斗,在毛泽东的诗中浓缩成一暖一寒,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齐读)(8)引读第一、二句。
同学们,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体现了——(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6.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