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经典)

合集下载

经方辨治脾胃病

经方辨治脾胃病

经方辨治脾胃病发布时间:2021-05-28T14:31:23.99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月5期作者:吴小勇柳建军[导读] 经方之经,乃经典、经验之义。

狭义经方系指传承自吴小勇柳建军迁安滕氏医院河北唐山 064400按:经方之经,乃经典、经验之义。

狭义经方系指传承自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子。

广义经方则是在历史上经过多年乃至历朝历代无数次临床广泛验证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方剂。

广狭二义合并,则经方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经历朝历代医家临床广泛验证过的确实行之有效的方剂。

以用经方为主的中医流派叫医圣经方派。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总结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和开展脾胃病的研究与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共处中焦,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与胃经脉互为络属,具有表里关系。

脾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胃病都有寒热虚实的不同。

脾胃共见症有饮食减退、脘腹胀满、胃痛、呕逆、吞酸、嘈杂以及大便溏泄或便秘等。

脾病常见症状有腹痛腹胀、泄泻、浮肿、少气乏力等。

胃病多见脘痛、不欲食、呕吐、嗳气等。

对脾胃病治疗,笔者一般从脾气虚弱、脾不统血、寒湿困脾、胃气虚寒、胃阴不足、胃火炽盛、食滞胃脘等几个常见证型加以辨证分析。

(一)脾气虚弱证见证:食少纳呆,腹胀便溏。

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四肢浮肿,小便清长。

或见脱肛,阴挺,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舌淡嫩或有齿痕,苔白,脉缓无力。

分析:脾主运化,脾气虚则胃气亦弱,腐熟不及,运化失健,不能升清降浊,故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脾失健运,生化无源,精微失布,则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肢倦乏力,舌淡脉缓无力等;脾虚不运,水湿停聚则四肢浮肿;脾虚中气下陷,升举不能,脏腑维系无力,故见脱肛,阴挺及内脏下垂,二便滑泄不禁。

治法:健脾益气。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刘某,男,24 岁。 2009 年 11 月 27 日初诊。 患者 3 个月前因车祸致颈椎骨折,胸椎以下截 瘫,在外科住院治疗,现大便自行排出困难。 刻下: 四肢活动不能,少气懒言,排尿失禁,大便艰难,舌 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西医诊断:便秘。 中医辨证: 气血损伤,推动无力。 治法:温补元阳。 方用四逆加 人参汤,处方: 制 附 子 (久 煎 )50g,干 姜 30g,炙 甘 草 10g,红 参 30g。 3 剂,日 1 剂,每剂以水 600mL 煎至 300mL,分 2 次温服。 二诊(2009 年 11 月 30 日):患者诉服药后排便 稍畅,日 1 次,余症如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守 上方再进 20 剂。 三诊(2009 年 12 月 20 日 ):患 者 排 便 通 畅 ,尿 能控制,四肢活动不利未见明显改善。 按:本案所患系外伤损伤人之气血,尤其是元 阳之气大伤。 患者排便艰难与五脏气机功能失司关 系密切,元气一虚诸脏功能均受影响,而见便难,肾 阳亏虚,关门不利则见小便失禁。 是时当务之急先 应抓住“元气”这一关键,治以温补元阳之气,方选 四逆加人参汤。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中散寒,峻补 元阳,益火之源,温中止痛,归经少阴,性善走窜,壮 肾阳而祛寒邪,回元阳而救厥逆,为主药;干姜辛 热,温中散寒,守而不走,温振脾阳,与附子合用相 得益彰,一走一守,气味雄厚,温肾回阳之力大增,
再以红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益气摄血,滋阴生 津,同为辅药;佐使以炙甘草,一者能制附、姜辛热 之性,避免重劫阴液,二取其甘温益气补脾之功,可 加强干姜温健脾阳作用, 又不致有阳气暴脱之虞, 且用其甘缓之性,能使姜、附之性持续发挥作用。 诸 药合用,回阳救逆,同建脾肾之阳,温补共用,更寓 有护阴之旨。 故药后阳气复,元气足,则大便可畅, 尿液能控而病愈。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经方非独为外感而设,其治疗内伤杂病亦有良效,临床体会运用经方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并介绍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标签:经方;脾胃病;经验经方配伍严禁,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

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笔者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满意,兹择数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李某,女,58岁。

反复近剑突下隐痛8年余。

初起剑突下疼痛作胀,反酸嗳气频频,心电图正常,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3+、肠化2+、异型增生+、HP3+,行HP根治治疗后反酸稍轻,余症不减,转投中医。

来诊时剑突下隐痛,时觉胃胀,嗳气频频,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粘腻,小便如常,剑突下压之疼痛转剧,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

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不降。

治以化湿清热,斡旋气机,方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12 g,制半夏12 g,全瓜蒌30 g,炒枳壳12 g,柴胡9 g,煅瓦楞(先)30 g,太子参9 g,炙甘草3 g 7剂。

二诊,剑突下隐痛基本消失,食后稍觉胃胀,口干口苦略减,上方加苏梗12 g 以增强降胃功效,再进7剂。

如此加减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

半年后复查胃镜:慢性胃炎。

病理示萎缩1+、肠化-、异型增生-、HP-。

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功能除痰热,开气结。

余以该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总结其临床适应症必须具备:①病位必须以剑突下为主;②剑突下有压痛,压痛阴性者不可用之;③必须兼有湿热征象。

正如《成方便读》云”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

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

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2小建中汤合黄土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案周某,女,82岁。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桂附理中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桂附理中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一、思路与方法(一)基本观点:1、凡病皆本气自病。

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

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

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

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

故理中汤可治百病。

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

彭子叫作“阳根”。

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

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

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

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

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

破格救心汤(二)、伤寒心悟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

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

太阳病条文最多。

洖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

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

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

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

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

学伤寒要由博返约。

正如彭子指出的那样“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

即可贯穿113方主,合之不过三方(中气、营卫、脏腑)而已。

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成为方的奴隶)我便不能用方矣!”彭子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之理,破解四大经典,一线贯穿,一通百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但要循序渐进,万不可跳跃式的浅尝辄止,务需清楚明白方好。

然后反复实践、领悟,必可成功!2、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

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4则1. 引言1.1 概述脾胃病是中医常见病之一,主要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经方是中医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运用各种中药药方进行治疗。

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优势在于药性温和,副作用小,对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有良好效果。

在临床实践中,经方治疗脾胃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结合四例临床病例,分析柴胡疏肝散、理中丸、半夏泻心汤和香砂六君子汤等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探讨其治疗机制和临床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背景脾胃病是指脾胃气血失调或功能紊乱所导致的疾病,包括胃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

在中医药理论中,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不合理,脾胃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药中,经方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经方是指根据古代医圣的经验总结,结合临床实践,形成的一套药方。

经方治疗以草药为主要药物,通过草药的配伍与服用方法,调理人体的阴阳气血,恢复脾胃功能的平衡。

通过研究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可以更好地认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总结经方治疗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四例经方治疗脾胃病的验案,并探讨经方治疗脾胃病的可行性及对患者的启示。

2. 正文2.1 病例一:柴胡疏肝散治疗胃痛患者王女士,年龄45岁,主述近期常感胃痛,伴有反酸、嗳气症状,食欲不佳,精神疲乏。

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根据中医辨证,判断为肝气郁结,痰浊上逆所致的胃痛。

方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0克,川楝子10克,枳实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药后,患者胃痛逐渐减轻,反酸嗳气症状有所缓解,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连续服药一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100首(歌诀与趣记)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100首(歌诀与趣记)
调和肝脾
13四逆散
《伤寒论》
【君】柴胡
【臣】芍药
【佐】枳实破,水渍,炙干
【使】甘草炙(各6g)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等。
【歌诀】阳郁厥逆四逆散,等分柴芍枳实甘,透邪解郁理肝脾,肝郁脾滞力能堪。
【速记】柴草制药。
《小儿药证直诀》
【君】生地黄 木通
【佐使】生甘草梢(各6g)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歌诀】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速记】草地牧猪。
生甘草梢、生地、木通、竹叶
【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歌诀】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齐,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速记】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枳壳、泽泻、升麻,肉苁蓉、牛膝、当归
逐水
10十枣汤
《伤寒论》
【君】大戟
【臣】芫花熬甘遂各等分
【速记】干妈姓石。
炙甘草、麻黄、杏仁、石膏
泻下剂
寒下
06大承气汤
《伤寒论》
【君】大黄酒洗,(12g)
【臣】芒硝(9g)
【佐】厚朴去皮,炙,(24g)枳实炙,(12g)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

张仲景《伤寒论》经方治常见病转载自微信号汉古经方张仲景与脾胃病【解说】脾胃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较多,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不能正常饮食、病人身体消瘦等症状。

传统中医对此病有很多记载,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着“脾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后天之本的观点。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在《伤寒论》里张仲景是非常重视脾胃的,脾胃这二者共同出于人体的中焦,也就是腹部,胃属于腹,脾属于脏,这二者功能是相互协调的,胃呢它收纳水谷,脾呢主于传化精微,传化糟粕,这二者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的功能,它把营养物质传送到全身,在内可以营养脏腑经络,在外可以滋润皮毛,肌腠。

【解说】胃和脾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胃吸取养分提供给人体所需要的动力,脾负责排除人体中的糟粕,使人体的器官避免遭受病菌的侵害,二者功能互相协调,共同担负着人体的饮食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传送和排泄,胃和脾一旦发生疾病就会影响到人体的整个消化系统。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张仲景他在《伤寒论》里面,描述胃脘疼痛的症候是非常具体详细的,比如说“心下痞”,“心下痞硬”“胃中冷”“腹中痛”还有“腹中急痛”,这些个描述论疼痛的性质来说,它可以有腹中拘急而痛,胃中的隐隐作痛,还可以胀满痞痛。

【解说】张仲景在治疗脾胃病时多采用辨证方法,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他创立了许多名方用于治疗脾胃病,如采用瓜蒌、半夏、黄连、吴茱萸、人参、小陷胸汤治疗胃痛的方剂就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聂惠民】如果是胃寒痛,这是寒邪胃导致的,可以用仲景的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如果是郁热痛,这是由于郁热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选择大黄黄连泻心汤,小陷胸汤,如果是气滞而导致的胃脘痛,这叫做气滞痛,可以应用小柴胡汤,或者是四逆散,如果是伤食,食积而导致胃脘痛可以采用仲景的小承气汤来导下食积而治疗。

【解说】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记载的这些论治脾胃病的理论和方法,也启迪了现代医家在治疗脾胃病时选方用药的思路,,他的一些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采用并受到重视。

医圣张仲景这个补脾胃的方子,治疗胃寒胃炎、胃溃疡!‖仲圣经方医案合辑

医圣张仲景这个补脾胃的方子,治疗胃寒胃炎、胃溃疡!‖仲圣经方医案合辑

医圣张仲景这个补脾胃的方子,治疗胃寒胃炎、胃溃疡!‖仲圣经方医案合辑桂枝人参汤出自《伤寒论》方歌: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后煎痞利尝,桂草方中皆四两,同行三两术参姜。

相关条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方组:桂枝(四两,别切)甘草(四两,炙)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煎服方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效配伍:桂枝人参汤温中止利,兼解表邪。

本方即人参汤加桂枝组成,人参汤亦即理中汤。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散寒;白术苦甘性温,健脾燥湿;炙甘草补脾和中。

前四味药相合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止利,以治太阴虚寒,加桂枝辛温发散,以解太阳表邪。

诸药合用,表里同治,但侧重治里。

本方人参汤宜先煎久煮,取温中健脾止泻之功;桂枝后下,不宜久煮,意在取气味辛香走表散邪。

上五味药,先水煮人参汤四味,再入桂枝同煮,取汁温服,昼日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方证论治辨析:桂枝人参汤治太阴脾虚下利,兼太阳表证。

症见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太阳病,表证未解,法当用汗法解表,而反屡用攻下,则表邪未除,反损伤脾胃阳气,遂协热而利。

太阴脾气虚寒,运化失司,清气下陷则下利不止;湿浊中阻,气机壅塞,则心下痞硬;表邪不去则发热恶寒。

本证既有外感发热恶寒,又有误下之后下利不止,谓之“协热而利”,亦乃表里同病,治宜表里同治,方用桂枝人参汤温中止利,兼解表邪。

桂枝人参汤证和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均为太阳病误下后表证不解,出现里证下利,均谓之“协热利”,治疗皆用表里同治之法,且皆以治里为主。

但二者的病机性质却截然相反,桂枝人参汤证为表里皆寒,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为表里皆热。

用方思路:桂枝人参汤方性偏温补,是以治疗脾胃虚寒下利为主,兼有轻度表寒者。

若表寒甚者,可重用桂枝,加生姜等;脾虚下利甚者,重用人参、白术,加山药等。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肠胃病神方——生姜泻心汤图为半夏24肠鸣下利——易巨荪医案龙津桥梁女,癸已六月患下利,日十余行,完谷不化,甚似脏寒。

医者多用参、术,下利愈甚。

夜则齘齿有声,或心烦不得眠。

延余诊,察其神色,不甚怠倦,举动如常人,惟胃口稍减,形貌略瘦。

每下利,腹中沥沥有声。

余曰:腹中雷鸣下利,谷不化,仲景责之水气。

拟以生姜泻心汤。

一服利止,复进黄连阿胶汤,是夜能熟睡。

无复齘齿。

《广州近代老中医医案医话选编》。

论:这个生姜泻心汤,是脾胃虚寒,水气不化之症。

这个黄连阿胶汤,是皮毛外感,其胃腑燥热证,燥土伤水,伤及手少阴之心液。

此二方一虚一实,复进黄连汤善后,此当是错误之用。

半夏25痞闷下利——刘志杰医案张某,男,46岁。

初诊日期:2010年4月18日。

主诉:腹胀便溏近1年。

刻诊:腹中雷鸣胀满而便溏,心下痞满,气冲胸胁,心悸,口渴多饮,项强微恶风,腰酸凉沉重,尿频,舌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而剥。

左脉沉弦,右脉弦大有力。

这个病例简单,你们分析一下?衰超明:厥明病。

生姜泻心汤,肾着汤。

俞坤琴:厥阴中风,太阴阳明,生姜泻心汤加柴胡桂枝干姜汤。

许家栋:太阴阳明为主,兼有表证,属厥阴。

生姜泻心汤加甘姜苓术汤。

禤宝子: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真武汤呵呵,水平还行,都很接近,疗效肯定也会很好。

王芳平:太阴阳明合病,半夏泻心汤加真武汤。

王荣生:宿饮,阳明太阴,生姜泻心汤加肾着汤、葛根。

你就认定葛根了?你们目前的问题,就是方证还求得不够精确。

主症的方子选对了,疗效就会满意的。

这个病,主症,就是痞证,是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意真武汤,里面有芍药,下焦虚寒,还是久利,要慎用芍药。

病人没有四逆,要慎用附子。

心下痞闷,气冲胸胁,心悸”,这个,更符合苓桂术甘汤证。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也可以解决水逆心悸。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浙 江 中 医杂 志 2 0 1 4年 8月 第 4 9卷 第 8 期
果不 显 著 ,故 辨 为 肝 郁 脾 虚 。有 腹 中痛 ,泄 利 下 重 , 实为 四逆散 证 。《 金 匮要 略 》 :“ 妇 人怀 娠 ,腹 中 ( 绞) 痛 ,当归 芍药 散 主之 。 ”“ 妇人 腹 中诸疾 病 ,当归 芍 药 散 主之 ” 。因此 ,当 归 芍 药 散 的适 应 证 是 很 广 的 。作 者对 该方 的认 识是 :湿 性趋 下 ,而 血性 类 水 ,当归 芍
当温 阳 散 寒 ,化 湿 止 泻 ,方 选 四逆 汤 合 四 君 子 汤 加
血 ,血 管纹 理稍 模 糊 ) ,西 药 给 予 益 生 菌 类 药 物 、黛
立新 等 治 疗 ,略 有 小 效 ,但 症 状 仍 持 续 不 能 完 全 缓 解 。也 曾服 中药 以补 中益气 汤 出入 ,终 不 能 愈 。半 个
2 0 g ,黄连 3 g 。5 剂 后 ,疗 效显 著 ,大便 减少 至 1 ~2
次 ,已略 成 形 , 胃 纳 增 ,精 神 振 ,查 舌 淡 红 ,苔 薄
白 ,脉 细 。效 不 更 方 ,原 方 减 附 子 量 为 6 g ,再 进 7
水 停 。治 当疏肝 健脾 ,活 血利 水 。方 选 四逆散 合 当归 芍 药散 加 味 :柴 胡 、炒 白芍 、炒 枳 壳 、 当归 、川 I 芎、
剂 。服药 期 间病 情 稳 定 , 日解 大 便 仍 为 1 ~ 2次 , 已 基 本 成形 ,胃纳可 ,但 时有 右 下 腹 阵发 性 隐痛 ( 平 时
有 此症 状 ,患 者 初 诊 时并 未 言 明) ,夜 眠不 深 。查 舌
淡 红 ,苔 薄 白 ,脉 细 。原 方 出 入 再 进 :附 子 、干 姜 、 小 茴香 、炙 甘 草 各 6 g ,生 晒 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醋 香 附 、车 前 子 各

陈明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课堂PPT)

陈明 伤寒论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陈明(课堂PPT)
13
(五)水痞
由水饮停胃所致,因胃中有水饮,临床表现 为胃堵而有振水音,喜食干燥之品,恶食 稀粥或饮水,舌苔白滑或白腻。
用《伤寒论》茯苓甘草汤。
14
(五)水痞
《伤寒论》第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 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 (切)
用半夏泻心汤治之。
11
(三)寒热错杂痞
原文149条: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 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 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 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 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心火不得下降而嵌顿于胃;肝火犯胃气聚不降。 ❖ 临床表现:心下痞满,按之濡软。常伴心烦,口
渴,溲赤甚或便秘,面生痤疮,口臭等,舌红苔 黄,脉数或关脉浮。 ❖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
7
(二)热痞
原文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連瀉心湯主之。
❖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
泄泻等。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
在上,则生嗔胀。” ❖ 脾胃病常见病证:胃脘堵闷(心下痞);胃脘疼痛;脘腹
胀满;烧心反酸;呕恶呃逆;泄泻便秘(大便不调)。
3
一、心下痞(胃堵)
心下,指胃脘。心下痞,是指胃脘部的满闷堵 塞,按之柔软不痛的病证。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脾胃疾患,可见于各 种胃炎、胃溃疡的胀满,或有恶心, 打嗝,大便不爽等伴症。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

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

记从《伤寒论》的研究方法谈经方的临床运用(陈瑞春)--笔记2017-06-26 龚鹏岐黄龚鹏说起陈瑞春陈老不得不提两位,一位是上海青年名中医高格非师兄(最早了解到陈老是从师兄那里了解到的),一位是我的恩师江西省中医院胡珂老师(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对陈老尤为喜爱)。

格非师兄,80后,本科期间跟师于陈老,江中本科毕业后直奔上海行医,陈老对师兄说“你不负中医,中医定不负你”,来到上海几乎没坐过冷板凳,按师兄的话说“他的中医之根在江中,起初能在上海迅速打开局面靠的就是陈老的诊疗思路”,刘英锋老师曾经评价格非师兄“他学陈老学的很像,他对中医的热爱异于常人”,依靠疗效和口碑赢得了大量忠实患者,如今坐诊于上海的同仁堂等医馆,尽管一周上9个半天的门诊,诊费200,依旧供不应求。

胡珂老师,我的导师,老师说他在四五十岁时因全国优才班机会有幸师承陈老,跟师期间发现陈老的疗效令人满意甚至惊讶,借鉴后验证于临床亦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而且疗效较自己以前大大增加,尽管跟师时间并不长但对陈老甚是佩服,因而精研陈老著作,广泛借鉴陈老诊疗思路,水平大涨。

如今我老师在省中消化科病人算最多一位,加班托点看完病人是常态,口碑颇佳。

从《伤何研究伤寒论1用经典指导临床,临床必须回归经典,把中医学术统一到经典著作上来(1)《伤寒》、《金匮》、《温热论》等温病学著作(2)李东垣、吴鞠通、叶天士等人都是学伤寒而有所发挥者。

(3)虽然叶天士是温病派,但《临证指南医案》用温药很多,他对附子应用十分自如。

(4)吴又可达原饮是小柴胡汤加减而成,李东垣清暑益气汤是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变方。

2研究《伤寒论》的方法,要在《伤寒》、《金匮》的方药上尊重仲景原意,在临床上去求证,而且要注意原方的整体性。

(1)《伤寒论》方是有固定的病机和方规:麻黄汤-发汗;桂枝汤-调和营卫;五苓散-化气利水;真武汤-温阳利水。

(2)中风偏瘫、口里流涎、语言骞塞-先用温胆汤吃上半年,吃到口涎没有、说话清楚,再加活血化瘀、补气的药,才会有用。

深谈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临床运用

深谈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临床运用

深谈经方治疗脾胃病的临床运用发布时间:2021-05-17T12:50:36.0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9期作者:庞宁[导读] 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常见多发疾病也开始有了变化庞宁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中医院内蒙古通辽 028200摘要:近些年,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等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常见多发疾病也开始有了变化。

脾胃病,开始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相对而言主要多发的疾病类型。

而现代西医对脾胃病的理解以及治疗可以说是相对片面的。

西医理论中,很多情况下并不会考虑脾脏对胃肠道疾病的影响。

正如在西医医院中,有肝胆科,有胃肠科,有神经科等等,却没有‘脾科’。

而千年历史的中医中药,却很好的认识到了脾脏的重要性,更是认识到脾胃相表里,胃肠道疾病、消化疾病甚至一些代谢疾病,都与脾脏存在一定关联。

而本文通过现代医学对脾胃病进行诊断解读。

并在大众熟知度较高的西医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理论,深谈经方在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应用效果。

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更希望可以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更好的发挥医学的优势,造福人类。

关键词:经方;脾胃病;伤寒论:胃炎前言:在中医里往往将汉代以前的方剂称之为经方。

《汉书·艺文志》:“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

”后指《素问》、《灵枢》和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的方剂为经方。

《新华月报》1961年第3期:“祖国医学中又有经方派、时方派的区别。

”[1] 其中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可以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瑰宝。

因此笔者主要从此两本书中选取所记载的经方进行脾胃病的辨证施治,最终取得较为客观的临床疗效。

现在将相关内容报道如下,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经方治疗脾胃病的病因依据张仲景的《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药的辨证理论思维。

其做到系统的多外感病热病进行辨证诊治的规律,同时更是将许多疾病纳入其中。

郝万山讲《伤寒论》:脾虚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脾虚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脾虚证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的是水气病,由于水气病,我们还有一个方证没有讲完,所以我们水气病的最后小结,我们等谈到肾阳虚,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证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做归纳、作总结。

下面我们就谈一组脾虚的证侯。

先看第66 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条讲的是什么证侯呢?讲的是脾虚气滞腹满证。

这个证侯,它本身最初的时候,是由于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这样就导致了腹满。

大家想一想这个腹满是属于虚证哪还是实证?有说虚证,哎!虚实夹杂!因为病本以虚,脾气虚、脾阳虚,可是当它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以后,有形的痰湿之邪阻滞,导致了腹满,所以这种腹满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证侯。

对于虚证的腹满,腹满这个证侯,从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上来看,虚证的是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喜温喜按,时满时减,有时候胀,有时候不胀。

在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呢?得温得按后缓解,得温按后可以缓解。

如果一个肚子胀的病人,拿热水带捂一捂,很快缓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垫一个枕头,压一压很快缓解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性的腹满。

在《伤寒论》中这种虚性的腹满,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哪?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温中补虚。

实证的腹满它是什么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是腹胀满24 小时持续存在,医生一定要问他,难道你24 小时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吗?他说即使偶尔有一点减轻,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故事情节太吸引人了,我暂时没有留意我的腹满,似乎有点减轻,但是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之痛,这就象《金贵要略》里所说的,“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虚中夹实的腹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厚姜半甘参汤适应证的腹满,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一般是上午轻下午重。

上午轻下午重这符合什么呢?这符合时满时减的虚证的特征,它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实证的特点是不一样的。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编归纳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编归纳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经方之一:乌梅丸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

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

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

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

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

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

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

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

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

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

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为心下痞,胃中灼热,但又不敢食 凉,长期便溏,食凉则溏甚,或有呕、噫、 嗳气,舌苔白腻或黄腻,或黄白相间者。
用半夏泻心汤治之。
妊娠合并糖尿病
原文149条: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
他藥下之,柴胡(證三仍)在寒者热,错複與杂柴痞胡湯。此雖已下之,不
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 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 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苔薄腻者。用自拟加味二陈汤。
妊娠合并糖尿病
由水饮停胃所致(,五因)胃水中痞有水饮,临床表现 为胃堵而有振水音,喜食干燥之品,恶食 稀粥或饮水,舌苔白滑或白腻。用《伤寒ຫໍສະໝຸດ 》茯苓甘草汤。妊娠合并糖尿病
《伤苓寒甘论草》汤第,3却56治:其伤厥(寒。五,不)厥尔水而,痞心水下渍悸入,胃宜,先必治作水利,也当。服茯 茯苓甘草湯方
妊娠合并糖尿病
原文155:心下痞(,二而)热複痞惡寒汗出者,附子瀉 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
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
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妊娠合并糖尿病
脾寒胃热相错(杂三的)心寒热下错痞杂,痞病人一方面有脾 寒表现,一方面又有胃热的症状。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 (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妊娠合并糖尿病
(六)食痞
因食积而发心下痞或胃脘胀满疼痛,多见于 小儿和老人,常伴见大便不爽、臭秽,舌 苔腻。
用保和汤。
妊娠合并糖尿病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 用加减厚朴温中汤。
妊娠合并糖尿病

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治脾胃虚
寒,心腹胀满及秋(冬一客)寒犯寒胃痞,时作疼痛。”
• 原方组成:厚朴、姜制陈皮各一两,炙甘草、茯苓去皮 、草豆蔻仁、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 合为粗散,每五 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煮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忌一切冷物。 具有行气温中,燥湿除满的功能,多用 于寒湿气滞证之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舌苔白腻 。
妊娠合并糖尿病
• 由热聚胃中,(气二滞)不热降痞所致。 • 热之来由:嗜食辛辣温燥化火;感寒日久
化火;心火不得下降而嵌顿于胃;肝火犯 胃气聚不降。 • 临床表现:心下痞满,按之濡软。常伴心 烦,口渴,溲赤甚或便秘,面生痤疮,口 臭等,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 • 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合小陷胸汤。
妊娠合并糖尿病
妊娠合并糖尿病
为外感寒邪,内客于(胃一;)或寒饮痛食生冷,内伤于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痛暴作,喜温喜按,口淡不渴,苔白脉
紧。见于急性胃炎、胃痉挛等病。 治以散寒止痛,用厚朴温中汤合良附丸。
妊娠合并糖尿病
多为湿热或痰热犯(胃二,或)肝热郁痛化火犯胃所致。
临床特点:胃脘部灼热疼痛,常伴有嘈杂吞酸,口苦。 舌红苔黄。
• 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脾不运不升,可致腹胀 泄泻等。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 上,则生嗔胀。”
• 脾胃病常见病证:胃脘堵闷(心下痞);胃脘疼痛;脘腹 胀满;烧心反酸;呕恶呃逆;泄泻便秘(大便不调)。
妊娠合并糖尿病
心下,指胃一脘、。心心下下痞痞(,胃堵是)指胃脘部的 满闷堵塞,按之柔软不痛的病证。
妊娠合并糖尿病
经方加减治疗脾胃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脾胃之生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
• 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 属:
• 表里相通 • 纳运相协 • 升降相因 • 燥湿相济
脾胃之病理
妊娠合并糖尿病
• 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
• 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 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
心下痞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脾胃疾患,可 见于各种胃炎、胃溃疡、螺旋菌感染 等疾病中,有时伴有胃脘部或胁肋部 的胀满,或有恶心,打嗝,大便不爽 等伴症。
妊娠合并糖尿病
• 胃因寒而痞,(由一寒)凝寒于痞胃,气滞不降所致 。多由外感寒凉,或饮食生冷,或寒湿困 阻所发。
• 临床表现为胃脘堵闷,呕恶不食,不敢食 凉,胃部害怕风吹,喜温喜按,舌苔白腻 。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
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
升,日三服。
妊娠合并糖尿病
由外逆感,寒浊邪气,不或降内所伤致(饮,四食这),类气痰心湿滞下内痞痞阻临等床诸最多为因常素见导。致《胃黄气帝上
内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嗔胀”也。 临床表现为食后胃脘堵闷或胀满,以至于患者不敢多食,舌
原文154:心下痞(,二按)热之痞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
滓,分溫再服。
妊娠合并糖尿病
• 胃中有火之人(,二有)不热少痞伴有阳气的不足, 汗出、恶寒,免疫力下降,又不可食补, 一补即上火,往往有频繁感冒,呈现越上 火越感冒的局面。这是由于心火壅滞于中 焦,不得下温于肾,肾阳亏虚所致,也是 《伤寒论》讲的附子泻心汤证。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二木、郁胃之发痛,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
枢·邪气脏腑病形》:“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医籍中,胃痛常与心痛混淆不清,或者被说成
心痛。如《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 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所说的胃心 痛是指胃脘痛。古代有九种心痛之说,都是指胃脘痛,如《病因赋》 说:“九种心痛,痛在胃脘。” 后世医家,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对胃痛与心痛进行了明确的区分,如 《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说:“或问丹溪言痛即胃脘痛然否?曰心 与胃各一脏,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 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
用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或用化肝煎合小陷胸汤。
妊娠合并糖尿病
多是脾胃虚寒,气血(不三足)所虚致痛。 临床特点:胃脘隐隐作痛,疲劳或饮食不当即发,或见
大便溏泄,舌淡而嫩,脉细。 用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
妊娠合并糖尿病
(三)虚痛 虚痛中还常见有胃阴虚一型,表现为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