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教学设计

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实验中学文艳丽

教材分析:《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是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一课“中华博览(欣赏.评述)”。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名山大川各具特色,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自然山水的感悟。山水画以描绘自然界山水景色为主体,它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摹,也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中写道:“既可赋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予人格以自然化”,山水画的造境主旨是围绕着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写照和表现万物与内心世界的合一。本课重在感受中国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精选的十五幅作品均为中国历代山水画名家之作。分别以“高山仰止、水色空濛、寄情山水、沧海桑田、江山多娇”为标题,从山水画的文化背景,山水画的笔墨、章法、意境、设色,山水画的风格流派、代表画家等方面予以介绍。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感受和体会中国山水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教法分析:本课分两课时完成,该设计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知识点分三大内容:1、了解中国早期山水画的历史演变及其风格流派。2、领略“南北二宗”不同风格的独特之美。3、分析比较“马一角”和“夏半边”的构图形式美感。在教学中采用对比欣赏法,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分析对比,在生动、活泼、高效的教学过程中完成学习内容,逐步理解中国山水画博大的文化内涵和意境的营造。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2、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的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3、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情抒发自己的情感。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知。通过析赏,培养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欣赏方法。

学习材料:

教具:多媒体设备,山水画所需用具。

学具:风景照片、山水画、纸、墨、笔等中国画的必需用品。

教学过程

一、对比了解、引入课题。

1、教师课件展示:大自然风景图片,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每当我们踏入山水丛林之中,都会发觉大自然的优美和雄伟壮观。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让我们对山水充满了喜爱之情,是不是有很想画下来的冲动呢?你们想不想知道艺术家又是如何表现这瑰丽的自然风光的呢?

2、师课件展示:西方油画《干草车》和中国画《潇湘图》问:同样都是山水画,对比观察两幅画在思想、技巧和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分别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欣赏讨论回答)

师小结:通过欣赏,我们看到,中国画是一种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追求写意,意在表达其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风景画则追求写实性,也就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再现,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段。所以,中国山水画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注重“诗情画意”,通过山水来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是画家精神的诉求与流露,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和态度的表达。

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山水画,看看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大自然的美景,赏析大师们的山水画,领略大自然的情趣,探寻中国山水画的独特之美。(引入课题,教师板书课题: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方风景画的区别,更进一步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二、欣赏名画、探究分析。

(一)、欣赏感受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特点及风格流派。

1、师课件展示: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并讲述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山水画的绘画风格及特点。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约344年—405年)。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线条流畅,谓之“春蚕吐丝”。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2、学生欣赏《游春图》、《江帆楼阁图》,师提问:“这两幅作品在绘画技法以及构图中对人物、树木、山石的布局安排上有什么不同?它体现了早期中国画的什么特点?(学生欣赏,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然后自主回答。)

师小结:《游春图》和《江帆楼阁图》这两幅作品分别体现了我国早期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中国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已经完全成熟,至宋朝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人物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一种“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江帆楼阁图》唐代,李思训,立轴,绢本,青绿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画面具有重量感,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