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 《离骚》第三课时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离骚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离骚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离骚》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篇章结构
《离骚》全诗共373句,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叙 述了诗人的身世、遭遇和理想,后半部分则通过神游天界、 追求理想的情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执着 追求。
写作特点
采用楚辞体,运用大量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华丽、 富有节奏感,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离骚
汇报人:XX 20XX-01-30
目 录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 文化内涵与拓展延伸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 • 课后作业与自我评价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屈原生平及主要成就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 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离骚》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
创作背景
屈原生活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当时七国争雄,战争频繁。屈原痛感国家沦亡, 自己在政治上也遭受打击,在流放期间深感国家沦亡之痛,最终在绝望中投汨罗 江而死。
历史地位
《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 伟诗篇,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开 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在楚辞中地位和影响
屈原的生平与创作
01
介绍屈原的生平经历、政治理想和文学创作,以及他在楚辞发
展中的重要地位。
《离骚》的艺术成就
02
分析《离骚》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独特
之处和卓越成就,以及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屈原的其他作品
03
简要介绍屈原的其他代表作品,如《九歌》《天问》等,以及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_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集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_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集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_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集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4.背诵全诗。

高一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二、作家作品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

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 5.《离骚 》课件(2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 5.《离骚 》课件(22张PPT)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遭贬原因)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宁死不屈)
5.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兮”是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 置不同,作用也不尽相同。
用在上下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上下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 本篇课文的“兮”均用在上下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 补充。
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段来增强韵律感、音乐性?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亏。
悔恨选择道路没看清楚啊, 我久久伫立准备往回返。 掉转我的马头把车赶上原路啊, 趁在迷途上还没走出太远。
让马儿在长满兰草的水边漫步啊, 再奔向椒丘暂且在那儿休息。 入仕为官不被接纳反遭指责啊, 只好退身重整我当年的旧衣。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 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古今各家说 法不一。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 楚地的古乐曲名。
离忧也。离,犹罹也。
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班固)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摆脱忧愁。
(1)押韵。隔句用韵。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3)大量使用对偶句。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革几羁”“郁邑”“ 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3篇)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征途为大家找到的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较新3篇】。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楚辞”、屈原的相关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学会朗读并体会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3、引导理解诗歌的“移情法”和浪漫风格教学重点:赏读课文,体会屈原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朗读中“兮”语气的把握教学设计:诗歌教学读是重点,所以由读导入,通过读来理解诗人形象。

但由于课文篇幅所限,很多知识不能通过课文本身的解读来得到,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机增加一些相关资料,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展知识面,深化对诗人形象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有感情地诵读,带动学生齐读。

2、屈原留给学生的印象及相关诗句。

3、学生所掌握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相关材料汇集)二、学生朗读全诗,并初步体会诗歌:1、一读诗歌。

这首诗歌与我们之前学过的诗歌相比在形式上什么特点?(引出“楚辞”的定义和特点。

《离骚》是其中的代表作;对《离骚》创作缘起的解说,并借用《史记》和《四库提要》中的相关资料。

2、再读诗歌。

注意“兮”的语气。

三、赏读诗歌,体会人物形象3、三读诗歌。

诗歌当中的哪些描述与你意想当中屈原的形象是相似的?4、诗歌当中有两个“恐”字,他们怎么解释?从诗的前面两节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的屈原的形象,他还在“担心”什么?(时光的流逝,汲汲以修:君王老去,积极预政)5、屈原是内修外美,有着崇高理想的诗人,也是忠君爱国,力图致君尧舜的政治家。

为了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请同学欣赏本文之后的一个语段。

(“昔三后……夫惟灵修之故也”)四、读完这首诗之后,感觉它的较大艺术特点是什么?(香草、美人的比喻;浪漫风格)五、齐读结束六、作业1、背诵全文2、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而这些谋臣策士中如苏秦、张仪等人都是在本国不得志的情况下离开故土,而在异国有所作为。

高中语文上学期离骚第三课时巩固练习

高中语文上学期离骚第三课时巩固练习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高中语文上学期离骚第三课时巩固练习1.注音、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太息:叹息。

謇:jiǎn谇:suì,进谏B.谣诼:zhú,造谣诽谤。

忳:tún,郁闷。

侘傺:chàjìC.溘((hé)死:突然死亡。

鸷:凶猛的鸟。

D.兰皋:gāo,有兰草的水边。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高,加高。

长,加长。

“高”和“长”这里都作动词。

B.“芳与泽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泽,光泽。

昭质,即指诗人内怀的美德。

亏,亏缺。

C.“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朕,秦以前一般都可用于自称。

复路,返回原路。

之,这里无意义。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虽,即使。

惩,惩罚。

3、对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错误的项是()A.背绳墨(喻准绳)以追曲兮。

伏(守,保持)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

B.不吾知(了解)其(无意义)亦已(罢了)。

C.屈心而抑(使----受压抑)志兮,忍尤(责骂)攘(忍受)诟(耻辱)。

D.謇朝谇而夕替(贬黜),将往观乎四荒(四处荒凉、冷落)。

4、填空⑴.屈原,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

其代表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⑵.《离骚》全诗主要以主人公“余”的__________构成。

它采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手法。

⑶.“离骚”,按东汉班固的解释,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意思。

⑷.《楚辞》是由__________(朝代)代__________(姓名)所辑录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后人仿写的作品,因这些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名为“楚辞”。

5.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A.①③④⑤⑦B.①③⑤⑦⑧C.②④⑥⑧D.①③④⑥⑦6.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穷巷多怪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D.复前行,欲穷其林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亻面规矩而改错②吾独穷困乎此时③何方圜之能周兮④忽反顾以游目兮⑤佩缤纷其繁饰兮⑥自前世而固然⑦宁溘死以流亡兮⑧伏清白以死直兮A.①②③⑤⑥B.②③④⑤⑥C.①④⑤⑧D.②③⑤⑧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

离骚屈原原文高中语文《离骚》,3

离骚屈原原文高中语文《离骚》,3

离骚屈原原文高中语文《离骚》,3[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和《离骚》(历史地位、影响、体裁、重读);2、诗的鉴赏[教学重点]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分析、诵读、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先秦诗歌除了《诗经》外,就是屈原的骚体诗了。

1.屈原和《离骚》简介①《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西汉前期始称之为“楚辞”。

因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故后人也用“骚”来指楚辞。

汉代以后,“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②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人。

诗人,政治家。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名平,字原。

曾作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

楚怀王死后,两度被放逐,在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③《离骚》,这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

2.播放《中华文明之光》第15集,北京大学中文系金开诚教授介绍《屈原和他的代表作》。

30分钟。

要求学生作必要的笔记。

看后检查。

3.范读——自读——诵读。

[作业]连排课,下节再布置。

第二课时4.请一两个同学读诗。

5.讲析选诗——(1)《离骚》节选的学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注释熟悉陌生的字词或多音字,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熟读,甚至初步成诵。

2.仔细阅读书下注释和课文说明,了解屈原的处境和思想感情,理解熟记重点词,重点句的内容大意,在此基上串讲并熟悉其语言特点。

3.在串讲中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节选部分的主旨和屈原的思想情感,并分析节选部分13节诗的内在联系,理清思路,在此基础,再读直至熟练背诵。

4.鉴赏品味。

(2)讲、读、背前七节,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意同流合污的情怀。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教学过程: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修姱鞿羁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攘垢兰皋芰荷岌岌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圆圜之能周兮······(通假)怨灵修之浩荡兮固世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古今异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心而抑志兮回朕车以复路兮······(词类活用)不吾知其亦已兮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特殊句式)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5、离骚-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5、离骚-第三课时 教案
1、自主探究,找出相应句子;
2、以自主为基础,小组自由合作,探讨并展示。言之成理即可。
(二)问题
探究
1、节选的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矛盾?
2、探究比兴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一)问题
探讨
《离骚》虽以抒情为主,也不乏生动的比喻及对偶,从文中找出一二处并谈谈这些诗句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如:“既替余以……以揽茝”,运用了对偶及比喻,通过这组对偶句描述了政敌对他的诽谤、诬陷,不仅揭示了政敌的卑劣,也表现了自己的坚贞;任凭他们“既替”“又申”;作者还将自己的品德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物化为可见的“蕙、茝”这样香气四溢的植物,让读者了解他的美德,使诗人的形象生动具体,营造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2、从人物形象、移情手法两方面把握作者的情感和心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理解中欣赏屈原鲜明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物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实质。
提炼的课题
如何鉴赏重要语句,并理解和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2、欣赏诗中的比兴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第三课时单元(章Biblioteka )课题古代诗歌本节课题
《离骚》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欣赏《离骚》浪漫绚丽的色彩。
2、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虚词、句法等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些欣赏古诗词的兴趣。
3、体会《离骚》的比兴、对偶手法,提升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PPT说课教学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PPT说课教学课件

第二,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在 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自然 现象编织成幻想的世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 诗人朝发苍梧,夕至悬圃(神话中的山),他以 望舒(传说中为月亮驾车的神)飞廉(风神之名) 鸾凰、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帝阍 (天帝的看门人),下求佚女(帝喾的妃,商人 祖先契的母亲),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 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 神。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 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 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 “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 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 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 离 骚 图 》
范 曾 绘
(
)
《离骚》的浪漫主义
《离骚》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塑造了一个为理想而献身的抒情主人 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杰、感情的 强烈这个形象远远超出现实之上;《离骚》始终 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志和以身殉 理想的不渝精神:讴歌理想是本诗浪漫主义的精 神实质。
佩缤纷其繁望 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更加明显。 民生繁多各有所乐兮,芳烈余香独浓好修以为常章“。,彰通”
美好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受创而改变
澳门离骚邮票
参考译文
我长叹息地禁不住要洒下眼泪,我哀怜着人民的生涯多么 艰苦。我虽然是爱好修洁而自制花环,在清早做成,晚上便 已被人折毁。不怕他就毁坏了我秋蕙的花环,我又要继续着 用白芷花来替代。说到头是我自己的情愿而心甘,纵使是死 上九回我也不肯悔改。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世俗本 来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措施。违背准绳而 随意歪曲啊,竞相把苟合取悅于人奉作法度。我忧郁失意啊, 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穷困。宁愿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 不肯同乎流俗,屈节卑躬。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原来 是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和圆能够互相通融?哪有曲和 直能够一概相量?我委曲着情怀,抑制着意气,我忍受着谴 责,排遣着羞耻。伏清白之志而死忠贞之节,本是前代的圣 人之所称许。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离骚》课件《离骚》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一篇重要课文,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深入分析、个人观点、创作技巧和结论五个方面,对这篇课文进行全面的解读和赏析。

一、背景介绍《离骚》是屈原在被流放期间所写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的主题围绕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与热爱。

当时,楚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而屈原作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对此深感忧虑。

他用自己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二、深入分析《离骚》是一首充满象征和比喻的诗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作者对“香草美人”的描写。

在这首诗中,屈原用香草象征自己的美德和才华,用美人比喻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同时,他还通过描绘充满想象力的神话世界,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上,可以看出屈原对传统楚国诗歌的继承和发展,以及他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个人观点在阅读《离骚》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屈原的爱国之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他不仅用自己的笔触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更是在流放期间保持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他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个忠诚爱国者的心声,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

四、创作技巧《离骚》在创作技巧上堪称经典。

屈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含义深远而富有诗意。

同时,他还通过神话故事的叙述,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此外,在诗歌的韵律和音韵方面,屈原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技巧,使得诗歌不仅具有思想性,同时也具有音乐的美感。

五、结论通过对《离骚》的全面解读和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屈原的爱国之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是在创作技巧上达到了巅峰。

作为高中生,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品味这篇经典之作,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也应该珍惜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为祖国的未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第三课时)名师精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第三课时)名师精编教案
1、集体朗读。
2、小组为单位朗读。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7分钟
3
做议讲评
环节
理清脉络,把握结构
1、浏览全文,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讨论、概括)
2、点拨:理清内容,学会总结概括。
3、评价总结学生所答。
1、小组讨论并写出答案
2、小组展示。
3、书上记录相关答案。
训练学生概括分析的能力。
6分钟
4
教具
多媒体课件、教材,练习册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课前
三分钟
考查成语
故步自封
抱残守缺
胶柱鼓瑟
检查记忆情况,评价总结小考结果
默写,交换批改,订正错误
强化记忆考纲规定的“正确使用词语”部分
3分钟
1
承接结果环节
找出象征手法,并展示结果
1巡视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及时评价。
2补充相应知识。
1诗歌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并感知其高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2背诵全文(学优生)
3分钟
让学生明确下课所学,有的放矢进行提前学习。
7板书
设计
离骚
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
追求美政,九死无悔,忧国忧民
8课后反思
课题
离骚
课时
第三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重点
识记文章写作的背景并能准确划分本文的结构
依据:2017年高考大纲分析: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整合文中信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
难点
整理表白心志的诗句,以其为线索,说说诗里写了哪些内容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2024最新-离骚高中背诵部分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离骚高中背诵部分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编辑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4篇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困境;2、体味诗语中蕴含的复杂情绪;3、重构屈原形象;4、了解楚辞的特点学会诵读。

[重点难点]1、重点:目标一、二、三。

2、难点:目标二、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屈原屈原,名平,字原,约生于公元前三四零年(楚宣王三十年),卒于公元前二七八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

他是楚王的同姓贵族,他“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起初颇得楚怀王信任,起用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一度成为楚国内政外交的核心人物。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修明法度”、“举贤任能”,实行使国家富强的“美政”;在外交方面,他主张与强秦对抗,具有远大目光。

但他的这些主张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注定要在混浊的人间世中处处碰壁,他的诗人气质也注定与混乱的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君王的疏远和群臣的嫉恨这是必然之事,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最典型的表征就是两次流放事件。

第一次是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流放到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楚顷襄王十三年前后,被流放到沅、湘一带。

两次放逐使屈原从权力的中心被挤迫到了边缘,他陷入了现实和心灵的双重困境。

举世皆浊之中,他孤立无援;而在独醒时刻,他又不得不面对灵魂的拷问。

当强秦攻破故国的时候,他只好怀着忠诚和绝望自沉汨罗江。

当陷入这样一种孤独的人生困境之时,一切似乎不可把握,只有文字可以自由驱遣,只有文字可以成为他形影相吊的忠实伴侣,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和《渔父》,在这发愤抒情之中,他的不安的灵魂暂得栖居和慰藉。

屈原的一生以“好修”为务,以“美政”为鹄的,他在乱世中上下求索,虽然他的忠诚不曾挽救故国的覆亡,但却为他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第三段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第三段

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原文第三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日正则兮,宇佘日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事毗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惟:通唯)
昔三先蒙型屯粹兮,固众考凌二所在。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昔三靠蕞垄蚓章兮,固众隽芝: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菌!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遭道而得路。

伺篓纠_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借泺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佘身之催噘l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厘武。

荃邛遣搿}之中惰兮,反隹港缔丽署怒。

余固知害音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苟也。

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5.《离骚》课件(共19张PPT)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5.《离骚》课件(共19张PPT)

志趣高洁 勤奋不懈 勇于担当 毫不畏惧 忧心如醉 才华横溢
2· 屈原有什么样的政治理想?
实现圣君贤臣的政治。 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
大,“既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 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即赶上先王们的 足迹。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
观点: 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 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 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即使在污浊的环境中,也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 质。要热爱祖国。
既因为我用香蕙做佩带而贬黜我,又因为我采集白芷 而给我追加上罪名。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这也是我向往的美德呀,纵使是死上九回我也不后悔。
(3)古:荒唐;今:形容广阔、壮大。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状语后置
(4)许多女人都嫉妒我的丰姿,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隐退 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10)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把洁白的荷花缝成下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 宾语前置
苟余情其信芳。
没人知道我也就罢了,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地芬芳。
(11)高:形容词动用,加高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陆离:古为修长 的样子,今义是 色彩繁杂
要把头上的冠戴加得高而又高,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 长而又长。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因为我的芳香与光泽杂糅在一起,所以唯独我光明纯 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12)

离骚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离骚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离 骚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 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
提示
风:《诗经》中的《国风》 骚:《楚辞》中的《离骚》
文学常识
①《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 《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② 屈原:课本17页注释一 ③《楚辞》:课本17页注释一
⑧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违背 准绳准则 追求歪曲 竞相
法度,准则
周容:苟合取悦
译:违背标准,追求邪曲,竞相取悦于人成为法度。
⑨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忧闷
失意的样子 路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郁邑:忧愁苦闷
译:我忧愁、苦闷、失意,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⑩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⑥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不知道我 也就算了 只要 确实 芳:美好
译:没人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的感情是美好芳洁的。
⑦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加高 帽子 高耸的样子 加长 修长的样子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
⑧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芳香 光泽
光明纯洁的本质
全诗 372 句, 93 节, 2464 字,课文是节选。
夯实基础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叹息 眼泪 哀叹
艰难
百姓的生活
译:我一面擦泪一面长叹,哀叹百姓生活多么艰难。
②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我 虽然 修洁而美好
早晨 谏言 晚上 废弃,贬斥
爱慕,崇尚 束缚,约束
译:我虽爱慕修洁严以律己,但早晨谏言而晚上遭 贬黜。
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第2课《离骚》课件(3)

高中语文第2课《离骚》课件(3)
分析:面对君主贤愚不分、忠奸不辨 别,自己和群臣矛盾尖锐,诗人坚定决心, 抗争到底。
“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
程的形象记录, 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 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学习目标】
1、了解“楚辞”及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疏通生字、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后3节反省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 不悔的高尚情操。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我长长地叹息,掩泪哭泣啊,哀叹人
民的生活多么艰苦。
分析: 表现诗人极度苦闷、难以 排解的心情,定下抒情基调。
(2)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 替。
我只是崇尚美德并约束自己啊,可早 上刚进谏而晚上就遭贬黜。
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 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 的长篇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 “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 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 释为“牢骚”。现多采用班固的解释。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 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分析:写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心养性。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也是我心地善良啊,即使死上几回我也
不会后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民心。
屈原, “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在他 的作品中,随处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 的思想感情。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即 圣君贤相的政治,其另一基本内容是民本思想。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离骚》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离骚》

我虽然爱好高洁又严于律己啊,但早上进献忠言晚上 就被废黜。
(2 )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纕:佩戴。申:重复,加上。 蕙茝:蕙草、白芷,蕙和茝都象征美好的理想和品德
既然因为我佩戴蕙草而遭罢黜,但我还要加上采集芳 香的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这也是我心里所向往的美德啊,纵使九死我也不会后 悔。
(9 )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步:使…步行。 兰皋: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 驰:疾驰。 焉:于彼,在那里。 止息:停下来休息。 使我的马步行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驱驰在长 了椒树的山丘上,暂时休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入:被君王所用。 离:通“罹”,遭受。 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罪责,退回故 乡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作为大诗人的屈原
屈 原 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独创 的 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 》等。这些作品揭露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罪 作 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进步的政治主张,表达 品 了自己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坚贞不屈的精神。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是屈原的代 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抒 情诗。
忳(tún)郁邑余侘傺(chà chì )兮
宁溘(kè)死以流亡兮
忍尤而攘诟(gòu) 制芰(jì )荷以为衣兮
鸷(zhì )鸟之不群兮
步余马于兰皋(gāo)兮 高余冠之岌岌(jí )兮
(1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修姱:洁净而美好。 謇: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 谇:进谏。 替:废。 鞿羁:马缰绳和笼头,名词作动词,束缚、约束
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 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 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诬陷,楚 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 、湘二水之间约九年之久。 顷襄王21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 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 贞爱国之志。

1.2《离骚》课件48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03】

1.2《离骚》课件48张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03】

正字音
② 羁( jī jī ) ⑤谣诼( zhuó) ⑧鸷鸟( zhì) ⑪椒丘(jiāo ) ⑭杂糅(róu )
③謇 ( jiǎn) ⑥偭 (miǎn) ⑨延伫( zhù) ⑫芰荷(jì )
帝高阳(zōu)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不与吾”, 不等待我
不上,岁月不等待 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早晨我采颞坡上的木兰,
拔取 土坡 一种香木
采摘
一种香草 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
比喻早晚勤勉修德 木兰去皮不死,宿莽经冬不枯,比喻坚贞的品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 留,四季更相代谢变
迅速
久留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 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早晨我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四季更相代谢变化有常。 我想到草木已由盛到衰,恐怕自己身体逐渐衰老。 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
雄鹰不与那些燕雀 同群,原本自古以
凶猛的鸟, 猛禽不与凡鸟同群
来就是这般。
指鹰、雕等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哪能有够方相枘合(,哪ru有i)和道圆不凿
方柄(榫头)

和圆凿(榫眼)
何、怎么
同却能够相互安处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结构图示
诗人形象:忧国忧民、修身洁行 第一段 社会现实风 灵俗 修伤 荒败 唐、 、群 群奸 小肆 构虐 陷
心态:余心所善、九死未悔
第二段
退隐的闪念回退车修复初路服
爱国的决心 好 体修 解为 未常 变
第三课时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合作探究:
1、一首诗是一个心灵活的雕塑,
文章特色
1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 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令人回肠荡气的政 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 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的现实斗争,表现了作者对现实 社会的深广忧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 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 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 地方色彩。
那么,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一个怎 样的人物形象?请从外部、内部两个
角度来把握。
1、请同学们概括出作者在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试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来把握 .
哀民生多艰高,高怨灵的修帽浩子荡: 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余心所善,长九长死不的悔佩:剑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内在品外质在形伏宁象清溘白死死流直亡荷荷,,叶叶不固为前做缝此圣的缀态所上的:厚:衣下嫉刚恶装正如不仇阿,,不一唯 好修品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善
扑鼻的香气
进不入以离尤,退修初服: 上下求索,不改初衷
2、作者主要通过哪种艺术手段为我们塑造了 这一“可与日月争光”的光辉形象?
除了比兴手法,还有对比和夸张:对比使现 实中比的兴忠手奸法、。美“丑蕙、纕善”恶“形揽成茝鲜”明“的鸷对鸟照”,“产生制 了形芰(j言象荷í)兮简更以,意加为丰鲜长衣、明余兮言,佩,有栩之集尽栩陆芙而如离蓉意生”以无;“为穷诗芳裳的人””艺以等“术异字高效花句余果香告冠,草诉之人来我岌物象们岌 征作自者己用的异品花德香,草已来富装有饰优自美己的,形都象表,现而了这作种者集对中美 的德夸的张追的求描,写表,现更了把作诗者人人的格形的象高刻洁画。得“崇众高女、”伟则 岸喻、指挺奸拔佞,小在人写,实表的现基了础作上者增对加小了人异的样轻的蔑光与芒不和屑。 色彩。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对于这种社会现实,对自己遭受的不公正 的待遇,作者是否一味哀怨?作者报以怎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 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兮(嫉恶如仇, 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 身正气)
1、读第二段 2、疏通文意
3、 赋的运用 本篇的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 真实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 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4、 比兴手法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 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 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 美人”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 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
《离骚》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表现 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色彩更加鲜明,人物形象 更加突出,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从而具有了浪 漫主义色彩。
对于屈原的抱石沉江,你有什么看法?
学习这篇课文,你有哪些做人的启发?
【提示】
①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的理想奋 斗,决不动摇。 ②理想的道路是曲折,为了真理应不屈不 挠。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高洁品质。等。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速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现作者心理状
态的词语,并分析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 哀:民生多艰,朝谇而夕替
怨:灵修不察民心,众女嫉余蛾眉,谓余善淫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因为“蕙纕”、“揽茝”遭嫉、被贬, 反映出怎样的现实?
作者追求美德,洁身自好却遭嫉、被贬,反 映出屈原与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和君主清浊 不分、忠奸不辨的昏庸。“哀”“怨”揭露了楚 国政治黑暗、君王昏聩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者 因“蕙纕”、“揽茝”遭嫉、被贬而产生的对现 实的不满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 愁闷。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汨罗屈子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天
长沙岳麓屈子祠
君不圣相空贤苦求美政感天地 信见疑忠被谤高扬蛾眉观四荒
近人集句吊屈原
【注】呵壁:屈原放逐,入楚先王庙, 见壁画天地山川神灵,呵而问之。
澳门离骚邮票
孰异道而相安?(鸷鸟不群,方圜不能相合,比喻君 子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初服”比喻 原先的志向) 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制芰荷”、 “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
3、回顾《诗经》中的比兴手法,说说本文的 比兴与《诗经》中的比兴有何不同。
《诗经》中的比兴比较简单,分量很小;《离 骚》中的比兴内容复杂,对象众多,分量较重。 《诗经》中的比兴位置也比较固定;《离骚》中 的比兴充斥全文,随处可见。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 “悔”与“不悔”是否矛盾?
不矛盾。②作者由“悔”生“退”,“退” 的目的是“修吾初服”,是为了加强自己的道 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自我,“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长余佩”“佩繁 饰”,之后,作者不仅回到了“九死未悔”的 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信 仰更加明确,“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 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让我们看到一位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硬汉子 形象!
如: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蕙 纕”“揽茝” 比喻自己的美德)
②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灵修”,神圣,喻指君王。 “众女”喻指许多小人。“蛾眉” 喻指高尚德行)
③背绳墨以追曲兮,(“绳墨” 喻指准绳、准则) ④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
《离骚》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其浓 郁的浪漫主义特色非常引人注目。
3、全诗结构宏伟而壮阔。
4、比兴艺术手法的继承与创新。
5、浓郁的楚地风物人情、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及 大量的楚地方言。
6、瑰丽多彩的语言。词汇丰富,色彩绚丽,用词 生动,韵律和谐,音调优美。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请同学们读第二段,找出表现作者心理 的词语以及所领起的内容。
悔:相道不察
整体感知,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上文是“九死未悔”,这里是“悔相道之不察。 “悔”与“不悔”是否矛盾?
不矛盾。①这里的“悔”根据课文内容不是 真正的后悔,而只是一种自我反省:是否是当 初没有看清道路,应该返回呢?作者这里并没 有否定自己的理想,并没有怀疑自己的追求, 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具 体体现;“延伫”“步”“止息”让我们看到 了一位忧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