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
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转移与经济发展紧密相伴。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首次阐释了经济转型阶段的动力、机制和转型过程。
国内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相关文献,得出基本一致的结论:我国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两者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
随着经济增长,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偏差,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我国主要依靠资本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导致产业结构失衡、部分产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导致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同时并存,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矛盾不断显性化。
这些问题将羁绊我国“十三五”时期及未来更长时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就业结构的滞后日益成为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高级化发展演变的羁绊。
及时总结转型时期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从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两方面系统探讨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协调关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探究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政府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等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理论等,紧密围绕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这一主题,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研究方法,首先对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简要评述,继而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详尽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协调关系及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得出本文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本文围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较为系统地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理论基础本文紧密围绕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就业弹性、就业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第三产业发展及影响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主题,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概括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现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工具,并对现有研究进行简要评述;同时本文基于实际研究需要,对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要素偏向性理论等进行简要介绍。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紧密相连。
首先,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化。
当一些产业部门出现衰退或发展,会导致该部门的就业机会减少或增加。
例如,在工业化过程中,传统农业部门的衰退导致了农业就业人口的减少,而工业和服务业的崛起则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
当就业人口的需求和能力发生变化时,会导致不同产业部门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例如,当技术水平提高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可能会减少就业机会,而高技术产业部门则会增加就业机会。
因此,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促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变。
同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就业政策、资本市场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开放等都会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产生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推动创业创新等举措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通过培训政策、就业补贴等措施可以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在实际研究中,可以通过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研究二者的关系。
首先,可以通过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情况来分析产业结构。
例如,统计一些国家各个产业部门的就业人口比重,可以得出各个产业的相对重要性。
其次,可以通过就业人口的职业类型分布来研究就业结构。
例如,统计不同职业的就业比重,可以得出不同职业的需求情况。
通过比较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和相关性,可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总体而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就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改变。
政府和市场行为者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来引导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互动发展的实证研究
产业产值 比重下降 ̄2 . 10 %,全国下降到1. 4 4 %。 6
及相互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
高,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结构会发生变化。 这时 , 整个 社会的产 出结构必然会随着调整 。产 出结构的调
整, 要通过投入要素在各产业部 门间的再配置来实
2年来 ,云南第一产值比重以平均每年08个百分 6 . 9 点的水平下降 , 其下降水平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 . 5
分, , 因此 投入要素在产业间的再配置都需要通过
劳动力在产业 间的重新配置来实现 , 这样就引起 了
5. 2 %。2 年来 , 3 6 云南产值 比重以平均每年01个百 . 4 分点的水平上升 ,其上升水平低于全 国0 3 . 个百分 0 点 。由于发展速度也低于全 国水平 , 致使 目前与全 国水平相差近l. 5 个百分点。 1
年 0O 个 百分 点 的水 平 递增 ,全 国 以01个 百 分 点 . 5 . 7
的水平递增 。改革开放后 , 云南第二产业就业结构 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 阶段 为17 年一 l9 98 96
我们进一步对 改革开放后的这2 年进行分析 6
就业结构 的转换 。另外 , 就业结构的变化将引起劳 动者收入结构的变化 , 最终改变先前的社会需求结
构, 并引起消费结构和总量 的改变 , 使消费表现出
质量的提高 , 多元化 、 个性化的消费特点 和趋势, 最
终导致产品结构 、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而且 , 劳动力 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 促使劳动生产率高的部 门的产值增加迅速 , 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的 比重增加
产业结构反映着一个 国家或地 区产业 间的比
降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17 年云南第一产业 98
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产 第一产业 ( %) 业 第二产业 ( %)
结
8 . 4 4 8
.
6 . 6
5 5 . 8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1 —7 8 3 6 . 2 0 1 4 . 0 2 . 0 0 5
产 业 结构 调 整 对 大 学 生就业 影 响 的实证 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杨丽娜 , 林
青, 刘 奇
(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 , 河北 张家 口 0 7 5 0 0 0 )
2 9 . 2 7
2 9 . 7 6
3 O . 3 6
资料来源 : 《 河北经济年鉴 2 0 1 2 )
发达省份和地 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规律是相符的 , 但 是与发达 地区和省份的“ 三、 二、 一” 型产 业结 构相 比, 还存 在一 定的
差距 。
降, 剩余劳 动力转移成 为亟待解决 的问题 。与第二产业产值 份额基本保持稳定不 同, 第二产业 的就业份额在十年问呈现 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就业 比重也在逐 年上升 , 表现
出与产值 比重相似的上升趋势 。
1 . 2 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从表 1 数据我们可 以看出 , 河北产业结构 与就业结构 的结构偏离度分析 为讨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 间的关系 , 本文采用结构 偏离度进行分析 。根据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 , 如果结构偏
行分析 。
业 问题 , 必须从产业结 构调整 的角度 出发 , 保证 市场 与高等 教育 的完美结合 , 从而提高大学生 的就业能力 与就业水平 。
广东省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研究
逐年减弱 ;第三产将会取代第二产业成 为
吸纳劳动力主要产业。
( )产 业 结 构 与 就 业 结构 的 关 联 性 二
分 析
构 偏 离度 分 析 了广 东省 第 三 产 业 产 业
结 构 与 就 业 结 构 的 关 系 ,得 出 广 东省
就业增长也有较大的潜力。第三产业 的增
长为广东省产 业结构调 整以及吸纳就业做 出了显著的贡献 ,但是广东省第三产业 的
的增 长 , 0 5 以后 增 幅较 小 , 20 年 吸纳 就 业
餐饮 、 批发零售等传统 行业技术含量低 , 是
典型 的劳动 密集型产业 ,而其 它如通讯信 息等因技术进步成长起来 的新兴行 业正 方
年份
1∞ 9 1 9 95
砌
第一产业
0" 4 7 0 衢
n2 3 0 2
相对劳动生产率 囊
,
第三产业发展具有其它地 区不可 比拟
的有利 条件 。第三产业涉及面广 ,既有传
统 的服务业 ,又有新兴服务业 ,其 中商 贸
比较缓慢 , 也一直 以一定 的速度在增长。 但
从就 业人数上来看 ,第一产业从业人 数在下降 ,由 2 0 0 0年的 1 9 .8万人下 5 36 降到 2 0 0 9年 的 1 8 .6万人 ;第二产业 5 49 从业人数在 2 0 年到 2 0 年之 间有较 大 00 05
率之比。 从表 1 以看出 , 可 广东的第一产业 的相对 劳动 生产 率小于 1 ,说 明第一产业
广省三业产结与 东第产 的业构
就业 构研究 结
一 樊长科
业 ,具 有较 高的就 业关联度 ,可 以带动其
内容 摘 要 :本 文 通 过 考 察 广 东 省 第 三
我国产业结构演化与就业关联性实证研究
、
产 业 结 构 演 变 下 的 中 国 就 业 变 化
改 革开放 以来 ,随着经 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产
业 结 构 不 断 演 化 和 调 整 ,发 生 了 巨 大 变 化 。从 17 9 9年 到 20 年 ,第 一 产 业 占 G P的 比 重 从 09 D
收 稿 日期 :2 1 0 1一o 7—0 7
认 为产业 结构演进 有利 于就 业主要 体现在 局部 ,而 总体上 产 业结 构演进 抑 制 了就业 的增 长 ,第
二 产 业 几 乎 不 能 解 释 就 业 的各 变量 ;资 本 深 化 和 重 工 业 化 是 影 响 就 业 量 、 就 业 结 构 的 最 主 要 因
素 ,这与现 阶段我 国处 于重 工业化过程 的现 实相 一 致 ;产 业结 构演化 对 劳动 者素质 的影 响路 径 并不是通 常意义上的依次上升 顺序 ,而是跨 越 式的 上升路 径 ,这 与我 国提 出走 跨越 式发 展 的新
就 业 的影 响 。
一
根据配第 一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 国产 业 结构 将 由较 低级 的结 构 层次 转 向较 高级 的 结构层次 ,由简单 的 结构 层 次转 向复 杂 的结 构 层 次 ,同时意 味着 包 括 劳 动力 也 随之 从 传 统部 门 向 现代部 门转移 ,影 响着就业总量 、就业 结构 以及 劳 动者 的素质 。 ( )产业结 构演变对就业 总量 的影响 一 产业结 构演 变是 一 个 长 期 发 展 的 过 程 ,就 短
朱劲松 、刘传 江 ( 0 6 2 0 )提 出整 体 上重 工 业 化有
助 于就 业增加 。李从容 、祝翠华 、王 玉婷 ( 0 0 21) 运 用单 因素模 型研 究 了技 术创 新 和产 业 结构 调整 对就业 的影 响 ,得 出基 于技 术 创新 的产 业 结 构 升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统计研究
数 学理论与应用
MAT HEMAZ【AL C THEORY AND APP I ATI NS LC O
Vl . O No 4 0 3 . I De .2 O e O1
产 业结构 与 就 业 结构 关 系的 统计 研 究
字文 晶 吴 风庆
构 进 行 了实证 研 究 。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错位 幅度
相关分析
弹性分析
Th t tn I d s r a e S a itc lS u y o l to s i t e n u t i l S r cu e a t u t r nd Em p o m e tS r c ur ly n tu t e
( 山东工商学院统计学院, 烟台, 40 ) 2 0 5 6
摘 要 山东省是我 国经济发展 的大省 , 经济的高速发展 必定伴 随着产业结构及就 业结构的变动 。积 极探 其
索山东省 产业结构和就 业结构之 间的 关系, 保持 经济和就业 同步增长 , 既是进一步拓 宽劳动就 业渠道 、 扩大就 业容量的需要 , 也是确保 经济持 续健 康有序 发展 的重要 条件。本文运用统计方法对山 东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
SS i
产业结 构是 生产要 素在 产业 部 门之 间的分 配状 况及 关联方 式 , 产业 结构 的形成 、 展及 高 发
度是一定社会历史 阶段经济水平 的标志 , 并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决定 了一个国家 的经济状况 , 尤其是决定就业结构的状况.国内学术界关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 的研究颇多
刘再 明 教授推荐 收稿 日 : 1 6 81 期 2 0年 月 0 3
8 8
产业结构升级、就业与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
【 关键词 】 产业结构升级 就业结构 收入分配 实证研究
一
、
引 言
产 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 ,以适 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这种变 化 可以总体 概括 为产业结构从低级 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 向演变的合理化 。产 结构
升级 带来 的是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不断更 迭 , 使主导产业 由劳动密集型产业 向资本密集型产业 、
三格局 ,进而转 为三、二 、一格局 ,使产业结构不断高度化 。① 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变化 ,劳 动 伴 力也逐渐从生产率 较低、利润率 较低的部 门 ,转向生产率较高 、利润率较高的部 门。克拉克 曾通 过对 4 0多个国家和地 区不 同时期三次产业劳 动投入和 总产 出资料 的整理和 比较 , 总结 出了劳动 力 在 三次产业 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 国民收入 的提高存在着一 定的规律性 。 从我 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
技术密集型产业 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渐演变 。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劳动力 能否满足或者适应这些要 求直接影 响到就业 ,进而影响收入分 配。 目前 ,学 术界 已将收入 分配作 为研究 热点之 一 。但是 理论 分析居 多 ,也有部 分学者 采用 了 计量方 法对此 进行 了实 证研究 ,如王庆 石 、霍 红和彭 宜钟 ( 0 8 2 0 )从 国际 比较和 国 内五 种收 入
2 0 2) 0 7( 。
产 业 结 构 升 级 就 业 与 收 入 分 配 的 实 证 研 究
4 9
∞
∞ 如 加
二 、产 业结 构 升 级 、就 业 、居 民收 入 分 配相 互 关 系的 理 论 分 析
产业机 构升级会 对城 乡收入差距、行业 间收入差距 以及地 区间收入差距造成 影响 ,最终对总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研究
我 国学者研 究产业 与就业 的均衡关 系 , 一般采 用各种 研究 方法 和工 具对 我 国产 业结 构 和就业 结 构 的发展 和变化 的趋势进行 定量分 析 , 这些 常见分析 方法主 要包括 : 就业弹性 系数分 析 、 比较 劳动生产 率 、 结 构偏离 度等 。但 这三种 方法都存 在 相 对 的局 限性 。就业 弹性更 多 强 调经 济 增长 对 吸纳 劳 动力 的能
[ 收稿 日期 ] 0 1 0 2 1 — 6—1 5 【 作者简介 ]卞瀚鑫 , 南京工业大学法律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李 彬, 南京工 业大 学法律 与
行政学院研 究员, 硕士生导师。( 南京 211) 186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 或地区) 内部经济活动中各部门的组成 、 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整个经济
也 是产 业产 出 的一 部分 。而 生产 函数反 应 了生产 要 素投入 组合 与产 出结果 之 间的 内在 关 系。 因此 通过 生产 函数 , 以确 定经 济增 长过 程 中 G P增加 值对 我 国 人力 资 源要 素 的作 用 系 数 , 而 确 定我 国 G P 可 D 从 D
・
46 ・
力; 比较 劳动 生产 率主 要基 于效益 角度 进行 分析 , 结构 偏 离度 是 由比较 劳动 生 产率 变 化 而来 的 , 存在 定 义不统 一 的问题 。关键 是这 些分 析方法 在揭 示产 业结 构与 就业结 构 的整体 协调性 上优 势不 明显 。
二 、 用 回归 模 型 进 行 实证 分 析 利
笔 者认 为 , 以采 用一种 新 的价值 计 量 的方 法 , C—D生 产 函数 计 量 我 国 G P增 长 对 就业 结 构 可 即 D 的价值 。其 重要原 因在 于 : 国 G P的增 加值 是在 生产 过程 中伴 随着各 种生 产要 素 的消耗 和 价值 转移 我 D 而 产生 的 , 与我 国 的产业结 构 与就业 结构 密切 相关 , 它 是影 响我 国就 业结 构 变 动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同时
山东省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劳动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 误 差 向量 。 是
▲ 基金 项 目:本文受 山 东省教 育厅 科技 发展计 划项 目 ( O WJ 8)资助 J9 5
◆ 中 图 分 类 号 :F 0 丈献 标 识 码 :A 21
_ 1 ( 0 65 7 ct ) ,
n 5 2 不平稳 40 0 28 不平稳 6 9 038 不平稳 10 01 9 不平 稳 84 03 0 不平稳 05 OO 1 平 稳 06
0 ( 1 平稳 O) 0
同 步 变化 , 第 三 产 业 对 经 济 增 长 具 有
一
结 构之间存在单 向 Grn e 果 关系 ,即 ag r
就 业 量 的 变 化 可 以 引起 就 业 结 构 的 变化 , 而 就业 结 构 的 改 变 .会 导致 就 业量 的 变化 f \
系进 行 实证 分析 研 究 结果 表 明 :各 变
量 间 存 在 长 期 的 协 整 关 系 , 就 业规 模 扩 大 和 就 业 结 构 优 化 能 够促 进 经 济 持
显 著 影 响 .
有 变量 产 生 的影 响作 用 。
第 四 ,进 行 协 整 检 验 及 误 差 修 正 , 构 建 V C模 型 。 E
二阶差分 VE(
D L L一
- 74 (, ) 6 7 ct . 0
5 , 2 各 变 量 Grn e 因果 检验 结 果 % 表 是 agr Grn e 检 验 结 果 表 明 :就 业 量 与人 gr a
均 产 值 存 在 单 向 Grn e 因果 关 系 ,即 经 agr
济 增 长 对 就 业 具 有 较 强 的拉 动 作 用 ,而 就
东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和谐度实证研究
结构 与 产 业 结 构 的 变动 趋 势 及 其 和 谐 度进 行 实证 分 析 并提 出 二 者 调 整优 化 的方 向
,
产 业 结构 的变 动
D
。
到2006 年
‘
G DP
,
东部
比重 持续快 速 上 升
天
。
分析方法模型 与样本数据
(
一
丢耋旱 皇 产 盟 的 比重 业 缳 嚣茎 比 发 生 了= 相 銮兰变化 簧 呈占 第
,
的34 年
万
,
6%
,
上 升 了 4 4 个百 分 点
.
,
到 2006
7 1
在 劳动 力 结 构 中的权 重
,
且有0
≤
S ≤ 1
。
东部 地 区 第 二 产 业 就 业 人 与 19 9 6 年的7 2 6 2
.
口
为9 3 5
表 示 两 种结构 的 变动 具 有 较好
,
9 万 相 比 变化 较 大 ;
警 竺 部兰 妻 转莹 羔 茔 竺 孥 门之 间的苎 进程 我妻 竺 望 雯 移耋 国 在产业 各
。
泛 ? ∑茸) 赢 (蹦
主
, ’
在 其 中Ⅳ 表 刁V 业 i 仕 产 业 具 甲 ^ 衣 示 产业 。 广 业
‘
重 总体 上 变 化 不 大
… … …
…
。
东 部第 二 产 业 的就 业
… …
f
‘
比重 已 经 从 1 9 9 6 年 的 3
…
j 12 % 变 为 2 0 0 6 年
…
…
。
’
东部 地 区 第
重 稳 步上 升
河南省产业结构与总就业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l 1
河南省产 业 结构 与总就 业 关联 性的 实证 分析
所 需 数据 均 来 自于 《 河南 统 计 年鉴 》 ,数 据分 析 采用 E —
实现 产 业 结 构 优 化 升级 与劳 动 力 充 分 就业 , 一 个 国家 是 或 地 区经 济 发 展 过 程 中 追求 的两 个 重 要 目标 。根 据 现 代 经 济 史 的研 究 , 一个 国家 或 地 区在 经 济 发展 过 程 中 , 于需 求 、 由 供
给结构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变化 ,必然导致产业结构 的优化
动态计量经济理论要求在进行宏 观经济实证分析时 , 首
先 必 须 进 行 变量 的平 稳 性检 验 ,在数 据 为 非稳 定 的 条件 下 , 将 使 经 济 学 中 许 多用 于 评 价 模 型 的统 计 推 断 失 效 , 结 论 不 其 精 确 甚 至 错 误 。 常见 的非 平 稳 时 间过 程 就 是 单 位 根 过 程 , — E ve s 供 几 种 单位 根 检验 , 文选 择 Dc e i 提 w 本 i y和 Fl r 出 的 k ul 提 e A F方 法 进 行单 位 根 检 验 。对 A F检 验 , 验 统计 量 是 检 验 D D 检 回归 滞 后 因变 量 的 t 计 量 , 统 由于 是 单 边 检验 , 当计 算 得 到 的
构与总就业二者之间存在 着紧密的相关关 系, 表现为单向因果联 系。由脉冲响应函数 曲线可 以看 出河南省产业结构 与总就 业所 受到 的冲击都 不具有长期效应 , 但在受到冲击后还是需要经历一段 时期 的振 荡后才逐渐趋 于稳 定状 态。
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 关 键 词】 江苏; 产业结构 ; 就业结构 ; 实证研 究 ; 对策建议
【 中图分类号】 1 7 4 7 0
【 文献标识码】 B
多 的物 质财 富 , 并 表现 出劳动 生产率 的提高 , 以及 技术 替
代劳动 , 人 力资本 替代物 质资本 , 从 而 引导劳动力 也 随之
产 业结 构理论 研究证 明 ,不 同的产业结 构状 态实 质 上代表 着不 同的 资源配 置状态 ,带来 的 国民收入 水平 也 有所不 同 。江苏 地处 东部沿 海发 达地 区 , 以全 国 1 %土 地 创 造 了约 占全 国 1 0 %的 G D P总 量 。2 0 1 2年 江 苏 人 均 G D P水平 历 史性 地 跨 上 了 “ 万 美元 ” 新台阶, 达到 1 0 8 2 7 美元 ,连 续 三年 居 全 国各 省 区之 首 。三 次 产 业 结 构 由 2 0 0 6年 的 7 . 2: 5 6 . 5: 3 6 . 3变 为 2 0 1 2年 的 6 . 3 : 5 0 . 2 : 4 3 . 5 , 第三产 业呈上 升趋 势 。 目前江 苏经济 的鲜 明特征 是 由低 成本劳 动力优 势 向高素质 人才 支撑转 变 , 由高物耗 、 模 仿 追赶 向创新驱 动转 变 ,人 才培养 的支 撑瓶 颈 已经 成为新 的焦点 。课题组 选取 1 9 9 0 — 2 0 1 2年二 十年来江 苏 G D P与 就业总 数 , 从 产业 结构 与就业 结构 进行数 量关 系分析 , 提 出促进 产业 结构 与就业 结构协 调性建 议 ,从 而增 强 区域 就业结 构 的合 理 与匹配 ,探 寻从 源头 上扭转 产业 结构 调
由第一 产业 向第 二产 业转移 , 再 由第一 、 二产业 向第三 产
四川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年份 协 同系 年份 协同 系 年 份 协同系数 年 份 协 同系数 数 数
1 9 90 07 9 .9 6 l9 95 (7 8 ) 40 . 20 0 0 07 3 .9 7 2 0 0 5 07 2) .9 (
2 01 0 2 】2 ( O 2 0 0 3 2 0 0 4
缘 故 。第 二产 业 的偏 离 系 数未 能 表现 出明显 的趋 势 特征 , 总体 来 说 ,2 0 0 0年 以后 的平 均 偏 离 系数 为 一 .9 3 04 9 ,相 比 20 0 0年 以前 的平 均偏 离 系数 一 .9 7略 有提 高 ,这说 明 四 05 0
集 中 、组合 和积 累产业要素 的水平 ( 见表 1 。 )
劳动力在产业 间的配 置加 速优化 ,这 与四川省大力推进 的城 乡一体化战略不无关 系。 就 业结构 变动与产业 结构 变动的协 同系数
劳 动 力 就 业 结 构 与 产 业 结 构 变 动 的 协 同 系 数 , 有 以 下
第 一产业流 向第二 和第 三产业 。
l 9年 间四川 省第一 产业 的平均 偏 离系数 为 1 5 7 . 6 ,与 3
学 术 园 地 Tey ae h iGr n o d
各抒i见
lJ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  ̄ l i
■杨 四川省就业结构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为 考察 四川省 就业 结构 变化 与产 业结 构升 级之 间 的关
系 ,按 照欧洲 工业 委员 会 的方法 ,从 结构 变化 度 、结构 变 化协 同系数和结构偏离度 三个指标加 以判 断和分析 :
某地 区就 业结 构变 化度 ,反 映该地 报 告期相 对 于基期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水平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之一,本文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了我国三大产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经历了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三产业成为中国就业的新引擎,就业问题的实质性解决有赖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就业;计量分析一、引言就业是西方经济学关心的重要问题。
对市场经济而言,一个较小比率的失业或许是必要的,但是,实际失业超过一定比率就会给经济带来损害。
大量失业意味着大量经济资源未加以充分利用,这对一国总产出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奥肯定律表明,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
如何使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是各国政府首要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
根据西方就业理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般方法是执行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方面,总需求扩张导致企业存货下降,这一情况刺激企业增加产出,于是就业扩大;另一方面,总需求扩张导致价格水平上涨,于是实际工资下降,这将刺激企业增加劳动需求。
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从而使就业增加。
除了对经济总量分析外,西方经济学也涉及了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配第—克拉克定律揭示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可能会因为国家的不同而呈现出较大的差异,但是其基本趋势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等非农业部门转移,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会出现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
我国也长期面临着高失业率的问题。
从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尽管从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绝对水平看,最高只有4.3%(国家统计局,2007),按西方标准也算得上充分就业,但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未将本身无业人员、下岗人员、未登记失业人员等因素计算在内。
另外,我国失业年龄下限高而上限低。
国际上从15岁开始统计,上限一般为65岁,也有的无年龄上限;我国男女下限为16岁,上限分别为60岁、55岁。
海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 ■— 一 ■
I ● _
一 一 一 一
I I I ● _ I I I I ● ●
一
I ●
一 一
● ‘ ●
一
_ I - I ●
—
◆一 第 一产 业
—・ 一第 ■产业 —●r 第 三产业 一
解 放 初 期 ,海 南 产 业 结 构 单 一 ,工 业 基 础 薄 弱 。 由于特 殊 的政 治 军事 形 势 和 特 定 的历 史 条 件 , 国家缺 乏对 海南 资 金 和人力 投 入 ,经 济发展 较 为 缓
22 就业 结构 的演化 趋势 .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对
图 2 17 — 0 8年 海 南 省 三次 产 业 从 业 人 员 比重 ( ) 98 2 0 %
产业增加值 47 1 3 . 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 44 0 6 3. 4
相对 于 第一 三产 业 的波 动 ,第 二产 业 在 海南 的 发 展较 为 舒缓 ,吸纳 劳 动力 的能 力有 限 。这 与第 二
产业 结 构无 论是 与 全 国的一 般 情况 ,还是 与经 济 模 型揭示 的 规律 都有 一定 的背离 , 目前 学术 界对 此 的 研究 极少 查见 。
展速 度相 对较 快 ,但 产业 优 势 尚不 明显 。第 三产 业 比重 稳定 ,没有 明显 的增长 趋势 。
\ .
… 、
亿元 ;第 三产业 增 加值 572 元 。近 年来工 业发 8. 2亿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 -. : 二 _. - ▲ ・ = 一 - ・ 一 一 一.- 一 ’ 一 二 一 _ - 一・ -: Il 一
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了中 国产业结 构与 就业 结构 的关 系及演 变规 律 , 现 发 中国产业 结构 与就业 结 构 的变 动基 本上 符合 “ 配第 克拉 克定 律” 张车伟 、 防_ 通 过实证 分 析 中国三 次 ; 蔡 3 ]
产 业 就 业 弹 性 的 变 化 趋 势 研 究 了 产 业 结 构 变 动 对 就 业 结 构 的影 响 , 现 中 国经 济 增 长 对 就 业 的 拉 动 效 应 发 正 在 逐 渐 减 弱 ; 桂 华 、 艳 萍 、 建 武 、 飞 喻 ]蒲 ]张 ]冯 鹏 等 考 察 了 中 国 产 业 结 构 与 就 业 结 构 的 独 特 性 , 发 现 中国就业 结构 的转 变滞后 于 产业结 构 的转变 。
第 1 O卷 第 1 O期
2 0伍 01
科
技
和
产 业
Vo1 0,N O 0 .1 .1 0c ., t 2 0 O1
1 O月
Sce e T e hn o y a nd t y inc c ol g nd I us r
山西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20 0 9年 1 2月 2 — 2 日在 太 原 召 开 的 山 西 省 经 3 4
析 ,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出 政 策 建 议 , 政 府 制 定 产 业 发 并 为
济工 作会议 将产 业结构 调 整和扩 大就 业作 为 2 1 0 0年 经济 工作 的重点 之 一 。虽 然 山西 产业 结 构 和 就业 结 构正 在 向合 理化 方 向发 展 , 目前 山西仍 面临着 产业 但
展政 策 和就业政 策提 供参 考 。
1 山西 产 业 结 构 与 就 业 结 构 的 演 变
1 1 山 西 产 业 结 构 的 演 变 特 征 .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均衡性的实证研究
农业社 会 , 农业 是 产业结 构 中最 主 要
囝别
G P构 成 ( ) D % Ⅱ
3, 4 2
就业 构 成 ( ) % Ⅲ I
4 . 6
的部 分 , 与此相 对应 的劳动 力主要 分 【 份 ) 年 l 布在 第 … 产业 ; 丁业 社 会 , 业 成 }本 ( 0 0) 15 在 一 = i 20 . 为 主 导产业 , 于是 劳动 力由第一 产业 英 困 ( 0 0) 1 20 . 5 逐 渐转 移 到第 二产业 ; 到 了现 在 的 而
家 产业结 构演 进 的规 律一 般是先 由劳动密集 型产业
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化 , 向技术、 再 知识密集型产业
转化 , 而在产业 转化 的过程 中 , 劳动 力在各产 业 的分 布也 随之 发生 变化 , 即就 业结 构 随 产业 结 构 的变化
发生 了变化 。
产 业结 构 与就 业结 构 之 间存 在着 紧密 的关 系。
就业 结构会 随着产 业结 构 的变 化 而变化 , 会 反过 也
3 .产 业结 构 的 演进 升级 具 有 排挤 和 吸纳 劳 动
来影 响产业 结 构变 化 的进 程 。 这一 点 可 以从 著 名 经 济学家 克拉 克 、 库兹涅 茨 、 钱纳里 等 的研 究 中得到说 明 , 可 以从各 国的经 济发 展史 中得到 验证 也
性 的角 度 结 合 山东 省 18~ 06年 的具 体 数 据 对 9 0 20 其产 业结 构 与就业 结 构 的演 变 以及结构 偏离度 进行 了实证 研究 , 在此 基础 上 , J东 省产 业结 构 与就 并 对 【 j 业 结构如 何协 调发展 提 出了 自己的看法 。
产 业结构 与就 业结构 关 系的理论 研 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40多年来,全国的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成绩斐然。
随之而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转变。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联系紧密,都是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然会引致现存劳动力适时整改,继而将影响波动到就业方面。
只有合理协调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转变,才能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民生与社会的稳定。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必然条件。
[1]江苏省地处长三角地带,地理优势明显,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得到迅猛且持续的发展。
作为中国的经济与人口大省,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保证江苏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发展状况,分析二者是否实现协调发展。
2.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2.1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图 1 1978-2018年江苏省三次产业产业结构比重变化(%)江苏省处于长三角经济带,所有地级市均跻身全国百强,经济发展迅速。
2017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6万亿元。
由图 1可得,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处于较平稳水平,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
1989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一产业比重,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一、三”结构转换为“二、三、一”结构。
2015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比重,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三、一”结构转换为现在的“三、二、一”结构。
2016年,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超越50%,突破江苏省总产值的一半,三、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2.2江苏省就业结构的演变图 2 1978-2018年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变化(%)21世纪前,我国大量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
随着我国对第二、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劳动力慢慢向二、三产业转移。
由图 2所示,2004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超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2005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超越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就业结构由“一、二、三”结构转换为“二、三、一”结构,第三产业劳动力紧缺。
3.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分析 3.1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采用江苏省第1978年至2017年的三次产业产值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等数据,数据均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19》。
用1GDP 、2GDP 、3GDP 分别表示江苏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
用1LAB 、2LAB 、3LAB 分别表示江苏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
对江苏省一、二、三产业的产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异方差并减少数据的波动, 记为1LnGDP 、2LnGDP 、2LnGDP 和1LnLAB 、2LnLAB 、3LnLAB 。
3.2就业弹性分析为了分析就业难易程度,选取就业弹性指标进行衡量。
就业弹性用就业人数变化率与产业产值变化率之比表示,即产值每变化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就业人数变化的百分比。
比值为正值且数值越大, 就业弹性越高,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作用越大; 比值为负值且绝对值越大,对就业产生的“挤压效应”就越大[2]。
计算公式为://i ii idLAB LAB e dGDP GDP =其中,i LAB 表示第i 产业的就业人数,i GDP 表示第 i 产业的产值。
用对数线性模型测算e ,令i i LAB AGDP α=,得:01i i i LnLAB LnA LnGDP b b LnGDP αε=+=++ (15)其中1b 就是弹性系数e 。
使用1978—2017年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及就业人数数据,测算出了江苏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结果如表 1所示。
表 1江苏省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1978-2017)产业分类 就业弹性系数 标准差 t 统计量 p 值 第一产业 -0.23691 0.038751 -6.11351 0.00000 第二产业 0.185173 0.011456 16.16367 0.00000 第三产业0.2715670.00951828.530990.00000由表 1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为-0.23691,即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就业人数下降-0.23691%,表明随着第一产业产值增加,第一产业将释放出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表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并不有利于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增加。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都为正,说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均有促进作用。
3.3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结构偏离度和相对劳动生产率是研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程度大小的重要指标。
结构偏离度的计算公式是:-1i i =第产业产值与总产值之比第产业结构偏离度该产业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偏离度为零说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处于均衡状态;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不均衡;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越均衡。
若劳动力能在三次产业部门中自由地转移,就能及时地满足三次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此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趋于均衡状态,三次产业结构偏偏离度趋向于零。
总之,结构偏离度与零越接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就越合理。
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反映了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和就业人口的转移越不协调。
[3]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i i =第产业产值与总产值之比第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该产业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若该值大于 1,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社会平均值,反之亦然。
[4]且该值越大,表明产业劳动密集型程度越低;该值越小,表明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程度越高。
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与相对劳动生产率分析结果见表 2,可知:(1)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负,保持着较高的负偏离,且其绝对值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这说明了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性也在逐步加强。
同时,其相对劳动生产率<1,并处于较低水平,且处于持续下降状态。
这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小于全社会平均值,同时第一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程度持续增强。
虽然从1991年以来,第一产业劳动力已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但其绝对值逐渐增强的负偏离说明第一产业仍然有许多待转移的劳动力,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难度在持续增强。
(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为正值,且呈下降趋势并向0趋近。
这说明第二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逐步增强,呈现出逐步优化的趋势。
同时,其相对劳动生产率始终>1,并且呈现下降趋势向1趋近,这说明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全社会平均值,虽然其劳动密集程度在逐步增强,但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始终大于第二产业就业份额,说明第二产业仍存在着一定空间吸纳劳动力。
(3)2007年之前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绝对值呈增长趋势,即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协调性逐步增强2017年之后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始终呈负值,且其绝对值持续减小,并趋近于零。
同时相对劳动生产率始终<1且向1趋近,这说明近年来江苏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趋近一致,协调性在逐步增强。
同时由于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比劳动力转移速度慢,且持续存在大量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导致目前第三产业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反而会排斥劳动力。
3.4协整检验 3.4.1单位根检验由于上述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防止由时间序列数据的非平稳性而导致的伪回归现象,首先对各变量进行ADF 平稳性检验。
[5]运用Eviews8.0软件,采用ADF 检验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 3。
表 3单位根检验结果注:本表中表示一阶差分,表示二阶差分 。
如表 3所示,1LnGDP 、3LnGDP 是一阶单整序列,2LnGDP 是二阶单整序列;1LnLAB 、3LnLAB 是一阶单整序列,2LnLAB 是二阶单整序列。
因此,三次产业产值与其就业人数均同阶平稳,可进一步分析其协整关系。
3.4.2协整检验为了检验数据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运用Eviews8.0软件,采用EG 检验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结果见表 4如表 4所示,11LnGDP LnLAB 和、22LnGDP LnLAB 和不存在协整关系,但33LnGDP LnLAB 和具有协整性,即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
根据第三产业的协整方程,可知第三产业对其就业的影响系数为正数,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将带动其就业人数增加0.240%。
可见,发展第三产业对增长就业有积极作用。
4.结论(1)从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可知,江苏省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负,说明第一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有着抑制作用;第二、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正,说明第二、三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均有促进作用。
同时,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大于第二产业。
(2)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结构偏离度来看,江苏省存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情况,违背了第•克拉克定理,且问题主要出现在第一产业。
2017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为4.7%,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6.8%。
显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不均衡问题。
(3)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之间具有协整关系,并且影响系数为正,这说明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稳定的,并且第三产业产值增长对就业有着促进作用。
因此,保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加大与第二、三产业的扶持力度,有利于解决就业、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