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
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文言文
![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文言文](https://img.taocdn.com/s3/m/44112de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3.png)
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文言文10个古人求学的故事有陈平忍辱苦读书、陆羽弃佛从文、少年包拯学断案、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林则徐对联立志、文天祥少年正气、匡壁偷光、屈原洞中苦读、华佗拜师学艺。
1、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辑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终有一老者,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2、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3、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
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4、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
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古人勤勉苦学的 故事
![古人勤勉苦学的 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12f56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a.png)
古人勤勉苦学的故事
1、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
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
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著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
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最新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资料
![最新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1bea594700abb68a882fb20.png)
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热爱读书的名人,他们对读书的热情令人难以企及。
下面是留学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勤奋读书的16个经典故事及感悟,欢迎阅读。
1、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
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
”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
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
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
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
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
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
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
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
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
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ed3a3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f.png)
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优秀8篇)映雪囊(náng)萤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负薪(某īn)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
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以荻画地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古代刻苦读书的小故事(四):囊萤映雪---车胤、孙康篇二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
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
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
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
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
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
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囊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72bbf2d8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e1.png)
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10篇读书是我们生活中不行缺少的一部分,有许多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大家可以看一看,学习他们的精神。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7篇,以供大家参考!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囊萤映雪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供应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突然见很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飘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刺眼。
他想,假如把很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口袋,抓了很多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光明,但可牵强用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最终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觉外面非常光明,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马上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敞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里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二)王充博览群书王充是东汉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特别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上的书坊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
不管炎夏,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读起来。
一翻开书,他就好像什么都遗忘了,一会儿点头微笑,一会儿双眉紧蹙。
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一家书坊去读。
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全部书坊里的书,积累了大量的学问。
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巨著《论衡》。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三)悬梁刺股晋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
然而读书读到半夜的时候往往会打瞌睡,为了不因此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方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已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梁上。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大全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67e49e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8c.png)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1:闻鸡起舞东晋名将祖逖,从小丧父,由哥哥抚养长大。
由于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岁还不愿好好读书。
几个哥哥对他的前途很担心。
但后来情况有了改变,祖逖开始爱读书了。
他不仅博览群书,而且经常到京城洛阳去找人探究学问。
二十四岁那年,他与好友刘琨一起到司州(洛阳东北)任主簿(主管文书),他俩志同道合,意气相投,白天一起办事,晚上合盖一床被子睡觉。
一天半夜,祖逖被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惊醒,他把刘琨推醒说:你听到鸡鸣声了吗?刘琨侧耳一听,说:是啊,是鸡在啼叫。
不过,半夜的鸡啼声是恶声啊!祖逖不同意,说:这不是恶声,而是催促我们早点起床锻炼,快起床吧!两人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到院子里舞起剑来。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2:磨杵成针李白小的时候非常贪玩,不用功读书。
有一天,他到野外游玩,见到河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用力磨着。
李白很奇怪,就上前问道:老婆婆,您这是在干什么呀?老婆婆一边磨铁棒,一边回答说: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被老婆婆的行为所感动,向她深深行了个礼,回家发奋读书去了。
古人励志求学的故事3: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45a4d62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80.png)
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古代文人求学的故事篇①:《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特别想读书,可是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
他家隔壁每天晚上都会点起明亮的灯烛。
匡衡发现,邻居家的灯光能透过墙上的一点缝隙照过来。
于是,他就把那个小缝隙像小老鼠打洞一样慢慢凿大了一些。
每天晚上,匡衡就借着这一丝一缕透过来的光,趴在那里如饥似渴地读书。
寒来暑往,他从未停止。
有时候冬天,那小洞里透进来的风冷飕飕的,但匡衡也不在乎,整个人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匡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读书的强烈渴望,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知识。
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学习的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像匡衡家没钱点灯这种不利的情况,但只要我们有一颗渴望知识的心,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在学习之路上不断前行。
孩子们啊,要是你们在学业中碰到问题,可别轻易放弃,得像匡衡一样想方设法去克服,要有这样的自立精神才能学有所成。
篇②:《车胤囊萤夜读》车胤小时候听说夏天的萤火虫尾巴会发光,有天晚上,他就把几只萤火虫抓起来放进一个白色的布袋子里。
那些小萤火虫在袋子里一闪一闪的,就像一个个天上眨着眼的小星星,把黑暗的夜晚照出了一点亮光。
车胤就拿着这个装满萤火虫的袋子坐在院子里读书。
可是那些小萤火虫很调皮呀,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飞到那儿,车胤就小心翼翼地整理袋子,不让萤火虫跑掉。
随着夜越来越深,人也越来越困,但车胤看着袋子里的亮光,又振作起精神继续读书。
车胤这小机灵鬼,他从平凡的萤火虫身上找到办法来解决夜晚没灯读书的问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要获取知识,就要有勇气去尝试各种办法。
不要害怕过程有多艰辛,像车胤抓萤火虫时可能会失败很多次,但他成功后就很好地利用了萤火虫的微光。
小朋友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勇敢地去探索新途径,实现自己的梦想。
篇③:《孙敬悬梁刺股之悬梁》孙敬小时候读书非常勤奋。
有一天,他读书读着读着就困得不行了,脑袋一点一点的,就像小鸡啄米似的。
这可怎么行呢?他看到房梁,突然灵机一动。
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
![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032c5a22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91.png)
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这个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比普通人更加勤奋的人,在暗处他们不忘韬光养晦,所以他们才有了发光发亮的机遇,在历史的长河下,留下自己的芳名。
比你优秀的人尚且如此,那么,你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编整理的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11:刘勰佛殿借读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
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2: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
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3:齐白石挂角读书从小读《三字经》,就知道了古人“负薪”、“挂角”的勤学故事。
“挂角”说的是唐朝李密,初为隋炀帝宿卫,后辞去发愤读书,骑牛到外地寻师,以《汉书》挂牛角,行、止皆展读。
阅《齐白石状略》,知道这位杰出艺术家少时也曾“挂角”读书,打下古文基础。
4:悬梁刺骨战国时期,洛阳城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为了日后以做大官,他拚命读书。
有时读得太疲倦了,免不了要打瞌睡。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拿着一把锥子,瞌睡来了,就刺一下大腿,痛了,也就睡不着了,以便继续读下去。
无独有偶,汉朝的孙敬,人称“闭户先生”,常常独自关门读书。
有时实在太累,为了防止打瞌睡,他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梁上,一头结着头发,让头颈正直地吊住。
这样,如果打瞌睡,就会扯痛头发,立刻惊醒。
于是,后人用“悬梁刺股”来形容勤学好读的精神。
5: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08f7ee9cc17552706220859.png)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30篇)1.凿壁偷光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
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
”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3.囊萤映雪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6.韦编三绝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
’”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7.下帷读书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8.三余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
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10个
![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10个](https://img.taocdn.com/s3/m/854a158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3a.png)
古人那些读书求学的趣事
话说古时候,人们对待读书求学那叫一个认真啊!先说说那个匡衡吧。
你知道“凿
壁偷光”的故事吗?说的就是他。
家里穷得连灯油都买不起,可他却愣是凿开了墙
壁的缝隙,借着邻居家的灯光来刻苦学习。
你说这精神头儿得多足啊!
还有那个孙敬和苏秦。
一个用绳子把头发绑在房梁上,一个拿锥子刺大腿——为
了啥呀?还不是怕自己困倦睡着了影响学业嘛!“悬梁刺股”,想想都觉得疼呢!不
过这种毅力也真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车胤呢,也是个人才。
家境贫寒的他没钱买灯油,就利用萤火虫的光亮来看书。
一到夏天晚上,他就找来个袋子装萤火虫,然后借着微弱的光芒苦读到深夜。
“囊
萤映雪”中这一半就是他啦!
哦对了,还有祖逖和刘琨这对好朋友,“闻鸡起舞”听过吧?每天听到鸡鸣就赶紧起
床练剑、习武兼修文,立志报效国家,他们的故事多励志啊!
再说说李密,《陈情表》里那个感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其实他还是个小的时候,
母亲去世早,靠祖母抚养长大。
他在山上劳作时都带着书本,有空就读两页,后来终于学有所成,也算不负辛劳了。
再有像宋濂这样的学霸就更不用说了,“送东阳马生序”写得多好啊,讲的就是他自
己小时候借书抄录、顶着严寒去求教的事儿。
一介布衣能做到大学问家,那可真是吃了不少苦的!
(接下来咱换个说法)哎,你听说过江泌随月读书的故事么?江泌白天要干活,
只能到晚上才能抽时间读书。
可是天一黑又没光亮,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爬上屋顶,坐在瓦片上借着月光看书。
看来古人的智慧无处不在呐!。
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6fd2ea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06.png)
古人刻苦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1. 悬梁刺股:这个成语由“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组成。
“头悬梁”讲的是汉朝的孙敬刻苦好学,每天一早就起来读书,直至深夜。
因为疲劳瞌睡,他就把绳子的一头拴在屋梁上,一头系在自己的头发上,这样一打盹,头皮就会被扯痛,从而继续读书。
“锥刺股”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苏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想睡觉时,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使自己清醒起来,继续苦读。
2. 囊萤映雪:“囊萤”说的是晋代车胤,他幼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指的是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他们虽然家境贫困,但勤奋好学,最终都有所成就。
3.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
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4.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
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这些成语故事展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渴望和为求学付出的不懈努力。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1篇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92cfee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6.png)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10篇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一:匡衡凿壁借光读书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
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
一天夜里,他正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邻居家灯火通明。
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借过来就可以读书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
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读书了吗?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
顷刻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儿地方。
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贵的光亮处,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
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们成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学习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
但要努力克服这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名人刻苦读书的小故事二:鲁迅在三味书屋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
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
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
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
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
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
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
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8827cd9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e.png)
1、负薪挂角负薪挂角讲的是两个故事。
“负薪”讲的是朱买臣每天上山砍柴时都背着书,边走边看;“挂角”讲的是李密在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在牛吃草时他就坐在草地上读书。
负薪挂角这个成语出自宋·王应璘的《三字经》,原文是“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读书。
负薪挂角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仍然应该坚持学习,勤奋读书,不畏辛苦。
2、韦编三绝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他家境清贫,无法像富家子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热爱学习,便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
他自十五岁开始勤学苦读,由于没有人教,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就向所有懂点知识的人请教。
他曾请教过当官的人,也曾请教过寻常老百姓;曾向白发苍苍的老人请教过,也曾向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请教过。
孔子一心向学,虽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在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学者了。
那时候,纸张还没有出现,竹子成了制作书籍的主要材料。
人们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签,轻轻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写字,人们称之为“竹简”。
竹简拥有一定的长度与宽度,一根竹简只允许写一行字,最多写几十个,少则写八、九个。
一部书的完成需要许许多多的竹简,书的内容全部落到竹简上以后,还要用极为牢固的牛皮绳子将这些竹片按照一定顺序编联起来,这样就方便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称为“韦编”。
一部书的完成,常常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
如《易经》这样的书,自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所以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时期才开始研读《易经》。
《易经》这部古书,是比较难读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读了一遍,还仅仅只是了解了它的内容。
接着,他读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经》的基本要点。
后来,他又读第三遍,这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较为透彻的理解。
从此以后,为了深入研读这部书,同时也为了方便给弟子们讲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经》翻阅了多少遍,这样下去,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被磨断了好几次,只好换上新的再读。
古人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
![古人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3ac17478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a.png)
【导语】读书是享受的过程,读书是充实⾃我的过程,读书既可以是业余爱好也可是专职研究。
在古代,能够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于是才有了凿壁偷光、映雪囊萤这样的传奇故事。
古⼈尚且能够做到克服重重困难勤奋读书,对于⾐⾷⽆忧三餐温饱的现代⼈来说,更应该多看、多读、多积累,在⼈⽣的道路上越⾛越宽⼴。
下⾯是⽆忧考分享的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亲⽆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夏天的⼀个晚上,他正在院⼦⾥背⼀篇⽂章,忽然见许多萤⽕⾍在低空中飞舞。
⼀闪⼀闪的光点,在⿊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集中在⼀起,不就成为⼀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只⼝袋,抓了许多萤⽕⾍放在⾥⾯,再扎住袋⼝,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的官。
晋代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外⾯⼗分明亮,原来,那是⼤雪映出来的。
于是他倦意顿失,⽴即穿好⾐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地上映出的雪光,⽐屋⾥要亮多了。
此后,每到下雪的夜晚,他都会在雪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功成名就。
【篇⼆】古⼈勤奋读书励志故事:孔⼦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为⼀根⽵简上写字,多则⼏⼗个字,少则*个字。
⼀部书要⽤许多⽵简,通过牢固的绳⼦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绳编连的叫“绳编”,⽤熟⽜⽪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简通过熟⽜⽪绳编连起来的。
孔⼦“晚年喜易”,花了很⼤的精⼒,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大全
![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9a15b43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1e.png)
古代名人求学故事大全:
1.程门立雪:宋朝的杨时为了求学,曾冒着大雪在程颐门前等待,直到积雪一尺多厚。
他的坚持和诚意最终打动了程颐,得以拜师学习。
2.车胤囊萤:东晋的车胤家境贫寒,常常无油点灯。
为了夜读,他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通过这种方法,他的学识与日俱增,最终成为知名学者。
3.牛角挂书:隋朝的李密小时候给人放牛,但他热爱学习,每天都会在牛角上挂几本书,利用放牛的时间读书。
4.凿壁借光:西汉的匡衡小时候家境贫寒,白天劳作,晚上无钱买烛读书。
他因此凿壁引邻家的光亮来读书,这种刻苦求学的精神最终让他成为大学问家。
5.宋濂苦学:元代的宋濂因家境贫寒,只能借书来读。
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他不惜当掉衣物,历尽艰辛来到城中求学,最终通过不懈努力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
6.欧阳修苦读:宋朝的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
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他则通过借书、抄书的方式废寝忘食地读书,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7.范仲淹断齑划粥: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勤奋好学。
他的精神感动了寺院长老,得以进入南都学舍学习。
他坚持简朴的生活,不接受馈赠,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三字经中古人勤学的例子
![三字经中古人勤学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721bd540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f.png)
《三字经中古人勤学的例子》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三字经》里那些古人勤学的故事。
头一个要说的就是“头悬梁”的孙敬。
孙敬特别爱学习,可有时候学着学着就困了。
为了能一直保持清醒,他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房梁上。
只要一打瞌睡,头发一扯,疼得他马上就清醒了,接着继续读书。
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呀!还有“锥刺股”的苏秦。
苏秦也是刻苦读书,到了晚上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用疼痛来赶走瞌睡虫。
再说说车胤囊萤。
车胤家里穷,晚上没有灯油读书。
他就想了个办法,在夏天的晚上捉很多萤火虫,装在袋子里,借着萤火虫的光读书。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就说车胤吧,有一天晚上,他到处找萤火虫,草丛里、树林里,跑得满头大汗。
好不容易捉到了一些,他高兴极了,赶紧跑回家,把萤火虫放进袋子,开始认真读书。
还有孙康映雪。
孙康也是因为家里穷,冬天的晚上借着雪的反光读书。
这些古人,条件那么艰苦还那么努力学习,咱们现在有明亮的灯光,舒服的桌椅,更应该好好学习啦。
同学们,咱们要向这些古人学习,不怕困难,努力读书!《三字经中古人勤学的例子》同学们,咱们接着讲讲《三字经》里古人勤学的事儿。
“如负薪,如挂角”说的是朱买臣和李密。
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背着柴还不忘学习。
李密放牛的时候,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拿起来读。
还有“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苏洵小时候不爱读书,到了二十七岁才开始努力,最后也成了大文学家。
我再给大家讲个朱买臣的故事。
有一次,朱买臣背着重重的柴,走在路上还在嘴里念叨着书里的内容。
别人都笑话他,可他根本不在乎,还是专心读书。
还有匡衡凿壁偷光。
匡衡家里穷,晚上点不起灯。
他发现隔壁家的灯光能透过来,就在墙上凿了个洞,借着那点光读书。
同学们想想,他们在那么难的情况下都能坚持学习,咱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呀?《三字经中古人勤学的例子》同学们,咱们再来说说《三字经》里古人勤学的例子。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这说的是梁灏。
他年纪很大了才考中状元,后悔自己读书太晚。
关于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三则
![关于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三则](https://img.taocdn.com/s3/m/19a2e0e0bb4cf7ec4afed0b3.png)
关于古代勤奋读书的故事三则
1、《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2、《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3、《牛角挂书》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
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
"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
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这些等闲之辈所具有的。
"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
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关于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
![关于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e2bc7a4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a.png)
关于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
1.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中贫困,夏天他用练囊装萤火虫来照明读书;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你能想象在那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求学吗?就像现在的有些孩子,条件这么好却不懂得珍惜!
2.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哎呀呀,这得多有决心啊,现在谁要是有这种精神,还怕学不好吗?
3. 悬梁刺股: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的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
这是多么拼命的做法呀,我们现在学习要是有他们一半的毅力,那该多棒呀!
4. 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子。
这得对知识有多大的渴望呀,我们对学习要是也能这样如饥似渴,那可不得了!
5.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当公鸡报晓就起来练剑。
想想看,一般人听到鸡叫还在睡大觉呢,人家却起来奋斗了,这能不成功吗?
6. 手不释卷: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手不释卷。
一个大将还这么爱学习,我们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结论:古人求学的这些成语故事真的太激励人啦!他们的精神和毅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呀!。
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
![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26ed53a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5.png)
古人求学的成语故事1. 悬梁刺股:汉朝的孙敬呀,那可真是刻苦得让人佩服。
他为了好好读书,竟然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这要是一打瞌睡,头皮就被扯得生疼,立马就清醒了。
还有战国的苏秦,读书困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我的天呐,这得多疼呀!你说说,他们这股子劲儿,咱要是有,那还有啥学不会的呀!比如你学习的时候老容易犯困,咋就不能学学人家悬梁刺股呢!2.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里穷得很呐,但他又特别想读书。
那咋办呢?嘿,他就想了个办法,把墙壁凿了个洞,借着邻家的光读书。
哇,这也太机智了吧!想想看,如果现在有个孩子也这么努力,那成绩能不好吗?就像隔壁小王,要是有匡衡这股劲儿,那肯定能成为学霸呀!3. 囊萤映雪:晋代有个叫车胤的,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还有孙康,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哎呀,这可真是想尽办法呀!这在现在不就像你在昏暗的路灯下还坚持看书一样嘛,多了不起呀!要是你也有这决心,还愁学不好?4. 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那可是有大志向的人呐!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多有魄力呀!要是换做你,能做到每天早早起来奋斗吗?就像你们班的小明,要是能闻鸡起舞,那绝对能进步神速啊!5. 牛角挂书:李密呀,骑在牛背上还在看书,把书挂在牛角上。
这也太入迷了吧!这就好像你走路都在背单词,那能学不好吗?比如你平时也可以随时带着书,有空就看两眼嘛。
6. 手不释卷:三国时候的吕蒙,那是真爱读书呀,不管啥时候都书不离手。
这不就跟咱班的学习委员一样,随时随地都在看书。
你说要是大家都这样,那得多厉害呀!你也得学学人家,手不释卷起来呀!7. 韦编三绝:孔子读《易》,竟然把编连竹简的皮绳都弄断了好多次。
哇塞,这是读了多少遍呀!你要是对待每本书都这么认真,那知识还不都进你脑袋啦!就像你喜欢的那本故事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古人刻苦求学的故事
程颐(1033~1107)
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 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
程颐、程颢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 两人以才学深得世人称誉 ,向他们求 教的学子络绎不绝。
杨时(1035-1135),
北宋哲学家,字中立。晚年隐居于 龟山,学者称为龟山先生。
杨时是位进士,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 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 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 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 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典故
从此,每天晚上读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 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 大学问家。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刺骨”典故
战国时期,一个名叫苏 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 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 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 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 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 常打盹,直想睡觉。
相传有一次,杨时和一个同学在读书时争论起 来。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 专门去请教程颐老师。
他们走到程老师家门口,看见程老师坐在椅 子上睡着了。杨时_悄__悄__地__对同学说:“程老师 正在休息,咱们在这儿等一会儿吧!”
他们就_一__声__不__响__地站在门口,一 边默默地背书,一边静静地_等__待__着__。
程门立雪:
杨时和他的同学为了弄清问题,但是不愿打扰老 师 ,所以他们静静地在风雪中等候老师。
现比喻尊敬师长、求学心切的学生。
悬梁 用绳子绑住头发,吊到屋梁上去。
刺股 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目的赶是为了走疲倦,使自己清醒过来,继 续用功读书。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悬梁”典故
东汉的时候,有个名叫孙敬的人 到洛阳太学求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 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 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 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 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 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 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为了尽快弄清问题, 但又不愿___打__扰老师休息, 所以杨时和他的同学静静地在风雪中等待老师醒来。
老师,您正在休 息,我们怎么能
惊动您呢!
外面雪这么 大,你们为 什么不进屋
呢?
过了很久,程老师醒来,发现两个学生站在大雪纷 飞的门外,就急忙把他们拉进屋里,心疼地说:
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 舞的大雪,久久没有说话。心想: ___________。
成语“悬梁刺股”由两个故事组成.
“刺骨”典故
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 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 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 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 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 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 说服齐、楚、燕、韩、赵、 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 印。
悬梁刺股意思是只要付出时间 和精力,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