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病.ppt
2020年第四章+甘薯病虫害精品版
第四章甘薯病虫害一、甘薯病害1、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俗称黑膏药、黑疮。
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
此病不仅在大田为害严重,还导致烂苗床,烂窖,减产严重,而且病薯含有毒素,人食用后引起头晕,牲畜食后会引起中毒,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症状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主要为害薯苗和薯块。
用带病种薯育苗,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上育苗,都能引起种薯及幼苗发病。
薯苗受害多在苗的基部和其白色部分开始发病,初形成黑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病斑逐渐扩展,以致包围整个薯苗基部形成黑根,湿度大时,根腐烂表面生有黑色刺毛状物。
地上部病苗衰弱,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薯苗枯死。
病苗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基部变黑腐烂,枯死,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病轻的在与表土层交接处长出少数侧根继续生长,但植株衰弱,结薯少而小。
薯块受害,多在伤口(虫口或自然伤口等)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凹陷,病健交界处轮廓清楚。
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墨绿色,味苦,变色组织可深入薯皮下2~5mm,有时深达20~30mm。
贮藏期间,病斑大,扩展快,常成大片包围整个薯块,使薯块腐烂,甚至造成烂窖。
潮湿时,病斑表面常产生灰色霉层和黑色刺毛状物,湿度大时,在刺毛状物顶端附有黄色腊状小点。
薯拐受害,常变褐色或黑褐色,中空或表皮龟裂,但薯拐上绿色秧蔓一般不发病。
发生特点甘薯黑斑病菌是真菌,为子囊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et Halsted)侵染所致。
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贮藏病薯和大田及苗床土壤、粪肥中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离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
病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此外,病原菌也可从芽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伤等处侵入。
育苗时,病薯或苗床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浇水而向四周扩展,使秧苗发病越来越重,甚至因种薯种苗腐烂造成烂苗床,严重影响育苗数量和质量。
甘薯黑斑病的症状与防治
甘薯黑斑病在甘薯苗期、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一般不会危害绿色部分,黑斑病又名黑疤病。
这种病会随着种薯、种苗的引进而产生传播,黑斑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
薯苗发病部位一般在幼苗茎基部产生长椭圆形略微凹陷的黑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幼苗和种薯会变黑腐烂,造成薯苗死苗。
如果把带病薯苗栽到大田后很难成活。
甘薯在贮藏期感病较多,病斑一般出现在薯块裂口或害虫咬伤处,呈黑褐色,椭圆形,分界明显,中间部分稍凹陷。
把病薯切开后,病斑部位的薯肉呈青褐色或深绿色,有明显苦味。
如果发现病薯立即清理出窖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以免造成大面积传播。
1发病症状甘薯整个生育期和储藏期间都可发生黑斑病,主要危害薯块和薯苗茎基部,自然条件下,绿色部分很少发病。
大田生长期栽插后7~14d ,病苗基部叶片脱落,蔓不伸长,受感染的薯苗根部会产生椭圆形凹陷的黑斑,根部腐烂,仅剩下纤维状物,逐渐死亡。
阴雨天时,发病部位出现灰色霉状物。
如果把带病薯苗移栽到大田后,严重的会很快死亡,病轻的叶片发黄脱落,生长较慢,地表处有少数侧根长出,结薯较少影响产量。
薯蔓上的病斑可蔓延到新结的薯块上,多在伤口处产生黑褐色斑块,圆形或菱形,中间部位稍凹陷,长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病斑内部深绿色,有明显苦味。
贮藏期薯块上的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开始为黑色圆点,逐渐变大呈圆形、椭圆形或菱形状病斑,界线清晰。
病部薯肉较硬,颜色呈深绿色。
甘薯黑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死苗、烂床和烂窖的主要原因。
病薯体内含有有毒物质,动物吃后可引起气喘病,严重的可导致中毒死亡。
甘薯黑斑病发病温度在10℃~33℃之间。
土壤湿度大,利于发病。
地势低洼,土质黏重的地块容易发病,地势较高、沙性土质的地块发病甘薯黑斑病的症状与防治张金辉(灵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河北灵寿050500)植物保护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第9期最近,草地贪夜蛾(又叫秋黏虫)快速入侵我国,河北省、市、县各级植保部门抓紧落实、安排部署、积极行动防治草地贪夜蛾。
任务3黑斑病甘薯中毒
• • • • • • 概述 病因 症状 病理变化 诊断 防治
概述
• 黑斑病甘薯中毒俗称喘病,是由于吃了一定量的黑斑病甘 薯引起的。其特征为急性肺水肿与肺泡气肿,严重呼吸困 难以及后期皮下气肿。 • 本病多发生于黄牛、水牛及乳牛,羊次之。
病因
• 甘薯黑斑病的病原是一种霉菌,当这种霉菌侵入甘薯的虫 害部分或表皮裂口,则甘薯表皮干枯、凹陷、坚实,出现 圆形或不规则的暗黑色斑点,表面长有刚毛,甘臭、味苦。 有毒物质为翁家酮、甘薯酮和翁家醇。若牛食入一定量的 病薯或病薯酿酒后的酒糟即可发生中毒。
症状
• 牛发生中毒时,一般多突然发病。发病后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呈轻 度前胃弛缓症状,继而,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蠕动减弱,内容 物黏硬,肠音减弱,粪便硬固色暗,并附有黏液乃至血液,亦有不少 发生腹泻的。整个病程中体温始终不高。 • 本病特别明显的症状是呼吸困难。病初,病牛呼吸浅表而疾速,每分 钟可达80~100次,以后呼吸次数逐渐减少,但呼吸运动加深,鼻翼 煽动,胸腹起伏,头颈伸张,呻吟,长时间呆立,不愿卧下,甚至张 口大喘,此时在较远处即可听到如同拉风箱样的呼吸音,故俗称“牛 喷气病”或“牛喘病”。仔细听诊还可听到干啰音、湿罗音乃至爆裂 性啰音。由于呼吸困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量泡沫状鼻液及唾液不断流出,眼球突 出、瞳孔散大,呈现窒息状态。有些病牛,后期发生皮下气肿,由肩 胛部开始,逐渐扩延到颈部、肘部、背部乃至全身。
• 急性病例发病突然,迅速出现极度的呼吸困难,并于病后 24h内外,因窒息而死。 • 本病除少数急性病例外,病程可延续数日乃至1~2周。死 亡率往往超过50%。 • 羊发生中毒时,精神沉郁,黏膜充血,食欲及反刍减退至 停止,心机能减弱,节律不齐,脉搏增数可达90~150次 ∕min以上。呼吸困难,病情重剧者多因窒息而死。
甘薯黑斑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
甘薯黑斑病的症状与防治方法甘薯黑斑病又叫黑疔、黑疤病、黑膏药病等。
在育苗期、大田生长期、贮藏期都能发病,而且蔓延快,对甘薯生产威胁很大。
甘薯黑斑病症状与传播途径
薯苗发病一般多在入土白色部位,为椭圆形黑褐色内凹病斑。
薯块发病最初为黑褐色凹陷圆形病斑,以后病斑扩展,相互连接成不规则大病斑,界限显明,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斑中央生成黑色刺毛,病斑下薯肉为青绿色,可嗅到苦味,人畜均不能食用。
黑斑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3-27℃,低于10℃或高于35℃发病受到抑制,病菌孢子和菌丝在51-54℃热水中10-20分钟死亡。
黑斑病传播途径广,薯苗、薯块、土壤、肥料等均可传播。
甘薯黑斑病防治方法
该病防治的关键是培育无病薯苗。
温水浸种,51-54℃浸种10-12分钟,注意严格掌握温度,贮藏期受冷害的薯块不能用温水浸种。
药剂浸种,50%代森铵,200-300倍液;25%多菌灵300倍液;50%托布津200倍液浸种10分钟,入窖前排种前均可浸种。
药剂浸苗,栽插前用25%多菌灵1000-1500倍液、50%托布津1000-2000倍液浸基部3分钟。
三高一圃一留制,亦是防治黑斑病的有效方法,即入窖高温
愈合,排种时高温催芽,栽插时高剪苗,种好无病采苗圃,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需选择三年以上没种过甘薯的地。
薯类作物病害ppt课件.ppt
通过本次实验,能识别常见薯 类作物病害的症状特点,了解薯类 病害的病原形态,学习薯类病害的 诊断方法,为在生产上正确诊断病 害和进行防治工作打好基础。
一、甘薯黑斑病(Ceratocystis fimbriata)
甘薯黑斑病
症状:
为害时期:薯块,幼苗;
薯块:病斑多发生于虫伤、 裂口处,黑褐色,圆形或不 规则形,中央稍凹陷,轮廓 清楚,病斑上常产生灰色霉 层,后期可见黑色刺状物。 切开病薯,病组织呈黑色或 墨绿色,薯内有苦味。
PVY引起的马铃薯病毒病
PVY病毒粒子负染电镜照片
PVY病毒粒子超薄切片电镜照 片
十四、马铃薯线虫病(Globodera rostochiensis,G.pallida)
马铃薯茎线虫病
十、马铃薯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
典型症状: 叶片、分枝或植株呈急性萎蔫。植株茎基
部维管束为黄色或黄褐色,发病块茎芽眼变浅 褐色,可溢出菌脓,病块茎剖面维管束呈黄色 或褐色,重者呈环状腐烂。
布克氏菌属示意图
病原物:
分类地位:薄壁
菌门劳尔氏属。 菌体特征:杆状, 无芽孢,无荚膜, 极生鞭毛1-4根或 无鞭毛,G-。
糠皮型:线虫从病 薯表面侵入,病薯 表面呈龟裂状,病 部由外向内扩展, 呈糠皮型症状。
四、甘薯根腐病(Fusarium solani f.sp. batatas)
症状: 为害部位:根部; 病根变褐腐烂,地 上部节间缩短,直 立,秋季易开花。
病原物: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镰 刀菌属;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 形;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 厚垣孢子:淡褐色近球形。
十一、马铃薯环腐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甘薯病虫害
甘薯病虫害一、甘薯病害1、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俗称黑膏药、黑疮。
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
此病不仅在大田为害严重,还导致烂苗床,烂窖,减产严重,而且病薯含有毒素,人食用后引起头晕,牲畜食后会引起中毒,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症状甘薯黑斑病在育苗期、大田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主要为害薯苗和薯块。
用带病种薯育苗,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上育苗,都能引起种薯及幼苗发病。
薯苗受害多在苗的基部和其白色部分开始发病,初形成黑色圆形小斑点,稍凹陷,病斑逐渐扩展,以致包围整个薯苗基部形成黑根,湿度大时,根腐烂表面生有黑色刺毛状物。
地上部病苗衰弱,叶片发黄,发病严重时薯苗枯死。
病苗栽到大田后,病重的不能扎根,基部变黑腐烂,枯死,造成田间缺苗断垄。
病轻的在与表土层交接处长出少数侧根继续生长,但植株衰弱,结薯少而小。
薯块受害,多在伤口(虫口或自然伤口等)处出现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间凹陷,病健交界处轮廓清楚。
病部组织坚硬,薯肉呈墨绿色,味苦,变色组织可深入薯皮下2~5mm,有时深达20~30mm。
贮藏期间,病斑大,扩展快,常成大片包围整个薯块,使薯块腐烂,甚至造成烂窖。
潮湿时,病斑表面常产生灰色霉层和黑色刺毛状物,湿度大时,在刺毛状物顶端附有黄色腊状小点。
薯拐受害,常变褐色或黑褐色,中空或表皮龟裂,但薯拐上绿色秧蔓一般不发病。
发生特点甘薯黑斑病菌是真菌,为子囊菌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et Halsted)侵染所致。
甘薯黑斑病菌主要以厚壁孢子、子囊孢子、菌丝体等在贮藏病薯和大田及苗床土壤、粪肥中越冬,为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病薯、病苗是病害近距离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菌土壤、肥料、流水、农具及鼠类、昆虫等都可传病。
病原菌主要从伤口侵入,此外,病原菌也可从芽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幼苗根基部的自然裂伤等处侵入。
育苗时,病薯或苗床中的病菌直接从幼苗基部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病苗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浇水而向四周扩展,使秧苗发病越来越重,甚至因种薯种苗腐烂造成烂苗床,严重影响育苗数量和质量。
甘薯黑斑病.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 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 一季作区。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 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 菌病等。 四季作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 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冬作区。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 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多种种植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 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 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 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 病害蔓延较快。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 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2.选用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 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 薯。 ②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带菌。
一、症状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茎基白色部分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 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地上部苗衰 弱,重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 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生长期症状:多在薯块上的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病斑下层组织 墨绿色,病薯变苦,病部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贮藏期症状: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 ,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 凹陷。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 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
甘薯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结论与展望
01
02
03
甘薯黑斑病是甘薯生产 中的重要病害,对其发 生和防治的研究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应注重致 病机制的研究、抗病性 基因的挖掘和利用以及 绿色防治技术的研究。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新的防治技术,有望为 甘薯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提供有力的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病原菌通过伤口侵入 ,在适宜条件下繁殖 并扩散,引起再次侵 染。
甘薯在收获、运输和 贮藏过程中,由于造 成伤口,有利于病菌 的侵入。
发病条件
温度
甘薯黑斑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5~ 30℃,在15℃以下或35℃以上不发 病。
湿度
湿度对甘薯黑斑病的发病也有很大影 响,湿度高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繁 殖。
土壤
土壤质地和pH值对甘薯黑斑病的发 病也有影响。沙质土壤或酸性土壤有 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繁殖。
伤口
甘薯在收获、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 的伤口,为病原菌的侵入提供了有利 条件。
02
甘薯黑斑病的防治
农业防治
01
02
03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黑斑病有较强抗性 的甘薯品种,提高抗病能 力。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保持田 间卫生,及时清除病残体 ,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对其他植物的影响
病害传播
甘薯黑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可以通过气流、雨水、昆虫等传播途径传播到其他 植物上,对其他植物造成危害。
破坏生态平衡
如果甘薯黑斑病得不到及时防治,会破坏生态平衡,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 不利影响。
04
甘薯黑斑病的预防措施 与建议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
选用对甘薯黑斑病有抗性的品种是预防该病发生 的重要措施之一。
甘薯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秧苗 栽到 大 田 l 2周 内 , 部叶 片发 黄 脱落 , ~ 下 地下 部 分 腐烂 , 片 死 亡 , 成 严重 的 要补 苗 几 次 , 有时 接 近 土 表处 仍 可
生根 , 生长不良 , 但 天旱 时极 易死 亡 。 薯块 形 成 过程 中以 收 获 前感 病较 多 , 斑 多发 生在 虫 伤及 自然 裂 口处 , 病 呈黑 色圆
3 3 m 以 上 剪 下 , 过 高 剪 的 秧 苗基 本 不 带 病 , 作 时 要 . 3c 经 操
注意 不 要把 秧 苗 带病 的基 部和 带 菌 床 土 拔 出坑 面 , 以防 传 播病 害 。 322 药剂 浸苗 。 苗 用 5 %代森 铵 5 0倍 液 浸 苗 1 n .. 秧 0 0 0mi ,
地和 安全 贮藏 4个 环 节 , 能控 制或 消灭 黑斑 病 。 就 阳谷 县 七 级镇 在 贯彻 综合 防 治措施 时 总结 “ 三选 ” 出窖时 选 、 种 后 : 浸 选、 上炕 时选 ; 三浸 ” 浸种 薯 、 苗 、 窝 瓜 种 ; 三建 ” 建 “ : 浸 浸 “ : 立 采 苗圃 、 种 地 、 藏 管理 责 任 制 的好 经 验 , 彻 底消 灭 留 贮 为 黑 斑病 树 立 良好 范例 。
侵 染循 环 中的 主要 矛盾 , 并掌 握黑斑 病 菌寄 主 少 、 土壤 中 在 易 受 其他 微 生 物 的克 制 、 高温 、 干燥 的弱 点 。 怕 怕 全面 贯 彻 以繁 殖 无病种 薯 为基础 , 安全 贮 藏为 保证 , 培育 无病 壮 苗 为 中 心 的综 合防 治 措施 , 抓 育 苗 , 田防 治 , 立 无病 留 种 狠 大 建
31 培 育 无 病 壮 苗 .
全 苗 . 其严 重 的是病 害 自田间带 入 窖 内 , 尤 引起 其他 微 生物 的混 合 侵染 , 成 烂 窖【 因此 , 须加 强领 导 , 抓 以农 业 造 l j 。 必 狠
甘薯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甘薯黑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甘薯黑斑病的发生症状、发病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以为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黑斑病;发生症状;发病条件;防治措施甘薯黑斑病是甘薯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
苗期引起烂床,病苗移栽大田后,常造成死苗、缺株,虽多次补栽也不能全苗,尤其严重的是病害自田间带入窖内,引起其他微生物的混合侵染,造成烂窖[1]。
因此,必须加强领导,狠抓以农业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坚持年年防治,争取彻底消灭黑斑病害。
1 发生症状1.1 育苗期用带病种薯或带有病土、病肥的苗床育苗,都能使苗床薯块和秧苗感病。
薯块上初生黑色凹陷的小斑点,严重时苗基全部变黑,被称为黑根,病部生灰霉黑色刺毛状物及黑粉,病苗矮小发黄。
1.2 生长期秧苗栽到大田1~2周内,下部叶片发黄脱落,地下部分腐烂,成片死亡,严重的要补苗几次,有时接近土表处仍可生根,但生长不良,天旱时极易死亡。
薯块形成过程中以收获前感病较多,病斑多发生在虫伤及自然裂口处,呈黑色圆形,中部稍凹陷,坚实且轮廓清晰,病部产生灰霉黑色刺毛状物及黑粉,病斑甚浅,受病组织呈青褐色,有苦味。
1.3 贮藏期薯块上病状与生长期相似,但病斑较深,黑斑病菌侵染后易诱使其他微生物的侵入而引起腐烂。
2 发病条件黑斑病菌在10 ℃以下、35 ℃以上不能发育,病菌的这种抗温限度有利于防治。
育苗期因苗床加温、浇水、覆盖以及薯块上存在大量伤口是黑斑病流行最有利的条件。
因此35 ℃以上高温育苗是控制发病的有效措施。
生长期土壤温度都能诱发病害,如地下害虫、田鼠多,造成伤口多,黑斑病就相应严重,生长后期雨水多,表皮易破裂,发病也重。
贮藏期窖温10~14 ℃发病极轻,15 ℃以上开始发病,温度愈高,发病愈重[2-3]。
至35 ℃又可抑制发病,入窖初期,呼吸作用旺盛,放出热量多,如通风换气不良,高温、高湿就会导致黑斑病迅速发展蔓延。
因此,在重病地区,降低和缩短入窖初期由于发汗引起的高温、高湿,可有效控制贮藏期黑斑病的流行。
甘薯黑斑病的防控
植物医院·种植甘薯黑斑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是造成甘薯烂窖烂床、死苗的主要原因。
该病在育苗期、大田生长期和贮藏期都能造成危害。
1.苗期症状。
苗期主要侵染茎基部,表现为生长不旺、叶色淡、幼苗卷缩。
病苗茎基部长出黑褐色椭圆形或菱形病斑,稍凹陷,初期上有灰色霉层,后逐渐产生黑色刺毛状物和粉状物。
严重时,幼苗呈黑脚状而死,或未出土即烂于土中,种薯变黑腐烂,造成烂床。
2.薯块症状。
病斑为褐色至黑褐色,中央稍凹陷,上生有黑色霉状物或刺毛状物。
病薯有苦味,不能食用。
贮藏期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棱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产生刺毛状物。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有的以菌丝体附在种薯上越冬。
发病温度8~35℃,最适发病温度25℃,贮藏期间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
黑斑病传播途径广,薯苗、薯块、土壤、肥料等均可传播。
病菌从伤口侵入,低洼阴湿、土质黏重的环境利于发病。
4.防治方法。
该病防治的关键是培育无病薯苗。
(1)农业措施:种好无病采苗圃,实行轮作倒茬,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壮苗,留种田需选择3年以上没种过甘薯的地块。
(2)药剂浸种:50%代森铵200~300倍液,或25%多菌灵3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浸种10分钟,入窖前和排种前均可浸种。
(3)温水浸种:51~54℃温水浸种10~12分钟,注意严格掌握温度,贮藏期受冷害的薯块不能用温水浸种。
(4)药剂浸苗:栽插前用25%多菌灵1000~1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2000倍液浸基部3分钟。
(5)高温育苗和高剪苗:排种时高温催芽(苗床温度35℃左右),栽插时高剪苗(离床面5厘米剪苗)。
(宗旺)甘薯黑斑病的防控黑病防控业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出发点,充分协调各个生态因子的抗病能力,与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效果显著。
生物农药由于其特殊的作用机制,使用难度相对较大,一般农户难以准确把握,必须结合植保部门的预测预报提前施用。
薯类病害(PPT 61页)
苗期受害出苗率低、矮小、发黄。纵剖茎基部,内有褐 色空隙,剪断后不流乳液或很少。严重苗内部糠心可达秧 蔓顶部。大田期受害,主蔓茎部表现褐色龟裂斑块,内部 呈褐色糠心,病株蔓短、叶黄、生长缓慢,甚至枯死。
薯块受害症状有3种类型: ①糠皮型。薯皮皮层呈青色至暗紫色,病 部稍凹陷或龟裂。 ②糠心型。薯块皮层完好,内部糠心,呈 褐、白相间的干腐。 ③混合型。生长后期发病严重时,糠皮和 糠心两种症状同时发生呈混合型。
4.实行轮作 重病地应与玉米、小麦、高梁、谷子、棉花、 花生、芝麻等实施5年以上轮作,水旱3-4年轮作效果更佳。
5.消除病残体 病薯、病苗和病蔓是主要侵染来源,在春季 育苗、夏季移栽和甘薯收获入窖贮藏三个阶段严格清除病薯 残屑、病苗、病蔓,集中烧毁或深埋。
6.药剂防治
(1)药剂浸种薯:辛硫磷浸薯苗15min。
4 再侵染:有多次再侵染,但贮藏期一般只有 一次侵染。
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
与品种抗病性、土壤环境、伤口、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
1.品种的抗病性:
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其抗病性与皮层 薄厚、薯块质地、含水量多少、伤口木栓层形成快慢等 特性有关。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 愈合速度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目前,尚未发现甘薯对 黑斑病免疫的品种。
图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病原生物学:
病 菌 在 培 养 基 上 生 长 的 温 度 范 围 为 9-36℃ , 适 温 为 2530℃。
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1-53℃。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与初侵染来源: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 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带 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其次是带 有病残组织的土壤和肥料。
★甘薯病害
★甘薯病害甘薯病害:1.甘薯黑斑病、2.甘薯茎线虫病、3.甘薯根腐病4.甘薯软腐病、5.薯瘟病、6.甘薯疮痂病、7.甘薯蔓割病、8.甘薯根结线虫病、9.甘薯镰刀菌干腐病、10.甘薯紫纹羽病、11.甘薯病毒病甘薯病害:黑斑病、茎线虫病、根腐病、软腐病、薯瘟病、疮痂病、蔓割病、根结线虫病、干腐病、紫纹羽病、病毒病1.甘薯黑斑病甘薯黑斑病传播途径:甘薯的一种检疫性病害,病菌通过土壤、薯窖、不充分腐熟的积肥、种薯、薯苗等传播,在甘薯的伤口处侵入。
甘薯黑斑病危害幼苗特征表现:幼苗感染黑斑病,开始在基都产生梭形褐色斑点,逐渐发展成为椭圆形黑斑并凹陷,进而使幼颈部全部变黑,带病苗栽后难以成活,栽后1~2周叶片从基部变黄脱落,直到全株枯死。
甘薯黑斑病危害块根特征表现:块根发生黑斑病,主要是呈现圆形稍稍下凹黑斑,逐渐扩大并向薯内深处发展,在内部沿维管束传播扩展,失去可食性。
甘薯黑斑病农业防治方法:①严格薯田轮作周期,保证4年以上。
②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秧苗。
③贮藏窖熏蒸、种薯处理。
④秧苗处理。
甘薯黑斑病贮藏、种薯处理方法:贮藏窖先加温 35~38℃三昼夜,然后快速降温到10~14℃,或在窖内利用锯末掺硫磺点燃熏蒸。
种薯上炕后l~2天,温度增高至30~32℃促成伤口组织愈合,3~5天,温度增至 35~37℃,以产生甘薯丙酮,抑制黑斑病孢子萌发。
药剂处理种薯,可用80%402抗菌剂兑水1500倍浸种10分钟。
甘薯黑斑病药剂防治方法:栽前先将基部着生有不定根的白色部分剪除,留有绿色茎以上部分,然后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液浸泡3分钟,浸苗高度6~7cm,浸后即可扦插。
2.甘薯茎线虫病甘薯线虫病是我国甘薯重点检疫对象,俗称糠心病、空心病、糠梆子等,是我国薯区的主要病害。
甘薯茎线虫病危害植株特征:甘薯植株感线虫后生长缓慢变小,茎蔓变暗;甘薯茎线虫病危害薯块特征:薯块感病后外观表现出暗灰色,有时纵裂或龟裂。
解剖内部,薯肉变成黑白相间的糠心或黑色海绵状,薯肉全部被破坏,失去可食性。
甘薯黑斑病的识别及其防治措施
2015年第3期现代园艺甘薯又被称为地瓜,是一种古老的农作物,它不仅含有较高的淀粉,还含有一些蛋白质和脂肪,红色肉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甘薯虽好,但甘薯黑斑病一直以来都是难以解决的病害问题,它不仅严重影响甘薯的生产和储存,造城死苗、烂床和烂窖,牛羊等牲畜吃了病薯,还能引起气喘病而死亡。
因此,防治黑斑病的发生对薯类作物的种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1甘薯黑斑病危害及症状在已知的50多种薯类病害当中,甘薯黑斑病对薯类的危害较为严重,从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后,自北向南不断蔓延。
从发病的时间来看,甘薯在幼苗期、生长期、贮藏期等阶段都有一定的机会遭受黑斑病危害,严重时可使窖藏种薯的损失高达60%~70%。
根据资料不完全统计,黑斑病对甘薯每年造成的产量损失占总产量的5%~10%,为我国甘薯的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害。
甘薯黑斑病的侵入途径多种多样,病毒可以直接进入甘薯苗根基,也可以从薯块伤口侵入,甚至于虫咬、裂口、根眼等部位,都成为黑斑病的主要侵入途径。
甘薯黑斑病除了会对薯类产量造成重大影响之外,患病的甘薯可以产生黑疱霉酮等物质,如果喂食家畜时会引起中毒或死亡,如果用患病甘薯作为发酵原料酿酒,则对酵母菌或酶菌产生毒害,不利于酒精的产生。
甘薯黑斑病又被称为甘薯黑疤病,主要危害薯苗和薯块,但对绿色部分不构成威胁。
薯苗染病初期,幼茎地下部分或茎基部产生梭形或长圆形稍凹陷的黑斑,逐渐向地上蔓延,成为纵长病斑,继续扩大使幼苗茎基部全部变黑。
病苗定植不久,叶片变黄,植株矮小,最后病株地下部腐烂。
薯块染病初病部呈圆形或近圆形凹陷膏药状病斑,坚实且轮廓清晰,中部生灰色霉层或黑色毛状物,严重时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
病菌深入薯肉下层,使薯肉变成黑绿色,味苦。
病部木质化、坚硬、干腐。
2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措施对于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有2种措施: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
根据甘薯在苗期、生长期和储藏期的症状和侵入途径的不同,应该作好甘薯黑斑病的防治工作,以大大降低甘薯黑斑病的发生几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生物学特性:病菌生长适温为25~30℃。分生孢子在 较低的温度下(10℃,30天)形成,厚垣孢子在较高的温 度下(15℃;8天)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求更高的温度 (15℃,15天;20℃,4.5天)。致死温度为51~53℃。 生长最适pH6.6。
➢ 寄生范围:薯黑斑病菌为同宗结合,易产生有性态。 种内包括很多株系,形态相似但有高度寄生专化性。在 自然情况下,主要侵染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 牵牛花、绿豆、红豆、四季豆、大豆、橡胶树、椰子、 可可、菠萝、李子、扁桃等植物。
三、侵染循环
➢越冬:病菌以子囊孢子、厚垣孢子和菌丝体在薯块或土 壤中病残体上越冬。带菌种薯和秧苗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其次是带有病残组织的土壤和肥料。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 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
一季作区。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 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 菌病等。
四季作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 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冬作区。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 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贮藏期症状: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 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凹 陷。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端 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
二、病原
➢ 分类地位:甘薯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属子囊菌门长喙壳属真菌。
➢病原形态: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球形,颈部极 长,称壳喙。子囊梨形或卵圆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 囊孢子排出孔口,聚集成黄白色蜡状物。子囊孢子无色, 单胞,钢盔形。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 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 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 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 病害蔓延较快。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 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四、发病条件
1.品种的抗病性:甘薯品种之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 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裂、伤口愈合速度较慢 的品种发病较重。
2.温度和湿度:土温在15~30℃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 25℃。甘薯贮藏期间,15℃以上利于发病,最适发病温度 为23~27℃,10~14℃较轻,35℃抑制发病。
田间发病与土壤含水量有关。在适温范围内,土壤含水量 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又 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
一、症状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茎基白色部分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 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地上部苗衰 弱,重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 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生长期症状:多在薯块上的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病斑下层组织 墨绿色,病薯变苦,病部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② 药 剂 浸 种 : 可 采 用 4 5 % 代 森 铵 水 剂 、 5 0 % 多 菌 灵 WP、 70%甲基硫菌灵WP、88%乙蒜素EC(402抗菌剂)等对种薯 进行药剂处理。
3.培育无病壮苗
尽量用新苗床育苗。用旧苗床时应将旧土全部清除,并 喷药消毒。施用无菌肥料。
育苗初期,可用高温处理种薯,促进愈伤组织木栓化的 形成,阻止病菌从伤口侵入。高温处理是在种薯上床育苗 后,保持温床34~38℃,以后降至30℃左右,出芽后降至 25~28℃。
薯 类病 害
薯类作物包括甘薯和马铃薯。 全世界已报道甘薯病害50多种,我国已发现近30种。
发生普遍而危害较重的有:甘薯黑斑病、甘薯根腐病、 甘薯瘟、甘薯茎线虫病和甘薯软腐病等。
甘薯黑斑病于1937年从日本传入我国东北后,逐渐自 北向南蔓延,在甘薯生产上造成巨大损失。某些甘薯产 区,甘薯线虫病猖獗危害,多数地区濒临绝产。
多种种植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甘薯黑斑病 Sweet Black Rot
甘薯黑斑病又称甘薯黑疤病,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 生。1890年首先发现于美国,1905年传入日本,1937年 由日本鹿儿岛传入我国辽宁省盖县。随后,该病逐渐由北 向南蔓延危害,已成为我国甘薯产区危害普遍而严重的病 害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由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 5%~10%。此外,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物质,家 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用病薯块作发酵原 料时,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酶菌,延缓发酵过程,降低酒 精产量和质量。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2.选用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 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 。 ②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运输工具 及贮藏窖物应不带菌,必要时可用药剂消毒。 ④注意粪肥不要带菌。
➢侵入途径: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 薯收刨、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 侵染的重要途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它自 然裂口侵入。
➢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种苗、土 壤、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昆 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
(2)精选种薯:种薯出窖后,育苗前要严格剔除有病、有 伤口、受冻害的薯块。 (3)种薯消毒:
①温汤浸种:薯块在40~50℃温水中预浸1~2min后,移入 50~54℃温水中浸种10min,水温和处理时间要严格掌握, 注意上下水温应一致,对新品种处理后应进行发芽试验。浸 种后要立即上床排种,且苗床温度不能低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