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建筑学专业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学院将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品德,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实用的专业技术,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管理和发展自我,与人共事相处和合作,与人沟通、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在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成为服务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室内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能够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室内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建筑设计师。

二、培养要求(一)德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遵纪守法,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有关法规;勤奋向上,诚实守信,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团结合作,讲求文明;热爱专业,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和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智育本专业学生学习一元微积分、建筑物理、经济学、外语、汉语基础写作等基础知识,学习建筑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及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对各类建筑从使用功能、空间组织、建筑造型、场地环境、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综合、优选和评价的能力,具有独立完成建筑设计方案及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并综合组织付诸实施的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

2、能够运用英语阅读英文专业书刊,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进行简单的交流,通过学院英语能力测试(含口试),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3、具有基本的经济分析能力,对社会经济现象可以进行初步的分析。

4、具有较强的科技交流能力,用流畅、规范的语言,口头表达及撰写科技论文。

5、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使用有关工程软件,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成绩管理办法(试行)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成绩管理办法(试行)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成绩管理办法(试行)为加强和规范本科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课程考核与成绩记载1.凡学生所选本科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均必须进行考核。

考核成绩合格才能获得学分。

考核成绩一律记入学生成绩档案。

2.课程和教学环节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开卷、笔试、口试、论文、大作业等方式或组合方式进行。

成绩采用百分制评定(60分为及格),个别环节(如第二课堂等)可以采用二级分制评定(通过、不通过)。

成绩以百分制记载时,一律取整数。

3.考试成绩评定,以学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考试成绩相结合。

开课初,任课教师应当向学生说明考试方式和平时成绩占该课程成绩的比例。

各项成绩的评定须有依据及相关辅证材料。

4.包含实验的课程,学生必须按时完成实验(包括实验报告)方可参加考试。

至期末尚未完成实验者,取消其考试资格,记为旷考。

5.选课后未正式办理退课手续,又不参加课程学习和考核,记为旷考。

6.培养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在长学期开学第一周设有补考,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可以参加补考,补考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并在成绩后注明“补考”字样。

7.学生因病或其它原因不能参加考试时,必须在考前向所在学部(学院)教务办公室提出缓考书面申请,请病假须有医院证明,经教务处批准后方能生效。

因事一般不准缓考。

在考试过程中因病不能坚持考试的学生,在征得监考教师同意后,立即赴校医院就医,并凭当日医疗证明到所在学部(学院)教务办公室补办缓考手续。

考试后补交的病假证明无效。

申请体育课缓考必须于考试前办理。

办理缓考手续的课程记为“申请缓考”,补考通过后,成绩按第一次考试处理。

8.学生考试作弊或旷考,除按学校规章制度处理外,成绩记为0分或不通过,未通过原因记为“作弊”或“旷考”,作弊或旷考者不能参加补考。

9.考核成绩不合格的课程可以参加重修,重修后的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并在成绩后注明“重1”或“重2”字样;考核成绩合格的课程可以参加复修,复修后的成绩按实际成绩记载,并在成绩后注明“复1”或“复2”字样。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选课操作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选课操作指南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选课操作指南一、登录:进入大连理工大学教务处主页( ),可以看到“本科生选课入口X ”,任意点击后进入本科生综合教务系统登录界面,输入帐号(即学生本人的学号)和密码,然后点击“登录”按钮进入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附:密码如有遗忘,请及时与本学院教务员老师联系。

密码更改:进入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后,依次点击“个人管理”、“个人信息”,可以看到“密码:更改密码”。

二、选课步骤1、选择课程:依次点击“选课管理”---“选课方案” ---“选择相应的培养方案名称”---“网上选课”---“自由选择”,如下:课程号可以从学生本人专业培养计划中“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一览”表内查询,也可以从“课程清单”处查询,课程清单在教务处主页左侧教务专栏内的"选课安排"或者"课程安排"中输入课程号,点击“确定”按钮附:介绍一下标签项“本学期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通识、综合素质和公共个性课程”和“重修、复修课程”页面。

建议:选择“本学期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通识、综合素质和公共个性课程”即可完成大部分课程的选择。

依次点击“选课管理”或“选课方案”---“选择相应的培养方案名称”---“网上选课”,进入选课界面,默认显示为“方案课程”页面。

确定好自己想要选择的课程,点击最左端“选择”标签,按“确定”按钮,若成功,将提示“选课成功!”,请同学们注意!课序号: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课序号,意味着有可能任课教师、上课时间和地点的不同。

在“开课系”也可以模糊输入开课院系名,如输入一个字“人”,就会显示包含“人”字院系(如人文学院)的所有开课课程;或者模糊输入课程名(1)点击标签项“本学期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该页面显示的课程是学生本人专业培养方案中“指导性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一览”表中的课程。

当你选择某一门课程的某个课序号时,相应其他课序号会显示为不可选。

在课程前的方框选择后点击选课界面下侧的“确定”按钮既可以选上此门课程。

经济学类doc -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学类doc - 大连理工大学

(四)第二课堂(4 分)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第二课堂
劳动 健康教育 讲座
课内学时
课程 属性
课内 学分 授课
实践环节
课外 课外 学分 学时
实验 上机 实践 设计
必修
1周
1
必修 0.5
8
选修
1
注:第二课堂要求 4 学分。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讲座、社会活动获得学分。讲座主要包括健康教 育、现代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和技术讲座等,8 次讲座记 1 学分,4-1 学期统计成绩;社 会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社区工作或社会服务活动,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两组学习、社团活动,代表学校
2.7
80H
2.1
4W
100 2560H+29W
(注:H——学时,W——周)
556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八、 专业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程(含课程设计、实习或实践、毕业设计或论文等)(53 学分)
程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
280H 48H+1W
552H
516H+21W
个性课程
第二课堂


154.5 2128H+25W
选修 学分 学时
学分
合计 比例%
学时
3
56H
56
30.3
884H+3W
6
96H
54.5
29.4
880H+1W
65.5
35.4
716H+21W
12.5
200H
5
80H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信息之窗2011年第1期(总第1期)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教务处编 2011年1月5日(内部资料)●编者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介●学校召开卓越一线工程师教育培养研讨会●学校立项开展“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关于推进高校毕业学年学生参加青年职业见习计划试点工作的意见●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编者按值此奉贤校区落成暨合校十周年庆典之际,我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信息之窗》正式创刊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信息之窗》旨在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求,传播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教育改革趋势,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反映我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道路上的创新举措和最新动态,为全校师生和教学管理人员搭建一个思想碰撞的新平台,打开一扇信息交流的新窗口。

办好这份刊物,除了我们的热情和勤勉外,还需要各院(部)和各位信息员的踊跃参与,需要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共同打造培养“卓越一线工程师”的摇篮。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卓越计划”简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

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出席会议并讲话。

教育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林蕙青主持会议。

工信部、人社部、财政部等22个部门和单位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卓越计划”专家委员会的部分院士、20多家企业的代表和60多所高校的院校长参加了会议二、“卓越计划”的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型大学。

本文将重点介绍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一、培养目标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卓越领先、具有创新精神、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科生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学科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强调学生的学科基础,要求学生在大学阶段扎实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试,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2. 实践能力大连理工大学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工程实践、实习和创新设计等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连理工大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通过科研实践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软实力培养方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软实力。

学生需要通过各种培训、讲座等活动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二、培养计划大连理工大学关于2012-2016级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两个方面。

1. 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了以下几类课程设置。

(1) 通识教育课程:这类课程旨在提供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精神。

(2) 学科基础课程:学生需修习本专业的各类基础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设计课程等。

(3) 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深度理解。

(4) 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当的选修课程,丰富个人的学习内容。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本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计划的意见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文件,也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适应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级人才的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大连理工大学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的精神,构建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学校决定制订2008-2011级本科专业大类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现提出以下制订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肩负研究型大学在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中的历史和现实的责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化“精英教育、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步推进。

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精英人才的内涵是: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精英人才的素质特征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

各大类或专业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制订专业大类或专业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

三、基本原则稳步推进“按院系招生,按大类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大类培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与全面成长。

积极推进“基于通识教育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即低年级以通识教育为主,高年级以面向学科门类、学科大类和学科专业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为主。

原则上一、二学年设置基础平台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第三学年开始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专业分流培养。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选课管理暂行办法【模板】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选课管理暂行办法【模板】

**大学本科生选课管理暂行办法一、选课管理总则1、为保证选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学部(学院)应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本学部、学院学生(含国际交流生)选课的指导、组织工作。

2、学生应在所在院(系)教学主管部门及班导师指导下自主安排好个人学习进程,每学期(包括夏季学期)在学校规定时间依据所在专业培养方案、指导性教学计划、选课手册进行选课。

学生可以参考指导性教学计划选课,也可以在指导性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但必须满足所在专业培养方案对各类课程学分的基本要求。

3、本科生选课通常分三个阶段:预选、正选、补退选,夏季小学期不单独开设补退选阶段。

每学期各阶段选课具体时间见教务公告通知。

4、学生不能参加未办理选课手续的课程的学习和考核;选课后未在规定时间内办理退选手续而无故不参加课程学习和考核者,该课程成绩记为“0”分并标记“旷考”,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5、课程考核不合格者可以申请重修, 考核已及格或通过的课程可以申请复修,具体选课细则参见本学期“**大学本科生选课指南”。

6、学生未经授权不得使用他人账号及密码进入选课系统,不得代替他人选课。

二、选课管理基本原则1、学生应主动了解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2、学生应主动到教务处主页左侧教务专栏内查询课程开课清单,及时了解课程变动情况及选课相关信息。

3、对于有选课限制的课程,应满足选课限制条件;有先修课要求的课程,一般应先选修先修课程。

4、上课时间冲突的课程选课原则:上课时间完全冲突的课程只能选其中一门;由于转专业补课(提前修读等)导致上课时间冲突的课程,学生需在补退选期间到注册中心(1馆212室)登记选课。

5、为给学生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选课空间,学校不再统一预置必修课程(本科新生除外),所有课程均需学生上网选择并必须参加预选。

6、预选阶段,所有课程均可以进行选择。

预选结束后,系统将对选课人数大于课堂容量的课程进行抽签,届时将有部分学生被选出课堂,所以请同学们留意自己是否被抽中,如果没有被抽中,请在正选阶段重新选课。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精神, 结合我校实行”学分制”的具体情况,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日制本科生( 双学位、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参照此规定执行) 。

本科生学制分为四年或五年。

本科转专科毕业, 学制为三年。

四年制本科专业修业期限为3至6年; 五年制本科专业修业期限为4至7年; 每年分为两个学期, 学生修业期限以一学期为单位计。

第三条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学籍管理由学生处负责, 入学三个月之后学生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 与各学院( 系) 共同管理。

第二章入学与注册第四条入学1. 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 持录取通知书及有关证件, 按学校规定日期到校办理报到手续。

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 应当及时向校方请假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假期一般不能超过两周。

未经请假或请假而逾期未报到者, 取消其入学资格。

2. 新生入学后, 学校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进行复查( 复查内容包括审查入学资格、体检) , 复查合格后取得学籍; 经复查不符合条件者, 由学校区别情况, 予以处理, 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凡属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 一经查实, 立即取消入学资格, 或取消学籍, 予以退回。

情节恶劣的, 应当报有关部门查究。

3. 新生取得学籍后, 由教务处负责进行电子注册。

4. 新生复查后对患有疾病者, 经我校指定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诊断, 暂不宜在校学习的, 由本人申请, 主管校长批准, 能够保留入学资格一年。

保留入学资格者不具有学籍。

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要在二周内办理离校手续, 由学生处发给保留入学资格证明, 在规定期限内离校回家治疗。

治疗期间不享受在校生一切待遇。

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必须在下年开学前重新提交入学申请, 将保留入学资格证明, 并附县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于7月15日之前寄至学校教务处, 凭教务处的通知按时到指定医院复查, 复查合格, 方可重新办理入学手续。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本科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 基于OBE理念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本科培养方案

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方案体系
通识课程 48门
心智启迪类
艺术与审美 ★ 美学原理 美术鉴赏 音乐鉴赏 社会心理学 西方文学史 当代艺术 雕塑与绘画 批判性思维 创意写作 设计思维与创意 批判与创意思考
人类文明类
人类文明史 ★ 中国传统文化 西方哲学史 西方文化概论 中西文化交流史 大学与人类文明 大学与人的发展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中外文化经典比较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概论 中国儒学与日本 西方思想经典 中外建筑简史
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方案体系
6
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四年3学期
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方案体系
7
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
建立每一门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工程教育认证12条能力)的对应关 系表。设置课程对学习产出的效果(考核环节专门有产出分析)
能力要求1 课程1 课程2 …… ● ● 能力要求2 能力要求3 ● ● 能力要求4 ……
5
毕业学分要求 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 五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215学分 四年制英语强化班总学分可控制在185学分
学分计算办法: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体育、 上机、设计等,24学时计1学分;体育课32学时计一学分;集 中实践环节,如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等,1个教学周计1学分。学分最小单位为0.5。
其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就业指导
三、大连理工大学培养方案体系
在线通识 课程 18门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开放课程 通识教育网络课 东西部联盟通识 教育网络课 超星尔雅通识 教育网络课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100001002y 100001011y 100001014y 100001015y 100001020y 100001023y 100001026y 100001028y 100001029y 100001031y 100001033y 100001034y 100001002z 100001004z 100001001w 100001002w 100001003w 100001004w 课 先秦君子风范 逻辑和批判性思维* 中西文化比较 国学智慧 西方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概论 欧洲文明概论 逻辑学导论 伦理学概论 科学通史 管理学精要 老子论语今读 西方文明史导论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与人生 魅力数学 中国文化地理 中国传统文化与数学物理 程 名 称 课程 属性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选修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有关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有关规定

大连理工大学毕业设计有关规定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办法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一次较为系统的综合训练。

为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达到综合训练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LI的,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目的与要求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教学LI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应从以下儿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1. 调查研究、查阅、获取、分析、综合文献资料的能力。

2.方案论证、分析比较的能力。

3. 设计、计算、绘图与标准规范的正确选择的能力。

4. 本专业常用手段、设备的应用及相关实验数据的获取及分析处理能力。

5.外文阅读能力,讣算机应用能力。

6.撰写设讣说明书或论文报告的能力。

7.语言表达、思辩能力,阐述观点准确、清楚回答问题的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要按照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毕业设讣(论文)的时间按培养计划执行。

提倡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开始时间提前,以便让学生尽早介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

二、工作程序1. 确定题U及指导教师每年11月份,各学院(系)确定下一年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教师名单,指导教师提出下一年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上报教研室或学院(系),经讨论审定后确定符合条件的题II。

题H确定后,应向学生公布,各学院(系)可采取学生自选与分配相结合方法,使每位学生选定一个题目。

12月底,各学院(系)填报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日统汁表,报教务处备案。

指导教师按要求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经教研室主任、主管教学院长(系主任)审查签字后,于毕业设计前一学期期末下达学生。

2.毕业设计(论文)动员毕业设计(论文)开始前,各学院(系)必须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动员,组织师生学习本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及要求。

安排必要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和毕业设计(论文)专题讲座。

大连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大连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智能控制技术、检测技术及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技术及仪表、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学制、学期与学位学制:本科学制四年。

按照学年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最长年限为四年学制加两年)。

学期:实行一学年三学期制,每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分别为19和20周,其中理论教学分别为16.5和17周,每学年机动和考试为4周,运动会0.5周,国庆、五一各0.5周;夏季小学期为2周;暑假3周,寒假8周。

(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为17.5周,其中理论教学13周,军训及入学教育2周,机动和考试为2周。

第四学年第二学期为17周,其中理论教学14周,机动和答辩为2周,毕业教育1周)。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三、基本学分、学时四年制本科培养总学分185.5。

其中课程学分155.5(总学时2488);实践环节30学分(30周),其中:集中实践环节16学分,毕业论文(设计)14学分。

四、主要课程、专业性实验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检测技术及仪表、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楼宇自动化等。

专业性实验:过程控制、检测技术及仪表、运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环节: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实验和毕业设计。

五、相近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六、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四年制本科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85.5 学分)(一)公共基础课程 82.5学分(1)“思政课” 4门必修12.5学分(2)体育必修8学分体育课学分不够或不通过者不能本科毕业及获得学士学位。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2016.1)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2016.1)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我校按照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或备案的学科门类及专业授予学位,所授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第三条依据本细则申请学位者,应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有相应学术水平。

第二章学士学位第四条攻读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完成培养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达到下述学术水平准予毕业者,可授予学士学位:1.较好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2.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生参照《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办法》授予学士学位。

第五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授予学士学位:1.在校期间受过留校察看(含留校察看)以上处分者。

2.在校期间受过两项以上(含两项)处分或处分未解除者。

3.未能获准本科毕业者。

第六条各学部(学院)审核其所依托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材料,对符合本细则第四条及有关规定的,经校学士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批准,授予学士学位。

第三章硕士学位第七条对取得我校入学资格的硕士研究生,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参加由研究生院组织的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取得规定的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达到下述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者,在学校规定的申请学位年限内,可申请硕士学位:1.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

2.能够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和写作能力。

3.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面向特定职业领域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4.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经指导教师确认并署名,第一署名单位为大连理工大学)。

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由学部(学院)具体规定并报学位办备案。

第八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接受学位申请或取消申请学位资格:1.在校期间受过“记过”以上(含记过)处分未解除者。

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毕业要求

大连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及毕业要求

车辆工程(专业代码: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科学研究与开发应用、工程设计、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新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现代科技知识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要求本领域的工程硕士掌握本学科内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车辆的现代设计理论、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和必要的实验技能,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阅读本工程领域的科技资料及文献,能较熟练地掌握工程主流软件的应用。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主要从事汽车结构现代化设计制造,汽车车身工程,汽车材料工程,汽车电子控制及智能化技术等方向的研究。

多年来在车身数字化设计制造、汽车涂装、汽车工业装备自动化控制、重型汽车车架与前后桥及客车骨架的现代化设计等方面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先后完成国家、省和企业的108、154T矿用汽车,高速公路客车,豪华客车等设计研究工作。

研制了汽车自动变速箱检测试验台、电动助力转向试验台。

本硕士点先后出版了“重型汽车现代化设计”教授专著,“代用燃料”、“汽车安全行驶与事故分析”和“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与故障诊断”等三本专著,先后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阶梯轴最佳设计”等四项研究获国家专利,该硕士点教师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次,其它省部级奖项若干。

目前,正承担国家863 攻关项目和国家973项目以及与国内外重要汽车企业的合作项目。

本学科点现拥有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中心装备有包括汽车底盘测功机、车辆综合性能检测仪、车身扭转及局部刚度试验台、发动机测试系统等在内的一批重要仪器设备,可以完成与本专业相关的多种实验和测试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1.车辆数字化工程研究汽车车身、底盘及零部件的数字化建模、力学仿真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软件工程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理工大学关于制订2012-2016级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蓝图”,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文件,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学校进行教学组织与管理、学部和院系进行课程建设规划的主要依据。

2008年,学校召开了第十四次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确立了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目标定位。

为了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探索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途径,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将我校近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创新教育、研究型教学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固化到培养方案中,理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性要求与个性培养等关系,优化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学校决定制订2012-2016级本科大类和专业培养方案,特提出以下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新一轮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充分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以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基本定位,注重通识教育,确立适合理工科学生和人文与经管类学生选修的两类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注重大类培养,构建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注重个性发展,灵活设置特色专业方向和各类选修课程。

以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创新性实践环节;注重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设置学科前沿课程、学科体验实验等。

以优化知识结构为重点,注重本研贯通,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递进的课程和通选互认课程,科学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最终形成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方案构成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1)类别或专业名称5 1(2)专业及专业方向介绍(3)培养目标及要求(4)毕业生能力(5)毕业学分要求(6)授予学位(7)主干学科(8)专业核心课程(9)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计划(10)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11)课程修读要求(12)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培养方案样例参照附件1。

1.培养目标学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精英教育:是培养英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行为模式,强调一种优质的教育过程,即通过整合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的教师、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科研、高水平的管理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高水平的教育与教学。

精英人才:对民族、社会和未来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成为先进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捍卫者和引领者以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

专业培养目标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专业的学科支撑情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参考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制定。

专业培养目标要描述精准,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领域与性质以及社会竞争优势。

2.毕业生能力毕业生能力是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通过本科阶段的培养和训练,本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

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不能空泛,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优势、特色和社会需求。

23.毕业学分要求四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学分以内,五年制本科专业总学分控制在215学分左右,四年制英语强化班总学分可控制在185学分。

学分计算办法: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体育、上机、设计等,24学时计1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如工程训练、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1个教学周计1学分。

学分最小单位为0.5。

4.课程体系配置流程图各专业需制定课程配置流程图,确定各专业课程的先修顺序,避免课程之间的逻辑顺序颠倒,以便指导学生按序进行课程修读。

5.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各专业要认真梳理所设置课程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建立每一门课程与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表1 毕业生能力要求的对应关系三、课程体系本科生课程体系由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和第二课堂组成。

一、二学年设置通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学科大类打通培养;三、四学年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分流培养。

学校负责统筹规划并建设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并确定通过通识课程学习后毕业生应达到的能力。

除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程外,学校还将逐步完善并建设与人文经管类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程。

学部(学院)负责规划并建设本大类平台课程,引导学科基础相近的大类或专业跨学部(学院)规划和建设若干门共同的大类平台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

学部下设的学院(系)负责规划建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实践环节)。

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选修。

对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应在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培养层面建立起纵横有序的先修后修关系。

各学部、学院应对纳入培5 34 养计划的每一门课程进行论证。

本科生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图1 课程结构图课程 结 构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50学分 (学部、学院规划)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60.5学分——93学分(学院规划)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8学分 (学校规划)军事体育类(7.5学分) 通识类(8学分)计算机类(5学分) 通识与公共基础课程41.5学分——69学分(学校规划)外语类(10学分) 数学类(0-17.5学分) 物理类(0-8.5学分) 化学生物类(0-4学分)专业课程(打通考虑) 专业方向模块课程(打通考虑) 专业实践课程(打通考虑)跨大类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2学分)个性选修课程(≤6学分)(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健康教育(0.5学分)专业基础课程(打通考虑)大类平台课程(打通考虑) 社会实践(1学分) 第 二 课 堂1.5学分(课外3学分)(学校规划)思想政治理论类(9学分,实践5学分)讲座、社团活动、劳动等(课外3学分,不计入总学分)表2 学分分配表51.通识与基础课程通识教育主要突出学生的全人教育,特别是为学生了解人及人类自身、理解社会和自然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博的教育课程。

学校规划设置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心智启迪和人文经典等5类共27门通识教育课程,其中核心课程7门,扩展课程20门(见表3)。

学生需在通识教育课程中选修8学分的课程,其中至少包括2门核心课程。

人文经典类不设核心课程,其扩展课程“经典导读”为2学分课程,采取学生从三类指定的经典著作中选读两本自己阅读,由教师指导并组织讨论的教学方式进行。

表3 全校通识课程设置一览表6公共基础类课程(见附件2)不但是为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也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提供保证。

①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必修,14学分,其中课内9学分,课外实践5学分。

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

②军事体育类课程,必修,7.5学分。

包括军事理论0.5学分、军训3学分、体育课4学分。

其中体育课安排在第一、二学年,项目由学生自选。

③外语类课程,必修,4-10学分,实行本-硕-博一体化教学,采取分级教学。

依据入学后的水平考试(一),分为一、二、三、四级起点的四个不同层次,一级起点10学分;二级起点8学分;三级起点4学分;四级起点6学分。

各层次对应各自的学分要求,完成各个模块的课程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

完成本科阶段外语学分要求的学生可以参加水平考试(二),达到要求的可以修读硕士研究生外语课程,并获得对应的学分。

④计算机基础课程,必修+选修,不低于5学分。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采取“1(必修)+X(选修)”教学模式,实施目标管理。

在校期间,学生必须通过校内计算机等级考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计算机等级要求。

⑤数学(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统计等)、物理、化学生物三类基础课程,要求同一专业大类设置共同的基础课程平台。

2.大类与专业基础课程大类和专业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奠定学生今后学业发展的基石。

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不能依靠简单的课程组合或课程堆砌而搭建,应体现课程78的整合、知识的融合、能力的综合等大类培养的优势和特色。

要求各专业设置专业导论课1门,2学分。

3. 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类课程。

专业理论课程中要求开出至少2门采用外语教材或用外语、双语教学的课程。

外语强化专业,需要设置10门以上的双语课或全外文课程。

本科生高年级专业课、学科前沿课等与研究生课程打通,互相开放、互选互认。

专业实践类课程包含实验、实习、上机、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各专业应科学构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适当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强化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训练。

原则上要求人文经管类专业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25%。

图2 专业实践类课程图实验课程:包括独立设课和非独立设课两种,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中均应开出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

实习:理工类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人文经管类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综合实习等,各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自行安排。

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最后学年,毕业设计或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

实 验 实 习 上 机设 计 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践类课程公共基础实践课程 大类与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人文社科类 ≥15% 理工类 ≥25%在毕业设计或论文中应安排外文文献阅读与翻译,从而保证外语训练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线。

表4 全校公共实践环节设置一览表4.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是引导学生发展个人专长,知识交叉,开发潜能,促进复合型人才的成长。

交叉课程亦即跨大类选修大类基础或专业基础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修。

个性发展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通识课程、某它大类或专业课程修读,也可以选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学校继续推进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设定为3学分。

引导学生系统地规划交叉与个性发展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根据第一专业所修读的课程,综合考虑“数学+金融、物理+电子、力学+X、外语+X”以及“X+管理、X+经济、X+哲学、X+软件”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交叉选修其它同一大类或专业的系列课程,为后续的辅修和“双学位”学习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