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合集下载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消息,它在人群中传播,通常会对个人或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从传播学原理的角度来看,谣言的传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传播的渠道:谣言通常通过口头传播、社交媒体、网络论坛等渠道传播。

这些渠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但同时也缺乏信息审核和过滤机制,容易导致谣言的传播。

2. 群体心理和行为:人们在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时,往往会倾向于相信和传播与自己已有观念和立场相符的信息。

这种群体心理和行为容易导致谣言的传播和放大。

3. 信息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谣言往往涉及到一些模糊和不确定的信息,这些信息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关注,从而促进谣言的传播。

4. 缺乏信息验证机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很难对所有信息进行逐一验证,这就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机会。

5. 社会信任机制的缺失:当社会信任机制缺失时,人们容易对权威信息产生怀疑,从而更容易相信和传播谣言。

为了防止谣言的传播,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和过滤机制,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辨别能力,加强社会信任机制的建设,以及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以遏制谣言的传播。

网络谣言生成、危害与对策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谣言生成、危害与对策的传播学分析
育 而 生 。 谣 言 的产 生 有 两 个 条 件 : 一 是 该 事 件 与 人 民 的利 益

旦 出 现 便 会 广 泛 而 迅 速地 传 播 。 ( 二) 网络舆论“ 把关人” 的缺 失
密切相 关 ; 二是事情 的模棱度高 , 信息不清晰。这 两点如果 同
时具备 , 谣 言 自然 而 然 就 形成 了 。 西 方 有 学 者 曾 针 对 谣 言 的 产 生 列 出 了一 系列 的 公 式 , 试 图 更 简 明 地 建 立 有 关 谣 言 产 生
( 三) 网络传播的时空特性 网络传播较 之传 统大众媒体 , 打破 了时空 的约束。随着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发展 , 尤其是 3 G时代 的到来 , 网 络几乎覆盖 了全球 人类所到之处。 网络传 播不再受 时间、 空
网络谣 言作 为新的 大众舆论 现象 , 从本质 上说 , 与 以往 间制约 , 任何 消息可 以通过 网络 平台瞬间传遍全 世界。 网络 的谣 言形式一样 , 没有确切 的根据 、 未经证 实、 扭 曲事实甚至 传 播打破时空约束 的特 性 , 显然成 为了谣言滋生并迅 速传播 无 中生 有、 无事生非。但 从大众媒体 的角度 来看 , 网络谣言 的 的最 佳 方 式 。 不 同之 处在 于 它的传 播媒 介载体—— 网络 , 是 新兴 的 “ 第 四 媒体 ” , 而以往的谣言一般 意义上说 , 则都 是通过 大众传 媒 以 ( 四) 网络意见领 袖、 门户网站的“ 加信”需要
辩 惫睇0 瓣饕 瓣 矗 》
毒 鳇 l ≯l l

≯ l 竭


传 媒 研 究 新 媒 体 研 究
— —
当中 , 使 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 7 0 . 0 %。…

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过程分析

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过程分析

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过程分析一、研究目的:个人兴趣和社会意义从个人角度来看:我正在准备新闻传播方向的研究生考试,前几天在复习过程中,恰好看到了传播学中关于谣言传播的部分,所以就找到了喻国明教授和其他学者的一些论文。

看了他们的论文之后,有两方面的感受,一个是有些晦涩,一些专有名词、一些大的概念不是很理解。

毕竟我才读本科,这也是正常的现象。

二是关于谣言等传播现象和过程,我自己有一些模糊的想法,却又不能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

看了这些论文后,感觉他们把我的一些想法更加具体,清晰地表达出来了,有很多的收获。

或许这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

恰好有这样一次作业,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收获写出来。

其次,我更加喜欢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有些复杂,充满变化的一门学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学科的丰富于厚重。

而且,我很敬佩拉扎斯菲尔德,欣赏他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态度,他为传播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社会角度来看,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风险社会和多元社会的时代,再加上互联网的放大作用,谣言会进一步削弱我们的社会凝聚力。

谣言一旦出现,传播速度非常快,几乎达到了“秒传播”的速度,而且传播面广,技术性强,会对社会产生非常大的危害,甚至会引起恐慌。

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谣言的传播机制和过程,有利于减少谣言出现的频率和降低谣言造成的危害。

从学科角度来看,传播学的定义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极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涉及到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传播理论是否能继续发挥作用的问题。

此次网络谣言传播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研究谣言在网络环境下的新特点,继续完善传统的谣言传播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

二、做好文献综述,奠定基础为了完成好对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必须要观看相关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学习其他人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

关于网络谣言传播,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取得了研究成果。

我将运用文本分析法,从定义、分类、传播过程、社会影响与治理等几个方面,对网络谣言传播的研究成进行梳理总结。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传播与应对策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谣言成为了新媒体时代无法回避的问题。

网络谣言以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对社会秩序、个人声誉和信息传播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探讨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不仅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身心健康,也对于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

一、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1.网络匿名性和无障碍性:互联网为任何人提供了发布信息的平台,没有实名制和严格的审核机制,使得发布虚假信息变得容易。

单纯凭借一部手机或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地发布消息和评论,从而导致谣言在网络上快速传播。

2.人的心理因素:人们具有倾向于相信和传播负面信息的心理。

负面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更容易被大量转发和传播,从而使得谣言迅速蔓延。

此外,人们对于未知和恐惧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而谣言通常与未知和恐惧感相关,因此更容易引起关注。

3.不完全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过载:网络传播的速度之快导致信息的不完全性,人们更容易被不完全的信息片段欺骗。

此外,互联网的大量信息导致人们难以分辨真假信息,容易被虚假信息所影响。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1.扰乱社会秩序:网络谣言往往携带着负面情绪和恶意,对社会秩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虚假信息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群体事件甚至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损害个人声誉:个人和组织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攻击对象,虚假信息容易破坏个人和组织的声誉和形象。

这不仅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交关系造成困扰,更影响到公共舆论对个人的评价。

3.影响信息传播的可信度:网络谣言的传播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使得人们对于网络上的信息产生怀疑。

这对于信息的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障碍,阻碍了有效的社会交流和决策。

三、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发布和传播网络谣言进行打击和制裁。

同时,加大对网络谣言责任的追究力度,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

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以“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为例武文超新闻0902 200970120227摘要: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逐渐兴起,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

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兴起在加快信息传播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本文将根据传播学的理论,结合2011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这一案例,对网络虚假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控制假新闻的泛滥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虚假新闻“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效果分析治理措施正文:网络新闻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逐渐兴起,在人们的生活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带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重大变革。

但是缺乏监管的网络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虚假新闻的产生。

从2007年到2011年的十大假新闻中网络假新闻的数量来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要加大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控制,减少假新闻的产生。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而新兴的网络媒体,在假新闻方面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教授分析说:“新闻源或者发帖者、爆料者本身在描述事件时信息不准、不全、不客观,从而给网络上的‘以讹传讹’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中间传播环节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添油加醋’的理解,最终可能歪曲事实真相,变成谣言、假新闻。

”2011年十大假新闻之一的“武汉大三女生求职被割肾”事件,就是网络假新闻的代表。

11月28日,某网友发布一条微博,称“武汉纺织大学最近发生多起血案,但是没有官方辟谣”。

微博称:目前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两个大四女生在外求职被割肾抛尸于学校”,另一个版本则是“一个大四女生被割肾,另有一大三学生遇害被抛尸于山上”。

微博随附着照片,迅速引来众多网友围观,转发量激增,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许多网友信以为真,而且有的网络媒体就将其进行转载,造成了很大的恐慌,以至于武汉市公安局最后发微博进行辟谣,来平定这场由微博转发引起的骚乱。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认知:网络谣言往往利用人们对于新鲜、独特事物的好
奇心和兴趣,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关心。

2. 社会传播:网络谣言具有快速传播的特点,往往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等平台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

3. 群体效应:网络谣言往往以群体方式传播,在社交媒体等平
台上,一旦某个人或团体发布了内容,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评论、
转发、点赞等反应,从而扩大谣言的传播范围。

4. 内容伪装:网络谣言的内容往往具有虚假的信息和观点,同
时也会伪装成为某种真实的事件或是消息,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5. 缺乏可信性来源:网络谣言的内容缺乏可信的来源,往往不
具备真实性和可信度,但是在一定情况下,人们会对这种不确定的
信息进行有限的信任。

6. 强化效应: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接受者的态度,因为人们往往会受到记忆强化效应的影响,即在相同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更容易记忆那些具有冲突性和碰撞性质的内容,从而加深
错误信息的印象赢得更多的注意。

通过以上机制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要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网络状态下的辨识能力,以及加
强对于社交媒体的监管和管理。

这样,方可有效减少网络谣言的影
响和影响范围。

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

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

12012年5月31日 日 期: 徐明阳 指导教师: 2011年 入学时间: 人文学院 学 院: 公共关系学 专 业: 11公关S1 班 级: 唐 佳 姓 名: 20113450051 学 号: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题 目: 危机公关课程期末论文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微博的时代,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但这也使得谣言的传播渠道范围更加宽广。

本文针对2012年1月至5月的几个网络谣言,运用传播学和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些网络谣言在网络媒介环境中的成因、类型和传播模式,并对此提出如何对网络谣言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谣言管理2目录一、引言 (4)(一)研究背景 (4)(二)研究方法 (4)1.文献研究法 (4)2.案例分析法 (4)二、危机理论概述 (5)(一)危机概述 (5)1.危机 (5)2.谣言(危机与谣言的关系、谣言的概念、类型、特点、传播模式)53.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概念、特点、传播模式) (6)(二)危机传播管理(谣言管理) (7)1.媒介管理 (7)2.沟通管理 (7)三、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的相关案例分析 (8)(一)2012年上半年网络谣言事件 (8)(二)从网络谣言事件看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9)1.网络谣言的形成 (9)2.网络谣言的特征 (10)3.网络谣言传播的失真机制 (10)(三)网络谣言的管理 (11)1.现阶段针对网络谣言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11)2.网络谣言的管理措施 (12)四、总结 (13)3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加上微博平台的兴起,人人都成为了传播者。

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也成为了一大社会热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场日本地震,却引起了中国的“抢盐”热潮,这场“谣盐”危机成为了政府和大众媒介的警钟,随后每年关于谣言的事件数不胜数,屡见不鲜,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管理好谣言,成为了当下大众媒介和国家政府重要的一个课题。

网络传播中的_谣言_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_谣言_现象研究

●巢乃鹏 黄 娴(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江苏 210093)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3 摘 要: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利用蔓延或扩散的作用,暗地在人际的互动间快速传递。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匿名性与易于向公众传播的特性更是助长了谣言的传播与影响能力。

本文从谣言传播的基础出发,将有关谣言研究的大量论著和网络传播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运用信息管理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方法,针对网络谣言的特性、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进行探讨,并进而总结了网络谣言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因特网;信息;传播学/谣言 Abstract :A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of public opinion ,rum ors usually spread and propagate secretly am ong peo 2ple.With the Internet popularized ,the features of the Internet such as its anonymity and easiness to communicate enhance the in fluence coverage and ability of rum ors.Proceeding from the basis of rum or propagation ,integrating the large am ount of w orks about rum or research with research achievement about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utiliz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In 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Propagation Science and Psych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unication process of Internet rum ors and summarizes their control methods and s olutions.K eyw ords :Internet ;in formation ;Propagation Science/rum or3本文为南京大学竺川良一基金资助课题。

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网络谣言传播的心理学分析谣言是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领域对谣言的研究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其中,谣言的传播是被关注最多的方面,在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谣言传播的方式、谣言传播的后果等方面都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随着网络等各类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介入,谣言不仅自身的内容有了改变,而且在传播的方式、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谣言在传播工程中,不仅是传播学因素在起作用,个体以及集体的心理因素也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网络谣言谣言传播心理学因素心理动机网络谣言是一个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进入现代社会,网络的方便快捷以及其虚拟性,为谣言的传播烙上了网络时代的特点。

在大量的谣言泛滥以及传播过程中,心理学因素是一个不可忽略,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近年来,对于谣言的研究呈现方兴未艾之势,但多是从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对于心理学因素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影响鲜有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拟对网络谣言传播中的心理学因素做出初步的分析。

囿于笔者学术水平有限,恳请方家不吝指教。

网络谣言的心理学定义及其研究现状一网络谣言的心理学定义“中国网络谣言, 亦或者称为网络流言, 是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的谣言。

一般意义上, 所谓网络谣言即简单地指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谣言, 而这个网络环境主要是指网络论坛、公告板、博客、电子邮件以及基于web2.0时期兴起的微博,微信等常用的互联网人际交往平台。

近年来, 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 网络也随之成为谣言传播的重要平台。

谣言在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它作为一种非正式渠道的社会信息交流形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谣言会通过社会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而影响公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在传统社会心理学研究中, 谣言指一种特定的观点, 它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但缺乏可靠的证据。

谣言的本质特征即无确实根据。

谣言作为一种相当普遍而影响广泛的社会现象受到社会心理学的关注。

西方社会心理学对于谣言的心理学研究自20 世纪20年代起。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首先,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产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匿名性和言论自由:网络对于信息传播的低门槛和广泛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布信息,难以追责。

此外,网络环境中言论自由的特点也使一些人更容易发布不确实的内容。

2.情绪和焦虑的传播:网络使得信息传播更迅速,一旦爆发事件,会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而对于一些热点事件,人们的情绪和焦虑往往会被放大,这也就提供了谣言产生的土壤。

3.信息不对称和传播速度: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不对称性非常明显,有些消息传播比较迅速,而另一些消息则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这种局面使得一些虚假信息可以迅速占据主流意识形态,而真相则会被掩盖。

其次,网络谣言和传言的传播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clickbait和标题党:为了吸引用户点击,一些网站和自媒体会通过制造夸张、误导性的标题,引起公众的兴趣,并在用户点击后传播谣言和传言。

这种通过制造吸引眼球的标题吸引用户点击的行为也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一种机制。

3.恶搞和戏谑:一些人会通过编造谣言和传言来进行恶搞和戏谑。

他们往往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言论自由,发布一些虚假、滑稽的信息,进而引起关注和传播。

4.情绪化和追随效应:网络环境中,人们情绪化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关注和传播。

一些人在面对一些热点事件时,情绪化的表达和行为容易引起共鸣,进而形成传播的独特机制。

网络谣言和传言对社会和个人都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误导公众的判断,扰乱社会秩序以及个人声誉的受损等。

因此,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对网络上的谣言和传言进行严肃打击,同时,公众也应该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以避免被误导。

传播学理论——关于谣言的案例分析

传播学理论——关于谣言的案例分析

传播学理论——关于谣言的案例分析关于谣言的案例分析谣言实例一:自从非典型肺炎在国内蔓延以来,有关这种传染病的信息也铺天盖地向人们涌来。

其中有疾病预防知识、各地的感染人数、死亡人数等等。

大众对这些信息的获得有助于对该疾病的了解和预防。

但是,其中也有些信息属夸大之辞,缺乏具体资料证实其确切性,即属于谣言。

谣言也是一种信息,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相信。

比如前段时间广泛流传的“北京要封城,全城的人不许进、不许出”之类的信息。

这些信息的流传更加大了大众的恐慌。

谣言实例二:禽流感谣言的浮起与终结,先说来自国际的一些猜测与谣言。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载文称禽流感爆发的源头可能在中国,而且从去年就开始了。

2月2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称中国有人间禽流感病例发生。

再说国内有关禽流感的一些谣言。

有的人无端认为,禽流感发生,所有的鸡鸭等禽只就不能吃,甚至鸡蛋也不能吃,羽绒服羽绒被也不能用,好像全都着了病毒。

等等。

然而,这些说法毫无根据,是不尊重科学、无中生有、不负责任的。

谣言如果不及时消除,它的迅速扩散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甚于病毒。

谣言出现的原因: 谣言的兴起首先是存在一项扰乱人心的事实。

专家的言论对谣言的生成具有很大作用。

无意间听到的信息也可以成为谣言而传播。

无恶意发表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也可以成为谣言。

人们的想象和对信息的误解也是谣言的源泉。

谣言的起因,在于人们对于有关事情的不了解,却又想急于弄清原因,一些人就会听风就是雨,更多地掺杂进自己不正确的理解与想象,把不相干的事情无端联系起来,捏造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另一方面,“大道”消息不畅,就会导致小道消息不胫而走。

同时,也有极少数人惟恐天下不乱,胡乱猜想,别有用心。

有些西方媒体常常就喜欢炮制毫无根据的猜测,往往是持有偏见,戴有色眼镜看问题。

精神分析人士认为:人们迷恋谣言,因为谣言能给人一种满足感和优越感。

传播谣言的人总是把其看作别人不知道的秘密,当他们向别人传述时,常会得到对方的赞赏和羡慕。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

社交媒体中的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引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然而,随之而来的网络谣言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网络谣言的快速传播不仅会对个人、组织甚至国家造成损失,还可能导致社会的恐慌和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传播与治理的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治理策略。

一、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的特点1.信息爆炸与传播速度快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传播信息的门槛大大降低,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

这种信息爆炸的特点意味着网络谣言可以迅速被大量人群接触到,进而传播得更广、更快。

2.缺乏审核机制和真实性验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发布缺乏审核机制,用户可以自由发布各种言论和消息。

同时,缺乏真实性验证的机制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容易在社交媒体中传播,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蔓延。

3.情绪化和情感化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往往通过情绪化和情感化的方式传播。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时往往更易受情绪的驱使,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更容易引起共鸣,进而迅速传播。

二、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因素1.用户特征用户的社交关系、个人特点和心理因素都会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人们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网络谣言的动机主要与个人的好奇心、娱乐性追求、社交关系和自我表达等因素有关。

2.信息特征信息特征包括信息的真实性、新奇性、情感价值、简洁性等。

虚假信息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和共鸣,因此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中传播。

3.社交媒体平台特征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和推荐系统也会影响网络谣言的传播。

个性化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向其推送相关内容,这可能使用户接触到更多与其意见相符的虚假信息。

三、社交媒体中网络谣言治理策略1.技术手段的使用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来识别和监测网络谣言是治理控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谣言识别和追踪系统,可以帮助社交媒体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谣言。

当谣言的翅膀飞向网络——关于玉田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当谣言的翅膀飞向网络——关于玉田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当谣言的翅膀飞向网络——关于“玉田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杨慧琼(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福建福州350001)自古以来,谣言仿佛有过人的意志和惊人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功臣首推谣言。

但在2f}《》3年以前,学界对谣言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比较沉寂,。

虽然现在有了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但对比其他方面的研究.谣言研究还是很初步的摘要:网络让谣言有迹可循便于揭示谣言的传播规律。

谣言的传播机制首先来自谣言本身的新闻价值和可信度.其次在于谣言飞舞在受众灵魂深处的权力真空地带并借助口语相传的力量飞行,第三在于谣言在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经历中发生双向的沉寂而进入睡眠阶段,假以时日,可能再度被唤醒而传播开来。

关键词:玉田谣言新闻价值可信度双向的沉寂权力真空口语自古以来,谣言仿佛有过人的意志和惊人的力量。

辛亥革命的功臣首推谣言。

∞但在2003年以前,学界对谣言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比较沉寂。

虽然现在有了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但对比其他方面的研究,谣言研究还是很初步的。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玉田谣言揭示谣言的传播机制。

一、什么是谣言?何谓谣言,)这首先是一个语义学问题。

在现代汉语中,“谣言”被解释为(1)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2)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

⑦第一个意义因封建王朝采风而生,@基本上不用了,第二个意义是如今仍在使用的,它落脚在“传闻”上。

但人们并不将“传言”和“谣言”等同,受到等同待遇的词是“流言”。

研究流言,实际上是研究谣言。

④“流言”,意为“散布没有根据的话”,“背后议论、诬蔑、挑拨的话”⑤。

正是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意义上,“谣言”和“流言”两个词有了共同的内涵,人们也正是因为它们无中生有的共同点,将二者等同。

但有些谣言是有事实根据的。

2003年2月在从中山流传开来的禽流感、炭疽、鼠疫的谣言,其核心成分是真实的。

⑥可见,有些谣言并非完全没有事实根据,只是不准确,它们是“有中生无”,被人斥为“捕风捉影”。

至于传言,本是可真可假的,但通常被视为真。

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研究

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研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与此同时,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问题也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虚假信息和谣言的流行主要得益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便利性。

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然而,这也为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因为在社交媒体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而不受到严格的审核和验证。

其次,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往往涉及到人们对信息的信任和判断能力。

在社交媒体上,当人们看到一个消息,他们往往会对其进行探索,并且会根据自己的信任和判断能力来判断其可信度。

然而,由于大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判断能力往往会受到干扰,导致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更容易获得广泛的关注。

为了研究新闻传播中的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问题,各个领域的学者们都投入了大量的努力。

他们采取了多种方法来分析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影响,以便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基于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的技术来发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模式。

通过对大量的社交媒体数据的分析,研究者可以探索虚假信息和谣言是如何在网络上传播的,找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这一方法可以通过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问题。

另一种研究方法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方法。

通过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可以了解人们为什么相信和传播虚假信息和谣言,以及他们的判断能力和信任感是如何受到影响的。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对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反应,并且为制定有效的对策提供依据。

除了学术研究,新闻机构和社交媒体平台也应该承担起责任来应对虚假信息和谣言传播的问题。

新闻机构需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确保发布的内容真实、准确,并且经过验证。

社交媒体平台应该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确保用户发布的信息符合相关规定,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惩罚。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谣言r——以QQ、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为例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谣言r——以QQ、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为例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网络谣言r——以QQ、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为例顾雯丽;吴明华【摘要】谣言作为一种传播行为很早以前就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社会已进入自媒体时代,在信息交互更加便捷的同时,一系列依托网络媒介迅速产生并传播的网络谣言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网络谣言指的是在网络上,尤其是社交媒体中,迅速传播的虚假言论.这种言论是一种误导性的信息,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其导致的结果可能会很严重,甚至有潜在危险性.本文以QQ、微信、微博这几类主要的网络社交平台为例,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进而得出对新闻素养的提升有益的结论.【期刊名称】《西部广播电视》【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1页(P49)【关键词】网络谣言;自媒体;传播学【作者】顾雯丽;吴明华【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现代汉语词典》对谣言的解释是:“谣言是没有确实依据的消息”。

一直以来,谣言到最后大都被证实为虚假消息,因此人们对谣言都抱消极态度。

在网络媒介还不发达的时代,“口口相传”是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

“三人成虎”这个成语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点。

而如今,互联网的兴起在促进信息交互的同时也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下面笔者就运用自己所学的传播学理论和相关的新闻学知识就“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这两个方面谈一下个人看法。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渗透,现在几乎人人都能通过QQ、微信、微博这些社交网络平台随时随地表达个人观点,传播“自己所相信”的信息。

但是,由于网民自身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难以核实这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因此,也会不可避免地传播大量虚假的、片面的信息。

信息传播随意性的增强和成本的降低,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

这些谣言之所以能被大量转发,一方面是因为网络发达,传播速度快,并且匿名性使网民对自己发布的信息责任感降低;另一方面,这些信息恰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

新媒体语境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考点

新媒体语境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考点

新媒体语境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考点一、引言在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前所未有地迅速和广泛。

谣言的传播不仅对个人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理解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上探讨新媒体语境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帮助读者更全面理解这一重要的社会现象。

二、理解谣言的传播模型1. 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型在新媒体语境下,谣言的传播可以理解为信息传播的一种特定形式。

根据经典的信息传播模型,信息传播包含发送者、信息、传播渠道和接收者四个要素。

谣言的传播也遵循这一模型,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和快速化,从而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

2. 社交网络的影响在新媒体时代,社交网络成为了谣言传播的主要评台。

社交网络的特点使谣言能够迅速在群体中扩散,甚至可以引发“病毒式”传播。

社交网络也提供了消解谣言的可能途径,通过群体的力量和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有效抑制谣言的传播。

三、谣言传播与社会心理角度1. 信息加工的认知模型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进行主观的认知加工。

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和接受受到了社交网络、情绪传播和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影响,这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

2. 群体行为与谣言传播群体行为对谣言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群体的情绪传播和集体认知偏差使得谣言在群体中更易传播,并对个体产生影响。

在消解谣言时,也需要考虑到群体行为的特点,引导群体合理认知,才能有效消解谣言。

四、谣言消解的模型与策略1. 信息反驳与曝光机制针对谣言的消解,信息的反驳和曝光是常见的手段。

通过提供真实的信息、证据和权威机构的辟谣,可以有效减弱谣言的影响力,甚至彻底消解谣言。

2. 社会参与与舆论引导社会参与和舆论引导也是消解谣言的重要途径。

政府、权威组织和公众媒体可以通过引导公众舆论和展开社会互动,增强公众的理性认知,从而有效消解谣言。

五、结论新媒体语境下谣言的传播与消解模型是一个涉及信息传播、社会心理和舆论引导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问题。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分析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和交流情感的主要平台。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网络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网络谣言不仅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困扰,还可能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有利于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来防范和打击网络谣言,维护网络信息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

1.1 匿名性的加剧了网络谣言的生成新媒体平台的匿名性是网络谣言生成的重要因素。

在传统媒体中,信息发布都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审核,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在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上随意发表言论,而且很多人在网络上使用的是虚拟身份,这就为网络谣言的蔓延提供了方便。

1.2 信息扩散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一条谣言在网络上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迅速传播开来,甚至成为热点话题,这进一步加剧了网络谣言的生成和扩散。

一旦网络谣言被大量传播,就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得谣言更容易产生社会影响。

1.3 观念认同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更容易接触到和获取到符合自己观念的信息,这也就增加了网络谣言的传播。

很多时候,人们选择相信和传播谣言,往往是因为这些谣言符合了他们的观念认同。

在新媒体中,信息获取的多样性和泛滥性,也为不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二、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2.1 社交网络的传播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交网络已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平台,将谣言迅速传播给自己的社交圈子,甚至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使得谣言迅速扩散,形成传播向量。

网络谣言往往会以情感化的方式进行传播,通过煽动性的言辞、夸大事实等手段来引起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更容易受到情感化信息的影响,这也就使得网络谣言更容易被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缺乏严格的审查和审核,这就容易造成网络谣言的传播。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体现的传播学原理
谣言在传播学中体现了多种原理,包括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加
工理论、传播网络理论等。

首先,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
传播信息时会受到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当人们面对不确
定的情况或信息缺乏时,他们会倾向于相信并传播谣言,因为谣言
往往能够填补信息的空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需求。

其次,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传播信息时会受到自己
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

谣言往往会利用情感化、简化和符号化的
手段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从而更容易在传播过程中被接受和传播。

此外,传播网络理论指出,人们的社交网络结构和传播渠道也会影
响谣言的传播。

在社交网络中,信息往往通过强关系和弱关系传播,而谣言往往会通过弱关系传播得更快更广。

除此之外,谣言还体现了传播学中的媒介效应理论和口碑传播
理论。

媒介效应理论指出,媒体在信息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现
代社交媒体的兴起更加便利了谣言的传播。

口碑传播理论认为,口
口相传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谣言往往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
迅速传播。

总的来说,谣言体现了传播学中的多种原理,包括社会认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传播网络理论、媒介效应理论和口碑传播理论。

这些原理共同影响着谣言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

网络谣言调查报告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之一。

然而,在网络世界中,谣言的传播也愈发猖獗。

本报告旨在对网络谣言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产生原因、传播途径和社会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网络谣言的定义和特征1.1 定义网络谣言是指在网络平台上,基于虚假信息或缺乏证据支持的言论,通过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渠道广泛传播,对公众产生误导和影响的信息。

1.2 特征网络谣言具有以下特征:(1)缺乏真实性:网络谣言通常缺乏可信度和确凿证据,往往只凭个人主观臆测。

(2)煽动性强:网络谣言往往通过夸张、煽动、情感化等手段来吸引读者的关注,并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争议。

(3)传播速度快:网络谣言在信息传播的环境下迅速蔓延,往往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大量用户。

(4)社会影响大:网络谣言可以对个人、组织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感。

(5)缺乏监管:网络谣言的传播难以监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限制,但执行难度较大。

二、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2.1 大众心理需求网络谣言的产生与大众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

人们对新鲜事物、猎奇心理的满足、求证欲望和好奇心等,都使得网络谣言有市场与传播的土壤。

2.2 信息传播渠道的特点网络谣言的传播主要依赖于社交媒体、微博、微信、论坛等信息平台。

这些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可以迅速传播大量信息,而无需经过严格的审核和核实。

2.3 缺乏有效监管机制对网络谣言传播的监管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监管标准和手段;另一方面,网络谣言往往通过匿名途径发布,难以追责。

三、网络谣言的传播途径3.1 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是网络谣言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

用户可以通过转发、点赞等方式将谣言传播给更多人,形成传染效应。

3.2 在线论坛和博客在线论坛和博客也是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途径。

这些平台通常对用户发布的信息审核不严,导致虚假信息得以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摘要:近年来,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为受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谣言媒介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所限制的。

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谣言借着网络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网络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

显然网络谣言比起口传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

1 网络谣言的现状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反映。

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所以说谣言是虚假传闻,有的掺杂一定的事实,有的则完全凭空捏造。

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

在传播特点上,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上的信息通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国、各洲、各种族之间传播。

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无从证实的新闻、流言、诽谤、假情报,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

”[1]网络谣言的泛滥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有很大关系,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失去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配下,往往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绪的冲动行为。

而且在快速的、大规模的连续转发后,对传播谣言源头的追寻查证比较困难,这为不少网民制造、传播谣言提供了保护伞。

2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意义2.1网络谣言:人际传播中的未知新闻信息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

在这一点上,谣言与传言不同,因为传言只与过去的某桩事实有关;谣言所流传的内容是一种正在发生、流传的信息。

谣言是通过朋友或同事传到我们身边的,而且他们往往并非都是所叙述事件中的直接见证人,他们的朋友才是目击者。

信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另一个是人际传播。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际传播的信息往往却走在其他传播媒介的前面。

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它是的分水岭是主观性质的,它是我们相信与否的产物,当一个人相信他的一个朋友所带来的消息,他就认为这不是谣言,这个信息就得以继续流传下去;当他有所怀疑时,他就认为这同一个消息是谣言。

[2]从起源上看,新闻也和谣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谣言是一个临时的新闻,早期的新闻信或早期的报纸中,许多新闻就来自小道消息或来自谣言,即使到目前为止,谣言仍然是新闻的一个来源,或被作为新闻背景加以传播。

其次有的学者(如卡普费雷)还认为,在形态和信任机制上,流言和新闻本质上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比如说在奥森•威尔斯的广播剧《世界大战》造成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中,通过正式传播渠道用新闻播报的方式播出虚构故事就被许多人无条件地当成了新闻事实。

2.2网络谣言:组织传播中小道消息的集散地所谓小道消息,又称“传言”、“传闻”,是指所传内容的事实根据模糊而又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和公开,是通过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路径在民间所流传的一种信息以及对这种信息的议论,它既不同于正常渠道中所传播的新闻,又不全等于谣言。

[3]小道消息和谣言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因为它们都是一种没有得到确切来源、而在人们中间流传的消息。

小道消息接近事实的程度要更近一些,但就传播范围来看,小道消息的范围耍窄,小道消息一般是在亲戚、朋友、同事等小群体间相互传播;而谣言除了在这些范围内传播,更多的还会借助现代媒介在公众、社会等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传播。

关于谣言的群体心理特征,法国研究者弗•勒莫作了如下概括:“谣言并不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它的根本是人们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它又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扩展延伸,它存在的基础是使人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是对隐约感到的威胁的一种反应。

”[4]显然,谣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急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

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公众运用网络传播信息,借助网络来作为联络和沟通感情的一种方式;有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关系广,消息渠道多,自己能充当一个群体讨论的“舆论领袖”;还有的人或团体组织,则是怀有一定目的,故意夸大、传播谣言,制造紧张气氛,从中获取某种利益,这些人往往就不仅是在传播流言,而且是在制造谣言。

2.3网络谣言:网络传播的舆论力现代社会中,虽然每天都从众多媒介中获得大量新闻及知识,但人类仍然要依赖语言获得消息,交换意见,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因此,无数轻微事件的消息则可来自街头巷尾、酒吧茶馆等,这类消息用现代眼光来看,大多属于流言或琐谈,但仍有极大影响力量,甚至可以形成舆论基础。

[5]通常人们认为,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是社会全体人员或大多数成员的共同信念,也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

谣言要在社会上流传,就要在不同的团体、企业、社会等各种形式的组织中传播,在信息流动过程中,无论哪个社区,哪个群体,对于某一问题总是有着一致的意见。

无论一个人属于什么生活圈,但他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的,有共同的意识、利益目标等,当谣言在传播时,如果触及这些社会群体的意识利益,那么社会舆论必将产生。

三鹿奶粉事件中,之前就有消费者投诉,后来湖北已经出现了肾结石的病例,[6]但三鹿集团和其所处地方政府对事件及信息保持隐瞒,导致了舆论的愤怒。

谣言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而舆论不仅传播信息,更主要的是表达大众的态度,通过舆论,可以看出造成舆论的众人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兴趣、需要和期望等。

在小群体社会中,谣言作为“闲话”受人喜爱,人们在紧张劳动之余,往往把流言——闲谈作为生活的佐料议论不休。

人们在这种议论中相互迷惑耳目,很快转为一种荒诞的意见。

意见可以用事实来暗示,许多社会事件的表达方式都有倾向性,大力传递一种消息或极力封锁一种信息,反映不同的思想倾向,这种传递一旦成为多数人的共同行为,就形成舆论氛围。

[7]美国社会学家T •布塔尼认为:流言是一群人在议论中产生的临时新闻,它起源于重要的事情而公众又缺乏充分的信息,于是需要用集体的智慧对之寻求并做出解释。

[8]由此看来,谣言既是一种传播方式,又是一种传播媒介。

一方面谣言几乎是新闻前的新闻,它引起了群体心理互动,在某一事件发生的开始,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去理解“现实”,构筑他们自己独有的真实,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种解释往往是流言内容的变形,恰恰印证了公众对新状况、新环境群体性再适应的心理趋向;另一方面,作为传播媒介的谣言,其传播的内容信息尽管是变形的和扭曲的,但并不存在核实谣言内容的动力,因为“有人说”本来就等于没人说。

很多谣言并不要求公众采取行动,而且很有可能谣言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所希望听到的消息。

当事的公众也许多少是无意识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依据谣言的内容和传布情况,较为准确的把握舆论。

鉴于此,应当把网络谣言视为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意见或情绪倾向的一种公众表现,或者是公众解读社会公共事件的“晴雨表”。

3网络谣言的规避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网络谣言也随之进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实践证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已经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治理,必将有更多的人信谣、传谣,也会有更多的别有用心的人去造谣。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大力遏制谣言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我们要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

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真实、权威信息的模糊或缺失,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小。

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就应将事实真相及时公开,准确地告知大众,不给谣言可趁之机。

其次,我们网民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增强独立、理性思考的能力。

对于一些未经证实而又影响重大的信息,要多进行查证,不要盲目跟风起哄,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正所谓流言止于智者。

此外,也可以法律手段规范和约束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

对虚假信息、不准确信息以及诈骗性的信息及时查证,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管理。

参考文献【1】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38页【2】[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边芹译:《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页【3】江万秀,雷才明等:《谣言透视》,群众出版社,1991年,第10页【4】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02-103页【5】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6】《三鹿应主动站出来承担第一责任》,2008年09月13日,《武汉晚报》【7】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2-214 页【8】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5-32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