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1章1节民俗概述
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 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扩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 过程。
3、民族性: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
4.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 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得固定 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和 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 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伍强年画---五子夺莲
世博会:“海宝骑虎”武强年画现场印“图
武强年画——《花开富贵》
1、贝贝——“鱼” 原型的福娃民俗 文化蕴涵
寓意: 人们某些美好愿望 的理想象征 辟邪消灾
3.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 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
游戏竞技民俗
三、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
是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扩布过程 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阳朔西街
4.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构成的一个 要素,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特殊的民俗。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 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
民俗的社会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 中的作用。
民俗学研究的内容是书面文化传统之外的文 化,以口头、风俗或物质的形式存在,以 民间传承(或者是口传,或者是模仿,或 者是表演)的方式传播。
北京四合院
中国民俗文化概论1:概述
3、民俗文化
• 民俗文化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 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 生活习惯。
• 它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 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 精神的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传承性 和变异性。
文化的分层
• 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存在着层次差 别,既有上层文化,也有下层文化。 • 中国上下两层文化的分野非常鲜明。上层文化 又叫做圣贤文化、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下层 文化又叫做民间文化、大众文化或民俗文化。 如古代人形容音乐时所用的“阳春白雪”与 “下里巴人”。 • 两层文化缺一不可,不能贬低、轻视、忽视民 俗文化。
Folklore
• 由两个萨克逊语词汇Folk和Lore合成, 于1846年为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 (W· Thoms)最早使用。 J·
• 一指“民俗”,意为“民众的知识”或 “民俗的智慧”;
• 二指“民俗学”,意为“关于民众知识 的科学”。
2、文化(Culture)
•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 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 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 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 • 国际文化人类学界的相关定义多达700 多种,其中较有影响大师级学者的定义 有140多种。
“文化”的多重含义
• 除自然科学外,“文化”主要在三个相对独 特的意义上被使用—— • 一是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 • 二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 • 三是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作为艺术及艺术活动的文化
• 在日常谈话中,“文化”被认为是由 “知识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的作品与 实践”组成的,是一个描述“音乐、文 学、绘画和雕塑、戏剧、电影”的词语。
社会的民俗
• • • • • 家族、亲族的民俗 乡里社会的民俗 都市社会的民俗 个人生活仪式的习俗 婚姻的民俗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
第一讲认识民俗和民俗学一、近现代民俗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民俗是历史文化的构成,文字文献之外,“中国还有大量的没有或者很少有文字记录、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文化,民俗学的对象。
”-民间文化存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很少得到掌握文字和知识的人的关注,只有少数的文人学者,偶尔的记录、评价。
在很长的时期是屏蔽在正统的文化之外。
-在明代中期以后,到清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变化。
文人学者收集歌谣、谚语和笑话,参与小说、戏曲的写作和评论。
特别是清末,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对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城市民众的文学样式或者体裁,如小说、戏曲、时调等到文人的肯定和利用。
-20世纪初,民俗和启蒙精神的结合。
i.一方面是启蒙民俗思潮。
民族民俗是思想启蒙的利器,主重视民间诗歌,提倡文人使用民歌谚语,创作新诗歌,实现思想启蒙。
ii.二是一些学者学者主将民俗作为工具进行改良,反思政体,开化民智,进行社会弊病的补救。
-伴随着白话文的推新,报纸期刊等传媒的发展,歌谣、谚语等形式的应用,反应当时事件的口头故事的创作传播,民间文学作品的抄录等,在各个阶层流传的反抗故事等,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潮流。
-近代知识分子对民俗文艺的应用,童谣、弹词、文人竹枝词等体裁。
如章炳麟的《逐满歌》,广泛的传播和社会接受度,符合民众的理解和期待。
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还有天华弹词体裁的《猛回头》(1903),秋瑾的《精卫石》。
梁启超《竹枝词》(1911年)。
-近代学者编撰全国风俗志。
-明代和晚清,民俗风土志主要是对一个地区活着都市的风俗的记载,《帝京景物略》《宛署杂记》《帝京岁时纪胜》等。
到了晚清,《清稗类钞》,《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扑案编写)-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大学发起的歌谣采集和刊行活动,1920年成立了歌谣研究会,1922年刊行《歌谣》周刊与丛书,以与方言调查会和风俗调查会(1923年)。
这样的做法被和地方的报刊采纳,民间文学的采集、刊载和讨论,成为当时的文化上的热潮。
第一章第二节 :中国民俗概述
2.婚丧习俗 (1)汉族: 汉族婚礼,有许多繁文缛礼。整个过程有六个程序:提 亲→合婚(算卦、问卜)→相亲→定亲→迎亲→回门等。 尤其是迎娶时,新娘要“哭嫁”、坐花轿、拜天地、拜 高堂、夫妻对拜、喝交杯酒等。 (2)高山族: 高山族姑娘要对求婚者进行长期的考察,将初选中意者 (一般为4人)招至女方家劳动1年,以考察他们的劳动、 为人、健康状况等,最后从中选出一个作为新郎,尽量 使婚姻的基础打得牢固。 (3)傣族、彝族: 至今仍沿袭“抢亲”的习俗。但现在跟过去不同,都是 双方自愿、事先约定的。 (4)基督教徒: 在教堂举行,由牧师主持。
(4)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是中国著名八大菜系之一。广 东菜由广州、潮州、东江客家菜三种地方菜构 成。而三支地方菜又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广州 菜是粤菜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味美色鲜、菜式 丰盛而赢得“食在广州”的美誉。
此外,还有闽菜、浙菜、湘菜和徽菜等四个菜 系,共同构成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
三.民俗的分类
六.民俗的社会功能
1.教化功能(教育功能) 2.规范功能
3.维系功能(凝聚功能) 4.实用功能 5.娱乐功能
汉族
壮 族
彝 族
维吾尔族 朝 鲜 族
蒙 古 族
满 族
哈萨克族
回 族
高山族
俄 罗 斯 族
藏族
傣族
赛龙舟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
傣族
泼水节
回族的开斋节
白族、彝族的火把节
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
1.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
(1)传统节日
a.春节;c.端午节;d.中秋节;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
《民风民俗大观园》教案第一章:民俗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定义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俗的重要性及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2 教学内容: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的特点与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俗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俗的定义、特点和价值。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民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分享心得。
第二章:民间信仰与宗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区别。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与分类民间信仰与宗教在我国的特点与影响讲授法: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2.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三章:传统节日习俗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使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习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3.2 教学内容: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与传承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法: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习俗的理解。
3.4 教学活动: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的含义。
主体讲解:讲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对比分析:分析不同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四章:民间艺术与技艺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和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
4.2 教学内容: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与特点民间艺术与技艺在民俗文化中的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民间艺术与技艺的种类、特点和价值。
第一章民俗的概述
沿海服饰:开放宽敞型 内陆特征:封闭包裹型
社会观念
崇祖敬宗,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礼乐思想 忠孝思想 首先是维护发肤完整以尽孝道之义。 其次形成完备的丧祭服制度。
祈吉心理
财神
天花妈妈
体现某种政治观念 等级观念
谚语云:“衣分三色,食分五等 (1)颜色 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后,经过反复 更改,对服饰的颜色有了明确详尽的规定:一 二三品穿紫色,四品穿深绯,五品穿浅绯,六 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其 他不入品的杂役、士卒、庶人、商贾等只能穿 黑、白二色,从此正式形成了黄、紫、朱、绿、 青、黑、白构成的服饰颜色序列,成为了封建 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
云 南 十 八 怪 挂 件 食品 云 南 十 八 怪 茶 饼
第二节 民俗文化景观的主要内容 一、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文化
二、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一)饮食文化的内涵
饮食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 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 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 等。
(二)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
唐代“神龙二年九月仪制令:诸一品以下, 食器不得用浑金玉,六品以下,不得用浑 银”。 据((大明会典))载“凡器皿,公侯一品 二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 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 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并不许涂 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
((稗类钞· 宴会)条载:“若有多席,则 以在左之席为首席,以次推递。以一席 之坐次言之,则在左之最高一位为首座, 相对者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 之下为四座。或两座相向陈设,则左席 之东向者,一、二位为首座二座,右席 之西向,一、二位为首座二座。”
第一讲 民俗概述
民俗的播布性 ——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传播方式: 1、民族迁徙 2、文化交融(如肯德基、麦当劳)
其一,民族迁徙。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 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 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入桂林,使入境旅游 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 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 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
其实,游览西街完全是一种体验——她浓 浓的乡村氛围中流淌着纯正的小资情调, 朴素的民风里包容着令人惊讶的国际元素, 阳朔人爱吃的糍粑与米粉、正宗的意大利 咖啡与西餐、古老的中国画、最前卫的休 闲风尚、国语、英文、法语、意大利语乃 至西班牙语……种种看似不可能的,全部 柔合在长度不足1000米的岭南小街里。
6、民俗是一种主要有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 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 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学术界对于“民俗”的概念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 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 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 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 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 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的观点)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 犁入土所举行的仪式;不是渔网和鱼叉的构造,而是渔夫 入海时所遵守的禁忌;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 工时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三是民俗为 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前苏联。)四是认为民俗 为传统文化 (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 之中。把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
中外民俗大题
中外民俗大题第一章民俗概述一、名词解释1.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风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他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二、简答论述1.民俗的分类(1)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包括生产、居住、饮食、商贸、服饰、交通等民俗。
(2)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包括家庭乡里、人际交往、人生礼仪、岁时节日等民俗。
(3)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包括民间信仰、巫术、禁忌等。
(4)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
2.民俗的特征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民族迁徙和方式采借。
三、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民俗形成后会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变异性指民俗传播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
四、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族性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地域性指民俗在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如八大菜系(鲁川粤苏浙湘闽徽),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
五、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主要表现于信仰、崇拜、巫术、禁忌、占卜等活动上。
3.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人际关系、尊老爱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心等。
2)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第1章 民俗概述
(二)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 ——民俗文化的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
民俗的播布性 ——民俗文化的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传播方式: 1、民族迁徙 2、文化交融(如肯德基、麦当劳)
(三)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的稳定性(例举题)
如:春节贴对联、元宵节吃汤圆、清明节扫墓、端午 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腊八节喝腊八粥等是先秦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什么?)
1、民俗是集体创造的 2、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完成的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模式性 ——亦称类型性
一般缺少个性(为什么?)
(一)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一般缺少个性(为什么?)
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 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
(一)教化功能
教育和潜移默化 举例: 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葬礼等
(二)规范功能
社会规范四个层次: 法律、纪律、道德、民俗 如:乡规民约
(三)娱乐功能(快乐、愉悦的调剂作用)
哪个民族的节日? 芦笙节、斗马节 花炮节、多耶舞 盘王节、 “上刀山、下火海” 三月三 那达慕
答案:苗族、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
二、民俗的分类
按内容划分
经济民俗 社会民俗 信仰民俗 游艺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经济民俗
——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中所形成的民俗。
包括:
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经济民俗
二、民俗的分类
社会民俗
——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人们在
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民俗学概述(全套课件191P)
1
第一章 民俗概述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第二节
第三节
民俗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第四节
第五节
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2
第一节 民俗的定义与分类
一、民俗的定义 二、民俗的分类
3
一、民俗的定义
——Folklore
Folkloristics(民俗学)
1、文化遗留说 2、精神文化说
25
第二节 自然生态民俗与农业生产民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6
一、自然生态民俗的定义
与人类的食物链有关的民俗文 化,叫做自然生态民俗。自然生态 民俗又分为动物生态民俗和植物生 态民俗,其中自然也包括生态环境 的有关气象、季候的民俗。生态民 俗反映的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和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措施。
27
二、自然生态民俗举例
61
(三)西南民族服饰
1、藏族: 藏袍、帮典
2、傣族: 筒裙、筒帕 3、白族: 风花雪月帽 短围裙 4、纳西族: 七星披肩
62
(四)东北民族服饰
1、赫哲族: 鱼皮衣 2、鄂伦春族:狍皮服饰 3、满族: 旗袍、花盆鞋、旗头 4、朝鲜族: 七彩衣、船型胶鞋
63
第五节 外国服饰民俗举例
一、亚洲国家服饰民俗
3、民间文学说
4、传统文化说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 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 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 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 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 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
4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
自考中外民俗章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民俗概述1、民俗的定义:使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2、民俗的分类: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
3、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4、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民俗的娱乐功能、民俗的审美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
5、民俗的形成:(一)经济的原因(二)政治的原因(三)宗教的原因(四)地理的原因6、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
7、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8、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
第二章服饰民俗1、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其构成: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2、服饰民俗的产生和发展:服饰的保护作用是第一位的。
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以遮身蔽体,防寒御署为主要目的。
(2)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3)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登记身份的标志。
(4)反映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原因(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
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一)古代汉族服饰的发展:(1)商朝时期的三种服饰:①免冠,身着窄袖圆领衣,手上带枷,其身份大概是奴隶或俘虏②头戴平顶帽,身穿翻领绣衣,腹前兽头纹蔽膝③头戴尖帽或裹巾子,上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裳。
第一章中国民风民俗 绪论
二、风俗包括的主要内容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 包括 :
1、岁时节日民俗
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少数民族中的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 水节,藏族的藏历年,苗族的赶秋节,彝族的火 把节,高山族的丰年祭等。 岁时节令:二十四节气、“干支”纪年法和十二 属相等 。
四、学习民风民俗的意义
1、学习民风民俗,可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进而少 犯错误,增进各民族的友谊。 2、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觉 为祖国奉献的责任感。 3、有利于丰富人民的生活。娱乐民俗是传统民俗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特别是 全民参与的形式,成为民间自娱自乐的审美享受。 4、提倡民俗文化,有利于繁荣经济。民俗文化资源正 在被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不失时机地加以利用。遍及 全国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通过文化活动扩大财源, 增加了地方收入。
民 间 刺 绣
民间剪纸
皮 影 戏
三、风俗的基本特点
1、社会性的特点。 一般要经过民众的认同和长期实践,才能成为 风俗;民俗现象能够显著地区别于社会生活中 那些个人的和暂时性的现象,它们大多以类型 或模式的形态存在。 2、地域性的特点。 指民俗在空间上呈现的特点。由于自然环境和 人文环境不同,各地风俗也有多种变化。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 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 山 西 )
内蒙古蒙古包
湘 西 吊 角 楼
4、中国民间的信仰习俗
民间信仰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 生活禁忌的观念。它主要作用于民众的意识形态领域,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民间诸神、俗信、禁忌。 神灵崇拜:通过崇拜,获得神灵的庇佑和帮助,得到 美好的结果,是用来慰籍人类心理恐惧、改变命运、 超脱自我的原始“宗教哲学”。 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 传统理念,内容十分广泛。 禁忌是人们对于神圣的或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的 禁忌心理及行为。
中外民俗课件教材
(三)江南水乡民居——四水归堂 (四)南方客家民居——土楼
二、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一)北方地区少数民族 1、满族民居 2、蒙古族民居 3、回族民居 4.维吾尔族民居
(二)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苗族民居 2、藏族民居 3.彝族民居
(三)中国中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1、壮族民居 2、土家族民居 3.黎族民居
第二节 中国服饰民俗
一、汉族服饰民俗的发展 (一)商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秦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时期 (六)宋朝时期 (七)元朝时期 (八)明朝时期 (九)清朝时期 (十)民国时期 (十一)现当代时期
图2-1 商代服装
二、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1.满族 满族服饰分为旗装、女式旗鞋、马褂、坎肩、大拉翅、靰鞡等。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装,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旗头”是满族妇女头上的配饰,其特点是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
第二章 服饰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概述
一、服饰及服饰民俗的概念 (一)服饰的概念 (二)服饰民俗的概念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过程中, 有关穿着、佩戴和装饰等方面所形成的共同行为和文化习惯。
二、服饰民俗的形成及功能 (一)服饰民俗的形成 (二)服饰民俗的功能 1、实用功能 2、标志功能 3.审美功能 三、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因素 (二)人文环境的因素 (三)生产、生活方式的因素
(一)埃及人的饮食民俗 (二)南非人的饮食民俗
第五节 酒俗 第六节 茶俗
第四章 居住民俗
第1章民俗
信仰民俗
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主要 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游艺民俗
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它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1.2 民俗的基本特征
1.2.1 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1.2.2 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1.2.3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1.2.4 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1.2.5 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观念的堕落
本章概要
本章介绍了民俗的基本知识和一般原理。民 俗源于生活,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域 的原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通 常的民俗学方法是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 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民俗有集 体性与模式性、传承性与播布性、稳定性与 变异性、民族性与地方性、原始性与神秘性 等五大特征。民俗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功能, 主要表现在教化功能、规范功能、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维系功能五个方面。民俗是一种 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经 济效益。同时,旅游也能促使民俗文化的交流 和传播,促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但是, 旅游对民俗文化也有消极的影响。
1.3 民俗的功能
“功能”
• “功能”(function)即作用,民俗的功 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1.3 民俗的功能
1.3.1 民俗的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
教化功能 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1.3.2 民俗的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 规范功能 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1.3.3 民俗的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 娱乐功能 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1.3.4 民俗的 所谓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 审美功能 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章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简介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门课程属于公共选修课。
本门课程的学习用专题介绍的组织方式,分为中国民俗概述、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礼俗、成人礼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建筑与居住习俗、交通行运习俗、节日习俗等章节,系统讲述中国民俗文化知识。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试图引导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中国文化。
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试图引导青年尤其是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中国文化。
培养爱国情操;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及文化内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并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
第一节民俗概述教学重点: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难点: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民俗的概念、特征与功能,了解中国民俗文化悠久历史,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民俗的构成、养成与传承,民俗的调查与研究.民俗文化的概念1、民俗,顾名思义,是民间风俗的简称。
2、孔子谈到乐礼时曾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3、魏晋时期阮籍在《乐论》里也说过“造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为谓之俗。
”直接用了“风俗”二字。
4、“风”是指由上而下的教化,是一种推广的力量;“俗”是民之自我教化,二是为众人所传习民俗与民俗的形成民:相对于官府而言的民间和广大的民众;俗:相对于国家制度而言的自发形成而又被长久共同遵循的生活习惯。
民俗:在广大民众中自发形成、世代相因、共同遵循的各种生活和信仰的习惯与规范。
民俗文化是民间社会生活中传承的文化事物和现象的总称。
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文化,也是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高雅文化〔精致文化〕的基础。
民俗文化产生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中,又世代相习传承于民间社会生活之中。
第一章民俗概述
课程教师:张佰玲
第一章 民俗概述
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要以右手执筷?过年 为什么吃饺子?为什么中国人打招呼喜欢问:“您吃了吗”?为什么劳动时要唱
劳动号子……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很多学问,这
种学问就是民俗。
一.民俗的定义及分类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第一章 民俗概述
3.宗教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的。汉族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 靠行为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便形成了汉族独特的节日 民俗事项。 4.地理的原因。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 而 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以居住而言,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客观 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放牧生活必须“逐水草而居”,所以他们至今还居住 在容 易搬迁的“蒙古包”里,而南方的农业民族,却住的是通风舒适的“吊脚 楼”。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第一章 民俗概述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 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 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值得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 民俗的原始性和神秘性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的许多民俗产生的历史比 较悠久,有的民俗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初期,虽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变异,
3.民俗的娱乐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所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4.民俗的审美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是紧密相连的,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能 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民俗概述——精选推荐
第一章民俗概述第一节民俗的概念、形成及分类1846年,英国民俗学会创始人之一、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使用“folklore”(原意是“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智慧”),作为研究民俗的学科名称。
近些年来,鉴于“folklore”一词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容易混淆,所以国际学术届便以“Folkloristics”一词专指民俗学,而用“folklore”专指民俗现象,以示区别。
一、民俗的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俗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广大民众集体创造、享用、并代代相习的生活文化事象。
二、民俗的分类1.四分法和三分法(1)国外:①三分法:精神领域、行为领域、语言领域英国班恩女士《民俗学手册》②三分法:物质、精神、社会生活法国山狄夫《民俗学概论》(2)国内:①四分法:经济、社会、信仰、游艺民俗②三分法:心理、行为、语言民俗2. 民俗学家乌丙安对民俗的分类:经济、社会、信仰、游艺民俗3. 陶立璠对于民俗的分类:物质、社会、精神、语言民俗三、民俗的形成(一)经济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政治原因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和政治的影响(三)地域原因各地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进而产生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四)宗教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宗教分为原始宗教和现代宗教。
这两种宗教都对民俗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与功能一、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族性民俗是民族的标志,民族性是民俗的首要特征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
著名民俗学家张紫晨认为:“任何民俗都是民族的,超越民族的民俗是没有的”。
如:拉祜族、芦笙舞会、走婚(二)集体性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课程单元设计
教案首页
第 1 单元第9周 2 学时单元标题:
模块一:民俗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
教学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民俗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民俗的特征与功能、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2、能力(技能)目标:
(1)能理解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并能通过丰富旅游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2、难点:民俗的特征与功能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分析法、讲授法、ppt演示法
教学材料及工具:无
教案正页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新课内容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10分钟)
播放红莓花儿开、康定情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观看我国旗袍图片;观看有趣的民谣,引起学生对民俗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15分钟)
(1)民俗的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民俗与人类的关系上看,民俗是人类的伴生物,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
(2)民俗的分类
民俗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宝库,它的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或扩展着。
但是,民俗亦有它自身独特的类型和构架。
按民俗的内容划分,我们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游艺民俗,这是通常民俗学的分类方法。
经济民俗,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等。
社会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主要包括家庭乡里民俗、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等等。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等等。
由宗教信仰派生出来的信仰民俗已经融人日常生活的迷信与俗信,民俗研究则有兼顾的使命,加上宗教旅游有着广阔的客源市场,故本书把道教和世界三大宗教内容列人。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主要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等。
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广大民众生活服务的民俗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
在经济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四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2、民俗的基本特征(20分钟)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
也有的民俗是先由集体中的个别人创造,经集体的认可或加工而形成的。
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
有了集体的创造,同时有了集体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完善,才有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的生命力所在。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这种模式性是人们共同遵守的标准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
因为民俗是由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因而一般缺少个性,而表现为一种类型、模式,这是极自然的。
(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一旦产生,得到社会的承认,就有很强的稳固性,约束着人们的行动和意识,并经久不衰地为人们所承袭。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
民俗播布是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它体现了民俗前后左右的空间伸展。
这种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
桂林市每年接待几十万的入境旅游者,这些旅游者虽然停留的时间不长,但是多年的大批量的旅游人口流人桂林,使人境旅游者的本国民俗文化,也随着迁徙到桂林,并和桂林的民俗文化混合在一起,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民俗,为大家所接受,这在阳朔西街最为典型;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
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旅游使人口大量流动,使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西方民俗文化被借用到中国,如肯德基、麦当劳等西方饮食文化传人中国后,迅速被中国的大中城市市民所接受,并加入了中餐文化的内容。
民俗是在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播布结合中发展的,因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的相互间的碰撞和吸收、涵化和发展。
(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
民俗一旦产生,就会随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稳定而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就是民俗的相对稳定性。
稳定性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中国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和改朝换代,其中有些民俗随着经济基础的消失、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自然消亡;有些民俗则经过某些完善和补充,一直传承到现在。
中国的一些传统习俗,如春节的贴对联、元宵节的吃元宵、清明节的扫墓、端午节的吃粽子、中元节的放河灯、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求寿、腊八节的吃腊八粥等,在先秦两汉就已经定型,一直传承至今。
这正说明了民俗文化传承的稳定特征。
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由于民俗是靠集体创造,靠语言和行为传承和播布的,这就决定了民俗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状态之中。
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的自身调整,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民俗事象,大都是古代民俗变异传承的结果。
从这一意义上讲,变异是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的就是民俗的地方性。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
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
例如,饮食上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致反映了饮食上的地方特色。
标志着我国饮食特色的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苏菜、浙菜、湘菜、闽菜、徽菜,各有特点,都是从地方特色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有56个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也使祖国的民俗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正是由于民俗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使得中国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经过多年的开发,形成一系列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3、民俗的社会功能(15分钟)
(1)民俗的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是社会集体成员之一,人的一生都生活在民俗中。
(2)民俗的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记录;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
(3)民俗的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人类创造民俗,目的是为了享用它。
广大民众在生活中既有紧张的劳作,也有通过参与和欣赏民俗活动,以休息和放松,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的娱乐活动。
(4)民俗的审美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和民俗的审美功能是紧密相连的,民俗的审美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的审美作用。
(5)民俗的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社会稳定。
4、民俗的形成(10分钟)
(1)经济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总是受到经济基础,即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
(2)政治原因
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民俗又不可避免地受到阶级的和政治的影响。
(3)宗教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传承的民俗事象,是由原来的宗教仪式演变而来。
汉族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等,都源于古代祭祀活动,靠行为和口头语言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便形成汉族独特的节日民俗事象。
(4)地域原因
“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俗”,指的就是由于所处的山川地理环境不同,而产生和形成不同的风俗和习惯。
这表现出民俗对自然环境具有很强适应性和选择性,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
5、民俗与旅游(15分钟)
(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播道德观念的堕落
(三)技能训练
二、新课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民俗源于生活,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地域的原因,决定和影响着民俗的产生和发展。
民俗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活动。
三、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