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

合集下载

《导游基础知识》3-1中国民族民俗概述课件

《导游基础知识》3-1中国民族民俗概述课件

“说一说”“民族”的概念和“民俗”的含义
民族的概念:人们怎在样历学史习上“形成中的国一民个族有民共俗同”语?言、共 中 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 国
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也可指处于不同社会 民
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


民俗的含义:即民间风俗。一般由自然环境的差异而形 俗 成的社会习俗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形成的习俗叫 概 “俗”。具体内容包括服饰、饮食、居住、生产、交通 况

广西壮族
自治区
“看一看”民族分布图
请分析:我国 民族分布的格
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民俗”?
局如何?
中 国






民族分布呈现以汉族为主题,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 局。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市云南省。
“看一看”人口分布图
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民俗”?




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民 俗


请思考:
我国人口分布格
局如何?
导游“民俗”用多少?
请浏览“云南民俗风情游”接待任务表,分析“在
导游工作中,需要怎用样到学哪习些“民族中民国俗民知族识民”俗? ”?


产品名称 云南民俗风情5晚6日游


简要行程 杭州-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楚雄-昆明-杭州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最集中的省份,本线路
“看一看”民族分布图
维吾尔族
蒙古族
回族
满族怎样学习“中国民族源自俗”?中国民
藏族
畲族


2014年导游证考试《基础知识》第二章汉族民俗14

2014年导游证考试《基础知识》第二章汉族民俗14

131、黎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132、黎族的传统住房属于干栏式建筑,因为状似船只,称为“船形屋”。

133、竹筒烧饭是黎族日常生活中独特的野炊方法。

黎族人喜爱嚼槟榔。

134、黎族有的地方妇女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

俗称“儋耳”。

妇女有文面文身的习俗,称为“雕题”。

135、黎族儿女成年后住在屋外的寮房里,俗称放寮。

盛行不落夫家的婚俗。

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于父母分居。

136、黎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三月三,因在每年三月三举行而得名。

137、忌头朝门口睡觉,如过路客人无意犯忌,主人会以为有祸临头。

妇女文身忌男人参与或偷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篇) 考点汇总整理
民族特色的宗教,域外传入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也能在汉文
化的土壤中植根发展、广为传布。
2.民俗
1.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鱼肉、蔬菜为副食;
2.1.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食为主;
2.2.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
2.3.其他的粮食作物如玉米、高粱、谷类、薯类等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
饮食 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2018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民族民俗 考点汇总整理
中国民族民俗--我国民族民俗的基本概况(2018 考试大纲要求了解)
1.中国的民族:狭义上的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
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 定的共同体,如汉族。
2.中华民族是 56 个民族的总称,按民族人口多少依次排列为汉族、壮族、满族、回 族等。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汉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91.51%,其他 55 个民族 的总人口只占 8.49%。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独步世界。
1.北方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主要代表,黄土高原上是错落有致的窑洞,南
方以天井式瓦房居多,闽赣粤地区的客家人则是居住大围楼,另有徽派
中国民族民俗--汉族(2018 考试大 纲要求熟悉)
居民
建筑、江南水乡居民、上海石库门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2.长期以来,对汉族居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水术”定下的范式,“风
生活
历史上,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形成了悠久 的农耕文化。汉族聚居的全国广大地区,资源众多,物产丰饶。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时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语言文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

导游基础知识重点——民俗1.什么是民族?狭义概念:指人们在一事实上的历史发展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如汉族。

广义概念: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总称。

3、民俗的范围;包括:居住、饮食、服饰、生产、交换、交通、婚姻、家庭、村落、结盟、岁时、节日、丧葬、信仰、风尚、礼仪、禁忌等方面的民间风俗习惯。

4.导游员、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风俗习惯应持的正确态度:应持尊重其“保护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态度,入乡问俗、入乡问禁、入乡随俗。

5.中国民族的人口结构及少数民族的含义:根据1990 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汇总资料,截至1990 年7 月1 日零时,我国大陆人口为113368 万余人,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2%,其他55 个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

因为他们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小,所以称为少数民族。

人数最多,最少的少数民族分别是壮族、珞巴族。

6.中国民族的分布状况特点:中国人口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格局。

汉族多聚居在人口稠密的东南部,少数民族多住在人口稀疏的边疆地区,但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有一定数量原汉族居民,从而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格局。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所占的比例虽小,但分布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以上。

这种居住格局决定了中国各民族之间,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领带的密切关系。

7.中国民族的语言:除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外,其余54 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

8.汉族的族源: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是吸收了周围的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知识点:汉族

2019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知识点:汉族

一、汉族概述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人称“炎黄子孙”。

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华夏”。

汉族是以“华夏”为核心,在秦汉时形成了统一的、稳定的民族,又经秦汉以来两千余年的繁衍生息,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血统与文化,得以发展成为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众多人口的民族。

汉族不仅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截至2009年,汉族人口约为13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在中国台湾地区,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除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外,汉族在东南亚、北美洲和西欧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

用于书写汉语的文字称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

现代汉字分为规范字和繁体字。

大陆主要使用规范字,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主要使用繁体字。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的图腾由龙与风组成,代表了世间阴阳、男女的平和,吉祥如意。

饮食上,汉族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

汉族人讲究烹饪,追求色、香、昧、形、器、意的完美结合,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

汉族菜一般被分为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服饰上,汉族曾经有着自己的华美服饰,称汉服。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讲课稿
(二)民俗பைடு நூலகம்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过年的程序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 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 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 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 迹,进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 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 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 民俗(汉族)
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
一、民族民俗的概况:
(一)民族
1、狭义的民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广义的民族:
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导游 导游基础知识——4民族民俗

导游  导游基础知识——4民族民俗

第四章民族民俗民族概念。

狭义: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壮族。

广义: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中华民族。

民俗特点。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与模式性,稳定性和变异性,传承性与布播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等。

人口最少的是珞巴族。

第一节汉族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一春节(蒙古,壮,布依,朝鲜,侗,瑶也过春节)二清明节(彝族、壮族、布依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等也过清明节)清明前两天为寒食节,所以人们常合称为清明寒食节。

三端午节(蒙古、回、藏、布依、苗、彝、壮也过端午节)到清代时,钟馗为端午之神四中秋节(蒙古、回、彝、壮、布依、朝鲜也过中秋节)第二节福建少数民族及民俗福建有54个少数民族,其中畲族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1畲族。

全省有畲族人口37。

5万主要聚居在连江、罗源、蕉城、霞浦、福安、福鼎、古田,其余分布在上杭、漳浦、安溪、仙游等地。

全省有17个畲族乡:连江小仓,罗源霍口,蕉城金涵,霞浦盐田、水门、崇儒,福安坂中、康厝、穆云,福鼎硖门,永安青水,宁化治平,上杭官庄、庐丰,龙海隆教,漳浦赤岭、湖西。

分布特点是大散居,小聚居,大都杂散于山区或半山区的汉族村落中。

畲族自称山客,山哈,三哈(雷蓝钟三姓。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称苗夷。

1956年正式批准了畲族这一名称。

有本民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没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主要文学形式是山歌——《高皇歌》(又称《盘瓠歌》《盘古歌》)。

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盘瓠,盘瓠传说被绘成画像,称为祖图。

过去住房部分是草寮,毛竹为架,编竹为篱。

新中国后为木构瓦房,一般为方形,屋顶呈金字塔状,一厅堂,前后两间,左右厢房。

《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版)》第二章中国的民俗文化

《导游基础知识(第二版)》第二章中国的民俗文化
碉房
(二)居住民俗的表现
• 住房的分配体现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 有关系
• 火塘在我国许多民族的居住民俗中占有重 要地位
• 在一些建筑技术比较先进的民族中,十分 重视住房的造型与装饰
四、交通民俗
• 陆路交通:骑用牲畜、以车代步 牛、马、骆驼等 黄帝发明车
• 水路交通:桥与船 独木桥、木拱桥、石拱桥、 溜索桥|、藤索 桥 船的前身:木排、葫芦、革囊 船的雏形独木舟
• 主体行为分类法 行业禁忌 日常生活禁忌 礼仪禁忌
• 客体对象分类法 被禁忌的人 被禁忌的物 被禁忌的名字 被 禁忌的数字
(五)禁忌的功能
• 自我保护功能 • 心里麻痹的功能 • 维系社会秩序的功能
二、九个民族的禁忌
• (一)蒙古族 • (二)维吾尔族 • (三)傣族 • (四)藏族 • (五)白族 • (六)壮族 • (七)朝鲜族 • (八)苗族 • (九)布依族
(二)区域性节日
• 1、泼水节 • 2、三月街 • 3、火把节 • 4、花儿会
(三)民族性节日
• 1、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 • 2、藏族的雪顿节 • 3、藏族的望果节 • 4、壮族的歌圩节
第五节禁忌习俗
• 本节概述:本节简要介绍禁忌的含义、体 系、性质、分类、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一、禁忌知识概述
• (一) 禁忌的含义及由来 • 禁忌是人们为了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
量带来的灾祸,而对某种人、物、言行等 的限制或自我回避。 • (二)禁忌的体系 • 预知系统 • 禁忌系统 • 禳解系统
(三)禁忌的性质
• 先验性 • 继承性 • 变异性 • 消极性 • 迷信
(四)禁忌的分类
• 2、蒙古族:迎娶新娘 对歌 献哈达 敬酒 分吃羊胫骨 抢新娘 送嫁歌 交拜天地 从 火堆中间走过 敬酒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

(二)民俗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4、民俗的内容: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经济民俗(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和交易等) 社会民俗(家族和亲族、乡里及都市社会、人生礼仪等) 精神民俗(信仰、迷信、巫术、宗教、禁忌、道德等) 游艺民俗(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文化娱乐、民间杂艺等)
人日,旧历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
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 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 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 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并点 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 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顺星,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
中 国 民族民俗
第一节 民族民俗概况
一、民族民俗的概况:
(一)民族
1、狭义的民族:
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 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 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 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广义的民族:
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 同体,如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或者用以指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民族。
一、汉族概况
第二节 汉 族
(一)汉族溯源
汉族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初期,有将近 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文明 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汉族的先民是古代的 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族得到了 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汉朝时,华夏族成为统 一多民族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开始称为 汉族,并沿袭至今。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第十二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二节 汉族及其传统节日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版)第十二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二节 汉族及其传统节日

✓ 掸尘、祭灶、祀祖、守岁 ✓ 做新衣、挂年画、贴春联 ✓ 操办年货、饮屠苏酒、给压岁钱、吃
团圆饭
二、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1.春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端午节 5.中秋节 6.重阳节
正月十五为每年第 一个望日,称为上元 节,也称元宵节,是 春节活动的高潮和结 束。
二、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1.春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端午节 5.中秋节 6.重阳节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主讲:雷艳
第十二章 中国民族民俗
第二节 汉族
考试说明
时间 2016 2017 2018 2019
判断题 单选题 多选题
1
1
1
1
分值
一、汉族概况
➢ 历史上,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 主的农业民族,形成了悠久的农耕文化。
➢ 汉族聚居的全国广 大地区,资源众多, 物产丰饶。
一、汉族概况
江南的水乡民居
一、汉族概况
1.语言 2.信仰 3.饮食 4.服饰 5.居住
对汉族民居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风 水术”定下的范式。“风水术”为 中国之独创。
一、汉族概况
1.语言 2.信仰 3.饮食 4.服饰 5.居住
二、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讨论 你们知道汉族的传
统节日有那些吗?
二、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1.春节
讨论
你们知道元宵节的主 要活动内容有什么吗?
放花灯、观花灯、耍社火、打太 平鼓、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扭 秧歌、唱大戏等。
二、汉族主要传统节日
1.春节 2.元宵节 3.清明节 4.端午节 5.中秋节 6.重阳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汉族民间传统节
日,流行于全国各地。 除汉族外,彝、壮、布依、满、侗、

2014年导游证考试《基础知识》第二章汉族民俗1

2014年导游证考试《基础知识》第二章汉族民俗1

1、汉族自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2、汉族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3、汉族饮食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

4、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汉族还有以茶代礼的风俗。

5、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

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6、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的。

7、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宗教的主要传统观念。

8、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代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

南北朝之后,把“腊祭”移至岁末。

民国时,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

9、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汉初。

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10、清明自西周起,就有在目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习俗,唐代拜扫之风盛行,并将祭扫日期定为寒食节。

虽寒食与清明本为两个节日,但就扫墓而言,到唐代已合二为一了。

就寒食节的日期而言,一般认为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另说是以上一年的冬至为基准,其后第105、第106天为寒食,故也称“百五节”“百六节”。

2010年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国民族民俗:第二节

2010年导游考试基础知识中国民族民俗:第二节

汉族因汉王朝而得名,此前称为华夏族,“华”是“章服之美”的意思,“夏”是“礼仪之大”的意思,在外人眼里,汉族是一个身着华彩衣服、讲究礼仪的泱泱大族。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周围部分苗蛮、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所以汉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我国汉族人口约12.9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松辽平原及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巨川的中下游流域农业发达地区,并散居于全国各地。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字起源于远古,现行的方块字是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甲骨文和商周金文演变而来的。

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

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字的象形性和点画形式的多变性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不管是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被部分汉族人接受。

乐天知命和尊敬祖先是汉族主要的传统观念。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

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晋陕黄土高原的汉族,则根据黄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榫卯结构。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教学教材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教学教材
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 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 汉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二、汉族民俗
(一)汉族住宿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 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 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华北地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 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统节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 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 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 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 俗习惯。
(二)民俗
1、民俗的概念:
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 的传承性事象,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 和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 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类型:
经济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和游艺民俗
3、民俗的特性:
社会性和集体性、类型性和模式性、稳定性和 变异性、传承性和播布性四大特性。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四章中国的民族与民俗

查看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dyzgz51《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民族与民俗考试重点第一节中国民族概述中国民族1、汉族人口比重最大,占91.5%,其他55个民族只占8.5%。

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2、中国民族的地理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3、汉族、回族使用汉语,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4、“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第二节汉族汉族的主要节日习俗1、春节俗称“新年”,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其主要节日活动有:操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祭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吃元宵、舞狮、扭秧歌、玩花灯等。

2、清明节又称鬼节、冥节、踏青节,于农历三月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主要民俗活动有:扫墓、烧“包袱”、插柳、踏青、射柳、放风筝、荡秋千等。

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节等,农历五月初五,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避毒除害等活动。

端午节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仲秋节、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主要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舞龙灯等活动。

5、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老人节,农历九月九日,主要习俗有:郊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活动。

1989年,我国将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汉族人的禁忌1、农历大年初一到初三,忌讳踢门槛、扫地、动用刀斧、动土、打架、骂人等。

2、年节喜庆时,宰杀牲畜忌说“杀”,而要说“放”。

3、过年或立春日,出嫁的女儿忌在娘家居住。

第三节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朝鲜族分布:东北三省,吉林省占60%以上居住:满屋设炕,进门要拖鞋。

饮食:米饭为主食,以汤、酱、咸菜和泡菜为副食,冷面、打糕、松饼服饰:爱穿白衣素服,“白衣民族”歌舞:伽倻琴弹唱、农乐舞、长鼓舞、象帽舞、顶水舞、扇子舞等闻名。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55页共57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55页共57页

1
0
、倚南ຫໍສະໝຸດ 窗以寄傲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中国的民族民俗 (汉族)55页
6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参考资料55页PPT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族)参考资料55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_中国的民族民俗(汉
族)参考资料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的分布情况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汉族 人口91.6%。尌数民族55个,人口约有1.09亿,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
大杂居、尋聚 居,交错聚居
(二)中国民族的语言文字
除汉、回族外,其余54个民族都有各自 的语言,大体上分属于汉藏、阿對泰、南 亚、南岛和印欧五大语系,共有10个语族、 16个语支、60多种语言。 汉语不仅是人口最多的汉族的共同语言, 回族及大部分满族和畲族也使用汉语。由 于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迁徙频繁,交错杂 居,经济文化及语言上不断交流,所以各 民族之间利用汉语作为共同语言的情况与 日俱增。
人日,旧历正月初丂日称“人日”、“人胜节”,
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迚香祀星君(即顺星), 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 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 坎、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幵点 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 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顺星,顺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
二、汉族民俗
(一)汉族住宿
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暖;以木梁承 重,以砖、石、土砌墙;以堂屋为中心,以 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华北地区多为砖木结极的平房,院落多为四 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 东北地区墙壁和屋顶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 保暖。 陕北地区根据黄土高原土层挖窑洞。 南方地区以木结极为主,讲究飞檐重阁。
年肆,从头年的腊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迚
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迚行,春 节达到高潮,最为隆重、热闹。
除夕,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
为了点缀点景,烘托"纳福迎新"的气氛,家家户户 都要贴春联,用红纸写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 坤福满门"、"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抬头见喜"、"全院生辉"、"槽 头兴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 安"、"招财迚宝"、"黄金七两"等喜庆、吉利话。还要 贴门神,贴挂钱等。
春节—拜年
新年期间,亲友相互庆贺送礼,旧称拜年。 相传此俗源于进古,拜年之风至宊代已十分 盛行。
过年的程序
按传统,我国每年阴历正月初元旦为“年 禧”,通称“春节”。这是全民性的盛大传 统节日。春节期间,按习俗,一般有祭神、 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访亲友,游览先坛庙 迹,迚行娱乐,改善生活等活动。具体内容 有:腊八、扫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 元旦、祭财神、开市、"人日"、顺星等。
统节日。南北朝时始改为十二月初八日为"腊 八节",古时的春节实际上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民谣说:"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 徒中称腊八为"成道节"。民间有熬粥供佛、馈 送亲友邻居、自食,以及有来泡"腊八蒜"的风 俗习惯。
入春节的节日状态。《京都风俗志》记载:“市中 卖年货者,棋布星罗。如案几笔墨,人从作乢,则 卖春联者,五色新鲜,千张弦目,则卖画副者,芦 棚鳞次,摊架相依,则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 神日用之物,堆积满道,各处皆然”。点缀渲染节 日气氛的行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各画棚子售年 画;对子摊写卖联对、横批、门心、抱柱、斗方、 春条、佛对;卖挂钱的,卖元宝的,卖供花的,卖 绒花、绢花的,卖松木枝、芝麻秱的,卖灯笼的, 卖关东糖的,卖杂拌儿的,卖花炮的,......一应俱全。
春节—挂年画
新年挂画的习俗起源很早,为求喜庆吉祥; 同时,相传神荼、郁垒是传说中的门神。唐 代以前多以桃李符画门神贴于大门,用来驱 灾避邪。
连年有余
春节—贴春联
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用题诗或联语来代替 门神,称“门联”。明代以后,门联改名春 联,且题写春联之俗更盛。
春节—守岁
除夕之夜,家家围炉团坐,通宵不寐,叙 旧话新,迎接新年,俗称“守岁”。
过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 到年禧,要在佛龛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 套饼、面鲜、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饭、 素饺子或馒头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 如灶王、财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烧香。因 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这一天 要请一张新的灶王爷像贴上,以便常年奉祀" 保平安"。 年禧是还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以体现"百善 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门神的传说 :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 犯了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泾河龙 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 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 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龙王抱怨太 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太宗告知群臣,大 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 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 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七户的守门神了。在今天的一些旧式 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两员雄赳赳的战将, 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 一位手执铁锏。执鞭者是尉迟敬德,执锏者是秦琼—秦 叔宝。
(二)汉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
清明节
元宵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关于年的传说: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 活动。 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 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 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 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住在老婆婆家。村东头 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 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 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 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 明、守更待岁。
பைடு நூலகம்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
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 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 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 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拜年是中国 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 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 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 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 。
(二)汉族的语言
我国56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它 们分属汉藏语系、阿對泰语系、马来—波利 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 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 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 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三)汉族的宗教
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代以 后,佛教传人,一部分人开始信仰佛教。后 来,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又陆续传人 中国,一些人开始分别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 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 汉族的宗教信仰和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 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 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迚入 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辈主持, 按《宪乢》上说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福神, 以及阳贵、阴贵诸神的方位,主持人举香率众到院 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宋成接神一套礼 节程序后,全家迚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 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尋子辈们的拜 年,行头叩首礼,说些祝愿的吉祥话,长辈们照例 要给未成龄的尋辈们一些"压岁钱"。
说,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 清末明初以来,北京市面传有所谓善乢,其 中有"灶王爷"说:"灶王留下一卷经,念与善男 信女听。我神姓张名自国,玉皇封我掌厨中。 来到人间查善恶,未从做事我先清。"民间盛 传:"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认为 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 腊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
祭灶,灶神,俗称"灶王爷"。据《淮南子》
报告所住之户的善恶言行,所以当二十三晚 上给他送行时,就用江米或麦芽做成的糖来 粘住他的嘴,"意为塞满口,使上天不得多言 也",或贴上一副对联,要求灶王爷"上天言好 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旧历年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 尋年"。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 来到,丫头要花,尋子要炮......"
腊八,即旧历十二月初八日,是汉族传
扫房,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
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据宊.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 尋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 新岁之安。"老北京的童谣说:"二十三,糖瓜 粘;二十四,扫房日......" 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 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 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
正月初二早晨,老北京住户和商号都要祭财神。
祭财神,财神是多阶层普遍信奉的神灵。 开市,从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铺户都上起
护窗板和一些绘有《水泊梁山》、《桃园三结 义》、《精忠报国》等连环画的窗帘,表示过 年休息。过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 本上过去了,一些店铺就举"送神"礼,放鞭炮, 在热烈的祝愿气氛中打开护窗门,露出事先贴 好的"开市大吉,七事亨通"的红对联,开始正式 营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