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1

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反思

澧县澧南中学司马立姗

内容摘要:1、巧用CAI课件,激发学生兴趣;2、妙用配乐、配字幕、配图片、配动画的朗读调动学生激情;3、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演示说明性文字中比较难懂的原理与程序;

4、显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6、制作练习课件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积累语言材料

关键词:CAI课件、兴趣、激情、学习环境、主题思想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许多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效果显著。实践中的做法是:

一、巧用CAI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刺激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在这方面,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的CAI课件就有粉笔加黑板这种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因此,选题得当,制作精美的CAI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七根火柴》时,展示电影《长征》中红军过草地的场景片段,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理解草地环境的恶劣,红军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以及坚定的信念。通过声光色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也化解了课文重难点.不少学生还对长征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语文课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

而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课件制作和运用要注意灵活性,要以是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

是否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出发点,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妙用配乐、配字幕、配图片、配动画的朗读调动学生激情中学教材中有许多古典诗

文名篇,最适宜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情景结合的多媒体所提供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正确朗读,形成语感,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如果不让学生听艺术家朗读的《雷电颂》,学生是不会很快领会到文章中主人公的感情,学生的激情是很难调动起来的。学习《秋天》,让学生配着钢琴曲《秋日私语》来朗读诗歌,会调动学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诗歌美感的体验。运用多媒体朗读可有效地防止语文课堂中那种繁琐的讲析,多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与品味,理解与欣赏。

三、利用相关的视频资料演示说明性文字中比较难懂的原理与程序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

多说明性文字,例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奇妙的克隆》等等,教学中仅靠语言的理解既枯燥又难懂,往往构成了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可轻易的突破这些难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语言的分析与品味上。教学《中国石拱桥》,将赵州桥的视频解说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形象地看到赵州桥,再体会课文中的“大拱的两肩上各

有两个桥小拱” “桥面几乎与河面平行”二句中“两肩”、“各”、“几乎”等词的准确性,很显然

比起空让学生想象要容易得多,而且,学生的理解要更深入,记忆要更持久些。《奇妙的克隆》中播放关于克隆过程的视频资料,学生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四、显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要提供许多背景材料,利用信息技术大容量、高速地提供背景材料如:阅读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时代背景、前人评论等等,在必要的时候提供给学生,可以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文学积累。如教学《雷电颂》时,可以插入郭沫若简介,历史剧《屈原》的创作背景及剧情简介,还可以插入屈原的故事简介等,让学生对屈原的形象,当时的内心思想,以及作品的时代意义都有了很清楚的认识。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课文,学生是难以把握作品种主人公内心如火山爆发的激愤的感情的。

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

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

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字资料或者

课文同类文章,同一作家的作品等介绍给学生,来扩大学生阅读面或进行比较阅读。如学习《奇妙的克隆》,可让学生了解某些网站中目前对于克隆人的争议,加深对克隆的了解,

学习《登上地球之巅》,让学生了解我国攀登珠峰的历史等等,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探究的积极性。学习《雨之歌》时,介绍学生阅读纪伯伦的《花之歌》、《美之歌》,使学生对作家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平有更深的了解。

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是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作文素材的积累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快速

阅读的能力。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

机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可以创设情境,从而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环境,

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制作练习课件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积累语言材料

现在的课文后面只有一些讨论、思考题和练笔类的题目,对于字词句这些基本的语言材料的积累练习在这个阶段相对薄弱,老师可以制作一些这样的课件来当堂作口头练习,以达到训练基础知识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检查、巩固的效率,也避免留给学生课后繁杂的作业。如生字词的注音、解释,文言文中的重点词句的掌握,或者一些仿写、小片段作文等等,都可以制作课件当堂检查完成。

可以说,信息技术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 ,它的运用注意

适度,切不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否则,那又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则大奖、好评可能就会与之失之交臂,而一提到传统教学,很多人不屑一顾。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

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股潮流中我们丢掉了很多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

1、利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板书。老师常常是把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多媒体,整

节课没有亲自板书。这种做法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教师的基本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2、课件过于花哨,杂而不精。有的教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于是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件颜色过多,背景过于复杂,整堂课课件画面变化频繁,其结果极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知识和能力的接受和培养。

3、重视人机对话,而忽略了师生对话。有的教师的多媒体课往往是这种模式:教师把指

令输送到多媒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语文人文特点,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能力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