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蔗糖在酸或酸性铵盐存在的溶液中加热,可制得 适用于食品、糖果和饮料的焦糖色素,其中最大 量的是用亚硫酸氢铵作催化剂制备用于可乐饮料 的耐酸焦糖色素(pH2~4.5);另一种是蔗糖 溶液和铵离子溶液一起加热制成焙烤食品着色剂, 其水溶液的pH为4.2~4.8,并含有带正电荷的胶 体粒子;第三种是蔗糖直接热解形成略带负电荷 胶体粒子的焦糖色素,溶液pH为3~4,用于啤 酒和其他酒精饮料。焦糖色素是我国传统使用的 天然色素之一,无毒性。但近来发现,加铵盐制 成的焦糖含4-甲基咪唑,有强致惊厥作用,含量 高时对人体有毒。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焦糖色素 的添加量不得超过200mg/Kg。
1.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Maillard)
反应又称为 羰氨反应,指食品体系中含有氨基 的化合物与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之间 发生反映而使食品颜色加深的反应。
第一步A是氨基化合物中的氨基的亲核性
氮原子对糖羰基碳的进攻,加成为一个羟 基胺(N-糖基胺)。这一步是可逆的,生 成的羟基胺也可以作为胺进攻另一分子糖, 生成二糖基胺。研究显示N-糖基胺在温热 时可生成荧光的含氮化合物,该荧光含氮 化合物又可很快与甘氨酸反应为类黑素, 表明在N-糖基胺和类黑素很可能还有另一 条捷径。这便是上图中路线H的来历。
第二步B是N-糖基胺在酸催化下异构为相应的1氨基-1-脱氧-2-酮糖的Amadori重排反应,它是 不可逆的,25 °C时便自发进行。机理中,糖基 胺首先失水生成席夫碱(Schiff碱),即亚胺, 然后氮被质子化,相邻的碳被去质子化,经烯醇 -酮互变异构得到Amadori重排产物。
美拉德(Amadori)重排产物可经如下几 条主要的路线进行反应:
褐变的概念
酶促褐变(生化褐变)
由过氧化物酶引起的褐变
由酚酶引起的褐变
非酶褐变(非生化褐变)
羰胺反应(美拉得反应) 焦糖化作用 抗坏血酸氧化褐变
酶促褐变的概念
酶促褐变多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性 食物中,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 聚合物的结果。 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 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 在正常的情况下,氧化还原反应之间(酚和 醌的互变)保持着动态平衡,当组织破坏后 氧就大量侵入,打破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平 衡,于是发生了氧化产物醌的积累和进一 步聚合及氧化,形成黑色。
控制食品加工贮藏中的麦拉德褐变有三个方面的重 要意义。第一,褐变产生深颜色及强的香气和风味, 对许多食品在品质上,特别是感官上可能是需要的 或非需要的。例如果汁热加工时为保持其新鲜水果 风味,需阻止褐变;第二,为了防止营养成分损失, 特别是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的损失,需要避免发生 褐变反应。这种营养损失对于赖氨酸缺乏的食品 (例如谷物)是很重要的。大豆粉或大豆离析物与 D-葡萄糖一起加热时,大豆蛋白质中的赖氨酸将会 大量损失,同样对于谷物焙烤食品、面包和豆类焙 烤制品也会引起损失;第三,有报道麦拉德反应会 形成某些致突变产物。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③pH值
pH3-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上升 pH≤3时,褐变反应程度较轻微 pH在7.8-9.2范围内,褐变较严重
④反应物浓度(水分含量)
10%~15%(H2O)时,褐变易进行 5%~10%(H2O)时,多数褐变难进行 5%<(H2O)时,脂肪氧化加快,褐变加快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1)从蔗糖熔融开始,有一段时间的起泡, 蔗糖脱去一分子水形成异蔗糖酐,起泡暂 时停止,形成的产物无甜味有温和的苦味; (2)继续加热,第二次起泡,持续时间更 长,失水量约为9%,形成焦糖酐,平均分 子式为C24H36O18,熔点为138℃,有 苦味; (3)焦糖酐进一步脱水生成焦糖烯,继续 加热形成难溶性的深色物质焦糖素 (caramelin),分子式为C125H188O80. 焦糖素有一定的等电点,pH3.0-6.9。
糖类化合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会生成多种挥发性 风味物质,这些物质均具有强烈的焦糖气味,可 以作为甜味增强剂。其中代表性的焦糖化产物是 麦芽酚和乙基麦芽酚。麦芽酚可以使蔗糖甜度的 检出阈值浓度降低至正常值的一半,并能改善食 品质地、使其更可口。据报道,异麦芽酚增强甜 味的效果为麦芽酚的6倍。糖的热分解产物还有 吡喃酮、呋喃、呋喃酮、内酯、羰基化合物、酸 和酯类等。这些化合物总的风味和香味特征使某 些食品产生特有的香味。
酶促褐变的预防措施
钟
(1)热处理:热烫、巴氏杀菌和微波加热90-95℃,维持几秒
(2)酸处理:多数酚酶的最适pH 为6-7,pH<3.0 基本失活, 所以降低pH 就可以抑制酶促褐变,常用 VC、柠檬酸、苹果酸来降低pH。一般柠檬酸 与亚硫酸钠 混用, 0.5%柠檬酸+ 0.3%VC (3)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在pH=6 时,效果最好,10ppm 的二氧化硫足以使酚酶失活,但考虑到挥 发,反应损失等,一般增加为300ppm,残留低于20mg/kg。 添加此类试剂会造成食品褪色和 维生素 B1被破坏 (4)驱氧法;使用抗坏血酸,浸涂在果蔬表面,其可螯合Cu, 还原醌,它比醌更容易氧化 (5)底物改性:使酚形成甲基取代物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①糖的结构、种类及含量 a.α、β不饱和醛>α-双羰基化合物>酮 b.五碳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六碳糖(半乳糖>甘 露糖>葡萄糖) c.单糖>双糖(如蔗糖,分子比较大,反应缓慢) d.还原糖含量与褐变成正比 ②氨基酸及其它含氨物种类(肽类、蛋白质、胺类) a.胺类>氨基酸 b.含S-S,S-H不易褐变 c.有吲哚,苯环易褐变 d.碱性氨基酸易褐变 e.氨基在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易褐变
美拉德反应的条件、生成物和特点
条件:Fra Baidu bibliotek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氨基酸
少量的水 加热或长期贮藏 产物:黑色素(类黑精)+风味化合物 特点:pH值下降(封闭了游离的氨基); 还原的能力上升(还原酮产生); 褐变初期,紫外线吸收增强,伴随有荧光 物质产生;添加亚硫酸盐,可阻止褐变,但在褐 变后期加入不能使之褪色
非酶褐变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
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 ) 抗坏血酸的褐变作用
一、定义
非酶褐变是指在没有酶参与的情况下 发生的褐变称为非酶褐变。氧化和聚合成 为黑色素(melanin,非酶褐变),并导致香 蕉、苹果、桃、马铃薯、蘑菇、虾发生非 需宜的褐变和人的黑斑形成。它也是导致 茶叶、咖啡、葡萄干和梅干,以及人的皮 肤色素形成期望色和黑色的原因。
焦糖化反应条件
①无水或浓溶液,温度150-200℃。 ②催化剂的存在加速反应:
铵盐,磷酸盐,苹果酸,延胡索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③pH8比pH5.9时快10倍。 ④不同糖反应速度不同,
例如果糖大于葡萄糖(熔点的不同)
3、抗坏血酸的褐变作用
柑桔类果汁在贮藏中色泽变暗,放出CO2, 是抗坏血酸自动氧化分解为糠醛和CO2, 而糖醛与胺基化合物又可发生羰氨反应。 食品的褐变往往是以几种方式进行的。 非酶褐变一般可用降温、加SO2、改变PH 值、降低成品浓度、使用较不易发生褐变 的糖类(蔗糖)等方法加以延缓及抑制。
pH小于或等于7时,利于1,2-烯醇化,经过1,2烯胺醇、3-脱氧-1,2-二羰基化合物,最终生成 5-羟甲基糠醛/糠醛和类黑素。 pH大于7且温度较低时,利于2,3-烯醇化,生成 2,3-烯二醇、1-甲基-2,3-二羰基化合物(脱氢 还原酮)、乙酰基烯二醇(还原酮)。脱氢还原 酮易使氨基酸发生脱羧、脱氨反应形成醛和α氨基酮类,即Strecker降解反应。 pH大于7且温度较高时,利于裂解,产生丙酮醇、 丙酮醛和丁二酮等活性的中间体。
非酶褐变的控制
(1)降温:温度相差10℃,褐变反感应的速度相差3-5 倍。酿造酱油温度每升高5℃,着色度提高35.6%。 (2)水分含量:10-15%的含水量最容易发生褐变,奶 粉要求含水量低于3%。 (3)pH:羰氨反应中缩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水解,降 低pH 就可以防止褐变。 (4)原料选择:对于羰氨反应的速度而言:还原糖>非 还原糖;戊碳糖>六碳糖;戊碳糖中核糖>阿拉伯糖>木 糖;六碳糖中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在双糖中 乳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在胺类化合物中:胺>氨 基酸>多肽>蛋白质,而在氨基酸中,碱性氨基酸>酸性 氨基酸,氨基在ε位或末端的比α位的快。
⑤温度
若△t=10℃,则褐变速度差△v相差3~5倍。 一般来讲:t>30℃时,褐变较快 t<20℃时,褐变较慢 t<10℃时,可较好地控制或防止褐 变地发生
⑥金属离子
Fe(Fe+3> Fe+2) Cu催化还原酮的氧化 Na+对褐变无影响。 Ca2+可同氨基酸结合生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抑制褐变。
美拉德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最终阶段:此阶段相当复杂,其历程尚未完全
搞清楚。大致是醛酮在胺催化下发生羟醛缩合反 应生成不含氮的聚合物,以及醛类(尤其是α,β不饱和醛)-胺类在低温下很快聚合或共聚为高 分子的含氮类黑素(Melanoidin)。脱氮聚合 物也可以与胺类发生缩合、脱氢、重排、异构化 等一系列反应生成类黑素。类黑素是棕黑色的固 体,一般含氮3-4%,结构不明,且组成与原料 和生成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已知类黑素分子结 构中含有不饱和的咪唑、吡咯、吡啶、吡嗪之类 的杂环,以及一些完整的氨基酸残基等。
法国化学家迈拉德于1921年发现,当甘氨酸与葡 萄糖的溶液共热时,会形成褐色色素(也叫类黑 精),以后这种反应就被称为迈拉德反应,它包 括胺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之间的类似反应在内。 由于食品中都含有这二类物质(蛋白质及碳水化 合物),所以食品都有可能发生此反应。 当不希望食品出现麦拉德褐变时,只要使水活性 降低至0.2以下就能抑制这种反应的发生,增大液 体食品的稀释度或者降低pH和温度,也可达到同 样的效果。另外,除去食品中能参与褐变反应的 底物也能使褐变程度减弱,这种底物通常是糖类。
食品的褐变
褐变的定义:
饲料在加工过程中或长期贮存于湿热环境 下,其所含的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 酸及醛、酮等与还原糖相遇,经过一系列 反应生成褐色聚合物的现象称为褐变反应, 简称褐变。
研究意义
褐变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尤其是 新鲜果蔬原料进行加工时或经贮藏或受机械损伤 后,食品原来的色泽变暗,这些变化都属于褐变。 在一些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的褐变是有益的, 如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 的烘烤。而在另一些食品加工中,特别是水果蔬 菜的加工过程,褐变是有害的,它不仅影响风味, 而且降低营养价值,因此了解食品褐变的反应机 理,寻找控制褐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不利方面:
a.营养损失,特别是必须氨基酸损失严重 b.产生某些致癌物质 c.对某些食品,褐变反应导致的颜色变化 影响质量。
有利方面:
褐变产生深颜色及强烈的香气和风味,赋予食品特殊气 味和风味。
2.焦糖化反应
定义
焦糖化作用是指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 的情况下,将糖类物质加热到起熔点以上 温度,使其发焦变黑的现象。在高温作用 下糖类形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 物,另一类是糖的裂解产物,焦糖化作用 有三个阶段:
酶促褐变的作用机理
催化酶促褐变的酶有酚酶、抗坏血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 等。 酚酶是以氧为受氢体的末端氧化酶,是两种酶的复合 体,其一是甲酚酶(又称酚羟化酶),作用于一元酚,另 一是儿茶酚酶(又称为多元酚氧化酶),作用于二元酚。 也有人认为酚酶是既能作用一元酚,又能作用于二元酚的 一种特异性不强的酶。 酚酶属氧化还原酶类中的氧化酶类,能直接催化氧 化底物酚类,它最适pH为7,较耐热,在100 ℃可钝化。 马铃薯切开后在空气中暴露,切面会变黑褐色,是因 为其中含有酚类物质——酪氨酸,在酚酶作用发生了褐变。 酱油在发酵时变褐色,这也是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