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变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

果蔬的褐变的机理及抑制方法果蔬的褐变指的是果蔬在加工、切割或保存过程中,由于酶的作用而导致颜色变暗、变褐的现象。
褐变不仅给果蔬带来观感上的不美观,还对食品的营养品质和口感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了解果蔬褐变的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方法,对于保持果蔬的品质至关重要。
1.酶类作用:果蔬中含有一些酶类物质,如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它们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催化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反应,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
2.多酚类物质:果蔬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如酚酸、黄酮类化合物等,它们是果蔬颜色的主要成分。
多酚类物质在加工、切割或保存过程中易氧化变质,从而引起褐变。
3.酸碱度:果蔬的酸碱度对褐变的程度也有一定影响。
酸性条件下,果蔬中铁离子的溶解度较高,易与多酚类物质形成络合物,从而加快褐变的速度。
为了抑制果蔬的褐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降低酶活性:通过加热、冷冻、短时高温处理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果蔬中的酶活性,从而减缓酶催化引起的褐变反应。
2.酸碱调节:通过控制果蔬的酸碱度,可以改变铁离子的溶解度,减少与多酚类物质的络合反应,从而减缓褐变的速度。
3.氧气限制:果蔬的褐变反应需要氧气存在,因此可以通过采取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方法,减少果蔬与氧气的接触,从而减缓褐变反应。
4.添加抑制剂:可以向果蔬中添加一些抑制剂,如抗氧化剂、酶抑制剂等,来抑制酶的活性,减缓褐变的发生。
5.温湿度控制:果蔬的保存温度和湿度对褐变也有一定影响。
通常来说,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可以减缓果蔬的褐变速度。
总之,了解果蔬褐变的机理,并采取相应的抑制方法,可以有效延缓果蔬的褐变,保持其营养品质和口感。
在果蔬加工和保存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果蔬种类、加工方式和保存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抑制方法,并加以实施和调控。
食品化学第9章-褐变反应

必须在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对褐变的发生进行系统的控制,有目的地促 进或控制美拉德反应的进行和色泽的加深,以符合产品对风味和颜色的要 求。
回本小节
9.3.2 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
又称卡拉蜜尔作用 将不含氨基化合物的糖类物质加热到熔点以上温度,会发焦变黑生 成黑褐色物质(焦糖),此即为焦糖化作用。 高温下糖类形成两类物质:
抗坏血酸兼具酸性及还原性,故极易氧化分解。
Cu2+和Fe3+等 金属离子 光 发生氧化的 影响因素 pH值
热
氧浓度
水分活度
9.3.3 抗坏血酸褐变
控制措施
调节体系pH值,抗坏血酸在pH=4.0时降解速度最快 除去体系中的氧,并避免与空气接触 防止食品与金属器具接触 加工中因生产需要人为添加的抗坏血酸量不可过高,以免加深食品色泽
1/2O2-
聚合-
9.2.3 酶促褐变的抑制
A .热处理 B .调节pH值
70~90 ℃加热约7 s,可使大部分酚酶失活;在80 ℃时10~20 min 或沸水中2 min,可使酚酶完全失活。 PPO的最适pH值在6~7之间,pH值在3.0以下,PPO几乎完全 失去活性。
C. 用化学药品抑制酚酶活性
商品化焦糖色素有三种
第一种是红棕 色并含有略带 负电荷的胶体 粒子、水溶液 pH值为3~4的焦 糖色素 第二种是耐酸 焦糖色素,含 带负电荷的胶 体粒子,水溶 液pH值为2~4.5 第三种是糖与(非 酸性)铵盐混合加 热反应产生的红棕 色含有带正电荷胶 体粒子的焦糖色素
回本小节
9.3.3 抗坏血酸褐变
可能是其结构中的还原酮、烯胺或杂环类部分起作用
9.3.1.2 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作用
褐变度文档

褐变度介绍褐变度是指物质在加热或燃烧过程中发生的颜色变化程度。
褐变是一种与加热或燃烧过程相关的化学反应,会导致物质颜色的改变,常见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
在食品行业中,褐变度常常被用来评估食品的品质,特别是与食品烹饪过程中的色素变化有关的食品。
褐变反应原理褐变反应的本质是物质的化学反应,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导致物质颜色的改变。
褐变通常以褐色为主,但也可以出现其他颜色的变化,如红色、黄色等。
褐变反应的主要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褐变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分为两个主要步骤:1.氧化:原料中的有机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将分子中的电子失去,并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产物。
2.还原:氧化产物中的非氧原子与其他原料中的原子结合,以形成还原产物。
褐变反应通常发生在高温条件下,这会加速反应速率。
此外,光照、酸碱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褐变反应的进行。
褐变度的测量方法褐变度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下面介绍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
仪器和试剂准备•测定褐变度常用的仪器是分光光度计。
•试剂:常用试剂包括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硫溶液。
操作步骤1.准备样品溶液,使其浓度适合于分光光度计检测范围。
2.将样品溶液分别加入多个试验管中。
3.分别向试验管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并充分混合。
4.在一个空白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样品溶液,并加入适量的二氧化硫溶液。
5.使用分光光度计,根据所用试剂以及反应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波长,并将光密度设置为合适的量程。
6.测量各个试验管和空白试管的吸光度,并记录下各个试验管的吸光度数值。
褐变度计算根据测得的吸光度数值,可以计算出褐变度。
褐变度的计算通常根据所用试剂和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异。
应用领域食品工业褐变度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食品加热和烹饪过程中发生的色素变化经常导致食品的褐变。
褐变度可以用于评估烹饪过程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可以用于判断食品的新鲜度和保存时间。
例如,烤面包和炖肉等食品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褐变反应,通过测量褐变度可以判断食品加热的程度和时间,确保食品的品质。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其防止措施

04
褐变现象的研究进展
褐变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结词
褐变与基因表达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一些关 键基因在褐变过程中被激活或抑制,影响植 物组织的褐变程度。
详细描述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通常与某些基 因的表达水平有关。这些基因可能涉及到酚 类物质的合成、代谢和运输等过程。通过深 入研究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可以更好地理 解褐变现象的分子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防止 措施。
添加抗氧化剂
总结词
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可以有效防止褐变。
详细描述
抗氧化剂可以抑制酚类物质氧化,从而减少褐变的发生。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 抗坏血酸、柠檬酸、硫代硫酸钠等。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可以有 效降低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从而防止褐变。
调节光照和温度
总结词
调节光照和温度也是防止褐变的措施之一。
详细描述
光照和温度对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也有影响。适当降低光照强度或缩短光照时间可以减少酚类物质 的氧化,从而降低褐变发生率。同时,保持恒定的培养温度也有助于防止褐变的发生。
优化培养条件
总结词
优化培养条件是防止褐变的综合性措施 。
VS
详细描述
除了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外植体、添加抗 氧化剂、调节光照和温度等措施外,优化 培养条件也是防止褐变的重要措施。这包 括控制培养室的湿度、定期更换新鲜的培 养基、及时转移生长过快或过慢的植株等 措施。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 降低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发生率。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褐变现象的机制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酚类物质氧化、酶促反应和非酶 促反应等。这些反应导致培养基颜色变深,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列举10个食品褐变的实例

列举10个食品褐变的实例
褐变——褐变是食品比较普通的一种变色现象。
当食品原料进行加工、贮存、受到机械损伤后,易使原料原来的色泽变暗,或变成褐色,这种现象称为褐变。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有些食品需要利用褐变现象,如面包、糕点等在烘烤过程中生成的金黄色。
但有些食品原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褐变,不仅影响外观,还降低了营养价值,如水果、蔬菜等原料。
褐变作用按其发生机制可分为酶促褐变及非酶褐变两大类。
酶引起的褐变多发生在较浅色的水果和蔬菜中,如苹果、香蕉、土豆等。
当它们的组织被碰伤、切开、削皮而遭受病害或处在不食物的酶促褐变,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热处理法、酸处理法和与空气隔绝等方法防止食物的褐变。
因为酶在45%以上、pH值在3.0以下以及经加工的原料浸泡在清水中、糖水中或盐水中都能防止酶促褐变的形成。
非酶褐变是不需要酶的作用而能产生的褐变作用,它主要包括焦糖化反应和美拉德反应。
焦糖化反应是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高温使含糖食品产生糖的焦化作用,从而使食品着色。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根据工艺要求添加适量糖有利于产品的着色。
美拉德反应是食品在加热或长期贮存后发生褐变的主要原因,反应过程非常复杂。
美拉德反应褐变,酶促褐变,焦糖化反应,是三种食品加工中的最重要三种褐变,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的烘烤。
生活中褐变反应的实例

生活中褐变反应的实例1.苹果榨汁变色之谜苹果含有一种极其容易被氧化的酚类化合物,这种物质在与空气接触之后,就会发生氧化,也叫褐变反应。
2.酶是导致褐变的主要原因小麦中多酚氧化酶是导致酶促褐变的主要原因。
多酚氧化酶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种金属蛋白酶,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如苹果、荔枝、菠菜、马铃薯、茶叶等都含有这种酶,在某种情况下,如温度、气温、器皿等特定条件下,会产生一种颜色的褐变,比如生活中我们切开苹果一段时间切口表面会出现褐色的现象,就是褐变反应在起作用。
而小麦本身也含有这种酶,因此面粉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就会激活多酚氧化酶,产生褐色变反应。
3.面食制作慎用老面醒发警惕微生物污染微生物也是引起面制品变色发红的一个重要因素,如:霉菌、细菌、酵母菌等,在特定环境下,所以受潮的面粉不要食用,和面后没有用完的面团也要在短时间内吃完,否则同样容易感染微生物。
因为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下,会导致面制品的水分活度和表面湿度较高,而面制品含有的蛋白质和脂肪又是微生物生长的营养源,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引起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制品发生腐败和酸败。
在这些微生物中,有些菌落颜色呈现红色,有些会分泌红色素,从而导致制品出现发红现象。
消费者购买面粉开封使用后需注意存储环境干燥、面粉袋做好密封保存,尤其是在用老面制作面食需谨慎。
4.烤面包面包外层被烤成褐色就是美拉德褐变的色素产物,美拉德是一系列复杂化学反应的总称,在高温下氨基酸与还原性糖发生美拉德褐变,給食物带来更好的风味。
微焦的面包,配上因为烘烤而变得偏硬的口感,更是给人带来愉悦的咀嚼体验。
经过烘烤后的面包,果然跟蒸出来的大馒头味道不同呢!5.烤肉说到烤肉,大家都会不自觉地咽口水,烤肉的味道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
而烤肉如此诱人的原因跟美拉德褐变完全脱不了干系,即使没有经过腌制、没有加过调料的肉类,放在火上这么一烤,也变得美味得让人难以抗拒。
肉类中有大量的蛋白质,发生美拉德褐变的反应物比面包要高出好几倍,反应效果自然也就更明显了。
食品基础知识——褐变

食品基础知识——褐变食品基础知识——褐变褐变是食品中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所谓褐变,是指食品在加工、贮藏或受损后,色泽变暗或变褐色的现象。
食品发生褐变,在不同的场合下,将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食品生产中,可以加以利用的褐变现象,如生产酱油、咖啡、红茶以及烘烤面包时所呈现的褐变,是人们所希望出现的褐变。
但是,大多数食品的褐变现象,往往带来不良的反应,并且使食品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降低,或者产生有害成分。
根据发生的机制,褐变作用可以划分为酶促褐变(生化褐变)及非酶褐变两类。
酶褐变酶褐变是指多酚类物质在多酚氧化酶(E.C1.14.18.1)的作用下氧化,而呈现褐色。
酶褐变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性食物中。
一般认为,这种作用是需氧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酶促褐变是一种不希望出现于食物中的变化。
食品中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多酚类底物或一元酚、酚氧化酶和氧。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非酶褐变非酶褐变是指没有酶参与的一类褐变。
这种褐变作用,大多发生在食品的热加工及长期贮存过程中。
非酶褐变反应的机制一般可分成4种类型:焦糖化反应、美拉德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分解、多元酚氧化缩合反应。
非酶褐变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反应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反应物浓度越高,则非酶褐变反应越严重,且反应速度也越快。
并与食品贮存温度、时间、浓度和美拉德反应的反应速率呈正相关。
最大褐变反应的Aw随食品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Aw增加,会稀释反应物浓度,降低化学反应速率;而Aw下降,也会因粘度增加而降低反应速率。
一般而言,酸碱值越高,非酶褐变反应越严重。
金属离子对褐变反应速率影响大小为Li>Na>K>=Cs,其中LiCl 对褐变反应速率有促进作用,其他碱金属阳离子则有抑制褐变反应的效果。
1、非酶褐变反应1)焦糖化反应焦糖化反应是指糖类经直接加热所产生的脱水及热分解反应。
反应条件:高温、碱性及高糖浓度。
在酸性条件下,由于加热作用使得糖分解形成furfural及HMF,它们与氨基化合物能继续反应,并参与美拉德反应后阶段的缩合反应形成类黑精色素,furfural及HMF含量高低与食品风味改变有显著的相关性,所以也可将其作为非酶褐变的指标。
产品褐变条件及其控制

产品褐变条件及其控制天然色素应用技术推广实验室aingw@(一)褐变作用褐变是食品中存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所谓褐变,是指食品在加工、贮藏或受损后,色泽变暗或变褐色的现象。
食品发生褐变,在不同的场合下,将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食品生产中,可以加以利用的褐变现象,如生产酱油、咖啡、红茶以及烘烤面包时所呈现的褐变,是人们所希望出现的褐变。
但是,大多数食品的褐变现象,往往带来不良的反应,并且使食品的风味和营养价值降低,或者产生有害成分。
根据发生的机制,褐变作用可以划分为酶促褐变(生化褐变)及非酶褐变两类。
1、酶促褐变酶促褐变是在酶的作用下,发生的褐变作用,酶促褐变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性食物中。
一般认为,这种作用是需氧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酶促褐变是一种不希望出现于食物中的变化。
食品中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多酚类底物或一元酚、酚氧化酶和氧。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因此,欲控制食品中的酶促褐变,只需要改变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目的。
目前采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是从酶和氧入手的。
(1)酶抑制剂法酚酶的抑制剂有二氧化硫、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等,在食品中加入或渗入这些抑制剂后,酚酶即可以失活。
(2)热处理方法加热食品,使酚酶失活,即可控制褐变的发生。
这种方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方法,其关键是要在最短时间内钝化酶而又不使食品质量下降。
(3)酸处理法酚酶的最适pH值在6~7之间,当pH<3时,酚酶失去活性。
因此,选用合适的食用酸,如柠檬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使食品的pH值小于3,即可防止褐变的发生。
(4)驱氧法,无氧可以防止褐变。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食品浸没在清水、糖水或盐水中。
但是由于水中能吸附少量的氧气,所以,这种处理方法仍可以便褐变以缓慢的速度进行。
(5)底物替代法加入酚酶底物类似物肉桂酸、对位香豆酸及阿魏酸等酚酸可以对某些褐变起到控制作用。
(6)底物甲基化法利用甲基转移酶,将邻二羟基化合物进行甲基接枝,生成的这种类似愈疮木酚和阿魏酸的甲基化物,便不能被酚酶作用。
食品的褐变基础知识

5、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
(3)驱氧或隔绝空气 (4)底物甲基化
儿茶酚
愈创木酚
5-蛋氨酸腺苷+ 咖啡酸
阿魏酸
绿原酸
3-阿魏酸金鸡钠酸
5、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
(5)控制pH
酚酶的最适pH在6—7,<3明显无活性; 水果:控制在酸性条件下
蔬菜:控制在中、碱性条件下
A. 柠檬酸是最广泛使用的食用酸; ➢ 降低pH,控制酚酶活性; ➢ 螯合酚酶的Cu辅基。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③pH值
pH3-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上升 pH≤3时,褐变反应程度较轻微 pH在7.8-9.2范围内,褐变较严重
④反应物浓度(水分含量)
10%~15%(H2O)时,褐变易进行 5%~10%(H2O)时,多数褐变难进行
5%<(H2O)时,脂肪氧化加快,褐变加快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第八章 食品的褐变
第一节 食品褐变的概念
一、什么是褐变? ➢ 褐变(Browning)是指食品在加工、贮藏 过程中发生变色的现象。 影响外观、风味与营养成分变化
第一节 食品褐变的概念
二、食品褐变的种类 酶促褐变(生化褐变)
由过氧化物酶引起的褐变 由酚酶引起的褐变
非酶褐变(非生化褐变)
羰胺反应(美拉得反应) 焦糖化作用 抗坏血酸氧化褐变
效干燥剂。流体食品则可通过稀释降低反应物浓度。
• 降低pH:如高酸食品如泡菜就不易褐变。 • 降低温度:低温贮藏。 • 除去一种作用物:一般除去糖可减少褐变。 • 加入亚硫酸盐或酸式亚硫酸盐 • 钙可抑制褐变。
Maillard反应在食品加工中应用
利用
➢ 控制原材料:核糖 + 半胱氨酸 :烤猪肉香味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及其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

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及其常用的控制酶促褐变的方法一、酶促褐变的反应机理1.1 褐变的定义和特点褐变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品质变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一些特定酶促反应的发生而引起的。
褐变通常会使食品的颜色变深,呈现出棕色或黑色,同时也会导致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口感变差、食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1.2 酶促褐变的主要发生机理酶促褐变的主要发生机理是一种称为酶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简称PPO)的酶类催化反应。
该酶催化的反应会将食品中的多酚类物质(如鞣质和酚类物质)氧化为具有显色性的多聚体,从而形成褐色色素。
二、控制酶促褐变的常用方法2.1 温度控制温度对酶促褐变反应的速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也会增加,从而导致褐变反应的速率加快。
因此,降低食品的储存温度可以有效地减缓酶促褐变的发生。
同时,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低温处理或冷冻技术来控制酶的活性,从而达到控制褐变的目的。
2.2 酸碱调节pH值对酶促褐变反应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不同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酶促褐变反应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最为活跃,而在碱性条件下酶的活性较低。
因此,可以通过调节食品的pH值来控制褐变的发生。
例如,可以添加酸性物质(如柠檬汁、柠檬酸)来降低食品的pH值,从而减缓酶促褐变的反应速率。
2.3 抗氧化剂的应用酶促褐变是一个氧化反应过程,因此,使用具有抗氧化性质的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
常用的抗氧化剂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多酚类物质等,可以通过添加这些抗氧化剂来延缓酶促褐变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天然植物提取物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如茶多酚、花青素等,来控制酶促褐变的发生。
2.4 酶抑制剂的使用酶抑制剂是一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可以抑制酶的活性。
通过添加适量的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
常用的酶抑制剂包括硫酸铜、亚硫酸盐等,它们可以与酶发生反应,从而阻断酶催化的褐变反应。
第八章_褐变作用

异蔗糖酐
CH2OH H O H OH H HO H O O H
蔗糖酐
H
CH2OH O H OH
H
CH2OH
2C12H22O11
4H2O
C24H36O18
焦糖稀
3C12H22O11
8H2O
C36H50O25
返回
三、抗坏血酸褐变作用
在果汁特别是柠檬汁的褐变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坏血酸是酸性,有防治人体坏血病的功能, 它是高度水溶性化合物,具有强还原性,很 易氧化成脱氢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易受温度、pH值、氧、酶、金属催 化剂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氧化降解;
NH
R
OH H OH OH
C H 2O H NH H 2C HO HO H H C C C C C H 2O H H OH O R
C H 2O H
C H 2O H
1-氨基-1-脱氧-2-酮糖
环式果糖胺
返回
C H 2O H NH C HO H H C C C H 2C
N-果糖胺
H R H C C C C C
薛夫碱
N-葡萄糖基胺
返回
N-葡萄糖基胺
H C H HO H H C C C C C H 2O H NH H 2C C HO H H C C C O H OH OH R OH H OH O + H
+
单果糖胺
H C H HO H H C C C C OH H OH OH - H
+
NH
R
+ NH
R
H C C HO H H C C C
氨基化合物
胺类>氨基酸>肽>蛋白质
水分
水分在10~15%时最易发生褐变,完全干燥 时则难以进行。水分在反应初始阶段绝对 必需,但另一方面水分对包含一系列脱水 作用的褐变反应起抑制作用。
食品化学 第九章 食品颜色与褐变作用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2)抗坏血酸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引起的褐变 两种酶在有氧条件下均可催化抗坏血酸氧化,其历程同 非酶氧化历程。 过氧化物酶也可催化酚类化合物的氧化。 9.4.3 酶促褐变的控制 要进行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多酚类物质(决定 因素);酚酶(活性强弱似乎无明显影响)和氧。 因此,控制酶促反应的方式一是除去基质多酚类,这不仅 困难,而且不现实。二是抑制多酚酶活性;三是驱除氧气。 生产上通常采用各种措施来控制后两人因素来防止酶促褐变。 1)热处理 热烫、巴氏消毒和微波等处理都属于这一类方法。但值 得注意的是:酶一定要充分钝化,否则会使其褐变更快。 90~95℃加热7s可使大部分氧化酶类失活。
9.2 褐变的分类
非酶褐变 羰氨反应引起的褐变 焦糖化引起的褐变 抗坏血酸氧化引起的褐变
酶促褐变
第九章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3 非酶褐变 9.3.1 羰氨反应 9.3.1.1 羰氨反应概念 1921年, 法国化学家Mailard 发现葡萄糖与甘氨酸溶液 共热即产生褐色色素,并称此色素为类黑精。以后人们就将 胺、氨基酸、蛋白质与糖、醛、酮之间的反应统称为Mailard 反应或羰氨反应。 9.3.1.2 羰氨反应历程 初始阶段:包括羰氨缩合和分子重排两种作用生成果糖胺与 双果糖胺(1~8)。 中间阶段:包括果糖胺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9~14)、果糖 胺脱去胺残基重排生成还原酮(15~19)及氨基酸与二羰基化合 物的作用(19)。 终止阶段:包括醇醛缩合和生成黑色素的聚合作用(20)。
第九章
9.4 酶促褐变
褐变作用与食品颜色
9.4.1 酶促褐变的概念 食品中的酚类物质和抗坏血酸等物质在有氧的 条件下,被酚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
食品化学 褐变

迈拉德反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反应,它不仅
产生初始产物,初始产物之间还能相互作用, 生成二级产物,而且温度、反应物比例、pH 值等都影响反应结果。 由于不同的食品含有
不同的前驱体,而且相同的前驱体在不同的 反应条件下反应结果也不相同,所以形成千 变万化的食品特征香味。如不同的氨基酸与 不同的羰基化合物在不同温度下所产生的香 味不同。
此外,生产中也广泛应用亚硫酸盐及酸性亚硫酸 盐来控制褐变.因为亚硫酸盐,酸性亚硫酸盐能 抑制葡萄糖变为5-羟基糠醛,所以能成功的控 制各种褐变反应.
促进非酶褐变的原因还有有机酸和金属离子。 酒石酸比柠檬酸褐变活性强;锡、铁、铝离
子都会促进褐变;而糖中以果糖最富于反应 性。此外,氧化型抗坏血酸在3~6mg/100ml 时也可促进褐变。因此,在生产和贮存中必 须尽可能防止上述非酶褐变条件的生成。
氧化成醌,进行一系列的脱水,聚合反应,最 后形成黑褐色物质,从而引起褐变 。
由此可知:
食品发生酶促褐变,必须具备三个条
件:即有多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和 O2。有些瓜果如柠檬、桔子及西瓜等 由于不含多酚氧化酶,故不会发生酶 促褐变。
怎样才能防止食物发生酶促褐变呢?
在实际工作中,可采用热处理法、 酸处理法和与空气隔绝等方法防止 食物的褐变。
组 员
陈永娟
马晓年
陈轶之
张林杰
黄泽晓
谢谢大家!
且也影响食品的香味,这是因为在 反应中生成了众多的香成分,霍奇 (Hodge) 等人最先讨论了羰氨反应, 并总结于下页图
从图上可看出,迈拉德反应体系产物复杂多 样,是通过食物的组分即前驱体(Precursor) 在 加热过程中发生反应形成的。常见的前驱体
有还原糖、氨基酸、游离脂肪酸、二肽、酚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与防止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与防止方法植物组织培养中出现褐变现象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褐变通常是因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遭受到内部或外部压力所致。
褐变不仅会导致组织的死亡,也会影响到培养物的生长和发育。
因此,了解褐变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止方法非常重要。
褐变现象发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是导致褐变的常见原因。
感染会导致组织坏死并产生褐色产物,从而导致组织培养失败。
解决方法:进行无菌操作,确保培养环境的无菌状态,并加强培养物的保护。
使用抗菌剂、消毒剂和抗生素等来抑制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2.氧化:氧化应激是导致组织褐变的常见原因之一、当细胞受到氧化应激时,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进而导致细胞内物质的氧化和组织褐变。
解决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尽量减少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并加入适量的抗氧化剂,如抗坏血酸、多酚等,来减少氧化损伤。
3.脱水:组织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由于脱水导致的细胞膜破裂,会释放出酶和多酚等有害物质,从而导致组织褐变。
解决方法:在组织切割后尽快进行培养,避免组织脱水。
可以使用无菌的生理盐水或培养基进行预处理,来保持组织的水分。
4.存储条件不适宜:组织在培养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条件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性。
如果存储条件不适宜,会导致组织的死亡和褐变的产生。
解决方法:在培养室中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并定期检查和调节培养环境的参数,以确保组织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总之,在植物组织培养中防止褐变现象的发生,需要保持无菌环境、抑制病菌感染、减少氧化应激、防止组织脱水和提供适宜的存储条件。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组织的褐变现象,提高培养物的生长和发育效果。
植物褐变名词解释

植物褐变名词解释
植物褐变是指植物组织或器官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变化,表现为颜色由绿色逐渐变为褐色。
这种变化是由于植物细胞内酚类物质的氧化引起的,得名于这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褐色产物。
植物褐变主要发生在日光不足、温度过低或植物器官老化等环境条件下。
此外,干旱、盐胁迫、病虫害以及遭受机械损伤等外界压力也会引起植物褐变的发生。
这些压力导致植物细胞内的代谢活动紊乱,产生更多的酚类物质,进而加速植物褐变的发生。
植物褐变不仅是表明植物发育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同时也是植物受到压力或环境恶劣条件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褐变的发生使植物表面颜色发生变化,降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但却有助于植物抵御逆境的侵害。
由于褐变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酚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具有抗氧化、防止细胞坏死、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等作用,因此可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能,提高植物对逆境的适应能力。
然而,如果植物褐变过于严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究植物褐变的分子机制,以便能够更好地控制和调节植物的适应性反应。
希望通过深入研究植物褐变的原因和影响,可以为植物的育种和栽培提供更好的理论依据,以增加植物的产量和抗逆性,从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预防褐变

如何预防褐变褐变是一种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体的颜色由原本的明亮变为褐色。
褐变不仅仅会影响物体的美观,而且还可能导致物体的质量下降。
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褐变的方法。
1. 保持干燥湿度是引起物质褐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湿度高时,空气中的水分很容易使物体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褐变的发生。
因此,保持环境干燥是预防褐变的重要步骤之一。
以下是一些预防褐变的方法:•在储存物品时,选择密封性能良好的容器。
•使用含有干燥剂的袋子或盒子,将其放置在需要保护的物品附近。
干燥剂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降低环境湿度。
•在储存区域安装除湿机,以降低湿度。
2. 防止光照光照也是导致物体褐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阳光中的紫外线和可见光可以引起物体表面的化学反应,导致颜色的改变。
因此,通过避免物体暴露在直接阳光下可以有效预防褐变。
以下是一些建议:•将物品储存在阴暗的地方,避免直接阳光照射。
•在需要展示物品的场合,使用带有紫外线过滤功能的展示柜或展示盒,以防止物品暴露在有害的光线中。
•对于受到光线影响较大的物品,可以考虑使用透明的保护膜或玻璃覆盖物,降低光照的影响。
3. 控制空气中化学物质空气中的化学物质也会促使物体褐变。
例如,空气中的氧气和硫化物可能与物体表面的物质发生反应,导致颜色的改变。
因此,控制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是预防褐变的一项关键工作。
以下是一些建议:•在储存物品时,选用能够隔绝空气的容器,如金属罐或玻璃罐。
•注意周围环境是否存在产生褐变的化学物质,如硫化氢等,及时进行处理。
•对于特别容易褐变的物品,可以考虑使用包装材料或化学物质抑制剂来保护。
4. 定期清洁和保养定期的清洁和保养可以有效地预防褐变。
以下是一些建议:•对于易褐变的物体,定期清洁表面,去除灰尘和污垢。
注意使用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会对物体造成损害的化学品。
•对于特定材质的物体,如木材,可以进行护理和保养,使用润木油或木蜡可以保持物体表面的光亮度,减少褐变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营养损失,特别是必须氨基酸损失严重 b.产生某些致癌物质 c.对某些食品,褐变反应导致的颜色变化 影响质量。
有利方面:
褐变产生深颜色及强烈的香气和风味,赋予食品特殊气 味和风味。
2.焦糖化反应
定义
焦糖化作用是指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 的情况下,将糖类物质加热到起熔点以上 温度,使其发焦变黑的现象。在高温作用 下糖类形成两类物质,一类是糖的脱水产 物,另一类是糖的裂解产物,焦糖化作用 有三个阶段:
蔗糖在酸或酸性铵盐存在的溶液中加热,可制得 适用于食品、糖果和饮料的焦糖色素,其中最大 量的是用亚硫酸氢铵作催化剂制备用于可乐饮料 的耐酸焦糖色素(pH2~4.5);另一种是蔗糖 溶液和铵离子溶液一起加热制成焙烤食品着色剂, 其水溶液的pH为4.2~4.8,并含有带正电荷的胶 体粒子;第三种是蔗糖直接热解形成略带负电荷 胶体粒子的焦糖色素,溶液pH为3~4,用于啤 酒和其他酒精饮料。焦糖色素是我国传统使用的 天然色素之一,无毒性。但近来发现,加铵盐制 成的焦糖含4-甲基咪唑,有强致惊厥作用,含量 高时对人体有毒。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焦糖色素 的添加量不得超过200mg/Kg。
非酶褐变的控制
(1)降温:温度相差10℃,褐变反感应的速度相差3-5 倍。酿造酱油温度每升高5℃,着色度提高35.6%。 (2)水分含量:10-15%的含水量最容易发生褐变,奶 粉要求含水量低于3%。 (3)pH:羰氨反应中缩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易于水解,降 低pH 就可以防止褐变。 (4)原料选择:对于羰氨反应的速度而言:还原糖>非 还原糖;戊碳糖>六碳糖;戊碳糖中核糖>阿拉伯糖>木 糖;六碳糖中半乳糖>甘露糖>葡萄糖>果糖;在双糖中 乳糖>蔗糖>麦芽糖>海藻糖。在胺类化合物中:胺>氨 基酸>多肽>蛋白质,而在氨基酸中,碱性氨基酸>酸性 氨基酸,氨基在ε位或末端的比α位的快。
法国化学家迈拉德于1921年发现,当甘氨酸与葡 萄糖的溶液共热时,会形成褐色色素(也叫类黑 精),以后这种反应就被称为迈拉德反应,它包 括胺基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之间的类似反应在内。 由于食品中都含有这二类物质(蛋白质及碳水化 合物),所以食品都有可能发生此反应。 当不希望食品出现麦拉德褐变时,只要使水活性 降低至0.2以下就能抑制这种反应的发生,增大液 体食品的稀释度或者降低pH和温度,也可达到同 样的效果。另外,除去食品中能参与褐变反应的 底物也能使褐变程度减弱,这种底物通常是糖类。
第二步B是N-糖基胺在酸催化下异构为相应的1氨基-1-脱氧-2-酮糖的Amadori重排反应,它是 不可逆的,25 °C时便自发进行。机理中,糖基 胺首先失水生成席夫碱(Schiff碱),即亚胺, 然后氮被质子化,相邻的碳被去质子化,经烯醇 -酮互变异构得到Amadori重排产物。
美拉德(Amadori)重排产物可经如下几 条主要的路线进行反应:
⑤温度
若△t=10℃,则褐变速度差△v相差3~5倍。 一般来讲:t>30℃时,褐变较快 t<20℃时,褐变较慢 t<10℃时,可较好地控制或防止褐 变地发生
⑥金属离子
Fe(Fe+3> Fe+2) Cu催化还原酮的氧化 Na+对褐变无影响。 Ca2+可同氨基酸结合生成不溶性化合物而抑制褐变。
美拉德反应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非酶褐变
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
焦糖化反应(Caramelization ) 抗坏血酸的褐变作用
一、定义
非酶褐变是指在没有酶参与的情况下 发生的褐变称为非酶褐变。氧化和聚合成 为黑色素(melanin,非酶褐变),并导致香 蕉、苹果、桃、马铃薯、蘑菇、虾发生非 需宜的褐变和人的黑斑形成。它也是导致 茶叶、咖啡、葡萄干和梅干,以及人的皮 肤色素形成期望色和黑色的原因。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③pH值
pH3-9范围内,随着pH上升,褐变上升 pH≤3时,褐变反应程度较轻微 pH在7.8-9.2范围内,褐变较严重
④反应物浓度(水分含量)
10%~15%(H2O)时,褐变易进行 5%~10%(H2O)时,多数褐变难进行 5%<(H2O)时,脂肪氧化加快,褐变加快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糖类化合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会生成多种挥发性 风味物质,这些物质均具有强烈的焦糖气味,可 以作为甜味增强剂。其中代表性的焦糖化产物是 麦芽酚和乙基麦芽酚。麦芽酚可以使蔗糖甜度的 检出阈值浓度降低至正常值的一半,并能改善食 品质地、使其更可口。据报道,异麦芽酚增强甜 味的效果为麦芽酚的6倍。糖的热分解产物还有 吡喃酮、呋喃、呋喃酮、内酯、羰基化合物、酸 和酯类等。这些化合物总的风味和香味特征使某 些食品产生特有的香味。
美拉德反应的条件、生成物和特点
条件:还原糖(主要是葡萄糖)和氨基酸
少量的水 加热或长期贮藏 产物:黑色素(类黑精)+风味化合物 特点:pH值下降(封闭了游离的氨基); 还原的能力上升(还原酮产生); 褐变初期,紫外线吸收增强,伴随有荧光 物质产生;添加亚硫酸盐,可阻止褐变,但在褐 变后期加入不能使之褪色
1.美拉德反应
美拉德(Maillard)
反应又称为 羰氨反应,指食品体系中含有氨基 的化合物与含有羰基的化合物之间 发生反映而使食品颜色加深的反应。
第一步A是氨基化合物中的氨基的亲核性
氮原子对糖羰基碳的进攻,加成为一个羟 基胺(N-糖基胺)。这一步是可逆的,生 成的羟基胺也可以作为胺进攻另一分子糖, 生成二糖基胺。研究显示N-糖基胺在温热 时可生成荧光的含氮化合物,该荧光含氮 化合物又可很快与甘氨酸反应为类黑素, 表明在N-糖基胺和类黑素很可能还有另一 条捷径。这便是上图中路线H的来历。
焦糖化反应条件
①无水或浓溶液,温度150-200℃。 ②催化剂的存在加速反应:
铵盐,磷酸盐,苹果酸,延胡索酸,柠檬酸,酒石酸等
③pH8比pH5.9时快10倍。 ④不同糖反应速度不同,
例如果糖大于葡萄糖(熔点的不同)
3、抗坏血酸的褐变作用
柑桔类果汁在贮藏中色泽变暗,放出CO2, 是抗坏血酸自动氧化分解为糠醛和CO2, 而糖醛与胺基化合物又可发生羰氨反应。 食品的褐变往往是以几种方式进行的。 非酶褐变一般可用降温、加SO2、改变PH 值、降低成品浓度、使用较不易发生褐变 的糖类(蔗糖)等方法加以延缓及抑制。
褐变的概念
酶促褐变(生化褐变)
由过氧化物酶引起的褐变
由酚酶引起的褐变
非酶褐变(非生化褐变)
羰胺反应(美拉得反应) 焦糖化作用 抗坏血酸氧化褐变
酶促褐变的概念
酶促褐变多发生在水果蔬菜等新鲜植物性 食物中,是酚酶催化酚类物质形成醌及其 聚合物的结果。 植物组织中含有酚类物 质,在完整的细胞中作为呼吸传递物质, 在正常的情况下,氧化还原反应之间(酚和 醌的互变)保持着动态平衡,当组织破坏后 氧就大量侵入,打破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平 衡,于是发生了氧化产物醌的积累和进一 步聚合及氧化,形成黑色。
最终阶段:此阶段相当复杂,其历程尚未完全
搞清楚。大致是醛酮在胺催化下发生羟醛缩合反 应生成不含氮的聚合物,以及醛类(尤其是α,β不饱和醛)-胺类在低温下很快聚合或共聚为高 分子的含氮类黑素(Melanoidin)。脱氮聚合 物也可以与胺类发生缩合、脱氢、重排、异构化 等一系列反应生成类黑素。类黑素是棕黑色的固 体,一般含氮3-4%,结构不明,且组成与原料 和生成方式有很大关系。目前已知类黑素分子结 构中含有不饱和的咪唑、吡咯、吡啶、吡嗪之类 的杂环,以及一些完整的氨基酸残基等。
酶促褐变的预防措施
钟
(1)热处理:热烫、巴氏杀菌和微波加热90-95℃,维持几秒
(2)酸处理:多数酚酶的最适pH 为6-7,pH<3.0 基本失活, 所以降低pH 就可以抑制酶促褐变,常用 VC、柠檬酸、苹果酸来降低pH。一般柠檬酸 与亚硫酸钠 混用, 0.5%柠檬酸+ 0.3%VC (3)二氧化硫及亚硫酸钠:在pH=6 时,效果最好,10ppm 的二氧化硫足以使酚酶失活,但考虑到挥 发,反应损失等,一般增加为300ppm,残留低于20mg/kg。 添加此类试剂会造成食品褪色和 维生素 B1被破坏 (4)驱氧法;使用抗坏血酸,浸涂在果蔬表面,其可螯合Cu, 还原醌,它比醌更容易氧化 (5)底物改性:使酚形成甲基取代物
食品的褐变
褐变的定义:
饲料在加工过程中或长期贮存于湿热环境 下,其所含的氨基化合物如蛋白质、氨基 酸及醛、酮等与还原糖相遇,经过一系列 反应生成褐色聚合物的现象称为褐变反应, 简称褐变。
研究意义
褐变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变色现象,尤其是 新鲜果蔬原料进行加工时或经贮藏或受机械损伤 后,食品原来的色泽变暗,这些变化都属于褐变。 在一些食品加工过程中,适当的褐变是有益的, 如酱油、咖啡、红茶、啤酒的生产和面包、糕点 的烘烤。而在另一些食品加工中,特别是水果蔬 菜的加工过程,褐变是有害的,它不仅影响风味, 而且降低营养价值,因此了解食品褐变的反应机பைடு நூலகம்理,寻找控制褐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影响美拉德反应的因素
①糖的结构、种类及含量 a.α、β不饱和醛>α-双羰基化合物>酮 b.五碳糖(核糖>阿拉伯糖>木糖)>六碳糖(半乳糖>甘 露糖>葡萄糖) c.单糖>双糖(如蔗糖,分子比较大,反应缓慢) d.还原糖含量与褐变成正比 ②氨基酸及其它含氨物种类(肽类、蛋白质、胺类) a.胺类>氨基酸 b.含S-S,S-H不易褐变 c.有吲哚,苯环易褐变 d.碱性氨基酸易褐变 e.氨基在ε-位或在末端者,比α-位易褐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