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优秀8篇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优秀8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运用多种感官了解茶的起源及种类。
2、了解中国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茶艺中的礼仪,仪态端庄,先客后主等。
4、体验泡茶,品茶的快乐。
【活动准备】茶具,各种茶叶,茶袋,VCD短篇,幻灯片。
【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展示各种各样的茶袋。
师:“请小朋友来闻一闻是什么味道?”幼:“淡淡的清香。
”师:“现在请小朋打开你的茶袋,去看看你的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样的茶叶,你认识吗?”师:“如果你不认识没有关系,现在去我们就去认识一下他们。
”播放幻灯片。
请小朋友再次观察茶叶,你认出了它是什么茶了吗?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碧螺春,梅红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毛尖,蓝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龙井,绿色袋子里的茶叶为普洱茶,黄色袋子里的茶叶为铁观音。
二、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萌生民族自豪感。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饮茶是最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吗?”师:“现在我请小朋友在录像中去找答案。
”播放短片。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师:“对,中国是第一个开始饮茶的国家,我们把饮茶看作是优雅,美的享受。
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饮茶习惯、茶叶的种植都是从中国学来的。
你们作为中国人,心里是什么感觉啊?”幼:“开心,自豪,高兴。
”三、茶的用途及功效。
师:“小朋友你们自己喝过茶吗?好喝吗?你们都喝过什么茶?”“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爱喝茶吗?喝茶有哪些好处?”“茶叶不仅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而且还有防龋齿抑制癌细胞的作用。
”四、茶艺。
师:“茶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你们现在想不想就品一品呢?”幼:“想”师:“今天老师就为小朋友们泡制中国的十大名茶之一的铁观音。
”教师示范茶艺表演,请幼儿观赏。
在茶艺表演中渗透文明礼仪,先客后主的文化熏陶。
1、介绍茶具名称。
2、温杯。
3、泡茶。
4、品茶。
师:“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虚,好客,愿把自己最好的东西与别人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传统节日教案教案7篇
传统节日教案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传统节日教案教案7篇教案的内容体现了教师的课堂组织和教学设计能力,可以判断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优秀的教案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传统节日教案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2024精选民俗文化精品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精选民俗文化精品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2024精选民俗文化》教材第三章“节日习俗”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具体包括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起源、习俗、民间传说等,通过深入剖析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好地解我国丰富多彩民俗文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个传统节日起源、习俗和民间传说。
2.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各个节日背后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掌握四个传统节日起源、习俗和民间传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民俗活动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四个传统节日起源、习俗和民间传说。
(1)春节:讲解春节起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
(2)元宵节:讲解元宵节起源、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习俗。
(3)端午节:讲解端午节起源、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4)中秋节:讲解中秋节起源、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习俗。
3. 实践操作:分组让学生制作节日相关手工艺品,如春节窗花、元宵节花灯、端午节香囊、中秋节月饼等。
4. 例题讲解:以春节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春节起源是什?(2)元宵节为什要吃元宵?(3)端午节为什要赛龙舟?(4)中秋节为什要赏月?六、板书设计1. 民俗文化——传统节日2. 内容:(1)春节:起源、习俗、民间传说(2)元宵节:起源、习俗、民间传说(3)端午节:起源、习俗、民间传说(4)中秋节:起源、习俗、民间传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春节起源。
(2)请举例说明元宵节传统习俗。
(3)请谈谈你对端午节认识。
(4)请简述中秋节文化内涵。
2. 答案:(1)春节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庆祝丰收、辞旧迎新节日。
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教案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传统文化教案1一、教学目标: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二、重点难点: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三、课前准备:课件、剪纸,剪刀,纸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师生互动过程:一、聆听美的枕声1、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2、播放歌曲《新年好》。
加强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创设一种过年的气氛。
导入新课二、回想美的画面1、牵引:优美的歌声,强烈的节奏,我们眼前又浮现了过春节的情形。
2、显示:课件显示过春节的一组镜头。
(镜头特写:礼花、灯笼、剪纸、对联、舞狮……)3、设问:劳动人民在过春节的时候都有些什么习俗?4、评论:过春节时为什么要贴剪纸?5、:贴剪纸能把节日装扮得更加喜庆,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剪纸通过播放录像,渗透民间美术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回想熟悉的画面,强化学生艺术体验,让学生感悟到美术的语言魅力和特点。
教学新课三、感受美的艺术1、简介剪纸。
课件边显示剪纸作品,边解说,并配以古乐曲《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代艺术之美。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晋时就己形成。
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群众的艺术,创作者大都是农民和农村妇女,题材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如丰硕的果实、田园生活、花鸟虫鱼等。
它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对人们的祝福、对未来的向往。
劳动人民凭着简单的一把剪刀或一把刻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极富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
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确是对民间剪纸艺术最恰当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精选1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等,做一个文明、有礼的好学生。
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文字资料。
三、活动人员:全校师生。
四、活动过程:1、宣布主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队会现在开始!2、活动开始:同学们从古到今,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奇迹。
从古到今,华夏大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瑰宝。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京戏脸谱、水墨山水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各种礼仪和习俗??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这24字可以大致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意。
3、同学们,我们怎样才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下面我们来看看……(爱国篇、诚信篇、友善篇)。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倡议:(1)遵守纪律,文明有礼不破坏校纪、班规,热爱我们的国家。
(2)团结友爱,帮助有需要的同学。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争取长大以后为国家做贡献。
(4)班干部起好带头榜样作用,认真工作,管理班级;值日的同学认真完成值日任务。
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的人物,这就是爱。
在家爱家,在学校爱学校,在班级爱班级,这样,我们都可以做到爱国。
教师总结:也许我们每个人的力量都是都很小,但每个人都拿出一点点爱,汇合起来,就是大大的爱。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
一年级全册传统文化教案(详案)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让学生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活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春节:春节的来历、贴对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习俗。
2. 元宵节:元宵节的来历、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3. 端午节:端午节的来历、赛龙舟、包粽子等习俗。
4. 中秋节:中秋节的来历、赏月、吃月饼等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2. 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的经历。
3. 组织学生进行节日活动,如猜灯谜、赛龙舟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学生能了解各个节日的来历和习俗。
3. 学生能参与节日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中国传统艺术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剪纸、陶瓷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书法:书法的历史、基本笔画、字体等。
2. 绘画:中国画的分类、画法、名作等。
3. 剪纸:剪纸的历史、技法、作品欣赏等。
4. 陶瓷:陶瓷的历史、分类、制作工艺等。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2. 让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感受艺术魅力。
3. 组织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如写书法、画中国画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列举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2. 学生能了解各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和特点。
3. 学生能参与艺术创作,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如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 婚嫁习俗:六礼、迎亲、婚礼仪式等。
2. 丧葬习俗:丧礼、出殡、下葬等。
3. 传统节日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习俗。
三、教学活动1. 讲解各种民俗的意义和作用。
最新传统节日教案(通用8篇
最新传统节日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涉及章节为《传统节日》。
具体内容包括:介绍我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六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掌握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节日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3. 课堂讲解(1)春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2)元宵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3)清明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4)端午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5)中秋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6)重阳节:来历、习俗、文化内涵。
4. 例题讲解(1)春节的来历是什么?(2)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3)春节的文化内涵是什么?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6. 课堂小结七、板书设计板书分为两部分:1. 左侧:列出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
2. 右侧:依次列出各个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和文化内涵。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2. 答案:(2)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通用11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传统的节日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描写了一年中我国传统的节日。
通过儿歌的形式向学生们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不同的习俗活动。
儿歌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课文配有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识记15个生字,会写“贴、街、舟”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解决方法重点:识字、写字、背诵课文难点:1.通过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知道传统节日不仅带来了快乐,更传递着亲情。
2.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解决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课件,音频、生字板贴1.与传统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教师)2.多媒体课件:《传统节日》 (教师)3.熟读课文,预习生字,搜集传统节日习俗。
(学生)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观看《传统节日歌谣》,学生拍手跟唱。
(二)揭题,板书题目,识记“传统”二字。
(三)课件出示所有二类字,学生自读一遍圈生字。
(四)随文识字。
1.“宵”:宝盖+肖=宵(加一加)——形声字2.“巷”:港—三点水=巷(减一减)——三坊七巷图片3.“祭”: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4.“舟”:甲骨文字形演变——字源识记5.“艾”:——艾草图片6.“赏”、“堂”:——下面分别是土和贝——(比一比)7.“郎”:“朗”(换一换)8.“饼”:食字旁+并=饼(形声字)(五)全班齐读二类字及词语。
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案
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第一章《民俗概述》及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民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俗的定义、特点、分类;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民俗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提高对民俗文化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民俗、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民俗的分类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重点:民俗的定义、特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民俗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反映了哪些民俗现象?2. 讲解新课(1)民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①定义:民俗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所形成的共同习惯和风俗。
②特点:民俗具有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和变异性。
③分类:生活民俗、生产民俗、社会民俗、文化民俗。
(2)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民俗活动及文化内涵①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文化内涵为团圆、祈福、庆祝。
②清明节:起源于纪念晋国大夫介子推,发展至今已成为缅怀先烈、扫墓祭祖的节日,民俗活动有扫墓、踏青、放风筝等,文化内涵为怀念、感恩、尊重。
③端午节: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发展至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文化内涵为爱国、团结、健康。
3. 随堂练习(1)请学生列举自己家乡的民俗活动。
六、板书设计1. 民俗的定义、特点、分类2. 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春节:团圆、祈福、庆祝清明节:怀念、感恩、尊重端午节:爱国、团结、健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民俗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7篇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7篇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篇一一、活动目标1、品尝年糕,体会香、甜、糯的特色。
2、学习团、压的技能,乐意参加手工活动。
3、懂得尊敬长辈,关心老人。
二、活动准备1、年糕、牙签若干2、欢快、喜庆的民间音乐。
3、橡皮泥若干。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出示年糕)1、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告诉幼儿这是年糕)这是年糕,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上面有什么?2、介绍为什么要吃年糕?3、让幼儿说说在家是怎样关心长辈的?4、幼儿对长辈说一句祝贺的话。
(二)品尝年糕,感觉年糕香、甜、糯。
1、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尝一尝年糕。
2、播放音乐,幼儿品尝年糕。
3、提醒幼儿注意:尝的时候,要慢慢地嚼,品一品是什么味道?尝完后把牙签放在盘子里。
4、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吃了年糕,你知道年糕是用什么做的吗?年糕是什么味道的?小结:年糕是香香的、甜甜的、糯糯的。
(三)制作年糕。
1、年糕真好吃,小朋友想自己做吗?2、老师示范做年糕。
3、幼儿用橡皮泥制作年糕。
(四)结束小朋友,年糕做好了,我们等会儿把它带回家,送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好吗?四、活动结束1、评价2、总结传统文化教学设计篇二活动目标1、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2、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12生肖的轮回及12生肖的排列顺序。
活动准备1、幼儿已认识时钟2、经验准备:幼儿事先了解自己及家中成员的属相。
3、课件十二生肖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请小朋友猜一个谜语:小小马儿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走不停,提醒人们记时间。
(时钟)点击课件:小朋友猜的真对,小朋友猜一猜钟面上有多少数字?二、了解十二生肖、理解其意义。
1、欣赏十二生肖的动物老师还带来了十二种动物,看看有哪些动物?点击课件十二生肖2、根据生肖钟理解十二生肖点击课件生肖钟老师要把这些动物变到钟里面。
变变变。
小动物变到钟里面了吗?(1) 请幼儿说出钟面上有多少种动物。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第一章:中国民俗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1.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发展历程互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1.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的探究第二章:中国传统节日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发展,庆祝方式和习俗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2.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的探究第三章:中国传统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种类与特点,代表作品和艺术家展示法: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3.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品和艺术家的探究第四章: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理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2 教学内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种类与特点,关系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间信仰与宗教的文化内涵和价值4.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与影响的探究第五章: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与意义理解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与意义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保护措施与意义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案例5.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与现状的探究第六章:中国传统民俗活动6.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理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6.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中国传统民俗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种类与特点,意义与影响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民俗活动,体验其乐趣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活动的意义与影响的探究第七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差异与原因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与多元性7.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差异与原因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与多元性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地方特色,地方差异与原因比较法:比较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引导学生理解其差异与特色7.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地方差异与原因的探究第八章:中国传统民俗食品8.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理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8.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种类与特点,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传统民俗食品,体验其乐趣8.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食品的制作方法与食用习俗的探究第九章:中国传统民俗用品9.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掌握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理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9.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文化内涵与价值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种类与特点,使用习俗与寓意实物展示法:展示传统民俗用品,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9.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了解和认识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用品的使用习俗与寓意的探究第十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现代变迁10.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10.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变迁,变迁的原因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的现代变迁案例10.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现代变迁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影响的探究第十一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国际交流1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11.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作用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与意义,传播与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案例11.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影响的探究第十二章: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12.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创新的意义与价值12.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中国民俗文化创新的意义与价值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创新发展中的趋势与方向,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实践法:引导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的创新实践活动,体验其乐趣12.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创新方法与发展途径的探究第十三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保护13.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掌握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意义与价值13.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意义与价值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与方法,保护的策略与措施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民俗文化研究保护的案例13.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与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保护的策略与措施的探究第十四章:中国民俗文化的的未来展望1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挑战与机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挑战与机遇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挑战与机遇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民俗文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14.4 教学评价课堂讨论: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未来展望的认识和理解小组研究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究第十五章: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总结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反思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展望未来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方向与目标15.2 教学内容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未来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方向与目标15.3 教学方法反思法: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讨论法:组织学生反思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15.4 教学评价个人总结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的收获与体会小组讨论报告: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成效与不足的探究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主要围绕中国民俗文化展开,内容包括民俗文化的概述、传统节日、传统艺术、民间信仰与宗教、民俗活动、地方特色、民俗食品、民俗用品、现代变迁、国际交流、创新发展、研究与保护、未来展望以及总结与反思等十五个章节。
民俗文化教案
民俗文化教案【篇一:汉族民俗文化教案】导游基础教案(第节)【篇二: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一、前言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二、教学基本要求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
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
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
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
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
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2024年(精华版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最新
2024年(精华版中国民族民俗教案最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民族民俗》教材第四章“民俗风情”,详细内容涉及第一节“传统节日习俗”和第二节“民间艺术”。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及民间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我国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创新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及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教学重点:掌握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PPT、实物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关注,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学习:(1)介绍各民族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讲解民间艺术的分类及基本特点,如剪纸、泥塑、皮影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传统节日习俗及民间艺术;(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介绍自己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或民间艺术。
4. 例题讲解:以春节为例,讲解春节的起源、习俗以及民间艺术的体现,如春联、窗花、舞龙舞狮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设计一幅以春节为主题的民俗风情画。
(2)拓展延伸,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等。
六、板书设计1. 传统节日习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 民间艺术:剪纸、泥塑、皮影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眼中的传统节日”为主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 答案示例:学生可以从自己参加过的传统节日活动入手,描述节日的氛围、习俗以及自己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习俗及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我国的节日民俗3. 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身边的民俗文化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民俗文化相关书籍、资料。
2. 课件:民俗文化图片、视频等。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如剪纸、风筝等民间艺术制作材料。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剪纸、制作风筝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感想,了解教学效果。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我国的节日民俗3. 第三课时:分析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4. 第四课时: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5. 第五课时:调查身边的民俗文化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民俗文化的概念、特点,节日民俗,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身边的民俗文化。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民俗文化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俗文化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节日民俗和民间艺术,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身边的民俗文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精神。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选讲2.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3.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4.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二、教学内容与目标1. 第一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兴趣。
主要内容: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第二章:中国传统民俗信仰与宗教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信仰和宗教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信仰和宗教的理解和尊重。
主要内容:道教、佛教、儒家思想、民间信仰等。
3. 第三章:中国传统民俗艺术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形式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力。
主要内容:民间绘画、剪纸、雕塑、民间舞蹈等。
4. 第四章:中国传统民俗习俗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习俗的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习俗的认同和尊重。
主要内容:婚嫁习俗、丧葬习俗、传统节日习俗等。
5. 第五章:中国传统民俗饮食文化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饮食的特点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饮食的兴趣和健康饮食意识。
主要内容:中国传统美食、饮食礼仪、饮食文化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形式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民俗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识。
学习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教案(7篇)
学习中华文明传统文化教案(7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篇1】活动目标1、了解几种民间小吃的名称以及制作方法。
2、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尝试用团圆、捏、搓等制作技能制作民间小吃。
3、通过品尝,感受民间小吃的美味,体验与哥哥姐姐一起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1、糖葫芦制作材料:山揸、蜂蜜。
2、汤团制作材料:米粉、芝麻。
3、油条制作材料:面粉、发酵粉。
4、芝麻球制作材料:面粉、芝麻。
5、其它:电磁炉、电饭煲、油、糖、一次性台布。
活动过程一、欣赏民间小吃图片,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你吃过哪些民间小吃?”2、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并欣赏图片。
3、听哥哥姐姐介绍集中民间小吃的由来。
二、请爷爷奶奶介绍各种民间小吃的制作材料以及方法。
三、幼儿在大班哥哥姐姐的带领和帮助下参与民间小吃制作活动。
1、幼儿分区域进行制作。
2、教师各区域指导重点。
糖葫芦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串山揸的技能。
汤团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团圆的技能。
油条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搓长条的技能。
芝麻球制作区:重点指导幼儿滚芝麻的技能。
四、共同品尝民间小吃。
乡土教育:民间艺术、民间游戏、民间特产搬上了舞台。
有“印板糕”、“剪纸”“打年糕”“西瓜灯十八韵”等民间制作,有“棉花糖”、“冰糖葫芦”、“爆米花”等民间物品的品尝,有“拔河”、“捏泥人”、“穿项链”、“搓稻草”、“印染”、“唱戏曲”等民间游戏的游玩,还有特产品尝店和名胜、名人介绍屋等观看,活动内容丰富多彩。
家长们带着孩子重温了儿时的游戏,跳竹竿、走高跷、丢手绢,一起品尝年糕的滋味,粽子的醇香,穿上环保时装走走模特秀,欣赏爷爷奶奶们的戏曲表演。
笑容写在孩子们的脸上,回忆荡漾在家长的心中,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到真实的童年生活的快乐。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教案【篇2】教学目的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传统的节日教案(五篇)
传统的节日教案(五篇)传统的节日教案 1[教学目标]1、会认“传、统”等15个生字,会写“贴、街”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时间顺序。
3、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过节日时的趣事。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词,背诵课文。
2、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能按时间顺序排列。
联系生活,选一两个节日,说说自己是怎么过节的。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的情景图片。
2、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知道图中分别是什么节日吗?(学生自由讨论)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出示课题,齐读课题)3、学*“传统”二字的读音。
(传:三拼音节,翘舌音;统:后鼻音)二、读儿歌,随文识字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节日传递的欢快情感,另读清明节时,应声音低沉,读出缅怀之情。
2、自读检查。
(1)指名轮流读,一人一句。
教师相机正音。
(2)同桌对读,正音。
3、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1)带拼音读词语。
打乱顺序读词语。
(2)去拼音读词语。
(3)保留生字,读生字。
4、教师教学重难点字词。
(1)统、巷、堂、郎、饼、赏: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节。
(2)菊:注意音节的拼写,“ü”上两点要去掉。
(3)热闹:读rè nao,“闹”字声母是“n”,两个字连读时,“闹”要读轻声。
5、齐读儿歌。
三、认识中国的传统节日1、指名读儿歌,其他学生画出文中出现的传统节日的名称。
2、文中一共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分别是什么?(七个: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3、这几个传统节日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4、你知道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吗?(出示达标检测第2题)重点提示:这些节日里面除了清明节,其他节日的时间都是农历日期,大家记住了吗?四、学*传统节日中的风俗*惯及中国的传统文化1、出示: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
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架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本课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情,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章文化与民俗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
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
以后逐渐又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
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
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
”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
“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
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
我郭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
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
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
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
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
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
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一级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
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
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和阶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
即精神文化。
他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
精神文化可分为带射虎亿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和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前者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后者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等)。
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
与“物质文化”相对。
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
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1)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2)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言、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联等。
(3)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
二、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
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
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
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
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
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
同时,每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等。
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
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现的。
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
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
举例: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
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
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
古时,琴、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
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诗经》中得到印证。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
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现象。
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
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
第二节民俗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鸡肋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经出现。
在《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化民俗”;等等。
此外,还有不少意义与其相近的词,如“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
“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属于,是对英文“Folklore”的意译。
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1846年在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flok”(民众、民间)和“lore”(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后来,该词逐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学科名词。
近些年来,鉴于“Folklore”一词既指“民俗”又指“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Folkloristics”一词专指“民俗学”,而将“Folklore”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
在日本,则将研究民俗的学问称为“民俗学”,而将其研究对像称为“民间传承”。
三、民俗的特点1.民俗的集体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
当人类社会以母系和父系社会为基本单位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
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除了,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