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e93d7d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26.png)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下面是《道德经》的原文和一个常见的中文译文:
《道德经》原文(简化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常见中文译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道德经》中的开篇,强调了道(即无形无相的至高无上之道)无法用言语和名词来准确描述,而且它随处存在,是万物的根源。
通过无欲无为,人们可以洞悉道的奥妙。
接着,提到了道的玄秘之处,更深奥难测。
《道德经》强调人应该追求简朴、无欲无为的生活态度,以达到与道融合的境界。
请注意,翻译可能有不同的版本和观点,这只是其中一个常见的中文译本。
在不同的翻译版本和注解中,可能会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和解释的不同。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4de18e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f1.png)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道德经全文_注音译文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_注音译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ae27f7b14e852458fb579a.png)
《老子》八十一章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及译文(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b569517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d.png)
道德经1~30【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3【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4【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5【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
7【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8【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chuǎi)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9【第十章】载(zài)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zhì)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txt](https://img.taocdn.com/s3/m/a498369f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3.png)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https://img.taocdn.com/s3/m/aad9823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1.png)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1ffeed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全书共分为81章,通篇以道德哲学为主要内容,主要围绕着“道”、“德”这两个概念展开。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是说,道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感悟才能领悟到它的存在。
而名是可以被人用言语表达的,但它不足以描述事物的实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说,人们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善良的,但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概念也会发生变化,许多东西被认为是美好的或善良的,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说,一位领袖应该尽量不偏袒任何人,这样可以避免人们之间的争斗。
如果百姓知道领袖不过分追求奢侈品,也不会去盗取别人的财物。
最后,领袖也不应当激励人们的欲望,这样才能避免社会的混乱。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意思是说,道是无形的,但它可以渗透到所有事物中,引发它们的产生和发展。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说,天地不关心任何事情,它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同样,圣人也并不关心百姓的利益,他们只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保持着高度的自觉。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缺陷和死亡,可用状词“玄”来形容,因为它们都是不可预测的。
而道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比喻为生命的根源。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意思是说,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一种相互关联的力量所组成的。
这种力量的存在使万物能够一定的时间内不断发展和变化。
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意思是说,好的品质应该像水一样。
水可以为人类舒缓沙漠的干燥,缓解火灾,使作物蓬勃生长。
它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
同样的,人们应该遵循这样的品质,善于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自私和争斗。
老子道德经全文_注音译文版
![老子道德经全文_注音译文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ae27f7b14e852458fb579a.png)
《老子》八十一章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10.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道德经》81章
![《道德经》81章](https://img.taocdn.com/s3/m/bf4e0824a6c30c2259019e72.png)
二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译文:如果世间的人都明了美的东西是美的,那么丑恶的东西就暴露 出来了;都知道善良的行为是善的,那么不善良的行为就显露出来了。 有和无产生于相互对立,难和易形成于相互对应。因此,长和短显现 于相互比较,高和下存在于相互依赖,音和声和谐于相互应和,前和 后出现于相互对比。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其自然,不主张人为。 圣人的教育就是顺应人心而不倡导言语教化,随任万物生长而不加以 限制,孕育了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了 功劳而不倨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
十六章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 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 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 译文:极力做到寡欲,彻底奉行无为。万物繁茂地生长起来,而我却 在平静中观看着它们循环往复。万物纷纷纭纭,但最终都要返还到自 己的初始状态。万物回归于初始状态就是静静地死亡,死亡后会再次 拥有生命。这种生命的反复过程是永远不变的,懂得这个永远不变的 道理可以算是明智。不懂得这个永远不变的道理,胡乱行动,几会遭 遇到凶险灾难。懂得这一不变的真理就能包容一切,能够包容一切就 能够正确看待理解一切,能够正确对待一切就能够懂得治国的根本, 懂得了治国的根本,进而就能了解自然规律,了解了自然规律,进而 就能掌握自然的规律,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长久生存,终身不会遇到 灾祸。
四章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 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 帝之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fff41d2f60ddccda38a0e8.png)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b44e8f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eb.png)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老子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
《老子道德经》文本以文言文书写,对《道德经》的原文进行了通俗易懂的翻译,以下为《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第一章【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开始;“有”,是万物滋生的本源。
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正是天地宇宙、世界万物的门户。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与无互相转化,难与易互相形成,长与短互相显现,高与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与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不变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去人为地安排它们;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其能;成就了万物而不自居其功。
正由于他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永远不会失去。
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人民不互相竞争;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民众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众心气不被迷乱。
道德经第8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81章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a11792f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a.png)
道德经第8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81章是一篇非常著名的篇章,以下是它的原文和一种常见的译文: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文:
真实的言语并不华美,华美的言语并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喋喋不休,喋喋不休的人并非善良。
有智慧的人不夸夸其谈,夸夸其谈的人并不具备智慧。
圣人不囤积财富,但越是奉献给他人,他自己就越富有。
天地的运行之道,是利益万物而不会伤害它们;圣人的道德之道,是行为无争议而不与他人争斗。
这段经文表达了一种关于言辞、品德和智慧的观点。
它告诫人们不要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忽视了真实性,也不要过于辩论而忽视了善良和道德。
它还提醒人们,智慧不在于博学多才的炫耀,而在于深刻的内省和理解。
最后,它强调了圣人的道德之道是无争议的,他们以奉献和仁慈的心态来与他人相处,而不是通过争斗和竞争来获得利益。
需要注意的是,《道德经》的译文有很多版本,不同的译者可能会有略微不同的表达方式,以上译文仅代表一种常见的翻译。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b06a96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6.png)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大全《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对于人生、道德和治理的独特见解。
下面是《道德经》的原文和译文大全,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可以说,但非常道。
名,可以名,但非常名。
无名,是天地的起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无欲,以观察它的奥妙;常常有欲,以观察它的表象。
这两者,同源而有不同的名字,称之为玄。
玄之又玄,是众多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的存在,因此就会有丑陋的存在。
人们都知道善的存在,因此就会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相互产生,难和易相互成就,长和短相互对比,高和低相互倾斜,音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
因此,圣人在无为之事中行动,用不言之教来引导;万物自然而然地产生,而不强求。
做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才能不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者,使人民不争斗;不珍视稀有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窃;不展示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乱。
因此,圣人治理国家,使人民的心灵虚空,身体充实,志向柔弱,骨骼坚强。
常常使人民无知无欲,使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做无为之事,就没有什么治不好的。
以上是《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和译文,这些文字虽然简短,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d39990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80.png)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全文及译文《道德经》全文及其译文(共八十一篇)(第一章第一章[原文]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
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
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
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
道德经81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81章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6e05e5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46.png)
道德经81章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注释】
1、信言:真实可信的话。
2、善者: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3、辩:巧辩、能说会道。
4、博:广博、渊博。
5、圣人不积: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6、既以为人已愈有: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
7、多:与“少”相对,此处意为“丰富”。
8、利而不害:使在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9、圣人之道:圣人的行为准则。
【译文】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486ce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1.png)
《道德经》全文及解释《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由老子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全书共分为八十一章,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德经》的全文及解释: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第一章开篇即阐述了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强调了道的超越性和无名无形的特性。
道虽无名,称之为“常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众之所从生也”。
世间的名目则是有形之物的象征,不能完全描绘道的本质。
而且,只有没有欲望,跳出俗世的纷扰,才能够真正了解道。
这种摆脱欲望的状态被称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指的是对于道的真正理解。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这一章强调了相对性和统一性的观念。
对于世俗的善恶、美丑、难易等二元对立的概念,老子并不认同,认为这些概念是相对的,呈现出了一种统一的规律。
圣人懂得顺应这种规律,不过分强调善美之为善美,也不苛求恶丑之为恶丑,做到了处事不为的境界。
圣人的行为,看似没有动静,没有迹可寻,实则无往而不年,无为而不成,不以功成而居功自傲。
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即“弗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不离道。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老子认为,不过分追求贤人,不过分珍爱难得之物,不过分放纵可欲之物,才能够使人心不乱。
所以圣人执政时,要能够让民众保持简朴的心态,不虚浮应酬,而实际上又能得到应有的补充,避免民众的争执。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1a860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24.png)
道德经全文及释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老子所著,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法则。
以下为《道德经》的部分原文及解释: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丑恶的心灵在作崇;皆知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各种患得患失的主观意识。
但是圣人处于无区别心之无为境界,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顺应万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横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竭尽全力而不自恃已能不刻意招贤不稀罕难得之货使民众不为盗就不会产生动乱的动机。
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解释:道似一个器皿可以装东西但是永远也装不满。
它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把它隐藏起来,使其光芒内敛像存在又不存在一样。
《道德经》原文和注释较长且多,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网站获取完整版。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62f530763231126edb11e0.png)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就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得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就是春秋时期得老子李耳(似就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得集合体)所撰写,就是道家哲学思想得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就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得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得道,就不就是永恒不变得道",强调道就是不可言说得。
但这样得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得可能性与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得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得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她下面要讲得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得道,不就是一般得道理,即非"常道",而就是……就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就是通常所说得道。
名可以起,但不就是通常所起得名。
可以说她就是无,因为她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她就是有,因为她就是万物得母亲。
所以,从虚无得角度,可以揣摩她得奥妙。
从实有得角度,可以瞧到她得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就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得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与,前后相随。
恒也。
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就是以不去。
【翻译】:1天下得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就是恶了。
2 有与无就是相互依存得,难与易就是相互促成得,长与短互为比较,高与下互为方向,声响与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得事业,就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得事业;圣人施行得教化,就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得教化。
她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她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瞧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就是使她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得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得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
【注释】:[1]很多人用"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一句,证明老子用"道"来否定上帝,破了古代得宗教迷信。
这种解释不确切。
这句话里得"帝",显然并不就是今日所言上帝。
有人说老子原文得"象帝"就就是上帝,这就是不对得。
"象"就就是象,就是"形象"得意思,不就是"上" 得借用。
因为老子常将"上"字用于"上天、上德、上士"等等,显然老子并非不懂"上" 字得用法,也并非不能使用"上帝"一词。
老子不用"上帝"一词,显然就是因为这个"帝" 不就是至高无上得,不配使用"上"字作定语。
因为唯有老子得"道",才与今日所言"上帝"之无限、永恒、自在得内涵相一致。
详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之五"《老子》中得神与帝" 。
【翻译】:道,空虚无形,其大能却无穷无尽,渊远深奥啊,像就是万物得祖宗。
放弃自以为就是得锐气,摆脱纷纭万象得迷惑,与于您生命得光中,认同您尘土得本相,您便能在幽幽之中,瞧到她那似有似无得存在。
我不知道有谁产生她,她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翻译】:天地不理会世上所谓得仁义,在其瞧来,万物就是祭神用得稻草狗。
圣人也不理会世上所谓得仁义,在她眼里,百姓就是祭神用得稻草狗。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得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话多有失,辞不达意,还就是适可而止为妙。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就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翻译】: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就是宇宙最深远得母体。
这个母体得门户,便就是天地得根源。
冥冥之中,似非而就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翻译】: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因为它不自贪自益其生,所以能长生。
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她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她反而长存。
这不正就是由于她无私,反而成全了她得私吗?【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最高得善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得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居身,安于卑下;存心,宁静深沉;交往,有诚有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天下归顺;做事,大有能力;行动,合乎时宜。
唯有不争不竞,方能无过无失。
【老子·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翻译】:抓在手里冒尖儿流,自满自溢,不如罢了吧。
千锤百炼得锋芒,也长不了得。
金玉满堂,您能守多久呢?富贵而骄,就是自取灾祸啊!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就是上天之道。
【老子·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就是谓玄德。
【翻译】: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得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得,她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她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她就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
这真就是深不可测得恩德啊!【老子·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译】:三十根辐条集中在车轴穿过得圆木上,圆木有空得地方,才对车有用处(可行走)。
揉合黏土制成器皿,上面有空得地方,才有器皿得用处(能容纳)。
为房屋安窗户,窗户有空得地方,才对房屋有用处(取光亮)。
有形者对人们有利益,就是由于无形者得功用啊。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翻译】:缤纷得色彩使人眼睛昏花,变幻得音响使人耳朵发聋,丰腴得美食使人口味败坏,驰骋打猎令人心意狂荡,珍奇财宝令人行为不轨。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就是给她们内在得充实,不就是给她们外在得愉悦。
据此而取舍。
【老子·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就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翻译】:得宠与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得祸患就是瞧重肉身性命。
为什么说得宠与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就是来自上面得,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与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为什么说最大得祸患就是瞧重肉身性命呢?我有大祸患之忧虑,就是因为我有肉身性命要保全;及至我把肉身性命置之度外,我还有什么祸患可忧虑呢?所以,舍弃肉身性命去为天下得人,堪为普天下得寄托;舍弃肉身性命去爱天下得人,堪得普天下得信靠。
【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1],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就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就是谓道纪。
【注释】:[1]释德清注:"致诘,犹言思议"。
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
【翻译】:瞧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 "微"。
"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
在她之上不再有光明,在她之下不再有黑暗。
难以言说得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
她就是没有状态得状态,没有形象得形象,叫做恍惚。
迎面瞧不见她得先头,追踪抓不著她得尾迹。
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就是大道得要领了。
【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