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假定论

第一节逼真的幻觉

*文学反映现实不是对生活的描红

*逼真不等于真实

*艺术的“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艺术的“假定”是一种创造

第二节生活真实和作家真知、真情的统一结构

*艺术形象是“第二自然”——人化了的自然

*世界、内心、形式三者的交互作用,才可能形成一个成熟的艺术作品。

* “神遇而迹化”,“神”为主导。所谓“神”,即作家的情感与个性。个性的强弱,个性的鲜明度,个性的独特性,都决定着“迹化”的不同效果。

第三节生活真实性与艺术假定性的相互制约

假定形式使真实性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把生活中的“逼真”改造为艺术的真实。所谓“艺术的假定形式”,往往是经过长期创造,积淀下的“有意味的形式”。

文学创作中的假定性:虚构

如何把握虚构的“度”:离生活太远,则可能导致虚假;过于贴近生活,则拘泥于生活细节,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

材料:

诗有认假为真而妙者。唐人《宿华山》云:“危栏倚遍都无寐,犹恐星河坠入楼。”宋人《咏梅花帐》云:“呼童细扫潇湘簟,犹恐残花落枕旁。”有认真为假而妙者。宋人《雪中观妓》云:“恰似春风三月半,杨花飞处牡丹开。”元人《美人梳头》云:“红雪忽生池上影,乌云半卷镜中天。”——袁枚:《随园诗话》

“我不想使画中的人物真实。真正的画家画物体,不是根据物体的实况,……而是根据自己的感受来画的。我崇拜米开朗基罗的人物形象,尽管它们的腿太长,臀部太大。”

“如果我的人物是准确的,我将感到绝望,……我就是要制造这些不准确、这些偏差,重新塑造和改变现实,是的,他们能不真实,你可以这样说——但是比实实在在的真实更真实。”——凡·高

第四节假定性和逼真性在不平衡中发展

* 假定性与逼真性是艺术发展历史上的一对矛盾。

* 将现实大幅度地变化,突出假定性,或将描摹现实发展到高度逼真的地步,这两者是艺术家的不同追求.前者以表现主义为代表,后者以现实主义为典型。

* 两者在艺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冲突,也不断地媾和。

第二讲形象论

第二节以生活的主要特征统帅五官可感觉细节

重视细节,不等于陷入琐碎,相反,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不但是感性的,而且细节之间能够互相呼应,形成细节的共同体。

一、最起码的“形象思维”就是有特点的细节思维

没有特点的细节是缺乏生命力的,艺术创造追求具有特点的细节,而且是具有创新表达方式的有特点的细节。

细节的有特点、有意味,虽然不能代表作品整体的成功,但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在细节上表现出非常独特的智慧和感受力。

二、有特点的细节能以局部更好地表现整体(细节的超越性)

有特点的细节,实际上是作者心灵对人或事的某种独特发现。(陌生化)

如果缺乏某种独特的发现,则可能变成一种细节堆砌。相反,具备了独特性,所有的细节都围绕着独特性形成一个细节共同体,这些细节就不是堆砌,而是相互形成彼此呼应的整体。

例:《左传》中写邲之战中晋军的狼狈溃败的情形,写得非常简约:“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桓子不知所为,鼓於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这个堪称经典的细节,把晋国军队争先恐后、仓皇逃命的紧张混乱场面写活了。

后人对这一句描写的注解反而颇费周章:“先乘舟者恐多乘,或恐敌人追至,或恐船重而舟沉,然后来者则攀船舷而欲上,故先乘者以刀断攀者之指。舟中之指可掬,言其多也。”

钱钟书在《管锥编》之《模拟》篇中,称赞左氏春秋传“文略理昭”时,举的也是这一句,认为“夫不言‘攀舟乱,以刃断指’而但曰‘舟指可掬’”,是睹一事于句中,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四、细节共同体的相互呼应和相互制约

塑造一个复杂的文学形象,往往需要一系列细节,这些细节构成一个细节共同体。

细节共同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统一于一种内在的主要知觉特征。

在细节共同体中,各个部分错落地分布在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

(第四节)二、人物情趣和作家情趣的统一和错位(了解)

→作家

→叙述者

情趣的复合性→人物

→读者

如,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咸亨酒店的小伙计是叙述者,他与酒客、老板对孔的看法是不一样的,但同样与作家和读者对孔的理解也存在着差异。

第三讲智能论

第三节作家的观察力

四、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织

有目的的观察在心理学上叫有意注意,有意地去注意,就比较容易抓住信息,抓住有特点的信息。有意的注意,“意”,是有限的,局部的,有意观察,实际上就是观察局部,把要注意的好一点当作全部。那就必须抛弃注意点以外的东西。

有意注意有它的好处,但也有缺点,即它的不完全性,事物的属性是无限的,而人的注意是有限的。但是有意的观察把有限的注意集中到一点上,把一点变成全部的了。这就可能导致失误。

对于事物观察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反而愈少——有意注意逐渐转化为无意注意。

社会成规、文化成规、艺术成规,这些现成的观念和现成的图景,都有可能形成作家的有意注意,这些有意注意使得作家的观察成规化,于是得了“视觉瘫痪症”,实际上也可称之为“心灵瘫痪症”。有意导向“无情”,无意反而“有情”。有意在意识层面上活动,似乎逻辑清楚,但常为成规所俘虏,而无意不那么明晰,却涌动着艺术的反叛。

两者的关系:

无意注意会转化为有意注意,二者相互交织,彼此补充,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无意注意最终要进入有意注意的领域,才能化为文字,形成书面表达。但这不等于无意注意不重要。相反,丰富的无意注意,作为创作前的贮备是非常重要的。

观察的最佳心理状态在有意无意之间。

六、观察生活和观察自我

外部观察,是指向外部世界的。而内部观察为人所特有,是指向人的内心体验。

从最终意义上说,观察生活包括观察自我,因为自我也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家的观察具有一种自我挖掘的性质,有了自我的挖掘,才可能产生某种独特感受。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要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亮出来,不是亮给人的话,也是亮给自己。

观察外部世界是一种挖掘,观察内部世界是一种更深的挖掘。

外部观察的精致与否,独特与否,要靠内部自我观察来检测,没有一定内部的自我观察,任何外部观察都不可能深入。

每当外部观察受限制的时候,内部观察便更为需要。

内部观察与外部观察是一种互补关系。

先观察自我,即内部观察,才可能观察他人,获悉自我的心灵秘密与欲望,才能更好洞察他人的欲望。

自我观察困难之处,不光是观察本身,而是对自我体验的词语化。为心灵把脉,赋予情感幽灵以语言的血肉,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飞跃。

自我观察,不但依赖语言,而且还要建立一种情感的逻辑。让不“理智”的情感理性化,是作家的重要功课。

第五节:作家的想像力

作家通过观察和感受,把客观对象的特征和主观情感特征结合起来,这样结合就不再是原生状态的结合,而是要通过变异、假定的状态去结合。而变异的性态,就不是现实的性态,而是想像的、假定的、虚拟的性态。不通过想像的变异,就不能把主观客观统一在天衣无缝的水乳交融的意象中。

“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想的渠道:相似、相近、相反

想象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联想的渠道的顺畅。

联想渠道的要领是相近的“近”,相似的“似”,想象的要害是变异的“异”,异就不是近,而是远。有了近和似,就可以自由地向相异的远方飞跃了。

与相似、相近联想程序不同的是相反联想程序:

从“朱门酒肉臭”联想到“路有冻死骨”,这是相反的联想。

闻一多的《死水》也是这样: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渏沦,

不如多泼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死水,破铜烂铁,剩菜残羹,都是相近相似的,叫人恶心的,但其中最显著的效果却得力于一种相反联想: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缸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几层罗绮,

霉菌给它蒸出些云霞。

铁锈和桃花都是红的,是相近的,但从铁锈的腐朽想到桃花的艳丽,又有相反的特点。油腻织成罗绮。从油腻来说,是肮脏的,而罗绮则是高贵的丝织品,其间的联想是相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