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给孩子一个高度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为什么阅读比上语文课管用多了
语文学科的基础是阅读,比起让孩子坐在课堂背“之乎者也”,阅读对于孩子的帮助可能更大。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一次演讲中谈到阅读的重要性。
作为语文老师,他认为,老师家长应呵护孩子的成就感,强化阅读的仪式感,保证在中学毕业前阅读量应突破千万字,因为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
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
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
所以,就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将近一个学期,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
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
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
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
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
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初一孩子能答高三语文卷奥秘就在从小阅读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
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就讲了这封信,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
李希贵校长提出的家庭教育十条原则
李希贵校长提出的家庭教育十条原则
一、关注孩子,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二、建立良好的家庭气氛,培养孩子的情感。
三、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四、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培养孩子的智力。
六、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使孩子能够与他人正常交往。
七、激发孩子的创造性,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八、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使孩子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九、积极引导孩子,使孩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具有自觉自律的精神。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书笔记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书笔记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将会让读者体会到,教育家并不神秘,他们也是平凡的、平常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他们也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甚至可能因为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某些缺点和不足更容易表现出来。
下面给大家分享《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读书笔记,欢迎借鉴!《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师读书笔记1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霍姆斯《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当代教育家李希贵在新课程背景下奉献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新作。
书中把自己多年来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原生态的东西提供给读者,主要写了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自己的感悟,始终贯穿了教学、教育、学校管理三条线索。
一切都是那么实实在在、明明白白,言之有理又情有所依。
读完此文,我深深地被作者对教育的真诚、真挚,不懈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科学态度所感动。
读完这本书,我想用袁振国在前言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读后的感想,“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崇高事业,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是思想与思想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
教育是造福于他人同时也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伟大事业。
”特别是最后这一句,李希贵用他二十多年教育实践向我们诠释了怎样使孩子获得有幸福感的教育和教师怎样从辛勤劳动中体验工作的快乐。
善于学习,是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后对李希贵的第一印象。
李希贵的教育成功之路得益于对读书的执著和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体验、领悟和反思。
家庭的影响使李希贵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结合自己的在语文教学中的经验和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使他越来越认识到读书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著,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
李希贵教育理念_0
李希贵教育理念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
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最近出版《学生第二》。
当人们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接触时,很难不被他的个性所吸引。
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人生需要光明,阅读滋润心灵土炕上,留着长须的爷爷,戴着老花镜,用苍老的嗓音,与幼年的李希贵一起吟唱:“人之初,性本善。
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引发的思考
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引发
的思考
常生龙
【期刊名称】《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28)004
【摘要】我曾读过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撰写的多本著作,也曾几次到十一学校去现场学习,对这所学校的变革有不少的直观印象。
在高中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研
读李希贵先生的最新著作《面向个体的教育》,让我对当今的教育变革又有了新的
认识和思考。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常生龙
【作者单位】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常识的创新——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
2.中国基础教育的出路何在——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3.在今昔对比中追寻理想的教育——读
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4.让孩子成长为他自己——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引发的思考5.基于常识的创新——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希贵教育理念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国家督学,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
独创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全国教育实验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并走上国际讲台。
著有《教育随想录》、《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等。
历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评估中心主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
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现著有《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在教育界反响强烈;最近出版《学生第二》。
当人们与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接触时,很难不被他的个性所吸引。
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矛盾结合体:神色严峻,却常常妙语连篇;语速缓慢、行事冷静,却对教育改革热情如火、雷厉风行。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做语文老师,李希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做校长,李希贵说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并提出教育理想是“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做局长,李希贵通过体制改革,把权利放给校长;又取消了校长的行政级别,用“职级制”对校长进行动态管理。
人生需要光明,阅读滋润心灵土炕上,留着长须的爷爷,戴着老花镜,用苍老的嗓音,与幼年的李希贵一起吟唱:“人之初,性本善。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作者:李希贵来源:《中华家教》2019年第09期那年暑假,我让正在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
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
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
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
正是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
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语文考了1 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 23分。
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
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節,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
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
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
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
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也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
水利水电泰斗张光斗老先生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
”《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学习李希贵校长 心得体会
学习李希贵校长心得体会胡丽丽在与学生、教师、学校的零距离共呼吸中,李希贵老师生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信仰亦或追求,那就是“自由呼吸的教育”。
在书中,李希贵先生曾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
“什么是教育”是所有身在教育、心系教育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
一万个人也许会有一万种不同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情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靠读书自强、以智慧立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德不孤,必有邻”。
教育其实很简单,只要按照教育的规律运行就可以了。
但现实生活处处充斥着相反的现象,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将教育问题庸俗化,将教育的运营等同于旅游、党政、企业,总之不像教育。
他在文中写道: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
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
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
在书中,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
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
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
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
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_ (3)
人民教育2011.11REN MIN JIAO YU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③●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LILUN理论视点SHI DIAN连续在一个班里听了三节课,授课的都是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
但听完之后,却让我陷入了矛盾:如此一节节好课的背后,留给了学生太多的期待,从课堂设计、问题讨论到作业训练,每位老师都似乎希望班上的每位同学都成为自己这一学科的专家,未来都报考自己所教的专业,甚至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学科,甚至也因为他们太爱自己的学生,于是,教学的标准在不断拔高,学科的专业性在不断增强,学生的负担也油然而生。
近两年,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编订和教材的编写,一直有些不同的声音。
究其原因,归纳起来,基本都是关于高中语文的定位问题。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到底是着眼于学生基本的语文素养,还是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或语言学者?这是设计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时首先要搞清楚的。
如果我们不是站在塑造不同个性、培养多元发展的各类人才的立场上思考,就很容易陷于学科主义,甚至会因为定位模糊而弄不清真正的教学目标。
说白了,语文教师、语文课堂,当然也包括语文课标和语文教材,不能总是把眼睛盯在培养未来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上;而数学老师也不要给自己过于专业的使命,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能成长为数学家,甚至,连他们是不是需要每个人都喜欢数学也可以商量。
在校园里,我们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等学科的老师们可能显得更加明智或者心态更加平和一些,他们专业追求的淡定,反倒给了孩子们更大的发展空间。
避免把学生培养得如同自己一样,其中还有规避学生成长风险的原因。
在我过去曾经工作过的一所学校里,一位杰出的化学老师担任班主任,结果班上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竟有接近80%的同学选择了与化学有关的专业。
无需调查研究,我们就可知道,在一个常态班级里,不可能有如此多的学生适合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只是他们太热爱自己的化学老师而爱屋及乌罢了。
可以推想,如果我们不从中干预,让学生沉下心来再想一想,在爱老师和爱化学之间加以区分,学生们一旦进入了有一天没有他们心爱老师的化学领域,肯定会有相当的学生后悔莫及。
教育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访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
近日,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应沈阳市教育部门邀请来沈讲学,其间,本刊记者就教育改革的一些问题对其进行了采访。
本刊记者:李校长,您好!非常欢迎您来沈阳为沈阳教育界的同仁传经送宝。
北京市十一学校的教育改革为全国教育界树起了一面旗帜。
请您谈谈在改革中,做为校长应该关注什么?李希贵: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能和沈阳的同行们分享我们改革的一些做法。
当下有很多理念不能落地,原因何在?是因为我们缺少某些原则、模型、路径、要素。
比如很多人在描述十一学校的改革时都会提到“走班制改革”,我不断地纠正这种说法,这项改革是一种育人模式的改革,“走班”只是表面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模仿方法而忽略了方法背后的价值观,所以今天我要谈的是从世界观到方法论。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方法论是改造世界的方法。
世界观是方法论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实践体现。
也就是说,看法与做法、理论与路径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
首先说说原则。
为什么我们经常把好经念歪了,我们的世界观总是帮不了方法论,一切为学生总是落不到校园里或课堂上,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确立了错误的方法论原则。
在宏观的世界观与微观的方法论中间,我们应该建立中观层面的原则,构造非平衡的开放性。
4月14日,是科比的告别赛。
在告别赛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在争论明天的科比赛该不该放假,该不该让学生看球赛。
很多干部请示我,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学校干部遇到类似的情况每次都要请示校长。
尽管我们的世界观很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为什么他们还要不断地请示校长?因为确立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一直藏在我们内心,我们始终没有告诉过他们。
我们始终淡化着行动纲要、价值观,但其实这是作为一个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
这些基本原则是什么呢?1.需求。
我们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学生的需求一定不是这些学生、那些学生的需求,而是各种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都要满足。
如果你把所有教室的电视打开作为看球的场地,那你就会伤害另一些学生的需求。
品味李希贵的教育思想(下)
品味李希贵的教育思想(下)李希贵:我希望我们未来有一天,我们都没有这种被大材小用的感觉,每一个人都发挥最大的潜能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服务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
梁恕俭:所有教育的发现都是人性的发现,教育很简单:念人之善、扬人之长、量人之难、帮人之过。
李希贵: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视学生如己出,视学校如家庭,视教育如生命。
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梁恕俭:但愿中小学教师每天能够追问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李希贵:优质学校主要是从学校外部人们的感受来定位,而理想学校则更多的是要遵从学生和老师的感受——他们是否感到愉悦和幸福。
梁恕俭:我把学校分为四类:忍受——接受——感受——享受。
李希贵: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顶峰不是休息的地方。
一切皆有可能。
梁恕俭:《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贵:教育不仅仅是把学生拿过来进行加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我们要去发现孩子的潜能,唤醒孩子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最终都成为他自己。
梁恕俭:每块石头里都有一尊佛,每个学生都是沉睡的巨人,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李希贵:高考、就业、找一份工作是人生一个个近期的目标,但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是幸福。
梁恕俭: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李希贵:改革者要有“大船”意识,其中既要有“艄公不努力,耽误一船人”的紧迫感,更要有“万人划船唱大风”的团队文化。
梁恕俭:想起了兰祖军校长说的话,干大事者,要有儒骨、道风、佛心。
李希贵: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一个聪明领导者的重要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梁恕俭: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李希贵: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
梁恕俭:把这句话反过来说,更好理解: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你就不能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感知学生成长的力量——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感知学生成长的力量——读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近期拜读了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
此书让我对自己在一线业务教学上引发了很深的思考,以下两点感触颇深。
一、“非正式评价”表扬的运用在所有的管理行为中,评价是一项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别小心的事情,因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为评价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慎用。
而“非正式评价”尤其是“非正式表扬”的运用在教育教学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贵校长在书中讲到了这样一位领导,他常常在你做了一点什么事情之后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于被业内人士私下敬佩地称为“大拇指领导”。
你的一项变革、一点经验,甚至一篇文章、一次发言,都有可能获得他“大拇指”的肯定。
虽说是没有任何奖金、证书的表扬,却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
事实上,这样的“非正式表扬”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可以很好地运用。
书写生字时对学生个别笔画的肯定,朗读课文时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褒奖,思考独到时及时的鼓励,都时时鼓舞着孩子们,激励着孩子们。
透过这种评价激励,让我联想到学校推出的“生日课程”。
从学校到班级,坚持为每一位孩子过生日,而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孩子又过着不同形式的生日。
他和家长们一起,收集孩子从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让班里其他孩子通过各种形式为他留言送祝福。
亲手写一张贺卡,将自己的爱都写在了上面。
不管过程怎样,相信这份真情的力量是无穷的。
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们可以尝试着选取真实、可信的一点,让“非正式表扬”的潜能无限放大。
二、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机会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对于学生初入学时的不知所措、不适应,他们表现出更多一倍的担心和焦虑,那么,随之而来的是一手包办,不给孩子留空间。
这样做,看似避免了无措的发生,其实只是将这样的不适应、不成熟的状态延迟而已。
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始终不给予孩子独自行走的机会,那他将永远也无法长大。
如自然也就丧失了培养他们自主、自立的机会。
李希贵学校管理沉思录
外 ,可 能和 行政 班 之外 的 同学 有 生 的健康 成 长 ,学校 都少 不 了有 程 。有 人 说 ,教 育 的力量 有 时候
些 接 触 ,但 由 于 交 际 时 间 的 缺 处分 犯错 误 学生 的 制度 。这 些制 可 以 让 石 头 开 花 ,我 们 的 体 会 失 和 合 作 空 间 的 不 足 ,他 们 很 度 的执行 必 须公 平公 正 ,来 不得 是 , 当你 真 的把 教 育 当作 艺 术 难 成 为 志 同道合 的朋友 。 半 点 含糊 ,当然 也 不 可能 因 为与 来 潜 心研 究 的 时候 ,就 真 的 可
进 一 步 发 展 壮 大 的理 由 ,打 破 的广 度 和 深 度 。在 常 态课 堂 上 , 如雨 后 春 笋 ,“ 长 团” “ 学 、 同伴 我 们 的理 想追 求 。
关 系 日” 为 孩 子 们 找 到 更 多 的
很 多时 候 ,孩子 的错 误 只是
正 班 级 甚 至 年 级 的 学 校 选 修 课 也 让 学 生 寻找 到更 多 的 同伴 , 是 情急 之举 或 一念 之差 ,过 后便 后
悔莫 及 。这时候 ,对 他们 的处 理
自古 以来 ,对 教育 有 着许 多 远 没 有 教 给 他 们 控 制 情 绪 的 方
新 同 伴 推 波 助 澜 ,学 校 的 内 涵 理 解 。其 中一个 理解 ,常被 我 们 式 方 法更 重 要 。当我们 在 帮助 孩 越 来 越 多 地 朝 着 孩 子 们 希 望 的 忽 略而 又需 要 我们 不 断想 起 。那 子 的 过 程 中 ,发 现 其 中 有 让 其
届学 生会 ,最终 的议 程 里有 一项 们 很 苦 恼 ,如 何 让 每 一 位 同 学 和校 长有 关 。显然 ,在 这个 活 动 都 有情 感 的 “ 与 ” 参 ,而 不 仅 仅 当 的形 式 。既 显 示 出教 育 的 智 过 去 的 开 学 典 礼 一 直 让 我 慧 ,也 彰显 出教 育的 力量 。
李希贵和您聊聊孩子观后感
李希贵和您聊聊孩子观后感
看了李希贵和大家聊聊孩子之后,那感觉就像是在教育的迷宫里突然被人塞了一张超有用的地图。
李希贵一开口啊,就特别接地气。
不像有些教育专家,满口都是些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他说的那些事儿,就像是咱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一样。
比如说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闹矛盾啦,或者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之类的。
他提到的关于尊重孩子个性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对。
现在好多家长,包括我有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想要把孩子捏成自己理想中的样子。
就像孩子明明对画画特别感兴趣,可家长觉得弹钢琴才高雅,就非得让孩子去学钢琴。
李希贵就像在旁边敲了敲我们的脑袋,告诉我们得看看孩子自己到底是啥样的种子,然后按照他们的天性去浇水施肥。
还有他说的在学校里给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上学,那基本就是老师说啥是啥,哪有什么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啊。
要是学校都能像他说的那样,让孩子参与到课程的设置、活动的组织当中,那孩子得多有成就感啊。
他们肯定会觉得自己在学校里是个重要的小大人,而不是被管得死死的小木偶。
在看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要是我早一点听到这些话就好了。
感觉自己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走了不少弯路呢。
不过现在知道也不晚,就像突然找到了一把新钥匙,可以重新去打开和孩子相处、帮助孩子成长的大门。
总的来说,这个聊天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让我这个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有点迷茫的家长,一下子清醒了不少,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和方向。
我觉得不管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好好听听李希贵的这些想法。
读书笔记心得:读李希贵校长作品《学生第一》
读李希贵校长作品《学生第一》曾去北京十一学校学习过,买票,很贵,还难买,安排的也一般,但印象深刻,原味十足,的确很值,长见识。
那次校长李希贵主要谈思想:当学生发生不当行为的时候,恰恰教育的最好时机;当学生离开老师视线的时候,不要总认为他又去“犯罪”了,很有可能他去做好事了;社团只要成立,哪怕办了半年时间就死掉了,也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成长和反思的机会;学校是每一个人的,包括学生、老师和家长;学校应该每年让老师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因此校长必须对老师好,你如果是火冒三丈的脾气,你到这个学校来要注意,小心你的票,制度会起作用;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工作不会使学校的工作扭曲;当制度与文化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先考虑的是改变制度;有统治欲的人不适合做一个校长、局长;学校要以培养学生信念为中心,培养学生信念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没有学生立场的教育不会是真正的教育;不能搞所谓洗脑,洗脑之后,他一旦没有头脑,太可怕了。
还是谈书吧。
几乎读过李希贵校长的所有著作。
其书平易近人,文笔通俗流畅又充满教育智慧,读后总是给人启迪,让人振奋。
《学生第一》讲述了66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诠释着李校长的办学思想,每一个小故事都凝聚了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心血和汗水。
“学生第二”,这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的,应该将教师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校长治校最为重要的策略,也是校长的管理智慧;而“学生第一”则是教育价值的取向,管理中的“学生第二”,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
读《学生第一》,分明感受到在李校长的眼里,教师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有教师第一,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第一。
他心里装的是学校的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
当校长能这样重视老师的时候,什么会成为老师心中最值得重视的?那当然就是学生。
李希贵校长在本书中写到:在校内合影,除非外事工作需要,校长尽量不要处在中间位置,因为那样势必使处于边角位置的人感到被忽略。
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
读李希贵《学生第二》有感读了《同学其次》,让我看到了李校长真实的一面,他敢于发言,敢于讲真话。
记得这本书上说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校长论坛上,李校长问一些所谓的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校长,假设同学和教师发生了冲突,告到校长那里,校长会批判谁?那些校长都毫不迟疑地告知他批判教师。
问他为什么?由于同学第一,教育要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领先进的教育理念遇到了教师与孩子的冲突,孩子胜!”其实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没有错,但是被一些人理解错了。
经没错,念经那和尚嘴歪了。
以前,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是在订正教师没有关注同学独特的进展,只知道照本宣科,全然不顾同学“死活”,认为教师才是教育的核心,同学应当完全听从教师的教诲,否那么,就是同学就会误入歧途,不能成才等等。
而随着时代的进展,社会、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越来越需要高质量的教育,以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有独特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孩子的独特成长了!怎样才能更关注孩子,这是就凸显出教师的重要作用了,只有把教师的位置摆正确,把教师看成是同学人生成长道路上不行缺少的人,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引领孩子正确的走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让孩子真正成人。
很难想象当同学和教师发生了冲突,校长很不客气地批判教师时,教师还有什么尊严可言,别说教师一般状况下是正确的,就算是错误了,教育方法不正确了,校长应当毫不迟疑地站在教师这一边,这样说不是说教育不讲道理,而是教育的大方向不能变,由于我们是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自古以来,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而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人怎能让同学信服你,一个不分青红皂白就被校长批得体无完肤的人,说出的话还有什么值得信任。
教育不是做生意,同学更不是我们的上帝,尽管教师确实是由同学养活的,一旦教师沦落为商场里的售货员,同学凌驾于教师之上成为了上帝,请问,你见过一个一般的群众给上帝上课吗?你见过售货员跟顾客传授人生观价值观吗?我们是教育者,在同学成长的道路上你必需要他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什么叫尊师重道,什么叫天高地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希贵:给孩子一个高度
教育话题
09-06 10:44
李希贵,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十一中校长,其著作《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等,广受好评。
他在十几年前
领衔的语文实验室计划,对语文教育改革有深远影响。
就“语文教师的绝活儿”这个话题,本刊记者在北京采访了李希贵校长。
今天,绝活儿的新意义
记者:说起绝活儿,不少老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您怎么看?
李希贵:词典上绝活儿的解释,是高超的技艺,或者独有的技艺。
不论哪个年代,也不论哪个学科,确实都有大批身怀绝技的老师。
我拜读了你提前发给我的老师们谈绝活儿的一组文章,感觉很好,这些老师或者在艺术方面,或者在朗读方面,都有自己的一个绝活儿。
这些绝活儿提升了教师的魅力,让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可以说,这些绝活儿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部分。
从这个角度来说,把绝活儿理解成吹拉弹唱等特殊的技能、本领,是对的。
但今天,关注这样一个老的话题,我认为其意义可能不仅仅如此简单。
记者:您的意思是,现在时代变了、教育理念变了、学生变了,对绝活儿的认识也要变,是吗?
李希贵:是的。
今天的教育强调师生平等,强调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
作为老师,一定要在某个方面有一个高度。
以这种高度来影响学生,引领学生,来给学生以激励,给学生以示范,给学生以榜样。
这个高度不能是空的,不能是抽象的。
空对空的说教,那效果不会好。
只有从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很亲近的,和他们天天在一起的老师身上看到的高度,这孩子才会敬佩这老师,才会追随这老师,才会真正去模仿这老师,这个时候,教师的高度才有可能成为学生的高度。
教育自身也就有了高度。
记者:您说得太好了!教师的绝活儿成就了教师的高度,也成就了孩子的高度,成就了教育的高度。
李希贵:当年章太炎到北大讲学,其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吴检斋(吴承仕)、刘半农等五六人分立一旁,有的负责帮助板书,有的负责擦黑板,有的负责翻译(章太炎方言很重,学生听不懂)……为什么章太炎能够让这些大师级的弟子们如此敬服,那实在是因为他的学问太过高深和渊博了!章太炎在小学、历史、哲学、政治、医学等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都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这满腹的经纶就是章太炎的绝活儿,这绝活儿成为一座高峰,深刻吸引和影响了所有的章门弟子,成为弟子们一生追求和学习的目标。
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重新来研究教师的绝活儿,一定要站在给孩子一个人生高度这样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教师的绝活儿,让教师的绝活儿成为影响学生人格成长、精神发育的元素,而不仅仅是一个技能。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觉得应该把绝活儿的概念理解得更宽泛些,不要仅仅局限在能画一个什么,能吹一个什么,能写一个什么……一个老师在各个领域的特长都可以打造成自己的绝活儿,你读书多是不是个绝活儿?你能背好多好多诗词,算不算一个绝活儿?每一个时期流行的好书,你都能够不断地引到课堂里来,让学生受到更多益处,这是你的绝活儿;你能够背诵好多好多诗词歌赋,让学生也爱上了诗词歌赋,这也是你的绝活儿。
能在常人做不到的地方取得不同凡响的成就,那就是绝活儿!
修炼自己的绝活儿
记者:绝活儿不见得人人都会有,如果一个老师现在还没有什么绝活儿,对这些老师您有什么建议吗?
李希贵:现在有些年轻老师确实少了些自己的绝活儿,也因此少了很多的魅力。
我感觉,一个老师如果什么绝活儿都没有,要下决心练。
当然不是凭空想练什么就练什么,可以把你身上已经具备的一些绝活儿的毛坯,一些初步的特长,一点一
点积累,一年一年锤炼提高,不断借鉴一些好的东西,慢慢成为让学生敬佩的绝活儿。
我们学校有位史老师,教语文的。
在课堂上学生随便给他出一个题目,他马上就能出口成章,文采斐然,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个绝活儿是怎么练成的?不用说,背后是史老师广博的阅读、长期的练习。
德国当代最优秀的幻想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写过一个绘本,叫《犟龟》。
里面的犟龟陶陶去参加狮王婚礼的路上,遇到过嘲讽,也碰到过热情的挽留,有困难,也有风雨,但陶陶不为所动,最终赶上了另一场更盛大、更隆重的婚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上路,总会遇到庆典。
从另一个层面说,陶陶那一路上的风光、一路上的经历,那追求庆典的过程,不也是一种庆典吗?
如果你想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绝活儿,只要开始读了,我相信你的见识、你的视野、你的谈吐、你的气质,就会有变化。
学生看到老师的变化,自然就会跟上来。
读书这个绝活是没有止境的,越读你的领悟会越多,你让学生达到的高度也就越高。
因此,只要下决心开始修炼自己的绝活儿了,过程本身就是我们的“庆典”。
记者:谢谢李老师,我们相信很多年轻老师读了您这番话后,一定会踏上绝活儿修炼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