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说课
教研新形式——说题
三、说学生
1、 分析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思想方法。 2、 结合学生思维、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解题方法。
3、 结合解题方法分析学生可能出现的典型错误。
四、说教学
1、 教学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学生的 学习方式。
2、 对学生可能出现思维障碍教师如何做 点拨、引导。
五、说拓展
书架上有两层书,共144本。如果从下层取出8本 放到上层去,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书架上下层各有多 少本?
五、说拓展 2、变式拓展 (1)、过程变式拓展
书架上有三层书,共144本。如果从上层取出2本书 到中层去,又从下层取出3本书到中层去,三层书的本 数就相同。书架上、中、下各有多少本书?
书架上有两层书,共144本。如果从下层取出8本 放到上层去,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书架上下层各有多 少本?
上层: 144÷2 -8 =64(本) (144-8×2)÷2=64(本) 下层: 144÷2 +8 =80(本) 144-64=80(本)
书架上有两层书,共144本。如果从下层取出8本 放到上层去,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书架上下层各有多 少本?
五、说拓展 1、原题拓展 书架上有两层书,共144本.如果从下层 取出13本放到上层去,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 书架上下层各有多少本?
2、说题说什么?
一、说背景 二、说价值
三、说学生
四、说教学 五、说拓展
说 背景
说 价值
说题
说 拓展 说 学生
说 教学
一、说背景 1、 题材背景 2、 知识背景 3、 方法背景 4、 思想背景
二、说价值 1、 考查的知识能力。(知识背景?) (思想背景?) 2、 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 (题材背景?) 3、知识体系中的价值地位。 我们可以这样做 将说价值,融合在说背景和说教学中。
《解方程》说课稿
《解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解简易方程的第三课时“解方程(一)”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植树问题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
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
本节课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积累了大量采用逆运算关系来解方程的经验,再结合我校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课题研究,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同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等式的性质或依据逆运算关系去解方程。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很感兴趣,这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但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力;优秀学生与学习困难生对方程的理解在思维水平上有较大差异。
三、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确定本节课的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用不同的方法(等式的性质或依据逆运算关系)解简易方程,培养学生的代数思想。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用不同的方法(等式的性质或依据逆运算关系)解方程。
六年级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修改版]
第一篇:六年级数学用百分数解决问题说课稿以百分比解决问题一,教材:1,教学内容:用百分比来解决问题,是九年义务小学数学六年级对本书内容,本课教学在例子3的第93页,以及相关的培训。
这是基于对方法的十进制,分数,相互的百分比和应用的一般分数的研究,应用学习的更深入的扩展可以看作是前段的分数应用教学巩固和深化,也可以被视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容和实际生活的研究也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作为基础自然学科,小学数学在一类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完成知识传播,能力训练,情绪激励和习惯的发展等任务。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践,我设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应用程序中的一种类型的问题的百分比百分比;然后继续问问题,让学生回头看百分比的含义- 一个数字是另一个数百%的百分比。
然后我指出:为了比较数字的大小,经常需要得分,百分比,分数相互,然后产生两个交叉主题,命名为学生完成答案。
然后我在课程的计算和应用的生命中提出了一组共同??的分数,让学生分析,思考和命名学生的口语风格,在黑板上演算,让老的知识,也为新的教学必要的床上用品(C)新课程的引入:我使用类型的转换方式来完成,将评分2分在一个百分比内,我们成为今天学习新内容-----寻求一定百分比有多少应用的问题,产生的问题,新类的介绍和黑板问题的问题情景导致下一个学习链接。
(四)探索新知识:1,出实例4,引导学生在董事会后独立思考。
让学生揭示关系的数量,并在自己的练习中回答,在完成集体校正和评价之后,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学习。
这部分学生参加每个学生的学习,以取代教会突出学生的主要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心态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与回顾问题2相比,寻找同一点和不同点。
在学生成功完成案例4之后,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例4和评论2中的两种类型的应用问题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
让学生组讨论讨论,然后命名答案,然后显示结果与课件------也是同一点:单位1相同,同样的问题。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说课稿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说课稿一、题目1。
1. 题目:果园里种着桃树和梨树,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
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20棵,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2. 解析:- 设梨树的棵数为x棵,因为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2倍,所以桃树的棵数为2x棵。
- 根据桃树和梨树一共有120棵,可列方程x + 2x=120。
- 合并同类项得3x = 120,解得x = 40。
- 那么桃树的棵数为2x=2×40 = 80棵。
二、题目2。
1. 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30厘米,长是宽的2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 解析:- 设长方形的宽为x厘米,因为长是宽的2倍,所以长为2x厘米。
- 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为C=(a + b)×2(C表示周长,a表示长,b表示宽)。
- 可列方程(2x+x)×2 = 30。
- 先计算括号内得3x×2=30,即6x = 30,解得x = 5。
- 长为2x = 2×5=10厘米。
三、题目3。
1. 题目:妈妈买了苹果和梨共8千克,其中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倍,苹果和梨各买了多少千克?2. 解析:- 设梨的重量为x千克,因为苹果的重量是梨的3倍,所以苹果的重量为3x 千克。
- 根据苹果和梨共8千克,可列方程x+3x = 8。
- 合并同类项得4x = 8,解得x = 2。
- 苹果的重量为3x = 3×2=6千克。
四、题目4。
1. 题目:学校买了篮球和足球共15个,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2倍,篮球和足球各买了多少个?2. 解析:- 设足球的个数为x个,因为篮球的个数是足球的2倍,所以篮球的个数为2x个。
- 根据篮球和足球共15个,可列方程x + 2x=15。
- 合并同类项得3x = 15,解得x = 5。
- 篮球的个数为2x = 2×5 = 10个。
五、题目5。
1. 题目:有两袋大米,大袋的重量是小袋的3倍,大袋比小袋多20千克,两袋大米各重多少千克?2. 解析:- 设小袋大米的重量为x千克,因为大袋的重量是小袋的3倍,所以大袋大米的重量为3x千克。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本课时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一个试一试和一个练一练。
例题通过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感悟转化策略的便捷。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运用转化的策略曾经解决过哪些问题,体会转化策略可以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
初步形成对转化策略的认识。
试一试、练一练都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转化,使学生体会到了转化的价值。
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拟定了这样的三维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结合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情况,我预设如下,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故事引入借助媒体显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学生讨论这个故事中大家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司马光采取了怎样的方式救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找大人来救太慢,落水儿童可能有危险,换一种方式——砸缸,能更快的救出落水儿童,司马光真聪明。
在我们数学研究的过程中,也常常把一种问题转化成另一种问题。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转化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新课,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可以使问题更快得到解决。
第二环节:互助合作探究策略分三层, 第一层:探索方法借助媒体显示例题图:下面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面积是否相等,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说课稿1一、教材的解读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
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本课任务: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最初设计: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说解题——一种别开生面的说课
一
说试 题 命制 背 景 。这 道试 题 是 在学 生 学 习 了哪
些 知 识 后 用 的 。试 题 1是 一 道 中 考 题 , 以 放 在 学 完 一 可 次 函 数 后 让 学 生 练 习 。试 题 2也 是 一 道 中 考 题 , 可 以 它 放 在 学 完 平 行 四边 形 后 让 学 生 练 习 。 二 说 试 题 考 查 目的 。 这 道 试 题 想 考 查 学 生 哪 些 方 面 的 知 识 点 和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试 题 1主 要 考 查 学 生 能
,
图 2
③ 变 式 ( 01 2 0年 . 北 武 汉 ) 图 , 线 Y= x b过 湖 如 直 lk +
点 A( 2) 且 与 直 线 Y=n 0, , :rx交 于 点 P( ,1 , 不 等 式 1n)则 组 mx k + > 一 > x b mx 2的 解 集 是
y
的专 业 功 底 。
‘ \
图1
试 题 2 ( 0 l江 苏 无 锡 ) 图 2, E ABC 中 , 21 如 在 T D
E、 F为 对 角 线 B 上 的 两 点 , BAE DC . D 且 = F
求证 : = . BE DF
试 题 1可 作 如 下 引 申 :
所示
然 后 小 组 交 流 讨 论 , 流 讨 论 后 , 3个 小 组 各 出 一 位 交 由
教 师 基本 功 训 练 的一种 常 见 的活 动形 式 , 教 师招 聘 、 在 职 称 晋 升 、 质 课 评 比 、 师 基 本 功 大赛 等 工作 中 , 优 教 大
量 地 采 用 了 这 种 活 动 形 式 。这 种 说 课 形 式 , 所 以越 来 之
数学说题1 高中数学说课比赛ppt课件
问题呈现与思路分析
已知直线y k ( x 2)(k 0)与抛物线C : y 2 8 x 相交于A、B两点,F 为C的焦点若 . FA 2 FB , 求k的值.
本题的已知条件为过定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 且焦点弦对应成比例,所求结论为求解该直线 的斜率.本题着重考查直线与抛物线的相对位置 关系.题眼为|FA|=2|FB|.
问题呈现与思路分析
已知直线y k ( x 2)(k 0)与抛物线C : y 8 x
2
相交于A、B两点,F 为C的焦点若 . FA 2 FB , 求k的值.
本题的难点在于如何结合直线与抛物线的位 置关系,确定直线的斜率问题,解决问题的 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FA|=2|FB|.
问题呈现与思路分析
1.问题呈现与思路分析 2.解题方法大展示 3.揭密试题、探究变式
4.链接高考
5.试题功能大探讨
6.结束语
问题呈现与思路分析
已知直线y k ( x 2)(k 0)与抛物线C : y 2 8 x 相交于A、B两点,F 为C的பைடு நூலகம்点若 . FA 2 FB , 求k的值.
该题最新出现于2014年鄂尔多斯模拟,其知识点 主要涉及过定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问题.可综合 考查学生观察与归纳,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等 思想与能力.
已知直线y k ( x 2)(k 0)与抛物线C : y 2 8 x 相交于A、B两点,F 为C的焦点若 . FA 2 FB , 求k的值.
解决本题的常规思路在于通过联立直线与抛物线 方程,利用抛物线的定义以及韦达定理,建立关 于k的方程,通过解方程,确定k的值;而如果能 够利用好|FA|=2|FB|,结合平面几何相关性质,则 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解决问题说课稿11篇
解决问题说课稿11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演讲稿、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心得体会、教学总结、事迹材料、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合同范文、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summaries, deeds materials, excellent essays, teaching designs, contract sampl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解决问题说课稿11篇解决问题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解决问题》说课稿1_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解决问题》说课稿1_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
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
三年级《一题多解》奥数课件
例题三
米德和阿派两人共写324个字,4分钟完成,已知米 德每分钟写45个,阿派每分钟写多少个字?
两人一分钟一共可写几个?
米德4分钟一共写几个?
最简便 两人: 324÷4=81(个)
米德: 45×4=180(个) 卡尔4分钟一共写几个?
81-45=36(个) 答:阿派每分钟写36个字。
324-180=144(个) 144÷4-36(个)
练习三
欧拉和卡尔两人共看书看了270页,3天看完,卡尔
每天看35页,欧拉每天看多少页?
两人一天一共可看几页?
卡尔3天一共看几页?
最简便 两人: 270÷3=90(页)
卡尔: 35×3=105(页) 欧拉3天一共看几页?
90-35=55(页)
答:欧拉每天看55页。
270-105=165(页) 165÷3-55(页)
棒!”
生:“算不算怀孕肚子里的小鸟?”
师:“都是公的。”
生仍追问:“有没有傻到不怕死的? ”
师:“都怕死。”
生满怀信心的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1只;
如果掉下来,就1只不剩!”
终于等到学生的答案了,老师强忍着几乎倒地的晕眩感,颤抖地说:
“你不用读小学了,直接去考公务员吧!"
例题一
练习四
图书馆新进了一些漫画书。第一批进了9本,第二批 进了16本,已知第二批比第一批多49元,这些漫画书一 共要多少钱?
思考
联1系.先例求题出四每,本的思钱考,有再几乘种两方批法共运?进的本数。(合并)
2.先求出每本的钱 ,再算第一批和第二批分别是多少钱? (分开)
1. 16-9=7(本)
2. 16-9=7(本)
离4?60-330=130(米) 370-130=240(米)
《解决问题》说课稿
《解决问题》说课稿《解决问题》说课稿1教材分析: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
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动物出现,目的是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
由于本班学生思维敏捷,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并且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根据《课标》指出的“倡导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低年级学生对动物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创设了带学生去动物园看动物,从复习引出新课。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根据《课标》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所以把本环节分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步。
(1)提出问题:首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主题图、为提出数学问题做好准备。
然后鼓励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先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很快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运多少根木头?”(2)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前两节课的基础,很快列出了第一个问题“一共运多少根木头?”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这时引导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理解2×3的意义。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设计、说课稿、反思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说课稿六年级张红旗一、说教材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应用题。
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
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
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含义,能够根据已知的另一个数的值,独立分析数量关系,求解这个数的值,并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能力目标: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三种方法解答应用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用方程解答“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应用题。
掌握这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022年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2022年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2022年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1我教学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第一课时。
说教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倒过来推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
通常情况下,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又要追溯它的起始状态,便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加以解决。
根据教学大纲与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要做到以下几点: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重点:有序摘录条件再有序倒过来推想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体会还原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还原策略解决相应问题。
本节课的关键: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倒过来推想应从后往前推,要先倒推后发生的事情。
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例2条件的整理以什么形式呈现最有利于学生接受,最有利于学生对解题技巧的掌握。
说教法:本节课我通过课件展示再现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算一算、说一说,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性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与摘录条件的策略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思路。
我认为自主性教学原则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主动自学,课堂上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才是我想预期达到的。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的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说课稿范文(17篇)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说课稿范文(1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说课稿范文(17篇)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记录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反思,为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解决问题(连续两问)说课稿
解决问题(连续两问)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磨家小学的李倩。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解决问题(连续两问)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小节例5,课本32页。
教材是结合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一步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编排的,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材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学生熟悉、具有相关练习的学习素材——美术兴趣小组为背景,一次提出了两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材以小朋友对话的形式,突出了整个分析的过程。
二、说学情:学生在本单元前面已经掌握加、减法的相关运算,有了计算的基础。
也初步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这为本例题的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现阶段的多数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能够独立的找出相关的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
但还有一少部分在分析数学条件时会有困难,针对本例题,教师让给足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相关的教学过程,对于部分学生应引导其逐步找到相关的条件。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要求,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能够掌握在连续两问中将第一问的结果作为条件。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用加法、减法解决连续两个问题的过程。
3、引导学生连贯地思考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连贯思考的数学思维能力。
4、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我将1、学生能够掌握在连续两问中将第一问的结果作为条件。
2、能使用数学思维中的连贯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开课后,教师利用谈话的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孩子融入情境中。
孩子们,在学校你们都参加了哪些兴趣小组(生自由回答:篮球、绘画、舞蹈、书法......)孩子们的兴趣真广泛,真棒!现在舞蹈小组的小朋友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设计意图:利用谈话的方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环节二、旧新知识结合,碰撞知识新火花:1、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两道不完整的数学问题:A、XX小组有男生16人,女生比男生少9人,_______________!B、XX小组有男生16人,_______________,XX小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独立的根据一个条件和问题补充出另一个条件并解答,或者根据两个条件补充问题并解答,利用旧知为新知做铺垫。
高中数学多解的问题教案
高中数学多解的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线性方程组的多解问题;
2. 掌握解决线性方程组多解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线性方程组多解问题的概念;
2. 基本掌握解决线性方程组多解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解决多解问题时需要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2. 通过多解问题深入理解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教学准备:
1. 准备好多解方程组的案例;
2. 准备好相关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多解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多解问题。
二、讲解:讲解线性方程组多解问题的定义和解决方法,并示范如何通过消元法解决多解问题。
三、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多解问题的能力。
四、讨论:让学生针对一些复杂的多解问题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多解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
六、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延伸: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或实际问题求解等方式深入理解多解问题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线性方程组的多解问题,并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多解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
等温线题型“一题多解”说课设计
一.说教学分析
(一)说教学作用
地理题目,尤其是高中自然地理的许多题目,适合进行一题多解。
本节课从等温线的角度讲解与分析“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恰当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能有助于学生对试题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多角度“追踪”,起到“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作用。
(二)说学情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已具备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缺的是综合思维能力与解题技巧,通过“一题多解”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思维局限,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能力。
“一题多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高考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
“一题多解”的解题过程,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是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
由于认知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每一个同学的想法各异。
当一个学生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获得其他同学的肯定与赞许后,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学生在“一题多解”中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意义远远超过“一题多解”所弄透的一个地理原理、技能、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能力与品格:“思维定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解题时的灵感来自于经验,来自于平时的思维习惯,而新的情境、新的条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题多解”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一题多解”过程中,学生地理学习内驱力恰似“火山喷发”激情释放,“头脑风暴”喷发出“滚滚熔岩”汇成思维的海洋,学生在思维海洋中扬起风帆,破浪前行。
情感与价值观: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
尊重的需要得到极大的满足,地理学习的热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地理成绩也在成功的体验与需求的满足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等温线+0.6+等温线弯曲的特点+多向思维)如图1示意“世界某区域略图”。
根据图中信息推断,该地区为:
30°
比例尺 1:4000000
最冷月等温线
图1
A.南半球的7月
B.北半球的7月
C.南半球的1月
D.北半球的1月
(二)依据思维定势解题
基于“一般地,由南向北气温降低的区域为北半球,由南向北气温升高的区域为南半球”的地理原理,在对上述题目讲解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
30°
比例尺 1:4000000
最冷月等温线
图2
如图2,因为图中等温线是最冷月的,所以同纬度相比,海洋比陆地气温更高(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更低),即气温A>B 。
由于气温A>B ,C=D ,C 、D 介于A 、B 之间,推理可知,气温A>C ,D>B ,即A>C=D>B ,所以图示区域由南向北递增,为南半球。
由于图示时间处于最冷月,因此答案为A 。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
但是,有部分学生人为,从数学角度:“通过气温A>B ,C=D ,C 、D 介于A 、B 之间”能够推导出“气温:A>C>B ,C=D ”、“气温:A>B>C ,C=D ”及“气温:D>A>B ,C=D ”三种情况,为什么此题恰恰只能是老师所讲的这种情况呢?“一枝独秀不是春”,地理题目讲评,纵使再经典的讲法,一题一解也不能满足全班所有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不解”,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气温C 、D 介于A 、B 之间”这一重要条件,也警醒着我:思维定势的解题方式有时候也会给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打上折扣!
原来,由于图中等温线只有一条,造成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气温C 、D 介于A 、B ”这一
条件,因此我因势利导在图2中添加了两条辅助等温线,如图3,学生们就能彻底明白图2中“气温C 、D 介于A 、B ”这一条件。
比例尺 1:4000000
最冷月等温线
图3
(三)依据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原理解题
如图1,因为图中等温线是最冷月的,所以同纬度相比,海洋比陆地气温更高(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更低)。
由于同纬度相比海洋气温更高,依据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的原理,可以很快推导出海洋部位的等温线是向低温方向弯曲的,即向南方向弯曲,
所以图
中由北向南气温越来越低,基于“一般地,由南向北气温降低的区域为北半球,由南向北气温升高的区域为南半球”的地理原理,得出结论:本区域位于南半球的最冷月,即南半球的7月。
故选A 。
本方法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简洁,但由于少部分学生对等值线的基本原理还位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因此我在给学生讲解了本方法之后,要求还未掌握此方法的学生在课后温习等值线的基本原理,及时消化本解题方法。
(四)引导学生,思维求变,由学生推导出其他方法
1.观察归纳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数梨花开”。
在通过等温线的弯曲方法讲解本题时,同学们的解题创新思路彻底被激发了。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相对教师而言,学生缺少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更加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因而他们的很多想法往往比老师更有创意。
有同学讲解了他的解题方法:
冬季
夏季
图4 图5
假设图4为冬季,图中的等温线为20°C 。
那么,同纬度相比,海洋气温更高,即气温大于20°C 的区域面积,海洋比陆地更大。
而气温大于20°C 的方向就是向赤道的方向,所以赤道位于图4所示区域北部,故该区域为南半球;同理,假设图5为夏季,图中的等温线为20°C ,则赤道位于图4所示区域南部,故该区域为北半球。
该生的讲解像个“丈二和尚”,让同学们摸不着头脑,我也惊诧不已,而该生用归纳法把推到过程完美展示出来后,全班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
该生解释他认真观察了全球一月等温线图(图6),从而找到了上述便捷方法。
当观察全球七月等温线图时,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于是便把这种方法推广到类似的问题解决之中。
该生进一步说,当然,这只是快速的判断方法,如果要用文字表达出判断理由,我还是会用老师所讲的经典思路进行描述的。
20°C 20°C
赤道
我又鼓励同学们利用这2.辅助线法
7 图8
解题思路与过程:
如图7,由于图中气温是最冷月的,同纬度相比,海洋比陆地气温更高,即气温A>B ,而B=C (同线等值),所以气温A>C,因此位于南半球;如图8,由于图中气温是最冷月的,同纬度相比,海洋比陆地气温更高,即气温A>B 。
由于A=C ,所以气温C>B,因此位于南半球。
故答案为A 。
该生一种思路,两种方法,十分简捷,更加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绝大部分学生一听就懂。
在以本例题为案例的一题多解的专题复习过程中,学生们兴致高涨,有很多学生欲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但因时间限制,本节课的复习到此为止,同学们的新思路、新方法只能课后交流。
四.说教学反思
(一)“一题多解”有较好的课堂效果
1.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解”,能够使学生开阔思路,把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融会贯通,使用自如,大大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达到对问题的全面理解,进而迅速准确的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联想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联想能力,学会用不同的知识解决同一个问题,达到对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一题多解”的课堂需要注意的事项
1.目的要明确
不能单纯地追求“一题多解”,而是要通过“一题多解”的课堂,达到锻炼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这个根本目的。
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都要有利于实现这个根本目的。
2.要注意把握课堂时间
这种课必须要在学生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进行。
如果学生对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没有熟练掌握,就谈不上灵活运用,就谈不上纵向、横向联系,也就不能进行一题多解。
所以,上这种课,要求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或某几部分知识熟练掌握之后再进行。
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越深刻、越透彻,基本技能越娴熟,越灵活,就越能够进行“一题多解”,上这种课就越能收到好的效果。
3.选题要得当,方法要灵活
选题得当是学生一题多解的前提条件。
它既要能够一题多解,又要顾及班上差生、好生的具体情况,使差生想想也能找出几种解法,使好生也有用武之地;“一题多解”训练的具体方式方法是很多的,不能死搬硬套。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千题一律,堂堂如此。
要根据班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教学需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