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解说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课
等温线题型“一题多解”说课设计
一.说教学分析
(一)说教学作用
地理题目,尤其是高中自然地理的许多题目,适合进行一题多解。本节课从等温线的角度讲解与分析“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开拓学生解题思路、培养其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自然地理的教学中,恰当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进行教学,能有助于学生对试题分析、探讨解题规律和对习题多角度“追踪”,起到“以少胜多”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的作用。
(二)说学情
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已具备全面而扎实的基础知识,缺的是综合思维能力与解题技巧,通过“一题多解”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思维局限,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能力。“一题多解”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高考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一题多解”的解题过程,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而是由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由于认知能力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每一个同学的想法各异。当一个学生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获得其他同学的肯定与赞许后,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在“一题多解”中感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其意义远远超过“一题多解”所弄透的一个地理原理、技能、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能力与品格:“思维定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解题时的灵感来自于经验,来自于平时的思维习惯,而新的情境、新的条件,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题多解”能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在“一题多解”过程中,学生地理学习内驱力恰似“火山喷发”激情释放,“头脑风暴”喷发出“滚滚熔岩”汇成思维的海洋,学生在思维海洋中扬起风帆,破浪前行。
情感与价值观: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尊重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属于最高层次的需要,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尊重的需要得到极大的满足,地理学习的热情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地理成绩也在成功的体验与需求的满足中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三.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等温线+0.6+等温线弯曲的特点+多向思维)如图1示意“世界某区域略图”。根据图中信息推断,该地区为:
30°
比例尺 1:4000000
最冷月等温线
图1
A.南半球的7月
B.北半球的7月
C.南半球的1月
D.北半球的1月
(二)依据思维定势解题
基于“一般地,由南向北气温降低的区域为北半球,由南向北气温升高的区域为南半球”的地理原理,在对上述题目讲解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
30°
比例尺 1:4000000
最冷月等温线
图2
如图2,因为图中等温线是最冷月的,所以同纬度相比,海洋比陆地气温更高(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更低),即气温A>B 。由于气温A>B ,C=D ,C 、D 介于A 、B 之间,推理可知,气温A>C ,D>B ,即A>C=D>B ,所以图示区域由南向北递增,为南半球。由于图示时间处于最冷月,因此答案为A 。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种方法。
但是,有部分学生人为,从数学角度:“通过气温A>B ,C=D ,C 、D 介于A 、B 之间”能够推导出“气温:A>C>B ,C=D ”、“气温:A>B>C ,C=D ”及“气温:D>A>B ,C=D ”三种情况,为什么此题恰恰只能是老师所讲的这种情况呢?“一枝独秀不是春”,地理题目讲评,纵使再经典的讲法,一题一解也不能满足全班所有学生的需求。学生的“不解”,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气温C 、D 介于A 、B 之间”这一重要条件,也警醒着我:思维定势的解题方式有时候也会给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打上折扣!
原来,由于图中等温线只有一条,造成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气温C 、D 介于A 、B ”这一
条件,因此我因势利导在图2中添加了两条辅助等温线,如图3,学生们就能彻底明白图2中“气温C 、D 介于A 、B ”这一条件。
比例尺 1:4000000
最冷月等温线
图3
(三)依据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原理解题
如图1,因为图中等温线是最冷月的,所以同纬度相比,海洋比陆地气温更高(陆地气温比海洋气温更低)。由于同纬度相比海洋气温更高,依据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的原理,可以很快推导出海洋部位的等温线是向低温方向弯曲的,即向南方向弯曲,
所以图
中由北向南气温越来越低,基于“一般地,由南向北气温降低的区域为北半球,由南向北气温升高的区域为南半球”的地理原理,得出结论:本区域位于南半球的最冷月,即南半球的7月。故选A 。本方法思路更清晰,方法更简洁,但由于少部分学生对等值线的基本原理还位熟练掌握及灵活运用,因此我在给学生讲解了本方法之后,要求还未掌握此方法的学生在课后温习等值线的基本原理,及时消化本解题方法。
(四)引导学生,思维求变,由学生推导出其他方法
1.观察归纳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数梨花开”。在通过等温线的弯曲方法讲解本题时,同学们的解题创新思路彻底被激发了。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的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相对教师而言,学生缺少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更加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因而他们的很多想法往往比老师更有创意。有同学讲解了他的解题方法:
冬季
夏季
图4 图5
假设图4为冬季,图中的等温线为20°C 。那么,同纬度相比,海洋气温更高,即气温大于20°C 的区域面积,海洋比陆地更大。而气温大于20°C 的方向就是向赤道的方向,所以赤道位于图4所示区域北部,故该区域为南半球;同理,假设图5为夏季,图中的等温线为20°C ,则赤道位于图4所示区域南部,故该区域为北半球。
该生的讲解像个“丈二和尚”,让同学们摸不着头脑,我也惊诧不已,而该生用归纳法把推到过程完美展示出来后,全班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与喝彩。该生解释他认真观察了全球一月等温线图(图6),从而找到了上述便捷方法。当观察全球七月等温线图时,也发现了相同的规律,于是便把这种方法推广到类似的问题解决之中。该生进一步说,当然,这只是快速的判断方法,如果要用文字表达出判断理由,我还是会用老师所讲的经典思路进行描述的。
20°C 20°C
赤道
我又鼓励同学们利用这2.辅助线法
7 图8
解题思路与过程:
如图7,由于图中气温是最冷月的,同纬度相比,海洋比陆地气温更高,即气温A>B ,而B=C (同线等值),所以气温A>C,因此位于南半球;如图8,由于图中气温是最冷月的,同纬度相比,海洋比陆地气温更高,即气温A>B 。由于A=C ,所以气温C>B,因此位于南半球。故答案为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