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厝式”民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厝式”民居现象探析

摘要:中国传统单个合院有“堂庑式”和“堂厢式”两种类型;合院群有“向心围合和“单元重复式”两种类型。以闽粤交界区为中心的从厝式民居现象,反映了古代中原大型聚居建筑的合院类型:向心围合式。

关键词:从厝式民居合院类型向心围合式

一、“从厝式”民居现象的提出

合院式民居,是汉民族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民居形式。合院式民居指的是由房屋与墙四面围合,中间形成院落或天井的民居样式,包括其组合变化。其中含有多个院落(或天井)的合院式民居,称为复合式合院民居。对于复合式合院民居而言,其院落之间的组合关系比较复杂,其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院落组合关系,广泛表现在粤东的潮汕、梅州以及闽南一带的大型民居中。这种大型民居,其典型的平面组成是以一座或数座简单的三(或四)合院民居为核心体,两旁有一列或数列从厝(也称护厝、巷厝、侧屋、从屋或厝包,闽南、潮汕地区称谓相近,梅州客家地区多称为横屋),后面有的加一行或两行后包(也称后仓),有些在前面有阳埕、倒座、埕头屋。

1.核心体

核心体是这类复合式合院民居的主体,在中轴线上,有完整的厅堂系统,最常见的是由一座小型三(或四)合院充当,也有由三座乃至多座四合院一起组成的;

2.从厝

从厝在核心体的两侧(偶尔可见只出现于一侧),或一列或两列,它的特点是:一、其原型应为整齐划一的线性排列的房间;二、有的从类同的用房中分化出敞厅(称为花厅、书斋厅或从厝厅),其轴线指向核心体;三、线性的厅房序列有时进一步分化成自带院落的连续的合院,这类例子,仅见于少数特大型民居。

从厝与核心体之问狭长的矩形天井称为花巷(从厝巷、护厝巷),随着从厝用房的分化和复杂化,花巷的基本形也常被隔墙、插山厅、过墙亭等打破。

3.后包

后包和从厝相类似,以线性的厅房序列最常见,少数采用连续的合院。一般仅一行,偶见两行。两行后包的做法常见和四列从厝连在一起形成对核心体的连续围合。后包和核心体之间为长条形的后包阳埕;

4.阳埕

阳埕是民居前较大面积的空地,多用作晒谷场。阳埕的入口多在左右两侧,正面以矮墙围合。有的正面建有一排用房,形成倒座。阳埕两侧多以用房围合,一般是从厝房的延伸,也有的比从厝房复杂,形成“埕头屋”。

后包和阳埕在复合式合院民居中不一定出现。

这种合院的组织形式特点为:一、线性:线性排列的从厝用房;二、向心性:从厝厅的轴线指向核心体;三、围合性:几列从厝用房(有时还加上后包)形成对核心体的围合。由于这种向心围合的特点主要是以线性的从厝用房出现为基础的,这种带有从厝的合院民居称为“从厝式”民居。

二、中国传统合院类型的历史演变

对合院类型的研究,可以从单个合院进行,也可以对合院群的组织形式而言。

1.单个合院的类型:堂庑式与堂厢式

早期建筑的合院有这样的特征:线性的用房形成对厅堂核心的围合。这里的线性排列在周边的房屋就是古代的“庑”。根据《说文解字》,“庑,堂下周屋也”,正是对这种情形的描述。而“廊”、“厢”等字的早期意义都与“堂下周屋”无关。按《说文解字》释义,“厢,廊也”,“廊,东西序

也”,“序,东西墙也”。可见,在“庑”的位置上出现回廊或厢房是较晚的事,因为在今天所见的回廊或厢房中,“廊”与“厢”表达的都已不是它们的早期字义了。

这种“堂庑式”的合院类型跟目前常见的四合院不同,目前常见的许多四合院一般由正厅、倒座、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这种合院类型称为“堂厢式”,这里“厢”字取其现在的字义,指正厅前面左右两侧的房间。

这种“堂厢式”的合院类型在汉代的小型建筑中也很常见。因此,至迟在汉代,中国传统合院的两种原型,“堂庑式”和“堂厢式”都已具备。

2.合院群的类型:向心围合式和单元重复式

早期的大型建筑群形象可见于汉代壁画,但其合院群组织形式难以确认。唐代《戒坛图经》所示律宗寺院图除了在单个合院类型上表现出明显的“堂庑式”,其合院群的组织形式,表现了明显的向心、围合特点,这和从厝式民居的合院组织形式是一个类型的,也属向心围合式,此例是较早又较明确的第一个形象例证。敦煌壁画中的一些佛寺形象,也现出向心式组合的特点。唐代大型民居的形象资料现在虽难以找到,但从古时代“舍宅为寺”等习惯上看,唐代大型民居的合院组织形式可能是以向心围合式为主。

唐以后至明清,公共建筑中的合院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向心围合式的,但其中也有变化。比较唐代律宗寺院图和明代山西太原崇善寺,其外围的合院序列从横向轴线变成纵向轴线,显得向心性减弱。就合院序列部分而言,是单元重复式的组织形式。故宫平面也与此类似。

从明清至今,就现存的传统民居而言,出现了前述的从厝式民居的向心围合式和其它地方民居的单元重复式两种类型。纵观整个历史时代,重要的公共建筑较多表现出向心围合式的特点,而大型民居建筑很可能也曾长期采用向心围合式。

这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理解:

一、向心围合式体现的整体性、秩序性,是与传统社会的礼制文化相适应的,在大型公共或居住建筑中采用它很自然的事,也只有对大型公建或大家族的居住建筑才可能较多地完成这种较大规模的规划设计;二、对于中小型家庭而言,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扩建的住宅,则很自然地会采用单元重复式。因此,单元重复式在量大面广的普通小住宅中最为常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的大家族组织形态,经历了汉代强宗大族和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到唐末五代便逐浙瓦解了,而在宋元之际开始逐步形成祟尚聚族而居的近代家族制度。也就是说,在唐末五代到宋元之间出现了中国家族制度发展中,大家族组织形态的“断裂期”,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则是这一时期个体小家庭的普遍化。这种个体小家庭显然不可能去营造向心围合式的大型民居,只可能采用单个的合院民居或其小规模的简单重复。等到明、清两代聚族而居的大家庭生活再次兴盛之时(实际上,在中原一江南这一传统文化中心区,聚族而居主要是在村落空间层次上的,同一住宅内的聚族而居还是较少见的),人们最自然的做法便是将他们熟悉的小型合院简单的重复扩大,成为单元重复式的大型民居。

三、试释从厝式民居现象

从厝式民居是向心围合式合院组织形式的大型合院式民居。在前文对中国传统合院类型考察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确认这是与中原一江南这一传统文化中心区不同的民居现象。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可以从家族生活方式,方言民系变迁,文化传播三个方面进行。

1.家族生活方式的因素:

闽粤边缘区的从居式民居,保持了唐代大型民居的向心围合式的合院组织形式,是与这一地区大家族的聚居生活相适应的。这一地区没有象中原一江南这一传统文化中心区那样发生过向心围合式大型民居的式微,说明当地的大家族组织形式很可能没有经历过唐末五代至宋代的“断裂期”,而这一点又必须联系方言民系的变迁来解释;

2.方言民系变迁的因素:

有研究者认为,闽方言是在东晋到唐末这五百年间形成的。这期间,中原汉人曾有过三次大规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