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厝式”民居

合集下载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摘要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建筑形式方面来说,它既有浓厚的传统闽南民居建筑特征,又有海外建筑风格特点,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研究这些古建筑群,有利于发掘地域文化并与现在设计观念相结合,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和创造富有地域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装饰语言ABSTRACTThe red brick hou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reflect a high taste of architecture, artistic value and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aspect of architectural forms, both strong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loc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overseas construction characters are reflected .It demonstrates a charm of a peculiar art of old constructions. Protecting and researching these ancient buildings is benefit of exploring the local culture. If it i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design concepts and can be used when designing a modern building, it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uildings which keep local features at the same time.KEY WORD: Red brick hou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rtistic Style ; Decorative language绪论:闽南红砖厝建筑在建筑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与南洋风格的完美融合,既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又是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蔡氏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2021-12-28 12:00:00周红《装饰》 2021年第03期[内容摘要]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极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闽南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

从建筑形式上来说,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既有浓郁的传统的闽南红砖民居特征,又兼具海外建筑风格,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研究闽南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对于地域文化的发掘和区域品牌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居/红砖厝/风格/装饰语言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坐落于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漳里村,由清朝菲律宾华侨蔡启昌、蔡资深父子斥巨资修建。

其始建于清朝同治末年,至宣统三年完工,前后历时45年。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装饰手法多样,建筑群中的雕刻艺术手法精湛、线条流畅、构图完美,充分体现了泉州地区古建筑巧、美、秀、雅的风格,同时也将能工巧匠们的艺术才华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红砖建筑”在外观上色彩艳丽,且其风格上多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形式魅力。

蔡氏红砖厝建筑群集中了红砖建筑各种独特的风格样式于一身,成为红砖建筑的典型代表。

一、蔡氏红砖厝的艺术风格建筑风格,是从建筑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独特艺术特色,是建筑设计者的文化人格在作品中的综合体现。

闽南的红砖厝早期以官式大厝为主,在建筑造型上华丽古典、肃穆大方,其墙面的红砖镶嵌等建筑风格与古罗马红砖建筑和西亚阿拉伯建筑装饰极其相似。

后期红砖厝主要以洋楼为主,大多由衣锦还乡的归国华侨修建而成[1]。

因为建造者和设计者的原因,洋楼既表现出了西洋的建筑风格,如欧式的圆形廊柱、栏杆以及百叶窗等,又保留了传统官式大厝的特色,如屋脊飞檐的华丽外饰、砖石门墙、楼房前后的花圃设置等,这种中西合璧的洋楼,是传统红砖厝的一个更新。

在众多风格各异的闽南红砖厝中,南安的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以其庞大的建造规模和精美的艺术装饰,成为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最高的闽南红砖建筑民居典型代表。

几种古民居类型

几种古民居类型

几种古民居类型一、粤中(粤西)民居:1、竹筒屋:单开间进深大的民居,有的地方称直头屋。

2、明字屋:双开间民居,象“明”字。

3、三间两廊屋:主座三开间,前带两廊和天井的民居。

4、组合类型:基本上由三间两廊屋横向、纵向或双向发展而成的民居。

5、楼房:在上述类型基础上向高发展成两层或多层的民居。

多前低后高。

6、骑楼:进深第一间跨出马路边人行道、三面敞开,前铺后居,或下铺上居。

二、潮汕民居:1、竹竿厝:单开间的民居。

前小院后天井。

2、单佩剑:双开间民居。

带后天井。

3、双佩剑:三开间民居。

三合院带后天井。

4、爬狮:又称抛狮、下山虎、瓦双虎。

即三合院式。

5、四点金:爬狮加前座合成,即四合院式。

6、三座落:也称三厅串,为门厅、中厅、后厅三进院落式。

7、五间过:由四点金横向发展而成的民居。

8、复合式:带从厝、楼房、三落二从厝、三落四从厝、四马拖车(三座三座落带四从厝、后包)等。

9、围:又称图库,以三座落为主体、带从厝一垂或二垂、带后包,外围高二至三层,四角碉房微凸。

10、寨:也称楼、寨堡,有圆寨、方寨或八角寨等其他形状。

三、客家民居:1、门楼屋:也称一堂屋或单栋屋,即三合院式。

2、锁头屋:如古锁头形,横屋前围成天井。

3、堂屋:两、三进厅堂院落式。

分别叫二堂屋、三堂屋。

4、合面杠:两列横屋合面组成。

有二、三至六杠屋。

5、堂屋与横屋组合:双堂一横屋、双堂二横屋、双堂四横屋、三堂双横屋、三堂四横屋。

6、楼:又称方楼、方围、四角楼。

由堂屋发展而成。

中央低层,四周二至六层楼房,外观封闭,四角碉房微凸。

7、围垅:中央是堂屋与横屋的组合,后为半圆形围屋,围门前有禾坪、半月形池塘。

有双堂双横围垅、双堂四横二围垅等。

四、瑶族民居:有茅寮、单屋住宅、连排式住宅、廊道式排房等。

北京四合院华北(地区)窑洞黄土高原地区古民居安徽省的南部客家土楼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蒙古包内蒙古地区傣家竹楼云贵高原(西双版纳)皖南民居安徽省的南部土家民居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湖北恩施。

近代潮汕侨乡民居文化“生产型”特征探析

近代潮汕侨乡民居文化“生产型”特征探析

(社 会 科 学 版 )
Vol _1 7 NO. 2
J o u na r l o f S o u t h Ch i n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2— 2 5
意愿和现实需求 ,工匠的才艺技巧 ,均需符合既有 的建 筑 程 式 。其 次 ,就 建 筑 本 体 而 言 ,在 儒 家
“ 礼 ” 的体系 下进 行规 范 ,即通 过 塑造 伦 理化 的空 间 ,使 礼 仪 制 度 空 间化 , 以空 问秩 序 约 束 人 的行
专业在读博 士研究 生 ,主要研究方 向为建筑历史 与理论 ;唐 孝祥 ( 1 9 6 5一) ,男 ,湖南邵 阳人 ,教 授 ,博士 ,博 士生 导
师 ,主要研究方 向为建筑美学 和岭南建筑理论 。
①本文重点基于 “ 生产 型”特征论述广东侨乡之潮汕侨 乡民居建筑文化 ,笔者另撰文论述了广府 侨乡民居的 “ 消费型” 特征 。详见 :郭焕 宇 ,唐孝祥.基于 “ 消费型” 特征的近代广府侨乡 民居文化探析 [ J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 .2 0 1 3( 3 ) :4 9—5 3 。
映恒 久 永 续 的文 化 理 想 。
关键词 :潮汕侨 乡;侨 乡民居 ;生产型;审美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 T U一 8 0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9—0 5 5 X ( 2 0 1 5 )0 2— 0 1 0 1 — 0 5
历 史上潮 汕 民系 的形成 与发 展大致 经历 宋元 时 期 、明清时 期 、近代 时期几个 阶段 ,孕 育 而成具 有 鲜 明 民系特 征和地 域特 征 的潮 汕文 化 。至 晚清 、 民 国时期 ,潮 汕地 区成 为广东 的重要 侨 乡 。

浅析潮汕民居的“厝角头”

浅析潮汕民居的“厝角头”

浅析潮汕民居的“厝角头”作者:陈澄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1期摘要:潮汕地区广泛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宋、清代古村落,建筑历史悠久,也颇有学问,通过对建筑中的局部“厝角头”的形态及意义的分析,来表达“厝角头”对于潮汕建筑的重要性,同时,浅谈潮汕的文化及其内涵。

关键词:潮汕;民居;厝角头;潮汕传统文化来到汕头多年才慢慢了解到潮汕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文昌盛:不但有潮剧、潮州音乐、潮菜、工夫茶、木雕、石雕等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

而潮汕文化的大量信息正隐藏于遍布潮汕大地各式各样的历史建筑中,如因地制宜的宜居风水观;体现宗法社会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严谨结构;建筑观念和美学构思等等,无一不从这些历史建筑中得到引证。

潮汕民居与建筑是潮汕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的根脉。

我最感兴趣的便是潮汕民居、建筑,学校周围遍布着各式各样的宋、清代古村落。

这些古代建筑的墙体是利用贝灰、河砂、生土掺合而成的“贝灰砂”三合土夯成的“灰墙”,它极其坚固而轻巧。

在村落的格局上,一般都是以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传统潮汕民居的基本建造单元,有“下山虎”、“四点金”、“百凤朝阳”和“驷马拖车”几种建筑模式。

另外,我们知道潮汕传统民居向来注重装饰,民居以内饰的精雕细琢和热闹浓烈取胜,潮汕各宗族之间,往往在内饰上争奇斗艳,主要的装饰方式有木雕、石雕、灰塑、歉瓷和彩豆等等。

本论文主要想从潮汕传统民居的“厝角头”入手,分析和阐述潮汕民居的特色。

每次参观潮汕民居建筑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如群山迭起向上冲出的“厝角头”。

这是中原汉晋遗风和古越族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财富和权力的象征,同时也代表着雄性。

“厝角头”(图1)是潮汕民居中比较讲究的部位,它是受五行学说影响,按照形状不同可分为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形式(图2),分别是:金形元而足阔,木形平而生浪,火形尖而足阔,土形平而体秀。

金式、木式、水式和土式多为民居采用,最为常见的“厝角头”是雄壮华丽、气势非凡的金式和充满阳刚之气的土式,还有一些如大海一样波澜壮阔的水式墙头。

潮州厝

潮州厝

“潮州厝、皇宫起”——潮汕俗语与潮汕建筑景观建筑是人们对自然环境改造的一种技术性生产活动。

在潮汕的建筑群中,不论庙祠寺院、民居村舍,还是桥梁津渡,无不体现了潮汕人精湛的技艺。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的样式很多,且都用生动形象的名称来命名,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爬狮”等等。

“四点金”是潮俗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四点金”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

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而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房间,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边为大厅,两边各有一个大房。

“四点金”的构筑还有多种: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八尺房和厝手房的,则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

如果在“四点金”外围建一圈房屋,则谓之“四点金加厝包”。

“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汕农村中较为普遍。

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前厅和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

“下山虎”因为门路出入不同,因此有开正门和边门的区别。

通常中间不开大门而只开两边门的称为“龙虎门”,也有既开正门又开两边门的。

“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

蔡泽民的《潮州风情录》对“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格局和功能作了详细描写:“落”是潮汕方言,即进的意思。

第一进有凹形门洞,俗称“门楼肚”。

进大门,中间是过渡厅,有道“反照”挡在正中。

左右各一间房子,称为“前房”。

一进与二进间,有天井及左右两道通廊。

通廊前端各有一门通火巷,左廊的门便叫“青龙门”,右廊的门称“白虎门”,俗称为“龙虎门”。

过了天井便是二进,二进有面阔二间的大厅,两边各有一间房子称为“大房”。

厅的前后各由八扇桐门分隔。

二进和三进中间也有天井,天井的左右各有一爿南北厅,南北厅前后两端都有…厝手间‟,相接前后进的大房。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终年花果飘香。其次,闽南有漫长的海岸线,厦门干脆就是个海岛,面向世界的海洋对于闽南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最后,闽南却拥有福建四大平原中的两个,
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
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
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
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

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
建筑习俗 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 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 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 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 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 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建筑意义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 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 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 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 合居,形成了一个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福裕楼 永定土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 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 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 余平方米。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 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 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 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 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 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 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 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晋江古厝,是中国 儒家文化的缩影,是 中国仅存的少数古 民居,它承载着一 段 历史。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 海,历史悠久,人文 荟萃。晋江古民居不 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 水乡的民居,也有别 于南方山区的。

第一节-别具一格的潮州民居

第一节-别具一格的潮州民居
❖ 防潮防震 设“石地伏”,保护木柱不受虫蛀,不 腐烂。竹编灰壁,起到隔热防震作用。
文化价值
❖ 保存古制 布局对称,屋顶同高,地基层层升高,
使用功能区别明显,体现封建体制与伦理秩序。
❖ 装饰工艺 通廊、拜亭、厅堂,梁架斗拱、门窗户
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檐、屋顶、门肚广泛使用木雕、漆画、石雕、 嵌瓷、灰塑
❖ 以民居为载体旳生活魅力 在独特旳潮州文化背
石雕
老式民居现状
❖ 潮州老式民居历尽了岁月旳洗礼,历史旳沧桑,凝固了潮州 历史和潮州文化。目前,仅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旳建筑物, 保护情况比很好。还有大量旳老式民居得不到有效旳保护而 破损严重。
❖ 伴随当代化发展,多种高楼大厦旳落成,老式民居成了矮小 旳“城中村”,此前宽阔旳道路成了羊肠小道,通车能力差。 旧居老化严重,数年没有修葺,危房多。如今家家通水电, 屋顶墙上充满电线、水管。存在很大旳安全隐患。
❖ 重修改造中变得新不新、旧不旧,其实是另一种形式旳消灭 。 近年来大量木雕、石雕精品部件被盗,破坏民居特色风貌。
潮州民居旳保护与开发
❖ 潮州乡土老式建筑是潮州文化旳精髓,目前 我们必要和迫切要做旳,就是保持,维护仅 存旳那些老式民居旳风貌格局,历史信息及 蕴含旳优异文化。
❖ 1. 保护民居,提升人们保护老式民居旳意识,
己略黄公祠 巧夺天工旳极品漆金木雕
整体民居建筑群落旳龙湖古寨
潮州民居旳风格特色
潮州地处亚热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境内 河海交汇,雨水多、台风多,洪患多,建筑 物须立足于实用、牢固上。潮州人将木雕, 石雕、灰塑、嵌瓷等艺术工艺融入建筑中, 形成了实用与艺术相友好旳民居建筑风格特 色。
实用价值
❖ 排水 潮州老式民居都是三角形屋顶,屋坡形成“四 水归一”之势。雨水向天井汇聚,经过天井下旳地 下排水道排除屋外,形成良好排水系统。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及特点

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及特点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潮汕传统民居建筑的主要形式以及特点潮汕民居是广东省潮汕地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鲜明,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潮汕多聚族而居,沿江沿海平原地带,经济比较发达,许多望族多聚居在这些地方,旧县城也多有聚族而居情况。

因此,城乡居民均有浓厚的氏族观念,体现在聚落建筑就是以姓氏宗祠为中心的围寨格局。

潮汕民居的建筑方位一般是取朝南偏东的,以南为主。

这样一来,冬天可挡住严寒的北风,夏天则可以接受凉快的南风。

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据清府县志载:“望族营建屋庐,必建家庙,尤为壮丽。

”“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

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

”潮汕农村多聚族而居,而整个村寨,都依其宗族观念、风水观念、生产生活、防御功能以及某些美学观念来营建,因此潮汕民居的大格局便是独特的理想风水人居环境。

潮汕民居主要样式有以下几种:(1)“四点金”建筑“四点金”是潮汕风俗的独特建筑,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而得名。

在旧时只有富达的家庭才能建造。

“四点金”的建筑格局跟北京的四合院有点像。

外围一般有围墙,围墙内打阳埕,凿水井;大门左右两侧有“壁肚”;一进大门就是前厅,两边的房间叫前房;进去就是空旷的天井,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作为厨房,称为“八尺房”。

另一间作为柴草房,一般称为“厝手房”;天井后面就是后厅,也称大厅,是祭祖的地方,两边各有一个大房,是长辈居住的卧室,如果小辈住进去就是大不敬。

“四点金”一般对外不开窗,窗只开向内庭。

这是因为“凡屋以天井为财禄,以面前屋为案山。

天井阔狭得中,聚财”。

“财气”从大门或从上天降临积聚于天井后,再通过各房门窗“吸”进屋里,若对外开窗就是葫芦漏气,“财气”外泄。

“四点金”的构式建筑还有许多种。

只有前后四个正房,没有“厝手房”及“八尺房”,而四厅齐向天井的,称“四厅会”;前后房都带“厝手房”和“八尺房”的,变八房为十室的称为“四喷水”。

细数闽南民居类型

细数闽南民居类型

细数闽南民居类型山区民居山区内地的民居建筑,其一般多选择接近河谷、山边的向阳小坡地族而筑居。

最主要是选择接近有水源地段、交通方便、利于耕地生产区的自然地形灵活布局。

通常有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组成村落的集居群,居群规模,大小不等,村落无完整的街道,乡村街道随着山坡地变化曲折蜿蜓,路面多以土筑路或铺河卵石路面,而错落的民居就建于小路边。

山村民居建筑平面自由、灵活,不受什么格式的限制。

整个村落布局虽缺乏规律,但多依傍地势而建,显得层次分明,形成一组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外形轮廓层次感很强的群体形象。

石筑民居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

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

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手巾寮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

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

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洋楼洋式的民居建筑,它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

样式别致,门窗、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

多数做法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连营造。

这种住房适应当时海外带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

这类建筑泉州大都称为“洋楼”、“番仔楼”。

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宫殿式”大厝“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

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

情牵老厝,潮汕传统民居

情牵老厝,潮汕传统民居

情牵老厝,潮汕传统民居我的祖屋是从我祖辈就留下来的,就坐落于文祠赤水村新岗山岭下,在潮汕地区,屋子叫作“厝”,“老厝”即是祖屋!潮汕传统民居老厝大门门框一般都是用大理石制成的,门楣上的两个方印叫“户对”。

由于户字的繁体字“戶”是繁体字“門”的一半,两个“戶”为一对,故称“户对”!这座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厝,是潮汕古民居建筑中典型的“落山虎”格局。

在这座老厝的后面有一处“伯爷公”庙据说赤水村新岗山岭在风水学上是属于“虎”!山脉(山龙)犹如猛虎下山,曾有先生断言:猛虎下山必伤人丁,所以乡中有贤识之人提倡在新岗山领下启建了一座“伯爷公庙”以镇住这损伤人丁的煞气!传说伯爷公是专管山泽的神明,所以潮州有句俗话说:伯爷公无点头,老虎吾敢散来!在赤水村有很多座伯爷庙,各处的伯爷保佑的职责不同,有的保佑牲口的,有的保佑山林果实的,有村民说新岗伯爷是保佑人丁的,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赤水所有的伯爷公要属新岗伯爷最大,所谓:以人为本!而且新岗伯爷公庙最有特色,听说小庙屋顶的飞檐是老虎的耳机,庙门两侧各镶嵌着一面圆形的玻璃,说是老虎的眼睛,村民把伯爷庙说得是虎模虎样!这个“虎”庙的位置刚好对准邻村桐树下的祠堂,而桐树下祠堂的风水地名是狮地。

老一辈说,在以前,元宵夜,赤水村有青少年在新岗伯爷庙前对着桐树下村大声吼叫,对面桐树下村的祠堂灯就会熄灭,叫“虎趴狮”!因为老厝的特殊位置,在伯爷公前不能建得太高,要比一般房屋要少一两块砖头的高度,加上有谚语说:庙前庙后出孤寡,所以这老厝后来就没有住人了,也是因为没住人,这座厝老化的速度就更快了!老厝的木雕,彩梁,也在风吹日晒雨淋之下渐渐损坏,真叫人不堪一睹!怜之悯之,可悲可哀,酸楚之情涌上心头!老厝里面遗留的一物一品,乃至每个角落都能勾起无限的回忆!看到老厝的地上长满野草,虽是一片生机勃勃,我的心情却是异常深沉!东崩西塌,老厝,您的命运终究逃不过时光的洗礼,剩下的,是您古老的神韵和无言的述说!作者:这座老厝主人的后代子孙!。

闽南红砖厝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闽南红砖厝建筑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城市建筑研究】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居住需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诸多建筑艺术及风格,闽南红砖厝就是众多遗蕴中的一种,它以精湛的工艺以及独具匠心的风格给后人带来深刻的影响。

一、闽南红砖厝的建筑特征(一)就地取材的建造方式1.人工材料红砖是闽南红砖厝的主要建筑材料,它属于人工制作的材料。

由于红砖烧制的原料土壤含铁量较高,因此在高温焙烧之后会转化为氧化铁,最终呈现出鲜亮的土红色,通常被称为“胭脂砖”“颜紫砖”。

烧制过程中一般采用斜向叠加的摆放方式,出窑时砖体除了呈现红色之外还会形成黑色的纹理。

工匠在进行墙体镶嵌时,能够将砖体的红黑条纹进行巧妙排列和利用,最终构成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红砖的质感较为粗朴,加上耐人寻味的色彩装饰,非常符合人们的审美。

因此,红砖成为闽南传统建筑的基本材料一直被沿用至今。

2.天然材料除了烧制的红砖材料在闽南建筑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之外,很多天然材料也受到当地人的青睐。

主要有以下几种:天然石材,闽南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其具有丰富的白石花岗岩资源,当地人也常将白石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白石可用于柱础和墙垛,青石则用以细部的雕刻;杉木材料,由于闽南地区杉木产量较大,当地居民常将其作为穿斗抬梁式结构的建筑材料,在装饰方面,还能利用杉木制作精巧的木构件;贝壳类材料,闽南靠近海洋,具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其中体型较大的贝壳能够作为墙体的表面材料,不仅能够装饰建筑,还能够对外墙起到保护作用[1]。

(二)燕尾脊的独特装饰除了材料的精巧,闽南红砖厝还具有造型独特的燕尾脊装饰。

燕尾脊是闽南传统民居的主要装饰,其呈现出主脊不断向两端延伸超过背脊,尾部有分叉,两端向上翘的形态,搭配墙体的红砖,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独特的审美。

燕尾脊的出现受中原文化以及古闽越文化的影响,由于闽越处于中原南方,信奉朱雀图腾,因此,鸟形态的装饰在闽越文化中非常常见。

细数闽南民居类型

细数闽南民居类型

细数闽南民居类型山区民居山区内地的民居建筑,其一般多选择接近河谷、山边的向阳小坡地族而筑居。

最主要是选择接近有水源地段、交通方便、利于耕地生产区的自然地形灵活布局。

通常有几户至几十户人家组成村落的集居群,居群规模,大小不等,村落无完整的街道,乡村街道随着山坡地变化曲折蜿蜓,路面多以土筑路或铺河卵石路面,而错落的民居就建于小路边。

山村民居建筑平面自由、灵活,不受什么格式的限制。

整个村落布局虽缺乏规律,但多依傍地势而建,显得层次分明,形成一组高低错落、变化有序的外形轮廓层次感很强的群体形象。

石筑民居完全以花岗岩石为建筑材料的民居构成了泉州沿海民居住宅的独特风貌。

由于当地盛产花岗岩,所以它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一种价廉物美的建筑材料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惠安、晋江、南安等地大都因地制宜,把那些班驳突兀,峥嵘嶙峋的石头变成了一组组泉州市石建筑的奇观。

无论是墙基、墙身、柱础、柱子、楼板,还是门窗、石栏杆、石级梯,甚至整条街坊,处处精雕细琢,处处流露出泉州人民对石头的特有感情。

手巾寮手巾寮厝是泉州古民居较为普遍的沿街巷建造类型。

它巧妙利用地势特点,是一种纵向延伸环的巷路,这种小型的民居住舍小巧亲切,装修也很简洁。

另有一种手巾寮前面沿街市、后面沿溪岸。

如鲤城五堡街,利用临街设店、作坊,后面水上货物运输,有“前通街、后到溪”的美称。

洋楼洋式的民居建筑,它造型新颖,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厅堂居室宽敞舒展、功能分区合理。

样式别致,门窗、外廓及装饰洋味尤为突出。

多数做法是以当地的传统形式为主,于外来的风格相结合,或并置相连营造。

这种住房适应当时海外带回最新的建筑材料,有水泥(洋灰)、钢筋、水泥花砖、花玻璃等。

这类建筑泉州大都称为“洋楼”、“番仔楼”。

如石狮市郊的拱星别墅,南安林路厝,鲤城青龙巷李宅,它们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着中西文化初期接触的杰出成就。

“宫殿式”大厝“宫殿式”大厝,是泉州民居最为典型的民居住宅类型。

它有三开间、五开间、带护厝、突山庭堂,两边对称,横向扩展布局。

福州古厝的介绍

福州古厝的介绍

福州古厝的介绍福州古厝是福建省福州市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州古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福州古厝起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是福州市民居建筑的代表。

它是一种集住宅、商业和宗教于一体的建筑形式,既满足了人们居住的需要,又展示了当地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坊厝式,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形状像一个大的“回”字,中间是天井,四周是房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二是巷厝式,多为直线布局,房屋沿街排列,形成了一条条狭长的巷道。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元素,如抱厦、假山、宝顶、花窗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古厝的外观多采用木结构,红色砖墙,灰色瓦顶,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古厝的内部布局也非常讲究,一般有正厅、左右厅和后厅,正厅是主要活动场所,左右厅是客人接待场所,后厅是家庙或神龛。

古厝的门窗、梁柱、栏杆等部分都雕刻精美,充满了艺术气息。

福州古厝不仅在建筑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厝一般都有自己的家训和家训堂,家训是古厝主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家训堂是传承家训的场所。

古厝还有自己的神龛和祠堂,供奉着祖先和神明,人们在节日和特殊场合会举行祭祀仪式。

古厝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如木偶戏、布袋戏等,这些艺术形式也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

福州古厝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古厝的保护和修缮,同时也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古厝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福州古厝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福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表达。

福州古厝的介绍到此结束。

福州古厝作为福建省福州市特有的建筑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福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州古厝的魅力将会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了解和欣赏。

独特的闽南建筑(一)——古厝

独特的闽南建筑(一)——古厝

独特的闽南建筑(一)——古厝前言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民居,例如陕北的窑洞、牧民的蒙古包。

这些民居是其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这次我们就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闽南的民居。

正文我们闽南的民居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传统的古厝,一种是番仔楼,最后一种是石条房。

古厝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

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

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

古厝古厝是闽南存在历史最长的一种民居,代表了从宋元到清朝的闽南传统民居。

下面我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古厝的结构。

闽南传统的古厝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型:三开间和五开间。

在此处穿插一下开间的概念,间一般是指四根柱子中所围的面积,是构成建筑平面的基本单位。

间的大小和数量决定了建筑体量。

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三开间便指的是迎面有三个间的就叫三开间,五个间就叫五开间。

(开间也有叫间张的说法,其实都一样)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三开间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五开间古厝的正门一般都设在三开间或者五开间的正中,进出一般都是正门。

所以在客人来访时古厝的规格可以间接反应屋主人财力的大小。

三间张的结构五间张的结构上面两幅图分别详尽地展示了古厝的基本结构,笔者此处不再赘述。

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他的细节。

古厝一般为一层,有的将榉头或上(下)落的边房(角间)做成二层的楼房,称“角脚楼”,或者后落建成两层的“后楼”(也有称梳妆楼)。

一个古厝其实是一座艺术的殿堂,古厝精美与否,其实体现在正立面。

正立面又分为镜面壁和塌寿,它们由一个个专有构建名称组成,应用了从砖雕、石雕、木雕到灰塑等技艺,集书法、彩绘、典故、吉祥于一身。

古厝中的木雕在大门入口处内凹一个或是两个步架的空间,闽南将此凹形空间称为“凹寿”、“塌寿”,还有写作'塌秀'的(方言的发音多也容易引起困扰)。

塌寿有两种做法:一是“孤塌”,入口处内凹一次。

一是“双塌”,传统做法是在孤塌的基础上,在大门处再内凹一次,形成凸字形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厝式”民居现象探析摘要:中国传统单个合院有“堂庑式”和“堂厢式”两种类型;合院群有“向心围合和“单元重复式”两种类型。

以闽粤交界区为中心的从厝式民居现象,反映了古代中原大型聚居建筑的合院类型:向心围合式。

关键词:从厝式民居合院类型向心围合式一、“从厝式”民居现象的提出合院式民居,是汉民族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民居形式。

合院式民居指的是由房屋与墙四面围合,中间形成院落或天井的民居样式,包括其组合变化。

其中含有多个院落(或天井)的合院式民居,称为复合式合院民居。

对于复合式合院民居而言,其院落之间的组合关系比较复杂,其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院落组合关系,广泛表现在粤东的潮汕、梅州以及闽南一带的大型民居中。

这种大型民居,其典型的平面组成是以一座或数座简单的三(或四)合院民居为核心体,两旁有一列或数列从厝(也称护厝、巷厝、侧屋、从屋或厝包,闽南、潮汕地区称谓相近,梅州客家地区多称为横屋),后面有的加一行或两行后包(也称后仓),有些在前面有阳埕、倒座、埕头屋。

1.核心体核心体是这类复合式合院民居的主体,在中轴线上,有完整的厅堂系统,最常见的是由一座小型三(或四)合院充当,也有由三座乃至多座四合院一起组成的;2.从厝从厝在核心体的两侧(偶尔可见只出现于一侧),或一列或两列,它的特点是:一、其原型应为整齐划一的线性排列的房间;二、有的从类同的用房中分化出敞厅(称为花厅、书斋厅或从厝厅),其轴线指向核心体;三、线性的厅房序列有时进一步分化成自带院落的连续的合院,这类例子,仅见于少数特大型民居。

从厝与核心体之问狭长的矩形天井称为花巷(从厝巷、护厝巷),随着从厝用房的分化和复杂化,花巷的基本形也常被隔墙、插山厅、过墙亭等打破。

3.后包后包和从厝相类似,以线性的厅房序列最常见,少数采用连续的合院。

一般仅一行,偶见两行。

两行后包的做法常见和四列从厝连在一起形成对核心体的连续围合。

后包和核心体之间为长条形的后包阳埕;4.阳埕阳埕是民居前较大面积的空地,多用作晒谷场。

阳埕的入口多在左右两侧,正面以矮墙围合。

有的正面建有一排用房,形成倒座。

阳埕两侧多以用房围合,一般是从厝房的延伸,也有的比从厝房复杂,形成“埕头屋”。

后包和阳埕在复合式合院民居中不一定出现。

这种合院的组织形式特点为:一、线性:线性排列的从厝用房;二、向心性:从厝厅的轴线指向核心体;三、围合性:几列从厝用房(有时还加上后包)形成对核心体的围合。

由于这种向心围合的特点主要是以线性的从厝用房出现为基础的,这种带有从厝的合院民居称为“从厝式”民居。

二、中国传统合院类型的历史演变对合院类型的研究,可以从单个合院进行,也可以对合院群的组织形式而言。

1.单个合院的类型:堂庑式与堂厢式早期建筑的合院有这样的特征:线性的用房形成对厅堂核心的围合。

这里的线性排列在周边的房屋就是古代的“庑”。

根据《说文解字》,“庑,堂下周屋也”,正是对这种情形的描述。

而“廊”、“厢”等字的早期意义都与“堂下周屋”无关。

按《说文解字》释义,“厢,廊也”,“廊,东西序也”,“序,东西墙也”。

可见,在“庑”的位置上出现回廊或厢房是较晚的事,因为在今天所见的回廊或厢房中,“廊”与“厢”表达的都已不是它们的早期字义了。

这种“堂庑式”的合院类型跟目前常见的四合院不同,目前常见的许多四合院一般由正厅、倒座、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

这种合院类型称为“堂厢式”,这里“厢”字取其现在的字义,指正厅前面左右两侧的房间。

这种“堂厢式”的合院类型在汉代的小型建筑中也很常见。

因此,至迟在汉代,中国传统合院的两种原型,“堂庑式”和“堂厢式”都已具备。

2.合院群的类型:向心围合式和单元重复式早期的大型建筑群形象可见于汉代壁画,但其合院群组织形式难以确认。

唐代《戒坛图经》所示律宗寺院图除了在单个合院类型上表现出明显的“堂庑式”,其合院群的组织形式,表现了明显的向心、围合特点,这和从厝式民居的合院组织形式是一个类型的,也属向心围合式,此例是较早又较明确的第一个形象例证。

敦煌壁画中的一些佛寺形象,也现出向心式组合的特点。

唐代大型民居的形象资料现在虽难以找到,但从古时代“舍宅为寺”等习惯上看,唐代大型民居的合院组织形式可能是以向心围合式为主。

唐以后至明清,公共建筑中的合院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向心围合式的,但其中也有变化。

比较唐代律宗寺院图和明代山西太原崇善寺,其外围的合院序列从横向轴线变成纵向轴线,显得向心性减弱。

就合院序列部分而言,是单元重复式的组织形式。

故宫平面也与此类似。

从明清至今,就现存的传统民居而言,出现了前述的从厝式民居的向心围合式和其它地方民居的单元重复式两种类型。

纵观整个历史时代,重要的公共建筑较多表现出向心围合式的特点,而大型民居建筑很可能也曾长期采用向心围合式。

这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理解:一、向心围合式体现的整体性、秩序性,是与传统社会的礼制文化相适应的,在大型公共或居住建筑中采用它很自然的事,也只有对大型公建或大家族的居住建筑才可能较多地完成这种较大规模的规划设计;二、对于中小型家庭而言,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扩建的住宅,则很自然地会采用单元重复式。

因此,单元重复式在量大面广的普通小住宅中最为常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古代的大家族组织形态,经历了汉代强宗大族和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到唐末五代便逐浙瓦解了,而在宋元之际开始逐步形成祟尚聚族而居的近代家族制度。

也就是说,在唐末五代到宋元之间出现了中国家族制度发展中,大家族组织形态的“断裂期”,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则是这一时期个体小家庭的普遍化。

这种个体小家庭显然不可能去营造向心围合式的大型民居,只可能采用单个的合院民居或其小规模的简单重复。

等到明、清两代聚族而居的大家庭生活再次兴盛之时(实际上,在中原一江南这一传统文化中心区,聚族而居主要是在村落空间层次上的,同一住宅内的聚族而居还是较少见的),人们最自然的做法便是将他们熟悉的小型合院简单的重复扩大,成为单元重复式的大型民居。

三、试释从厝式民居现象从厝式民居是向心围合式合院组织形式的大型合院式民居。

在前文对中国传统合院类型考察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确认这是与中原一江南这一传统文化中心区不同的民居现象。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可以从家族生活方式,方言民系变迁,文化传播三个方面进行。

1.家族生活方式的因素:闽粤边缘区的从居式民居,保持了唐代大型民居的向心围合式的合院组织形式,是与这一地区大家族的聚居生活相适应的。

这一地区没有象中原一江南这一传统文化中心区那样发生过向心围合式大型民居的式微,说明当地的大家族组织形式很可能没有经历过唐末五代至宋代的“断裂期”,而这一点又必须联系方言民系的变迁来解释;2.方言民系变迁的因素:有研究者认为,闽方言是在东晋到唐末这五百年间形成的。

这期间,中原汉人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南下移民。

第一次是东晋的南迁;第二次是初唐的开拓,即陈政、陈元光父子屯兵闽南期间;第三次是五代的闽的害割据。

并且认为“后两次迁移是短时间、大批量的。

对于闽方言的形成有更大的意义”。

“今日的闽方言,口语的读音反映不少汉魏音,书面交谈则与唐音对应整齐”。

闽语的形成标志着闽方言民系的形成。

而这一形成的时代背景与从厝式民居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考虑:其一、移民的迁移方式。

有唐一代,世家大族虽是走向没落,但仍是有相当影响的。

大家族的迁移很可能仍是当时的主要移民方式;而即使是零散的人口迁移,当他们到达移居地后,出于当时家族观念的影响,很可能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采取了大家族的生活方式;其二、移民在新居住地的生活方式。

移民人口在新地区为了安全、生产的需要一直保持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是较为自然的事。

也就是说在古代家族制度发展中,唐末五代时期大家族组织形态在文化中心区(中原一江南)发生的“断裂”现象,在移民区域并不存在,并且很自然地跟宋以后的近代家族制度接续上。

表现在合院式民居的类型上,则是“向心围合式”的持续发展,成为目前普遍分布于福建省内的从厝式大型合院民居。

3.文化传播与发展的因素。

从中国文化地理的格局来看,福建省正好处于江南和岭南这两个文化中心区之间,从行政区的建置状况和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来看,福建省区都具有某种文化边缘区的性质,而闽粤边缘区正是这一区域中的末端地区,既是移民迁徒的末端,也是文化传播的末端。

根据文化传播的理论,越是在文化传播路线的远端,保持文化中心区的历史现象就越古老、典型。

这种文化传播的路线并不是空间上的直线,而是从中心到中心,中心到边缘的分级的辐射线,因此岭南珠江三角洲、江南苏杭二州这些明清以来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由于跟内地的交流十分密切,保留早期文化特质的现象也较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区为少。

而从浙江、江西进入福建,既是移民迁徒的路线,也是文化传播的路线,这一线上从厝式民居的过渡性分布正是与此相应的。

四、从厝式民居现象与民居研究从厝式民居概念的提出对闽粤交界区的民居研究有以下意义:1.中国传统的合院式民居,都具有内向、围合的特点。

不论何时何处,只要防卫性要求一提高,合院式民居通过增加层数、减少外窗等措施,很容易就具有楼寨形式。

因此,在地方合院式民居研究的基础上来考察楼寨式民居是十分必要的。

闽粤交界区都是以从厝式合院民居为基本类型的地区。

从厝式合院民居具有更强的向心性、围合性,更易于向楼寨式民居转变。

2.以方言民系为表征的地方文化和以民居类型为表征的地方建筑文化,两者是全称文化与专题文化的关系,也是母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

但是由于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两者不可能是整齐对应的。

同一方言民系中可能有相异的民居类型,同一民居类型也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方言民系中。

因此,对民居类型的研究而言,必须注意建筑本身的特征。

不能局限在一个方言民系中进行研究。

3.民居研究的内容包括平面形式、空间组织、造型、结构、部件构造、装饰装修、营造尺法、风水观念等民居现象的各个方面。

而其中的平面形式和空间组织是最为基本的层次,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生活起居状态和心理行为模式,是民居分类的基础。

同为从厝式的合院组织形式,在潮汕地区是青砖麻石的府第,在梅州是黑瓦黄土的围龙屋,在漳泉一带是红砖红瓦,其民居整体形象可以截然的不同,但其亲缘性仍十分密切。

结语中国传统的合院类型,就单个合院而言,有“堂庑式”和“堂厢式”两种;就合院群而言,有“向心围合式”和“单元重复式”两种。

闽粤交界区由于闽客方言民系的历史文化背景,保持了较古老的聚居生活形态和聚居建筑。

现有实例的大量从厝式民居保留了古代中原地区大型聚居建筑的合院组织形式:向心围合式。

参考文献高珍明,王乃香,陈瑜,福建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37~284页狄瑞德,华昌琳.台湾传统建筑之勘察.台北:镜与象出版社,1985陆元鼎,魏彦钧.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96页黄为隽等.闽粤民宅.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汪之力,张祖刚.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329页蒋明法,王一辉.义乌市传统民居建筑.建筑学报,1990(11):46唐藻亨.义乌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当议.建筑学报,1990(5):56李敏,余百全.义乌传统民居建筑——黄山“八面厅”.建筑学报,1990(5):59直横.“聚族而居”的古建筑群——湖南笔架山下张谷英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