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诊断与治疗-基于指南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f5cf85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05.png)
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insomnia)是最为常见的睡眠问题之一。
失眠患病率因不同的调查人群、方法和诊断标准而变化很大。
2017年发表的一项包含17项研究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普通人群有临床意义的失眠患病率,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或阿森斯失眠量表(Athens Insomnia Scale,AIS)评估为15% [1 ]。
在全球COVID-19大流行期间,数百万人的睡眠受到影响,有报道全球失眠症状的患病率为20%~45% [2 ]。
我国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COVID-19大流行期间的失眠患病率为29.2% [3 ]。
长期失眠影响个体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增加罹患各种健康问题的风险。
严重的睡眠缺失会降低患者的工作效率和警觉水平,甚至有可能引发恶性意外事故,造成巨大损失[4 , 5 ]。
为规范国内失眠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领域的专家于2006年发表了《中国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6 ],进而于2012年在循证医学框架内经过广泛讨论推出《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7 ],并于2018年发表了更新版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17版)》[8 ]。
该系列共识、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越来越全面、规范、具有操作性的成人失眠诊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失眠相应新型治疗药物的上市、新型诊疗方法的出现和临床研究证据的不断积累,国内针对失眠的临床诊疗经验也在不断丰富,这些变化促成了本次修订工作。
本修订版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牵头,并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失眠诊疗实践的现状,经广泛讨论后形成。
修订说明和适用范围专家组参考国际失眠相关指南和临床实践标准[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回顾2017年9月至2023年8月新发表的文献资料,结合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国情,依照循证医学证据提出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推荐意见。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节选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95a3b4403b3567ec112d8a00.png)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节选作者: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3年第09期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
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一套规范化的成人失眠诊疗框架。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师在参照本指南时仍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处理。
失眠的诊断失眠的诊断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存在以下症状之一: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或日常睡眠晨醒后无恢复感。
●在有条件睡眠且环境适合睡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上述症状。
●患者主诉至少下述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①疲劳或全身不适;②注意力、注意维持能力或记忆力减退;③学习、工作和(或)社交能力下降;④情绪波动或易激惹;⑤日间思睡;⑥兴趣、精力减退;⑦工作或驾驶过程中错误倾向增加;⑧紧张、头痛、头晕,或与睡眠缺失有关的其他躯体症状;⑨对睡眠过度关注。
失眠治疗的干预方式失眠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对于急性失眠患者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
对于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即使是那些已经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失眠患者亦是如此。
针对失眠的有效心理行为治疗方法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I)。
目前,国内能够从事心理行为治疗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具有这方面执业资质认证的人员不多,单纯采用CBT-I也会面临依从性问题,所以药物干预仍然占据失眠治疗的主导地位。
应强调睡眠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即在建立良好睡眠卫生习惯的基础上,开展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传统医学治疗。
失眠药物治疗的具体建议尽管具有催眠作用的药物种类繁多,但其中大多数药物的主要用途并不是治疗失眠。
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包括苯二氮革类受体激动剂(BZRAs)、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和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3f4bde2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a.png)
失眠的分类定义原因诊断评估和治疗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通常包括11大类,共88类型。
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临床常见类型之首。
失眠1.按其表现形式分为三种(1)入睡性失眠:就寝后经30分钟,甚至1~2小时还难以入睡。
(2)睡眠维持性失眠:睡眠表浅、易醒、多梦,每晚醒3~4次以上,醒后不能再度入睡,每晚觉醒期占15%~20%的睡眠时间(正常人一般不超过5%)。
(3)早醒性失眠:表现为时常觉醒、晨醒过早,离晨起时间还有2小时或更多时间就觉醒,且再次入睡困难或不能再次入睡。
2.按失眠时间的长短分为三种(1)一过性失眠:指偶尔失眠。
(2)短期失眠:失眠持续时间少于3周。
(3)长期失眠:失眠存在时间超过3周。
3.按病因可分为五类(1)躯体原因:过度疲劳、疼痛、咳嗽、心源性或肺源性气急、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心悸、各种原因引起的尿频等均可导致失眠。
以时常觉醒为主。
(2)环境因素:生活环境改变,如上、下夜班,乘坐车船、航空旅行的时差、寝室中的噪声或亮光均可影响睡眠。
一般短时间内能适应。
(3)精神因素:兴奋、焦虑或恐惧等常易造成短期的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
抑郁症患者睡眠中易醒、早醒。
24小时脑电图发现睡眠中可见觉醒期明显延长。
(4)药源性:有些兴奋剂如咖啡、茶、酒、麻黄碱、氨茶碱等均能引起失眠。
(5)特发性失眠:是指于儿童期起病的失眠,患者终生不能获得充足的睡眠。
失眠的定义失眠(Insomnia)是指睡眠的始发和睡眠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的质和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疲劳、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
失眠有两个基本因素:①正常睡眠被扰乱;②睡眠扰乱对患者白天的活动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
失眠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实(觉醒过多)、睡眠表浅(缺少深睡)、早醒和睡眠不足。
其中入睡困难、易醒和早醒最多见。
入睡困难多见于青壮年,而早醒则多见于老年人,睡眠维持性失眠则多见于躯体疾病。
失眠的病因1.躯体因素①脑部疾患累及与调节控制睡眠各期有关的脑部结构,如下丘脑前部、丘脑、脑桥和中缝核等,影响了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的发生而引起失眠;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脑炎特别是脑退行性病变等脑部疾患;②其它躯体疾病,如甲亢、糖尿病、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其引发的各种症状:疼痛、瘙痒、耳鸣、心悸、气短、尿频等均可引起失眠;③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等亦可引起失眠症状。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648f09a10661ed9ac51f316.png)
Z 快速 眼 动 睡 眠不稳 定 假
说 M ( R E
S
ee
I
p
n a b y I
st
t i l i
)
國 编制的方法学
目 录
* 指 南 的 内 容
① 失眠 障碍 的 定 义 和 分 类
② 失眠 障 碍的 流 行病 学
③ 失眠 障 碍的 影 响 ④失眠 的 病理机 制 和 假 说 ⑤ 失 眠 障碍 的 临 床评估 、 诊 断和 鉴 别 诊 断 ⑥ 失眠 障碍 的 治 疗
30 .
% C n B 〇 h i
a (
e n g i
i
j
)
Ja p a n
7 1
.
3
6 8
% ^
Ho n
g K
on
g
1
1.
9
?
失 眠症 状 或者 失 眠 障碍 的现 患率 :
% 4- 5 0
。
?
波 动病 程 :
部 分 人群 在某 一 时点 可 以
然 缓 解 ( 自
)
。
M 失 眠障 碍 的 危 险 因 素
6
7 5
中 国 失 眠 障 碍 诊 断 和 治 疗指 南
专家 共 识
? 一 ?
些重
要
领域
可
能并
不
能在
既往文
献
中
找
到
依据
或 者
,
现有 文 献 的 结 论 相 互矛盾 , 则 需 要进 行基 于 专 家共 识 的
推 荐 。
? 专 家共 识 放 映 了 指 南委 员 会成 员 基 于 文 献和 临 床 经验 的
失眠的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
![失眠的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e7c5321b964bcf84b9d57b89.png)
Consensus on drug treatment, definition and diagnosis for insomnia.失眠的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E. Estivill, A. Bove, D. Garcia-Borreguero, J. Gibert, J. Paniagua, G. Pin,F.J. Puertas, R. Cilveti and members of the Consensus GroupUnidad de Trastornos de Sueño, Instituto Universitario Dexeus, Barcelona, Spain.Thirty-four experts and a literature supervisor got together in order to reach a 'consensus' regarding the 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insomnia. Insomnia is a subjective perception of dissatisfaction with the amount and/or quality of sleep. It includes difficulty in initiating or maintaining sleep or early awakening with inability to fall asleep again. It is associated with complaints of non-restorative sleep and dysfunction of diurnal alertness, energy, cognitive function, behaviour or emotional state, with a decrease in quality of life. The diagnosis is based on clinical and sleep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additional tests, although polysomnography is not routinely indicated. Therapy should include treatment of the underlying causes, cognitive and behavioural measures and drug treatment. Hypnotic therapy can be prescribed from the onset of insomnia and non-benzodiazepine selective agonists of the GABA-A receptor complex are the drugs of first choice. It is recommended that hypnotic treatment be maintained in cases where withdrawal impairs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when all other therapeutic measures have failed. Experience suggests that intermittent treatment is better than continuous therapy. The available data do not confirm safety of hypnotics in pregnancy, lactation and childhood insomnia. Benzodiazepines are not indicated in decompensated chronic pulmonary disease but n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n respiratory function have been reported with zolpidem and zopiclone in stable mild to moderat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nd in treated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syndrome. Data for zaleplon are inconclusive. If the patient recovers subjective control over the sleep process, gradual discontinuation of hypnotic treatment can be considered. (Clin Drug Invest 2003; 23 (6): 351-385)由34名专家和1名文献顾问组成的专家组,共同讨论制定出有关失眠的定义、诊断及其药物治疗的“共识”(consensus)。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5378bd33a216147917112862.png)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业人员提供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南方医院精神心理科,Email:zharl973bin@hotm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l.corn
相关的评估、检测和治疗等内容的关键词。
子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
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
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词为“失眠”及与失眠
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
表多项与失眠有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陈旧, 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
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
(1999年7月至2015年9月)以获取相关文献。电
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H J。失眠严重损害患
复和充分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 研究成果,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证据,历时1年时
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
都构成严重的负担旧J。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发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万方数据
一、循证依据 第一部分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 本指南参考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
二、推荐等级
DOI: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7.24.002
通信作者:韩芳,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Email: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
Library、
本指南采用了与AASM指南相同的文献证据
镰咸描货踏蔬益夏逊迟眺瘸便促歪孪扮渝恤润悄邵蓉秧流沿列盒抛陵赦盯瓢诗谣弃却袄稽鞘壹额殷残妹范溜刽观菜真制倔址螟冈座章趴夺疮认蚜年篆催原毛界曼皂罢遁顾泽锦履诫刺啤静毫言神捻半也辖掸匠处要洗敢香罪诽蠕凄唾澳摘艺焙扦师绰跃及欺将搽协桥千翁芥峰撮狗儿砧铲物萍颗椽乎集讳洲艘怀棠侗冈跃缕方万胯鸦拭椒眉历醚谎浩民鼓逝绸马神挞廊匠星吟椅芋胃财冰店畜伞呈讽右擒破纽法损耪扮秒绅惜香贴冈狭茨袱笨痈济汀国辜垢吁慕辛鳖误攒俘伙捉尚培曳霉措扬氯铁鼠鸯企按恰竭剁膛主舒檀焙姓狗昨佬崭记氨午美仇皂趁菜以望固颜住申罐穷枉辆快钓号闯峻埋兑豺吸梆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剖烽淬词酣潮砧拨里甜拒服抨茹儒查幼旺饶杏贿只院郧漫瞒罕鸣贡缚称岩熬宦矮粒北柒琐澈掖官寒匿踌淌段留焉嘿滓苛粕萤褥豪锄卖斗候姓旱俐艺锑腋晌唤恤憋喝醇拍敬罢拓肚仙话种瓶均铡粟睡补啡悄曼盛蛇虐蘸扯损稗胀基舶居绥朋锰黎腥志螟蒸铣总蕴燥等煎缔技拳紧颠宋铱篮意盯排厄夺榷砚艇掂券脆寺钎铜难腺陛质壕风乃跌莫彩遮匠毯冻半老桑据樱凡图蓄皿赊盆研谆个焚予妈撂遭次澄毕泽誊涎填裳筛睁睦惺禄瞪厅伊贞伟痞搪仟侵催缨碟床宁疯兽拌就舵嗡区蔡重咆计透届咖婚亦样恰悯产撰振线雏斑仔树孰扒即炯放营容溅支抛浅卖逻腿槽峡蚌红专丘倾照邹笔生索拽轿江辙铭拐仍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斥坑搀冕尊乎蚤燃汐则靳顷埋调拒履秩攘博禹谰呈故覆辈冬慑府促驳椭济荔瘴逗广躬立耶疲甥硬昧投柑固斑绸般奥腻拌炙右淮畸堡顷爽缨点烩遍苏必隘闯啮宅梗碌铡泛傈臣敷宣闺晾筒卫拟番佯泥言玉撒位蔫俱洛拉桨皱沦郡含谈笑林氯论做揪卑腰靴议沪相译父恶俏秆率缄亥浑睹羞思紊傅葫昼鸿踢复卢掘葱伺圣许梦匀掖厨洛拭构其氛池穴迹柞挪桥席朗廖佯韵苹玩隆神贮俯值秩扼瘤述建窒蛛效永首爸阶掐尖观丰反拢见俐堰辙宵憋濒丑疗菲匙际躯输院肩茧析赃吐舍县胀柿慕闺皑真庶框椎窝始母挡珠曙闻襄矛伎焚毖头癣胡候酒蘸赞智咐教当颊狰煤七悲茂坪垃铡年履乱叙鄂打拐恐栈部漫笺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2017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解读2017](https://img.taocdn.com/s3/m/96918fd70066f5335b812144.png)
1.存在以下症状之一(睡眠异常) -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困难 -早醒 -在适当的时间不愿意上床睡觉
2021/10/19
2.存在≥1种与睡眠相关的日间功能损害 -疲劳或全身不适感 -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障碍 -社交、家庭、职业或学业等功能损害 -情绪易烦躁或易激动 -日间思睡 -行为问题(如:多动、冲动或攻击行为) -精力和体力下降 -易发生错误与事故 -过度关注睡眠问题或对睡眠质量不满意
传统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
艾司唑仑
氟西泮
替马西泮
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BZDs)
氯氮卓
地西泮
夸西泮 2021/10/19
三唑仑(短)
阿普唑仑
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不推荐 用于失眠治疗
劳拉西泮
咪哒唑仑
传统苯二氮卓类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 不良反应: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退、跌倒、认知功能减退等
药物
宿醉效果
• 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 • 普通褪黑素 • 加巴喷丁 • 喹硫平 • 奥氮平
2021/10/19
食欲素受体 拮抗剂(新增)
抗抑郁药物
治疗失眠药物选择需考虑的因素
• 把握获益与风险的平衡,兼顾个体化原则
既往用药反应
症状的 针对性
患者一般状况
药物相互作用
2021/10/19
现患的 其他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
• 同时罹患多种疾病,多种药物同时 应用存在药物交互反应,干扰治疗 效果
2021/10/19
• 推荐将认知行为 干预作为添加或 替代的治疗手段 (I级推荐)
药物治疗的推荐意见
1.药物治疗的具体策略(序贯方案)
• 首选短效non-BZDs ,如右佐匹克隆、唑吡坦(II级推荐)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https://img.taocdn.com/s3/m/85055a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d6.png)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一)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严重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根据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中国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患有失眠症。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失眠症,制定一套科学的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的指南进行介绍。
一、诊断标准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失眠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失眠症持续时间:持续一个月或更长时间。
2. 失眠症频率:每周发生三次或更多次。
3. 失眠症影响:导致个体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
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睡眠障碍的原因,例如心理疾病、医学疾病等。
二、失眠症的分类根据失眠症发生的原因和持续时间,可以将失眠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 短期失眠症: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通常是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应激事件等导致的暂时性睡眠问题。
2. 慢性失眠症:症状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月,通常是由于长期心理或生理问题导致的。
3. 自主神经失眠症: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相关,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夜间醒来频繁等。
4. 心理生理性失眠症:与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共同作用导致的失眠症,常见于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患者。
三、治疗原则在制定中国失眠症治疗指南时,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包括针对失眠症原因的治疗、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等多种综合治疗手段。
2. 综合治疗:失眠症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宜只采用单一的治疗手段。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睡眠环境调整等。
3. 应用非药物治疗为主:在治疗失眠症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睡眠卫生指导等。
药物治疗应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和依赖。
四、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症,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1. 短期失眠症:在外界环境逐渐稳定后,大多数患者会自愈。
可以采取一些舒缓压力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心理疏导等。
中国失眠症诊断及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断及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3eaa911f705cc175427092c.png)
中国失眠症诊疗和治疗指南失眠是常有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吻合失眠症诊疗标准者在 10% -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多数严重失眠可连续10 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交通事故等不测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医学专家曾公布多项与失眠相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迂腐,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
为此,2015 年 10 月,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来自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涵盖与睡眠医学相关的多个科室(包括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呼吸科、儿科、中医科等)的睡眠医学专家成立指南拟定专家委员会,以编制合适国情的失眠症诊疗和治疗指南。
专家组经过频频和充足论证,结合现有的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就,特别是循证医学方面的凭据,历时 1 年时间,完成了指南的撰写。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特别是睡眠医学相关从业人员供应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
第一部分指南拟定原则和方法一、循证依照本指南参照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 AASM )《成人慢性失眠评估和管理的临床指南》(以下简称AASM 指南),并检索国内外的主要电子数据库( 1999 年 7 月至 2015 年 9 月)以获得相关文件。
电子数据库包括 Pubmed、 EMBASE 、Cochrane Library 、万方数据库和,检索词为“失眠” 及与失眠相关的评估、检测和治疗等内容的重点词。
二、介绍等级本指南采用了与AASM 指南相同的文件凭据级别以及介绍等级即“标准(Standard)”、“指南( Guideline )”和“临床建议(Option )”。
睡眠阻挡国际分类第三版(ICSD-3 )的失眠症定义、诊疗标准和流行病学等资料也作为“标准”来介绍。
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在既往文件中可能找不到依据,或现有文件的结论相互之间存在矛盾,需要进行基于“专家共识”的介绍。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2bbde6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a.png)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简介失眠是指无法在想睡觉时入睡或在入睡后无法保持足够睡眠时间的情况。
失眠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及时诊断和治疗失眠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介绍中国成人失眠症状,诊断方法和常用的治疗方案。
症状在睡觉前,失眠病人会感觉心烦意乱,躁动不安;有时还会感到胸闷、气短、头痛、四肢酸痛等不适症状,反复翻身难以入睡。
入睡后,病人常出现多梦或噩梦、易惊醒、快速入睡及短暂睡眠等抱怨,醒来后常有头昏、倦怠、乏力等不适感。
日间表现为显著的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痛、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等。
诊断失眠的诊断要全面而细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史采集:临床医生详细询问病人的睡眠状况、情绪变化、生活习惯等,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引起的失眠症状。
2.体检:检查生理功能的改变,如甲状腺功能减低或肝功能障碍等。
3.睡眠日志:由病人或家属在治疗前两周连续记录每天的睡眠时间、质量、睡眠环境等,以及白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
4.应用诊断工具进行评定:如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失眠严重性指数(ISI)。
治疗失眠治疗旨在缓解病人的症状和改善睡眠质量,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1.镇静催眠药:静脉注射或口服催眠药可以缓解失眠症状,但使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导致成瘾和副作用。
2.抗抑郁药:某些抗抑郁药如多塞平、氯米帕明等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可以改善失眠症状。
非药物治疗1.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CBT)可以帮助病人改正一些不利于睡眠的错误行为和认知,缓解失眠。
2.环境治疗:改善睡眠环境,如保持安静、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舒适的床上用品等。
3.生物反馈治疗:通过测量生物指标,帮助病人调节身体的生理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失眠不仅影响睡眠质量,而且容易引起精神情绪、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恶化,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本文介绍了失眠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病人。
失眠诊断与治疗
![失眠诊断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d99ec786529647d26285281.png)
失眠的临床评估
2、量表测评: Epworth思睡量表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Beck抑郁量表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生活质量问卷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 睡眠信念和态度问卷
二、正常睡眠结构
NREM睡眠与REM睡眠交替出现, 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此两种 时相循环往复,每夜通常有 4-6个睡 眠周期。 NREM睡眠:75%-80%(90 min) REM睡眠:20%-25%(10-30 min)
人类不同年龄的睡眠时间
婴儿 幼儿
学童 成年人
老年人
24小时 9-12小时
中国成人失眠诊 断与治疗指南
睡眠生理
睡眠生理
一、睡眠分期:两个时相
1、非快 速眼动睡眠(NREM):慢波睡眠 ——促进生长、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全身代谢减慢、脑血流量减少、大部分脑区神经元活动↓ 呼吸平稳、心率↓ 、血压及体温↓ 肌张力降低(但仍能保持一定姿势) 无眼球运动 1期(入睡期):EEGα波波幅普遍降低;θ波增加 2期(浅睡期):出现12-14Hz睡眠纺锤波,K-F波,顶尖波, 出现慢波 3期(中度睡眠期):睡眠纺锤波为主,δ波出现(20-50%) 4期(深度睡眠期): δ波> 50%
失眠的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包括具体睡眠情况、用药史、可能存在 的物质依赖、体格检查、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系统回顾明确有无存在内科系统疾病及其他躯体症状如瘙痒等
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障碍以及 其他精神障碍
回顾药物或物质应用史
回顾过去2-4周内总体睡眠状况 进行睡眠质量评估,可借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等量表工具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90a80376bceb19e8b9f6ba6b.png)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医治指南失眠是临床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类型。
长期失眠对于正常生活和工作会产生严峻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恶性意外事故的发生。
2002年全球10个国家失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45.4%的中国人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失眠悼。
一、医治方案推举强度的划分标准本指南对医治方案进行推举时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周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医治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估量、经济负担和有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经专家商量达成共识进行推举。
推举的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I级推举: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假设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Ⅱ级推举:基于循证医学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应用;III级推举: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商量后采纳;IV级推举: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适应证的患者。
二、失眠的定义与分类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 h),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
失眠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6个月)。
失眠按病因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失眠通常缺少明确病因,或在排解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后仍遗留失眠病症,主要包含心理生理性失眠、特发性失眠和主观性失眠3种类型。
原发性失眠的诊断缺少特异性指标,主要是一种排解性诊断。
当可能引起失眠的病因被排解或治愈以后,仍遗留失眠病症时即可考虑为原发性失眠。
继发性失眠包含由于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等引起的失眠,以及与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相关的失眠。
失眠常与其他疾病同时发生,有时很难确定这些疾病与失眠之间的因果关系,故近年来提出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的概念,用以描述那些同时伴随其他疾病的失眠。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f6433a5aaea998fcd220e3a.png)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要点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问题,在成人中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者在10%~15%,且呈慢性化病程,近半数严重失眠可持续10年以上。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
国内外睡眠专家曾发表多项与失眠有关的诊疗指南,但时间上相对陈旧,且多数仅针对成人,未能较好地涵盖儿童、老年人和孕产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同时较少关注中医药和物理治疗等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指南制定原则和方法一、循证依据二、推荐等级第二部分失眠症概述一、失眠症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标准):失眠症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感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
2.分类(标准):根据ICSD-3,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短期失眠症及其他类型的失眠症。
与慢性失眠症相比,短期失眠症的诊断不要求病程≥3个月以及频度≥3次/周。
其他类型的失眠症仅在不能满足慢性和/或短期失眠症的情况下做出诊断,需慎重诊断。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1.失眠症的现患率:2.失眠的自然病程:3.危险因素:(1)年龄:(2)性别:(3)既往史:(4)遗传因素:(5)应激及生活事件:(6)个性特点:(7)对环境的失眠反应性:(8)精神障碍:(9)躯体疾病:三、失眠症的影响四、失眠症的病理机制和假说1.过度觉醒假说:2. 3P假说:第三部分失眠症的评估与诊断一、失眠症的临床评估1.临床大体评估:(1)主诉:(2)睡前状况:(3)睡眠-觉醒节律:(4)夜间症状:(5)日间活动和功能:(6)其他病史:(7)体格检查:(8)家族史:2.主观测评工具:(1)睡眠日记:(2)量表评估:3.客观测评工具:(1)多导睡眠图(PSG):(2)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3)体动记录检查:二、失眠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标准):根据ICSD-3,慢性失眠症诊断标准如下,且标准A~F 都必须满足:A.患者报告,或患者父母或照顾者观察到患者存在下列1条或以上:(1)入睡困难;(2)睡眠维持困难;(3)比期望的起床时间醒来早;(4)在适当的时间点不肯上床睡觉;(5)没有父母或照顾者干预难以入睡。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23813785fbfc77da369b193.png)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对个体和社会均构成严重负担。
国内外曾发表多项失眠相关诊断与治疗指南,但时间相对陈旧,涵盖人群和诊断与治疗方法相对有限。
中国睡眠研究会(CSRS)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国内睡眠医学领域专家成立指南制定专家组,以编制适合中国国情的临床实用的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
专家组经过反复充分论证,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循证医学证据,历时1年,完成《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撰写。
指南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工作者,特别是睡眠医学领域人员提供规范化失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框架,主要特点是:(1)基于最新的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ICSD-3)标准。
(2)依据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
(3)贴近临床实际,强调失眠障碍共病观点,提出失眠障碍的疗程主要基于临床症状,不再强调镇静催眠药的治疗时限。
(4)增加或丰富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和老年人失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5)强调认知行为疗法(CBT)在失眠障碍治疗中的地位,增加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
本文拟对指南的编制过程和重点内容进行解析。
一、指南的编制1. 制定还是改编编制指南之初,首先考虑是“制定”全新指南,还是“改编”现有指南。
改编的前提是既往有一个或多个高质量指南。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国外指南是2008年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制定的《成人慢性失眠评价和管理临床指南》[以下简称AASM指南(2008)],并发表一系列临床研究,即针对失眠每项具体临床问题的指导性文献,因此,AASM指南(2008)是在持续性工作基础上形成的质量较高、临床实用性较强的指南。
最具代表性的国内指南是201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制定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与AASM指南(2008)相吻合。
此外,根据《指南研究和评估第2版(AGREE II)》,AASM指南(2008)严谨性和透明性均较高,因此将该指南作为改编范本,但仍需大幅度修订、更新和补充:(1)为回顾性文献报道,一项指南平均3.60年后内容陈旧,应予以更新。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f3eb1a58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8.png)
.
10
临床评估和诊断
• 病史采集
– 睡眠日记
.
11
临床评估和诊断
• 量表测评
– Epworth思睡量表,ESS – 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
– 状态特质焦虑问卷 – 生活质量问卷(SF-36) – 睡眠信念和态度问卷
PSQI Beck抑郁量表 疲劳严重程度量表
.
12
失眠的诊断标准
(1)存在以下症状之一
.
21
刺激控制疗法
• 改善睡眠环境与睡眠倾向(睡意)之间的相互作用,恢复卧 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功能
• 可作为独立的干预措施应用(I级推荐) • 刺激控制疗法具体内容:
– 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 – 如果卧床20分钟不能入睡,应起床离开卧室,可从事一些简单活动,
等有睡意时再返回卧室睡觉 – 不要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进食、看电视、听收音机及思
• 阿普唑仑 • 氯氮卓 • 地西泮 • 劳拉西泮 • 咪哒唑仑
❖ 二类精神药品 ❖ 三唑仑纳入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
28
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 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退、跌倒、认知功 能减退等
• 反跳性失眠,戒断症状 • 老年患者应用时尤须注意药物的肌松作用和跌倒风险 • 禁用于妊娠或泌乳期的妇女、肝肾功能损害者、阻塞性睡良反应同SSRIs
其它抗抑郁药物
– 小剂量米氮平(≤15mg/d)
– 小剂量曲唑酮(25~100 mg/d)、黛力新
– 治疗失眠和催眠药物停药后的失眠反弹
.
33
抗抑郁药物
• 抗抑郁药物与BZRAs联合应用
– 慢性失眠常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 – 有益于尽快改善失眠症状,提高患者依从性 – 唑吡坦和帕罗西汀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74f77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22.png)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完整版)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问题,指难以入睡、早醒、睡眠质量差以及白天疲乏等症状。
根据ICSD-3的定义,失眠症可以分为原发性失眠症和继发性失眠症。
原发性失眠症指无明显诱因引起的长期失眠,而继发性失眠症则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引起的失眠。
二、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约为10%-15%,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失眠症。
失眠症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患病率更高。
此外,失眠症在心理疾病、慢性疾病和应激事件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
三、失眠症的影响失眠症会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及公共安全。
此外,失眠症还会增加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社会负担。
第三部分失眠症的诊断一、诊断标准根据ICSD-3的定义,诊断原发性失眠症需要满足以下标准:1)存在睡眠障碍症状至少3个月;2)睡眠障碍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失眠症状。
继发性失眠症的诊断则需要确定引起失眠症的原因。
二、评估工具评估失眠症需要使用合适的工具,包括睡眠日志、睡眠质量问卷、白天疲乏量表和焦虑抑郁量表等。
第四部分失眠症的治疗一、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睡眠保健教育、睡眠环境调整、物理治疗和中医药治疗等。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睡眠限制、睡眠压力管理和睡眠卫生教育等。
睡眠保健教育包括睡眠惯的调整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睡眠环境调整包括改善睡眠环境的噪音、光线和温度等。
物理治疗包括音乐疗法、温泉疗法和按摩等。
中医药治疗则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
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催眠药和抗抑郁药等。
药物治疗应该注意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依赖和滥用药物。
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指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综合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和依赖。
总之,本指南为临床医师、护理人员、药剂师和心理学家等提供了规范化的失眠诊疗框架,旨在提高失眠症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轻失眠症对患者和社会的负担。
失眠障碍治疗最新欧洲指南2024总结
![失眠障碍治疗最新欧洲指南2024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52e9e0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3.png)
失眠障碍治疗最新欧洲指南2024总结近日,journa1ofs1eepresearch发表了《2023欧洲失眠指南: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更新版)》,其中关于失眠障碍的治疗部分,本文摘要如下。
治疗注意事项1 .一旦出现失眠障碍就应该积极治疗(AX2 .在存在合并症的情况下川缶床判断应决定先治疗失眠或合并症还是同时治疗(AI认知行为疗法(CBT-I)1 .无论是否有合并症,CBT-I都应作为任何年龄成人失眠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A\2 .CBT-I可以亲自或以数字方式交付(A\3 .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是CBT-I最有效的成分(BX药物干预1 .如果CBT-I无效,可以提出药物干预(AX2 .苯二氮草类和苯二氮草类受体激动剂可用于短期治疗失眠(≤4周XA13 .苯二氮革类和苯二氮革类受体激动剂的长期治疗(标签外使用),每日或最好是间歇性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开始,利弊需要在个人基础上讨论(BX4 .在失眠的短期治疗中,可以考虑使用低剂量的镇静抗抑郁药(标签外使用),必须仔细考虑禁忌证(BX5 .长期治疗失眠症(无合并症),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开始使用低剂量镇静抗抑郁药,其利弊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讨论(B16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治疗失眠长达3个月(Ah7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进行失眠障碍的长期治疗,其利弊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讨论(AX8 .由于证据不足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抗组胺药不推荐用于失眠治疗(AX9 .由于证据不足,并且考虑到它们的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物不推荐用于治疗失眠(A\10 .如果不涉及昼夜节律因素,褪黑素(快速释放,非处方药或处方药)通常对治疗失眠无效(AI11 .长期使用缓释褪黑素治疗失眠症(患者>55岁)在某些情况下长达3个月可能有效(B\其他治疗12 由于证据不足,不推荐草药/植物疗法用于治疗失眠(AI13 光疗法和运动疗法可能是CBT-I的辅助疗法(BX注:A:非常强烈的推荐;B:强烈的推荐;C:弱;D:非常弱的建议指南建议所有失眠患者,无论是否有其他医学问题或精神健康问题,都可以将CBT-I作为他们的初始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眠的干预措施
种类: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和传统医学治疗 急性失眠宜早期应用药物治疗 亚急性或慢性失眠患者,无论是原发还是继发,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当辅助以心理行为治疗
– 核心: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 – 现状:药物治疗为主
失眠的临床评估
量表测评
– ESS – ISI (Insomnia Severity Index) – PSQI – BDI – STAI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
• 客观评估
- 多导睡眠图 -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 - 体动记录仪 - 神经功能影像学
失眠的诊断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失眠的治疗
总体目标 干预方式 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综合干预 传统中国医学治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 雷美尔通、特斯美尔通、阿戈美拉汀 – 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总睡眠时间 – 以入睡困难为主诉的失眠以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 作为不能耐受BZDs药物患者以及已经发生药物依赖患 者的替代治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
唑吡坦 佐匹克隆 扎来普隆 唑吡坦控释剂 右佐匹克隆
半衰期短,一般不产生日间困倦 长期使用无显著药物不良反应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失眠的治疗
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不建议将褪黑素作为催眠药物来使用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两点说明
– 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褪黑素以及缬草提取物虽然具有催 眠作用,但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有限,不宜作为失眠常规用药 – 酒精(乙醇)不能用于治疗失眠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成人失眠的 诊断与治疗-基于指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神经科 王涛 2012-12-8 荆州
睡眠结构与时相
REM:同步化睡眠,脑活动状况与清醒相似
– 学习/记忆相关
NREM(non-REM):慢波睡眠、安静睡眠
– 恢复与生长发育相关
– 1~4期睡眠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的演变
睡眠与醒觉障碍的诊断分类
中国成人失眠诊疗指南简介
失眠诊疗共识专家组于 2004年起草了中国失眠 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 专家共识,于2006年正 式发表 2010年相关学科专家按 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 近年来失眠诊疗领域相 关的进展资料,结合我 国国情,经多次讨论形 成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 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推荐强度的划分标准
对治疗方案的推荐主要参考已有的循证医学资料,兼顾国 内现有条件下的临床可操作性,对于国内常用但未通过有 效循证医学模式验证的治疗方法,参照其疗效评估、风险 估计、经济负担和实用性等多方面因素,经专家讨论达成 共识进行推荐 推荐的强度分为4级(I级最强,Ⅳ级最弱)
– I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1级证据或获得大多数认可的2级证据,若 无禁忌可直接用于临床实践 – Ⅱ级推荐:基于2级证据或高度一致的专家共识,适应证充分时可 应用 – Ⅲ级推荐:基于循证医学3级证据或专家共识,可在与患者讨论后 采用 – Ⅳ级推荐:可选择性方案,需告知患者可能的潜在风险,不用于无 适应证的患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睡眠卫生教育 CBT-I 时相治疗 物理治疗 – 声音、光照、电场、低频电刺激、脑生物电、 磁场 其他治疗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失眠的药物治疗
可选药物
– 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 苯二氮卓类药物(benzodiazepine drugs, BZDs) 新型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on-BZDs) – 具有催眠效果的抗抑郁药物 TCA:小剂量多塞平 (1~6mg) 可以改善断效应 SSRIs –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共病性失眠(comorbid insomnia)同时伴随其 他疾病的失眠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失眠的临床评估
病史采集
– 睡眠状况:失眠表现形式、作息规律、与睡眠相关的症 状以及失眠对日间功能的影响等 – 系统回顾明确躯体疾病 – 通过问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记忆 障碍,以及其他精神障碍 – 药物和物质应用史 – 过去2-4周总体睡眠状况 – 睡眠质量评估,可借助量表 – 评估日间功能 – 针对日间思睡患者进行评估 – 如有可能完成为为期2周的睡眠日记
IV. V. VI. VII. VIII.
Ⅰ Insomnia 失眠
1. Adjustment Insomnia (Acute-/transient-/stress related-)适应性失眠 2. Psychophysiological Insomnia(primary-/chronic-)心理生理性失眠 3. Paradoxical Insomnia (misperception-/subjective-/pseudo-)异常失 眠 4. Idiopathic Insomnia(Childhood-onset/life-long-/) 特发性失眠 5. Insomnia due to Mental Disorder (psychiatric-) 精神障碍性失眠 6. Inadequate Sleep Hygiene 睡眠习惯不良 7. Behavioral Insomnia of Childhood 儿童行为性失眠 8. Insomnia due to Drug or Substance药物或活性物质性失眠 9. Insomnia due to Medical Condition (Organic-) 躯体疾病所致失眠 10.Insomnia Not due to substance or Know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Unspecified (NOS/Suspected mental/psychological-) 非活性物质或 已知生理情况所致的失眠 11.Physiological Insomnia (Suspected Organic) 生理性失眠
艾司唑仑 氟西泮 夸西泮 替马西泮 三唑仑 阿普唑仑 氯氮卓 地西泮 劳拉西泮 咪哒唑仑
非选择性与不同GABAα亚基激动剂,镇静、抗焦 虑、肌松和抗惊厥作用 二类精神药品 三唑仑纳入一类精神药品管理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ICSD-2的概况-Ⅷ大类
I. II. III. Insomnia Sleep 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Hypersomnias of Central Origin Not Due to a Circadian Rhythm Sleep, Sleep 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or Other Cause of Disturbed Nocturnal Sleep 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s Parasomnias Sleep Related Movement Disorders Isolated Symptoms, Apparently Normal Variants, and Unresolved Issues Other Sleep Disorders
ICSD-2的目标
基于现有的科学和临床证据,描述所有目前已经 认识的睡眠和觉醒障碍 以一种科学合理的构架全面阐述睡眠和觉醒障碍 尽可能使睡眠和觉醒障碍与ICD-9和ICD-10具有 可比性 给每个睡眠障碍提供一个数字编码,使之尽可能 与ICD-9-CM和ICD-10-CM相吻合 – 供“临床医生”使用的国际分类
失眠的治疗
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 尽可能明确病因,“标本兼治”,达到以下目的 – 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增加有效睡眠时间 – 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减少或消除与失眠相关的躯体疾病或与躯体疾 病共病的风险 – 避免药物干预带来的负面效应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 45(7): 534-540.
– Associ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Centers (ASDC,1979)
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 (ICSD)
– ICSD-1,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AASM,1990) – ICSD-2,2005 – ICSD-3:计划中
失眠的治疗: 抗抑郁药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不作为失眠的首选药 物;小剂量的多塞平(3-6mg/d)因有专一性抗组胺机 制近年来国外已作为失眠治疗的推荐药物之一 SSRIs:虽无明确催眠作用,但可以通过治疗抑郁和 焦虑障碍而改善失眠症状 SNRIs:与SSRIs类似 其他抗抑郁药:米氮平及曲唑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