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三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三法

提要

古诗因其语言精炼跳跃,意蕴深远,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低年级学生阅历浅,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应注重整体感悟,体验情感,以中心字辐射全诗,以全景图贯穿全诗,以想象点激活全诗,如果过早强调抽象的“透彻领会”,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扼杀其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与其他体裁的作品一样,都是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过程。但古诗没有让人一目了然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是以语言文字塑造意象,进而以意象传达情意。而古今语言的差异,诗人生活阅历背景与学生思想感情的距离,给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古诗学习带来一定难度。

新课标指出“第一学段: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清晰地表明,第一学段古诗教学应重在积累、熏陶感悟,而非透彻地领会。

第一学段共有古诗15首,其中第一册《一去二三里》《画》《静夜思》,第二册《春晓》《村居》《所见》《小池》,第三册《赠刘景文》《山行》《回乡偶书》《赠汪伦》,第四册《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绝句》,以写景诗居多。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意境隽永优美,语言清丽洗练,风格恬静淡雅,多用白描手法,简单质朴易于描摹。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觉经验具有整体性。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我们要从整体入手,紧扣关键字词,在诗画中走一个来回,巧妙利用句中的留白创设情境,开展想象说话训练,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体悟。

一、以中心字辐射全诗

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语言,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其中重要的字词堪称诗歌的眼睛,抓住这些字词,采用反复诵读体验的方法,感受和再现诗中描绘的形象,走入诗歌的情境之中。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名作,诗中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富有生活情趣。诗中“客”既是一个生字,又是牵动全诗的灵魂。教学这首诗时,紧扣“客”字展开,先出示日常家中来客的场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对做客、客人等词有感性认识,并穿插识记“客”字。再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在诗中找到带有“客”的句子——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个“客”是“客人”吗?请学生仔细读诗、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孩子们马上从“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发现诗人并不是客,他只是小时候离开了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家乡口音没变。那为什么别人以为他是“客”呢?学生再次回到诗歌中与文本对话。就这样,课堂摈弃了逐字逐句理解诗意的传统模式,而是由点到面,牵一字动全诗,在依托文本,有的放矢的自主探究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全诗含义。

二、以全景图贯穿全诗

研究表明,对低幼儿童插图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儿童字词识别的困难,阅读技巧缺乏,插图可帮助儿童提取阅读需要的知识,整合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兴趣。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一幅勾画精美的插图,这成了学生走近瑰丽古文化的金钥匙。由画入诗,以画解诗,由诗及画,诗画一体,在诗与画间走一个来回。

1.入画

第一册《画》是一首五言谜语诗,语言浅显,音调流畅,颇有情趣。要猜出谜底不难,要读背全诗不难,难的是了解画面景物及特点。在这首注音诗的左侧描绘了一幅卷轴画卷,上面有连绵起伏的山脉,有潺潺流动的溪水,有迎风怒放的花朵,有在枝头吟唱的鸟儿。上课伊始,请学生仔细观察插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开始是看到一处说一处,只要是完整的句子,我都给予鼓励,再请他们按照一定顺序,如从上到下,从中间到两边等,把整幅图描述一下。这样既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完整表达的能力,又为入诗做好准备。

2.入诗

在充分入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图文对应着学习,饶有兴致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一派鸟语花香的美景,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找找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学生找到“山、水、花、鸟”这四种景物,根据原有认知,自由说说这是的山,的水,的花,的鸟,学生从颜色、形状、状态

等方面进行填写。诗中的这四种景物又分别有哪些特点呢?找到“有色、无声、还在、不惊”,在现实与画面的差异中,层层深入地推理出谜底。

三、以想象点激活全诗

古诗行文多含蓄、曲折,常弦外有音,运笔迂曲,思维的跳跃性大,相应的留白多。教学时,如能把握诗体特点,以情为主线,以想象为基点,启发学生去寻觅,补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将使空白处见丰富,曲折中见深意。

1.把古诗读活。

第四册的《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命力。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先让学生想象小草在生长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纷纷列举了被踩踏、被石压、被雨打风吹等,进而引申到小草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春风看到重生的小草又会说些什么?结合师生间的对读,情感逐步深化,在一系列的想象与引读回读中,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

2.把古诗编活。

写景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创设想象点,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移情和共鸣,从而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第四册《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语句简单直白,多数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它的意思,但诗句所透射出的那份童真童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针对这样有画面感的诗句,可请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以“突然,一阵银铃般的笑声传入耳际,原来是一群可爱的顽童正在捕蝶。”为开头编编故事。在孩童与蝴蝶的互动中,一个天真活泼、好奇好胜,最终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展现眼前。

3.把古诗演活。

基于语文实践的活动更能提高课堂效率。角色扮演是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它费时,容易造成表面热闹实际效果不佳的局面。因此,角色扮演需讲究效益,指向明确,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

为更深刻地体会《回乡偶书》中诗人对时光飞逝的感叹,对重回家乡已物是人非的感慨,在理解诗意后,请学生小组合作,演一演贺知章见到家乡的孩子们的情景。想想小孩子会对贺知章说什么?贺知章又怎么回答?在表演中,出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