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参考文本)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五年级上册 6.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这些行动,也可以看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老师师圈出蔺相如的特点:顾全大局〔学生没写,自己补充〕
⑤我们对廉颇的第一印象肯定来自于他的这段发言。谁来读?你为什么这样读?是啊,居功自傲 狭隘率真。可是,廉颇变了。他变成了这样。“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的行动,你又可以看出什么?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老师师圈出蔺相如的特点:爱国、以国家利益为重、舍生取义等等〔学生没写,自己补充〕
预设7:在典礼上,蔺相如说知道欺骗秦王是死罪,但又怕辜负赵王所托,我觉得他特别英勇。宁死也要保护和氏璧。
预设8:我通过蔺相如“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的态度,和“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这个反问,体会到他外表上尊重秦王,实际上让秦王没方法反驳。从中看出他充满智慧。
预设2:我想补充,“您如今离我只有五步远。假如您不容许,我就跟您同归于尽〞表达了蔺相如的决心,也看出他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
老师引导:这两处程度是逐渐加深的。在这里蔺相如虽然说的是“您〞“希望〞这样客气的词,但是他的要求确是不容置疑的。
老师引导考虑: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点?
②学生充分交流:
a关注“我〞“他〞 b出发点
③我们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这段话,“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你看出什么?可以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
④于是,蔺相如怎么做的?请病假不去商超,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从这些行动,你看出了什么?
老师师圈出蔺相如的特点:勇于认错 知错就改〔学生没写,自己补充〕
⑥正是因为廉颇和蔺相如都以国家利益为重,所以才能由不和到和。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3、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内容和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课文围绕“将相和”讲了哪三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引导学生简要复述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精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完璧归赵”①默读课文,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答应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是怎么和秦王斗智斗勇的?②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进行分析。

例如:“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这段话体现了蔺相如的勇敢和机智,他深知秦王的狡诈,但仍敢于冒险前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感受蔺相如的临危不惧。

④总结: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权,成功地保护了和氏璧。

(2)学习“渑池之会”①自由读课文,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尊严的?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蔺相如的言行。

比如:“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毫不畏惧,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

③分角色朗读蔺相如和秦王的对话,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果断。

④小结: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再次展现了他的勇敢无畏和爱国情怀,为赵国挽回了面子。

(3)学习“负荆请罪”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②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蔺相如的宽容大度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质让廉颇深感惭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6课《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将相和》第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主要学习课文《将相和》的后半部分。

课文讲述了将相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他们的和解过程。

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理解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并从中汲取启示。

2. 生字词:学生在课后自行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讲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能够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能够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并圈出生字词。

3.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字词和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纠正。

6.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采用关键词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将相和》这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和曲调。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听歌曲《将相和》。

2. 学习歌词。

3. 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4. 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

教学步骤:Step 1:引入1. 教师播放《将相和》的音乐,让学生先聆听一遍。

2. 师生共同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以及曲调给人的感觉。

Step 2:学习歌词1. 教师将歌词投影或写在黑板上,并指导学生一起跟读。

2. 学生多次跟读歌词,模仿歌曲的语调和表情。

Step 3:理解歌词中的故事情节和寓意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词的逐句解析和讨论。

Step 4:进行歌曲的欣赏和演唱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歌曲的欣赏。

2. 分角色演唱歌曲,体验和表达歌词中的情感。

3. 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歌曲,展示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Step 5: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

2. 学生进行小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教学工具:音乐播放设备、投影设备、黑板、教学课件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 通过学生的演唱表现,评估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改编歌曲的歌词,创作属于自己的版本。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和儿童歌曲。

课后作业:1. 复习并默唱《将相和》的歌词。

2. 搜集其他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歌曲,并进行欣赏和分享。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板书:顾全大局、胸怀宽广),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蔺相如和廉颇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不服气。

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

)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蔺相如帮赵王解决了许多难题,比如“完璧归赵”(出示贴图)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就来听一听,在这个故事中,赵王面临着怎样的难题?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

(完璧归赵)㈠第2~3自然段1、听2~3自然段录音,说一说:赵王遇上了什么麻烦事?(秦王知道赵王得了个无价之宝——和氏璧,就写信说愿意拿十五个城换这块璧。

)2、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赵王为什么如此着急?(引读):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打。

3、到底要不要把和氏璧送去呢?“送”如何?“不送”又如何?能否用上“如果……就……;如果……就……”用自己的话说说赵王为什么而着急?(赵王深深地知道秦国并无诚意以城换璧,如果如信上所说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如约交付城池,赵王就只能白白吃亏,让秦王轻易地占到便宜;如果不按照秦王的话做,只怕秦王会以此为借口,发兵进攻,到时候遭秧的就是赵国。

)㈡第4~7自然段1、正当群臣无策,赵王左右为难之时,有人向他推荐了勇敢机智的`蔺相如。

(板书:勇敢机智)听4~7自然段录音2、我们来看看,所谓“机智勇敢”的蔺相如是怎么给赵王出主意的。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情节;2.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曲调;3.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4.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将相和》这首歌曲。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学习歌曲歌词和曲调让学生边听边跟唱《将相和》这首歌曲,老师可以拿出歌词逐句演唱,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和音调进行跟唱。

3.理解歌曲主题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歌曲所传递的信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中的情感和内涵。

4.合作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部分担任,并分配歌曲的不同部分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合唱练习。

通过合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展示与分享每个小组都有机会进行表演,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成果。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歌曲的感受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6.激励与评价对于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激励和评价,可以给予表扬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要点1.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传递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主选取其他类似主题的歌曲进行研究和学唱;2.引导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歌曲,并进行演唱和分享。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7篇)《将相和》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分析: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则故事,着力描绘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讴歌了他忠于国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中三个故事的因果关系。

2、通过自学研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从多角度理解并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语句。

三、教具准备:“完璧归赵”故事的连贯图片、课文磁带、幻灯片一张。

四、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提出问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学生齐读板书)我们还学习了第三个故事,明白了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所以负荆请罪的结果是——将相和好了,既然有和,说明他们曾经不和,为什么不和呢?(指名读第16自然段,明白廉颇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升了官,他很不服气。

)2、讨论“嘴”指什么?(板书:嘴)(廉颇看不起蔺相如,认为他只是靠嘴巴说说,没有其他本领)3、推出研究问题:蔺相如是不是只凭一张嘴,没有其他能耐呢?(二)深入阅读,研讨材料(完璧归赵)1、录音播放2—10自然段内容,实物投影展示2—10段画面。

思考:你从哪里发现蔺相如还具有什么品质?听好后与你的学伴讨论讨论,谈谈自己的发现。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理解第六自然段“如果……就……,如果……一定……”①没去秦国之前,蔺相如已想好两个对策,可见这人做事_________。

②“一定”说明什么?③谁愿意做一回自信的蔺相如,读一读这段话。

□出示撞柱画面,体会蔺相如心情。

思考:如果秦王没有劝阻,蔺相如会不会与玉同碎?①鼓励学生做多种设想,并且说出根据;②什么叫“理直气壮”?③对于秦王的欺骗,蔺相如有充分的理由不把玉交给秦王,谁能理直气壮地读一读这几句话?(以上是直接描写蔺相如言行的语句,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在此基础上再渗透多角度思考的意识,请学生找一找,能不能从别人的言行中看出蔺相如机智勇敢。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1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

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

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

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在反复读课文,读通、读熟、读好的基础上,借助成语游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1、填空练习:“将”→(廉颇)→(大将军)→(元帅)“相”→(蔺相如)→(宰相)→(大总理)“和”→(同心协力)2、“人物开花”成语游戏:(填出可以用在这两个人物身上的成语——课内、课外的成语都可。

)以上这两个练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两位人物的形象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也有个基本了解。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给足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写。

通过递等式形式和游戏方式,学习了词语,积累了成语,也了解了课文,充分体现语文的趣味性原则,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二、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

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借助名言丰满人物形象1、出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名句,围绕这句话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docx

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弄清楚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及三个故事与整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将相和》这篇课文,现在我们冋忆一下整篇课文一共分多少段?(分三大段)每一大段的段意是什么?(完璧归赵、泅池Z 会、负荆请罪)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的之间究竟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交代了时代背景)2、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后面三个故事发生的总起因)三、阅读分析第一个故事,思考问题: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怎么样?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课文第三自然段: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3、蔺相如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样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用处?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4、阅读第8自然段,找出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动词。

(捧、退、靠、举、撞等)5、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FI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

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造成这样一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就是拖延吋间,好派人把和氏璧及时送回国。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

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

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

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学习第二、三两个故事,通过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了解渑池会见时的斗争经过、结果,理解蔺相如避让的原因,了解廉颇负荆请罪、两人和好的经过,从而懂得他们都以国家利益、整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

二、教学思路:本堂课采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教学方法,抓住主要人物蔺相如的言行,领会人物的品质这一条主线开展教学。

找出重点词句,进行不同形式的读、议、说、演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廉颇到蔺相如门前负荆请罪时,将相两人各会说些什么,同桌互说,再上台演,目的是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涵,“喜欢谁,不喜欢谁”目的是感觉课文思想内容,渗透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昨天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样学的?我们用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反馈。

说出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教师板书:渑池会见。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相如对这件事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弄清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的目的,是想借约见之会占赵国的便宜,赵王和大臣们正是看清了秦王的阴谋诡计,所以左右为难,决定不下。

去怕有危险,不去,又显得太胆怯。

怕日后被世人笑话。

相如认为不能对秦王示弱,还是去的好。

表现他勇敢精神,时时以国家利益和国家尊严为重的高尚品质。

⑵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因为赵王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推辞”的意思是廉让不干。

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为他鼓瑟,并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在这关键时刻,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画出重点词句,可抓住“生气极了”“请秦王击缶”“拒绝”“再要求”再拒绝“跟您拼”等词语,指导朗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2课时(教案)

《将相和》教学方案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2.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大家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

但是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检测,我发现有些同学对细节的关注还不够,印象不深。

下面我们用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然后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预设: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一块和氏璧。

秦王也想得到这块无价之宝,就假意说要用十五座城池交换。

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他不辱使命将和氏璧带回赵国。

过了几年,蔺相如陪同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见。

其间,蔺相如不畏强暴,据理力争,使赵王免受侮辱。

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列老将廉颇之上。

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处处主动避让。

后来廉颇终于醒悟,脱下战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最后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同心协力保卫国家。

2.课文回顾教师提问:本文主要讲解了几件事?分别什么?点拨:本文主要讲了三件事情,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聚焦课文内容: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成表格,并利用表格,详细复述课文内容。

2.探究方法(1)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2)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表格的提示,详细复述课文内容。

(3)小组汇报,展示“讲故事”。

3.探究活动(1)请你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填写下列表格。

预设:(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根据表格的提示,详细复述课文内容。

(3)小组汇报:展示“讲故事”。

讲得不清楚的地方,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大家一起评议。

提示听的同学关注以下方面:有没有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没有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讲。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将相和》这篇诗,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互动探讨,增强学生的社会和文化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协力创作一首古体诗,巩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难点:1. 学会分析《将相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学会运用古体诗的形式和语言写作一首古体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将相和》的诗歌材料、幻灯片、小黑板。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幻灯片或小黑板,展示《将相和》的标题,简要介绍该诗与将相才能的关系,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歌咏制度和权力运行的思考和讨论。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默读《将相和》。

2. 针对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以及适当的背景介绍。

Step 3:文学鉴赏(1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小黑板,介绍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如比喻、拟人、对仗等。

2. 引导学生发现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并进一步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4: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学生分为小组,并要求每个小组合作创作一首古体诗,题材可以包括对名人、名画、名景等的赞美或借景抒发情感。

2.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3. 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创作,并准备好进行展示。

Step 5: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创作的古体诗,并解释诗中所用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 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论和提问,展开互动交流。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6课《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五:速读故事,体会人物形象【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快速默读的方法抓住重点语句,在读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运用比较阅读,前后关联的方法,能较快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按照上节课所学的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再次快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完成下表。

2.教师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3.教师小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故事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最后一个故事的起因。

然而,只了解故事的情节还不够,因为《史记》最成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它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刻画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们这节课就来读一读课文中的人物。

二、速读故事,品析人物特点。

出示问题,引导思考: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结合具体事例,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特点,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

(一)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

1.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我们应该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

2.出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引导交流。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提问: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预设: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

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有超过一般人。

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2)蔺相如看这情形……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预设: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以城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毛病,巧妙地把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机智。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将相和》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将相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和谐相处的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解读《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由表及里,把握《将相和》体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谈论一些相处相和的例子,引入本课的主题:“将相和谐”。

例如,可以提问:“你们都见过哪些人或事情能够和谐相处?”“为什么和谐相处很重要?”“如果有冲突或矛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和解?”等等。

2. 阅读理解(2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将相和》的文本,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如作者和创作背景等。

学生阅读文本,并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予一些指导和解读。

3. 分析讨论(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理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以下是一些问题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怎样的?- 故事背后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内涵?- 对比《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你有什么感悟?- 你认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 总结概括(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学习到的知识点和理解,回答以下问题:- 《将相和》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怎样做到和谐相处?5. 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其他与和谐相处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家庭和睦、《水浒传》中的义气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一个与和谐相处相关的题材进行创作,例如写一篇短文、设计一幅海报等。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

《将相和》教案5篇第一篇:《将相和》教案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国家还没有统一,处在战国七雄时期,七国有秦、楚、齐、燕、赵、魏、韩,其中秦国的势力最强大,经常欺负其他国家,与他相邻的赵国是一个弱国,经常遭到秦国的威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1、师:课前安排大家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先来看一下题目:将是指,相是指,和的意思是。

将是廉颇,相是指蔺相如,和的意思是和好。

2、既然是和好说明以前他们俩的关系怎么样?(不和)3、那么从题目来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篇课文讲的是廉颇和蔺相如从不和到和好的故事。

4、那么通过预习你对课文的内容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吗?分别是那几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师板书)三、品读感悟(人物形象、故事内在联系)(一)品读“完璧归赵”感受人物形象。

1、指导学生大声地把课题读一遍。

指导提问: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不和?2、学生品读原因,讨论交流。

3、顺势指导学生明白蔺相如能官居廉颇之上,靠的不是一张嘴,而是过人的本领和胆识。

4、那蔺相如究竟有什么本事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指导学生品读相关语句,讨论交流,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5、指导学生生表演“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二)导读“渑池之会”感受人物形象。

1、师:那同学们再想想蔺相如凭借他的机智勇敢战胜了秦王,秦王没有得到梦寐以求的和氏璧,他会善罢甘休吗?看看秦王是怎样报仇的?蔺相如又是怎样应对的?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3、蔺相如的几次要求均遭到秦王拒绝,他又是怎样做的?4、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朗读领悟,感受蔺相如的勇敢、不畏强暴。

将相和第二课时的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的教案

将相和第二课时的教案教案标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记忆《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通过朗读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掌握《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角色扮演能力。

教学准备:1. 《将相和》的故事内容和相关图片。

2. 学生课本和练习册。

3. 角色扮演道具(如帽子、披风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 (5分钟)1. 与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引导学生回忆《将相和》中的关键场景和对话。

Step 2: 学习新知 (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将相和》第二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呈现相关图片。

2. 教师朗读第二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跟读。

3. 学生分组,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模仿对话并表演出来。

4.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并记忆第二部分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Step 3: 拓展活动 (15分钟)1. 学生自由讨论《将相和》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竞赛,通过问答形式检查彼此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自由发挥,编写故事续写,继续发展《将相和》的故事情节。

Step 4: 巩固练习 (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和练习册上与《将相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逐一批改学生的练习,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Step 5: 总结归纳 (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顾《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家中阅读相关历史故事或书籍,拓宽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讲,分享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现。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其对《将相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参考文本)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第二课时教案(参考文本)一、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通过读书,学生马上知道这是在向我们交待时代背景。

这一句话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

因为它是后面三个故事的总起因。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它的重要性。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通过默读,学生知道: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让同学联系文章的第一句去思考,“秦国最强”中的“最强”是最为强大的意思,“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说明秦国以强欺弱,非常专横。

然后再让同学想一想赵王为什么着急。

同学们如果认真读书就会发现第3自然段直接介绍了赵王着急的原因。

因为赵王深深地知道秦王以城换璧是假的,只不过想把无价宝骗到手,如果赵王把和氏璧送去给秦王,秦王当然不会像信上说的那样把15座城给赵王,只能是白白吃亏,轻易地就让秦王占到了便宜。

但如果不按秦王信中说的那样去做,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进攻,到时遭殃的还是赵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赵国的群臣才束手无策,赵国因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对策才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联系上文,同学们知道蔺相如是在赵王与众臣“为难”的时候出现的。

因为大家都觉得很为难,而蔺相如知难而上,由此更能突出他的机智勇敢的精神。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时候,先抓住“想了一会儿”这个词,使同学们理解他在想什么,其实他不是在想去不去,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

接着让同学反复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抓住“愿意去”。

体会出蔺相如的勇敢。

然后分析了两种可能性和两种动作。

“如果真的……换,就给……”、“如果不肯……一定……送回”,这两句话运用了两个复句,都是假设关系的,说明他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对策也设计好了。

“一定”一词让我们看出了蔺相如的胸有成竹。

最后体会“理屈”,就是“理亏”的意思。

这也是蔺相如故意造成的一种局面,迫使秦国不能出兵,也使赵国由现在这种左右为难的被动局面,转成主动的局面。

这些地方充分说明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也表现出了他超人的智慧。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在指导学生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先让学生体会出秦王是怎样喜欢和氏璧的。

通过读第8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学生马上会找出“双手捧”、“一边看一边称赞”这说明和氏璧的确是个价值连城的宝贝,连见多识广的秦王都这样爱不释手,更可知它的价值。

“绝口不提”一词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再体会一下,秦王“骗宝”的丑恶嘴脸一下子暴露在我们面前。

这也是在蔺相如动身前大家早就估计到的。

正是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蔺相如才会有下面的表现。

看到秦王无意拿城换宝,蔺相如想出了宝玉有瑕的办法把玉要回。

他先是“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一言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把和氏璧又交给了蔺相如。

这时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这一部分要抓住“捧”、“退”、“靠”、“站”这几个动词,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和勇敢。

接着再读蔺相如的话,先抓住“理直气壮”,让同学理解他的勇敢;他的一番话,又表现了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在秦王假意应允以城换宝以后,相如又是怎么做的呢?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几句话我们就知道了,他要求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把和氏璧交出来。

针对第一道小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读、思、议、品味重点词句。

如三次说话:第一次,假借指“毛病”要回玉,说明他机智;第二次,“理直气壮”揭穿骗局,说明他勇敢;第三次,“大大方方”讲明原因,说明他机智勇敢。

另外,抓住“捧、退、靠、举、撞”等动词,去理解其机智、勇敢的品质。

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上文有了较深的理解,同学们马上明白捧玉撞柱是假,逼迫秦王应允是真。

因为前面讲过秦王对宝玉爱不释手,所以他绝不会眼看着宝玉被蔺相如抱着撞碎在柱子上,这也是蔺相如机智之处。

他要求举行典礼,其目的有两个,一种就是真的造成这种声势,让世人都知道秦与赵国以城换宝;另一个目的是拖延时间,好派人把宝玉及时送回国。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蔺相如的认识。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其实是想让同学们了解到蔺相如勇敢、机智,而秦王则理屈、贪婪,所以处处被动。

教师归纳:秦王爱宝,绝口不提给城;相如假说有瑕,把玉要回。

秦王怕玉碎,假意答应让城。

相如一面要求典礼,一面暗中派人把宝送回。

最后,秦王不得不放蔺相如回国。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读了第10自然段,同学马上回答出:“完璧归赵”。

这时教师板书这个成语,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是什么意思。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

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事情的起因是:赵王赴秦王之约,去渑池相会,并带相如一起赴约。

事情的经过是:渑池会上,相如勇斗秦王。

事情的结果是:他们顺利返回赵国,赵王封相如为上卿。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渑池会上,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赵王因为惧怕秦王,所以不好推辞。

“推辞”的意思就是谦让不干的意思。

于是为秦王鼓了瑟。

而秦王却得寸进尺,还让人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很显然,这说明同为大王,秦王与赵王是不平等的,秦王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势力指挥赵王,而赵王的地位就低于秦王,这对赵国当然是个奇耻大辱。

因此,在这关系到国家荣辱的关键时刻,蔺相如挺身而出,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抓准描写蔺相如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使学生理解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精神。

可抓住“生气极了”、“跟您拼了”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出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抓住秦王怕死的弱点,以死相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

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做法,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粉碎了秦王的阴谋,表现了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秦王又没有占到赵王的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只好放赵王回去了。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渑池之会。

赵国又占了上风,蔺相如又立新功,封为上卿,这是渑池之会的结果。

这里蔺相如当然起了决定作用,但廉颇的功劳也不能忽视。

因为在背景介绍时同学们已经了解到,廉颇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大将军,他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战功。

秦王之所以放赵王回去,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廉颇在边境做好了准备,万一有什么情况,廉颇会拼力杀过来,保护赵王的,到时危险的是秦王。

因此说,赵王安全回国,廉颇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教师可告诉学生,加小标题,可以把故事高度概括成2个字,也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来概括,因此这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渑池之会”。

(5)教师小结:过渡。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蔺相如大智大勇,连连立功,职位比老将廉颇都高了,这样就引起了“将”和“相”之间的什么问题呢?学生可能说是“矛盾”,也可能说是“不和”,于是教师随机板书“不和”。

那么,在处理这场内部矛盾中,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呢?从中能体会出他的什么品质呢?请同学们自学第三大段。

(五)自学第三大段。

因为这篇文章的三个小故事结构相同,学生又有了前面学习的方法,因此自学起来不会很困难。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文章这一段主要写了廉颇和蔺相如,写了他们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事情的起因是: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廉颇不服气,总想寻机羞辱蔺相如。

事情的经过是:蔺相如处处避让,并对下人讲清了避让的原因。

事情的结果是:将相和好。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从词的本意上讲,“负荆请罪”就是背着荆条请求责罚、赔礼道歉的意思。

因为廉颇居功自傲,与蔺相如闹不团结,而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避让廉颇。

他的那些深明大义的话和处处避让的行为深深地感化了廉颇,使他觉得自己心胸狭窄、羞愧难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