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案例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案例世界上最著名的“质量管理学”不是起源于西方,而是起源于东方。
23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扁鹊见蔡桓公》和《魏文王问医扁鹊》——两则著名的典故,道出了质量管理的最高境界。
扁鹊因此被“现代商学”称为“质量管理学的祖师爷”,“扁鹊质量管理学”也成为世界质量管理学的源头和经典。
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我们的前辈总结了很多的经验,尤其是通过一些典故,生动形象地讲述关于质量的故事。
近日收集整理了6个质量典故,一起来看看,你从中是否有些启发。
质量典故之一:三种人路上有个坑,第一种人是等人掉进去后救人,第二种人是树立牌子,建立标识,第三种人是填埋了坑。
人们会感激第一种人,记住第二种人,忘记第三种人。
质量管理(QA)就是第三种人,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但领导反而看不到你的工作和成绩。
第一种人是被动质量管理,出了质量问题我来解决,此时老板看到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费用或浪费,花了老板的钱而又能得到老板的赏识和奖励,何乐而不为!第二种人是“绕道而行”,能避开问题却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虽然工作效率低了或成本大了,但是老板也能知道避免了质量事故,还是会得到老板的肯定。
第三种人是预防管理,化质量事故于萌芽之中。
以预防措施来保证产品质量,质量管理员(QA)就是第三种人,工作就是填坑,排除质量隐患,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但领导反而看不到你的工作和成绩。
质量典故二:麻雀虽小,五脏六肺俱全一个产品的质量,来源于技术、工艺、设备、原料等质量管理的综合,技术的因素是先天性的,是产品开发期的重点因素,而一旦产品进入成熟生产期,综合管理决定了产品的质量。
据统计,各种产品质量方面的事故,绝大多数都是人为的过错或是漫不经心引起的,而不是工艺的原因。
技术管理要有科学的态度,工艺参数的准确可靠,技术细微处的总结和积累;设备管理日常化,保证设备状态的完好,设备参数的准确可靠,我们要会“管设备”,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修设备,更惨的是往往设备还修不好;质量管理讲究全过程,原料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质量记录(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全面真实,生产记录是技术分析、总结、提高进步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质量分析、追溯的依据,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生产、卫生、记录”是GMP工作任务的三大块。
看看古人如何进行质量监管
看看古人如何进行质量监管作者:张嵚来源:《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9年第08期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更代表了中国制造的形象。
然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会时常看到,一些假冒伪劣产品和以次充好的山寨品牌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市场上欺骗消费者。
这不禁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让我们买到的东西“价廉”的同时也“物美”呢?关于质量监管,古人早就有了探索——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众所周知,产品质量安全中最马虎不得的就是食品安全,买错东西可以退,吃错东西会“要命”。
因此,从周朝起,历朝历代对于这件“要命”的事就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据《礼记》记载,周朝时,不单是没有成熟的蔬菜瓜果禁止提前上市,就连不在狩猎季节猎到的动物也一律不准在市面上出售。
如果被查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不过,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所以食品造假的水平也不高。
到了唐朝,经济繁荣、技术进步,食品造假就开始“群魔乱舞”了。
因此,唐朝颁布了严刑峻法来保障食品安全。
《唐律疏议》规定:商家如果发现食品变质过期,必须立刻焚烧,一旦有人食用该变质食品中毒,商家至少要被判一年徒刑;而若食客中毒死亡,那么商家就会被判绞刑处死。
唐朝的这条硬规矩被历朝历代沿用,明清时作了修改,更加严厉:绞刑改成了杀头,而且不一定非要闹出人命才会被判死刑。
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北京东四大街有个卖猪肉的王老板,顾客吃了他家的肉立刻上吐下泻,这个王老板便被官府直接判了斩立决。
另外,就算不出人命,食品掺假一旦被查出,也绝不会只罚几个钱了事。
明朝的法律规定,卖家往肉里注水或往粮食里掺沙子,最轻要打八十大板。
古时对于食品安全的管理如此严格,那违法者如果犯了事又畏惧惩罚,脚底抹油跑了怎么办呢?自从宋代起,中国就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行会制度,每家店面开业都有行会的人连带担保,如果肇事者跑路,行会的担保人和行首就得代为受罚。
行会的担保人为了不“背锅”,就会盯紧商家,商家如果出了事想跑路,简直就是作茧自缚,自己撞到了枪口上。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一、问题的提出质量管理体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可以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更体现在它能够创造推动质量长期稳步提升的良性质量环境。
中国当前面临的严峻的质量问题使得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更具紧迫性。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品的质量水平总体上呈稳定上升趋势,但各行各业(食品、药品、建筑、家电、家具、汽车、电子、网络等等)的质量事件频发,甚至一些知名品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也屡屡曝出质量缺陷,危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
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后面临的压力进一步暴露出国内质量管理体制的缺陷,中国制造的“毒玩具”、“毒饺子”、“毒奶粉”等在国际市场上风波不断,导致“中国制造”一度在西方成为“质量低下”乃至“危险”的代名词,与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以产品质量闻名于世的境况形成了巨大反差。
不仅如此,一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也出现了频繁的行为失范现象,可见质量问题不应简单地归咎于企业自身,更与国家质量管理体制这一大环境密切相关。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制是解决中国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
[JP+1]由于质量管理体制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反观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无疑可以为当前质量管理体制的建设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古代质量管理体制,这些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其一,对古代手工业生产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的研究,邹依仁(1988)以《考工记》《武经总要》《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文献为依据评述了先秦、宋代、明代和清代的质量管理方法,丘光明(1996)对先秦诸子百家的质量管理思想、保证手工产品制作质量的具体管理措施和质量管理法规进行了逐一分析;其二,对古代市场质量管理体制的研究,周明星(1995)以《周礼正义》为据考察了先秦市场管理中的各级职官设置,蒋铁初(2005)对唐代市场管理法律关系的主体、市场管理的内容及其为我国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带来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田璐(2007)以政策规定、行政管理及其实施背景为维度对唐宋市场管理政策进行了探讨,凌蕊苹(2008)考察了明朝律典中的市场管理法制;其三,对于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宏观性观照,宋京军(1989)通过追溯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对古代质量管理制度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
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
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
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一、关于中国古代名家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思想家,有着极为丰富的管理思想。
其中,老子、孔子、商鞅、孟子、孙子、管子的管理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老子是先秦道家学说的创始人。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不仅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而且也包含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多方面的社会及国家管理思想。
诸如“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等许多思想对中外管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
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古代先贤们总结了许多管理理念和技巧,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1. 以人为本:中国古代管理者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认识到,只有关心员工的需求,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2. 知人善任: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识别和选拔人才,根据每个人的特长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
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 诚信为本:诚信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只有讲信修睦,才能赢得下属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事业的发展。
4. 刚柔并济:中国古代管理者善于运用刚柔并济的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既注重严格执行制度,又注重关爱员工,从而实现有效管理。
5. 与时俱进:中国古代管理者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调整管理策略。
他们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技术,以提高管理水平。
6. 善听谏言:中国古代管理者重视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善于集思广益。
他们深知,多方面的意见有利于更好地决策,避免失误。
7. 修身齐家:中国古代管理者注重自身修养,认为良好的品德和素质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同时,他们还关注家庭建设,认为家庭和睦有利于事业的成功。
8. 平衡和谐:中国古代管理者追求平衡和谐的管理境界。
他们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团队内部的和谐稳定,从而为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总之,中国古人的管理智慧丰富多彩,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汲取古人的智慧,将其应用于现代管理实践中,以促进个人和组织的成长与发展。
中国古代关于食品质量管理略述
中国古代关于食品质量管理略述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新闻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故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时代,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食物的重要性。
民谚云“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管子·牧民》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政府而言,保障百姓食物的充足及饮食的安全对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虽然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今日相比,但历朝历代均制定有相关法律规范来保障食品质量,同时,商人在“诚”、“信”等传统商业道德影响下也注意保障所出售的食品质量,相关商业组织在维护食品质量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在食品销售市场亟待规范、食品安全需要用法律手段加以保护的今日,中国古代在食品安全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为我们保护食品安全及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工作提供了不少可借鉴之处。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饮食的洁净及卫生是传统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论语乡党》孔子认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物腐败变质以及不清楚来源的食物均不食用,由于古代食品保管技术原因,对于祭祀所用之肉,三日之后因为可能已经变质,便也不再食用。
古人对于饮食安全卫生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除传统饮食文化注意饮食安全之外,政府对于食品安全也相当重视,国家也制定了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规范,用刑罚手段来保障食品质量。
纵观中国古代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定,其内容主要包括保护统治者阶层饮食安全及规定市场交易食品质量。
一是对皇帝、政府官员食品安全的保障。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皇帝的饮食有特定官员负责,食物的卫生及安全由国家法律加以特别规定。
质量相关古典文献
质量相关古典文献
摘要:
1.质量相关古典文献的重要性
2.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实践
3.古典文献中关于质量管理的经典著作
4.古典文献对现代质量管理的启示
正文:
质量相关古典文献对于了解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许多文献中进行了记载和阐述。
这些古典文献为现代质量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实践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都对质量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儒家主张“精益求精”,强调不断完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通过自然法则来管理质量,让产品质量自然而然地达到最佳状态。
法家则主张制定严格的法规和制度来管理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古典文献中关于质量管理的经典著作包括《周礼》、《管子》等。
《周礼》详细记载了古代官府对产品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制度,为后世质量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管子》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论述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古典文献对现代质量管理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古典文
献强调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其次,古典文献提倡不断改进和创新,追求产品的卓越品质。
再次,古典文献主张运用制度和法规来管理质量,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最后,古典文献强调领导者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认为领导者的质量观念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
总之,质量相关古典文献为现代质量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经验。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
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1. 引言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管理管理制度在维护社会秩序、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的演变、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 管理制度的起源管理管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中,君主与臣民之间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君主通过制定管理制度来管理国家和臣民。
这些管理制度通常包括职位制度、官员考核制度、税收制度等。
这些制度不仅帮助君主管理国家,还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3. 管理制度的演变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管理管理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最重要的管理管理制度是皇帝的刑法和封建官制。
这些制度通过法律和官员来实施管理,以保证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管理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进。
在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引入使得社会地位的提升与个人才能的选拔更加公平。
此外,唐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管理制度创新,如户籍制度、考试制度等,这些制度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4. 管理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强调家族道德和稳定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管理制度强调了家族内部的和谐和稳定,以保证社会的秩序。
其次,中国古代的管理制度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推行。
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管理制度往往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强调道德和仁爱的价值观。
此外,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还注重官员的选拔和考核,以确保国家的良好治理。
5. 管理制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国古代管理管理制度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管理制度帮助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通过管理制度,政府能够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确保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管理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管理制度,政府能够对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规划,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孙子兵法与质量管理
孙子兵法与质量管理孙子兵法与质量管理一、概述《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经典著作。
随着历史发展,它的指导思想已经不仅仅限于军事的简单意义上,它已经在政治、经济、外交、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世纪60年代,日本将《孙子兵法》引进了企业管理。
日本学者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个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
二、一个基本点:质量为企业之本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质量,是一个企业的大事。
它从根本关系着企业的存亡,企业的管理者不能不深入了解。
虽然现在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间比拼着质量、成本、周期、服务,但归根结底质量是决定因素。
成本再低、交货再迅速、服务再周到,没有过硬的质量最终无法得到消费者认同。
根据美国在80年代的调查结果,在“顾客为什么更换产品品牌”这一问题上结果如下:——1% 造成顾客或用户伤亡——3% 由于厂家改变了销售/服务地点——5% 因为他人劝说而另找厂家——9% 竞争对手争夺——14% 顾客对销售公司的服务不满意——68% 顾客对厂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不满意由此可见顾客对产品质量是第一位选择。
时至今日,质量不仅仍然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出发点和企业争夺消费者的战场,而且产品质量的好坏已经成了民族素质的代言词。
三、关于质量的两种思考:战与非战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导原则应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能使敌人举军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军的次之;能使敌人整卒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伍的次之。
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
“ 中 国制造 ” 一度 在 西方成 为 “ 质 量低 下” 乃 至“ 危 险” 的代 名 词 , 与 中 国古 代尤 其是 盛 唐 时期 以产 品 质量
闻名 于世 的境况 形成 了巨大 反差 。不 仅 如此 , 一些 跨 国公 司 进入 中国市 场 后 也 出现 了频 繁 的行 为 失 范
现象 , 可见 质量 问题 不应 简单 地归 咎 于企业 自身 , 更 与 国家质 量 管理体 制这 一 大环境 密 切相关 。建 立健
全 的质 量管 理体 制是 解决 中国质 量 问题 的根本 途径 。
*黄 文 杰 , 武汉大学艺 术 学 系 , 邮 政 码 : 4 3 0 0 7 2 , 电 子 邮箱 : j e n — s p l e n d i d @ wh u . e d u . e F l 。 本 文 为 科 技 部 公 益 性 行 业 科 研 专 项 ( 2 O l 2 1 0 1 1 7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感 谢 匿 名 审稿 人 的 建设 性 意 见 , 文 责 自负 。 、
由于 质 量 管 理 体 制 的 发展 具 有 很 强 的历 史 延续 性 , 反 观 中 国古 代 质量 管 理 体 制 无 疑可 以 为 当前 质 量 管 理体 制 的建 设 与改 革 提 供 有益 的借 鉴 。 自二 十世 纪 八 九 十 年 代 以来 , 学 界 开始 有 意 识 地 关 注 古 代 质 量管 理 体 制 , 这 些 研 究 可 以归 为 以下 几种 : 其一 , 对 古代 手工 业 生 产 质 量 管 理 制 度 与 管 理 方 法 的研 究 , 邹依仁 ( 1 9 8 8 ) 以《 考工记》 《 武 经 总要 》 《 梦溪笔谈 》 《 天工开物》 等 文 献 为 依 据 评 述 了先 秦 、 宋 代、 明代 和 清 代 的质 量 管 理 方法 , 丘光明( 1 9 9 6 ) 对先 秦 诸 子 百 家 的质 量 管 理 思 想 、 保 证 手 工 产 品制 作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
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研究进展综述摘要:中国质量管理的源头可回溯至商周时期,但长期以来对其研究相对分散,缺乏全面系统的回顾。
文章对传统质量管理典籍文献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梳理,基于微观和宏观两种研究视角,从中国古代产品质量状况、质量管理及相关制度、质量思想文化等三个层面展开分析。
中国古代产品质量总体趋于上升状态,但行滥现象屡禁不止,这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紧密相关。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政府、生产组织、行会等相协调的质量管理体制,设计了一系列质量管理手段,形成了一整套直接或相关的质量保障制度。
还对中国古代质量管理的历史分期、典籍文献、文化思想及现代化转化等方面研究做回顾。
关键词:质量管理;产品质量;质量文化;综述一、研究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走向市场,政府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鼓励企业从事自主生产经营,欧美日较为成熟的质量管理方法纷纷涌入中国。
这一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为向国外学习阶段,1985-1991年为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92年以来为实施质量认证阶段(Jin-HaiLi,2003),其他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引入中国。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中国质量管理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引进和采用质量管理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产品质量水平,中国制造迅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尽管政府和企业为质量的改进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却一直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尴尬事实:假冒伪劣现象始终屡禁不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都饱受其苦,中国制造为此而蒙羞,特别是三鹿奶粉等恶性质量事件,引发中国产品的信任危机;另一方面,全面质量管理、质量认证体系等在中国的推行仍旧面临着很多问题,即引进的质量管理在中国的情境依赖、成熟度特别是实践适应性的问题(陈强,1989;姜鹏等,2022;苏秦等,2022;宋永涛,2022)。
在这样的历史形势下,社会各界对中国制造产品质量普遍质疑,由此滋生对国外发达国家产品质量的神化倾向,各种海淘和代购风起云涌,成为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进程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质量控制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质量控制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质量控制是古代中国传统手工作坊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古代中国,手工业是占据了整个经济生产的绝大部分,而且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和标准,其中包括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
一、工艺纯熟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工艺纯熟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质量控制措施之一。
古代工匠在学徒期间,就必须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并且十分注重经验的传承。
当工匠的手艺到达一定的水平时,他们才能独立制作出具有高质量的产品。
这种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所得到的工艺纯熟,保证了古代中国手工业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并成为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核心。
二、严格的质量要求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严格的质量控制要求也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之一。
在制作过程中,工匠们必须要按照要求进行严格的工艺标准,从每个小环节上严格把控。
比如,在陶瓷制品制作中,工匠们必须要坚持每一道工序的温度、时长等条件的要求,如果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工匠们还会运用一些简单的手段,比如观察颜色、质地等来判断是否达到了质量要求。
三、品牌意识古代中国手工业中的品牌意识也非常强烈,这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古代工匠们在制作产品时,会在产品上标注自己的名称和地址,即使在跨区域销售中也能让顾客能够找到制造者和卖家。
这样,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顾客就可以直接找到制造者,为自己的权益维权。
这种品牌的内在纯熟,使得工匠们对产品质量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信誉追求。
四、严格的质检制度古代中国的手工业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质检制度,每一次产出的产品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质检才能上市销售。
这些质检标准和流程,都是经过千百年来不断的积累和总结,从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质检制度。
一旦发现产品有质量问题,即使是在销售阶段,工匠们也会及时妥善处理,并且保证修复后让顾客满意。
总之,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质量控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一定的水平,不仅仅只是在工艺层面上的掌握掌握,同时还延续到了品牌意识、质检制度等层面。
古代对工程质量管理比较典型的方式
古代对工程质量管理比较典型的方式古代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典型方式工程质量管理是指在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通过科学的方法、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控制,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既定标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在古代,虽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但古人在工程质量管理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
本文将以古代对工程质量管理比较典型的方式为主题,分别从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工程验收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程规划阶段在古代,工程规划是确保工程质量的第一步。
古人注重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包括选址、用地、设计等方面的考虑。
例如,古代修建宫殿、陵墓等大型工程时,往往会选取风水宝地,以确保工程的稳定和吉利。
另外,古人还注重对工程项目的用途和功能进行规划,确保工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二、工程设计阶段在古代,工程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古人在工程设计方面注重细节和精确度,以确保工程的稳定和耐久。
例如,在修建大型建筑物时,古人会进行精确的测量和计算,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和比例符合工程要求。
另外,古人还注重工程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例如使用优质的石料、木材等,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和寿命。
三、工程施工阶段在古代,工程施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
古人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例如,在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时,古人会组织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员,进行分工和协作,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另外,古人还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例如使用严格的工艺和施工方法,防止出现质量问题。
四、工程验收阶段在古代,工程验收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
古人注重对工程项目的全面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工程的合格和安全。
例如,在修建大型桥梁时,古人会进行严格的结构和质量检查,确保桥梁的强度和稳定性。
另外,古人还注重对工程项目的使用和功能进行评估,例如测试水利工程的灌溉效果、宫殿的舒适度等,以确保工程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古代对工程质量管理的方式虽然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古人注重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的各个环节,通过精确的计算、严格的要求和有效的控制,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预期标准。
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是指古代社会对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和规范。
古代中国人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因为食品与人民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
古代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旨在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这些管理措施具有鲜明的特点,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对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概况,然后重点分析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包括其制度、监管和控制手段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古代食品安全管理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现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揭示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精髓,并对现代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通过这样的文章结构,希望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从而为现代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通过对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概况、特点以及影响进行深入剖析,来总结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特点和重要影响。
同时,结合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现代食品安全管理提出启示,展望未来食品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现代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食品供应安全、健康。
2.正文2.1 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概况古代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在古代,食品安全管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食品生产:古代中国注重农业生产和渔业,对于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食品的生产有一定的管理规定。
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古代中国制定了关于农作物的种植、施肥、灌溉等规定,以确保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质量管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下面就质量管理的发展史进行详细的论述。
古代的质量管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工艺生产中。
在古代,手工业是主要的生产形式。
由于生产和质量控制都由手工操作完成,控制和保证质量的主要方法是由人工完成,并且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监控和管理机制,因此质量管理较为简单。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业生产,使得生产规模得到了扩大,质量问题也开始显现。
这时,质量管理开始注重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监控,注重技术制度和验收标准的建立。
同时,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企业开始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
20世纪初,大规模生产开始出现,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此时,统计学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来判断产品质量的统计特征,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质量管理开始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包括质量计划、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评估等环节。
二战后,企业面临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全面质量管理(TQM)概念的提出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TQM主张从生产到服务全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应注重质量,质量不再是单一部门的责任,而是全员参与的事项。
TQM强调从源头上避免缺陷的产生,注重过程控制和错误预防。
此外,TQM还注重持续改进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反馈和总结,改进业务流程和管理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日本的质量管理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尤其是丰田生产方式的提出,将质量管理理念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中,通过精益生产和及时生产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提高质量和生产效率。
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企业能更直接地获取消费者的需求和反馈信息,能够更加精确地调整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企业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更好地发现和解决质量问题。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
市面的规定 。 《 考工记 》开头就写到 等 。由于兵器 的质量是决定冷兵器 时 适应了唐代 的市场发展速度 ,对唐代 “ 曲 面 孰 , 以 饬 五 材 , 以辨 民 代战争胜负的关键 ,因此质量管理就 商 业繁 荣起着 不 可估量 的 作用 。此 审 唐律疏议 ・ 杂律门 》中还 器 。”所谓 “ 曲面孰” ,就是对当 更 加详 细严 格 。如对 弓箭 ,就 分 三 外 ,例如 《 审
随 着 时代 的进 步 ,我 们 的 祖先 不 “ 唐代 三 贾 均市 进 一 步 典制 化 。唐 物勒工名 ,以考其诚 ,工有不 当, 断 地 创造 着 高 质 量 的产 品 ,特 别是 青 必 行 其罪 ,以究 其情 。 ” 的记 载 。其 朝 由市 令 掌 管 物价 ,实 行 三贾 均 市 。 铜 器 的 出 现 。 其 首 先 应 用 于 兵 器 方 内容 是在 生 产 的 产 品上 刻 上 工 匠或 工 “ ”指 价 格 , “ ” 是城 市 商 业 活 贾 市 面 ,世 人熟 知 的越 王勾 践 剑 就 是 当 时 场 的名字 ,并设置了政府 中负责质量 动集中的地方 ,市场上物价管理依产 最 负 盛名 的宝 剑 之 一 ,经 历 了千年 历 的官员职位 “ 大工尹 ”,目的是为 了 品质 量 高 低 优劣 划 分 三 种价 格 ,均衡 史 依 然锋 利 如 昔 ,可见 我 国古 代 的青 考 察 质量 ,如 质 量不 好 就 要 处罚 和 治 市 场 贸易 价 ,即三 贾 均 市 ,是 唐 京都 铜 制 作质 量 的水平 。 罪 。首先 提 出用 “ 勒工 名 ”质 量 负 诸 市令 管 理 商 品交 易 市 场货 物 价 格 的 物
在五谷与于水果不成熟 的时候是不允 县工业产 品进行质量抽验的制度 。同 这种 宏 观 的 调控 并 非 只 能被 动 适 应 供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论文作者:李攀][免费论文源自:现代企业2011年8期] 在我们往往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回顾历史,总能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和答案。
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发展自己的质量管理道路。
我们中华民族追求高质量的历史源远流长,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做法自古就有。
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朴素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意识,当时石器不仅按照不同的功能、用途进行制作,而且对于石器所用的石料进行筛选选择,对加工出来的石器产品还要进行简单的质量检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创造着高质量的产品,特别是青铜器的出现。
其首先应用于兵器方面,世人熟知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宝剑之一,经历了千年历史依然锋利如昔,可见我国古代的青铜制作质量的水平。
《礼记》记载了周朝对食品交易的规定,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质量的记录:“五谷不分,果实未熟,不粥于市。
”其内容是,在五谷与于水果不成熟的时候是不允许贩卖的。
《考工记》,作为一部官书,是周王朝关于各种器具制作标准及工艺规程的具体规定,其中也有数条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残劣次品不得流入市面的规定。
《考工记》开头就写到“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所谓“审曲面埶”,就是对当时手工业产品作类型和规定的设计。
“以饬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
“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
从上述有关周朝的管理来看,西周对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是相当重视的,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质量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秦代兴建的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中仅存于世的。
度量衡的统一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这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对产品质量所做的积极努力。
“书同文,车同轨”致使中国文字不断层,铁路现今依然继承古法。
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标准化大师”实属当之无愧。
大唐工程质量管理
大唐工程质量管理一、引言大唐工程以其先进的技术和严格的质量管理而闻名于世。
在大唐时期,工程质量管理被视为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重要工作,因此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本文将从大唐时期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天的工程质量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大唐时期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在大唐时期,工程质量管理制度是非常健全的。
为了建造以长安为中心的大规模工程,大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法规和标准,明确规定了工程施工的流程、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大唐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来监管工程质量,确保工程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施工。
大唐时期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制定质量管理法规和标准:大唐政府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制定了相应的质量管理法规和标准,明确规定了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验收标准和质量控制措施等内容。
2. 建立质量管理机构:大唐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负责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这些质量管理机构在整个工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工程质量的达标。
3. 实施质量监督:大唐政府设立了专门的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监督机构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抽查,确保工程按照质量标准要求进行施工。
4. 进行质量验收:大唐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验收机构,对工程施工后的质量进行验收。
验收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对工程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
以上是大唐时期的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这些制度在当时的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障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三、大唐时期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在大唐时期,工程质量管理标准是非常严格的。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大唐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工程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明确规定了工程施工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标准等内容。
大唐时期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施工技术标准:大唐政府根据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标准,明确规定了工程施工的材料选用、结构设计和验收标准等内容。
质量管理的中庸之道
质量管理的中庸之道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国人又具有的中庸特点,而这就给中国制造的质量管理添加了几分中国特色。
进而在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管理。
中国古代以及近现代有多位大师对中庸有过解释与评论。
其中,《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朱熹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而大师鲁迅《华盖集·通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此可以称之为“中庸文化”,而国之文化造就了人之“中庸文化”,同时,也早就了企业之“中庸文化”。
中国的质量管理人在此种“中庸文化”的作用下,极具中庸的思想和行动。
国企如是,私企如是,造成的中国质量的如此境地。
搞质量拼的是政治,搞质量赢的是人脉;搞质量需要在强者面前中庸,在弱者面前横行;我们经理有句名言就是,搞质量的要学会“扎针”,像护士一样扎针。
护士在护士长或者医生面前是柔弱可爱的小护士,而在病人面前却是严厉可怕的小护士,是要不断向病人扎针的人。
也许扎在前面胳膊,也许扎在后面屁股。
而只有在病人的针疼中,病痛才会逐渐痊愈。
倘若派来医生,给病人做个大手术,也许病人一命呜呼在手术台上;倘若派来道士或方丈,给病人做个祈祷,也许病人在经文声中去见上帝;当然也不乏病人病入膏肓,必须进行大手术,但此时的手术前,也是要做好身体检查和打针调理的。
这“扎针”其实即是中庸之道,若硬与强者火拼,造成的结果莫过于两败俱伤。
若与强者置之不理,则于职业道德所不能容忍。
所以,唯有中庸之道才能让质量生存和发展。
而“扎针”仿佛正好应了中医的调理之说,中医讲究用药不可过猛,不断进行调理以达到去除病根之效果。
扁鹊的大哥,治病于未现;扁鹊的二哥,治病于初始;而扁鹊治病于病发;而三兄弟中最有名气的就当属扁鹊。
中国的质量人属于哪一个呢?而我们在企业中又要扮演哪一个呢?根据“中庸”之道,紧急治疗正在病发的病人,并通过病发的案例,进行CAPA管理,即建立病人档案、对其他未病发人进行干预措施、对所有人进行教育训练;同时使用SPC或者其他方法,治病于未现和初始,即对所有人进行定期身体检查,并形成文件制度化。
怎么评价古代管理制度范文
怎么评价古代管理制度范文古代管理制度是指古代国家或政府对于人民和社会进行管理和控制的制度和机制。
这些制度包括政府组织、法律法规、行政管理、财政税收、军队编制、教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
古代管理制度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管理制度的背景、特点、效果和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背景评价古代管理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与古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秩序和稳定性往往面临诸多挑战。
因此,国家或政府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古代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管理制度的背景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政权的需求。
政权需要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政权的稳定和延续。
二是社会的需求。
社会需要一套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以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利益。
三是经济的需求。
经济发展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以调节资源的配置和市场的秩序。
四是文化的需求。
文化的繁荣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因此,古代管理制度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特点评价古代管理制度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古代管理制度的时代特色和社会特征。
首先,古代管理制度注重政权的集中和垂直管理。
在古代社会,政权的权威和地位非常重要,政府要通过管理制度来巩固和维护政权的稳定和延续。
因此,古代管理制度一般都是由中央政府或皇帝制定和实施的,具有较高的集中性。
其次,古代管理制度强调等级和权限的制衡。
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严格,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分配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古代管理制度在设计和实施时,往往需要考虑不同等级的利益和权力对称,以避免权力滥用和社会动荡。
再次,古代管理制度尊重传统和封建礼教。
古代社会以封建制度为基础,注重家族和血缘关系,注重传统和习俗。
古代管理制度一般都有很强的传统色彩和封建礼教的影响,以维护封建秩序和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质量管理
[论文作者:李攀][免费论文源自:现代企业2011年8期] 在我们往往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回顾历史,总能找到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和答案。
古人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简要的分析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借鉴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发展自己的质量管理道路。
我们中华民族追求高质量的历史源远流长,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做法自古就有。
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朴素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意识,当时石器不仅按照不同的功能、用途进行制作,而且对于石器所用的石料进行筛选选择,对加工出来的石器产品还要进行简单的质量检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创造着高质量的产品,特别是青铜器的出现。
其首先应用于兵器方面,世人熟知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宝剑之一,经历了千年历史依然锋利如昔,可见我国古代的青铜制作质量的水平。
《礼记》记载了周朝对食品交易的规定,这大概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质量的记录:“五谷不分,果实未熟,不粥于市。
”其内容是,在五谷与于水果不成熟的时候是不允许贩卖的。
《考工记》,作为一部官书,是周王朝关于各种器具制作标准及工艺规程的具体规定,其中也有数条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残劣次品不得流入市面的规定。
《考工记》开头就写到“审曲面埶,以饬五材,以辨民器。
”所谓“审曲面埶”,就是对当时手工业产品作类型和规定的设计。
“以饬五材”,是确定所用的原材料。
“以辨民器”,就是对生产出的产品要进行质量检查,合格者才能使用。
从上述有关周朝的管理来看,西周对市场上商品的质量是相当重视的,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后世的质量管理产生了很大影响。
秦代兴建的长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也是世界八大奇迹中仅存于世的。
度量衡的统一为提高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这也反映出我国古代对产品质量所做的积极努力。
“书同文,车同轨”致使中国文字不断层,铁路现今依然继承古法。
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标准化大师”实属当之无愧。
先秦《礼记》中“月令”篇,有“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
”的记载。
其内容是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的名字,并设置了政府中负责质量的官员职位“大工尹”,目的是为了考察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
首先提出用“物勒工名”质量负责制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监督的构想,是春秋时期秦国宰相吕不韦,经过四年多的不懈努力,率先在秦本土实行了:国家于每年十月份对各郡、县工业产品进行质量抽验的制度。
同时,还将各郡(省)县制造工业产品用的衡器、容器等,由“大工尹”统一进行年审。
凡不符合标准,不得使用,以保证产品质量能“功致”。
当时的手工业产品主要是兵器、车辆等。
由于兵器的质量是决定冷兵器时代战争胜负的关键,因此质量管理就更加详细严格。
如对弓箭,就分三类,并选择材料,以柏最好,对弓体本身的弹射力(几石)、射出距离、速度、对箭上的羽毛及其位置亦有具体规定。
这些都是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得来的。
秦朝能统一六国,这与其相对完备的军械质量管理制度密不可分。
《初学记》卷二七引《范子计然》曰“肃细文出齐,上价万二千,中价万,下价五千也。
资料记载表明汉代各地所出产品均存在上、中、下三等价格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应当也是按照质量的优劣粗细而定,这种情况并不是个案或者特例,而是非常普遍的了。
王莽时,第一次明确了三等价格制度,《汉书食货志》载“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价,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
唐代三贾均市进一步典制化。
唐朝由市令掌管物价,实行三贾均市。
“贾”指价格,“市”
是城市商业活动集中的地方,市场上物价管理依产品质量高低优劣划分三种价格,均衡市场贸易价,即三贾均市,是唐京都诸市令管理商品交易市场货物价格的一项制度。
三贾均市,就是由市场官员按商品质量优劣,每十天对物价进行调研、评估,确定三等价格作为市场的指导价和官方买卖的物价依据,这种宏观的调控并非只能被动适应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价格的调整,也可以刺激或限制商品供应量的增加,促进供需平衡。
唐代以三贾均市为基准的物价管理制度在继承旧制的基础上,更加规范化、合理化,适应了唐代的市场发展速度,对唐代商业繁荣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此外,例如《唐律疏议·杂律门》中还规定:测量工具必须每年8月接受检验,只有经过检验并带有检验印记的方可使用。
到了北宋,为了加强兵器的质量管理,专设了军器监。
军器监派员至各处制作院,指示制作的法式(规格、标准),将制作的优劣分为三等,作为各州制作院官员升降的依据。
为了改进兵器质量,军器监集合了各地的优秀工匠,交流经验,提高技术。
军器监还对军器的发明创造,采取奖励和推广的办法。
这些措施,对提高兵器质量、改造兵器性能。
起了积极地作用,并增加了产量。
当时的军器监总管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谈到了当时兵器生产的质量管理情况。
据古书记载,当时兵器生产批量剧增,质量标准也更具体。
如对弓的质量标准就有以下六条:
①弓体轻巧而强度高;②开弓容易且弹力大;③多次使用,弓力不减弱;④天气变化,无论冷热,弓力保持一致;⑤射箭时弦声清脆、坚实;⑥开弓时,弓体正、不偏扭。
这些质量标准基本上还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匠的实际操作技术,靠手摸、眼看等感官估量和监督的度量衡器测量而定,靠师傅传授技术经验来达到标准。
工人既是操作者,也是检验者,经验即是标准。
南宋由行会来把质量关。
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里,则提到了临安的各种食品市场和行会:米市、肉市、菜市、鱼行、南北猪行、蟹行、青果团、柑子团等。
投机分子仍常常使用“鸡塞沙,鹅、羊吹气,鱼肉注水”之类的伎俩谋取利益。
面对这样繁荣的市场,为了加强管理,宋代官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商铺、手工业和其他服务性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加入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
商品的质量也由各个行会把关,行会首领负责评定商品的成色和价格,充当本行会成员的担保人。
除行会把关之外,法律也继承唐律的规定,对腐败变质商品销售者予以严惩,但是行会的监管职能并不全面,并且小商贩们通常不加入行会,政府和行会对他们的控制就更加有限。
俗话说“小商道做事,中商道做市,大商道做人”。
而以德为根,以质为本更是大商家的优秀品质。
清朝大商家王炽就是坚持绝对质量,对自己货品质量绝对负责,对客户诚实忠诚,他的理念是做生意当然要赚钱,但是绝对不赚昧良心的钱。
一次,王炽手下一人突然发现草药已经开始发霉,很多伙计主张把草药卖掉,虽然发霉,但仍可以使用。
可王炽却命令伙计把草药拉到郊外烧掉了,使自己损失惨重。
在当时的时代,王炽能有这样的客户意识,质量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也为自己成为“清廷之国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代封建王朝,对产品都规定了一些成品验收制度和质量不合格后的处罚措施。
官府监造的产品一般都由生产者自检后,再由官方派人验收,而且秦、汉、唐、宋、明、清都以法律形式颁布对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处罚措施,如笞、没收、罚款和对官吏撤职、降职等处罚规定。
重视顾客需求,制定统一标准,产品责任制,质量惩罚制等等,既是前人的智慧经验总结,也是适用于今天的质量管理方法。
通过了解历朝的质量管理制度。
可见古人已经充分意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我们应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把质量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走出自己的质量管理之路。
(作者单位:中航工业第六三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