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史 第一章
2、绘画传播。譬如,有人在河中捕到了鱼,便 在河岸的沙滩上画下那种鱼的图画,以昭示后来人 在此捕鱼. 3、烽烟和旗鼓。主要用于传递军事号令。烽烟 用于示警,旗鼓用于指挥进退。 ‚战火连三处,烽 烟照五京‛便指于此.
4、木铎。《术· 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 徇于路‛。其中的‚铎‛,据贾疏云:‚皆以金为 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之则曰金铎‛。 据说三代周秦时期,有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在各地采 风。木铎成为早期新闻事业的象征. 以上传播活动和文字无关,有了文字以后,古代 的传播活动渠道、手段都更为多样化了。
二、唐代‚敦煌进奏院状‛ (1/3) ——世界上现存年份最早的原始报纸 证明唐代开始有报纸的物证是两份唐代的进奏院 状。 这两份进奏院状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 归义军节度史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 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这两份进奏院状又都长期被 封存于敦煌莫高窟,所以被称为‚敦煌进奏院状‛。 现在这两份进奏院状分别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 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西汉时代已经进入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当 时时效性较强、影响较大的文字传播载体,主要是 竹、帛和露布。 竹子劈成片称为简,简以绳相穿,称为策。简上 面可以用笔书字,传之四方。
帛即绢绸。古时只有达官贵人和宫廷才用得起。 露布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 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 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 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实效性、公开 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了。
第一节
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一、古代新闻传播溯源(1/2) 早期的新闻传播活动,从远古时代起,就已经 开始了。远古的人们结群而居,共同生活,共同劳 作,要生存,要发展就需要相互沟通、交流信息, 自然也就需要传播。 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山顶洞人使用过的经过加工 的海蚶壳,和青海民和县阳山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 代的陶制喇叭筒,都是远古先民进行社交和传播活 动的物证。
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1/3/10
.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1/3/10
.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2021/3/10
.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1/3/10
.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
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
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
——陈独秀
2021/3/10
.
11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
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021/3/10
2021/3/10
.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中国新闻传播史培训讲座演示课件(ppt39张)
❖ 1.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事 业的优良传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 2.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 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 3.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 4.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事业的历史知识。
6
❖ “新闻传播史有什么用?”
❖ “古为今用”,以史为鉴
隐含的历史哲学:
如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范长江《中国的 西北角》、黄远生、邵飘萍
"新闻者,史之流裔耳"(蔡元培) "报是现在的史,史是过去的报"(李大钊)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历史是新闻的定稿"(董桥)
12
从古代优秀的历史学家身上,至少可汲取 两点有益的内容:一是秉笔直书无所忌惮 的勇气,二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文笔—— 特别是那种讲故事的才能。
刘知几提出"才,学,识"(《旧唐书·刘子玄传》)。 章学诚说:“才,识,学,德四者中,以史德为
要。”(《文史通议》)。
13
三、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的历史
从大的方面讲,新闻史属于文化史,同时 又是通史的一部分;就内容而言,它包括 四大媒体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包括有关新 闻的演变的历史。
中国关于新闻史这门学科的研究建设始于 19世纪后期,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 一门显学。
15
邸报起源于何时?
关于邸报的起源,迄今有三种代表性 的观点:
一是汉代说,以戈公振先生为代表。 二是宋代说,以朱传誉先生为代表。 三是唐代说,以方汉奇先生为代表。 ❖我们持方汉奇的观点,采用唐代说。
16
新闻史学者——方汉奇
17
❖ 我国从唐朝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开 始出现朝廷官报,从那时起至今有1200多年 的历史,从主流媒体(即报纸)发展的情况 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程PPT课件
报刊数与报刊发行量逐年增加,全国邮发报纸总数1957 年为1325种、1958年为1776种。报刊品种开始增多,报 业结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党报系统增添了《红旗》杂志 等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理论机关刊物、党的县委机关报等 新品种,晚报、体育报、企业报、农民报、摄影报等各类 报刊大批问世。广播事业的发展,表现在一大批中等城市 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创建。
9
引进外 国经验 总结以 往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新闻工作经验被大量引进到中国 新闻界,成为中共党报理论发展的重要思想渊源。
在总结中共党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刘少奇、 周恩来以及杰出的党报工作者胡乔木、范长江、邓拓等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强调新闻工作必须坚持无产 阶级党性原则、遵循科学原则和方法、坚持新闻的真实 性原则、做“人民的公仆”。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1956年针对新闻工作存在的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等严重问题新闻界掀起了一场以人民日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毛泽东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是这次新闻工作改革976
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949— 1
13
大兴研 究之风
在国民经济陷入困境之时,毛泽东于1961年前后 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实事求是、联系实际、联系 群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得到恢复与发扬,新闻工作者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采写了雷锋、大 庆和焦裕禄等一大批有血有肉的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人 物与集体的典型报道。同时,新闻媒体还积极发挥传 承文化、传递知识和提供娱乐等多种功能。1960年底, 《人民日报》决定部分改版,增强报纸的知识性、艺 术性和趣味性。《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 杂志的“三家村札记”、《人民日报》的“长短录”等一批 高质量的杂文专栏应运而生。
《中国新闻传播史》二 共41页PPT资料
《遐迩贯珍》
1853年9月3日创刊;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伦敦布道会对华文教机关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出版,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 1856年5月1日停刊。 《遐迩贯珍》是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 文对照的目录,这是中文报刊的创举。 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各类广告并开始收 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总体上英国殖民主义者立场,但在报道中国内部消息时, 还是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万国公报》2
后期《万国公报》很少部分宗教内容;明确把 “开放”中国中上层人士的思想作为主要任务。 全录《京报》;报道中外新闻、西学知识、商业 信息,并增设了论说,演变为综合性杂志。 维新变法开始后,《万国公报》曾用大量篇幅刊 登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序》,对维新变法起了推 动作用。
上海的英文报纸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步取代香港成 为全国最大的外贸中心。 1960年代以前,香港外报影响力大;之后, 上海后来居上。报业的变化,实际上是上 海商业中心位置的反映。 1990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了《字林西 报》、《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 立的局面。
英国在向中国扩张势力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障碍。 当时清朝政府,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中外贸易 限制很严格。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服是经常考虑的一个必要手段;思想征服 具有更多的意义,而且易于进行。派遣传教士到 中国开展活动是当时情况下的良策之一。
传教士办报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刻刊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免费赠阅,传布于东南亚华人聚居区 编辑和主要撰稿人为米怜,其他还有麦都 思、马礼逊、梁发等。 米怜很注意研究和迎合读者;内容简短、 通俗、生动。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33年8月英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 外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 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 组成 宗教内容大为减少,科学文化知识增加了 许多,且多是实用技术。 增加了新闻和言论专栏。 雕版印刷,中国书式
005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堂PPT)
二、第一次国人办 报高潮的出现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知新报》,1897 年2月22日创刊 于澳门,康广仁 是创办人之一。
8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 运动与第一次 国人办报高潮
二、第一次国人 办报高潮的出 现
《国闻报》 1897年10月 26日在天津创 刊,严复是创 办人之一。
9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高潮 第三节 国人在境外的办报活动
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一节 维新变法运动 与第一次国人办报 高潮
康有为
一、《中外纪闻》、《时 务报》等维新派报刊创 办
• 1895年,康有为在光绪 皇帝的支持下,发起维新 变法运动,开会、办报是 主要的运动手段。
5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2,维新派报刊的历史贡献
1,思想政治贡献 民主思想启蒙、救亡图存教育
2,新闻业务贡献 冲破言禁、提高报业地位、 开创报章文体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 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 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 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 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 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 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4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节 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一、从“报禁”开放到近代新闻法制的初步建成
(1)概说
1901年1月,清廷宣布实行“新政”。1906年9月清廷宣布实行预备立宪 后,新闻立法工作也正式起步。
自1906年至1911年的五年时间内,清政府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一大批专 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的、或含有调整与规范新闻事 业条款的法律与法令。
001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讲(课堂PPT)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3)唐代的进奏院状
–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 情报机关,负责邸的官员被称为“邸务留后使”,由地方上的节度 使或观察使所委派。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后改称为进奏 院,“邸务留后使”改称为“知进奏院官” 。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
1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传播形式,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 报纸最为相似,并随着这一新闻信息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而 日趋接近,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覆灭后 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
14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报纸的诞生 (2)唐代的朝政公报
.
8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 期表现形式
二、文字的出现与新闻信息传播活
动的日趋成熟
(2)甲骨等早期文字传播形式
早期文字传播表现形式,主要 有刻有各类文字信息的甲 骨、金属铸件、岩石等。
甲骨大多是殷商时代的遗物, 金文刻铸之风盛行于周代, 而在岩石上刻字则是周代 以后的一种信息传播形式。
3
第一讲 中国古代新闻信息传播及其主 要形式
第一节 新闻传播活动的早期表现形式 第二节 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古代商业广告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新闻史第二章、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
❖ 〔2〕?循环日报?内容 ❖ 〔a〕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
及西方知识,推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香 港开埠初期,外国商人为主要经济推动力,到了七八十年代,中国商人渐渐开展 壮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华商的崛起,为中文报纸的兴起和开展创造了客观的有 利条件,?循环日报?的创办正好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 〔b〕、反映华人利益和立场的舆论工具。这样一张报纸的出现,在香港是破天 荒的事。该报在告示中,一再声明:“?循环日报?所有资本及局内一切事务皆我华 人操权,非别处新闻纸可比。本局于月之中旬设立?循环日报?,皆系华人为之 倡始。其总司理为陈蔼廷,正主笔为王紫锉(笔者注:即王韬),皆由同人所公举, 无非为专益华人起见。〞由此可知,中国人出资开办、中国人当主笔、为中国人 说话。 〔c〕、?循环日报?创办时正处于中国与西方世界接触的早期,中国人对西方了 解甚少,而西方之强大又使国人很想了解,所以它的创办者们很自然地就把沟通 中西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使命。王韬把办报方针制定为“通外情、广见闻〞博采 群言、兼收并蓄〞。
❖ “我确信,对中国人只能以严厉的手段迫使他 们摆脱愚昧、自负和偶像崇拜,既然如此, 又何必为到达这一目的所使用的手段而悲哀 呢,上帝似乎开展了在他自己的时代惩罚其 子民的错误所用的方法,而我们的心灵却因 过分悲哀而对此毫无所知。〞
❖ 〔二〕香港英文报纸
❖ 1、?香港钞报? ❖ 时间:1841年5月1日 ❖ 2、?中国之友? ❖ 1842年3月创办,小马礼逊是主笔。 ❖ 3、?德臣报? ❖ 〔1〕肖德锐在1845年2月20日创办,又名?德臣西报?、?中
❖ ?循环日报?的固定栏目有“香港目下棉纱花正头杂货行情〞, “公司股份行情〞,“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 新闻〞,“船期消息〞,“电报〞,“告白〞等。从栏目看, 商业经济信息占了一版、四版两个版面,新闻占了二版全版 和三版半个版面,交通消息和电报占了半个版。全报1.8万 字,商业经济交通信息占了1.1万字,新闻占了0.7万字。 “中外新闻〞栏目对西方报道最多,这个栏目的特点是信息 量大、内容丰富、报道及时、夹叙夹议。现以1874年5月16 日为例作一统计。该栏共刊登了33条新闻,其中有关外国的 新闻有18条,占总量一半以上。报道的有美、英、日本、高 丽、俄罗斯、荷兰、阿比西尼等国,中国国内那么有香港、 澳门、广州、佛山、上海、京师、台湾、烟台等地。不少新 闻在最后还加上几句评论,申述编者的观点,影响读者的思 想和社会的舆论。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件—03维新运动中的国人办报热潮
舆论
“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仆” 健全舆论的“五本” “八德”
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
基本特征
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 笔调自由(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条理明晰 笔锋常带感情
历史渊源 效果与社会反响 不足之处
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要代民立言, 成为“民史”、“民口”。
《湘学新报》:湖南 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
《湘报》:湖南第一家中文日报
《国闻报》与严复
《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
《国闻汇编》 “求通”思想的提出
“通外情为要务”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 办报热潮
第一节 办报是维新派的主要活 动方式之一
康有为倡议办报
2020/12/12
“公车上书”
中国新闻事业史
2
最早的三家维新派报刊
《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京创办 《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16日在京出版 《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集中反
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
第二节 国人办报热潮的出现
维新派掀起了国人办报热潮
国人新办报刊的70%属于维新派所办 上海和湖南为维新派办报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四川的新式中文报刊也在该时期发展起来
四川第一家报纸:《渝报》
《蜀学报》
白话报刊
妇女报刊
文艺报刊
科技报刊
文摘报刊
影响最大的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梁启 超、汪康年的合作与争论
“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报刊与报人
维新宣传大大减弱 维新派与顽固派在报馆问题上的斗争
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 意义:
“舆论之敌、舆论之母、舆论之仆” 健全舆论的“五本” “八德”
梁启超倡导的“新文体”
基本特征
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 笔调自由(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条理明晰 笔锋常带感情
历史渊源 效果与社会反响 不足之处
报纸要“求新”,成为“助新之具”;要代民立言, 成为“民史”、“民口”。
《湘学新报》:湖南 第一家中文新式报刊
《湘报》:湖南第一家中文日报
《国闻报》与严复
《国闻报》是维新派在华北的舆论阵地,也是 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1897年创刊于天津
《国闻汇编》 “求通”思想的提出
“通外情为要务”
第三章
维新运动中的国人 办报热潮
第一节 办报是维新派的主要活 动方式之一
康有为倡议办报
2020/12/12
“公车上书”
中国新闻事业史
2
最早的三家维新派报刊
《万国公报》1895年8月17日在京创办 《中外纪闻》 1895年12月16日在京出版 《强学报》 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集中反
映了维新派的政治要求)
第二节 国人办报热潮的出现
维新派掀起了国人办报热潮
国人新办报刊的70%属于维新派所办 上海和湖南为维新派办报活动最活跃的地区 四川的新式中文报刊也在该时期发展起来
四川第一家报纸:《渝报》
《蜀学报》
白话报刊
妇女报刊
文艺报刊
科技报刊
文摘报刊
影响最大的维新派报刊---《时务报》:梁启 超、汪康年的合作与争论
“百日维新”期间的维新派报刊与报人
维新宣传大大减弱 维新派与顽固派在报馆问题上的斗争
国人办报热潮的特征与意义
特征:全国性、多样性、进步性 意义:
中国新闻史 第2章 图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办刊宗旨
当文明几乎在地球各处取得迅速进步并超越无知与谬误之时 --即便排斥异见的印度人也已经开始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出 版若干期刊--唯独中国人一如既往,依然故我。虽然我们 与他们(指中国人)长久交往,他们仍自称为天下诸民族之首 尊,并视所有民族为蛮夷。如此妄自尊大,严重影响到广州 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本月刊 的)出版是为了使中国人知道我们的技艺、科学和准则。它将 不谈政治,避免就任何主题以尖锐言词触怒他们。可有较妙 的方法表达,我们确实不是蛮夷,编者偏向于用展示事实的 手法使中国人相信,他们仍有许多东西要学。同样感到,编 者还应致力融合外国人和当地有影响人士之间的友谊,并希 望这种努力最终证明是成功的
英华书院
2、米怜(William Miline)
二、首批中文近代报刊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1、办刊宗旨:
创刊号:“既然万处万人皆有神而原被造化,自然学者不可 目睹察一所地方之名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及万 世万处万种人,方可比较辩明是非真假矣。一种人全是,抑 一种人全非,未之有也。似乎一所地方,未曾有各物皆顶好 的,那种地方皆至臭的。论人论理,亦是一般。这种有人好 歹智愚,那处亦然。所以要进学者,不可不察万有,后辨明 是非矣。总无未察而能审明之理。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 道,致可能分是非善恶也。”
2、内容
“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遂道之 重遂传之,最大是神理,其次是人道,又次国俗, 是三样多讲,其余随时顺讲。”
(1)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任务 (2)宣讲伦理道德
(3)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的介绍
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办刊宗旨
当文明几乎在地球各处取得迅速进步并超越无知与谬误之时 --即便排斥异见的印度人也已经开始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出 版若干期刊--唯独中国人一如既往,依然故我。虽然我们 与他们(指中国人)长久交往,他们仍自称为天下诸民族之首 尊,并视所有民族为蛮夷。如此妄自尊大,严重影响到广州 的外国居民的利益,以及他们与中国人的交往。……(本月刊 的)出版是为了使中国人知道我们的技艺、科学和准则。它将 不谈政治,避免就任何主题以尖锐言词触怒他们。可有较妙 的方法表达,我们确实不是蛮夷,编者偏向于用展示事实的 手法使中国人相信,他们仍有许多东西要学。同样感到,编 者还应致力融合外国人和当地有影响人士之间的友谊,并希 望这种努力最终证明是成功的
英华书院
2、米怜(William Miline)
二、首批中文近代报刊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1、办刊宗旨:
创刊号:“既然万处万人皆有神而原被造化,自然学者不可 目睹察一所地方之名物,单问一种人之风俗,乃需勤问及万 世万处万种人,方可比较辩明是非真假矣。一种人全是,抑 一种人全非,未之有也。似乎一所地方,未曾有各物皆顶好 的,那种地方皆至臭的。论人论理,亦是一般。这种有人好 歹智愚,那处亦然。所以要进学者,不可不察万有,后辨明 是非矣。总无未察而能审明之理。所以学者要勤功察世俗人 道,致可能分是非善恶也。”
2、内容
“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遂道之 重遂传之,最大是神理,其次是人道,又次国俗, 是三样多讲,其余随时顺讲。”
(1)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任务 (2)宣讲伦理道德
(3)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的介绍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件—04辛亥革命时期的报刊宣传
中国新闻事业史
19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20
►改良派在海外办的报刊
▪ 30多家,使海外中文报刊获得很大发展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21
►改良派在国内办的报刊
▪ 《时报》 ▪ 《大公报》 ▪ 《京话日报》 ▪ 《东方杂志》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22
▪ 1904年狄楚青在上海 创办《时报》
►迫害报刊和报人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4
►制定报刊法规
▪ 1906《大清印刷物专律》 ▪ 1908《大清报律》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5
►出版官报
北洋官报
湖北官报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46
《政治官报》1907年创办,清政府的正式机关报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民报》的创刊
▪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 ▪ 同盟会机关报 ▪ 大型月刊 ▪ 孙中山在《发刊辞》中第一次提出”三民主义“ ▪ 宣传三民主义(办刊宗旨)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29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30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25
▪ 《京话日报》1904年创刊于北京,创办人彭翼仲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26
《东方杂志》1904年创刊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
12/12/2020
中国新闻事业史
27
中国新闻史全套课件
皇上此时方在乾清宫进膳,殿震急奔交泰殿,
内侍俱不及随,止一近侍掖之而行,建极殿鸳瓦 飞堕,此近侍脑裂,而乾清宫御座御案俱翻倒。
大殿做工之人,因是震而坠下者约有二千人, 俱成肉袋。
长安街一带,时从空飞堕人头,或眉毛和鼻, 或连一额,纷纷而下。大木飞至密云,石驸马街, 有五千斤大石狮子,飞出顺城门外。
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
《本报谨启》: “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 上海地方,五方杂处,为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 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本行印此 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 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观此新报,可免经 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所伤男妇俱赤体,寸丝不挂,不知何故。有 一长班于响之时,鬃帽衣裤鞋袜一霎俱无,生者 如此,死者可知。
有一人,因压伤一腿,卧于地,见妇人赤体 而过,有以瓦块遮挡者,有以半条脚带掩者,有 披半边褥子者,有牵一幅被单者,顷刻得数十人, 是人又痛又笑。
圆宏寺街有女轿过,一响掀去轿顶,女人衣 饰尽去,赤体在轿,竟亦无恙。
3、《大公报》 1902,天津
英敛之
英敛之
4、《时报》 1904,上海 狄楚青
5、《京话日报》 1904,北京 彭翼仲
6、《东方杂志》 1904,上海
第二节 宣传革命的报刊
一、革命报刊的兴起
1、《中国日报》 1900,香港 陈少白
2、留日学生报刊
《开智录》 《国民报》 《浙江潮》 《江苏》 《湖北学生界》 《直说》
• 《述报》
第三章 报刊的政论时代
第一节 宣传维新的报刊
一、维新报刊的勃兴
1、《中外纪闻》,1895年8月,北京 2、《强学报》,1896年1月,上海 3、《时务报》,1896年8月,上海,旬刊
中国新闻史-解放战争
这场论战,揭发了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行。
(四)国民党强化新闻统治 对报刊的摧残: 《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戡乱时期危 害国家紧急治罪条例》等多种法律法令摧残进步 报刊及报人。 第三条路: 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思想倾 向,其代表人物不少是民主党派成员,既不满大 主专政,企图走“第三条道路”。 1947年《观察》、《大学评论》、《大公报》、 《文汇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路” 的文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观察》周刊。
第三节 中国新闻事业的巨大变革
一、国民党大陆新闻事业的瓦解 二、解放区新闻事业向城市发展 三、毛泽东、刘少奇关于新闻工作的谈话 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在山西兴县蔡家崖村接见了 《晋绥日报》编辑人员,发表重要讲话,后整理成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 2、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 3、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 4、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
中国新闻史
第十章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概况
抗战胜利后,国内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 盾,多元化新闻格局转向国共的最后较量。 国民党在宣传上,利用报刊、广播为发动内战 制造舆论,再次建立起反动的新闻事业网。 共产党在国统区解放区恢复和创办了一批报刊, 运用广播、报刊从各方面揭露国民党反对派发 动内战的阴谋。 民主报刊在抗战后恢复和发展起来,分别为国 民党或共产党服务。
结束
五、“和谈”期间的斗争 (一)拒检运动与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 1945年8月7日,以《延安归来》一书的出版为 标志,重庆率先发起了“拒检运动”。 《延安归来》出版后,进步人士张志让、杨卫 玉、傅彬然又起草了重庆杂志届宣布“拒检” 的联合声明,在征得《宪政》月刊、《国讯》 杂志、《中华论坛》、《民主世界》等16家的 杂志社签名后,于 8月17日正式发表,庄严宣 布自9月1日起上述16家杂志社将不再送检。 16家杂志社的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 个文化界的响应与支持。
复旦-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讲共51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复旦-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讲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复旦-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五讲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六讲PPT优选版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 面发展(1895-1927)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 第七讲 新闻事业在民初的全面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新
闻事业的兴起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中华民国临时约第法》二等法节律、民法令族的颁报行 业的走向
职业化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振青,浙江金华人。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一、北洋军阀政府对自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第(六3)讲汪自汉由溪新与闻《体一新制闻、与报民》政族报治业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开拓广告、加强发行和更新技术设 备。
汪汉溪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 职业化
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 刊地位的上升
(4)《大公报》新记 公司
《大公报》在1926年由 吴鼎昌、胡政之、张 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 公司接办后,于 1926年9月1日复刊。
吴鼎昌独自 5万元并自 任社长,胡政之任经 理兼副总编辑,张季
吴鼎昌(上) 胡政之(左) 张季鸾(右)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言禁 ,报纸、报
人生怕因言论而贾祸,各报在言论上已无所 作为,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新闻报道上。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 的电讯还用大号字排出,并在字旁加圈加点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闻通讯这 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 迎。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PPT 第十六章 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第三节 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澳门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 与东北偏东的香港相距只有60公里。澳门 的面积很小,只有25.8平方公里,人口约 55.7万 ,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 一、澳门的报刊 • 二、澳门的广播电视 • 三、新闻管理机构
【学习思考题】
• 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 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 2.台湾的新闻事业一直存在着公营与民营势力的 竞争,试析公营与民营两股实力在报纸、期刊、 广播、电视等不同领域的力量对比。
• 3.试析不同历史时期,“左”、“中”、“右” 三派报刊在香港新闻事业中的变迁。
• 4.澳门的新闻事业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香港的报业
(一)太平洋战争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 的香港报业 (二)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香港 报业 (三)香港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报业发展
二、香港的广播电视业 ✓(一)香港的广播事业 ✓(二)香港的电视事业
三、香港的新闻政策
香港并没有一个明文的新闻法,其新 闻政策由政务司负责制定,政府通过新闻 处向媒介发布消息提供服务的方式间接地 引导舆论,使政府与传媒之间形成了相互 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
在报禁解除前,管理台湾报业的“婆 婆”有四家之多,一是国民党文化工作委 员会(简称文工会),一是按照《戒严法》 和《台湾地区出版物管理办法》执行公务 的“警备总司令部”(简称警总),还有 “新闻局”和“法务部”的调查局。他们 分别代表了国民党的党、政、军、法四大 势力,对新闻舆论界进行严密的监控。
第二节 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六章 年以来台湾、香港、 澳门的新闻事业
第一节 年以来台湾的新闻事业 第二节 香港的新闻传播事业 中国新闻传播史 第三节 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2020/4/13
5
第一节 一代名刊《新青年》
《新青年》是中国新闻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的最高典范和最佳缩影。 《新青年》的历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
2020/4/13
6
一、《新青年》的创办及发展经历
——毛泽东
2020/4/13
17
思想——
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 了一代青年。
文学——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 新时代。
政治——
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2020/4/13
18
三、《新青年》主编陈独秀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全改观。”
2020/4/13
8
二、《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及深远影响
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的历史功绩及深远影响, 在中国现代史上,没有第二个刊物可以与其相比。
《新青年》创造了三大历史功绩
2020/4/13
9
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
文化发起猛烈批判,唤醒了一代青年。
《敬告青年》 陈独秀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2020/4/13
10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 并重。”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 车之有两轮焉。”
“追本溯源,本志同仁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赛因斯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 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 头流血,都不推辞。”
2020/4/13
15
广泛深入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创造了条件。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 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 创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 主义的卓越的宣传家,中国无产 阶级报刊活动的先驱。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庶 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 胜利》。
陈独秀(1879—1942)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 早期的主要领导人,卓 越的报刊活动家,创办 并主编了现代史上最著 名的杂志《新青年》。
2020/4/13
19
思想家办刊,革命家办刊,有一个崇高的办刊宗旨——改造国民思 想、改造社会。
学者办刊,大师办刊,有一个科学民主的编辑方针——人人平等、 兼容并包、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陈独秀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4/13
11
发起了反对旧文学、反对文言文的文学
革命,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文学改良刍议》 胡适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020/4/13
中国新闻史
课程主讲单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课程主讲教师:王晓英
2011年12月
2020/4/13
1
第七讲 从文言文到白话文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五四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中国近 现代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新闻史 的角度来考察,五四时期也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 历史时期。
2020/4/13
7
《新青年》从1915年9月15日创刊,到1926年7月15日终 刊,有近11年的历史。
从1915年创刊到1920年上半年为启蒙刊物。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 向封建主义文化进行猛烈的攻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从1920年下半年到1926年7月终刊,为共产党(先是发起组)的机 关刊物,专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 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贯穿这一时期新闻事业的一条主线。
2020/4/13
2
2020/4/13
3
本讲学习的重点和目标
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的创办、发展经历及其重大贡献。 四大副刊的出现、白话文的应用以及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事业
的创立等新闻事业改革的内容和深远影响。
学习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2020/4/13
《每周评论》 《星期评论》 《湘江评论》 《钱江评论》 《珠江评论》 《双十评论》 《妇女评论》
-----批判精神 战斗激情
时事述评 杂文
2020/4/13
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马克 思主义研究专号”发表长篇论文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1号
起改组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刊物 。
2020/4/13
16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 。那个时候有《 新青
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 的人,后来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 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12
《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020/4/13
13
《新青年》发动的“文学革命”没有停留在理论倡导上, 而是以其优秀的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勇士办刊,战士办刊,有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魄——为真理、为正 义不惜牺牲一切。
2020/4/13
20
第二节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新青年》的带动下,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 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2020/4/13
21
一、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的是胡适,后汇集出版 《尝试集》,这是我国第一部白话诗集,一时被称为“白话 圣人”。
2020/4/13
14
文学革命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鲁迅的小说创作
在《新青年》上发表:
《狂人日记》(1918、5) 《孔乙己》(1919、4) 《药》(1919、5) 《风波》(1920、5) 《故乡》(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