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哲学意蕴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f60c07e02768e9951e7387f.png)
2 0 1 3 年 第 5期 ( 总第 9 8 期)
福建 省社会 主义学 院学 报
中 图分 类 号 :G1 2 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 8 5 6 3 ( 2 0 1 3 ) 0 5 — 0 0 5 8 — 0 5
中 国传 统 文化 中的各 种 形态 , 尤 其 是 春秋 战 国 时期 的各 流 派 , 如儒 、 法、 墨、 道, 尽管 各 有 其独 立 的
境 重要 价 值 的新 的认识 基 础 上重 新 审视 自然与 人 、
生 态环 境 与政 治 关系 的新 型政 治 。I 1 l 在我国 , 生态
政 治 意识 , 早 在古 文化 中就 已有萌 生 。儒 家 、 墨家 、 道 家等 思 想流 派 ,都 内含 着 丰 富的生 态 政 治意 识 。
从 中不难 发 现 , “ 恒 ” 的范 畴 即生 态 观 的范 畴 。 “ 恒 常” 、 “ 恒事” 、 “ 恒位 ” 、 “ 恒道 ” 、 “ 恒度 ” ,正是 一 个从
、
传统 文化 的生态 政治观 及启 示
生 态 政 治 是 自2 0 世纪6 O 年代 起 在 西方 国家 兴
起 的 旨在 解决 生态环 境危 机 的一 种新 型政 治 。生态
的认 识 泥淖 , 而要努 力 去认 识 和掌 握 客观 事 物 的普
践中, 形 成 了独特 的生 态 文 化 价值 观 , 可 被 我们 去 认 识 和发 掘 , 在 当今建 构 以人 与 自然 和 谐统 一 为 主 要 特征 的现代 新 型生 态文 明社 会 的进 程 中 , 古 文 化 之 生态 观 对我 们 的哲 理性 启示 , 是一 笔 重要 的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https://img.taocdn.com/s3/m/0009e1f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3.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符号与象征。
这些符号和象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他们对生活、自然和宇宙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符号与象征,并探索它们的深层含义。
一、龙龙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代表着权力、尊贵和祥瑞。
龙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处不在,从古代的帝王服饰到建筑物的装饰,都可以看到龙的身影。
龙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生物,它可以掌控风云、调节雨水,象征着中国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敬畏。
此外,龙还被视为中国民族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
二、凤凰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象征。
与龙一样,凤凰也被视为神圣的动物,代表着吉祥、美丽和重生。
在中国传统故事中,凤凰是一种能够涅槃重生的神鸟,它的存在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
凤凰的形象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物、绘画和服饰中,它的美丽和神秘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三、红色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颜色之一,代表着喜庆、吉祥和幸福。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婚礼上,红色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红色还与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和革命精神紧密相连,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四季四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象征。
中国人民对四季的变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春代表着新生和希望,夏象征着繁荣和丰收,秋意味着成熟和收获,冬则代表着休息和准备。
四季的变化不仅仅是自然界的变化,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和变化。
中国人民通过观察四季的变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无穷的可能性。
五、园林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传统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致的艺术而闻名于世。
园林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中国传统园林注重自然与人工的结合,通过独特的布局和精巧的细节,营造出一种和谐、平衡的氛围。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内涵--------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符号](https://img.taocdn.com/s3/m/d331c4f7bceb19e8b9f6ba5c.png)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命,而其中优异者,乃成神灵之物也。
观乎生命之世界:海天辽阔,大地广博,山河之壮,江湖之美,日月所照,风雨施惠,寒暑变化,刚柔相胜,云雷之动摇,沼泽之孕育,如此荡荡乾坤,万物兴矣,天下生态之情状可见矣。
森林草原,泉石幽谷,各有其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各有其宜。
然而,面对繁茂复杂的生命现象,如何才能把握其要领呢?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察予以探讨,并阐述其思想主张和精神宗旨。
古人对生命的观察有自己的特点:全面总结生命的现象,扼要提炼出生命的符号,揭示生命的内涵,探讨生命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境界。
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特殊成就。
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对“物象”的观察结果表示为文字符号,如“阴阳”、“八卦”、“龙凤”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象《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
这些生命的符号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生命现象的整体把握;2、对植物界的把握;3、对动物界的把握;4、对微生物的把握;5、对人体的把握;6、对生理现象的把握;7、对心理现象的把握;8、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9、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10、对天地宇宙的把握。
一、木——生命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模式。
以“生死观”来考察生命定位:生为阳,死为阴;生命现象属阳,非生命现象属阴。
具体分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是“水”、“木”、“火”、“土”、“金”,其中“木”是生物因子,其余都是非生物因子。
问题是:为什么在“五行学说”中要用“木”来代表地球上的生物?汉字“木”的本义是草木发芽的状态,用她来表示生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的基本状态是一个独到的见识。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edc7cec708a1284ac8504315.png)
樊美筠: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以美学为例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2006-07-03 09:07:45樊美筠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
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
"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
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仅视为人的资源库),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视作一个有待照料关心和爱护的大花园。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
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
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
"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
遗憾的是,目前的研究大都是从抽象的本体论层面进行的,而且仅仅局限在老庄。
在我看来,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仅仅保存在抽象的哲学中,而且保存在具象的美学中;并非仅仅保存在道家美学中,而且在儒家和佛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典美学领域是中国古人生态智慧最理想的栖身之地。
正是通过许许多多中国古典美学家、艺术家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努力,中国古人的生态智慧才得以保存、传递和弘扬。
本文试图着重考察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
一、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戴之心所谓"生态智慧",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问题。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1fb536c7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86.png)
浅析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哲学系统,儒家强调人伦道德、礼仪教化,释家强调
人的解脱与超脱,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和道德无为。
这三个哲学系统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爱人者养人”、“有教无类”等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儒家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系,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
儒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主张保护自然资源,尊重自然
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释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宽容包容。
释家强调心灵的解脱和超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释家认为,人必须能够超越世俗的欲望和困扰,寻求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通过修行,
人可以超越生死轮回,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无为而为。
道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道家认为,人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发展,而
不是去干涉和改变自然。
道家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智慧,人只需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儒释道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共处,释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宽容包容,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无为而为。
这三个哲学系统共
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和借鉴。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ec9d40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5.png)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念现在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国际上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
其核心思想,就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这一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当今世界的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观念是相通的。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
《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说:“生生之谓易”。
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此,“生”就是“仁”,“生”就是善。
儒家主张的“仁”,不仅亲亲、爱人,而且要从亲亲、爱人推广到爱天地万物。
因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世界。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世界上的民众都是我的亲兄弟,天地间的万物都是我的同伴)程颐说:“人与天地一物也。
”又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
”朱熹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这样的话很多。
这些话都是说,人与万物是同类,是平等的,应该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和这种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意识相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一种生态美学的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程颢说:“万物之生意最可观。
”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
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别人问他为什么不除,他说:“与自己意思一般。
”又说:“观天地生物气象。
”周敦颐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
这种体验给他一种快乐。
程颢养鱼,时时观之,说:“欲观万物自得意。
”他又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
”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5663b0c6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1.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秉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获得丰收和幸福。
这种农耕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体现在多方面,如流传至今的农田水利工程、农耕技术和节气观念等。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可以有效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农耕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则可以减少对土地的破坏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节气观念的日常运用使农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进行农事活动,避免了农作物的损失和浪费。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教信仰也对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教、儒教和佛教等宗教信仰中都融入了生态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道教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应该追求与自然达到一个极高的境界,以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思想则强调道德和伦理规范,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相互依存。
佛教注重众生平等的观念,强调生物界的平衡和互助。
这些宗教信仰的传承和实践,深入人心,对中国人的生态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体现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例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活动,以感谢神明赐予的丰收和祝福。
传统的庙会和牛耕活动中,人们会呈现出对土地的感恩和尊重,希望土地永葆肥沃和和谐。
类似地,一些习俗如龙舟赛、花朝节等也是在弘扬生态意识,鼓励人们保护和享受自然。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工业化、城市化和过度开发带来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中国社会亟需重新唤起生态意识,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
这不仅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普及环境知识和科学,还需要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环境监管。
同时,人们也需要从自身做起,关注环保问题,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理论文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理论文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7be7d8d3da38376baf1faea3.png)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日益富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如何谋求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的和谐统一,成为当前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当前,如何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发展诉求,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关乎中国社会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导向,能够为我们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传统文化中的朴素自然观:“天人合一”“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理念代表了我国先贤圣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朴素、也是最本质的价值认知。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传统农耕文明,也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坚实根基,正如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中华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元统一;进一步地,世间万事万物也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紧密联系,同源而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也各自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
这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本真表述,也是古人赖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
我国经典古籍《周易》对“天人合一”思想有过详尽论述,提出“天地人合”的观点,如《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同时“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告诫我们天地人需和合共生,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天人合一”思想也有着自成体系的阐释。
儒家圣贤孔子传承天地人“三才”思想,认为人之于自然并非被动消极,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契合天地之道,即“人知天”。
浅析中国传统中的生态艺术
![浅析中国传统中的生态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7c4818f1f705cc17552709a2.png)
青年文学家·艺术研究摘要:生态学是指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根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运用生态的思维方式进行宏观系统的思考,是一种较为全新的视角。
我国传统造物活动中对自然生态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了科学技术与生态的完美结合。
生态艺术的提出,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和重视。
艺术是人为之果,原生态的艺术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地步。
关键词:生态;生态艺术;天人合一作者简介:田静丽(1987-),河南省安阳林州市,河北大学2010级艺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137-01生态原本是属于生态学范畴的概念。
生态指的是异质内构成长的状况。
而生态观是指在生命现象领域科学认识的途径,揭示了各种现象的互相关系和规律性,以及认识和解决与生命有关的问题,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艺术生态观,即艺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间作用的整体性观点。
一是以一种生态观来审视艺术的存在;二是确立艺术中生态性观念的存在。
一、古代的生态理论思想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子的道家思想。
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的上面还有“自然”,而是说“道”本身含有“自然”的法则,就在于“自然”。
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基本的法则,根本性质而得以确立下来。
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
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
显然,道家不仅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
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 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 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4fa24dd7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2.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与保护中国拥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这个文化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生态伦理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讨论了如何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保护生态环境。
一、传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一个包容万物的宇宙整体,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平衡。
二、传统文化对环保的重视传统文化中体现了许多对环保的重视和倡导。
例如,佛教教义中有“众生平等”的理念,强调对所有生物的尊重和保护。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和中秋节,都有与自然和环境保护相关的传统习俗。
这些习俗都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三、传统文化的回归与生态保护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许多人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一方面,人们通过回归传统文化来修复与自然的联系。
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人开始重新学习种植蔬菜、养殖家禽等传统的农业生活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依赖。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当代科技的支持,使得传统智慧得以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在中国的一些保护区,人们通过利用传统的灵犀智慧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
例如,利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减少对水土资源的污染。
四、弘扬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教育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变得尤为重要。
许多学校都已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环境教育课程中,通过讲授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此外,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参与。
五、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保护的结合传统文化与当代环境保护并不矛盾,相反二者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002b69f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0.png)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哲理。
中华文化起源于诸子百家深刻的见解,主要以和、仁等思想为突出代表,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和智慧,例如,其所包含的生态智慧,在当今社会对于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核心(一)天人合一的生态学智慧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里面所包含的生态智慧无不蕴藏着“德性”二字,将修身养性、礼乐教化等理念贯穿于人本主义与环境改造之间的良性互动,其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是指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和谐发展关系。
天人合一可以说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中,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他国的典型特色,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及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所主张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主要强调的是人的活动应该建立在天道之上,顺应天道,与自然相统一。
并且主张人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万事应以自然界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条件。
在实践中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顺应天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只有“与天地参”才能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二) 中和位育的思想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体现为将自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遵循自然规律办事,还体现在非常注重和谐,注重取舍有度的中庸之道。
例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突出强调中和二字,认为“和”是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古代学者将“和”的思想进一步发展,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用对比的方式将君子与小人的本质区别凸显出来,认为君子既讲和谐,又保持独立,而小人的和谐则是盲目的附和,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独立性。
可以看出“和”体现的就是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既独立又统一的和谐状态,此后,又提出的“和为贵”思想,充分体现了“和”的价值追求,它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和”放在人与人的相处时,代表了求同存异;“和”放在生态环境中,体现的就是万事万物要把握一个度,保持一个和谐和平衡的 状态。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生生不息](https://img.taocdn.com/s3/m/347000de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6.png)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天人和谐,生生不息01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和谐共存一般说来,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持的是一种“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天人合一”、“天人一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主要区别之一,这种区别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同的性格及发展走向。
天人合一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它是一种整体系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一气贯通的生命整体,这是中国文化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天”是指什么?不同流派、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天”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如人格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等。
今天我们在天人关系中所谈论的“天”是指自然之天,是指外在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这就与我们今天对天的理解相似。
在儒家看来,作为自然之“天”有其恒常不变的秩序和运行规律。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虽然不言语,无声息,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时依然在交替轮回,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依然在生灭变化;孟子也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意思是说,天那么高,星辰那么遥远,如果了解了星辰过去的运行规律,那么,千年之内的日至都可以推算出来。
荀子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有其恒常的运行规律,不因为尧的存在而存在,不因为桀的灭亡而灭亡。
他们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变幻莫测,但都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所认识的。
只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句话,自然界就是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自然界既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存在,它与我们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但在远古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是相当模糊的。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a4a3600d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80.png)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其中,“天人合一”是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一思想源于道家、儒家等学派,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体系。
首先,“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整体系统思考的方式,把人类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对立的存在。
在这种思想下,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的行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这不仅体现在思想观念上,还体现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
比如,在古代,人们提倡“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在当代,这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还强调了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环境。
这一点对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一种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传统,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
这种传统思想对于当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d15b723f67ec102de2bd8914.png)
一
四 、 水 学 风
风 水 学 是 古 人 为适 应 生 存 环 境 而 进 行 科 学 探 索 的 经 验 结 晶 . 追 其 《 易 》 儒 家 的 六 经 之 首 , 思 想 体 系 包 容 了 自然 、 会 、 史 变 求 理 想 生 存 环 境 的 主题 是 永 恒 的 。风 水 强 调 人 与 自然 和谐 , 实 质 是 周 是 其 社 历 其 化 规 律 。儒 家 思 想 主 张 人 是 自然 大 家庭 的 一 个 成 员 , 在 不 破 坏 自然 追 求 理 想 的生 存 和 发 展 环 境 , 有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实 践 意 义 。 : 水 中 要 具 如 风
、
儒 家 思想
环 境 的前 提 下 改造 和 利 用 自然 , 《 子 ・ 惠 王 上 》 不 违 农 时 , 不 住 处 的选 择 的 首 要 原 则 是 “ 阴 向 阳 ” 中 国地 处 北半 球 . 处 就 要 坐 如 孟 梁 “ 谷 背 , 住 可 胜 食 也 ” “ 罟 ( 网 , 不 满 尺 不 得 食 ) 入 夸 池 , 鳖 不 可 胜 食 北 朝 南 , 、数 密 鱼 不 鱼 以便 获 取 阳 光 一 对 太 阳 能 的 被 动 利 用 ; 的处 理 , 风 分辨 风 的类 也 ” “ 斤 以时 入 山林 , 木 不 可 胜 用 也 ” “ 与 鱼 鳖 不 可 胜 食 , 木 别 及 其 给 人 类 带 来 的 影 响 ; 的 处 理 , 是 万 物 之 源 . 水 主 张 近 水 . ,斧 材 ,谷 材 水 水 风 不可胜用 , 是使 民 养生 丧死 无 憾 也 。 ” 子认 为 , 想 使 自然 界 为 人 类 有 水 就 能 生 长 动 植 物 . 活 资 料 就 丰 富 , 是 水 也 会 带 来 洪 泛 , 以对 苟 要 生 但 所 贡 献 更 多 的 财 富 ,必 须 将 管 理 社 会 的群 道 原则 推 广 到 管 理 自然 中去 , 地 形 的 选 择 以 及 对 水 质 的 评 价 , 映 了 古 人 的 一 种 环 境 观 念 。风 水 有 反 对 自然 万 物施 以仁 的精 神 , 人 与物 、 与 物 之 间 建 立 起 相 互 制 约 、 在 物 又 多 种 关 于 建 设 活 动 与 环 境 关 系 的 说 法 , 保 护 环 境 上 , 主 要 有 以下 在 则 相 互 协 调 的 良好 秩 序 。他 把 保 护 自然 作 为 王 者 之 制 . 为 要 管 理 好 社 两 点 : 认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蕴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2774f8f6524de518964b7dc6.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蕴作者:陈红兵张晓滢《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6日16版)中国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2015年年会暨全国传统思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山东理工大学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围绕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环境哲学理论、生态文明建设及对策三方面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
环境保护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建设是促进环保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刘友宾指出,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视。
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化思想资源,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推出生态文化精品力作,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面。
在当前传统思想文化合理复兴的背景下,传统思想文化能否为环境哲学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文化资源,能否帮助解决中国环境问题,是值得研究的论题。
卢风教授认为,“天人合一”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人之超越性追求上,儒家将内向超越即德行、境界和智慧的超越放在优先地位。
但儒家的内向超越又并没有封闭于自我,而是注重向自然学习,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儒家天人合一及内向超越的追求,与现代西方主客二元的世界观以及将工商、技术放在优先位置的外向超越迥然不同,因而对于反思、超越现代性具有启迪意义。
叶平教授认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应树立“自然界最懂自然”的信念,学习“生物利益的自保护性”智慧,吸取大自然报复的教训;应树立有机整体论的思维方式。
乔清举教授介绍了儒家生态哲学思想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的情况。
他认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如果认识不到人类生存的生态制约,很难说是完善和深刻的。
在历史上,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贞下起元,历久弥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即是传统儒家、道家、佛教生态意识维持了中华民族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e493805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15.png)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摘要】美源自于自然,源自于人的生产、生活。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思想。
尤其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都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丰富而多彩,主要有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四个维度。
【关键词】生态美学;自然美;中和美;生活美;人格美生态美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形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强调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深谙美学,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庄子认为自然是美的源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同时,在传统艺术门类中,如文学、绘画等,生态美学思想得到体现和融通。
一、自然美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一)“素”老子《道德经》说“见xiàn素抱朴”。
强调呈现事物本真,坚守纯朴,保持本色。
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他认为朴素是美的最高境界。
比如星空、大海等,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
孔子说“绘事后素”,强调美在素中,体现了自然朴素,淡是至味的审美追求。
在我国传统艺术中绘画技法计白当黑,小说叙事手法重视白描,徽式建筑的白墙黑瓦,都是对素之美的表现,给人以宁静、安然、惬意的感受。
比如水墨画《富春山居图》通过墨色浓淡深浅干湿的变化来表现丰富的韵律,以最简练的笔墨塑造生动的形象,表现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把对素的推崇体现得淋漓尽致。
是古老中国文化底蕴的象征,表现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是中国传统生态美学思想对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二)“顺”顺就是顺应自然。
如果万事万物能顺应客观规律,就会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美的境界。
《诗经大雅》中讲:“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就是在顺应自然中自得其乐。
顺应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美学理念和艺术追求,有很多对顺应自然的感悟和智慧,体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271bc37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1.png)
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和智慧结晶的载体,而生态智慧则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相处过程中总结出的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能够发现许多与生态保护、环境和谐相关的智慧和教诲,这些智慧常常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
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经典著作和哲学思想注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比如中国的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天人合一”理念,就凸显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亲密的联系。
而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更是表达了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这些思想观念不仅影响着古代人们的行为方式,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智慧。
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艺术作品和民间传说中,也能看到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中国古代的许多诗词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和变幻莫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许多民间传说也有关于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动植物的故事,这些都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呼吁和警示。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节日和习俗也蕴含着生态智慧。
比如中国的清明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与环境、自然的变化和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人们在这些节日中举行祭祀仪式、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以此提醒大家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而一些民间习俗如节气、农事节令等也在无形中教导着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
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相处、实践出来的宝贵经验,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理解与尊重,也给今人提供了对待环境、生态保护的借鉴与启示。
在当下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更显珍贵,我们有必要从中汲取智慧,传承和弘扬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c52ccfda240c844769eaee56.png)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杜超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
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智慧;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杜超($/.(—),男,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文化学。
(河南信阳(.(’’’)%’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环境与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对工业化的质疑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之声日益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这些声音,在党的十七大上,历史性、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后,以$+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步入工业文明时期。
迄今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人类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生态危机。
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以及部分地区的贫困、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等。
这表明:工业文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陷入不能自拔的危机中,正在从兴盛走向衰亡。
由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历史地、逻辑地成为未来文明的主导形态。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内涵、特征与当代启示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内涵、特征与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3177651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d.png)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内涵、特征与当代启示徐东黎 杨明芳 李娅楠(塔里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塔里木 843300)【收稿日期】2023-08-03【作者简介】徐东黎(1998-),男,山东临沂人,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明芳(1971-),女,四川资阳人,法学博士,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娅楠(1998-),女,山东潍坊人,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系兵团社科基金项目“共建共享模式下兵团南疆团场人的现代化素质研究”(项目编号:20YB28)的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并无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一词,但这并不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中没有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
事实上,周秦时期的先哲就开始思考天人关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延续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更是闪熠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其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就包含在内,呈现了传统文化中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凸显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厚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和探究传统生态智慧,对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和谐共赢、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内涵中华民族在数千年传承和发展中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稳固的文化基因,当中蕴藏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敬畏生命”“虞衡制度”“取用有节”等优秀思想,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产生与发展夯实深厚文化根基,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向前推进的内源性动力。
(一)“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所谓“天”,即宇宙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合一,两者为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最早来源于《周易·序卦》所记载的“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涵盖在天地之中。
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现实意蕴
![我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智慧的现实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d06d2342960590c69fc37645.png)
天人关系历来备受中国古代圣哲先贤的高 度关注。“天 人 合 一 ”就 是 他 们 共 同 关 注 的 一 个 基本哲学命题。在他们看来,天与人并非是二元
对立,而是一元的整体。“天人合一”思想伴随农 耕文明的 发 展 应 运 而 生,是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精 髓。正如钱穆先生曾指出的:“中国文化特质,可 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3](P28)“天 人 合 一”突出强调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皆是同源而 生,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且拥有平等地位的有机 整体。尤其是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时,要重视 自然的固 有 价 值,力 争 维 护 整 个 自 然 系 统 的 平 衡。可见,“天 人 合 一 ”既 是 一 种 宇 宙 观,又 是 一 种思维方 法,更 是 我 国 古 代 朴 素 自 然 观 的 最 初 表达。
疑,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笃定,人是自然之子,自 一”的 境 界,必 须 “唯 道 是 从”(《老 子 · 二 十 一
然是人类之母,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有机统一 章》),即按客观规律办事。继老子之后,庄子将
整体。因此,人必须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 其思想进一步丰富。他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
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传》)。这就是告诉我 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与我生存在同一空间且
们,天人之道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合共生,天地 相合为一。正所谓:“天与人不相胜。”天与人没
人和谐共处。
有任何差 别,他 们 之 间 高 度 和 谐。 在 庄 子 眼 中,
儒家、道家、佛教也分别对“天人合一”思想 “合一”何以可能?就是,形 成 了 各 自 的 思 想 体 系。儒 家 的 的同一。“人道”必须遵循“天道”。庄子的 “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生万物,各有其性命,而其中优异者,乃成神灵之物也。
观乎生命之世界:海天辽阔,大地广博,山河之壮,江湖之美,日月所照,风雨施惠,寒暑变化,刚柔相胜,云雷之动摇,沼泽之孕育,如此荡荡乾坤,万物兴矣,天下生态之情状可见矣。
森林草原,泉石幽谷,各有其能;草木鱼虫,飞禽走兽,各有其宜。
然而,面对繁茂复杂的生命现象,如何才能把握其要领呢?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察予以探讨,并阐述其思想主张和精神宗旨。
古人对生命的观察有自己的特点:全面总结生命的现象,扼要提炼出生命的符号,揭示生命的内涵,探讨生命的意义,完善人生的境界。
她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研究方面的特殊成就。
古人注重“天象”、“气象”和“物象”的观察,而“物象”则以生物学现象为主。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对“物象”的观察结果表示为文字符号,如“阴阳”、“八卦”、“龙凤”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物象”是生命的符号,是从特殊的角度观察生命的结果,就象《周易》中的“卦象”,具有模型和示范的科学意义。
这些生命的符号揭示了生命的奥秘。
我们将讨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生命现象的整体把握;2、对植物界的把握;3、对动物界的把握;4、对微生物的把握;5、对人体的把握;6、对生理现象的把握;7、对心理现象的把握;8、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把握;9、对生活环境的选择和改造;10、对天地宇宙的把握。
一、木——生命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征。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模式。
以“生死观”来考察生命定位:生为阳,死为阴;生命现象属阳,非生命现象属阴。
具体分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生态因子,形成了阴阳五行学说:按“五行相生”的顺序排列是“水”、“木”、“火”、“土”、“金”,其中“木”是生物因子,其余都是非生物因子。
问题是:为什么在“五行学说”中要用“木”来代表地球上的生物?汉字“木”的本义是草木发芽的状态,用她来表示生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的基本状态是一个独到的见识。
“水”是五行之源,“火”是五行之化,“木”是五行之德。
水生木,木生火,很能反映出生命的起源和性质。
“生命”是有“性情”的自然现象:以“木”来说,其“性”为“曲直”(适应性),其“情”则“条达”(灵活性),反映了遗传变异和代谢活动的基本特征。
二、芝草花木、瓜果蔬菜、五谷食粮。
人类的衣、食、住、行,大多依赖于植物:五谷为养,瓜果蔬菜为辅,芝草花木为药,是人生之必需也。
(注:灵芝、菌菇寄生于植物,放在植物类讨论)。
米、麦、谷、粟、稷、黍、豆(菽)等概念中,谷和稷为重要,而代表国家的“社稷”(“社”为宗庙,属于精神文化;“稷”为粮食,代表物质生活)就非常有意思,为什么只有植物(稷)而没有动物呢?如果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特殊意义的植物列举出来,看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桑、麻、棉,为衣裳;“人参”入药是珍宝。
“瓜果”是两类植物的分类,桃、梨、李、杏、枣等众多果类中,“桃”的文化意义最为特殊,为什么?“投桃报梨”、“琼瑶木瓜”、“寿桃”、“仙桃”……说明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偏爱。
“灵芝”是仙草的杰出代表,为什么古人那么钟爱她呢?中国古代花木观赏有“四君子”:梅、兰、菊、竹四类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修身养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松、柏、桂、梧桐都是有“仙气”的树木,松、柏象征长寿,桂花荣登月宫,凤凰“非梧桐不落”。
至于春、夏、秋、冬四季的象征花卉:“桃”、“荷”、“菊”、“梅”各以其性成为“四时之花”。
另外,花王“牡丹”以雍容华贵的气质出名,而“茶花”、“月季”、“海棠”、“蔷薇”、“杜鹃花”……瓜果类有葡萄、枳、柚、枸杞、枇杷……木本植物杨、柳、枫、榆、槐、檀、樟、榕、棕、桦、桧、檬……三、“四灵”、“六畜”与“十二生肖”。
与古人生活有关的动物种类不计其数,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却有一种独特选择。
十二生肖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其中猪、狗、鸡、牛、羊、马为“六畜”,是六种主要家畜。
十二生肖中除“六畜”以外就是野生动物的六个代表:鼠、猴、虎、兔、龙、蛇。
根据十二种常见动物(惟有“龙”是一个例外)的典型生态习性来形容“十二地支”所描述的天象特征(年、月、日、时),这是一项重要的创造发明。
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虚拟”动物是“龙”,是“四灵”之一。
“四灵”是“龙”、“凤”、“龟”、“麟”(《礼记礼运》),是“四象”,又称为“四方神”,象征“四方”和“四时”(四季)。
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凤),西方为“白虎”(麒麟),北方为“玄龟”(《三辅黄图》)。
奇怪的是“四灵”中有三种动物是“虚拟”的,只有“龟”是真实的爬行纲动物。
从“四神”到“四灵”的演变关系中,我们发现“朱雀”与“凤凰”的关系(《周易参同契》:“朱雀为火精”。
《春秋演孔图》:“凤,火之精也”。
是为证),“白虎”与“麒麟”的关系(同为兽类,具有哺乳动物之共同特征),另外阴含着“蛇”与“龙”的关系(形似而性相通,《黄帝阴符经》有“龙蛇起陆”之说为证)。
所有这些动物中最尊贵的是“龙”和“凤”,这决定了“龙凤呈祥”的普遍信仰。
当然,“龙”有是最受崇敬的,中国人号称“龙的传人”,把“龙”演化为变幻莫测、至高无上的神圣象征。
“龙”是一切动物生态习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自然现象的集中体现,是高度抽象的超自然的“神灵”。
就自然现象而言,“龙”是山、水、云、电的象征。
“龙”集中体现了许多动物的优异特征:牛头(牛耳)、马面(马脸)、蛇身(蛇鳞)、鱼尾、鹿角、虾须、兔眼、狮鼻、虎掌、鹰爪……腾云驾雾,隐显无常,无所不为,又无所不能,或在九天之上,或在大海之中,有水龙、火龙、土龙、云龙、鱼龙、马龙……把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和所有动物的优异性能都集中到一起而塑造出“龙”的神圣形象,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其次为“凤”,有君子之德,是呈现吉祥的神圣之鸟:《韩诗外传》中说,黄帝“未见凤凰,惟思其象”,问天老“凤象何如”,天老答曰:“夫凤象,鸿前麟后,蛇颈而鱼尾,鹳颡而鸳思,龙文而龟背,燕颔而鸡啄,戴德负仁,抱忠扶义;小音金,大音鼓,延颈奋翼,五彩备明,举动八风,气应时雨;食有质,饮有仪;往即文治,来即嘉成。
惟凤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
天下有道,得凤象之一,则凤过之;得凤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之三,则凤集之;得凤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凤没身居之。
”(吾撰此文,至“览九德”处,突然有一鸟飞来,落于窗口,“有凤来仪”?)。
另外,“四灵”有成对搭配的现象:龙和蛇、凤和凰、麒和麟、龟和鳖以及更抽象意义的龙凤搭配。
“龙”和“凤”的配对颇有意思,是一个奇妙的设想,意义深远。
动物中还有鸿鹄(天鹅、大雁)、仙鹤、青蛙(蟾蜍)、猿、猩猩、大象、熊、罴、猫、蝙蝠、狐狸、豺、狼、狈、豹以及众多昆虫,不一而足。
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某些动物种类的特殊偏爱,我们不但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性格,而且可以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殊视野中发现生态学和生命科学的奥妙。
四、关于天人关系、心身关系、形神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生理与心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关系的思考中探究生命的奥秘、意识的奥妙以及形态学、生态学、生理学和心理学规律。
由于观察角度特殊,就有了特殊的发现。
探索是从不同方面进行的,研究是从不同层次展开的,这就涉及到概念的转换问题,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含义有严格区别。
受“阴阳学说”的影响,汉语概念中的“词语对”现象非常普遍,也非常重要。
如:身体(身躯和四肢)、头脑(头面和脑髓)、骨肉(骨骼与肌肉)、手足、首尾、肢体、腰领、腹背、脏腑(实脏空腑)、皮肉、筋骨、肌肤、发肤、骨髓、脑海、肠胃、气血(“气”为能量活动,“血”为物质营养)、呼吸、心神(“心”为结构,“神”为功能)、精神(“精”是生理之基础,“神”为心理之现象)、鬼神(鬼恶神善)、性情(性静情动、意识与无意识)、魂魄(魂美而魄丑)、意志(意识与潜意识)、心意、心思、思想……每一个“词语对”都是由两个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汉字所构成,这是一种认识模式,也是一种思维框架,非常清楚地揭示了人体生命现象的结构特征和功能关系。
尤其是在心身关系和形神关系方面的见解有非常独到之处,如;我们在说明心理活动和描述心理素质时所常用的词语:耳聪目明、心明眼亮、神情气爽、心旷神怡、心平气和、心甘情愿、心高气傲、趾高气扬、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心领神会、心灵手巧、头痛脑热、丧心病狂、心慌气短、触目惊心、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聚精会神、心得体会、心满意足、雄心壮志、悬心吊胆、惊心动魄、心直口快、赏心悦目、感人肺腑、沁人心脾、情真意切、情投意合、意气相投、意气风发、眼神、眼光、眼力、目光、心境、心量、胆量、肚量、胸怀、胸襟、骨气、脾气、性格……仔细比较,认真研究,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精神结构特征与心理活动规律,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五、中国古代的生态学观察。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也就是说“人”应该与“天”保持一致,只有实现了“天”与“人”之间的协调、平衡,人才能够顺利取得成功。
可是,“天意”难测,“天心”无状,“天命”难违,人们“知天无术”,只好“望天兴叹”!然而,不知天则何以为人?是不是就无所适从了呢?古人从生态学观察中得到了窍门:了解“天性”!由“天性”推测“天心”和“天意”,由“天性”而知“天命”和“天道”。
那么,什么是“天性”呢?探讨“天性”是自然科学和生态学的使命:“天性”就在“物性”之中,“物性”就是“天性”!汉字“物”的本义是生物,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特征反映了“天”的性质和规律,自然规律(天命)在生物活动中的体现就是“物性”,生物的适应性就是“天性”。
因此,通过生态学观察和生物学研究来认识“物性”,通过“物性”来揭示“天性”,这就产生了古代的生命科学和生态学。
林奈的“双名法”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生物学的基础。
“双名法”是汉语对“事物”进行命名的基本法则,如草、木、竹、鱼、虫、鸟、兽、牛、马、羊、豕、犬、鹿、象、鼠……生物分类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些特殊的汉字符号生动形象地建立起来,这是多么美妙的发明!“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是《物种起源》建立“进化论”的核心概念。
取代“造物主”的“神创论”,是“进化论”彻底改变西方世界思想观念的“科学革命”,对于近代自然科学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然而,“进化论”的基本思想在中国是古已有之的。
“天生万物”在中国是上古以来始终一贯的基本信念,因为“天生万物”,所以“天性”决定“物性”,就是说,“物性”是适应“天性”的结果,物竞天择,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不就是“适者生存”吗?《周易》主张“顺天休命”(《大象传》),《乾卦》讲:“天德不可为首”,《坤卦》讲:“万物资生,乃顺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