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课题论文作业

合集下载

-中特论文-文化自觉(合集五篇)

-中特论文-文化自觉(合集五篇)

-中特论文-文化自觉(合集五篇)第一篇:-中特论文-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摘要现代文明基本是全面西化的,鼓励人们追逐物欲,纵情享乐,结果使很多人迷失其中,无力自拔。

在这种高度文明的背后,却是人心的浮躁,世界的动荡,环境的恶化。

现在这个时代最缺少的,就是身心健康,就是道德修养,而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样一种内涵。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切实提高文化自觉,切实增强文化自信,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字:文化,社会责任,自觉,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文化自觉、自信的重要性所谓文化自觉,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文化“三自”》指出: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保持这样的文化自信,要求我们理性审视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积极借鉴和包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

促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

处理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

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

中特理论期末论文参考题目及要求,结课前统一交(最新)

中特理论期末论文参考题目及要求,结课前统一交(最新)

• 邮箱gcsszt@ • 密码wangjiach2.按学术规范撰写,有摘要,关键词,参考 文献。 • 3.封面按研究生学院答题纸封面,A4打印 • 4.题目可自拟,但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与实践范围内。
论文参考题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 容。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 3、论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 4、论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 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论文参考题目
• 7、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依据 • 8 、论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 9、民生问题解决的意义和途径 • 10、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 11、论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 • 1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中特作业(5篇)

中特作业(5篇)

中特作业(5篇)第一篇:中特作业授课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选择》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广大官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正确认识和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坚定科学发展的信心。

授课方法:理论讲解,讨论辨析,实践培育教学时间:2012年10月30日授课课时:10分钟授课人:李开红教学提要:主要从三个大方面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选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作出的历史选择。

通过回顾中国近代史上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四次比较典型的探索过程,得出结论:无论是旧式农民起义、封建统治阶级自强,还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历史证明,在中国走以上这些道路根本行不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主要通过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国防和军队建设、国际地位等四个方面取得辉煌成就,得出结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举旗人和忠实维护者。

主要从认清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形势,解决官兵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对错误观点的实质和危害认识不深,抵制不力的问题;从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解决官兵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发展信心不足的问题;从有效履行新时期我军历史使命,解决官兵爱军精武准备不足,献身使命无从着手的问题。

授课内容:邓小平同志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唯一正确选择,就从中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实践讲起。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作出的历史选择都说世界上的道路有千条万条,我们中国怎么就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中国近代史关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首先我们看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在张之洞、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主持下,中国开始了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洋务运动,组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即海军部队。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实践 结课论文作业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实践 结课论文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结课作业我国制药业的现状及仿制药的发展我国制药业的现状及仿制药的发展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制药业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国内医药企业仿制药开发战略的发展前景,并就如何开展仿制药开发作了一些策略性的思考。

关键词:医药产业;仿制药;应对策略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强劲势头,中国医药正在朝着世界第三位的方向成长,每年保持着20%左右的增长速度。

我国疆域广阔,医药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行业内小型企业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例,行业大中型企业却只有很小一部分。

销售收入和利润占比上看,行业的集中度相对欧美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行业还缺乏领军企业,虽然在个别产品上,我国医药企业在全球占有很高比重,但是这些产品通常情况下附加值比较低,由此造成了我国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能力。

我国生产的多种西药中,超过97%为仿制药,几乎全部先进制药技术都来自于国外。

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整个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非常高。

经济规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和专业化协作的优势,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 使得我国制药业的研发与生产长期脱离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非常艰辛,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更造成了制药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产品总量供过于求。

同时产品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初级产品多, 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产品结构的初级化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老产品多, 新产品少,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产品。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系统不够健全,制药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较大, 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

仿制药在未来医药市场中仍将承担重要作用。

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5~10年,我国大陆仿制药和专利药市场份额有望分别达到70%和30%【1】,医药生产企业对已过专利期、疗效确切、仿制研发周期短、风险小且投入少的品种,始终保持浓厚兴趣。

截止2015年,全球销售价值高达1600亿美元的品牌药将失去专利保护,因此仿制药生产企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

中特作业小论文

中特作业小论文

民生问题之就业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政府最关注、最敏感、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我国现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 使就业变的更难。

提高就业率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本文着重对民生问题中较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做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帮。

关键词: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岗位一、民生问题的起源及现阶段民生问题重点民生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从人类社会形成开始,人们就非常关注民生问题。

中国民生思想源远流长, 萌于西周, 成于春秋, 盛于明清。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意即百姓要生存就要勤劳,勤劳才能使物质财富不匮乏。

在中国的古典文籍中随处都可见到有关民生问题的警句。

二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尚书·五子之歌》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不难看出,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劳有所获”是民生问题的前提。

所有的民生问题都与“劳有所获”相联,也是解决其他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点。

“劳有所获”是民生之本。

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劳有所获包括劳与获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劳,也就是就业问题。

提高就业率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作为政府要为经济的持续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把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培训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劳动者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创造岗位,利用国家政策,把握市场机遇,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业;劳动者要珍惜岗位,市场竞争激烈,岗位得来不易,适应岗位要求做出贡献;劳动者要敬重岗位,没有不好的岗位,只有没做好的工作,任何岗位做到极致都会展现人的价值。

中特课程小论文

中特课程小论文

中特课程小论文浅谈诚信“诚信”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书籍。

“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尚书.枢言》)认为诚信是治理天下的关键。

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的释义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诚实。

即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忠诚老实,不欺不诈。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

没有诚信,一个人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

二是守信。

即对人言而有信,重诺言。

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

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

“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

社会诚信缺失大量地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

就个人而言,现在很多人以“不诚信”为荣,坚持守信的人有时甚至被看成异类。

一些人还相信,投机胜于实干,太讲诚信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于是出现了抄袭、剽窃现象,假学历、假论文,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出卖朋友等。

就是在我们大学生身边,信任危机一样严重。

有些同学想找份兼职干,却又不敢相信中介,因为被骗的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怕了,可自己却又找不到,因而只能作罢;有些很好的校园代理给我们推荐跟中所需,尽管便宜、实惠,但我们也不敢相信,第一映像就是这估计又是骗人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再来说企业,进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更能说明现实的情况。

曾有人这样用“中国人一天”来调侃:“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这番调侃折射出中国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辛酸与无奈,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方面。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

浅谈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外交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在秉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大国风采。

关键字:中国发展;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和平共处正文: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充分的验证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句话。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随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秉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映着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大国的风采。

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风风雨雨90多年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四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超级大国冷战中期、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提高、从次要到主要得四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随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名副其实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和举足轻重的世界政治大国。

随着近几十年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1.1、中国已成为政治大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63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4年来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中特课题论文作业

中特课题论文作业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论文(实践报告)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学号:姓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指导(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风雨检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形成于实践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1]。

本文将以宁夏回族地区[2]为例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该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宁夏回族地区;发展;实践指导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根源及其实践意义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风雨检验,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78 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新思想的宣言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面对并探索研究的重大问题,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问题,这些形成于不同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当然属于同一个理论体系。

这就从一个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结构上真正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中特理论调研或论文写作题童

中特理论调研或论文写作题童

第二学期(8~15章)1、我国的非公经济包括那些部分?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我国非公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怎样?你认为我国的非公经济享受到了和国有经济发展一样的待遇吗?(用调研事例说明)2、我国目前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应该怎么改?应采取什么措施和方法来防止两极分化不断扩大的趋势?3、什么是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自主创新、转方式、调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等方面内容开展调研,并写作有关调研报告或论文)4、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什么必须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上应该怎么做、做什么?5、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我们还有那些需要提高的地方,你准备怎么做?6、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命题?现在社会还有没有不和谐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你认为应该怎么解决?(提出建议或方案)第一学期(1~7章)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怎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意义?(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取得的重要成就,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2、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在那些根本问题上回答并解决或正不断解决着中国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

(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说明问题)3、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涵义)?为什么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实践意义)?践行科学发展观在当前最重要的是从那些方面入手,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调研,结合实际来回答)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惧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并用该理论说明为什么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同时,用所学理论结合个人实际来说明怎样设计并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5、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涵义)?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请结合实际说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大意义。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

中特研究,课外研习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2)班学号:2131003453姓名:傅庚华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十八大报告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文章纲要:党的十八大后,关于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

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

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民主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

文章从民主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原因的深入剖析,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题目释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民主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实际执行已经非常完善。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报告从民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要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民主的本质。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级、阶层之间及内部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民主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

从质上区别民主政治同专制政治是在于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从量上衡量民主政治,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政治系统民主化进行丈量。

中特论文题目

中特论文题目

作业题
1.怎样理解“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难度,在当今世界绝无仅有,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2.怎样理解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怎样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3.为什么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4.中国应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5.如何理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政治发展模式?
6.结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论述党内民主在政治民主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7.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8.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关键在哪里?
9.如何看待现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及其现实作用?
10.文化产业、大众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11.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1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公平问题上的现状?
13.根据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提高
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是什么?
14.面对党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到底应如何开展有效的反腐倡廉工作?
15.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到底发生了哪些历史性变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着什么?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到底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它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中特论文题目医学生

中特论文题目医学生

中特论文题目医学生
1.青海高原喜马拉雅旱獭血清中特异性鼠疫噬菌体抗体的检测及分析。

2.辣条中特丁基对苯二酚测定方法研究。

3.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仙鹿口服液中特女贞苷含量。

4.快速滤过型净化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茶叶中特丁硫磷及其5种代谢产物。

5.乳腺癌肿瘤组织及血液游离DNA中特异性甲基化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6.HPLC法测定妇血安片中特女贞苷的含量。

7.HPLC切换波长法测定益肾灵颗粒(无蔗糖)中特女贞苷、淫羊藿苷、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8.“中特高”背景下“药理学实用技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9.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参芪几丁聚糖胶囊中特女贞苷含量。

10.高黎贡东南缘龙陵——瑞丽俯冲增生杂岩带与中特提斯洋演化。

11.HPLC测定女贞子中特女贞苷的含量及指纹图谱的建立。

中特作业

中特作业

谈谈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经济发展是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总称,是人类社会生存延续的物质前提和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的途径、手段和机制的总和。

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一定历史时期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同时经济发展方式又对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效益等起着制约作用。

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促进经济发展各种关系、各种因素、各种价值的统筹兼容,就能够保证经济稳步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进步奠定坚实基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的转变,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并举转变;向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方式转变;向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转变;向经济结构全面优化转变;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向发展目标多元化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经济领域,就是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一重要表述从科学发展的高度阐释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因: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

网络反腐:中国反腐新力量摘要当前,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快步发展,我国民众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提高,网络正逐渐成为我国反腐败的重要载体。

不过网络反腐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不得不忽视其可能存在的隐患。

为了今后网络反腐的健康发展和国家反腐事业的顺利进行,必须了解网络反腐的作用机理及产生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反腐平台,网络反腐模式和网络反腐所产生的影响三个方面探究网络反腐,旨在改进其缺陷,在未来更有效地为我国反腐事业发挥作用。

关键词:网络,反腐近年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其影响也渗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作为一种新兴互联网政治现象,网络反腐应运而生,使网络逐渐成为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造就了公民广泛参与权力监督的新现象。

网络反腐指的是,“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1。

利用互联网覆盖面广、方便迅捷等独特优势,普通民众的参政热情得以满足,使我国的反腐事业步伐增速,效率提高。

不过网络反腐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造成了如虚假信息泛滥,民众戾气高涨等负面影响,要想解决这类问题,首先必须深入解网络反腐,分析其运行平台和模式,然后反思其影响,最后探寻网络反腐今后发展的正确道路。

一、网络反腐的主要平台目前的网络反腐平台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官方的反腐败举报平台,如中纪委以及各省纪委和监察部门设置的举报网站等;民间组建的反腐败网站,如《中国民生投诉网》、《中国百姓喉舌网》等;以及微博、论坛、贴吧等公众平台。

中央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2页面简洁严肃,首页上有网上举报须知和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举报人需按被举报人属地和级别,选择相应的举报网站进行举报。

进行举报后,可凭举报码进行查询,举报内容并不会对外公开,网站只起到类似信箱的作用。

民间自建的反腐网站有很多,以《中国民生投诉网》3为例,该网站页面内容更为丰富,但分类清晰,设有综合新闻、在线投诉、曝光台、记者追踪等多个子页面,并且提供地区分类。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

1、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针对我国人口这一国情,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2 V2 i e/ [8 A* iB.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5 H8 H9 U0 ?' Y0 T/ M! S; gC.落实少生、优生/ P, ^( F4 O6 e0 ^' C# X5 `* RD.解决男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2、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与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经济军事政治状况相匹配的人口数量才是合适的,过多过少对国家实力都是危害。

考点:本题考查计划生育的目的点评:面对我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偏低,故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短时间之内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途径。

3、人口可以说是劳动力,劳动力增长产出也增加边际递增,但资源比如土地是有限的,当劳动力到达一定程度,劳动力的增加产出不在增长而成边际递减的程度。

所以人口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根据资源来决定合理的基数。

人口可以说是劳动力,劳动力增长产出也增加边际递增,但资源比如土地是有限的,当劳动力到达一定程度,劳动力的增加产出不在增长而成边际递减的程度。

所以人口不是越少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根据资源来决定合理的基数。

4、本报讯北京“十二五”规划已形成初稿,进入论证衔接阶段。

昨日,北京市委通过的《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外公布,建议没有此前常用的各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量化指标,如GDP等。

公共服务均等化需提高建议分析,首都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

与五年前北京市委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稿相比,此次建议更多强调北京未来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对发展主要目标的建议不再强调量化指标,而更多着墨于交通、人口管理、改善住房条件等方面,更加注重“主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特论文选题

中特论文选题

中特论文选题概论课课程论文参考选题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三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

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4、论毛泽东的创新思想及其创新思维特征5、论邓小平理论的全球化视野及其在21世纪的历史地位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特征及其现实意义7、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统一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意义9、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10、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必然性刍议12、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13、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14、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几点思考15、浅论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思想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效率与公平关系探析17、创新与中国现代化18、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19、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从生态环境的视角看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2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探析23、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24、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2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26、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27、浅论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8、当前青年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29、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及其培养30、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探析31、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33、" 一国两制" 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34、浅论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35、浅析邓小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6、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我见37、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38、试析社会新阶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39、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4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42、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3、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44、关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研究45、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6、高新技术产业与我国经济的发展47、高科技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48、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49、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50、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51、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52、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5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54、大众传媒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55、规则意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56、新时期大学生党的建设思想研究57、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及对策分析58、规则意识与和谐社会的构建59、中国传统和谐文化的当代价值60、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61、韩国影视文化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影响62、信用社会建构中的大学生诚信问题研究63、思想政治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研究64、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当前学校德育的关系65、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研究66、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67、发展文化产业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68、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69、高校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与行为策略研究70、加快我国网络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对策71、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经济的发展72、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研究7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74、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市场发展75、关于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研究76、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7、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研究78、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比较研究79、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80、当代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8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研究82、我国外交政策及周边外交关系有关问题研究83、政府机构改革研究84、政治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研究85、农村村民自治研究86、台海局势与中国统一的走向87、公务员制度改革研究88、政府职能转换研究89、我国听证制度的完善90、完善我国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91、人大代表制度的完善92、高考制度的改革与完善93、加强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的实践与思考94、和谐校园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95、新形势下,基层党支发展的积极探索与主要经验96、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的建设97、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98、大学生社团活动现状及对策99、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100、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中特理论论文

中特理论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确保中国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通过近一个阶段的学习思考,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部分地区把“科学”与“发展”分割开来,搞大开发,大开挖,先搞“发展”再讲“科学”,忽视了和谐发展。

党和国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的高度回答了中国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的指导理论,既能管眼前,又能管长远,得民心、顺民意,有很强的生命力。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中发现的又一个真理,是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具体体现,是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

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是当前回答和解决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新情况、新问题,开启成功之门的总钥匙。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世情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我们面临的国情是: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

我们面临的民情是:人心思定,人心思富,人心思进。

因此,要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矛盾、困难和问题。

中特作业

中特作业

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通过转变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调整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友好、节约资源,逐步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就是必由之路。

根据当前我国生态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对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当今人类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

当然,生态文明是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必须是人类自觉追求的状态,而人类追求生态文明的活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状态的活动与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第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生态文明建设是重大和系统的国家战略和人类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各个领域,而环境保护以其基础保障和优化调控等重要作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处理好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系统的环境保护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深入实践,这些都必须与环境保护作为前提,统筹考虑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

所以说,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

第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传统的工业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高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从时代要求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模版(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模版(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模版(5篇)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模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摘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促进社会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还要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对于我国来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生态文明Abstract: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will promote social harmony.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is not only to achieve the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t also to achieve a virtuous circle.For my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premise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foundation is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erative.2007 Report of the Seventeenth Party Congress will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s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the new requirements, proposed: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asically to save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growth,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circular economy, the propor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discharge of major pollutants under effective control, environmental quality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firmly establish in the whole society.”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major tasks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产生马克思固然伟大,但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不会因为马克思的出现改变,马克思前和后,社会历史都在是在某个确定的轨道上运行着。

然而马克思确实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在于独创性的创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伟大的理论贡献,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从此历史的起起伏伏、各种现象犹如万里晴空一样明朗。

但这一历史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的漫长思考,最终才在马克思这里形成了质变。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角度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由于对自然界无法正确的理解,于是便将之归之于某种神秘的力量。

如中国的“天命”、“天道”观,认为天下的治乱兴衰,都是天命。

在西方,上帝则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人力不可违抗。

中西说法不同,其本质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进一步发展,人类可以很好的驾驭自然,“人”的价值日益显著,对社会现象认识角度逐渐从“神”发展到“人”,以“文艺复兴”宣扬人道主义思潮为显著标志。

但是这里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用这种“人”去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其本质仍然还是用某种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探讨“现实的人”和“人的世界”,从根本上科学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这种历史观(唯物史观)出发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关系伟大思想,结合前人提出的生产力思想,总结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自此,人类社会找到了一条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和演变的根本规律。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历史几次大的变迁(1)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功力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思想是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论文(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
学号:
姓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民族地区的实践指导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风雨检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形成于实践又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1]。本文将以宁夏回族地区[2]为例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该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宁夏回族地区;发展;实践指导
1.
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风雨检验,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前看》的讲话,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新理论新思想的宣言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始终面对并探索研究的重大问题,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问题,这些形成于不同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当然属于同一个理论体系。这就从一个理论体系内在的逻辑结构上真正揭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三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2

自治区成立以来,不断拓宽和完善发展思路的。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从宁夏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工作思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加快推进“三化一新”(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工业强区、中心城市带动、科教兴宁、人才强区和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建设“两大基地”(宁东能源化工和新材料基地)的战略部署。2007年6月,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作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创宁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部署。这些不断完善的发展思路,对不同时期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5]。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一开始就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特点出发”,后来又提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肆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里的中国的国情之一,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精神,对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有一个新的认识。稳定与发展是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大旋律。只有地区经济的不断持续发展,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才能充分的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巩固祖国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3]。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把培养、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作为一项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来抓。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高度重视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坚持每年9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宗教领域长期保持稳定。从宁夏实际出发,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提出了处理宗教问题的政策和原则,确保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正常有序地进行。着眼于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维护了宗教领域的长期稳定。

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宁夏实际,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50年特别是近30年的艰苦奋斗,全区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007年,宁夏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9亿元,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比1957年、1978年增长84.5倍、13.3倍:财政总收入达到144亿元,分别比1957年、1978年增长393倍、46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自治区党委、政府充分挖掘宁夏自身潜力,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初步形成了具有宁夏民族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进入新世纪,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大企业技术改造,优化工业结构,全区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转变。突出重点,统筹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十六大以来,宁夏坚持城市化同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相结合,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重点突出、梯次推进的方针,大力实施区域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突出做大银川市,积极发展地区性中等城市,合理发展县城,择优培养重点中心镇,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增强城市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加快县域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