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明清时期园林特点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摘要: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清园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师法自然,巧于因借;含蓄内秀,小中见大;诗情画趣,无限意境。

关键词:中国园林;明清园林;艺术特点中国园林形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昆仑山瑶池仙境、东海神山仙岛的神话故事。

殷周时期就有了林囿、林台、林沼的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得到了全面发展,明清到了顶峰。

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典园林,很多是明清时候建的,或更早时期经明清改建的,它们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是经过造园匠师精心策划的,运用堆造假山、布置水面、养花种树、营构建筑、匾联题词等手段艺术地再现一个理想的空间,是园林主人畅山游赏、吟诗作画、抚琴对弈、聚朋会友,甚至是坐禅修道的地方。

清朝的帝王还有在园林里边听政、居住的传统。

中国的园林根植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和孕育这一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所以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师法自然,巧于因借(一)师法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是华夏大地锦绣河山的浓缩。

比如说山的表现,或者像杭州西湖群山、四川峨眉山那样的蜿蜒起伏、苍翠欲滴,或者像黄山、庐山的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高峰峡谷,或者像桂林石林神秘洞府那样的灵秀神秘;园林的水或者表现如太湖、西湖那样的海阔天空,或者再现河流那样的迂回曲折,或者表现瀑布溪流那样的奔腾欢跳等等;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是山林野趣、荷塘秀色、鸟语花香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提炼和写照。

这一切自然景观虽是人工创造,但也是师法自然的,故而象是天生地就的一样。

正好像是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在他的书《园冶》中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中的厅、堂、轩、榭、亭、廊、桥等等建筑是源于生活的,是地方民居建筑的升华、再现,它们的形象通透轻盈、变化多端,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融化在自然山水之中,使建筑和自然和谐统一,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分析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特色分析

感谢下 载
寄畅园有52景,但这些景 物并不都在园内。
一、巧于因借、强化景深
无锡寄畅园是借景的范例,寄畅园背山临流,右邻 锡山,后倚惠山,近控寺塘泾,远谒惠山浜,周围 有丰富的自然山水供借资。造园匠师能在尺度较小 的园林中,产生广阔的意境,在造园布局上能突破 园林空间的局限。“纳千里于咫尺之中,使咫尺有 千里之势。”寄畅园借惠山山景,是通过假山的介 置引渡,正面明显地将惠山引揽入园:对邻近的锡 山却采取了不同的手法,设计者仅在园林响布局上 面留出适当的观瞻位置,利用了树梢瞻角,透露一 株秀峰,在隐约含蓄之中将锡山塔影构入园景。锡 山山色在顾盼之间悄然可见这更是借景中若无情实 有意的巧妙处理。
二、有径不乱、组织视点
二、有径不乱、组织视点
三、色彩利用、清新雅淡
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决 定园林的风格,北方 皇家园林常用大红大 绿,对比强烈。江南 园林则以轻淡为基调, 且白色用得多。寄畅 园建筑为红柱青瓦白 墙,与周围植物及基 地环境因素融揉一体, 令人倍感亲切。
三、色彩利用、清新雅淡
江南的枫叶又红了,长廊边还是那一潭幽水
一、巧于因借、强化景深
高超的“八音涧”黄石假山 建筑,使涧流或浮石面,或 伏石碑,或旁山涯,或流谷 底,使水流忽断忽续,忽隐 忽现,忽聚忽散,同时产生 不同音响,使水音与岩壑发 生共鸣,达到“山本静,水 流则动”的观景效果。此外, 由于外借的水源是一股终年 不竭的活水,这便在根本上 保证了东部的水池—锦汇漪 的水质清澈不腐。正如宋人 郭熙所说:“水活物也”, “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 秀娟,欲照溪谷而生辉,此 水之活体也。”
一、巧于因借、强化景深
造园者根据西枕惠山麓,南 瞰锡山巅,园内东西狭窄, 南北引长,地势西高东低的 特点,因高培山(西部),就 低凿池(东部),沿池建筑临 水亭廊,在统体不足十五亩 的小花园内,大作外借艺术 的文章。以外借水源而论, 巧妙地借用了墙外的二泉伏 流,依据地形的倾斜坡注, 顺势导流,创造了曲涧、澄 潭、飞瀑、流泉等诸般水景, 增加了风景、组织视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典园林的那些事儿。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啊,那可是经历了好几个有意思的阶段。

先秦时期呢,这算是园林的萌芽阶段。

那时候的园林主要是给帝王们打猎游玩用的,面积超大,没啥太多讲究,就是一片大的自然区域。

到了秦汉时期,园林开始变得有模有样啦。

皇帝们修建了好多华丽的宫苑,像秦始皇的阿房宫,那叫一个壮观!这个阶段的园林,建筑多,装饰豪华,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文人雅士们开始参与进来。

园林变得更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追求自然之美,不再只是华丽的堆砌。

隋唐时期,那可是园林的繁荣期。

不仅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私家园林也发展起来啦。

园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山山水水,美不胜收。

宋元时期,园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小小的一块地方,能通过巧妙的布局,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韵味。

明清时期,那是古典园林的鼎盛阶段。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像颐和园、拙政园这些,简直就是园林艺术的杰作!它们的布局精巧,细节处处透着精致,每一处都让人陶醉。

朋友,你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不是特别有趣呀?稿子二:嘿,小伙伴!咱们来扯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呗。

你知道吗?很早很早以前,在商周时期,就有园林的影子啦。

不过那时候很简单,就是围起来一块地,养养动物,种种树啥的。

后来到了秦汉,不得了,皇帝们可威风啦,建的园林那叫一个大,亭台楼阁多得数不过来,走在里面感觉自己像神仙。

再往后,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想法变了,不再只追求大而豪华,开始欣赏自然的美,园林里也多了些山水的味道。

到了隋唐,哇塞,那简直是园林的狂欢!皇家园林那叫一个气派,私家园林也不甘示弱,各有各的美。

宋元的时候,人们更厉害了,在小小的园林里做出大大的文章,讲究意境,让人一进去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到明清,这可是巅峰时刻!园林的设计精妙绝伦,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草,都好像有故事。

什么借景、对景,各种手法用得那叫一个绝!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与美学观念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与美学观念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与美学观念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科技文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和美学观念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成为了中国园林美学的代表。

一、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起源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传统文化,其发展始于南宋的“太湖园林”,并得到了明代的大力发展。

明代园林建筑是以花园为主,其一般特点是坚持“规则、简洁、精巧、自然”等原则,突出室外环境中水、山的景观特点,强调“整体性、空间构成、小品细节”的美学价值。

明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苏州的拙政园、虎丘山、耦园、狮子林等,这些园林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它们都反映了明代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之作。

二、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发展明代园林建筑展示了高度的艺术创造性和审美价值,而清代的园林建筑则将这种艺术创造和审美价值发扬光大。

在清代,园林建筑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山水”展开的,它们不仅注重园林的整体构造和空间结构,还注重赏景过程中的过渡和细节。

清代园林建筑的典型代表是扬州个园、湖北的楚园、浙江的西泠印社等。

这些园林建筑都非常注重环境的景色,不同的景色彼此相连,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美感,同时还强调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三、明清时期美学观念的发展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美学家,如明末清初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他们在哲学思想、美学理论、文艺批评等方面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观点。

王夫之在《美的本源》中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观点,认为人类之美与自然之美应当得到统一并超越。

他还提出了“诚笃地心”的建筑观念,即建筑物的构造应当真实、自然、不虚构,使得人们在其间感受到自然之美。

顾炎武在《风俗通义》中提出了“风土人情”的美学观点,认为一个地方的风俗文化会对园林建筑产生深刻的影响,建筑物应当根据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来设计和布局。

黄宗羲则提出了“理当可见”的美学观点,认为艺术品应当突出真理和美的共性,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历史文化: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历史文化: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历史文化: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1. 引言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最为繁荣和丰富多样的时期之一。

明清古建筑凝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融合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深入探讨明清古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分析其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明清古建筑概述2.1 明代古建筑特点在明代,中国建筑出现了许多新的创新和发展。

其中包括宫殿、陵墓、庙宇、园林等各种类型的建筑。

明代古建筑注重平衡与对称,追求整体美感,并且承袭了唐宋时期的传统风格。

2.2 清代古建筑特点清代继承了明代古建筑的传统,但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

清代古建筑注重规制和秩序,更加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性。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也得到了建造和发展。

3. 明清古建筑的风格特点3.1 结构与布局明清古建筑强调均衡、对称,注重空间的整体性。

建筑结构多采用榫卯和楼柱等传统工法,保持了房屋整体稳定性。

明清时期还出现了特色窗户设计,如雀替窗、回字窗等。

3.2 美学与装饰明代古建筑注重斗拱砖石的雕刻技术,使得建筑更加精美和华丽。

清代则注重彩绘技术的运用,在墙面、门扇、天花板等装饰上添加各种图案和题词,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3 色彩与材料明清古建筑在色彩上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导,搭配黑白灰等简约颜色作为辅助。

红色代表吉祥喜庆,黄色象征尊贵地位,蓝色寓意平静宁神。

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砖石,并注重质感和光泽度。

4. 明清古建筑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4.1 彰显中国传统文化明清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的独特理解。

它们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发展。

4.2 保护与传承明清古建筑作为宝贵的历史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智慧。

保护和传承这些建筑对于维护历史连续性和身份认同至关重要。

如今,许多明清古建筑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得到广泛保护。

5. 结论明清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明清古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造型在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元明清时期造园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元明清时期造园特点、中国古典园林史总结

中外古典园林史25.明清时期造园理论著作(《园冶》、《长物志》、《一家言》)主讲 杨向青•一、元明清时期园林的主要特点•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学习的总结。

一、元明清时期园林的主要特点•(一)皇家园林的建设规模、艺术造诣达到了历史高峰。

出现了里程碑意义的优秀大型园林作品。

•(二)私家园林沿袭前代高峰水平,最终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

•其他地区的园林几乎都受到这三个地方风格的影响,或作为它们的余波而呈现。

•少数民族地区中的藏族园林已初具雏型。

•同时还出现了文人园林的多种变体,民间造园活动广泛而普及。

明清私家园林建造较为集中地区的示意图•(三)寺观园林建设在两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尤其清政府对藏传佛教的重视,皇家园林里多会为此开辟一隅礼佛,以贯彻清政府“怀柔”之政策,使得梵刹营建更为兴盛。

清 香山昭庙琉璃塔•(四)宫廷、民间的园居活动更为频繁,园林游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受封建末世过分追求形式、技巧的艺术思潮的影响,园林里的建筑密度较大、山石用量较多;运用建筑来围合、分隔园林空间;或在建筑围合的空间内经营山池花木。

清 院本《十二月令图轴》十一月 局部•(五)明至清中叶这个阶段,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全面的系统化的理论总结,但到了清末造园技艺失却了进取、开创的精神。

•另外,中、西园林文化,开始交流。

这为后续进入近、现代园林做了铺垫。

颐和园内西式石舫清慈禧在北京万胜园建的巴洛克式大门二、中国古典园林史学习的总结•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优美的环境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梦想: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杨向青《园林规划设计》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收获的关键•(一)回归自然,不忘初心。

园林是一种生活态度,追求雅趣是中国人的处世智慧。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渐而成为中国园林艺术遵循的原则。

明 马轼 《归去来兮图——问征夫以前路》 辽宁省博物馆藏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核心价值•(二)园林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高层次精神追求的结果。

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主要特征

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主要特征

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主要特征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主要特征自唐代以后,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涌现。

发展到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已遍布全国各地,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有相当数量的私家园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明清私家园林的特点江南的私家园林的特点1.相比较其他地域而言往往是最复杂最多变的大多数情况下会以水池作为中心然后以湖石和黄石来堆叠假山;2.建筑的造型偏于灵巧,喜欢用粉墙、漏窗,整体的色彩偏于素雅;3.植物的种类比较喜欢松、竹、梅、梧桐等具有特殊文化涵义的品种。

岭南地区园林的特点1.建筑密度偏大,“广厦连屋“;2.水池大多数情况下喜欢采用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假山常常会使用本地特产的大块的花岗岩;3.植物种类往往会包含这个区域所特产的水松、榕树、荔枝等等品种。

北方私家园林的特点:1.相比于南方私家园林,布局比较端庄,变化不丰富;2.缺水,更加重视假山,因缺少湖石,一般用青石代替;3.总体上风格偏于雄健,喜用灰砖墙和鲜艳的彩画。

私家园林的发展私家园林在汉代已发其端。

但此时它虽然从宫苑系统中离异、分化出来,却不能归属于非宫苑系统,只能构成为宫苑系统中具有一定独立价值的子系统。

因而汉代的私家园林,不但为数极少,而且并不具备后来私家园林的典型特征。

此时的代表作有茂陵袁广汉、刘武的兔园、董仲舒的舍园等。

在魏、晋时期,由于隐逸之风和欣赏自然的趣味已波及社会上层,因此建构私家园林是其连锁反应。

石崇在洛阳的金谷园就是典型的例子。

金谷园地形起伏,并且临河而建。

它把金谷涧的水引来形成园中水景,河涧可行游船,人坐岸边又可垂钓,岸边杨柳依依,又有繁多的树木配置。

到了南北朝,建园之风大炽。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宫苑遍布都城及其周郊,二是寺观园林大量出现。

如著名的报恩寺、龙华寺、追圣寺等。

三是和宫苑、寺院同步相应的宅园——主要是王侯、贵族的园林更为稠密地出现在北国和江南,它们往往和寺院交错在一起,但在艺术风格方面却和宫苑比较接近。

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其特色

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其特色

明清时期的建筑及其特色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建筑艺术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呈现出了华美雅致的风格,更在建筑技术、工艺、材料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建筑的特点和代表性建筑。

一、建筑特点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外观上显得格外华美、繁复、细致,给人以华贵、大气、稳重之感。

而在内部,以多用木材结构为主,富丽典雅的木雕、石雕、铜雕、壁画等装饰令人惊叹。

同时,明清时期建筑注重功能性,在不断追求建筑艺术美的同时,更实现各自的功能需求。

1. 建筑结构:明清时期建筑多采用多悬式、多柱式、多翼式的结构形式,使得建筑整体坚固,同时内部空间大而开阔。

建筑的屋脊、斗拱、雕栏、门框、窗户等处都使用了精美的雕刻工艺,增加了建筑的视觉美感。

2. 建筑装饰: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繁多,以众多的木雕工艺和石雕工艺为主。

在墙门、厅堂、天花板等位置处都可以看到各种造型和主题的雕刻,堪称精雕细刻之作。

3. 建筑材料:江南民居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北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了砖、石等材料来加固建筑结构。

在瓦片颜色上,明清时期使用更为丰富多彩的琉璃瓦,并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和花纹,使整个建筑色彩鲜艳。

4. 建筑布局:明清时期建筑布局大多以中轴线为主,由一个中心大堂排列出门厅、中厅和侧厅,主体建筑坐朝园林,布局分明。

而宫殿、庙宇、陵墓等则多以环抱式、对称式、廊式为主要布局。

二、代表性建筑1. 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家宫殿的总称,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延续至清朝嘉庆年间,共计建筑9700余间。

故宫宫殿建筑精美绝伦,布局合理、秩序井然,其装饰的密度和繁复程度、色彩的浓艳和华丽程度、雕刻、彩绘等技艺的高超程度均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一。

2. 颐和园: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园内以湖泊、山岳、楼阁、廊亭、花木、彩塑等景观为主体,构成了一个博采众长、精妙绝伦的大型园林景观。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的时代特征

我国园林设计建造艺术从商代开始萌芽,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除建造宫室外,还建造供娱乐休闲的宫廷园林。

唐宋园林建造的规模比以往更加宏伟,但私家园林从六朝到唐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古代园林设计营造是达官贵人享乐生活的需要,然而经过历代造园工匠师的创造,设计营造诗意优美的环境,积累了丰富、宝贵的造园经验,形成了独具中国人文特色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园林艺术设计蓬勃发展,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质量、数量、规模都超越任何朝代。

人们以绘画诗文作为蓝本来进行意境设计,创造了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园林。

一、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鼎盛时期,这时期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多与皇家休闲离宫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离宫建造在城市郊区,建设在城内的园林宅园规模很宏伟。

其总体布局因地制宜,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巧夺天工开凿兴建,其建筑富丽堂皇、豪华宏伟。

绘画和文学艺术成了园林艺术的蓝本,所建之园步移景迁,充满诗情画意。

明、清皇家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同时花费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不断地建造供享乐休闲的皇家园林,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而达到高潮。

皇家园林集中于政治中心北京,有御苑如故宫御花园、乾隆花园及三海,也有建在郊区的离宫如颐和园、圆明园等。

还有行宫,其中承德避暑山庄规模巨大。

包括北海在内的西苑,是明清时代皇城内规模最大的园林。

追溯西苑历史,它曾是辽代的“瑶屿行宫”。

元世祖以它为中心,修建大都,在太液池的两岸建造宫殿,将宏伟的宫阙和秀丽的水上风光有机结合,这里成了皇城后花园。

明、清两代皇家就是在此基础上营建水榭亭台,堆山理水,景色更加优美宜人。

西苑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园林典范。

水作为园林主体,以俊美的琼岛作为中心。

长桥卧波,湖岸蜿蜒,一洗宫廷庄重、呆滞之感,使人仿佛进入仙境。

明、清的离宫主要在政治中心北京西郊。

这里山峦连绵起伏,水道纵横交错,经过历代的不断开拓营造而越发精美,禅林佛寺,点缀其间,一直成为贵族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

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摘要: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清园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师法自然,巧于因借;含蓄内秀,小中见大;诗情画趣,无限意境。

关键词:中国园林;明清园林;艺术特点中国园林形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昆仑山瑶池仙境、东海神山仙岛的神话故事。

殷周时期就有了林囿、林台、林沼的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得到了全面发展,明清到了顶峰。

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典园林,很多是明清时候建的,或更早时期经明清改建的,它们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是经过造园匠师精心策划的,运用堆造假山、布置水面、养花种树、营构建筑、匾联题词等手段艺术地再现一个理想的空间,是园林主人畅山游赏、吟诗作画、抚琴对弈、聚朋会友,甚至是坐禅修道的地方。

清朝的帝王还有在园林里边听政、居住的传统。

中国的园林根植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和孕育这一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所以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师法自然,巧于因借(一)师法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是华夏大地锦绣河山的浓缩。

比如说山的表现,或者像杭州西湖群山、四川峨眉山那样的蜿蜒起伏、苍翠欲滴,或者像黄山、庐山的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高峰峡谷,或者像桂林石林神秘洞府那样的灵秀神秘;园林的水或者表现如太湖、西湖那样的海阔天空,或者再现河流那样的迂回曲折,或者表现瀑布溪流那样的奔腾欢跳等等;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是山林野趣、荷塘秀色、鸟语花香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提炼和写照。

这一切自然景观虽是人工创造,但也是师法自然的,故而象是天生地就的一样。

正好像是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在他的书《园冶》中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中的厅、堂、轩、榭、亭、廊、桥等等建筑是源于生活的,是地方民居建筑的升华、再现,它们的形象通透轻盈、变化多端,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融化在自然山水之中,使建筑和自然和谐统一,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

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摘要: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清园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师法自然,巧于因借;含蓄内秀,小中见大;诗情画趣,无限意境。

关键词:中国园林;明清园林;艺术特点中国园林形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昆仑山瑶池仙境、东海神山仙岛的神话故事。

殷周时期就有了林囿、林台、林沼的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得到了全面发展,明清到了顶峰。

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典园林,很多是明清时候建的,或更早时期经明清改建的,它们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是经过造园匠师精心策划的,运用堆造假山、布置水面、养花种树、营构建筑、匾联题词等手段艺术地再现一个理想的空间,是园林主人畅山游赏、吟诗作画、抚琴对弈、聚朋会友,甚至是坐禅修道的地方。

清朝的帝王还有在园林里边听政、居住的传统。

中国的园林根植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和孕育这一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所以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师法自然,巧于因借(一)师法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是华夏大地锦绣河山的浓缩。

比如说山的表现,或者像杭州西湖群山、四川峨眉山那样的蜿蜒起伏、苍翠欲滴,或者像黄山、庐山的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高峰峡谷,或者像桂林石林神秘洞府那样的灵秀神秘;园林的水或者表现如太湖、西湖那样的海阔天空,或者再现河流那样的迂回曲折,或者表现瀑布溪流那样的奔腾欢跳等等;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是山林野趣、荷塘秀色、鸟语花香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提炼和写照。

这一切自然景观虽是人工创造,但也是师法自然的,故而象是天生地就的一样。

正好像是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在他的书《园冶》中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中的厅、堂、轩、榭、亭、廊、桥等等建筑是源于生活的,是地方民居建筑的升华、再现,它们的形象通透轻盈、变化多端,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融化在自然山水之中,使建筑和自然和谐统一,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简述明清建筑的六个特征

简述明清建筑的六个特征

简述明清建筑的六个特征明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下面将分别从六个方面对明清建筑的特征进行简述。

一、古典风格:明清建筑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古典建筑风格。

明清建筑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融汇了传统的中国建筑特色,同时也吸收了一些西方建筑元素,使得建筑更具现代感。

明清建筑注重对称、均衡、比例和和谐的原则,建筑形式简洁、大方,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二、木结构:明清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之一。

明清建筑的木材选用上乘的松木、柏木等,经过防腐、防虫等加工处理,使其具有较强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木结构的建筑能够适应中国的气候特点,具有良好的隔热、保温和调湿的功能。

三、黄土砖瓦:明清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黄土砖瓦。

黄土砖瓦是一种地方材料,取之容易、造价低廉,同时也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和吸湿性能。

明清建筑的墙体多采用黄土砖瓦砌筑,使建筑更加牢固和耐久。

四、飞檐翘角:明清建筑中的飞檐翘角是其独特的特征之一。

飞檐是指建筑物屋檐向外突出的部分,翘角则是指屋檐两端向上翘起的部分。

飞檐翘角不仅起到了保护墙体的作用,还能增加建筑的美感。

明清建筑中的飞檐翘角造型多样,既有直线型的,也有弯曲的,给建筑增添了一种动感和变化。

五、彩绘装饰:明清建筑在装饰方面非常讲究,尤其是彩绘装饰。

明清建筑的门窗、梁柱、斗拱等部位都进行了彩绘装饰,使建筑更加华丽和精美。

彩绘装饰不仅体现了建筑主人的财富和地位,也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和魅力。

六、园林景观:明清建筑注重营造园林景观,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明清建筑的园林景观包括庭院、假山、池塘、廊檐等,通过巧妙的布局和景观设计,使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宜人的感觉。

以上是明清建筑的六个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明清建筑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明清建筑以其古典、大气、精美的特点,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与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与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与园林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园林艺术达到巅峰的时期,皇家花园更是园林艺术的代表。

在这个时期,皇家花园以其丰富多样的景观、精致的建筑和精心设计的布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与园林艺术,并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首先,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

在设计园林时,规划者们以山水为基础,通过人工雕琢来突出山水之美。

例如,在颐和园内,建筑物被设计成依山傍水的形式,将自然景观融入其中。

与此同时,人文美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园林内的建筑物、雕塑和碑文等都是为了彰显皇权和君主的荣耀。

这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使得皇家花园成为了艺术和建筑的结合体。

其次,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注重意境的营造。

园林中的每个角落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在圆明园的长廊上,每一幅画都是根据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而更换的,以表现季节之美。

而在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上,每一孔都有不同的形状和图案,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不同孔洞所带来的视觉效果。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感,更是为了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宁静。

第三,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注重假山的运用。

假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种特殊元素,它通过人工堆砌山石的形式,再结合植物的装饰来模拟自然中的山体景观。

这种假山的运用让皇家花园更具变化和层次感。

在皇家花园中,可以看到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假山,它们有的象征着牛耳山的壮丽,有的象征着众山小的苍茫。

这种假山的运用不仅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对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成为了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园林艺术概念和技巧通过传统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当地的园林设计中得以体现和发展。

可以说,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推动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的皇家花园与园林艺术富有特色和影响力。

其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营造意境,运用假山等元素,以及对后世园林艺术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黄金时期,许多优秀的园林建筑如拙政园、颐和园、苏州园林等精美的园林建筑物留传至今。

这些园林建筑物以其独特的构建形式、艺术特色、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研究人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全面探讨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一、园林建筑物的设计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物,讲究“形似自然”,即“造园取法于景物之真”,追求自然的真实感,将自然的景物加以转化,最终呈现出一种人类创造的“人造自然”。

园林建筑物设计的创新性也使得整个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处于领先地位。

例如,苏州园林与其他大多数园林不同,其园林中不仅设置景点,还有山石、树木、水池等景物相映成趣。

并将“寓景于庭,景入庭境”作为它的核心美学,将景观的布局和设计完整地体现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极具韵味、宁静、美好的空间。

同样的,颐和园和拙政园的设计也以“天人合一”为主题,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根而融合自然风光,形成了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建筑物。

二、园林建筑物的艺术特色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物具有很强烈的艺术特色,这些特色体现出了园林建筑物的灵魂和核心。

其一,重视对景色的感觉与处理。

在园林中,不仅强调景点布局的创新性,也强调了景色的感觉与处理,精致的景点处理和精妙的景色组合给游人带来极致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这些在苏州园林中的最为明显,如枫桥书院的建筑物,它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文化底蕴,同时将自然与文化相结合,将书院与景致紧密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美好的仙境。

其二,重视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较为深远和悠久,园林建筑物则是其最好的传承载体。

在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物的设计构思不仅注重美学和视觉效果的营造,更注重文化底蕴与深厚的哲学思想。

比如颐和园中的长廊,它不仅是园林建筑物的设计精华,也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中式文化。

同时,颐和园作为整个明清时期最大,最精美的皇家园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更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一、总说●1. 元明清初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上承两宋第一阶段又有所发展●(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2)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3)在某些发达地区,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4)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出现,民间造园活动频繁,文人广泛参与造园,成为江南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另一个标志●(5)写意山水园进一步发展●2. 元明清初的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造园家●1. 缩移摹拟:张南阳、戈裕良●2. 平岗小坂:张南垣、张铖、张然●计成:文人的工匠化●造园理论著作●1. 明·计成《园冶》●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不仅是系统论述江南园林的一部著作,也是一部很好的课徒教材●世界造园名著之一●第一卷●(一)兴造论●泛论造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提出造园的一个先决条件:有能够主持其事、内行的造园家●好的园林评判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二)园说●提出两个规划设计原则: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一篇:相地●可选择的地段: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地、宅旁地、江湖地;山林地最好●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第三篇:屋宇●即园林建筑●第四篇:装折●即装修●第二卷●栏杆●第三卷●第一篇:门窗●第二篇:墙垣●第三篇:铺地●第四篇:掇山●第五篇:选石●第六篇:借景●计成非常重视借景,认为是“园林之最要者”●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五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2. 明·文震亨《长物志》●共12卷,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与园林关系最大●(1)“室庐”卷●对建筑类型与装修提出雅、古两个标准,建筑设计应“随方制向,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2)“花木”卷●描写了42种园林常用观赏树木与花卉●(3)“水石”卷●“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提出叠山理水的原则:“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4)“禽鱼”卷●3. 清·李渔《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1)一拳代山,一勺代水●(2)窗栏提出“尺幅窗,无心画”●(3)山石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补充:尺幅窗无心画●清·李渔《一家言》在窗栏一节中指出开窗要“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唯虚其中”,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意在强调通过框景,将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清中叶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一个终结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迹象●(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世盛衰消长●乾嘉时期,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2)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3)公共园林●有了长足发展,但多半处于自发状态●(4)“娱于园”倾向显著●园林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休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5)造园理论停滞不前●(6)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二、大都、北京都城规划●1. 元大都的都城规划●(1)元大都的都城规划●三套城垣、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供水系统●西北郊的玉泉山泉水,供应宫苑用水●昌平神山白浮泉水●2. 明清北京的都城规划●供水系统●引玉泉山之水,一股南流入太液池供给宫廷御苑用水,另一股东南流入通惠河●三、元、明、清的皇家园林●(一)元、明、清大内御苑:西苑●1. 西苑(元)●(1)“一池三山”模式●一池:园林的主体“太液池”,太液池水面遍植荷花●三山:万岁山、圆坻、屏山●(2)太液池中最大的岛屿●金代的琼华岛——>万岁山●保持金代摹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3)太液池中其余二岛●均较小,圆坻为土筑高台;屏山最小,上植木芍药●2. 西苑(明)●即元代太液池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占皇城面积三分之一●明代天顺年间扩建(与元代相比的变化):●(1)圆坻:●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水面,岛屿——>半岛●土筑高台——>砖砌城墙“团城”●与西岸之间的木吊桥——>玉河桥(石桥)●(2)增加南海●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海布局●(3)西面兔园为制高点●3. 西苑(明后期)●(1)水面占二分之一,水域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北海种植荷花,南海芦苇丛生●(2)北海中有大岛琼华岛,琼华岛南端太液桥与团城相连,桥南北两端建牌楼“堆云”、“积翠”,故命“堆云积翠桥”●(3)团城西面大型石桥,桥东西两端建牌楼“金鳌”、“玉蝀”,故名“金鳌玉蝀桥”●(4)南海中堆筑大岛“南台”●4. 西苑(清初)●(1)毁琼华岛南坡殿宇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山顶建“小白塔”,琼华岛又名“白塔山”●(2)张然主持改南台为瀛台●5. 西苑(清乾隆)●改建最大的一次,重点在北海●陆地面积缩小,建筑面积增大,水面占三分之二●改建后主要形成琼华岛景区、濠濮间—画舫斋景区、园中之园—静心斋景区●(1)琼华岛景区●岛、桥、城轴线关系的确立●堆云积翠桥南北两端分别与团城、琼华岛对中,加强了岛、桥、城的轴线关系●琼华岛东、西、南、北四面因地制宜创设不同景观:●a. 南坡●南坡的永安寺,是一组布局对称均齐的山地佛寺建筑群,具有明显中轴线,构图严谨,具有皇家气派●b.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物体量小,依山就势●总体随宜高下曲折●着重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乾隆《塔山西面记》●c. 北坡●上部体现山地景观●下部建弧形廊●d. 东坡●已植物为主,建筑比重最小●半月城上可远眺北海东岸、钟鼓楼及景山之借景●(2)濠濮间—画舫斋景区●a. 第一部分●位于水系南端,筑土为山,爬山廊串联●b. 第二部分●是以水池为主体的小园林濠濮间●c. 第三部分●位于石坊以北,平地筑土山如岗坞丘陵状●d. 第四部分●即画舫斋,是一组多进院落的建筑群●总结●四个部分自南而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是一个富于变化、有起结开合韵律的空间序列,把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3)园中之园—镜清斋(清乾隆为镜清斋,光绪改为“静心斋”)●小中见大,咫尺山林●a. 总体布局●主要部分靠北,是一个以假山和水池为主的山池空间●以静心斋为正厅,是私家园林典型的“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布局方式●山池空间南面和东南面分布四个相对独立的小庭院空间●b. 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手法●放收放的空间序列●多层次空间的处理●主轴空间的对比:以四个小空间突出主空间之大●c. 主次轴线的控制●沁园廊为构图中心,与正厅静心斋构成南北的主轴线●枕峦亭东面的汉白玉小石拱桥,构成东西的次轴线●d. 园林小环境的营造●e. 园中借景●叠翠楼上可极目远眺园外的什刹海和北海的借景●f. 四个小庭院的处理手法(小中见大)●除方整水院外,园内另外三个小庭院罨画轩、抱素书屋、画峰室,均以水池为中心●(二)明大内六苑●明大内御苑共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东苑、兔园●1. 西苑(见前面)●2. 御花园●(1)地理位置●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前宫后苑●(2)总体布局●平面略成方形,建筑为主,呈中轴线对称格局●(3)建筑●主次相辅,左右对称,虽左右对称而非完全均齐●采用烘托、反衬手法●(4)园路●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布局●(5)植物●山池花木配置比较自由随宜,仅作为点缀●(6)假山●稍欠考虑●3. 东苑●其在皇城东南,又名“南内”●是一处富于天然野区、以水景取胜的园林●4. 兔园●(1)地理位置●在西苑之西、皇城西南隅,在元代“西御苑”基础上改建而成●(2)布局●布局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3)山顶的清虚殿,是皇城内一处制高点●5. 万岁山(景山)●(1)地理位置●位于紫禁城之北、皇城中轴线上●(2)布局●对称均齐式布局●(3)有山道可登临,每年重阳节皇帝登高的地方●6. 慈宁宫花园●是皇太后、皇太妃的居所●(1)布局●平面为长方形,中轴对称格局●(2)建筑布置●建筑密度较低,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3)园路布设●纵横均齐的几何式,是极少见的规整式庭院●(4)庭院空间●开朗●(三)清中叶清末大内御苑●1. 建福宫花园●(1)总体布局●非均齐对称,主辅分明,中轴线突出●(2)建筑格局●三个院落南面为园林主要部分,居中偏北的延春阁为主体建筑物●(3)造园特色●没有水景,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建筑密度较高,大量使用空廊联系各殿宇●2. 宁寿宫花园●(1)造园特色●总体规划采取横向分割为院落的方法,弥补了地段过于狭长的缺陷●有明显中轴线但并非一气贯穿南北纵深,院落错开少许,错中的做法●五进院落各有特色,互不雷同,步移景异●建筑物命名如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直接反映乾隆归政的愿望●(2)不足之处●建筑过密,比较壅塞●(3)五进院落●第一进:建“流杯渠”,寓意“曲水流觞”●第二进:三合式住宅院落●第三进:建三友轩,取“岁寒三友”之意●第四进:主体是两层的符望阁(借景)●第五进:正房是倦勤斋●(四)清代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康熙时的北京西北郊●按地貌景观的特色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中区以玉泉山、翁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香山行宫—静宜园,作为临时驻跸的行宫御苑●玉泉山以泉水著称●明清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明清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清代第三座离宫御苑(北京西北郊第二座离宫御苑)——圆明园(雍正扩建)●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集中反映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特征●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乾隆十六年,在圆明园东面建成长春园、东南面建成绮春园,至此圆明三园形成●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建成,至此三山五园形成●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圆明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人工山水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泉山静明园(天然山水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三山五园汇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后期中国宫廷造园的精华,是历史上罕见的皇家园林特区●(五)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1. 香山静宜园(行宫御苑)——清乾隆年间●静宜园是香山行宫,位于香山的北坡,包括三个景点:香山寺、西山晴雪、见心斋●(1)香山寺●是著名的古刹,静宜园内最大的寺院●(2)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一说是静宜园冬天的雪景,另一说是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时,好像白雪覆盖山上一样●补充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萌、蓟门飞雨、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3)见心斋(园中之园)●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建筑围合水景;西半部为三合院●理水●东半部水面呈椭圆形,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水口,宛若源头疏水无尽之意●建筑●东半部的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西半部建筑集中,正厅正凝堂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合院北侧为畅风楼,是全园制高点,也是观景点●●2. 玉泉山静明园●以山景为主、水景为辅;前者突出天然风致、后者着重园林经营●1. 总体布局●山嵌水抱,山景为主●五个不同性格水景园以水道连缀:含漪湖、玉泉湖、裂帛湖、镜影湖、宝珠湖●2. 分区规划●全园可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西山景区●(1)南山景区●a. 南山景区是全园的建筑精华荟萃之地●b. 山的主峰与其西南面的侧峰构成客山拱伏,主山始尊的呼应关系;遮挡西北风,形成小气候●c. 湖中三岛为“一池三山”格局;乐成阁与湖南岸宫廷区建筑群形成南北中轴线●d. 居中的玉峰塔是仿镇江金山寺塔的形制;玉峰塔是全园制高点,与南侧峰顶的华藏塔、北侧峰顶的妙高塔,成犄角之势●(2)东山景区●a. 包括玉泉山的东坡和山麓●b. 重点在镜影湖,呈狭长形●c. 山地建筑不多,主要为北侧峰顶的妙高寺;位于马鞍形山脊的最低处的景点峡雪琴音,是观景的好去处●(3)西山景区●a. 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b. 山西麓的开阔地段建置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小园林●c. 含漪斋之西即园之角门,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玉泉水系●补充●a. 玉泉山的泉水●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三组泉眼●最大的一组泉眼是玉泉,以玉泉而得名的玉泉垂虹为元、明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另一组泉眼是裂帛泉,在山的东南麓●第三组泉眼是龙泉,在山的东面●c. 玉峰塔影得之于江南风景的启迪●d. 玉泉山的佛寺景观●摹拟中国历史上名山藏古刹的传统而创造一个具体而微的园林化山水风景名胜区●3. 畅春园●(1)总述●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建在明代皇帝李伟的别墅“清华园”的废址上●是一座大型的人工山水园●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皇家园林●江南叠山名家张然主持叠山工程●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2)宫廷区●位于南面偏东,中轴线左右对称格局●(3)苑林区●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外围环绕河道●(4)苑林区建筑布局●建筑布局疏朗,按纵深(东、中、西)三路布置●(5)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园内大部分为水面,穿插以大小岛堤●4. 圆明园(圆明三园)●圆明园(雍正时期)●是北京西北郊的第二座离宫御苑,,也是清代的第三座离宫御苑●宫廷区●共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大宫门、第二进为二宫门出入贤良门,第三进为正殿正大光明殿(皇帝上朝听政的地方)●筑山●西北角的紫碧山房,堆筑有全园最高的假山,是昆仑山的象征●理水●水自西北角流向东南角,正合于堪舆家所确认的天下山川之大势●圆明园(圆明三园)(乾隆时期)●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又叫做圆明三园●乾嘉两期是圆明三园的全盛时期,规模在三山五园中居于首位,内容丰富也为三山五园之冠●是平地造园的杰作,体现了“小中见大,咫尺丘壑”的筑山理水之法●集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的筑山理水手法之大成,被称为“万园之园”●(1)布局特色●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布局●成组的建筑群和能成景的个体建筑共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2)理水●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多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环绕的河道把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3)叠山●叠山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叠山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自然空间●“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4)建筑●建筑与园林自然环境比较协调●室内装饰、装修和陈设非常富丽堂皇●(5)植物●以植物为主题命名的景点很多●如: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天然图画的竹林、洞天深处的幽兰●A. 圆明园●(1)宫廷区●共三进院落●(2)九州景区(后湖景区)●九州清晏●是最大的一处景点,这九处景点呈九岛环绕的布局,是“禹贡九州”的象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茹古涵今●建筑围合庭院;论古今、谈诗作画●坦坦荡荡●模仿杭州的玉泉观鱼●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杏花春馆●观花场所,因地随形布局●上下天光●取法于云梦泽之景●慈云普护●天台山的缩写,寺庙园林●碧桐书院●读书场所●天然图画●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镂月开云●观牡丹花之地●(3)福海景区●以福海为中心的大景区,一池三山格局(三岛串接)●(4)北部景区●万方安和:呈卍字形●武陵春色:表现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场景●鸿慈永祜:标榜孝心●西部景区(集锦式散点区)●B. 长春园●(1)人工喷泉●当时叫做“泰西水法”或“水法”,共三组●(2)西洋楼景区●造园手法●一反中国园林的传统,突出表现了欧洲勒诺特式的轴线控制,均齐对称●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历史意义●西洋楼是一座欧式宫殿和园林,体现欧洲园林对中国的影响●是欧洲和中国园林体系结合的首次尝试,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植物配置●采用欧洲规整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如整齐的绿篱●园林小品●中国色彩较重,如水法运用中国宝塔的形式●C. 绮春园●具有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补充:圆明园中小园林的主题取材●(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夹镜鸣琴”(福海景区)取李白“两水夹明镜”诗意●“武陵春色”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有些小园林甚至以江南某园作为蓝本●“四宜书屋”模仿海宁“安澜园”●“小有天园”模仿杭州小有天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如园”模仿南京瞻园●(4)再现道家学说中的仙山琼阁、佛寺所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方壶胜境●(5)运用象征性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九州清晏”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鸿慈永祜”标榜孝行●(6)以植物为主要内容,或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林●5. 清漪园(颐和园)●(1)在北京西北郊修建清漪园的原因●实际原因●a. 圆明园、畅春园为平地起园,无自然山水基础,虽有写意缩移摹拟江南水乡风姿,仍缺少身临其境之感;静宜园为纯山地园林;静明园缺少大水面●b. 西湖为西北郊最大水面,稍加改造可成为天然山水理想建园基地●c. 该基地位于圆明园、静明园之间,三者可连贯为一个整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d. 清漪园可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修建●借口●为母后祝寿,同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西北郊水系整理工程,开源节流,增加西湖蓄水能力,改善山水格局●(2)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水系整治工程●开源节流:扩大昆明湖(蓄水库)、增加养水湖、高水湖(辅助水库)●疏浚长河,北京西北郊形成了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的一套完整可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3)清漪园结构(模仿西湖建造)●清漪园包括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占88%)、后山后湖景区(占12%),以贝阙——赤城霞起为分割线●A. 前山前湖景区●水体布局●湖面分为三块水域●一池三山格局●一池:昆明湖●三山:西部水域的“治镜阁”、“藻鉴堂”,东部水域的“南湖岛”●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一池三山仙苑式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个●湖面另有三个小岛●小西泠、知春亭、凤凰礅●建筑布局(屋包山处理手法)●主轴●佛香阁主体建筑群;智慧海——佛香阁——排云阁●次轴●西侧宝云阁(五方阁)——清华轩●东侧转轮藏(湖山碑)——慈福楼(介寿堂)●辅助轴●云松巢——寄澜亭●写秋轩——秋水亭●●意图●第一自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减少建筑密度和分量,出现虚实变化,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第二自中心向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造景手法●a. 反衬烘托的手法●东西两侧零星分布的景点烘托中央建筑群,凸显皇家气派●b. 借景的手法●西面山脊尽端的湖山真意,可俯瞰玉泉山、养水湖、高水湖的借景●东侧山脊尽端的昙花阁,既是点景建筑,又可俯瞰圆明园、畅春园的借景●c. 对景的手法●昆明湖东水域南湖岛北侧望蟾阁摹拟黄鹤楼,与佛香阁呼应成对景●d. 意境的含蕴●南湖岛平面形如满月,结合岛上建筑命名望蟾阁、月波楼等,是以月宫仙境作为意境主题●B. 后山后湖景区●即万寿山北麓,整体环境幽闭●建筑布局●建筑布置随宜,惠山园、霁清轩是典型的园中之园●(4)清漪园建成后的北京西北郊●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把三山五园串联为一个整体的园林集群●一园建成,全园皆活●●(5)颐和园(光绪年间)●颐和园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重建●按原状修复,如勤政殿易名仁寿殿●改建,望蟾阁改为单层的涵虚堂●扩建●增建●沿湖三面加筑宫墙,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恢宏气势有所削弱●植物配置大体保持原貌●(6)园中之园——惠山园(乾隆)—>>谐趣园(光绪)●惠山园(模仿寄畅园)●a. 选择与寄畅园相似的建园基址●b. 寄畅园内的土石假山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惠山园也有类似情况(建在万寿山东麓,与万寿山气脉相连)●c. 都以水面为构图中心,知鱼桥(惠山园)与七星桥(寄畅园)的位置走向相同,有水尾●d. 寄畅园建筑疏朗,以山水林木之美取胜,惠山园也具备这样风格,成为当时清漪园内最富于江南情调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建筑比重增大●增加庞大的建筑涵远堂,打破了建筑的疏朗●建筑用游廊串联●可取之处●建筑秩序感强,建筑虽多但不流于散乱●涵远堂——饮绿亭构成南北主轴线,往北延伸到小园林“霁清轩”●(六)避暑山庄(明清以来第二座离宫御苑)●1. 避暑山庄选址的特点●(1)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成要素(山、水、平原)●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平坦的原野、大小溪流和河湖罗列●(2)由于地形地貌形成了三大景区的格局,彼此之间互为成景,能发挥出画论中高远、深远、平远的观赏效果●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远景区●(3)狮子河北岸的远山层峦叠嶂,武烈河东岸一带多奇峰异石,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4)水景形式多,提供场地水源,构成完整的水系;水是最精彩的一部分●(5)西北的山岭挡住了冬季寒风侵袭,创造了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条件●(6)山岭、平原、湖泊三者的关系,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整体的布局烘托出帝王之居的磅礴态势●2. 避暑山庄的特点●(1)总体布局●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公顷●总体布局为前宫后苑●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苑林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2)宫廷区●最后一进院落为万壑松风,地势陡然下降约6米,举目北望,苑林区景观尽收眼底●从封闭的宫廷区到苑林区,豁然开朗的“欲放先收”的手法●(3)苑林区——湖泊景区●面积不到全园六分之一,却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建筑,是全园精华所在●采用堤岛划分形式●以江南水乡河湖为创作蓝本,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情调●完全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整个湖泊以洲、岛、桥、堤划分为若干水面,有大小岛屿8个●金山亭为总览全局的重点,发挥点景和观景作用●金山亭与山岳景区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呼应成对景●金山为一个小岛,采用“屋包山”的做法●三条游览线路(定观与动观相结合的组景方式)●东路:卷阿胜境殿——水心榭——文园狮子林——戒得堂——金山亭●中路:万壑松风——芝径云堤——如意洲——烟雨楼●西路:岫云门——驯鹿坡——文津阁●(4)苑林区——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主要为四个亭子●莆田丛樾●濠濮间想●莺啭乔木●水流云在●(5)苑林区——山岳景区●建筑布置不求其显但求其隐,不求其密但求其疏朗,突出天然野趣●对景●南山积雪(与金山亭对景)●北枕双峰(与金山亭对景)●借景●四面云山(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锤峰落照(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6)象征寓意●湖泊景区象征江南情调●平原景区象征塞外风光●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

明清私家园林特点

明清私家园林特点

私家园林特点
4.清高风雅——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 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私家园林特点
5.造园手法——在布局上采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善于仿造自然山水的形象;十分讲究园林 的细部处理。
私家园林特点
名家:计成《园冶》、张涟、李渔等。
特点:
• 1 常是住宅一部分,需在有限空间内创造较多景物,因而在划分景区和造景方面有很多曲折
私家园林特点
(2) 要素分析: 1) 水面处理: 掩、隔、破
a 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面处理亦有聚分不同 b 池岸不能僵直,亦不能太高; c 桥梁多以梁式桥为主,平面曲折
私家园林特点
(2) 要素分析: 2) 叠山置石: a 可看 可游 可居; b 塑造丘壑; c 体块 缝隙 纹理处理; d 用石得当。
细腻的手法。
• 2 因面积太小,而又有幽趣有余而开朗不足和建筑过于稠密的缺点。 • 3 色彩清新淡雅,空间迂回曲幽,往往达到以少见多,以少见大之效果。
私家园林特点
(1) 园林布局: a 主体多样; b 隔而不塞: c 欲扬先抑; d 曲折萦回; e尺度得当; f余意不尽; g远借临借。
1)将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有各自特点,但又互相贯通,连为整体。 2)景区中的景观是多层次的。(远 中 近) 3)多层次的组织,通过游览线组织起来。
私家园林特点
(2) 要素分析:
3)建筑营构: a 厅堂:园林主建筑; b 榭枋:临水建筑; c 楼阁:设于厅堂之后,可立于半
山半水之间 d 亭:休憩眺望之处,也是远景点
缀; (嫩戗发戗、水戗发戗) e 廊:导游线,又是建筑间的联系; f 墙:分隔空间或衬托与遮蔽;

明代、清初时期古典园林特点

明代、清初时期古典园林特点




园 林

园 林









其 他







明末时期的皇家园林特点
都城
规划布局:沿用元大都城的规划布局,整体略近长方形, 布局规整; • 有明显的中轴线,北部为景山; • 城为传统的三重环套配置形制:外城、皇城、宫城。 • 整个宫城呈“前朝后寝”的规制,最后为御花园,主要宫
殿为“三大殿”; • 皇城为“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制;
第二部分,就原赐园的北、东、西三面往外拓展,利用多泉的沼泽 地改造为河渠串缀着许多小型水体的水网地带;
第三部分,把原赐园东面的东湖开拓为福海,沿福海周围开凿河道。
圆明园
第四部分是沿北宫墙的一条狭长地带,从地形和理水的情况看来, 扩建的时间可能晚于前三部分。扩建后的圆明园,面积扩大到200余公顷。 园内具体的建置情况已无从详考,但据《日下旧闻考》的记载,乾隆时期 的“四十景”中有二十八“景曾经雍正题署过。这就是说,雍正时期的 圆明园已经有二十八处重要的建筑群组,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 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 坦坦荡荡、万方安和、茹古涵今,长春仙馆、武陵春色、汇芳书院、日 天琳宇、澹泊宁静,多稼如云、濂溪乐处,鱼跃鸢飞、西峰秀色,四宜书 屋、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夹镜鸣琴、廓然大公,涧天深处。 除了这二十八“景”之外,其他许多景点如同乐园,舍卫城、紫碧山房, 深柳读书堂等,这时候也已建成了。它们分布在原赐园及上述四部分扩 建地段之内,已大体上接近乾隆时圆明园之规模
[]
前 言
背景
一、政治背景: 明代废除宰相制,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清代以满族人入主中原,皇帝的集权更有过之。绝对集

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

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

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也是传统园林的巅峰时期。

在这一时期,传统园林以建筑、景观、文化为特色,以造园技艺为手段,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园林艺术。

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明清时期园林的基本特点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以江南园林为代表,这些园林以庭院为主体,建筑设施布局合理,富有文化内涵和情趣。

从构造上看,传统园林分为规则构造和非规则构造两种。

规则构造是把空间按照一定的比例和精心设计的造型构造分隔开来,如"围屏障"、"回廊桥"、"流水功"、"芝园"等,它们的造型都是圆、方、五角、六角等几何图形。

非规则构造则是按照一定的自然情趣或人文特色,选取天然石、植物等构成各种形态和意境的景观,如"借景法"、"灵感景法"、"奇景法"、"迂回景法"等。

二、明清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江南是中国的传统园林发源地之一,它的园林文化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江南园林以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和杭州西湖为代表,这些园林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技艺的高超水平,还融合了中国文化的思想、艺术等方面的精髓。

苏州园林是中国最有名的园林之一,以横琴园、留园、拙政园和网师园为代表。

这些园林的建筑布局非常精细,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坐落造型、园林环境、景观特点和文化内涵。

扬州园林以个园、瘦西湖、瘦西湖别墅为代表,它们以庭院式建筑为主,富有空间变化,点线面的雕工让游人在其中无穷无尽地发现新奇之处。

杭州西湖是中国四大名胜之一,以天目山、灵隐寺、花港观鱼为代表。

杭州西湖采用了山水相间的布局和"视如画、梦如幻"的设计理念,每周围的景色独具特色,构成了宏伟壮观的景观群。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传统园林以其新颖独特、韵味悠长、内涵丰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基、核心和图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明清时期园林特点摘要:明清园林代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也是现存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组成部分。

明清园林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师法自然,巧于因借;含蓄内秀,小中见大;诗情画趣,无限意境。

关键词:中国园林;明清园林;艺术特点中国园林形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昆仑山瑶池仙境、东海神山仙岛的神话故事。

殷周时期就有了林囿、林台、林沼的文字记载,唐宋时代得到了全面发展,明清到了顶峰。

现在人们看到的古典园林,很多是明清时候建的,或更早时期经明清改建的,它们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具有非常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是经过造园匠师精心策划的,运用堆造假山、布置水面、养花种树、营构建筑、匾联题词等手段艺术地再现一个理想的空间,是园林主人畅山游赏、吟诗作画、抚琴对弈、聚朋会友,甚至是坐禅修道的地方。

清朝的帝王还有在园林里边听政、居住的传统。

中国的园林根植在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和孕育这一传统文化的环境之中,所以表现出以下特点:一、师法自然,巧于因借(一)师法自然中国古代园林的营造体现在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园林中的自然景观是华夏大地锦绣河山的浓缩。

比如说山的表现,或者像杭州西湖群山、四川峨眉山那样的蜿蜒起伏、苍翠欲滴,或者像黄山、庐山的奇峰怪石、悬崖峭壁、高峰峡谷,或者像桂林石林神秘洞府那样的灵秀神秘;园林的水或者表现如太湖、西湖那样的海阔天空,或者再现河流那样的迂回曲折,或者表现瀑布溪流那样的奔腾欢跳等等;园林中的树木花草是山林野趣、荷塘秀色、鸟语花香和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提炼和写照。

这一切自然景观虽是人工创造,但也是师法自然的,故而象是天生地就的一样。

正好像是明代造园艺术家计成在他的书《园冶》中所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中的厅、堂、轩、榭、亭、廊、桥等等建筑是源于生活的,是地方民居建筑的升华、再现,它们的形象通透轻盈、变化多端,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融化在自然山水之中,使建筑和自然和谐统一,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园林中的路是联系景点的纽带,起导游作用。

园林的路是乡村小道的艺术再现,也是景的组成部分。

庭院中的花阶、铺地具有装饰趣味性,烘出了高雅的建筑、环境气氛。

书法、诗文也以匾联的形式融入园林,达到丰富园林文化内涵的作用。

中国园林就是综合运用了上面的多种因素的艺术布局,再创了一个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且赋予了情感、理想化了的自然,呈现出一派阴阳明暗、高下起伏、气韵生动的自然美,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工整、对称的人工美形成鲜明的对照。

(二)巧于因借巧于因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的环境,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例如,叠山理水,面对高低不平的地形,采取低处挖土成湖,高处筑土为山,运用因势利导的方法顺理成章地创造自然山水景观。

园林建筑随地形变化而灵活布置,随地势变化而高下曲折有致。

当方的就方,该曲的就曲,就是半亭半廊也能恰到好处。

对于古树名木更加珍惜爱护,当建筑和古树名木矛盾的时候,宁可建筑移位,即使万不得已也只修剪几根枝杈,保全树木,以取得雕梁画栋和古树庭荫相得益彰的效果。

与西方古典园林讲究对称、规整,甚至是对有生命的植物也要修剪成几何图案,以表现人是自然的主宰是完全不同的。

巧于因借的另一方面是借景与障景的运用。

凡是园外能激起人们视觉、听觉、嗅觉美的景象都采取借景的手法纳入园内,凡是格格不入的败景都采取屏而障之的手法拒之园外。

这就是所谓俗则屏之,佳则收之。

如颐和园为借西山、玉泉山的群峰,在坦荡辽阔的昆明湖西侧,不仅不筑任何高大密集的建筑,而且只植桃柳相间的西堤,并只稀疏地点缀几座石桥,远远望去,好像一抹青烟,既障住了颐和园的西墙,又把数十里之外的西山群峰召入园内,使开阔的昆明湖更加开阔,层次更加深远。

再说后湖的地形是在改造原有池塘、洼地的基础上,把疏浚出来的湖泥堆在北宫墙的内侧,形成一条绵延起伏数里之长的缓丘。

这一障就障出了北宫墙与墙外的闹市街景,又创造了一个幽静的后湖景区,给人以山外有山,水外有水的联想,景色变得无限幽深。

私家园林用地狭小,用借景的手法来拓展空间就显得更加重要。

二、含蓄内秀,小中见大含蓄内秀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园林里就是高筑园墙,屏去园外的闹市繁景,使之成为一个与世隔绝,闹中取静的人间天堂。

私家园林的用地是有限的,皇家园林用地虽然广阔,但是也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无限的景色,达到小中见大是明清园林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利用山、石、树木、建筑来分隔空间,划分景区,组织景象形成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格局。

例如苏州留园小蓬莱——涵碧山房,曲折的游廊,闻林樨香亭,曲溪楼,五峰仙馆等园中园、景中景一系列不同情趣的园林空间,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含蓄感。

而圆明园、颐和园、北海公园则是运用园中园、景中景的手法,创造了一个皇家园林的恢宏气度。

园中园、景中景是通过一系列起接开合,明暗对比鲜明的一系列空间和灵活多变的游览路线形成动态的立体画卷。

在这动态的立体画卷中,全园景色最优美、意义最深刻的组景放在园子的深部,达到景越长、境界越大的目的。

在这高潮出来之前并没有设置重重的、曲折的、晦暗的过渡空间,而是渐入佳境,豁然开朗,引起游人极高的审美情趣。

这种手法与西方同一时期的古典园林一目了然是完全不一样的。

颐和园从广场进东宫门、仁寿殿,再穿行于仁寿殿的排坊,殿堂的庭院之中,再走出一道看不透却走得通的小丘,在不经意之间,空间豁然开朗。

西山云影、浩荡昆明湖,金壁辉煌的万寿山突然奔来眼底,空间在此一截,这一截截得气象万千,大有如众流归海的气概。

苏州留园在大门口与园区之间,有一道50来米狭长通道,造园匠师把它处理成了一个厅室走廊,山石庭院等十多个空间,相互穿叉,大小相间,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兴趣的空间。

当你来到主体园林的入口古木交叉的地方,园林的景色还只能透过一个一个的漏窗若隐若现地出现。

最后通过一道洞门来到一个敞台,这时美丽多姿的湖光山色才和盘托出,把人的审美情趣推到了高潮。

三、诗情画趣,无限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这是因为古代文人广泛参与造园的结果。

在园林的景物中自然就渗透着诗人的那种诗情美、画趣美和意境美。

(一)诗情美诗情美主要通过匾联来体现,匾联通常利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和书法的形式作为该景点的命名,或者是作为景物特色的描述,或者是作者心中情感的一种表达,其中不少是取自历史名人诗篇的句子,通过匾联把文学艺术、书法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结合起来。

比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出自于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点出了春天的意境;而“山色湖光共一楼”道出了登楼远眺,湖光山色齐收眼底的妙境。

苏州拙政园“四面荷风亭”的匾表达了主人清高、脱俗的气节,又使深入其境者产生无风也有风的感受,使人回味无穷。

而“沧浪亭”的对联“明月清风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既点出了景点的环境特征,又道出了主人对大自然一往情深的追求。

明清园林的匾联多得数不胜数,好的匾联就是一份无声的说明书。

(二)画境美古典园林的画境美是诗情美的基础,是诗与画的统一,只有优美的风景才能引发出诗的激情。

园中的山水植物建筑景观的创造都是受山水画的影响。

比如假山的堆砌,要讲究主峰最宜高耸、山形步步移,还要横看成林侧成峰,东西南北各不同,以及要高远、平远、深远的层次感,还应该有洞窟、溪涧、山泉的动静结合与虚实相生。

框境是中国园林画意美的另一体现。

造园匠师利用栏杆、柱、檐、树木间隙等精心裁剪的画面,简直就是一幅一幅妙趣横生的镜中游。

只有一席之地的小天井,边角空地,只要用几块奇石、几杆修竹略施点缀就成为竹影移墙,秀风当窗,粉墙为纸、山石为穗,处处动人的文人墨戏山石小品。

上面这些局部景观的创造手法成熟于明代,在清代随着建筑庭院、洞门、空窗、漏窗的发展而得到广泛的运用,有利地推动了明清住宅园林的园林化。

明清园林景物的创造还特别注重抽象写意、以少胜多。

对山水景物的创造不在于追求逼真,搬来一个真山真水,而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达到求其神似的目的。

(三)意境美园林的意境美是诗情美和画境美的统一,是一种更高层次和更广泛含义上的精神境界。

这是中国古代园林的一大特点,而不同类型的园林和不同主人的园林意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皇家园林所要追求的是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一种统治意识,以及长生不老的神仙境界。

比如颐和园在万寿山的前山和前湖主要景区,在地形改造中,景观布局结合了水利工程,并且融入了乾隆皇帝祝贺母后六十寿辰的忠孝报国之情。

万寿山是在原来孤丘的的基础上向东拉长,呈现一个1000米宽,60米高的近似正三角形。

从正面远看,山势虽然不高耸,却有稳如泰山的气概。

昆明湖北边宽,南边窄,在十七孔桥处往里呈弧形兜转形成一只大寿桃。

主景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从湖边排楼开始,经过排云殿到山顶佛香阁层层铺设。

主体建筑佛香阁以全园最华丽的色彩,最高大最稳健的八面亭坐落在四十米高的石台上,超过万寿山耸入蓝天白云。

在众多小建筑的衬托下,把一个君权神授、唯我独尊的帝王气度表现到淋漓尽致,无以附加的程度。

整组建筑群又通过众多的匾联如云辉玉宇、星拱瑶枢、气象朝回,渲染出神仙境界、太平盛世的意境。

这一切帝王的理想、情致都是通过建筑完美和谐的形象融化在风景如画的湖光山色之中,达到风景美、意境美的高度统一,因而产生感人至深的魅力。

颐和园昆明湖南湖岛、藻鉴棠、治镜阁的一池三山的典型格局,象征着蓬莱、方丈、瀛洲的神仙境界。

虽然帝王长生不老的愿望是无稽之谈,但昆明湖在三个岛屿的点缀下所产生的水外有水,山多有山,层次深远,扑朔迷离的美丽画卷着实使人产生神仙境界的联想。

颐和园的皇家风范还要借助植物材料来进一步深化,如万寿山前山以成片的常绿松柏来喻意江山永固,长生不老。

私家园林的意境美就完全不同了。

园林的主人多数是官场失意,对现实社会不满的文人隐士,因此园林的景观自然就渗透了他们对封建集权制度的不满,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因此,园林就成为他们安顿灵魂的绿洲,享受人生的安乐窝。

园林的主题立意,总体布局到具体的景观设计都围绕着这样的格调来展开。

苏州藕园因反映了园林主人向往陶渊明弃官归田、返璞归真的隐居生活和夫妻情深意深,群山环抱的自然环境。

朴素无华的藏书楼、织帘老屋、城曲草堂隐喻为读书明智、放弃富贵、甘愿淡泊宁静的生活。

双照楼让人联想到他们形影相随的情感;听橹阁是说护城河上的划桨摇橹声通宵达旦,不绝于耳;水中的山水涧水榭道出了欧阳修的诗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境;东山上的吾爱亭,表达了夫妻的自由、自在、自得、自足,诚如陶渊明“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的理想境界。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并对世界的园林艺术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明清园林艺术这朵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更加光彩夺目,现代园林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再附之时代要求,时代特色才能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