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全]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整理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统考2019年研]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篡宗。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这些材料说明我国商朝时期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设立“小学”。
2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统考2019年研]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孟子认为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统考2019年研]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颁发的字书,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凡将篇》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急就篇》是汉代黄门令史游所编,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
《三字经》《百家姓》是宋元时期的识字教材。
4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师礼。
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以示尊师。
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统考2019年研]A.束脩礼B.释奠礼C.释菜礼D.乡饮酒礼【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束脩礼主要指拜师礼,源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释奠礼与释菜礼是古代学校的祭祀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
考研教育综合333—中国教育史—基础必修3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一 教育管理: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与官学体制 (三) 明朝的文教政策与官学体制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一 教育管理:宋元明清的文教政策与官学体制 (四) 清朝的文教政策与官学体制
教育综合333
中国教育史 基础必修3
主讲人:御宛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考点二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重振儒学的卫道者(道统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考点二 韩愈的教育思想★★★★★ (二) “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
考点二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三)关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思想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三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二)宋代的其他教育改革: ”三舍法“、 ”苏湖教法“、 ”积分法“★★★★★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三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三)元朝的教育改革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三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四) 明清的教育改革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二 选士制度: 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对学校的制约 (一)科举制度的演变 (二)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制约——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第一节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与实践
考点三 育士制度: 官学教育的改革 (一)北宋的三次兴学★★★★★
内容
庆历兴学(范仲淹)
熙宁兴学(王安石)
崇宁兴学(蔡京)
太学 创建太学,“苏湖教学法”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教育学知识点之中国教育史部分12
教育学知识点之中国教育史部分129.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为李璜、余家菊、曾琦等人,该思想流派是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的中坚力量,主张①在教育中强调“国性”、“民族性”的教育②重视情感教育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10.学校教学改革与实验——最有影响力的新教学法有设计教学法(1919年由北高师附小首先试验,1922、1923年进入高潮,1924年后沉寂)和道尔顿制(1922年舒新城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试行,1925年赫克帕斯特访华后进入高潮)11.教会教育的扩张与收回教育权运动——(1)教会学校的发展情况:进入20世纪以后,教会学校在数量上和办学层次上都有所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封闭体系,与中国政府制定的学制迥然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中国政府也无法对其进行监督,一些教会学校后升格为大学,如苏州的博习书院(1901年改为东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1916年改为岭南大学),还有杭州之江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北京燕京大学等。
天主教会办的大学,著名的有上海的震旦大学和北京的辅仁大学,当时中国高层次教育事业的优势为外国人所把握;(2)收回教育权运动动始末:①1922年3月蔡元培在《新教育杂志》第四卷第3期上发表《教育独立议》,极力主张教育脱离政党与宗教而独立,率先举起反基督教教育的大旗;②1923年9月,余家菊在《少年中国》月刊上发表《教会教育问题》一文,率先提出了“收回教育权”的口号,要求对教会学校“施行学校注册法”;③率先拉开收回教育权运动序幕的是广州圣三一学校的学生(1924年),1924年6月,“广州学生收回教育权运动委员会”宣告成立;同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和全国教育会联合会都在年会上通过了“收回教育权决议案”;④1925年与五卅反帝爱国主义运动汇合在一起;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考研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笔记190410
科举制度始于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创设进士科,以考试策问为主,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开始。 (1)科举产生原因 政治原因。一是为了打击士族地主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二是为了补充官吏队伍,满足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愿望。三是有 1. 利于笼络知识分子。 2. 经济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纸笔的大量生产,印刷术与造纸术的普及,也为科举的 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 教育导向。九品中正制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公卿不学无术,学校废弛无常的状况。而科举取士的特点是录 3. 取标准专凭试卷,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2)作用与影响 就整个社会状况来说,唐科举是一个比较进步、合理的考试制度,就教育方面来说,影响更为深刻,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从正 面的影响看,有以下几点: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1. 科举把选才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 1. 由于唐代科举制度的逐渐完备,学校逐渐成 地主参与政权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 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受到了科举的限制,科举 的社会基础。 的内容同时成了学校的教学内容,科举成了学校教 2. 科举力图改变选拔官吏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 育的指挥捧。 的客观性,故而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 2. 科举使士子们醉心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 3.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1)士子们有了读书的目标,动机更加强烈了;2) 堂”的美梦之中,大批读书人把毕生的精力消磨于 科举以儒经为内容,统一了教学内容,也统一了全国人的主导思想。3)科目众多 科场之中,追求这一不易得到的钓饵。 ,尤其是明法、明算、武举等,冲击了社会上重文轻武、重经轻算等陈规。 3. 科举本身又存在着不少弊端,如前面所说的 4. 养成了读书的社会风气。“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托关系、通关节等,以及书上 P126 页所举之例, 5. 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均有影响 这一切均败坏了教育和社会的风气。 (3)废除科举制的过程 1. 改革内容,废除八股取士。公车上书时,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1898 年 6 月 23 日,光绪帝谕令,自下科开始, 乡、会试及童岁科各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这是八股文第一次被逐出科举制。 2. 递减科举取士名额。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的一些封疆大吏渐萌停废科举的思想,较早的是张之洞、刘坤一。他们在 1901 年 5 月奏上的《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议递减名额,以学堂生员补充,到 1903 年,清政府虽颁布了壬寅学制,但各地 士人对科举仍趋之若鹜,新式学堂却冷冷清清。于是袁世凯、张之洞又奏请递减科举,同年 11 月,张百熙、荣庆、张之洞 联合上《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科起,每年递减中额三分之一,俟末一科中额减尽以后,即停止乡会试。 得到朝廷首肯,并准照此执行。据此方法,科举 3 届减尽,10 年消亡。 3. 停科举。准备 10 年寿终的科举制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加快了其消亡的步伐。 (五)、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一、唐代学制系统 唐代学校教育制度,是在隋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隋建国之初,便在中央设立国子寺,置祭酒,专门管理学校教育事务,这是我 国历史上设立专门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行政长官之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年)时改为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清代。隋代国子监下 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凡五种学校(相当于现在委属院校),另有一些专门学校是与行政业务机构结合在一起的,如 大理寺下设有律博士,太常寺下设有医博士等(相当于现在各部委所属院校),可见隋代学校有两条线:一是儒学学校,一是专业学校 ,唐代学校教育基本上沿袭这套制度,只不过更加完备了。 中央直系:六学二馆(这是一个重要名词),属国子监,长官是祭酒,如孔颖达。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儒学,书、算、律为 专门专门学校:书学除研究书法外,每日习字,并学《国语》、《说文》(二年)、《字林》(一年)等;算学习《孙子》、《五曹》 、《九章》、《周髀》等,律学习律令,兼学格式法例。 旁 系:崇玄馆、医学 二、科举制度在宋代的 发展 (1 )程序 考生来源与唐代相同,只是宋代更重乡贡,三次兴学中重生徒。 考试程序:无吏部复试,代之以殿试。确立殿试制度也是提高科举地位的重要措施。 (2)科目与方法 宋代科举科目很多,有文举、武举之分,文举中以进士科地位最高,其余称“诸科” (3)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 (4)提高考生的地位和待遇 (5)考场制度日益严格。 如实行糊名、誊录制度,考官用朱笔批阅,或“通”或“不”,卷末签署姓名,若作弊,则处分考官。 (六)北宋的三次兴学 一、庆历兴学,时间是宋仁宗庆历年间,主持人是范仲淹,可惜执政时间不久,即被排挤出中央政府,庆历兴学也宣告失败。 这次兴学的重点有:一是改革太学。范仲淹重用了“宋初三先生”(孙复、石介、胡瑗),其中尤其是推广了胡瑗所创的苏湖教 法,其法是设立经义斋、治事斋,根据学生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教,入经义斋的学生主要学儒经,入治事斋的学生主要学习军事、民 政、水利、算数等,其教学方法也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这种经义与实践并重的 方法改变了当时重辞赋的形式主义的空疏学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胡瑗的教学曾在苏州、湖州一带实行,很有成效,对后世教 育亦有很大影响。二是改革科举。其一,参加科举考试者必须先接受一定时日的学校教育,一般考生需在学校学习 300 天以上才能 应试,曾经应过试的,亦需学习 100 天;其二,改革科举方法,提出罢帖经、墨义,先考策,次考论,再考诗赋。三是令州县立学, 但效果不佳。 二、熙宁---元丰兴学,时间是神宗熙宁--元丰年间,领导人是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
2023年考研:历史学大纲深度分析及复习指导
2023年考研:历史学大纲深度分析及复习指导一、历史学统考的背景分析这是当前历史学专业硕士讨论生入学考试改革的需要。
众所周知,历史学专业硕士讨论生入学考试从去年开头实行专业课全国统考的方式,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讨论生考试与培育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
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历史学领域实行这一改革呢?这明显是与历史学专业在今日社会上的地位与原有的历史学入学考试体制的弊端分不开的。
毋庸置疑,历史学专业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在社会进展中具有不行替代的重要地位。
然而,它作为一门长线学科、一门不能直接制造经济效益的学科,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被严峻地边缘化了,致使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冷门”专业。
其结果是报考历史学专业讨论生的人数少得可怜。
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报考者中,有许多又是为了寻求镀金而投机的“跨专业考生”,而推动这部分人报考的缘由无非就是历史学讨论生“好考”,“学位”好拿,考历史学讨论生就是为了廉价取得学位。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大量的跨专业考生投入到历史学考研队伍中来。
据我了解,有些考生的专业的确跨得有些邪乎,按说中文、政治及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考生跨到历史学专业来倒也说得过去,可是有许多是学理工科专业——如生物、环境等专业的考生。
试想,这些专业考生的历史学基础和素养会是怎样一种状况了。
虽然,这类考生的士气值得赞许,但他们却无疑在严峻制约着历史学讨论生的培育质量。
同时,鉴于生源缺乏的严峻现实,在各高校和科研单位自己命题的旧有体制下,一些二流或三流院校或科研部门为了能保证自己的生源,保住自己的硕士点不被撤销,一些名气不大的硕士生导师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便只能降低初试的门槛,降低试题的难度,如此就使得历史学硕士讨论生的质量很难以保证了。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历史学讨论生的质量差,便更加恶化其社会声誉,而其社会声誉的恶化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历史学讨论生招生的困难。
因此,统考方式的实行首先就是出于保证历史学讨论生质量的需要。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六大教育家
教育学考研中教史六大教育家知识点梳理中教史6大教育家这部分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是常考点。
一、历史背景1.中国历史背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存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体制被废除,也就是说在政治层面,中国不再有皇帝。
社会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时人们的思想、文化、经济水平、教育水平还不能够匹配这样一个政治制度,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后面才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当时执政者还不知道怎么用近代化的手段管理一个国家。
新文化运动要干的事情就是重塑人们的思想,让大家接受民主科学的思想,教育就成为了这一批有识之士的有力武器,通过教育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进而拯救当时混乱的中国(具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教育家都是主张通过教育来救国,即教育救国论者,如晏阳初、黄炎培等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则不然)。
2.外国历史背景:外教史复习到的近代欧美思潮已经开始影响这时候的中国,比如当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沃特的葛雷制以及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这些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流行过一段时间,后来由于不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渐渐退出中国。
(外国教育史近代教育思潮这部分的内容大家可以点击此处的链接进行知识回顾:外教史教育思潮这样背更轻松!二、各教育家的思想关联1.总论:一枝独秀的杨贤江(唯一一个共产主义教育家),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晏阳初、梁漱溟,致力于职业教育的黄炎培,哥俩好的陈鹤琴和陶行知。
2.教育家的大体思想: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两位乡村教育家均希望通过乡村教育来改变中国的现状,但是二者采用的方法截然不同,留过学的晏阳初采用了西方成体系的教育模式,土生土长的梁漱溟则采用了传统的《村学乡学须知》来规范儿童的行为,进而达到救国的目的此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没有成体系的职业教育、幼儿教育,有需求就会有人来办,黄炎培办了职业教育,陈鹤琴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在他创办的《活教育》杂志中形成了著名的“活教育”理论体系;陶行知是杜威爷爷的学生,他的“生活教育”思想自然是受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影响。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2021考研真题与笔记
教育学考研孙培青《中国教育史》考研2021考研真题与笔记一、名校考研真题1西周学校以“六艺”为课程,根据程度分别安排在小学或大学学习,其中被称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的是()。
[统考2015年研]A.诗书B.礼乐C.射御D.书数【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西周学校的“六艺”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有“大艺”和“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是西周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是大学的课程。
42《学记》所阐述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早在孟轲就已提出,他将其阐述为()。
[统考2015年研]A.“不陵节而施”B.“学不躐等”C.“当其可”D.“盈科而后进”【答案】D查看答案【解析】“盈科而后进”出自《孟子·离娄下》,意思是流水在前进的过程中,要填满每一个坑,然后才能继续向前。
教学也应当像流水那样,注意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知识的连续性,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
ABC三项,均出自《学记》,“不陵节而施”是指不能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学不躐等”是指学习不能超越次第,都是阐述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当其可”是对于及时施教原则的阐述,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而教。
43汉代实施察举制度,贯彻儒家“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的用人思想,其所谓“才”是指()。
[统考2015年研]A.经术之才B.吏治之才C.辞章之才D.货殖之才【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廉耻殊路,贤不肖异处。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意为授人以官时,不要根据他当官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他功劳的大小,而应使用有德行才能的人,量度他的才能给他官职,根据他的德行决定他的位置。
如此,就能做到清廉者与无耻之徒不同路,贤能者与不肖之徒不会混在一起。
这句话出自董仲舒的对策。
汉武帝即位后,以任贤为题策问贤良文学之士,当时的博士董仲舒尽心对答。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
教育学考研: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汇总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历史313考研知识点总结
一、古代史
1. 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阶级分化和生产力的提高,这导致了国家、军队和思想的变革。
同时,春秋时期的典章制度得到了完善,成为战国时期的社会基本制度。
国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
2.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期,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在秦汉时期,社会变革非常迅速,尤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变革更是翻天覆地。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农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3.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国家政权的动荡,社会经济的踌躇,文化艺术的辉煌。
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广泛的时期。
4.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华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工整,经济发展迅猛,文化艺术尤其是诗文等方面发展极为迅速。
而且在唐宋时期,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也使得中国文化得以传播到外国。
5.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发展均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而且在元明清时期,中国还是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此外,在元明清时期,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
中国教育史考研笔记名词解释中国教育史考研是许多教育专业研究生所必备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涵盖了中国教育历史的各个重要时期和关键概念。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名词,下面将对其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孔子学派:孔子学派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流派,由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创立。
其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该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至清朝仍然存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的人可以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官员。
3. 封建教育:封建教育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
在封建社会中,教育主要由地方上的私塾和家庭教育来完成,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儒家思想的教育。
4.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近代中国对西方教育思想和科学知识的引入和学习。
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科学知识,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解放和文化变革运动。
该运动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6. 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自主管理和参与决策的权利。
在现代中国教育中,学生自治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7.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该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品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以上是对中国教育史考研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要解释。
考生在学习中应充分理解这些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
教育类考研之中国教育史:积分教学法
积分教学法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它在教学中强调对知识点的系统整合和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在中国教育史上,积分教学法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期间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积分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融会贯通,以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具体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分析、梳理知识点:通过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梳理,找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联,为后续的整合打下基础。
2. 建立总体框架:根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关联,建立一个全面的总体框架。
3. 整合和深入讲解:在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并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本质和实质。
4. 运用和综合:在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并进行综合运用和发挥。
积分教学法强调对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关联进行系统整合,从而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在中国教育史上,这种教学方法曾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复习笔记及详解》才聪学习网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容简介本书是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本书参考了该教材的国内外配套资料和其他教材的相关知识对该教材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精选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巩固教材重难点。
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精选了部分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并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目录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2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4章秦汉时期的教育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8章明朝的教育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9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0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1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3章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第15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复习笔记及详解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1.1 复习笔记一、中国教育的起源1中国大地最早的人类在中国土地上一有人类存在,就有教育活动,这也就是中国教育史的开端。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2022考研初试进入倒计时,大家都在努力复习中,2022准备考研的考生也在认真复习,考研的压力越来越大了。
针对教育学考研复习,考研整理了“教育学考研知识点: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希望考生们考研成功。
教育学考研知识点:中国教育史之黄炎培的教育思想(1)职业教育的探索:1)1913年,为适应中国教育改造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思潮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黄炎培发表重要论文《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2)1914年,黄炎培赴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考察教育;3)1916年,黄炎培主持成立了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机构-江苏省职业教育研究会;4)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着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5)黄炎培早期职业教育思想更多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为重,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6)20年代起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目的,20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地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2)职业教育思想体系:1)职业教育的目的:在职业教育的作用上他认为,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人获得生活能力,其价值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与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2)职业教育的方针:即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思想。
“①社会化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办学宗旨社会化,就是以教育为方法,以职业为目的;第二,培养目标社会化,就是职业教育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人才;第三,学制社会化,职业学校程度和年限,完全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学习的需要;第四,办学方式社会化,聘请教员时应充分利用教育界、职业界的人才;第五,过程社会化,就是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科、课程设置、招生人数、教学组织、办学方式、职业教育道德标准等方面必须以社会需要为依据。
教育学考研重要考点中国历史书院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考研重要考点|中国历史书院的发展历程书院的发展01 唐代:书院萌芽02五代:书院发展03宋元明清:繁荣与完善04清末:书院衰落书院的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产生于唐,发展于五代,而繁荣和完善于宋代,衰退于清末,前后千余年的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02萌芽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的名称,始出现于唐朝,当时有两种场所被称为书院。
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以所在地命名。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遂模仿佛教禅林讲经制度创立书院,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1)书院在唐萌芽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社会动乱,官学。
衰落是书院萌芽的直接原因;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2)主要教学方式书院大多是自筹经费,建造校舍。
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自学为主。
它的特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03宋朝时期1、宋朝的书院书院萌芽于唐,但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
白鹿洞、嵩阳、岳麓、应天府、石鼓、茅山书院,在宋初确均曾闻名一时,影响较大。
(1)宋朝代表书院①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
②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在湖南善化县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周式主持书院,为岳麓书院第一任山长。
③应天府书院:应天府书院在睢阳,所以,应天府书院院又名睢阳书院④嵩阳书院:嵩阳书院在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南麓。
⑤石鼓书院:石鼓书院在湖南衡阳县北石鼓山,衡阳士人李宽在其读书。
⑥茅山书院:茅山书院坐落在江苏江宁府茅山,为宋初处士侯遗所建。
教育综合考研笔记—中国教育史高分笔记
第一章 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第一章
1、“学在官府”√ (含义,原因,特点) 2、家庭教育 (未考过,简单复习)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 (未考过,简单复习) 4、六艺√ ①内容
②特征 5、补充超纲内容,时间紧张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现代教育启示√
1、“学在官府”(名词解释):10河南,10江苏,13、15浙江、15山东 ①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纪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 专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②原因:由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制约,表现:其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其二,唯官 有器,而民无器。其三,唯官有学,而民无学。这就是“学在官府”。 ③特点:“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2、家庭教育(未考过,了解)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 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确立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 下,要求男治外事,女理内事。从7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途。女子受女德的 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作准备。特点是明显的计划性和重男轻女。 3、大学与小学、国学与乡学:(未考过,了解) 国学是指设立在天子或诸侯国都城内的学校,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教育首先 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关于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 学教育强调学大艺、履大节,以礼乐为重,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 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乡学是指设立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学校,主要为下级奴隶主 和平民设立。乡学只有小学一级,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4、六艺(内容+特征=名词解释) 11天津,12华东,12南京,12中山简,13云南,15中央民族 (1)内容: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时期主要的教育内容。礼,即道德规 范和礼仪;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等;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 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②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③既重视文事, 也重视武备;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5、补充超纲,可以不看:六艺教育的当代诠释(对当今教育改革启示)11南京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
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
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
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
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
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颜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
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
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庸,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8.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存师卫道"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传道"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道",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命题,含有"能者为师"和"教学相长"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9.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答: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三次兴学"之举。
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①令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③改革大学。
北宋第二这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元丰兴学,主要内容是:①改革大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10.朱熹关于小学与大学的被学内容有哪些论述?答:朱熹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阶段。
他认为八岁至十五岁是小学阶段,上至王公子弟,下至庶民子弟皆可入学。
小学是打基础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打好根基。
他专门编著《小学》一书,作为这个阶段的教材。
朱烹认为十五岁以后是大学阶段,入学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也有少数"凡民俊秀"。
大学的教学内容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明其理",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步骤,使其"明明德",最后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
大学的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是其基本教材。
11.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
明太祖与刘基首创八股取士,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
"八股l'特点有三:①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②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③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12.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有哪些积极的见解?答: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首先,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
其次,他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主张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
第三,他主张儿童教育要一导之以礼"."讽之读书"。
"开其知觉".使儿童德、智、体、美均衡发展。
第四,他强调科学安排教学计划,使儿童每天的活动有:定的次序,动静交错,学有余力。
13.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答: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和特点:①批判理学教育理论。
启蒙思想家批判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育哲学,主张理欲不可分离,天理寓于人欲之中,强调教育应顺应自然人的本能要求,促进人的个性发展;②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在教育目的上,启蒙思想家强调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治术人才,反对空谈心性、侈谈伦理的所谓"学力圣人";③提倡实学,重视自然科学和技艺的学习;④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治学方法;⑤主张扩大学校的职权,把学校办成怦议国事、衡定是非的议政机关,充分发挥学校限制君权、发扬民主的作用。
14.评述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