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2024年历史初中知识点总结范文
2024年历史初中知识点总结范文____年历史初中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人类经验的宝库,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____年,初中历史知识点依然是学生们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____年初中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准备和复习。
一、古代史1. 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是学习古代史的基础,包括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三皇五帝时期、夏商周等朝代的兴衰等内容。
2. 中华文明的特点中华文明的特点包括八卦、封建制度、礼制、农耕文明、儒家思想等。
3. 阳性文明与阴性文明阳性文明和阴性文明是古代文明的两个重要方面,了解它们的特点和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
4. 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与社会变迁古代社会的阶级分化与社会变迁是古代社会演变过程的重要内容,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等。
5. 古代科技发展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有重要意义,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二、近代史1. 世界近代史的发展概览世界近代史是从15世纪以来的全球历史发展过程,了解世界近代史的发展概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世界。
2. 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是15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海洋探险与殖民扩张的时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影响对于理解欧洲的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有重要意义。
3. 近代科技革命与工业革命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了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工业社会的特点有重要意义。
4.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社会变革,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了解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史有重要意义。
5. 近代亚洲国家的独立与解放运动20世纪初,许多亚洲国家开始进行独立与解放运动,包括印度、印尼、越南、菲律宾、韩国等,了解这些国家的独立与解放运动对于理解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各阶段特点及总体规律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壮大,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先哲与当代学者往往以“上古”来概括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而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
物质文化长足进展,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
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从人猿叩别、文化开始发端,到传说中的禹“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
虽然汉以后的宗法制度不再直接表现为国家政治制度,但其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却依然维系下来,并深切渗透于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中。
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宗法文化特征的话,那么,这种文化特征正是肇始于西周。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其要旨在于“纳上下于道德,而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初统治者在总结夏亡殷灭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天命靡常,惟德是辅”、“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等重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此。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它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态;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点总结 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
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及文化传承与交流 知识结构专题线索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受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呈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形成了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线索一 中国古代的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思想上自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过程。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儒家思想体系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使这一思想体系能够不断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线索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科技成就辉煌,农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四大发明更是推动了近代西方社会的成功转型。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源远流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队伍的壮大,文学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线索三 古代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与交融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突出,源远流长,学校、书籍、图书馆等在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间、中外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圈形成和扩大。
考点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传统文化的演变历程时期 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创立和发展) 孔子创立儒学,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西汉时期(改造和正统) 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此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隋唐时期(挑战与危机)佛、道、儒三教并存,玄学盛行,儒学危机,儒家学者掀起复兴儒学运动 宋明时期(转型与成熟) 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儒学体系;程朱提出“天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和“格物致知”,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体系;王守仁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形成陆王心学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2.传统文化优秀内涵内涵表现重视“以人为本”周公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孔子提出“仁”;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古代史相关知识点总结
古代史相关知识点总结一、人类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是古代史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人类学、考古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根据遗址发现和化石证据,人类起源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约200万年前。
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非洲大陆,后来逐渐迁徙到欧亚大陆和其他大陆。
早期人类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属于原始社会,社会结构简单,没有明确的政治组织和国家形态。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逐渐进入奴隶社会阶段,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和政权组织。
二、古代社会的演变古代社会的演变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阶段。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生活方式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社会组织松散,缺乏明确的政治组织和国家形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阶段。
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家和国家政权组织。
古代国家的兴起和国家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有组织的政治和社会组织形态。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古代国家主要以奴隶制为基本社会制度,奴隶制经济成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封建社会时期,农业生产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封建制度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各国的政治组织和国家形态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征,形成了多样化的封建国家系统。
三、古代国家的兴衰古代国家的兴衰是古代史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古代国家的兴起和兴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在古代史上,曾出现过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古代国家,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
古代国家的兴起主要依赖于国家政权的建立和维护,以及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古代国家的兴衰受到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国际关系等方面。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
古代国家的兴衰也受到战争和征服的影响。
在古代社会,战争是国家之间争夺领土和资源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步步高】(通史版)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专题总结讲义专题线索传统社会主流思想社会地位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孟子主X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X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
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家思想遭批判,传统儒学遭挑战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而政府的传统政策是重农抑商;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另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的政策来压制人的个性发展。
在思想领域开始出现对传统儒学的反思和批判,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清,是对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外关联1.诸子百家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某某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某某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某某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一、百家争鸣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古 代 传 统
青 铜 器
文
化
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 出土最大的青铜器。
四羊方尊
青铜立人像
祖冲之,南朝,首次将圆周率
数 学
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
比欧洲早1010000多多年年。。
中
国
古
科 技
张仲景,东东汉汉,,《《伤伤寒寒杂杂病病论论》》,,对对 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
想
铜 器
学
学
大 工 程
大 发 明
技 名 著
字
法
教
学
学
塑
画
剧
专题梳理 是_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春
孔子
思想:提出_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以礼
治教国育”:主张___、___
秋
中 国
老子:是_学派的创始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 立的双方互相转化。
古 代 传
思 想
统
文 化 战 百家
代
医圣。
传 统 文 化
医
学 华佗,东汉,“麻沸散”,是世界上 最 最早早用用全全身身麻麻醉醉方方法法做做手 手术 术的 的医 医生 生, , 神 神医医。。
李时珍,明明朝朝,,《《本本草草纲纲目目》》是是我我国国医
医药药学学宝宝库库中中的的珍珍贵贵遗遗产产,,被被誉誉为为“东
“方东医方学医巨学典巨”典”
中
国
汉字演变的历程
古
文 化文
代 传
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统
文
化
草书
行书
隶书 楷书
书 王羲之:东晋,代表作《兰亭 法 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的美美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三、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造人、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它保存在《淮南子》中。
第二章《诗经》三、填空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305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诗》,或连其诗篇数称《诗三百》,汉代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风、雅颂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国风”,共160篇。
5、《诗经》中的“雅”分大雅和小雅,前者有31篇,后者有74篇,共105 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商颂,周颂,鲁颂,它们分别有5 篇31 篇和4篇作品,共40篇。
7、《诗经》内容来源献诗、采诗、删诗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诗、婚姻爱情诗、战争徭役诗、怨刺诗、宴飨诗。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赋、比、兴,它们和风、雅、颂合称为诗之“六义”。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5篇。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三、填空1、我国散文最早的源头是甲骨卜辞2、反映我国早期记事记言的文字由简到繁的发展标志商周铜器铭文3、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的是《尚书》。
4、《尚书》艺术成就:一单独成篇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完整对先秦叙事散文有直接影响;二文风古朴,不饰藻华;三萌芽阶段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四是记言文之祖,语言技巧超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5、《春秋》泛称,百国史书。
中断公元前481(绝笔已获麟)。
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
6、《左传》地位: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尽完整的编年史书,是中国散文典范,标志中国叙事散文走向成熟,史转文学达到新高度。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中国古代文明专题总结提升
专题总结提升一、中国古代政治文明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战国以来到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3.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4.古代中国的统一(指中国古代的某些王朝或政权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结合为一个整体)发展史可分为四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
5.古代中国的民族交融主要有三个高潮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1.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1)专制政治日趋完备和强化。
商周时期的专制主义表现为宗法制下的集权政治,它以西周时期为典型;秦朝以后的专制主义表现为中央集权,宋朝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2)官僚机构不断膨胀与吏治的制度化、法制化。
中国古代调整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官制度的行政法律规范,从唐代起已经自成系统,制度的完备和规范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3)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是政治制度中的基本矛盾。
其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方服从中央、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①逐渐由二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②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③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④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⑤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来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
专题复习之中国古代文化
二)战国时期的代表
1、墨家: 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2、儒家:
1)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民贵、君轻”)
2)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3、道家: 代表人是庄子,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3)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 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白 唐诗 杜甫
盛唐诗人,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 漫情怀,李白因此享有“诗仙”的美誉。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杜甫的诗风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 婉之情。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 被誉为“诗圣”。
(《道德经》)
法家
庄子 韩非
战国 战国
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 《韩非子》 中央集权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晚期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
宗教
1、佛教的传入: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张骞通西域后,佛 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 丰富了中国文化。
宋朝
张择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开封)汴河沿岸的 繁华景象。
雕塑
1、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的艺术群像,形象地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 横扫六国的磅礴气势,是世界艺术宝库的璀璨明珠。 2、南北朝时期: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3、唐朝甘肃敦煌莫高窟——世界艺术宝库。
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成为世界文化宝库 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 著。
古代文论专题整合资料
古代文论专题整合一、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论①文化精神概观从春秋后期到战国之际,是我国古代文化学术空前繁荣的一个时期,通常被学术史家称为“子学时代”。
以“世卿世禄”为特征的贵族等级制的破坏造成政治多元化局面,而社会政治的多元化局面又导致了一体化的国家意识形态的解体,于是就形成了诸子百家之学的第一个基本特征——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精神。
在动荡混乱的世界,士人阶层对于现实社会似乎天生的拥有一种批判的精神,这就导致了诸子之学的第二个基本特征——试图凭借话语建构来实现社会现实的有序化。
士人阶层的文化形态具有双重性:救世心态和自救心态。
这便是诸子百家之学的的三个基本特征——出世与入世的二重性。
秦始皇的“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政策等于放弃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仅凭高压政策来治理国家,秦朝短祚的主因已植根于此了。
汉代政治上的大一统格局与一体化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相辅相成,这就使得士人阶层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处理与这个空前庞大的国家机器的关系问题。
经学是先秦儒学的变体,或者说是国家意识形态化的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秦遗留的文化资源得到重新分配:儒家的经典由文化场域的中心被移到了边缘,老庄之学则成为关注的焦点。
言说者身份变化:文人士大夫变而为士族文人。
这两种身份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与君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后者与君权的关系是彼此独立、分庭抗礼的。
这样,建构与拓展个人精神空间,营造具有明显贵族趣味的意义世界就成为此期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
隋唐时期随着政治的统一和疆域的日益扩大,中外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促进了唐代的统治者在意识形态上的开放性与多元性:儒、道、释争雄斗长,它们互相碰撞,也互相吸收,故三教都出现新质。
宋代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学术大繁荣时期,这首先是因为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真正成为君权统治唯一的合作者和依靠对象,一个真正的、纯粹的文官征服形成了。
这样的社会政治状况在言说者身上最为明显的影响有三:一是令他们的主体意识空前加强,于是强烈的社会干预意识就成为此期文化精神的基本特征之一;二是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尊意识,于是追求人格的完满自足与超越凡俗就成为此期文化精神的又一个主要特征;三是冷静的理性主义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宋代学术中充溢的那种追根问底的分析精神与思考的深刻细致上。
高中二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高中二年级历史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其中古代历史文化是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历史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政治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政治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封建王朝的建立与更替,是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重要特点之一。
最早的封建王朝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的秦朝,经历了汉、唐、宋等多个朝代的发展。
这些朝代各自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也是举世闻名的。
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农民是经济的主体。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在古代中国繁荣发展,如丝绸、瓷器等商品的生产与贸易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支柱。
在唐、宋两个朝代,经济繁荣昌盛,国内外贸易蓬勃发展,为科技、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中国古代社会由多个阶层组成,其中士、农、工、商是古代社会的基本阶级。
士人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他们以读书为业,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农民是生产者,他们辛勤劳动,为国家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工匠则以手工业为生,他们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商人则从事贸易,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这些不同阶层的相互联系和互动,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面貌。
四、文化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庞大,包含了文字、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多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文字有汉字和六朝文字两种,是世界上唯一生存至今并被广泛使用的古代文字系统。
哲学上,儒家思想被奉为古代中国的正统学说,其核心价值观强调仁爱、孝道和礼仪。
在古代艺术领域,中国古代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科技方面,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优秀文化。
中国古代史中考考点
专题一秦朝及其前的古代社会1.知道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1)夏:①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②禹死后,启即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③暴君桀亡国。
(2)商: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暴君纣亡国。
(3)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西周,暴君周幽王亡国。
分封制(1)目的:为稳定政治局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天子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③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④周代的贵族等级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2.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1)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由食器发展到礼器,青铜器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商周时期,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时间:公元前356年;国君:秦孝公;目的:富国强兵。
(2)内容: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认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小学一年级社会重要知识归纳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
小学一年级社会重要知识归纳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是小学一年级社会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和认识这些知识,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发展和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小学一年级社会课中的中国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进行归纳总结。
一、中国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
从夏朝、商朝、周朝以及春秋战国等各个时期,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国家和著名的历史事件。
包括黄河流域的发展、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朝的繁荣、唐朝的开放和宋朝的科技进步等。
这些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独特文化系统,包括语言文字、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饰和建筑等多个方面。
其中,汉字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字,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书写和交流。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和深远的历史渊源,是中国人民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文化载体。
此外,中国的传统建筑如故宫、长城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三、中国的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包括音乐、舞蹈、绘画和剪纸等。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代表,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丰富多样的曲调和乐器,如二胡、古筝和琵琶等。
此外,中国的传统绘画和剪纸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四、中国的名胜古迹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长城、故宫和兵马俑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故宫则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典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
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意义学习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可以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文化自信。
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
历史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古代史古代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从人类文明的萌芽开始发展,到古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
主要包括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等,涵盖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1. 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早阶段,主要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利用石头制作工具,进行狩猎和采集生活。
中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制作石质刀、矛等工具。
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农业和畜牧业也开始逐渐出现。
2. 古代文明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文明等。
这些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代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代帝国古代帝国是古代社会政治组织的典型形式,包括埃及帝国、罗马帝国、中国的夏商周秦汉等。
这些帝国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古代思想古代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
古代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耶稣教等。
这些思想在政治、伦理、生活等方面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古代文化古代文化主要包括宗教文化、艺术文化、科学技术文化等。
这些文化在古代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世纪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罗马帝国的衰落到文艺复兴的兴起,包括了封建制度的兴起、宗教改革、黑死病等重要事件。
1.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政治组织。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封建关系,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封建制度对欧洲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中世纪欧洲的一场重要运动,主要包括新教改革和天主教改革。
宗教改革对欧洲宗教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黑死病黑死病是中世纪欧洲遭受的一场重大灾难,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
黑死病也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变化。
中国古代史总结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7]
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
原始社会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
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7]
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强盛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逐步瓦解时期。
[7]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从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封建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时期。
中国史专题知识点总结
中国史专题知识点总结专题知识点总结一、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1.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新兴地主阶级从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3.西汉巩固。
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4.隋唐完善。
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强。
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6.元朝新发展。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7.明清达到顶峰。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还设立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的结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斗争的产物。
它的确立和变更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经济利益服务的,是与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相适应的。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3.军功授爵: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建立。
初中历史:古代文明 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古代文明知识点整理
1. 概念:古代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进步的早期阶段,形成的具有文字和文化传承的文明体系。
2. 异地文明:古代人类在世界各地相继发展了许多伟大的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等。
3. 特征:古代文明的特点在于语言文字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科技的进步、艺术和文化的繁荣等。
4. 重要古代文明:
- 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盛行于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332年,最著名的建筑是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 中国文明:以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 印度文明: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盛行于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最有代表性的是和吠舍。
- 希腊文明:以地中海地区为中心,盛行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46年,对政治、艺术和哲学有很大的影响。
5. 文明的交流:古代文明之间通过贸易、征战、婚姻等方式进行交流,促进了文化和技术的传播和发展。
6. 文明的遗产:古代文明留下了许多重要的遗产,如建筑物、艺术品、文学作品等,丰富了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以上是初中历史中关于古代文明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
中国古代史专题复习之《中国古代文化成就》姓名:一、思想成就1.老子:时期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核心);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双方可以(朴素辩证思想),后人将他的文字整理成2.孔子:时期学派创始人,家、家;提出(思想核心),“仁者爱人”,“为政以”,孔子还强调“礼”(不学礼,无以立)。
他的教育成就:主张“”;开办,打破“学在官府;”在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一书。
3.战国时期,随着和的发展,形成学的学派,史称,这些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驳,出现了的局面。
其中代表人物和主张有:墨家:创始人是,思想主张“”“”提倡节俭,反对战争儒家:代表人是,主张“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为轻”。
道家:代表人是,主张人应顺其。
法家:代表人是,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制度,由君主掌握一切大权,实行。
影响: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4.西汉时,接受的建议,“”,确立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在长安兴办,以家经典作为教材。
二、科学和技术成就:1.青铜技术:时期青铜业鼎盛,生产大、多、高。
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是朝。
能代表战国音乐水平的青铜器是。
2.水利工程:①战国时期,秦国的蜀守在江中游修建都江堰,使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之国。
这一水利工程有效地解决了江水分流、排沙和控制水量的作用。
起到分水作用的工程结构是 ,将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灌溉,泄洪。
②秦朝开凿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为了沟通南北交通,隋炀帝开凿了。
以为中心,北达,南抵,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数学:朝的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位(领先世界近一千年)4.农学和手工业:①朝的贾思勰著有《》,是我国现存第部完整农学巨著。
②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著《农政全书》,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明代宋应星著《》,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业和业生产技术的综合性科技著作,被誉为“”5.建筑: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
历史必修总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总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古代史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历史学科。
古代史包括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两个阶段。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开始,此时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渔猎阶段,没有生产和储存工具。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起点。
文明社会是指人类社会进入生产和储存时期,有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文明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两个基本概念,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开始分工、储存和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基本概念古代中国的历史是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开始的。
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的独特之处,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明,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历史可分为几个时期,包括夏商西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
这些时期构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脉络。
第三章: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封建式政治体制,这是一个在君权神圣化的基础上建立的封建制国家。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主要有朝代制、皇权制和官僚制等,这些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帝王是统治者,他们通过皇权制实现了对国家的统治。
同时,官僚制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的核心。
第四章: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封建制度,这是一个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系统。
在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分为士大夫、文官、武官、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
社会地位的差异是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
封建制度给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极大的不平等,这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五章: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伴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农业是基本产业,手工业和商业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小学历史文化知识点梳理
小学历史文化知识点梳理我国小学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向学生传达历史文化知识,以下将对小学历史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远古时期的文化遗产远古时期,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包括石器时代的遗址、文化以及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等。
这些遗址和文化通过考古发掘,揭示了中国远古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我们了解远古时期的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国的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我们需要了解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代表——夏、商、周三个朝代。
而长江流域则是江南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代表是楚文化。
三、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初步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到在上古时期,中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种族的先民,例如炎黄子孙、蛮夷和东夷等民族。
而在农业革命的推动下,各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
四、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和社会等级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学生需要了解到古代中国的国家由一系列的封建领主组成,其中夏、商、周是最重要的三个朝代。
而官僚制度则是古代中国的治理体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确保国家的稳定。
五、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学生需要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五德。
这五德贯穿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比如古代的儒家思想、音乐、书法、绘画等。
这些文化元素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六、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开放政策的国家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到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还包括了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互动。
七、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中华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到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史专题总结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及儒家学说的现实意义
1.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1)春秋时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
“仁”,仁就是“爱人”,就是“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
(2)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
的蔚然大宗。
①孟子把孔子“仁”的学说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
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善论”。
②荀子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主张“性恶论”。
(3)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大力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还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标准。
(4)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了危机。
(5)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精华,三教合一,我国儒学发展进入一个
辉煌的时期。
(6)宋代:儒学从佛、道之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
为新兴的儒学。
①二程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
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二程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②朱熹提出“理气论”和“心性论”。
(7)明朝:王阳明是明朝中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号称“心
学”。
王阳明宣扬“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王阳明还提出“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促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
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及其关系
(1)思想特点
①儒家提出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当国家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
路线。
儒家思想构成了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②法家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动荡年代,实现全国大一统法家
路线能收到奇效。
法家思想成为历史进步思想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③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路
线为宜。
道家思想构成了封建传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
(2)关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①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
家路线实现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好的效果。
②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
③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
为宜。
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
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外传过程及影响
四大
发明
外传影响
造纸术4世纪传到朝鲜,后又传到越南
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
阿拉伯人逐步传到非洲和欧洲
造纸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
了欧洲长期使用的书写材料羊皮和小
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印刷术13世纪中期,向东传到朝鲜、
日本;向西传到埃及、欧洲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火药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传入
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靠冷兵
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指南针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
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四、古代文学的鲜明时代特色
(1)奴隶社会时期的《诗经》,其中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抗压迫的强烈要求。
(2)战国时屈原的《离骚》,抒发了作者希望楚国改革富强和对遭受排斥的强烈不满。
他创
造“楚辞”体,也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3)汉赋,是一种新型文学体裁,辞藻虽然华丽,但缺乏充实的生活内容;乐府诗由民歌
加工而成,语言清新、感情真挚。
(4)魏晋南北朝时,士族统治腐朽,陶渊明厌恶官场腐败创作了田园诗,北方的民歌则刚
劲质朴。
(5)唐朝前期强盛,经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社会动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分别是
这种情况的具体反映。
唐宋散文气势雄伟,与魏晋以来的“靡靡之风”截然不同。
(6)由于城市经济的繁荣,作为短篇小说前身的传奇文学出现。
两宋民族关系复杂,陆游
的诗,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与这种背景密切相关。
(7)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很多著名的小说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败落,鞭挞封建礼教
的虚伪、科举制度的腐败,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
——让阅卷人快速看到你的要点
毋庸讳言,做练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高考成绩。
而成绩的取得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考生的答卷,二是评卷人的评分。
最终的决定权在于评卷人的给分,而考生的答卷是给分的前提。
考生要想得高分,除了做到要点齐全、表达准确之外,还要让评卷人看到你的试卷后,在头脑中形成好印象。
因此,答案要点的“显性化”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高考评卷是一件极为劳累、工作强度大、要求大脑快速反映的脑力劳动。
评卷人没有过多的时间在卷面“乱哄哄”的答案中细找要点,你应当尽可能地让评卷人快速看到你的答案要点,这样才不至于吃亏。
实例点批
崇德向善的精神风貌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2011年中央文明办发起宣
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风气,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
阅读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
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
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
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
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内涵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点批此答卷层次分明要点清晰,一目了然,非常显性化。
评卷人一眼就看出要点比较齐
全,没有漏掉的要点,只能是个别要点表述不够准确而已。
因而失分较少。
规范答案
(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
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六经”。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也很多。
如: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