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分离序列综合
沈阳化工大学-期末复习-化工过程分析与综合
2.2 基本公式
(1)自由度计算公式:
n
d (Ci 2) (S 1) e r g i 1
n——输入流股数
e——与物料无关的能量流
Ci——第 i 个输入流股组
和压力引入的自由度
分数
r——独立反应数
S——分支输出流股数
g——几何自由度,通常=0
(2)守恒关系式(P35)
一、物料质量平衡
质量累积速率=质量流入系统速率-质量流出系统速率
分割器
闪蒸器
独立方程数 m=C+2
自由度
d=n—m=3(C+2)-(C+2)= 2(C+2)
m=2C+3
分割成 2 股物流,自由度: d=(C+2)+1 分割成 S 股物流,自由度: d=(C+2)+(S-1)
d=3(C+2)+1-(2C+3) =C+4
换热器
反应器 压力变化 单元
d c1 c2
第七分之二章 信号流图
7/2.1 基本概念 (1)信息流图:可以用结点代表方程,有向线代表在方程之间传送 的变量的信息,这种有向图是一种信息流图 (2)信号流图:可以用有向图中的结点代表向量,而用有向线表明 变量之间的变换关系—这就构成了信号流图 (3)支路:结点间的有向线称为支路. (4)传输比:每条支路均带有称为传输比的某一数值,它代表线性 方程中变量前的系数。 (5)始端点和末端点:一条支路两端(始端和末端)的结点,分别 称为该支路的始端点和末端点。 (6)输入支路和输出支路:指向和离开一个结点的支路,分别称为 该结点的输入支路和输出支路。 (7)自环:始端和末端为同一结点的支路,称为自环支路,或简称 “自环”。 (8)源结点:只有输出支路的结点,称为源结点。 (9)汇结点:只有输入支路的结点,称之为汇结点。 (10)残图:经过简化只剩下源结点和汇结点的图,称为残图。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
细胞生物学第七章-----07园艺生技1班刘小茜200730050616王鑫柔200730050620许欢200730050621一、名词解释1、细胞质基质2、细胞内膜系统3、内质网4、高尔基体5、溶酶体二、填空题1、研究内膜系统的有效技术主要包括:、、。
2、是蛋白质将要被降解的重要标志。
3、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并进入内质网腔的蛋白质发生的主要化学修饰作用有、、。
4、内质网中的蛋白质糖基化包括:、;高尔基体中的蛋白质糖基化是。
5.指导分泌性蛋白在糙面内质网上合成的决定因素是6.蛋白质分选的两条途径、7. 是高尔基体中间几层扁平膜壤的标志反应。
8.用反应,可辨认出不同形态与大小的溶酶体9.过氧化物酶体中常含有的两种酶、10.溶酶体中所有的酶都有的共同标志是____11. 膜间隙中标志酶为,线粒体的基质为三、判断题1、电镜下识别过氧化物酶体的主要特征是尿酸氧化酶等常形成的晶格状结构。
()2、N—连接的糖基化反应起始发生在光面内质网中。
()3、蛋白质在高尔基体中分选及其转运的信息仅存在于编码这个蛋白质的基因本身。
()4. 膜泡运输是蛋白质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
()5.高尔基体是一种有极性的细胞器()6.在很多细胞中,高尔基体靠近细胞核的一面,膜壤常呈凹面,面向细胞质膜的一面常呈凸面。
()7.高尔基体是一个复杂的由许多功能不同的间隔说组成的完整体系()8.日冕病毒的组装发生在TGN上()9.某些“晚期”的蛋白质修饰发生在CGN中()四、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稳定的蛋白质()A、N端的第一个氨基酸是LeuB、N端的第一个氨基酸是MetC、N端的第一个氨基酸是IleD、N端的第一个氨基酸是Phe2、下列哪一项不是高尔基体标志细胞化学反应()A、嗜锇反应B、TPP酶的细胞化学反应C、NAD酶的细胞化学反应D、NADP酶的细胞化学反应3.下例组装方式中,哪一种不属于生物大分子向复杂的细胞结构及结构体系的组装方式()A.自我组装B.复合组装C.协助组装D.直接组装五、问答题1、细胞质基质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哪些作用?2、溶酶体有哪些基本功能?3、例举出三种类型的有被小泡及其主要的运输作用。
名词解释—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名词解释2•夹点的意义(夹点处,系统的传热温差最小(等TArmin ),系统用能瓶颈位置。
夹点处热流量为0 ,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两个子系统.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公用工程冷却(热源);)2、夹点技术夹点技术是以热力学为基础,从宏观角度分析过程系统中能量流沿温度的分布,从中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所在,并给与解瓶颈的方法。
夹点设计法三条原则:(1)应该避免有热流量穿过夹点(2)夹点上方应该尽量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冷却物流(3)夹点下方应该尽量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加热物流夹点匹配的可行性规则与经验规则3、过程系统能量集成过程系统综合是以合理利用能量为目标的全系统能量综合问题,它从总体上考虑过程中能量的供求关系以与系统结构.操作参数的调优处理,已达到全过程系统能量的优化综合。
(以用能最小化为目标的考虑整个工艺背景的过程能量综合)设备在系统中的合理放置:(1)分离器与过程系统热集成时,分离器穿越夹点是无效的热集成;(2)分离器完全在夹点上方或完全在夹点下方均是有效的热集成。
(3)热机不穿越夹点的设置,是有效的热集成。
(4)热泵穿越夹点的设置是有效热集成。
4、过程用能一致性原则利用热力学原理.把反应、分离、换热、热机、热泵等过程的用能特性从用能本质的角度统一起来,把全过程系统能量综合问题转化为有约束的化热网络综合问题。
5、利用夹点分析进行过程系统能量集成,调优策略的原则:设法增大夹点上方总的热流股的热负荷,减少总的冷流股的热负荷;设法减少夹点下方总的热流股的热负荷,增大总的冷流股的热负荷。
即所谓的“加减原理”。
6、化工过程系统模拟采用一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内在联系,与原型具有客观一致性,可再现原型发生的本质过程和特性的模型,来进行设计和研究原型过程的方法。
(对于化工过程.在计算机上通过数学模型反映物理原型的规律)三种基本方法:序贯模块法、联立方程法、联立模块法7、过程系统优化(实现过程系统最优运行,包括结构优化和参数优化)结构优化:改变过程系统中的设备类型或相互间的联接,以优化过程系统。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考点(精华)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考点1、什么叫过程:(1)客观事物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移.【过程】(2)在工艺生产上,对物料流进行物理或化学的加工工艺称作过程工艺。
【过程工艺】(3)以天然物料为原料经过物理或化学的加工制成产品的过程。
化工过程包括:原料制备、化学反应、产品分离(4)由被处理的物料流联接起来,构成化工过程生产工艺流程。
(5)【最重要的单元过程】化学反应过程、换热过程、分离过程、输送过程、催化反应过程(6)【化学反应过程举例】热裂解反应过程、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过程生化反应过程、分散控制(7)【过程控制技术发展历程】计算机集中控制、集散控制(我国多)、现场总线控制第二章、化工过程系统稳态模拟与分析【模块】模型和算法,一是要建模,二是这个模型的算法,两者组一起才能算作模块.【单元模型类型】理论模型、经验模型、半经验模型.【什么叫稳态(化工过程稳态模拟)】各个工艺参数状态量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叫做稳态。
【么叫模拟】对过程系统模型进行求解就叫模拟.【过程系统模拟可以解决哪些问题(会画图)】(1)过程系统模拟分析问题;(2)过程系统设计问题;(3)过程系统参数优化问题。
过程系统模拟分析问题:已知决策变量输入,已知过程参数,求输出,是一个正向求解问题,最简单的模型。
2)过程系统设计问题:已知输出设计结果,已知过程参数,求决策变量输入;看起来是已知输出求输入,实际上是假设输入猜值去计算输出与已知输出进行比较再调整猜值进行计算。
只能单项求解,从左到右3)过程系统参数优化问题:过程系统模型与最优化模型联立求解,得到一组使工况目标函数最佳的决策变量,从而实施最佳工况.【过程系统模拟三种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1)序贯模块法(不适于解算设计、优化问题,只适于模拟问题(2)面向方程法(3)联立模块法(同时有(1)、(2)的优点)【单元模块】是依据相应过程单元的数学模型和求解算法编制而成的子程序.具有单向性特点【断裂】通过迭代把高维方程组降阶为低维方程组的办法。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教学大纲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信息适应对象: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代码:41E01016学时分配:32赋予学分:2学分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学反应工程后续课程:化工设计、化工过程开发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研究性特色的化工类专业主干课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为主线,培养成人教育学生将实践经验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会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处理化工过程的分析与合成问题。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为主线,培养学生将实践经验与所学知识相结合、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将实验室研究成果(新工艺、新产品等)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方法,掌握化工过程及系统工程的发展概况;氨合成工艺介绍了化工过程系统稳态模拟方法及其分析求解方法;化工过程系统动态模拟的特性、方法及数学处理;化工过程系统的优化和求解方法;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调优的数学模型及调优计算,以及人工神经元网络的基础知识;间歇化工过程的基本概念、模型化方法及设计优化;换热网络的合成及其夹点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分离塔序列合成的方法等环节的过程研究。
通过列举大量化工过程开发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验方法、以及工艺与工程相结合的工程观念在化工过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绪论(课堂讲授学时:2)1.1 化工过程1.2 化工过程生产操作控制1.3 化工过程的分析与合成1.4 化工过程模拟系统1.5 化工企业CIPS技术第二章化工过程系统稳态模拟与分析(课堂讲授学时:4)2.1 典型的稳态模拟与分析问题2.2 过程系统模拟的三类问题及三种基本方法2.3 过程系统模拟的序贯模块法2.4 过程系统模拟的面向方程法2.5 过程系统模拟的联立模块法2.6 氨合成工艺流程的模拟与分析第三章化工过程系统动态模拟与分析(课堂讲授学时:4)3.1 化工过程系统的动态模型3.2 连续搅拌罐反应器的动态特性3.3 精馏塔的动态特性第四章化工过程系统的优化(课堂讲授学时:4)4.1 概述4.2 化工过程系统优化问题基本概念4.3 化工过程系统最优化问题的类型4.4 化工过程中的线性规划问题4.5 化工过程中非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析求解4.6 化工过程中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值求解第五章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调优(课堂讲授学时:2)5.1 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调优的作用与意义5.2 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离线调优的方法第六章间歇化工过程(课堂讲授学时:6)6.1 间歇过程与连续过程6.2 过程动态模型及模拟6.3 间歇过程的最优时间表6.4 多产品间歇过程的设备设计与优化第七章换热网络合成(课堂讲授学时:4)7.1 化工生产流程中换热网络的作用和意义7.2 换热网络合成问题7.3 换热网络合成--夹点技术7.4 夹点法设计能量最优的换热网络第八章分离塔序列的综合(课堂讲授学时:6)8.1 精馏塔分离序列综合概况8.2 分离序列综合的基本概念8.3 动态规划法8.4 分离度系数有序探试法8.5 相对费用函数法8.6 分离序列综合过程的评价五、教学设备和设施多媒体教室、黑板、黑板笔六、课程考核与评估期末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00min。
DNA的重组
7.2 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的概念
同源重组的特点 同源重组的功能 同源重组的机制 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
7.2 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的概念
同 源 重 组是两 条 具 有 同源 序 列 的 DNA靠近时所发生的DNA交换。
真核生物的同源 重组发生在减数 分裂时,姐妹染 色单体间遗传物 质间的交换。
7.2 同源重组
溶菌和溶源状态通过位点特异性重组可 以相互转变且可逆,原先存在的DNA顺 序全部被保存下来,并无丢失。 噬菌体和细菌DNA之间有一段很短的同 源序列,重组交换必须通过其中一个特 定的核苷酸。
7.3 位点特异性重组
l噬菌体整合作用的相关元件
细菌DNA和l-DNA的特异附着位点
l噬菌体特异附着位 点为attP,由POP’ 三部分组成。 细菌特异附着位点 为attB,由BOB’三 部分组成。 重 组 后 位 点 为 attL 和 attR , 分 别 由 BOP’ 和 POB’ 序 列 组成。 attP 和 attB 序 列 中 有 一段相同的核心序列 O,是重组发生的区 域。
7.2 同源重组
细菌的同源重组 发生在接合过程 中,交配的染色 体在两个紧密接 触的细胞中转移, 接合引起重组。
7.2 同源重组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重组修复中也发生同源重组。
7.2 同源重组
同源重组的特点
要求较大的同源DNA片段(﹥75bp) 才能进行交换,同时需要重组酶RecA 参与。 同源片段相同或相近,在任何位点均可 发生重组,但存在重组热点。 整个基因组重组频率不恒定,受综合效 应和局部效应的影响。
7.2 同源重组
切断
Holliday重组模型
交叉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集散系统吸取了分散系统和集中系统两者的优点,集是集中管理,操作、控制这三方面的集中,散是指功能的分散,负荷分散和危险分散这就是克服了分散系统难于实现全局系统控制的缺点也克服了集中系统的危险集中。
化工过程分析主要分析过程系统的运行机、影响因素、过程模型的数学描述、目标函数的建立、优惠工况下的最佳操作参数。
化工过程系统合成包括有:反应路径合、换热网络合成、分离序列合成、过程控制系统合成特别是主要解决由各个单元过程合成总体过程的系统任务。
稳态模拟的特点是,描述过程对象的模型中不包括时间参数,即是把过程中的各种因素都看成是不随时间而变化的。
过程系统模拟的三类问题1、过程系统模拟分析2、过程系统设计3、过程系统参数优化过程系统模拟的基本方法可归纳为三类:序贯模块法、面向方程法、联立模块法。
序贯模块法的基础是单元模块(子程序)序贯模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系统入口物料开始,经过接受该物流变量的单元模块的计算得到输出物流变量,这个输出物流变量就是下一个相邻单元的输入物流变量。
依此逐个计算过程系统的各个单元,最终计算出系统物流。
最佳断裂准则1、断裂的物流数最少2、断裂物流变量数最少3、断裂物流权重因子之和最少4、断裂回路总次数最少简单回路:那种包含两个以上的流股,且其中的任何单元只被通过一次,称作简单回路一个不可分割的子系统可以包括若干个简单回路。
能够把全部简单回路至少断裂一次的断裂流股组称为有效断裂组。
方程的稀疏性可以用稀疏比来衡量:输出变量指定方法的步骤是,选事件矩阵中元素最少的行和元素最少的列的交点处元素对应的变量,作为优先指定的输出变量,然后从事件矩阵中删去该输出变量对应的行和列重复上述过程直至矩阵中所有的行和列都被删除。
第三章模型化是现代化学工程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过程动态学的核心根据对过程系统中状态变量分布特征的不同描述方法,一般可以把数学模型分为集中参数模型、分布参数模型、和多级集中参数模型。
2025高考生物备考教案:第七章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之构建图像模型分析细胞分裂与可遗传变异的关系
构建图像模型分析细胞分裂与可遗传变异的关系1.细胞分裂中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细胞分裂类型 特点变异类型 有丝分裂 有DNA 复制和染色体变化,无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一般不发生基因重组 减数分裂 有DNA 复制、染色体互换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现象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2.减数分裂与可遗传变异(1)减数分裂与基因突变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 分子复制过程中,若复制出现差错,则可能引起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可导致姐妹染色单体上含有等位基因,这种突变能通过配子传递给下一代,如图所示。
(2)减数分裂与基因重组(以基因型为AaBb 的个体为例)①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出现基因重组,如图中A 与B 或A 与b 组合。
②在减数分裂Ⅰ的四分体时期,可因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如图中经互换可导致A 与b 组合,a 与B 组合。
(3)减数分裂与染色体变异①模式图分析如果只有减数分裂Ⅰ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异常,则所形成的配子全部异常;如果只有减数分裂Ⅱ中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异常,则所形成的配子一半正常,一半异常。
如图所示:②减数分裂异常和配子基因型的关系亲本的基因型 配子的基因型(举例)异常发生的时期和原因 判断方式 AaX B X b (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AaX B 、AaX B 、X b 、X b减数分裂Ⅰ时A 、a 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减数分裂Ⅱ正常 子细胞中含等位基因,无相同基因 AAX B 、X B 、aX b 、aX b 减数分裂Ⅰ正常,减数分裂Ⅱ时A 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子染色体移向细胞同一极子细胞中无等位基因,含相同基因 AAX B X b 、X B X b 、a 、a 减数分裂Ⅰ及减数分裂Ⅱ均发生异常 子细胞中含等位基因,含相同基因AaBb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B 、Ab 、 aB 、ab 减数分裂Ⅰ过程中发生了互换出现了基因的重组类型 1.[2023湖南]某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SHOX 基因突变所致,某家系中一男性患者与一正常女性婚配后,生育了一个患该病的男孩。
化工过程综合与分析考试题库
2 / 39
①
过程系统模拟方法有
、
和
。
②
化工过程系统分解可分为
及
。
③
试判断图 a 中换热匹配可行性 1 , 2 , 3 ,4 。
④
在过程系统夹点分析中,随着夹点上方热物流的热负荷提高,则Qhmin将随之 ,
系统热回收QRmax则随之
。
⑤
精馏塔与系统热集成,如图 b 所示,则在总组合曲线中,塔 T-102 的合理位置
法和
法;
4 一个含有 C 组分的独立流股具有
个自由度;
5 当一过程系统只需要一种公用工程物流,这样的系统不存在夹点,称为
问题;
6 过程系统的总组合曲线就是过程系统中
的分布在 T—H 图上的标绘;
7 分离序列综合的主要目的是选择
和确定
;
8 动态规划的最优化原理为:作为整个过程的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前面的状
一
二
三
四
作业 论文 总分
标 准 25
10
15
10
10
30
100
分
一、基本概念(25 分)
(1)名词解释(10 分)
①
过程系统综合
②
夹点的意义
③
过程用能一致性原则
④
过程系统自由度
⑤
过程系统模拟
(2)判断以下问题是非(N,Y)(4 分)
( )1. 对于冷热流股换热系统,传热量一定的前提下,传热温差愈小,过程不可逆程度愈
S4
S1
S2
S3
1
2
S5 3
S8 4
S9
S10
5
6
S7
名词解释—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名词解释夹点的意义1.T min ),系统用能瓶颈位置。
夹点处热流量为(夹点处,系统的传热温差最小(等于Δ 0 ,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两个子系统,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公用工程冷却(热源);)2、夹点技术夹点技术是以热力学为基础,从宏观角度分析过程系统中能量流沿温度的分布,从中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所在,并给与解瓶颈的方法。
夹点设计法三条原则:(1)应该避免有热流量穿过夹点(2)夹点上方应该尽量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冷却物流(3)夹点下方应该尽量避免引入公用工程加热物流夹点匹配的可行性规则及经验规则3、过程系统能量集成过程系统综合是以合理利用能量为目标的全系统能量综合问题,它从总体上考虑过程中能量的供求关系以及系统结构,操作参数的调优处理,已达到全过程系统能量的优化综合。
(以用能最小化为目标的考虑整个工艺背景的过程能量综合)设备在系统中的合理放置:(1)分离器与过程系统热集成时,分离器穿越夹点是无效的热集成;(2)分离器完全在夹点上方或完全在夹点下方均是有效的热集成。
(3)热机不穿越夹点的设置,是有效的热集成。
(4)热泵穿越夹点的设置是有效热集成。
4、过程用能一致性原则利用热力学原理,把反应、分离、换热、热机、热泵等过程的用能特性从用能本质的角度统一起来,把全过程系统能量综合问题转化为有约束的化热网络综合问题。
5、利用夹点分析进行过程系统能量集成,调优策略的原则:设法增大夹点上方总的热流股的热负荷,减少总的冷流股的热负荷;设法减少夹点下方总的热流股的热负荷,增大总的冷流股的热负荷。
即所谓的“加减原理”。
6、化工过程系统模拟采用一反映研究对象本质和内在联系,与原型具有客观一致性,可再现原型发生的本质过程和特性的模型,来进行设计和研究原型过程的方法。
(对于化工过程,在计算机上通过数学模型反映物理原型的规律)三种基本方法:序贯模块法、联立方程法、联立模块法7、过程系统优化(实现过程系统最优运行,包括结构优化和参数优化)结构优化:改变过程系统中的设备类型或相互间的联接,以优化过程系统。
分离序列合成
• 分离多组分进料时,所产生的相邻流股(各分离器的进料或
最终产品)称为子群。
• 总的不同的分离子群数:
• 4 组分进料的子群
G
R
j
R( R 1)
j 1
2
第1个 后面分离器 产
分离 的进料
品
器的
8.2.5 可能的 分离子问题
进料
(Separation Subproblem)
• 一个分离子问题对应于一个实际的
分离单元,分离序列是分离子问题的 A
不同组合形式;
B
• 分离子问题是不重样的分离 (Unique Splits);
C D
∴ 4 组分混合物的完全分离共有15
个分离器,但只有10 个分离子问题。
AA BB
[A]
C
B
[B] [C]
C
B
[D]
CC DD
•分离器、分离序列、子群和分离子问题与混合物组分数的关系
分离塔序列的综合
Synthesis of Separation Sequence
8.1 精馏塔分离序列综合概况
8.2 分离序列综合的基本概念***
8.3 动态规划法(用于多段决策的优化方法)***
8.4 分离度系数有序探试法(经验规则) ***
8.5 相对费用函数法(经验公式)
8.6 分离序列综合过程的评价
(流程、方案),分离序列由分离器构成;
• 可能的分离序列数——可采用的分离过程(流程、方案)数目。
• 对 4 组分混合物的完全分离,一个序列中的分离单元(分离器) 数是 3 ,分离序列数为 5 。
• 4 组分分离序列流程示意图
A
B
第七章 亲和层析技术
第2章亲和层析1 亲和分离技术概论利用生物分子之间的专一性识别性或特定的相互作用的分离技术称为亲和分离技术。
在该技术中,亲和分离过程是通过引入亲和配基得以实现的(如图2-1)。
所谓亲和配基,是指具有对生物分子专一识别性或特异相互作用的物质。
将亲和配基固定在不同的介质上,可得到不同的亲合分离技术,如固定在层析介质上,达到专一性层析分离的技术称为亲和层析技术。
将亲和配基接在分离膜上,得到亲和膜分离技术。
图2-1:亲和分离过程的示意图生物分子之间的亲和识别包括抗体和抗原、酶和底物、激素和受体等之间的亲合作用,这些亲和作用属于生物专一性识别;此外,某些物质和生物大分子之间还有一些特异性作用,如染料和某些酶(特别是脱氢酶和激酶等),植物凝集素和糖蛋白,金属离子和蛋白质表面的组氨酸等之间的作用,都可以应用于亲和分离过程。
根据以上两种亲和作用的不同,可将亲和配基按其来源分为二类:生物特异性配基,如抗体、NAD、AMP等和拟生物亲和配基,如染料、金属离子等。
表2-1常见亲和层析的命名作用原理以及它们的相关应用的专一性识别或特异性作用,必须是可逆的。
(2)配基与被分离的生物大分子之间要有足够高的结合常数,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但同时结合又不能太强,当外界条件适当的改变,且不使待分离的目的大分子变性时,就可将复合分子解离,使目标分子和配基分离,同时亲和配基得以再生。
(3)能够进行一定的化学改性,易于固定在层析介质或其他分离介质上。
且固定到分离介质上之后,配基的专一性识别或特异性作用不发生明显的变化。
目前,亲和分离技术众多,命名方法也很多。
一般而言,常根据配基的名称和所使用技术的名称组合来命名,如固定化金属离子亲和膜技术、染料亲和层析等。
现将常用的亲和层析技术名称、原理和应用简单的列如表2-1:1.1 亲和配基在亲和分离技术中,亲和配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亲和配基的专一性和特异性,决定着分离纯化时所得产品的纯度,亲和配基与目标分子之间作用的强弱决定着吸附和解吸的难易程度,影响它们的使用范围。
南开大学细胞生物学7第七章 线粒体和叶绿体 复习题
第七章线粒体和叶绿体学习要求:掌握线粒体的分离与鉴定、结构与功能的知识。
掌握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原理和区别,掌握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质合成及其转运知识点。
理解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半自主性及其增殖与起源的相关知识。
了解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本章的难点与重点:氧化磷酸化的机制;线粒体和叶绿体蛋白的运送与装配。
基本概念:呼吸链:也称电子传递链,是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有一系列电子传递提案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形成的呼吸电子传递轨道。
电子传递体是一些氧化还原迅速而可逆的分子,其在电子传递链中是按氧化还原电位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列的。
呼吸底物氧化分解过程脱出的电子经呼吸电子传递链最终传递给分子氧,将氧还原成水。
氧化磷酸化:呼吸链上氧化作用释放出的能量与ADP的磷酸化作用偶联起来形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因此氧化磷酸化特指呼吸链上磷酸化作用,有别于底物水平的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
ATP合成酶:又称为F1F0-ATP酶,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异养菌和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转换的核心酶。
该酶分别位于线粒体内膜、类囊体膜或质膜上,是跨膜的通道蛋白,参与氧化磷酸化和光合磷酸化,在跨膜质子动力势的推动下,或者说在他的引导下,质子通过膜来驱动从ADP和无机磷合成ATP。
化学渗透假说:是1961年由Mitchell等提出的,用来解释氧化磷酸化耦连机理学说。
该假说的主要内容是: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的分布式不对称的,当高能电子在膜中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能将H+从膜基质侧泵至膜间隙,由于膜对质子是不通透的,从而使膜间隙的H+浓度高于基质,因而在内膜的两侧形成电化学质子梯度。
在这个梯度驱动下,H+穿过内膜上的ATP合成酶流回到基质中,其能量促使ADP和Pi合成ATP,从而使体内能源物质氧化释放的化学能通过转变成渗透后,再转移到ATP中的过程。
半自主性细胞器:指线粒体和叶绿体两种细胞器具有自我增殖所需要的基本组分,具有独立进行转录和翻译的功能;但两种细胞器基因组信息量是有限的,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组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后转运至之,即两种细胞器的自主性是有限的,基因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核质遗传系统,故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分离序列综合基本概念
6.2 分离序列综合经典方法
直观推断、渐进调优和数学规划等经典方法 。
6.2.1 有序直观推断规则 (按顺序使用)
规则(1) 在所有其分离方法中,优先采用能量分离剂分离方法 (例如精馏), 避免用质量分离剂分离方法(例如萃取)。当关 键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小于1.05~1.10时,应该采用质量分离剂分 离方法(例如萃取),此时质量分离剂应在下步立即分离。
C
C/D
D
A
B
B,C/D
A/B,C,D
B/C
D
C
A
C
A,B/C,D
C/D A/B
B
D
A
B
A/B,C
B/C
A,B,C/D
D
C
A
A,B/C
A/B
A,B,C/D
D
C
B
▲ 分离序列的子群数(相邻的流股) 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流股数。一般情况下,
例:R=3,G=6
1 G R(R 1)
2
子群
子群
R=4 G=10
(1)分离易度系数 定义:CES=f,
f (≤1)为塔顶与塔釜产品摩尔流量比。
D /W D W f W / D D W
△ 为相邻组分间的沸点差绝对值。
Tb
(2)分离难度系数
或 ( 1)100
定义:
CDS
log
xlk x hk
D
xlk x hk
loglk, hk
W
D D
B
1
DB DB
第6章 分离序列综合
6.1 分离序列综合基本概念 6.1.1 分离过程的能耗
精馏分离过程采用能量作为分离剂,能量通常以热的形式供给。
第七章综合解析
⑤NMR谱:
峰 位()
2.37 1.57 0.86
重峰数
3 6 3
积分曲线高度
58 59 87
氢核数
2 2 3
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21页
0.86ppm:该峰相当于三个质子,为一甲基。裂分为三重峰, 因此相邻C上必有俩个氢,即有CH3-CH2-结构。
2.37ppm:该峰为俩个质子,峰位表示-CH2-与电负性强的基团相连,故
4.1
q
1.1
2
3.5
s
1.1
2
2.2
s
1.6
3
1.2
t
1.7
3
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21页
(a) 4.1:按其峰数和积分面积,示为-CH2-CH3,该峰位置示为 -OCH2-CH3。
(b) 3.5:按其峰数和积分面积,示为-CH2-,且其邻位上无氢连接,按 其峰位,示有一强吸电子基团与其连接,但该基团不是氧。
43 71
M:114(13) 115(1) 116(0.06) 27 58
3重峰 3重峰
多重峰
58 59 87
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21页
解:从所给出的图谱粗略可看出: UV光谱示无共轭系统。
IR光谱示无芳香系统,但有 C=O,-CH2 –,-CH3。 NMR也示无芳香系统。
(1)确定各部分结构:
数为7,所以该化合物的结构是:
CH3-CH2-CH2-CO-CH2-CH2-CH3
(3)验证:
①有三个类型的质子,其比例为:2∶2∶3。裂分峰个数也对。
②红外光谱、紫外光谱也符合。
③质谱图上m/z 43、71系因-开裂产生:
O CH3CH2CH2 C CH2CH2CH3
第七章 层析分离技术(4)亲和层析
7.4 亲和层析
三、亲和层析的操作过程
洗脱(elution)
按洗脱机理可分为:
(1)竞争性洗脱:利用含有与亲和配基或目标产物具有亲和结合作用的 小分子化合物为洗脱剂,通过与亲和配基或目标产物的竞争性结合,洗 脱目标物。
例1:t-PA亲和层析,赖氨酸和精氨酸均为其抑制剂; 例2:带有His标签的蛋白质的金属鳌和亲和层析,用咪唑溶液为洗脱剂)
样品需进行预处理:通过离心或超滤除去微小颗粒; 缓冲液离子强度: 载体活化时引入一些带基团,低离子强度下,树脂对杂质的静电作用较 强,因此,提高盐浓度可减少杂质的非特异性吸附; 在离子强度太高的情况下,由于间隔臂上的碳氢链疏水性增强,也可能 产生非特异性吸附 因此,缓冲液的离子强度应适中(100~500mmol/L)
第七章 层析分离技术(4)
本章内容
7.1 层析技术导论 7.2 凝胶过滤层析 7.3 离子交换层析 7.4 亲和层析 7.5 固定金属离子亲和层析 7.6 疏水作用层析 7.7 反相层析
7.4 亲和层析
一、基本原理及特点 二、亲和层析的基本组成 三、亲和层析的操作过程 四、亲和层析存在的问题 五、举例:利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树脂 纯化GST-融合蛋白
(1)溴化氰法
溴化氰在碱性条件下与多糖上的羟基反应导入氰酯键或亚氨碳酸酯 到基质上,进而与配基偶联。
优点: (1)适用于含羟基多糖及含羟基的合成基质 (2)用于含伯氨基小分子配基及伯氨基大分子配基的偶联 (3)操作步骤简单,重现性好。 (4)偶联条件温和,特别适用于偶联敏感性生物大分子。 缺点: (1)形成的异脲键易产生非特异性吸附, (2)共价键不稳定,配基容易脱落, (3)活化操作危险性大(CNBr为剧毒药品,操作需在通风橱中进 行),反应后的残余液需经处理再排放。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期末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1 稳态模拟的特点是,描述过程对象的模型中??时间参数。
2 就其模拟计算求解方法而言,过程系统模拟可以归纳为:??、??、??。
3序贯模块法的基础是??。
4 求解超大型稀疏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
5 根据对过程系统中状态变量分布特征的不同描述方式,一般可以把动态模拟时的数学模型分为??、??和??。
6 根据建立模型的不同方法,一般可以将数学模型分为??、??和介于两者之间的??。
7 连续搅拌罐反应器(CSTR)的动态模型可以用??参数模型进行描述。
8 ??优化和??优化是过程系统的两大类优化问题,它们贯穿于化工过程设计和化工过程操作。
9求解非线性有约束条件最优化问题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有??和??。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将有约束最优化问题转变成??最优化问题。
10在分离序列的综合中,根据试探法的经验规则S2,难分离的组分应当??分离。
11化工分析过程,主要是分析过程系统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优惠工况下的最佳操作参数等。
12化工过程系统的合成包括有:反应路径合成、??、??、过程控制系统合成,特别是要解决由各个单元过程合成总体的任务。
13??优化考虑的是流程方案的优化,在多种可行方案中找出费用最小的流程结构。
14在夹点之上,换热网络仅需要??公用工程,相对于环境是个??;在夹点之下,换热网络仅需要??公用工程,相对于环境是个??。
15在分离序列综合中,按照??规则,等摩尔分割最有利。
16采用一种分离方法把一个??组分混合物用简单塔分离成??个纯组分的分离过程,共含??个分离器,??个分离序列数,含有??个分离子群,??个分离子问题。
17以下换热网络中的物流匹配??是可行的,??是不可行的。
18如果优化计算结果直接送往控制系统去执行则称为??。
二、判断题(每题2分)。
请判断对错(√或 ),并简单解释原因。
1在序贯模块法中的单元模块具有单向性的特点。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再循环流股结构
子系统的特性更有几种方案可供选择。 如:想得到合格A
分离子系统
精馏
萃取
板式 填料
间歇 连续
这种在多种备选方案中进行选择及排除,以 构造最理想系统的过程为系统的综合过程。
〈3〉过程系统合成的方法 过去:全部凭借工程师的经验。 现在:借助对各种子系统的分析与模拟,
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工况调优 间歇化工过程 换热网络合成 分离塔序列综合
绪论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过程:客观事物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移。 过程工艺:对物料流进行物理或化学的加工工艺。 化工(炼油,化肥)、轻工、冶金过程、医药生 产过程等。 制造工艺:以工件为对象的加工工艺。像电视机、 汽车、机械零件加工等的生产,都是制造工艺
缺点:一旦发生计算机故障则将出现全控制 系统瘫痪的危险。由于这种缺陷的困扰,曾 使计算机控制技术一度陷于难于发展的困境。
世纪年代中期集散系统的出现,使计算机控 制技术出现了灿烂的应用前景。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又称为化工过程系统工 程,
化工过程系统工程是在系统工程、化学工程、 过程控制、计算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边 缘上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化工系统工程学的综合性 从化工系统工程学的形成过程可知,这是
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 化学工程学 系统工程学 运筹学 计算技术 过程控制理论
三、化工系统工程学的基本内容
任务:在“一定的输入输出条件下,寻求 一个整体最优的过程系统”。
对一个待求的未知系统应指出:该系 统应如何规划、设计、操作、控制。
数学模型:建立数学表达式,在建立过程 中运用逻辑关系、规则、概念。
模拟计算:首先要寻求有效的数学模型求 解的方法,并将模型的求解过程转变为计 算程序,然后计算得出直观形式的输出结 果.
波谱解析第7章(综合解析)
在R-COO中与 其相邻的烷基质 子在3.6~5
酸 60、74……
酯 R-C≡O(R若是烷基 ,则43、57、71…其中 之一肯定有一个强峰, 甲酯74、乙酯88)
酰胺 (s)155~177
5~8.5
酰胺 44
醛 (d)174~225
9~10.5
醛 (M-1)
酮
(s)174~225 与其相邻的烷
基质子在2.1~2.65
推断出取代基 出取代类型。
的系统、取代 方式。
MS (m/z) 烯丙基开裂 产生41、55、 69
26
有苯环时, 出现77、65、 51、39,
结构 C=O
13C-NMR (ppm)
155~225
1H-NMR (ppm)
IR
(cm-1)
没有直接信息 1950~1650
MS (m/z)
羧基 酯
160~180(s) 160~180(s)
利用IR检查是否含有相应的官能团,以确定是否含有硫、 磷。
由于有关重键、完全不含有与氢相连结的C-S-C键及CS-S-C键等,在IR中并不显示强的吸收带,从其它图谱也 只能得到间接的信息,所以应从整体综合判断确定硫和磷 原子,当然从MS中也可以得到是否含硫原子的信息。
3.计算不饱和度 分子式确定后,可方便的按下式计算出不饱和度来: U=n4+1+(n3-n1)/2
13C-NMR (ppm)
1H-NMR (ppm)
0~82之间(q,四重 在0~5之间,从
峰)确定,
质子数可确定
也能知道CH3数。 DEPT确定。
是CH3,CH2,或 CH,由分裂谱
0~82之间的化学位移 型和出现的位
(t,三重峰)和(d, 置,有可能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分离序列综合
化工生产过程中通常包括多组分混合物分离操作,分离操作广泛用于原料净化、产物分离、成品提纯和废料处理等工艺过程。
分离过程与设备在整个装置投资和设备费中占有很大比重,从而构成过程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
选择合理的分离方法与确定最优的分离序列,是分离序列综合的主要目的。
物质分离是通过设计合理的方法,依靠化学位的差异而实现有序地迁移。
一般可按照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性差异来选择分离方法。
这些物理性质是:沸点、熔点、挥发性、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吸附性能、吸收性能、相对密度、尺寸(粒度)、电磁性能、化学反应性能等。
表7-1 是常见的工业分离方法
在选择分离方法时,要注意选择方法的有效性,要注意考虑所选用的方法能否使产品达到所需的纯度要求;另外应尽量选择已成熟的技术,尽量少用化学法。
一般对于高产值低产量的精细化学品,分离成本不是重要问题,常选用效率高的新型分离装置,按产品需要可选用膜分离、色谱法等;对于低产值大产量的产品必须考虑分离成本,并尽可能降低能量消耗。
精馏是分离均相液体混合物的单元操作,其基本依据是组分挥发性的差异。
在工业生产上,精馏往往是首先分离方法。
精馏是实现传质分离的重要手段,其节能降耗问题一直是研
究热点。
通过对流程合理安排以降低各项费用,是精馏分离序列综合的主要内容。
为了找到最优的分离序列,需要采用某种评价指标以便对分离序列的优劣进行判断。
分离序列的评判指标可以认为是其中所有独立分离单元评价简单加和。
定量的评价指标为设计参数条件下,年度费用总和,通过严格的模拟分析进行优化综合,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简化计算,通常采用定性指标:分离易度系数(CES )分离难度系数(CDS )作为置信指标。
分离易度系数:∆⨯=f CES ,f (≤1)为塔顶与塔釜产品摩尔流量比,△为相邻组分间的沸点差绝对值。
即
其中D 表示塔顶出料摩尔流量,W 表示塔底出料摩尔流量。
α:相对挥发度 分离难度系数定义:
——轻、重组分在塔顶摩尔分数比 ——轻、重组分在塔低摩尔分数比 分离易度系数越大或分离难度系数越小,表示轻、重关键组分越易被分离;对特定分离序列,其中独立分离单元分离易度系数总和越大分离难度系数总和越小,该分离序列也就更优。
7.1 分离序列综合经典方法
直观推断是根据经验规则进行系统综合的方法。
这些规则虽然没有坚实的数学基础,但大多含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由于直观推断规则对问题空间进行约束划分,从而显著缩小了搜索范围。
在处理精馏分离序列综合问题时,直观推断往往具有简捷高效的优点。
有序直观推断,是把直观推断规则按重要程度分类排序,然后按次序逐步使用这些规则综合分离序列。
具体包括四类规则。
(1)方法(M )规则 (2)设计(D )规则 (3)成分(S )规则 (4)组成(C )规则
⎩⎨
⎧>≤=W
D D
W W D W
D f //1001⨯-=∆∆=∆)
(或αb
T ⎭
⎬⎫
⎩⎨⎧+-+⋅+⋅
⎥⎥⎦
⎤⎢⎢⎣⎡⎪⎪⎭⎫ ⎝⎛⎪⎪⎭⎫ ⎝⎛=
B D B D B D D hk
lk x x x x CDS W hk lk
D hk lk 1,log log α
⎭
⎬⎫⎩⎨⎧+-+⋅+⋅⎥⎥⎦⎤
⎢⎢⎣⎡
⎪⎪⎭⎫ ⎝⎛⎪⎪⎭⎫ ⎝⎛=B D B D B D D hk
lk x x x x CDS W hk lk D hk lk 1,log log α⎭
⎬⎫⎩⎨⎧+-+⋅+⋅⎥⎥⎦⎤⎢⎢⎣⎡⎪⎪⎭⎫ ⎝⎛⎪⎪⎭⎫ ⎝⎛=B D B D B D D hk lk x x x x CDS W hk lk D hk lk 1,log log α
下面介绍这四类规则中包括的有序直观推断规则:
(1) M1规则在所有其他分离方法中,优先采用能量分离剂分离方法(例如精馏),避免用质量分离剂分离方法(例如萃取)。
当关键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小于1.05~1.10时,应该采用质量分离剂分离方法(例如萃取),此时质量分离剂应在下步立即分离。
(2)M1规则精馏分离过程尽量避免真空和制冷操作。
如需采用真空操作,则可考虑用萃取方案代替;如需采用制冷操作,则可考虑采用吸收方案代替。
由于真空和制冷操作能耗较大,有时即使在较高温度和压力下操作也会有利。
(3)D1规则当产品集中包括多个多元产品时,倾向于选择得到最少产品种类的分离序列。
相同的产品不要在几处分出。
因为产品集合越小,相应分离序列中的分离单元就越少,所以费用可能较低。
(4)S1规则首先安排除去腐蚀性组分和有毒有害组分,从而避免对后继设备苛刻要求,提高安全操作保证,减少环境污染。
(5)S2规则最后处理难分离或分离要求高的组分,特别是当关键组分间的相对挥发度接近1时,应当在没有非关键组分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分离,这时分离净功耗可以保持较低水平。
(6)C1规则进料中含量最多的组分应该首先分离出去,这样可以避免含量最多的组分在后续塔中多次气化与冷凝,降低后续塔的负荷。
(8)C2规则如果组分间的性质差异以及组分变化范围不大,则倾向于塔顶和塔底产品量等摩尔分离。
精馏塔冷凝器负荷与再沸器负荷不能独立调节,塔顶和塔底产品量等摩尔分离时,精馏段回流比与提馏段蒸发比可以得到较好的平衡。
如果不能按塔顶和塔底产品量等摩尔分离(如分离点组分间相对挥发度太小等情况),则可选择具有最大分离易度系数处为分离点。
要求分离出6个产品(AB),C,D,E,F,G
解:(1) 由规则(1)、(2),采用常规蒸馏,加压下冷冻
(2) 按规则(3),A、B间不要分开,因为A、B两组分混合物为单个产品。
(3) 规则(4)未用
(4) 由规则(5),C/D ,E/F 的分离应放在最后,因为其相邻组分沸点差最小。
(5) 规则(6)未用;
(6) 按规则(7),AB/CDEFG 的分离应该优先,因为其CES=19.6为最大;
(7) 前第四步已确定C/D ,E/F 的分离放在最后,所以第六步剩下的混合物C 、D 、E 、
F 、
G 只能在下面两个方案中选择,该两方案的有关参数如下:
选择的方案是: CD/EFG (8)综上所得最终的分离序列为
习题:
参数 CD/EFG CDEF/G
f 28/39 8/59 △T 40 41 CES 28.7 5.6 E
F
A B C D E F G
A B
C D E F G
C D
E F G
E
G
D C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