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艺术特色分析 以江苏境内沧浪亭园为例
沧浪亭景点分析
沧浪亭平面图
• 沧浪亭的主要景点有 :沧浪胜迹坊、石梁 桥、
沧浪亭主要景点介绍
• 沧浪亭的主要景点有
沧浪胜迹坊、石梁桥、沧浪亭门厅、 沿河复廊、面水轩、观鱼处、闲吟亭、妙 室闻香、沧浪亭、清香馆、明道堂、瑶华 境界、看山楼、印心石屋、翠玲珑、五百 名贤祠、仰止亭、御碑亭等
沧
浪
胜
迹
• “沧浪胜迹” 石碑坊原立于 沧浪亭门前, 三门四柱,檐 角飞翘,显得 古朴、庄严。 是苏州唯一树 有石牌坊的古 典园林,现移 至人民路口。
瑶
华
境
界
• “瑶华境界”座落在 “明道堂”南,庭院 相隔,轩三间,素雅 质朴,“瑶华”,传 说中的仙花,色白似 玉,香味浓郁,见之 则长寿。轩南窗外丛 竹掩映,轩北院内植 玉兰、柏树,原为园 主会客之所。
这是瑶华境界和明道堂之间 的院落,瑶华境界在南,明 道堂在北,东西两侧有长廊 把它们连接起来。庭院内古 数掩映,给人以庄严肃穆之 感。
瑶华境界南面的小小院落,院落 内修竹挺拔,景色秀美。尤其在 皓月当空的夜晚,万籁俱寂,皎 洁的月光透过婆娑的竹叶在粉墙 上投下点点斑驳,一幅生动的墨 竹图就会呈现在眼前。
看
山
楼
• 看山楼”,飞檐翘角,结构精巧,外形美观。登 楼可俯视南院、农田林舍,远则可眺望城外,西 南方七子、灵岩、天平诸山峰。
印心石屋
面水轩内部
观
鱼
处
• 沿复廊向东走就可以 可到达“观鱼处”, 它的原名叫“濠上观 ”,俗称“钓鱼台” 。取意于庄、惠濠梁 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 的典故,旨在表现园 主归隐江湖,超然于 世的清高墙界。
• 观鱼处内有苏舜钦写的《沧 浪亭记》,你可以在这里稍 微休息一下,重温这部经典 的作品。在这里观鱼赏景, 你既能感受人生的自由与逍 遥;也能体味人生的安逸与 快乐!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作为中国文化名城苏州的代表性景点,沧浪亭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色。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一、建筑风格沧浪亭最早建于北宋时期,其主体建筑始建于元代。
历经明、清两代修缮,至今已有800年的历史。
沧浪亭为传统的园林式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园林设计理念的诸多特点。
沧浪亭内部布局灵活,拥有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和建筑形式。
例如,亭内的“莲池”、“精舍”、“鹧鸪楼”等景观,为苏州园林建筑中的经典代表。
在建筑风格上,沧浪亭还采用了“多重层次”的设计理念,即以亭为中心,围绕着九曲桥、日月桥等各种桥梁及其它园林元素,打造了一个诸多景点相互连接、互相呼应,错落有致的整体园林景观。
二、文化内涵沧浪亭不仅是一个具有优美园林特色的景点,也是聚集了众多文化内涵的地方。
沧浪亭内另一亮点,是墙壁上的古诗词和曲艺表演、传统绘画,这些传统文化艺术成为沧浪亭的又一特色。
沧浪亭内部还设有园林石刻、碑刻等文化遗产,这些文化方式的遗存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沧浪亭历史的发展脉络,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
可以说,沧浪亭汇集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哲学、园林等方面,它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可以大致总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特色、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的融合。
三、城市文化沧浪亭不仅是苏州的文化特色景点,也成为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沧浪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影响深远,达到了城市文化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历史方面,沧浪亭成为了苏州文化的重要见证者。
从宋朝到明清时期,苏州的城市发展和文化繁荣程度都是有目共睹的。
而沧浪亭则是这样一个代表性的建筑,见证了苏州历史与文化的发展历程。
其次,在旅游业方面,沧浪亭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领略。
因此,沧浪亭不单是苏州的代表性景点,更成为苏州得以展示和弘扬城市文化的重要地方。
因此,在流行文化、文化传承、城市形象塑造、国际交流等方面,沧浪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沧浪亭造园特色分析
沧浪亭造园特色分析引言沧浪亭是中国苏州园林中的一座著名景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园林特点吸引了众多游客。
本文将对沧浪亭的造园特色进行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植物景观等方面。
1. 沧浪亭的历史背景沧浪亭建于北宋末年,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
它最早建于公元1044年,历经多次重建、扩建和修复,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2. 沧浪亭的园林布局沧浪亭占地面积不大,但其布局精致,充满了变化和惊喜。
园内主要有“船山”、“榭山”和“山在船上”的景观,围绕着一座湖泊布置。
亭内还有小桥、曲径和假山,使整个园林充满了层次感。
3.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沧浪亭的建筑风格以典型江南园林的建筑形式为基础,融合了宋代建筑和明代建筑的特点。
主要建筑包括亭门、亭台、廊道、门墩等,采用了传统的青砖灰瓦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构严谨、精细。
4. 沧浪亭的植物景观沧浪亭园内植被丰富多样,以湖泊为中心,周围种植了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
其中,著名的有樱花、杜鹃花、荷花等。
不同季节,园内的植物景色各异,给游客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5. 沧浪亭的特色活动沧浪亭不仅有着独特的园林景观,还有一些特色的活动吸引游客。
比如,每年的樱花季,园内会举办樱花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并参与活动。
此外,沧浪亭还定期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杂技表演、茶艺表演等,让游客更好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6. 沧浪亭的旅游价值沧浪亭作为苏州园林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之美,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对于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结论沧浪亭作为中国苏州园林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建筑风格、植物景观和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通过对沧浪亭的特色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保护和传承沧浪亭的园林特色,同时结合现代化的需求,打造更加完善和独特的旅游景点。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文化名城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江南园林艺术的代表,被誉为“江南第一亭”。
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多个方面。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明清时期苏州建筑的典型特征。
它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小天地、微缩景观的方式,将自然山水与建筑融为一体。
它的主体建筑为两层的亭台式建筑,风格简洁古朴,不流于奢华和浮华,展现了江南地区建筑的独特韵味。
沧浪亭展示了苏州文化的繁荣与精湛。
沧浪亭内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学名篇,如张大千、陈寅恪、曹云华等名人的手迹,以及一些古人题刻。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苏州在明清时期文化繁荣的历史,也彰显了苏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沧浪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以人工湖、亭台楼阁、洞室假山等园林景观为特色,呈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工艺和审美理念。
沧浪亭的建筑布局精致,景色宜人,通过人工构筑和自然山水相结合的方式,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园林氛围,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沧浪亭也是一处展现传统艺术的场所。
亭内经常举办书画展览、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使游客能够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沧浪亭每年举办的苏州园林艺术节上,游客可以欣赏到苏州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精彩表演,如苏州评弹、苏剧等。
这些艺术表演让游客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沧浪亭增添了当代氛围。
沧浪亭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积淀和园林艺术,展现了明清时期苏州的繁荣与精湛,体现了传统艺术与当代文化相结合的时代特色。
它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魅力和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景点,也是游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之一。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
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 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 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 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 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5. 建筑特色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目录沧浪亭ຫໍສະໝຸດ 林文学赏析1. 简介 沧浪亭,坐落于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它的设计和建造融合了中国传 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展示了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2. 历史由来 沧浪亭的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当时的苏舜钦被贬谪到吴中。他在那 里发现了一块约六十寻的空地,三面环水,没有民居,树木茂盛,与城市截然不同。于是, 他花费四万钱买下这块地,并在北岸筑亭,取名"沧浪亭",这源于他对"沧浪之水清 3. 园林布局 沧浪亭的布局特点是面水而筑,以山为主。大有"未主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门前"之感。 隔水相望,廊阁隐现,古木参天 4. 园林景观
-
THANKS
感谢观看
XXX
沧浪亭园林文学赏析
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 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 内108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 格独树一帜 6. 印心石屋 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实为假山石洞,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 亭等建筑与之映衬 7. 面水轩 我以我眼看沧浪,谢谢观赏 感谢观看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一、历史背景沧浪亭建于宋代,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的《沧浪亭记》,《沧浪亭记》中对于沧浪亭的描绘十分细致,也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沧浪亭以其独特的水景、建筑布局和山石景观而闻名,被誉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其历史因素使得沧浪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这也是沧浪亭时代特色的重要方面。
二、建筑风格沧浪亭的建筑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建筑特色。
其建筑布局主要包括水景、建筑、园林、山石等元素,极富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强调“小家韵味”,以小挑担、小亭子、小楼阁、小廊庑来展示其独特的建筑特色。
沧浪亭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其在建筑上的布局和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周围环境的特点,并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注重“山居水榭”的设计理念。
这使得沧浪亭的建筑风格更具有时代特色。
三、文化内涵沧浪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沧浪亭具有时代特色的重要方面。
在文化内涵方面,沧浪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例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其建筑风格、布局构造、园林景观等方面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唐诗宋词、传统绘画、书法艺术等。
在沧浪亭中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气息,这一点也展现了沧浪亭深厚的文化历史和时代特色。
沧浪亭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因素使得沧浪亭具有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不仅体现在其历史价值上,更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上。
沧浪亭不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时代特色也将随着历史的延续而变得更加明显。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沧浪亭将继续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注:文字仅供参考】。
沧浪亭造景手法与特点
沧浪亭造景手法与特点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具有浓郁的江南园林文化特色。
沧浪亭的建筑和园林构造充分体现了江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在造景手法和特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造景手法方面,沧浪亭主要采用了几种手法,如构造实景、处理虚景、运用花木等。
其中,构造实景是指利用现成的自然景观或以建筑物、雕塑等方式来营造自然景观的手法。
沧浪亭的整体布局与周围的水面相呼应,建有大量的廊桥、洞窟、亭台、假山等园林建筑,使整个园林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同时,还种有各种花木,如牡丹、海棠、芙蓉、粉蝶、茶花等,为游人营造了一个美丽、凉爽的环境。
处理虚景也是沧浪亭的一种常见手法,其指的是利用虚幻、想象中的景观来增添景区的神秘、浪漫、诗意等情趣。
沧浪亭的假山园林布局独特,有“一水抱茶山,两岸插楼台”的设施,通过假山、石桥、石径等布局手法将园林造成一个波光粼粼、风光美丽的景观。
运用花木也是沧浪亭的一个重要造景手法,沧浪亭种植的花卉品种丰富多彩,不仅有当地特有的园林花卉,还有中外名花名木,如黄花草、含笑、木棉、银杏等。
这些花木的组合和布局为沧浪亭营造了一个气氛和谐、五彩缤纷的环境,吸引着游人前来观赏充满诗意的庭园。
沧浪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园林构造、景区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
园林构造上,沧浪亭融入了苏州园林各种风格的精髓,如山水、水系、假山、花木等,达到了空灵、奇妙、幽远的效果。
景区布局上沧浪亭充分利用了周围的自然环境,整个园林布局协调、和谐,形成了一种明暗相生、曲径通幽的景观。
建筑风格上,沧浪亭建筑多采用仿古手法,色彩淡雅,给人精神抚慰的效果。
总而言之,沧浪亭的造景手法和特点,既有基于实景的直接营造,也有借虚景营造的神秘机缘;既有各种花木点缀,也有假山构筑成的曲径通幽;既尊重自然环境又尽造型意境,给人带来了美感和韵味的双重享受。
它将园林的美景与人文精神紧密相连,让人们在观赏园林的同时,领略到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园林瞻园艺术特色分析
江南园林瞻园艺术特色分析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其造园多样形式、深远意境、巧妙布局等特色甲于天下。
本文以沧浪亭为例,从造园形式、造园意境、规划布局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尤以沧浪亭漏窗的装饰特色、漏窗的图案象征性、空间美感以及从借景对景的角度来分析沧浪亭漏窗的艺术性,以便突出漏窗这种艺术实体在江南园林美学中存在的不可或缺性关键词:古典园林、瞻园、特色、设计1.瞻园的介绍:瞻园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是江南四大名园之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瞻园是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也是唯一开放的明代王府,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
瞻园曾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府邸的一部分,也是清朝各任江南布政使办公的地点。
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
瞻园原系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花园,为嘉靖初年徐达七世孙太子太保徐鹏举新筑。
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
顺治二年(1645)清廷设江南行省,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安徽布政使署,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三日,安徽布政使迁安庆,于此新设江宁布政使署。
瞻园开始由封闭的私人宅园,变为半开放型衙署花园。
乾隆帝第二次(1757)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且谕内务府仿瞻园造园艺术,在京城长春园内建如园。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陷南京,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肖友和府。
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
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
民国改元,该园成为江苏省长公署、国民政府内政部、水利委员会、中统局、宪兵司令部看守所。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内,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其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沧浪亭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沧浪亭全体建筑和景观的精心安排和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美学的独特之处。
建筑物以庭院为中心,园林布局以水为主要元素,园内还配有亭、廊、石桥等建筑,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和谐的景观。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采用了典型的苏州园林中式建筑风格,比如起居室的大小、庭院的布局等都符合古代建筑风格的特点。
沧浪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以自然为主题,强调与大自然的和谐结合。
沧浪亭中的建筑和景观都精心设计,打造了一个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完美场所。
整个园林通过巧妙的布局和细腻的景观软装饰,营造出一种恬静、静谧的氛围。
园中还栽培了各种花草树木,进一步增加了园林的美感。
沧浪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
中国古代文化是沧浪亭的精髓所在。
从设计到建筑,从景观到装饰,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园内的建筑以及陈设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雅致生活的特点,比如博古架、闲云砚等,都与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
园内还有许多古代文人所爱的景点,比如曲桥、斜桥等,这些景点都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诗词、绘画等有着密切关系。
沧浪亭体现了江南地区的特色。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这个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园林艺术的发源地之一。
江南地区的古代园林多以小巧玲珑为特点,沧浪亭也不例外。
沧浪亭的整体规模较小,但却别具一格,独具特色。
园内的布局和设计也充分展示了江南地区的地理特色和自然环境。
沧浪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之一,其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粹以及体现了江南地区的特色。
沧浪亭的建筑和景观精心构思,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是一座独特而宝贵的时代遗产。
园林分析之沧浪亭
沧浪亭风格
沧浪亭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面积1.1公倾,位于 苏州市城南三元坊内,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名园,
沧浪亭古木参天,绿竹摇风,林木苍郁,幽径曲折,高筑四 望,借景园外,以郊野山水为衬托,秀色遥遥,自然闲雅, 气质古朴,体现出沧浪亭超尘脱俗、操守高洁的园林主题。
北宋诗人苏舜钦取意《楚辞·渔父》中的《沧浪之歌》:“沧 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并自号“沧浪翁”, 生活恬淡自适。濯缨濯足,进退自如。 这里就体现了老庄尊崇的天道,即纯粹的自然之道。人应该 从自然山水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和解脱。把自然的美与主体 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是把自然作为“道”的 “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功能组织
园林布局
庭院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 成为外景,建筑绕山布置。因 葑溪河绕远而过,故未入其园 先借河成境。沧浪亭则外临清 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 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园 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 一半,借助“积水弥漫数十亩" 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 远的空灵的感觉
园林与场所
园林与场所
沧浪亭 在江苏吴县城内郡学之南, 钱氏广陵王元璙别圃,宋苏舜钦 得之,筑亭曰沧浪,因作沧浪亭 记,积水弥数十亩,旁有小山, 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舜钦死, 屡易主,绍兴时曾归韩世忠家, 俗名韩王园,由元迤明,废为僧 居,旧有飞虹桥、濯缨亭、清香 馆、翠玲珑、瑶华境界诸胜,明 归有光、清宋荦皆有记,至今为 吴中胜境。 在湖北阳新县放生 池上,莲花弥望,夹堤皆垂柳, 群山环列,有浮屠突兀在云烟紫 翠间,记称江山之胜,颇似武林 西湖。
沧浪亭历史由来
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 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 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 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 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 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 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 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 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 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 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 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 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沧浪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拙政园内,始建于元代,曾多次修缮。
它是一座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传统园林建筑,它的建筑风格、景观布局和文化内涵都体现了明清时期苏州园林的独特魅力。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兼收并蓄了北方和南方建筑的特点。
亭内设有三间房屋,均为硬山顶,屋宇规模不大,但却精致入微。
房屋的柱子造型庄重大方,窗棂的设计独具匠心,门楼的雕刻精雕细琢。
整体建筑结构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给人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沧浪亭的景观布局也具有时代特色。
园内建筑布局精巧,主次分明。
亭内种有多种名贵植物,如联合红杜鹃、夜来香等,花卉的品种丰富多样。
这些花卉以其独特的花型、艳丽的颜色和芬芳的香气吸引了无数游客。
沧浪亭内中庭、小亭、别院、长廊、回廊等景观点巧妙的与周边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卷。
沧浪亭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园林的审美追求和思想观念。
园林内有许多诗碑、石刻和对联,这些文化元素既彰显了建筑的艺术价值,又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沧浪亭还有一座石碑,上面刻有清代学者金圣叹的《沧浪亭记》,这篇文言文是苏州园林之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诗中有园,园中有诗”。
江南园林艺术特色分析 以江苏境内沧浪亭园为例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其造园多样形式、深远意境、巧妙布局等特色甲于天下。
本文以沧浪亭为例,从造园形式、造园意境、规划布局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尤以沧浪亭漏窗的装饰特色、漏窗的图案象征性、空间美感以及从借景对景的角度来分析沧浪亭漏窗的艺术性,以便突出漏窗这种艺术实体在江南园林美学中存在的不可或缺性。
关键词:沧浪亭;漏窗;意境;形式;规划;沧浪亭始建于宋代,是江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园林之一。
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
沧浪亭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方式一样,运用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道路、园林小品等要素进行构园1.选地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
占地面积1. 1 hm2。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绕,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名“沧浪亭”。
后园几经荒废。
清康熙35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建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2.布局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别树一帜。
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
沧浪亭则不落同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向以“崇阜广水”为其特色。
以往这里“积水弥数十亩”,船只可以自由航行,现在园前水面仍很宽广,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
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成为外景,建筑环山布置。
因葑溪河绕园而过,故未入其园先借河成景。
沧浪亭则外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园的一半。
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积水弥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的感觉。
3.漏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窗户的作用是通风、采光,而园林中的漏窗除了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外,还具有着与一般住宅的窗不同的特色,《园冶》中称漏窗为“漏砖墙”,亦称“漏明墙”。
从沧浪亭解析江南私家园林造园特征
3 4 复廊 .
出面水 轩向东 ,见一 复廊 ,可以近 看假 山和 沧浪 亭 ,
在 箬 竹 和 乔 木 的 掩 映 下 山体 与 建 筑 显 得 和 谐 统 一 。 山上 石
航行 ,现在园前水面仍很宽广 ,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 。
布 局 以 山 为 主 ,水 绕 园外 ,成 为 外 景 ,建 筑 环 山 布 置 。 因葑 溪 河 绕 园 而过 ,故 未 入 其 园 先 借 河 成 景 。 沧 浪 亭 则 外
宋荦 的 《 修 沧 浪 亭 记 》 重 ,以 及 道 光巡 抚 梁 章 钜 、 同治 巡 抚 张树声 的 《 修沧浪亭记》 重 ,还 有 清代 僧人 济 航 的 《 浪 亭 沧 图》 等 ,从 中 可 知沧 浪 亭 的 兴 衰 和发 展 的 历 史 。
可以濯我足”之意 ,名 亭日: “ 沧浪亭” 。沧浪亭和 中国古
典 园林 造 园 方 式 一 样 ,运 用 地 形 、建 筑 、植 物 、 水 体 、道 路 、 园林 小 品 等 要 素进 行 构 园。
3 2 真 山林 .
出碑石 厅 ,便有一土石 山横卧 眼前 ,山来林肃 ,瞿 然 岑寂 ,一派 山林野趣 ,这 就是沧浪 亭的主 山一真 山林 。真 山林几乎 占据 了沧浪亭前半 部的整 个游 览区 ,却无庞大迫 塞 之 感 。 山 体 东 西 隆 然 而 卧 ,用 黄 石 抱 土 构 筑 ,是 土 多石 少的陆 山,山上石经盘 回 ,林木森郁 ,道旁箬竹被覆 ,景 色 自然,具有真 山野林之趣 。
33 面 水 轩 .
入 园东 望便可 见到临水 建筑名 “ 面水 轩 ” ,四面 厅形
式 ,落 地 长 窗 为 墙 。取 唐 杜 甫 《 锦 水 居 止 》诗 : “ 里 怀 万 桥 西 宅 ,百 花 潭 北 庄 。层 轩 皆面 水 ,老 树 饱 经霜 ” 句 意 而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对其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又会有这样的特色呢?接下来就和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欢迎阅读!沧浪亭,历史最为悠久。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
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
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宛如自然风景。
沧浪亭园外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
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
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围廊的漏窗,是沧浪亭的一大特色。
细雨中的沧浪亭,更有一番风味。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园林中最古老的,始建于五代,初为吴越中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池馆。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见此处“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即以四万贯钱买下,傍水造亭曰“沧浪”。
欧阳修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买四万贯”脍炙人口,历代皆有题咏。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迅抚张树声复兴沧浪亭,重建明道堂、五百名贤祠,使苏州历代前贤的名字和事迹永垂史册.如今的沧浪亭已由原来的水边西移在山上,为一方形石亭,飞檐凌空,檐下为斗,石刻四枋上有仙童、鸟兽及花卉图案。
亭额“沧浪亭”三字为清代学者俞樾所书。
西北石柱上镌有对联“清风名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三面环水,园因水而活,进门朝东即面水轩,轩内对联一副“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道出了当时主人的愉快生活。
沧浪亭假山的东麓有亭曰闲吟亭,内置乾隆十二年御笔刻石,记载了江南当时遭受飓风灾害的情景,但亭名‘闲吟“显然与此不妥。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沧浪亭建于北宋元祐年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区沧浪街道,是中国现存的四大名亭之一,也是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景观之一。
沧浪亭的时代特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特色、建筑特色和艺术特色。
文化特色沧浪亭地处江南水乡,它承载了江南水乡文化的精髓,也代表了江南文化的辉煌。
在历史上,苏州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曾是各种文化交流的中心。
沧浪亭也成为了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场所。
北宋初年,它是学校的场所,供给生徒课堂和娱乐。
元时期,苏州知府周德清对沧浪亭进行了整修,使它成为重要的著名书画交流中心。
南宋末年,苏州著名文学家蒋捷在此书写了他的《东篱乐府》。
建筑特色沧浪亭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典范之一。
它的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思想。
沧浪亭的核心是一个由池塘、榭阁和假山等园林构造组成的景观,这个景观体现了传统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诗意化表现。
同时,沧浪亭内还建有大量廊亭、桥梁、池塘、假山、花卉等,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园林体系。
整个园林设计和布局都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建筑美学理念。
艺术特色沧浪亭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艺术展示中心。
沧浪亭常年举行各类文化展览和艺术表演活动。
亭内常设一个古代建筑模型展厅,展示着苏州市知名的传统建筑、画作、陈设、文物等。
沧浪亭与苏州园林、钞票和《戏曲大典》一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
这显示出了沧浪亭在文化艺术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总的来说,沧浪亭是一个体现中国江南水乡文化特色,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特色以及中国艺术特色的文化中心。
沧浪亭由于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在现代中国的文化领域中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的古典园林建筑分析
沧浪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九华山风景线,是九华山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处建筑,
也是江南古典园林文化的代表建筑。
沧浪亭始建于唐代,经历长期的沧桑改造,保留了中
国传统古典园林式建筑的精髓,是神秘而又神奇的江南古典园林文化的人文景观。
沧浪亭占地面积非常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传统的建筑名胜尽显其绝对优势。
走进这里,从外围的空隙一直到大殿,都是古典园林建筑的规范,做出无数名宿常久的建
筑特点。
从大门口就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园林的设计理念,把古代气势宏伟的花园建筑
融入周边的自然风光。
客厅的屋檐和门柱,外面的拱牌墙,里面的屋舍结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雕塑
的特色,以及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是当时江南建筑的经典代表。
沧浪亭更是一座非常著
名的楼宇,非常适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建筑结构中融合了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使
得古朴大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沧浪亭外形古朴典雅,内部和外部建筑均有着精致考究的装饰,外围的石拱墙、池塘、桥梁等,使得景观更加精致多彩,同时还有众多枝叶繁多的花木,使景色更加自然绚丽。
沧浪亭充满古典韵味,散发着古典温煦的气息,是苏州古典园林文化不可或缺的精品。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沧浪亭作为苏州园林中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其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沧浪亭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风格。
沧浪亭建于南宋宝祐年间,至明清时期进行了多次修缮,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格局。
沧浪亭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和优美的景观而著名,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独特魅力。
园内的假山、水池、亭台楼阁等元素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园林注重自然和谐、追求深邃意境的特色。
沧浪亭体现了江南水乡文化的特点。
苏州位于长江流域的一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乡文化渗透到苏州的方方面面。
而沧浪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充分展现了苏州人对水的深厚情感和对水乡文化的崇尚。
园内的水池、小桥、流水、亭台等元素都展示了苏州人对自然水景的喜爱,并将其与人工景观巧妙结合,形成了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景。
沧浪亭还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沧浪亭虽然是一个园林景点,但其建筑布局却与苏州古城密切相关。
作为苏州城内的一处景点,沧浪亭的建筑格局与周边的鳌园、平江路、山塘街等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而完整的城市景观。
这种以园林景点为核心的城市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相当普遍,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追求“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沧浪亭位于中国苏州市的古城区中心,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
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性建筑之一,沧浪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时代特色。
本文将从城市形态、园林艺术、文化交流和时代精神四个方面探讨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首先,在城市形态方面,沧浪亭反映了苏州市古城中园林建筑的发展历程。
沧浪亭建于元代,取材于宋代的水亭、前亭,是因时代需求而创造的新型建筑。
随着明代、清代的相继到来,沧浪亭不断扩建改造,辗转于城市的起伏之间,构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可见,沧浪亭是苏州园林形态发展的历史印迹,也是苏州城市文化形态的缩影。
其次,在园林艺术方面,沧浪亭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
沧浪亭的建筑和景观紧密结合,考虑到空间平衡、虚实层次和自然风貌,有“小江南园林之王”之称。
园内千姿百态的假山、石洞、流水、湖泊等构成了完美的景观画卷,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注重平衡和谐、自然幽静的审美观念。
沧浪亭中园林设计和景观布置独具匠心,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
其次,在文化交流方面,沧浪亭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
自元代以来,沧浪亭就成为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杨万里等都来过沧浪亭。
到了清代,沧浪亭更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许多外国人来苏州必游沧浪亭。
作为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沧浪亭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生动体现。
最后,在时代精神方面,沧浪亭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元代,沧浪亭建筑多用砖木材料,诉求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明清时期,沧浪亭逐渐向人类与自然并存的方向发展,建筑上增加了一些公共空间,如平房和喝茶亭,体现了人们更加注重社交和娱乐方面的生活。
沧浪亭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及装潢风格、景观布置方式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社会生活需求的变化,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趣味和精神追求。
总之,沧浪亭作为苏州城市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
试论沧浪亭的时代特色沧浪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处古建筑。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沧浪亭以其独特的时代特色而闻名于世。
沧浪亭的时代特色表现在其建筑风格上。
沧浪亭建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到了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进行了扩建,历经七百年的光阴。
沧浪亭的建筑风格集南宋、元、明、清之大成,展现出了这几个时代的建筑特色。
南宋时期的沧浪亭以小巧精致见长,注重空间布局和细节雕刻,给人一种纤巧灵动之感。
元代的扩建则增加了规模和气势,使沧浪亭更加壮丽。
明代的沧浪亭则注重夸张和装饰,以其精美的彩绘雕饰令人叹为观止。
清代时期,沧浪亭又进行了多次修复,恢复了其原始的简洁大气之美。
这种融合了不同时代特色的建筑风格,使沧浪亭独具魅力,成为苏州古典园林的瑰宝之一。
沧浪亭的时代特色还表现在其设计理念上。
沧浪亭的设计规划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
沧浪亭以水为主题,巧妙地利用了湖泊和水道,将山石、树木、亭台等各种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整个亭子园林布局严谨,构思精巧,给人一种宜人舒适的感觉。
沧浪亭采用了中国传统园林规划中的“一步一景”和“以小见大”的设计理念,通过不同角度的观赏,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和生活的美好。
这种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沧浪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时代特色而闻名于世。
其建筑风格、设计理念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无论是对于苏州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来说,沧浪亭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欣赏的历史文化景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其造园多样形式、深远意境、巧妙布局等特色甲于天下。
本文以沧浪亭为例,从造园形式、造园意境、规划布局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分析,尤以沧浪亭漏窗的装饰特色、漏窗的图案象征性、空间美感以及从借景对景的角度来分析沧浪亭漏窗的艺术性,以便突出漏窗这种艺术实体在江南园林美学中存在的不可或缺性。
关键词:沧浪亭;漏窗;意境;形式;规划;沧浪亭始建于宋代,是江南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园林之一。
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名亭曰:“沧浪亭”。
沧浪亭和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方式一样,运用地形、建筑、植物、水体、道路、园林小品等要素进行构园1.选地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
占地面积1. 1 hm2。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4年)诗人苏舜钦遭贬谪流寓来苏,因感其原址高爽静僻,野水萦绕,遂以四万钱购得,始在水旁筑亭,取名“沧浪亭”。
后园几经荒废。
清康熙35五年(公元1696年)重修,改建沧浪亭于土阜之上,并建轩、廊等建筑,临池造石桥作为入口处,成为今日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2.布局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别树一帜。
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
沧浪亭则不落同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向以“崇阜广水”为其特色。
以往这里“积水弥数十亩”,船只可以自由航行,现在园前水面仍很宽广,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
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成为外景,建筑环山布置。
因葑溪河绕园而过,故未入其园先借河成景。
沧浪亭则外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园的一半。
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体,借助“积水弥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空灵的感觉。
3.漏窗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窗户的作用是通风、采光,而园林中的漏窗除了具有通风采光的作用外,还具有着与一般住宅的窗不同的特色,《园冶》中称漏窗为“漏砖墙”,亦称“漏明墙”。
苏州、上海一带通称“花墙洞”。
北方称“花砖墙”或“透空砖墙”。
漏窗大多分布在园林建筑的分隔墙面上,以长廊和半通透的庭院为多,形式多样,位置灵活多变,使呆板的墙壁充满了生动的气息,使游人在穿过长廊的时候能够跟着漏窗的变化看到不同的景色,产生动观的意境。
3.1漏窗的装饰性沧浪亭内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种式样,无一雷同,在苏州园林中独一无二。
穿过走廊各式各样的漏窗让游人应接不暇,漏窗的外观各式各样,漏窗镂空的花纹也是绚烂多彩。
3.1.1漏窗的窗框形式就沧浪亭内的漏窗框架的形状来看,可谓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有方形、多边形、圆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叶形、宫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边形居多。
一般来说,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状尺寸、间隔多为相同或者相近,产生出一种和谐的节奏感。
一些特殊的窗框形状,在沧浪亭内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叶形、桃形,数量单一,分布在廊道的转折处或者一扇洞门内,顿觉豁然开朗,感到与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这样可以形成多重的视觉审美效果。
3.1.2漏窗的窗芯图案漏窗的窗芯图案丰富多彩,令人目眩神迷。
图案内容取材广泛,形式多样,大致可分为自然具象形和几何抽象形。
自然具象形的图案在沧浪亭内有很多的类型。
自然形状的图案取材范围较为广泛,有植物花卉的变形,例如桃、荷花、缠绕的树根形、芭蕉叶、梅花、秋叶、葵花等。
还有一种是对古钱的变形,对圆形方孔钱的变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围穿插缠绕的装饰纹样;还有用一种类似中国结的形状的变形,样式美观大方;还有折扇的变形图案以及棋盘的变形等。
虫鱼鸟兽这种自然形体的变形在沧浪亭的窗芯图案中并不多见,有龟背纹和云龙纹等。
几何抽象形的窗芯图案在沧浪亭的漏窗窗芯图案中占了绝大部分的篇章。
几何形体图案多由直线、圆形、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组成,有单独使用一种形体的,也有混合使用的。
图案常见的有方形、万字形、冰裂纹、多边形等。
日本造园研究专家横山正盛赞中国江南园林的漏窗:“它千变万化,不知有多少复杂奇异的花样,犹如能工巧匠描绘而织成的光与影交相辉映的锦绣。
从纵横交错的人字形、竹节形、菱花形与直线材料组成的各种花形,以及鱼鳞形、钱纹形、波纹形等弧线制成的花形,更有直线与弧线相结合的万字海棠形,还有中央装饰着琴棋书画图案的,也有动植物的生动造型,真是千姿万态,巧夺天工,叹为观止!如此复杂多变的花样,实在只是由简单的几种材料组合而成,以极少的素材创造出变幻自如的世界,这里生动地显示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
”3.2漏窗图案的象征性沧浪亭内的漏窗图案象征意味颇多,工匠利用漏窗这种艺术的表现方式把美好的寓意表达出来,托物言志,给人们带来吉祥,表达了希望美好幸福的心愿。
本文借几个实例来分析漏窗图案表达的寓意。
3.2.1具象漏窗的寓意沧浪亭内有一石榴形漏窗。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金庞、涂林等,为石榴科落叶灌木,有很高的实用和观赏价值。
原产印度、波斯、缅甸等地,即古代的安息国。
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
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亦有以石榴相赠祝吉者。
常见的吉利画有《榴开百子》、《三多》、《华封三祝》、《多子多福》等。
3.2.2谐音寓意的吉祥《周易•系辞》日:“吉事有祥。
”丰富多姿的园林装饰图案,处处传达着吉祥。
吉祥内涵的表达,广泛采用了谐音祈福的原理,即借助主题名称的同音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内容。
沧浪亭内的门洞内有一漏窗,漏窗外形为花瓶形,窗芯内图案为古代的戟,共有三支,一只花瓶内插三支戟,“平(瓶)升(生)三级(戟)”;,预示着园主人的官运亨通。
这种谐音求福的文化现象,普遍的应用于园林的各个角落。
3.3漏窗的空间美感漏窗作为园林艺术的一种,它的存在必然是能够融入园林整体的氛围中,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装饰展现给大家看,而且也是一种对空间的改造,对空间美感的提升。
在园林里,门窗轩豁,廊墙留虚,就能打破封闭局促的格局,赋予开敞空灵的美感,体现“隔”与“透”、“亏”与“蔽”的统一,使整个空间具有内外交流的相互渗透性。
而在廊墙上开窗,就能打破这种沉闷单调的现状,使游人在穿越长廊的过程中感受到墙外不同的风景,而漏窗形式的不同也能让游人产生不同的联想。
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
相信古代工匠正是借鉴了这样的思想,使看上去沉闷的墙壁变得灵动,变得富有生气。
而通过大大小小的漏窗,使整个空间看上去多了一份生气和活力,而且在分割景区时可以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富于层次。
而漏窗本身的图案,在不同的光线照射下产生富于变化的阴影,其本身也成为了点缀园景的活泼题材。
使整个园林的空间美感得到了提升。
3.4漏窗的艺术发散性窗户作为屋宇的眼睛,也是游人了解窗外风景的媒介。
通过门窗框架和其中的窗芯来实现对外部空问的借景或对景,这是漏窗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功能,也是漏窗这种艺术形式最重要的艺术特色。
3.4.1漏窗的借景明代的张岱把门窗统统作为绘画取景框来欣赏框中之景,李渔从美学的角度对漏窗的借景进行了总结:“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由此可以看到,漏窗的作用把一个杂乱无边的美景分隔成众多的小块,漏窗在此充当了取景框的作用,而漏窗的不同外形也给被观者提供了不同的视觉感受,一个正方形的取景框过后是一个扇形的取景框,顿时心旷神怡,一个小的漏窗过后又是一个大的漏窗,不断的变化,带给游人多重的视觉享受。
3.4.2漏窗与景物的对比漏窗不仅仅是一个取景框,更能与窗外的景物形成多种多样的对比。
首先,图案画是定型不变的,而作为底板的窗外风景由于天气、光源以及观者角度的不用而有可变性,这是一种对比;其次,不同的光照漏窗会产生不同的明暗对比,在漏窗上体现出斑驳迷离的景象,在暗处,漏窗呈现出暗色,而窗外却是格外的明亮;在阳光照射处,漏窗明亮,窗外由于阴影或者其它可能会呈现出阴暗的一面,这正是漏窗和景色对比的效果呈现出的美丽。
再次,当阳光照射强烈时,会在长廊上留下漏窗的倒影,而这个倒影并不仅仅是漏窗的影子,有时候还会掺杂进窗外部分景物的倒影,使得光影的效果更加的丰富,同样是一幅图画。
这一系列的对比,也是漏窗框格美的体现。
4.浅析沧浪亭的选址、营造理念、布局、空间序列、构景手法建筑、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是建造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根据“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理念,运用“小中见大”缩移、再现咫尺山林的自然景观手法;追求诗情与画意相熔铸的情景;借鉴诗歌文学的立意与结构;遵循画理,画法造园,从而造出含蓄、凝练、隽永,犹如诗歌的情调与韵律以及绘画般的构图形式和笔墨意趣。
沧浪亭中主要建筑物有:轩、堂、亭、榭、馆、祠、楼、室、廊,观等。
在沧浪亭中也堆石成山,这也是沧浪亭著名的特征之一。
充分用河水造景,加上园中挖池堆山,使得有限的空间变得开阔且丰富。
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也体现了不同手法: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
在沧浪亭的东南部运用孤植手法使的天空(背景)和园内空间形成图底关系,在入口大门的运用对植的手法形成呼应,不仅是对入口空间的强化,也是对此标识意义的恰当表达与呼应。
在真山林上运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然的山林野趣,不致使山林有虚假之感。
在造园手法上也充分运用了卜筑相地、经营位置、步移景换、小中见大、虚实相生等。
在成景类型上也运用主景、借景、框景、对景、漏景、障景、影景等手法。
看山楼的突兀出现,是一种主景的手法,突出这个制高点,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风景,也出于突出这个观看全园最好去处的考虑。
运用门洞和漏窗的结合既加强了空间的联系,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而且产生一种层层叠叠相互衬托的景观效果。
这样做丰富了园林的诗情画意的效果,又使得园林更有一种含蓄的美,一种精神层面上的韵味。
运用白墙,在墙上的光影变化可以创造类似水墨画的效果;在墙上开漏窗不仅沟通内外空间,而且具是一种漏景的手法创造一种虚实莫辨的景观效果。
沧浪亭的漏窗式样颇多,无一雷同,分布在园内各条走廊上。
花纹图案变化多端,含蓄精巧,使园内园外似隔非隔,苍山碧水欲断还连,造成面面成景,处处有情。
正如李渔所说:“时时变幻,不为一定之形。
移一步,变一象,转一眼,换一景,目不暇接,于微观中看大干世界。
”参考文献:[1] 刘敦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2] 苏州园林设计院.苏州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 蓝先琳.中国古典园林大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4]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解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 刘晓惠.文心画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东 南 大 学 考 试 卷( A 卷)课程名称 园林艺术学 考试学期11-12-3得分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 考试形式 开卷 考试时间长度分钟 (可带教学参考书及课堂笔记)题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批阅人1、江南园林艺术特色分析 ——以江苏境内沧浪亭园为例要求:根据一个或若干个造园要素(相地、布局、山石、理水、植物、建筑及其装饰)分析,附图片,4000字以上2、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献综述要求:不少于5篇 ,5000字以上以上两题,只选一题自觉 遵 守 考 场 纪 律 如 考 试 作 弊 此 答 卷 无 效密封 线 学号 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