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空公约和中国加入情况
中国加入海事海商国际公约一览
中国加入海事海商国际公约一览从我国加入并生效的国际公约以及我国立法借鉴的公约看,时间上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加入公约时,我国政府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立足点,充分考量到了航运业发展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于船员权利的保护以及船舶所有人的利益进行了很好的关注,做到既谨慎,又积极。
加入公约后,国内立法上也进行了适当的配合,如《海商法》对《1989年救助公约》的借鉴;对于有些公约,如《1976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公约》,我国虽然没有加入,但是也在国内立法上进行了模仿,最大限度上与国际接轨,进而完善我国海商法体系。
以下是我整理的与我国海事海商立法关系密切的几个公约,按对中国生效时间顺序排列,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是国际劳工组织公约故放在后边,第二十五、二十六为未对我国生效、但是我国海商法借鉴引用:船舶:《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1976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公约》《1993年船舶优先权和抵押权国际公约》《1969年船舶吨位丈量国际公约》《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及《1988年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船员:《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1978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1926年海员遣返公约》《海员协议条款公约》国际海上运输:《1972年国际集装箱安全公约》《1974年联合国班轮公会行动守则公约》(联合国)《1965年便利国际海上运输公约》《1974年海上旅客及其行李运输雅典公约》船舶碰撞:《1910年统一船舶碰撞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公约》《1952年船舶碰撞中民事管辖权方面某些规定的国际公约》海难救助:《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1989年国际救助公约》船舶污染:《经1978年议定书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73/78)《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69年国际干预公害油污事故公约》《2001年国际燃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反应和合作公约》《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污染海洋公约》一、《1966年国际载重线公约》通过日期:1966年4月5日生效日期:1968年7月21日中国加入日期:1973年10月5日对中国生效日期:1974年1月5日为保障海上人命、财产安全,国际社会制定了通过限制吃水而保证船舶航行安全的公约。
国际、国内关于机场的法律文件
国际法律文件主要包括中国缔结或者加入的多边国际条约及附件、中外双边协定和其他国际法律文件。
如1944年《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及其附件14《机场》等。
1944年12月在美国芝加哥签订的《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也称1944年《芝加哥公约》)规定了战后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的重要问题,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管理国际航空运输活动的最主要的法律文件之一。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作为航空领域的一个宪章性文件,规定了国际民用航空领域的基本问题。
该公约由序言和空中航空、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航空运输、最后条款四大部分组成,共计22章96条。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目的在于使国际民用航空安全和有序的发展,并使国际航空运输业务建立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健康、经济地进行。
缔约各国应无保留地遵守该公约的规定。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附件14《机场》分两卷,第一卷《机场设计和运行》,第二卷《直升机场》。
国内法律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等多个层次组成。
1.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和修改的,规定和调整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某一方面的根本性的社会关系或基本问题的一种法,是法的形式体系中仅次于宪法的二级大法,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的立法依据或基础。
有关机场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是中国民用航空的基本法,在中国民用航空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共有16章159条。
内容涉及领空主权、民用航空器国籍、民用航空器权利(包括民用航空器所有权和抵押权、民用航空器优先权、民用航空器租赁)、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航空人员、民用机场、空中航行、公共航空运输企业、通用航空搜寻援救和事故调查、对地面第三人损害的赔偿责任、对外国民用航空器的特别规定、涉外关系的法律适用、法律责任等基本法律规定。
该法既是中国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对民用航空实施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也是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所应遵守的基本法律。
《国际货物运输公约》
关于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目前存在着三个主要的国际公约,即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华沙公约》)、1955年 9月28日在海牙订立的《修改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议定书》(《海牙议定书》)和1961年 9月18日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签订的《统一非缔约承运人所办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以补充华沙公约的公约》(《瓜达拉哈拉公约》)。
它们分别调整着不同国家货物运输方面的法律问题。
截至1982年2月18日止,参加和批准《华沙公约》的共有132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和批准《海牙议定书》的有10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瓜达拉哈拉公约》的,至1982年2月18日止,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先后于1958年7月15日和1975年 8月20日递交了加入《华沙公约》和《海牙议定书》的通知书,上述两公约分别自1958年10月18日和1975年10月15日起对中国生效。
三个公约的关系上述三个调整国际航空货物运输的公约都是独立的公约,对某个国家来说,可以参加其中的一个,或同时参加两个或三个。
就参加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某个国家同时参加了上述三公约,则它与《华沙公约》参加国之间的关系适用《华沙公约》的规定;与《海牙议定书》参加国之间或与同时参加《华沙公约》和《海牙议定书》国家之间的关系适用《海牙议定书》的规定;与同时参加上述三公约国家之间的关系亦适用《海牙议定书》的规定,因为《瓜达拉哈拉公约》是以适用《华沙公约》或《海牙议定书》的有关规定为前提的。
从公约的实质内容看,除了《瓜达拉哈拉公约》未对实质性的条款作出单独的规定外,其他两个公约已在内容上达到了很大程度的一致,其中《华沙公约》是最基本的,《海牙议定书》和《瓜达拉哈拉公约》都是从《华沙公约》中派生出来的,是对《华沙公约》的修正和补充。
根据《华沙公约》中规定的统一实体规范,就可确知运输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航空安全保卫法律法规知识
第四章航空安全保卫法律法规知识第一节航空安全保卫国际公约,法律一.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概况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是联合国系统中负责处理民航事务的专门机构,是芝加哥公约的产物,是协调各国有关民航经济和法律义务,并制定各种民航技术标准和民航规则间的国际组织。
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解决民用航空发展中的国际航空运输业务权等国际性问题,1944年11月1日至12月7日在芝加哥召开了由52国参加的国际民用航空会议,签订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简称芝加哥公约。
并根据国际民用航空临时协议,成立了临时航空国际民用组织(ICAO)1947年4月4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生效,正式成立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同年5月成立了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国际民航组织的总部设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该组织是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也是联合国组织的专门机构,其宗旨和目的在于发展国际航行的原则和技术,并促进国际运输的规划和发展我国是国际民航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之一,旧中国政府1944年签署了《国际民航公约》,并于1946年正式成为成员国之一。
1971年国际民航组织通过决议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代表。
1974年我国承认《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并参加国际民航组织活动,同年我国当选为二类理事国,至今已八次连选连任二类理事国,2004年国际民航组织第35届大会上,我国当选为一类理事国,蒙特利尔设有中国常住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代表处。
二.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概况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ation association)简称国际航协,是全国航空运输企业自愿联合组织的非政府性的国际组织。
凡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的任一经营定期航班的航空企业,经其政府许可都可以成为该协会的成员。
协会与1945年4月在古巴哈瓦那成立。
民航组织介绍
第一章民航组织介绍第一节国际组织介绍一、国际民航组织ICAO国际民航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是协调各国有关民航经济和法律义务,并制定各种民航技术标准和航行规则的国际组织。
1.ICAO的成立国际民航组织前身为根据1919年《巴黎公约》成立的空中航行国际委员会(ICAN)。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解决战后民用航空发展中的国际性问题,1944年11月1日至12月7日,52个国家在芝加哥签订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芝加哥公约)》,按照公约规定成立了临时国际民航组织(PICAO)。
1947年4月4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正式生效,国际民航组织也因此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加拿大魁北克市的蒙特利尔YMQ(Montreal)。
同年5月,国际民航组织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
该组织的主要活动是研究国际民用航空的问题,制定民用航空的国际标准和规章,鼓励使用安全措施、统一业务规章和简化国际边界手续。
国际民航组织现有190个缔约国,共36个理事国,分为一、二和三类。
一类理事国为在航空运输方面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共11个;二类理事国为在为国际民用航空的空中航行提供设施方面贡献最大的国家,共12个;三类理事国为可确保世界上各主要地域在理事会中均有代表的国家,共13个。
2.ICAO的宗旨和目的ICAO的宗旨是保障《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实施,开发国际航行原则和技术,促进国际航空运输的规划和发展。
根据芝加哥公约第四十四条规定,国际民航组织的宗旨和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保证全世界国际民用航空安全地有效地和有秩序地发展;(2)鼓励发展用于世界和平目的的航空器设计技术和驾驶技能;(3)鼓励发展用于国际民用航空的航路、机场和航行设施;(4)发展安全、正常、有效和经济的民用航空运输,满足世界人民的要求;(5)防止不合理的竞争,避免经济浪费;(6)充分尊重缔约国的权利,保证享有公平经营国际航空运输业务的机会;(7)避免各缔约国之间的歧视;(8)促进国际航空飞行安全;(9)促进国际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全面发展。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简介内容
一、背景介绍《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国际民航组织(ICAO)的主要成文法规,被视为国际民用航空领域内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文件之一。
《公约》于1944年在芝加哥通过,并于1947年4月4日生效。
旨在确立国际民用航空的基本原则,促进全球民航安全、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二、《公约》主要内容1. 开放性原则《公约》第1条规定,“民用航空应开放给全世界所有国家的飞机,而不受特别限制”。
这一原则促进了国际民用航空的普遍发展和合作,有助于减少国际航空运输的政治干预,促进了国际间的通联和交流,为全球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 航空器国籍《公约》规定,每架民用航空器必须注册在一个国家,并且该国家对该航空器行使有效的和实际的管辖权。
这一规定确保了对民用航空器的有效管理和监管,也保证了民用航空器在国际空域内的合法地位。
3. 航空器检验《公约》对航空器的检验和证明了具有国际性的指导规定,包括航空器的适航要求、航空器设备的使用、机上人员的资格和执照、航空器的司法管辖等方面内容。
这些规定为各缔约国确立了普遍的标准和程序,有利于促进各国在民用航空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
4. 空域管理《公约》还规定了缔约国在开放式空域内的管理,包括了通信设备和程序、雷达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等方面。
这些规定的制定,为全球航空安全和高效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
5. 航线和机场《公约》对国际航线和国际机场的建设、管理和使用作出了规定。
对国际航线的开放、安全、通畅和有效的利用提供了规范,有助于全球航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6. 避障和救援《公约》规定了对于航空器的救援和搜索以及对于航空器和乘客的安全探测的规定。
这些规定保证了航空器在空中和地面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援助和救济。
三、《公约》的影响和意义《公约》作为国际民航组织最重要的法规文件之一,对于全球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和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了国际航空安全水平,促进了全球民用航空事业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核心内容与影响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简介及历史背景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起源与发展
1919年巴黎航空会议上提出
• 各国政府开始关注航空问题 • 成立国际航空委员会 • 制定国际航空法规
1929年签订《巴黎公约》
• 确立国际航空的基本原则 • 规范国际航空活动 • 为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奠定基础
02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主要条款与内容
航空器权利与管辖权
航空器权利
• 国家对其领空享有主权 • 国家对其注册航空器享有管辖权 • 航空器在领空内享有无害通过权
管辖权
• 国家对其注册航空器享有立法、行政和司法管辖权 • 国际航空活动中涉及多个国家利益的,由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协调
国际航空交通规则与程序
中国在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框架下的合作与参与
合作
• 参与国际航空组织的活动 • 与其他国家开展航空业交流与合作 • 为全球航空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参与
• 参与国际航空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 为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更新与改革提供建议 • 为全球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05
未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保障各国航空业公平竞争与持续发展
公平竞争
• 确立各国在国际航空市场上的权利和义务 • 规范国际航空市场竞争活动 • 为各国航空业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
可持续发展
• 确立各国航空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 规范国际航空业的发展活动 • 为全球航空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提高全球航空安全水平与航班效率
航空安全
1944年签订《芝加哥公约》
• 进一步完善国际航空法规 • 确立国际航空主权原则 • 为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核心内容
航空领域内的国际公约
航空领域内的国际公约为使大家对航空领域内的国际公约有个整体上的认识,笔者试对航空领域内的主要的国际公约进行归纳总结,并主要介绍一下航空私法领域内的国际公约。
航空领域内的国际公约可以分为三个序列:一.确定一般航空法律制度的公约以1944年芝加哥《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为主体,该公约是民用航空的宪章性文件,对国际法在航空领域的具体适用作了整体性规定。
包括国家领空主权原则,航空器及其国际原则,统一规则与方便航行等内容。
现有成员国150多个,中国于1974年加入。
各国之间通过签订双边协定来确定航权、航路、运力和运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航空私法体系航空私法体系主要涉及航空运输责任制度和对航空器的权利等方面的内容。
包括三个子体系:1.新旧华沙体系,即1929年的华沙公约及其之后的一系列修订性文件构成的旧华沙体系和1999年蒙特利尔公约形成的新华沙体系。
华沙体系是当前调整和规范国际民用航空运输活动的最重要的法律,核心内容是运输凭证和承运人的民事责任制度两大方面。
旧华沙体系由下列几个部分构成:(1)1929年华沙公约;(2)1955年在海牙签订的《修改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议定书》(简称《海牙议定书》);(3)1961年在瓜达拉哈拉签订的《统一非缔约承运人所办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以补充华沙公约的公约》(简称《瓜达拉哈拉公约》);以上三个公约中国加入前两个。
(4)1971年在危地马拉城签订的《修改经1955年海牙议定书修正的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议定书》(简称《危地马拉议定书》),至今未生效;(5)1975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订的《修改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的第一、二、三、四号附加议定书》(简称《蒙特利尔第一、二、三、四号议定书》),除三号议定书未生效外其余均生效。
另外一般把两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并得到了广泛适用或认可的承运人间的两个特别协议也看做是华沙体系的一部分:(1)1966年以美国民用航空委员会为一方、以各国航空公司为另一方签订的《蒙特利尔〈临时〉协议》(简称《蒙特利尔协议》),该协议约束所有进出美国的航班;(2)1995年10月由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在吉隆坡的年会上通过的、各国航空公司签订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关于旅客责任的承运人之间的协议》(简称《吉隆坡协议》)及其后以实施该协议为目的的《关于实施〈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关于旅客责任的承运人之间的协议〉的措施的协议》(简称《实施措施协议》),我国三大航空公司已经加入此协议,但是由于三大航空公司并未将协议内容并入其运输条件,因此旅客不能据此协议主张权利。
航空法导论第2课国际法三大体系
通称:芝加哥公约
Chicago Convention
2021/7/7
航空法规
4
芝加哥会议(1944.11.1-12.7)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2021/7/7
航空法规
5
December 7, 1944 芝加哥公约签约现场
2021/7/7
废除其它抵触协定
以后所签不抵触协定并向理事会登 记
2021/7/7
航空法规
29
思考题
我国加入的国际航空法的三大体系 ? 芝加哥公约产生的背景? 领空的定义、范围? 两种航空自由的含义?
国际标准与建议措施的区别? 19个附件中常见附件的名称? 航行服务程序的法律地位的理解。
2021/7/7
航空法规
2.1.3.4a领空主权论与航空自由 论
领空主权论
–飞入飞经受限
航空自由论
–飞入飞经自由
–航空运输受限
–航空运输自由
–英为代表
–美、荷为代表
–巴黎公约最早承 认
–芝加哥公约不承 认
–芝加哥公约继承
–少数国家另签协 定
2021/7/7
航空法规
22
2.1.3.4两种航空自由
《国际航班过境协定》 –不降停而飞越其领空 –非商业性降停
18
2.1.3.3.a主权与安全-事例
1954年7月23日,驻海口 空29师85团拉-11在三 亚外海为苏联油轮护航 时,把印度飞往香港的 英国民航班机当作国民 党飞机击落。事后查明 是国泰航空公司C- 54“空中霸王”.
7月26日,中央军委命令, 对侵入中国领空的外国 军用飞机,向其警告后 仍不离境并有敌对行为 时,中国军队在自卫原 则下,应坚决予以打击
中国参加国际公约情况一览表
---------------------------------------------------------------------------------------------------------------------- 中國參加國際公約情況一覽表(1875-2003)----------------------------------------------------------------------------------------------------------------------序号公约中英文名称签订日期/地点/保存机关生效日期中国参加情况1 米制公约Metric Convention 1875.5.20/巴黎/法国政府1876.1.1 1977.5.9 通知参加,1977.5.9对中国生效2 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Publication of Customs Tariffs 1890.7.5/布鲁塞尔/比利时政府1891.4.1 1978.5.3 通知承认3 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1967年斯德哥尔摩修订文本)Paris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industrial Property as Amended atStockholm in 1967 1883.3.20巴黎WIPO总干事1900.7.6 1984.12.19 交存加入书(对公约第28条第1款持有保留),斯德哥尔摩文本于1967.7.14 签订4 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水雷)、诱杀装置和其他装置的议定书Protocol on Prohibitions orRestrictions on the Use on the MinesBooby-Trap and other Devices [II] 联合国秘书长1983.12.2 1981.9.14 签署1982.3.8 批准5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Conventionfor Peaceful Settlement ofInternational Conflicts 1907.10.18/海牙/荷兰政府1993.11.22 承认同日对我生效6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公约Conventionfor Peaceful Settlement ofInternational Conflicts 1899.7.29/海牙/荷兰政府1993.11.22 承认同日对我生效7 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Berne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1986.9.9伯尔尼WIPO总干事1887.12.5 1992.7.1 决定加入;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公约》附件第一条的规定,享有附件第二条和第三条规定的权利,1992.10.5 对我生效8 确定允许儿童在海上工作的最低年龄公约Convention Fixing theMinimun Age for Admission ofChildren to Employment at Sea 1920.6.15热那亚国际劳工局局长1921.9.27 1984.6.11 承认1936.12.2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9 在海上工作的儿童及未成年人的强制体格检查公约ConventionConcerning the Compulsory MedicalExamination of Children and Y oungPersons Employed at Sea 1921.10.25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22.11.20 1984.6.11 承认1936.12.2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0 确定准许使用未成年人为扒炭工或司炉工的最低年龄公约ConventionFixing the Minimum Age for theAdmission of Y oung Persons toEmployment as Trimmers or Stokers 1921.11.11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22.11.20 1984.6.11 承认1936.12.2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1 农业工人的集会结社权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Rights ofAssociation and Combination ofAgricultural Workers 1921.10.25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23.5.11 1984.6.11 承认1934.4.27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2 工业企业中实行每周休息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Application of the Weekly RestingIndustrial Undertakings 1921.10.25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23.6.19 1984.6.11 承认1934.5.17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3 本国工人与外国工人关于事故赔偿的同等待遇公约ConventionConcerning Equality of Treatment forNational and Foreign Workers asRegards Workmen's Compensationfor Accidents 1925.6.5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26.9.8 1984.6.11 承认1934.4.27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4 关于禁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议定书Protocol for theProhibition of the Use in War ofAsphyxiating Poisonous or otherGasesand of Bacteriological Methodsof Warfare 1925.6.17日内瓦法国政府1928.2.8 1952.07.13对中国生效15 海员遣返公约ConventionConcerning the Repatriation ofSeamen 1926.06.23/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28.04.16 1984.6.11 承认1936.12.2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6 海员协议条款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Seamen'sArticles of Agreement 1926.6.24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28.4.4 1984.6.11 承认1936.12.2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7 制定最低工资确定办法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Creationof Minimum Wage-Fixing Machinery 1928.6.16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30.6.14 1984.6.11 承认1930.5.5 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8 航运的重大包裹标明重量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Markingof Weight on Heavy PackagesTransported By V essels 1929.6.21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32.3.9 1984.6.11 承认1931.6.24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19 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1929.10.12华沙波兰政府1933.2.13 1958.7.20 交存加入书1958.10.18 对中国生效58.7.20 对中国生效20 船舶装卸工人伤害防护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Protection Against Accidents ofWorkers Employed in Loading orUnloading Ships 1932.4.27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34.10.30 1984.6.11 承认1935.11.30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21 各种矿场井下劳动使用妇女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Employment of Women onUnderground Work in Mines of AllKinds 1935.6.21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37.5.30 1984.6.11 承认1936.12.2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22 确定准许使用儿童于工业工作的最低年龄公约Convention Fixing the Minimum Agefor the Admission of Children toIndustrial Employment 1937.6.22日内瓦国际劳工局局长1941.2.21 1984.6.11 承认1940.2.21当时中国政府的批准1984.6.11 对中国生效23 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章程Statut de Instittut International PourL’unification du Droit Prive 1940.3.15罗马意大利政府1940.4.21 1986.1.1 签署同日对我生效24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Bank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1944.7.22布雷顿森林美国政府1945.12.27 1980.4.14 通知我根据该机构的现行协定履行其权利与义务1980.4.14 对中国生效25 国际货币基金协定Agre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Monetary Fund 1944.7.22布雷顿森林美国政府1945.12.27 1980.4.1 通知承认1980.4.1 对中国生效26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A viation 1944.12.7芝加哥美国政府1947.4.4 1974.2.15 承认1974.2.15 对中国生效27 联合国宪章Charter of United Nations 1945.6.26旧金山联合国秘书长1945.10.24 1945.6.26 签署;1945.9.28批准; 1971.10.25 恢复我席位28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章程Constitution of the Food and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1945.10.16渥太华粮农组织1945.10.16 1945.10.16 签署1973.4.1 恢复活动1945.10.16 对中国生效29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Educational of the United Nations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1945.11.16伦敦联合国秘书长1946.11.4 1946.9.13 签署30 联合国特权与豁免公约Convention on the Privileges andImmunities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46.2.13纽约联合国秘书长1946.9.17 1979.9.11 交存加入书同日对我生效31 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1946.7.22纽约联合国秘书长1948.4.7 1946.7.22 接受;同日对中国生效。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详细内容
补充说明
法律文
五项权利
鉴于国际民用航空的未来发展对建立和保持世界各国之间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大有帮助,而其滥用足以 威胁普遍安全;
又鉴于希望避免各国之间和人民之间的磨擦并促进其合作,世界和平有赖于此; 因此,下列签字各国政府议定了若干原则和办法,使国际民用航空按照安全和有秩序的方式发展,并使国际 航空运输业务建立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健康地和经济地经营;为此目的缔结本公约。 《芝加哥公约》中含有对国际航空运输经济管理的内容包括: 第一条,关于国家享有领空的主权; 缔约各国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之上的空气空间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主权。 第二条领土 本公约所指一国的领土,应认为是在该国主权、宗主权、保护或委任统治下的陆地区域及与其领接的领水。 第三条民用航空器和国家航空器 一、本公约仅适用于民用航空器,不适用于国家航空器。
历史
主要内容
章节范围简 述
主要内容
1,人员执照(personnel licensing),提供有关飞行机组人员、飞行签派员/飞行运行人员、空中交通管制 员和飞机维修人员执照的信息。
2,飞行规则(rules of the air),包含和目视与仪表飞行相关的规则。
3,国际空中航行的气象服务(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international air navigation),规定国际 空中航行的气象服务和航空器观察的气象报告。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1944年12月7日于美国芝加哥订立的公约
01 历史
03 开展意义
目录
02 详细内容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通称芝加哥公约。是指1944年12月7日于美国芝加哥订立,1947年4月4日正式生效。公 约现有加入国约150个。中国为该公约缔结国。1971年2月15日中国正式宣告承认该公约,1974年3月28日公约正 式对中国生效。根据公约规定:(1)缔约各国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空具有完全的、排他的主权;(2)航空器必 须具有一国国籍,任何缔约国不得允许不具有缔约国国籍的航空器在其领空飞行;(3)国际航班飞行必须经缔约 国许可并遵照许可的条件,非航班飞行则无需经事先获准即可不降停地飞入,飞经缔约国领空;(4)缔约国有权 保留其国内载运权;(5)设立“国际民用航空组织”;(6)公约仅适用于民用航空器而不适用于国家航空器。 “芝加哥公约”是有关国际民用航空最重要的现行国际公约,被称为国际民用航空活动的宪章性文件。
国际私法练习及答案2
国际私法考试题及答案国际私法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准据法准据法是指按照冲突规范的指定援用来确定涉外民事关系当事人具体权利义务的特定实体法。
2.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承认与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承认外国法院判决是指一国承认外国法院判决所确认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其其他事项在本国境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执行外国法院判决是指承认外国法院判决的基础上,依照本国的法定程序,与执行本国法院判决一样,对外国法院判决予以强制执行。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47条规定:离婚适用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的法律。
2.最早提出国际私法这一名称的是美国法学家斯托雷。
3.把特定的民事关系或法律问题与某国法律联系起来的纽带或标志在国际私法上称之为连接点。
4.广义的反致除指反致本身外,还包括转致和间接反驳。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条第2款规定:“本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6.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在任何地方都没有住所,各国一般视其居所为其住所。
7.对外国法人国籍的确定,我国采用以其登记地国家的法律为其本国法。
8.物权适用物之所在地法亦有例外。
外国法人财产清算时,如果外国法人自行终止,其清算适用外国人国籍所在国法律处理。
如果外国法人因某种原因被取缔时,其清算适用法律。
9.我国于1980年3月3日递交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加入书,1980年6月3日我国成为该组织的第90成员国。
10.1924年《统一提单若干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规定承运人对所运货物的责任期限采用仓至仓原则。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在括号内打“×”)1.调整国际航空运输的国际公约主要有1929年《华沙公约》、1955年《海牙议定书》、1961年《瓜达拉哈拉公约》,我国加入了《华沙公约》和《海牙议定书》。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理事会(续) 理事 (续)
理事会的主要职能:
向大会报告工作; 执行大会的决议并履行《芝加哥公约》规定的职责和义务; 选举理事会主席,任命秘书长; 决定设立航行委员会及航空运输委员会,任命各委员会的委员; 审议通过国际标准与建议措施,批准航行服务程序及地区补充程序。 征求、搜集、审查并出版关于航行发展及国际航班运营的资料、信 息; 向缔约各国报告关于违反《芝加哥公约》及不执行理事会建议或决 定的任何情况; 向大会报告缔约国违反公约,在通知后合理期限内仍未采取适当行 动的任何情况; 审议任何缔约国向理事会提出的有关《芝加哥公约》的任何事项。
15
国际民航组织( 际民 织(ICAO)
第四十三条 名称和组成 根据本公约成立一个定名为“国际民用航空组织”的 组织。该组织由大会、理事会和其他必要的各种机构 组成。
16
国际民航组织( 际民 织(ICAO)
依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时间:1947年4月4日正式成立 联合国系统15个专门机构之一, 是负责处理国际民航事务的政 府间组织。 成员国—190个 总部:加拿大蒙特利尔
芝加哥会议
召开时间:1944.11.1 – 12.7 参加国:54个 出席人数:700余人 当时的中国政府派代表出席了会议,并签署了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4
5
《芝加哥公约》签字仪式(1944年12月7日)
6
《国际民用航空公约》 《 》
签订
签订于1944年12月7日,参加芝加哥会议的54个国家中的 52个国家在文件上签字。 1947年4月4日生效。 加入公约,即意味着加入了国际民航组织;现缔约国总数 为190个。 公约是国际民航组织成立和工作日常运转的法律依托,是 国际民航组织的“宪章”,是全球国际民航从业人员的 “圣经”。
国际物流与货运代理-国际航空货运组织和航空公约
货航)使用。系统开通后,与外地营业部、驻外办事处联网,货运工作人员 可及时地将航班信息、运单信息、入库信息、装载信息、货物到达信息及中 转信息等数据输进网络,系统在航班关闭后自动给本站拍发仓单报、运单报 等货运电报。本站只要打开网络,就能全程追踪货物的情况,从而为货主查 联程货物和进口货物提供极大方便。
航空公司的竞争能力,SITA不仅为航空公司提供网络通信服务,还可为其
提供共享系统,如机场系统、行李查询系统、货运系统、国际票价系统等。
14
(三)国际电讯协会
SITA从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成立办事处,中国会员已达11家。SITA货运
系统已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简称国航)、中国货运航空有限公司(简称中
鼓励发展国际民用航空应用的航路、机场和航行设施;
7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的宗旨和目的
满足世界人民对安全、正常、有效和经济的航空运输的需要;
防止因不合理的竞争而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保证缔约各国的权利充分受到尊重,每一缔约国均有经营国际空运企业 的公平的机会; 避免缔约各国之间的差别待遇; 促进国际航行的飞行安全; 普遍促进国际民用航空在各方面的发展。
加入时间如下: 1993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和中国南
方航空公司; 1996年:中国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和中国西南航空公
司;
1998年:厦门航空公司、中国新疆航空公司、中国云南航空公司和 上海航空公司; 2000年:海南航空公司; 2001年:山东航空公司; 2002年:深 圳航空公司。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ICAO)
中国加入哪些国际组织[方案]
中国加入哪些国际组织[方案]2011-3-12 10:01 中国加入了哪些国际组织最佳答案APEC 亚太经合组织,AsDB亚洲发展银行,CCC世界海关组织,ESCAP亚太经济和社会委托组织,FAO联合国粮农组织,G-20 Developing Nations ,上海合作组织,G-77七十七国集团, IAEA国际原子能组织, IBR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CAO 国际民间航空组织,ICC国际工农商会,ICRM 国际红十字及红新月运动,IDA 国际开发协会,IFAD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IFC 国际金融组织,IHO 国际航道组织,ILO 国际劳工组织,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国际航海组织 Inmarsat国际海事通信 Intelsat国际通信卫星Interpol国际刑警组织 IOC国际奥委会 IOM(observer)国际移民组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TU 国际电信同盟,ITUC 国际贸易联盟,NAM 不结盟运动,OPCW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EC (former) 石油输出者组织(以前是),UN联合国,UNCTAD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ESCO联合国教科文,UNIDO联合国工业开发,UPU万国邮政联盟,WTO世贸,WFTU世界劳工,WHO世卫,WIPO世界知识产权,WMO世界气象重返国际红十字会1952年7月,第18届国际红十字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惟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中国红十字会因而成为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第一个恢复合法席位的团体。
1919年,红十字会国际协会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当年7月8日加入该会。
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就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以及台湾当局退出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的2758号决议进行表决。
表决的结果是,决议以,,票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
中国加入的国际航空公约
STATUS OF CHINAWITH REGARD TO INTERNATIONAL AIR LAW INSTRUMENTSDate of SignatureDate ofRatificationor AccessionEffectiveDate1.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Chicago, 7/12/44 7/12/44 20/2/461,2,12 4/4/47 2. International Air Services Transit AgreementChicago, 7/12/44 - - -16,173.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greementChicago, 7/12/44 - - -34.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Trilingual Text of the Convention on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Buenos Aires, 24/9/68 - 15/2/7415/2/7445.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Quadrilingual Text of the Convention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Montreal, 30/9/77 - 24/4/8412 16/9/99 *6.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Quinquelingual Text of the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Montreal, 29/9/95 29/9/9524 - - *7.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Six-Language Text of the Convention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Montreal, 1/10/98 1/10/9824 - - 8. Article93bisMontreal, 27/5/47 24/3/482 20/3/61 9. Article45Montreal, 14/6/54 28/2/742,12 28/2/74 10. Articles 48(a), 49(e) and 61Montreal, 14/6/54 28/2/742,12 28/2/74 11. Article50(a)Montreal, 21/6/61 28/2/742 28/2/74 12. Article48(a)Rome, 15/9/62 28/2/742,12 11/9/75 13. Article50(a)New York, 12/3/71 28/2/742,12 28/2/74 14. Article56Vienna, 7/7/71 28/2/742 19/12/74 15. Article50(a)Montreal, 16/10/74 21/7/752 15/2/80 16. Protocol of Amendment (Final paragraph, Russian Text)Montreal, 30/9/77 26/4/842 17/8/99 17. Article83bisMontreal, 6/10/80 23/7/9712 23/7/97 18. Article3bisMontreal, 10/5/84 23/7/9712 1/10/98 19. Article56Montreal, 6/10/89 23/7/9723 18/4/05 20. Article50(a)23Date of SignatureDate ofRatificationor AccessionEffectiveDate*21. Protocol of Amendment (Final paragraph, Arabic Text)Montreal, 29/9/95 23/7/97 - *22. Protocol of Amendment (Final paragraph, Chinese Text)Montreal, 1/10/98 8/9/99 - 23.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Rights inAircraftGeneva, 19/6/48 19/6/48 28/4/00 27/7/0013,1524. Convention on Damage Caused by Foreign Aircraft to ThirdParties on the SurfaceRome, 7/10/52 - - - 25. Protocol to Amend the Rome Convention of 1952Montreal, 23/9/78 - - - 26.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Warsaw, 12/10/29 - 20/7/5818/10/58527. Protocol to Amend the Warsaw Convention of 1929The Hague, 28/9/55 - 20/8/7518/11/75528. Convention, Supplementary to the Warsaw Convention, for the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Air Performed by a Person Other than the Contracting CarrierGuadalajara, 18/9/61 - - -6*29. Protocol to Amend the Warsaw Convention of 1929 as Amendedby The Hague Protocol of 1955Guatemala City, 8/3/71 - - - 30. Additional Protocol No. 1Montreal, 25/9/75 - - - 31. Additional Protocol No. 2Montreal, 25/9/75 - - - *32. Additional Protocol No. 3Montreal, 25/9/75 - - - 33. Montreal Protocol No. 4Montreal, 25/9/75 - - - 34.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for InternationalCarriage by AirMontreal, 28 May 1999 28/5/99 1/6/05 31/7/052235. Convention on Offences and Certain Other Acts Committed onBoard AircraftTokyo, 14/9/63 - 14/11/7812/2/797,8,1436.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Seizure of AircraftThe Hague, 16/12/70 - 10/9/8010/10/80937.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against theSafety of Civil Aviation10,21Date of SignatureDate ofRatificationor AccessionEffectiveDate38. Protocol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of Violence atAirports Serving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Supplementary tothe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against theSafety of Civil Aviation, done at Montreal on 23/9/71Montreal, 24/2/88 24/2/8811 5/3/99 4/4/991939. Convention on the Marking of Plastic Explosives for the Purposeof DetectionMontreal, 1/3/91 - - -18 *40. Convention on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Relating to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Beijing, 10/9/10 10/9/10 - - *41. Protocol Supplementary to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of Unlawful Seizure of AircraftBeijing, 10/9/10 10/9/10 - -42.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in Mobile EquipmentCape Town, 16/11/01 16/11/01 3/2/0925 1/6/0943. Protocol to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Interests in MobileEquipment on Matters specific to Aircraft EquipmentCape Town, 16/11/01 16/11/01 3/2/0926 1/6/09 *44. Convention on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Caused by Aircraft toThird PartiesMontréal, 2/5/09 - - - *45. Convention on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to Third Parties,Resulting from Acts of Unlawful Interference Involving AircraftMontréal, 2/5/09 - - -46. International COSPAS-SARSAT Programme AgreementParis, 1/7/88 26/2/9728/3/972047. Convention on the Privileges and Immunities of the SpecializedAgencies, 21/11/47– application to ICAO (Annex III), 21/6/48 11/9/7911/9/79 * Not in forceNOTES1 A letter dated 15/2/74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vised ICAO that “the Government of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as decided to recognize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which the then Government of China signed in Chicago on 9 [sic] December 1944 and of which an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was deposited by it on 20 February 1946”.2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5 June 1997:“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done on 7 December 1944, of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its admission on 15 February 1974, and Protocols Amending the Convention on27 May 1947, on 14 June 1954, on 21 June 1961, on 15 September 1962, on 24 September 1968, on 12 March and7 July 1971, on 16 October 1974, on 30 September 1977. . . will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Convention and Protocols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3The 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greement was signed 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7/12/44 and was ratified by the latter on 6/6/45 (with effect from the same date). The Agreement was subsequently denounc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 11/12/46, which denunciation took effect on 11/12/47.4 A letter dated 15/2/74 from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vised ICAO that the latter had decidedto adhere to the Protocol on the Authentic Trilingual Text of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5Declaration that the Warsaw Convention “shall of course apply to the entire Chinese territory including Taiwan”.Notification by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16 June 1997:“. . . In accordance with 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signed on 19 December 1984,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Hong Kong will, with effect from that date, become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ill enjoy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except in foreign and defence affairs which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is connection I am instruct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make the following notification. The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done in Warsaw on 12 October 1929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20 July 1958 and the Protocol Amending the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done in Warsaw on 12 October 1929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20 August 1975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Convention and Protocol) will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1 July 1997.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Convention and Protocol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Notification by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8 October 1999:“In accordance with 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Portugal on the Question of Macao signed on 13 April 1987,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resume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Macao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Macao will, with effect from that date, become 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will enjoy a high degree of autonomy, except in foreign and defence affairs which ar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this connection, I am instruct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inform your Excellency of the following:The Convention for the Unification of Certain Rules relating to International Carriage by Air, done on12 October 1929, as amended by the Hague Protocol done on 28 September 1955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Convention),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20 August 1975, will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above Convention and Protocol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6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12 June 1997: The Convention, which applies to Hong Kong at pres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7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consider itself bound by Article 24, paragraph 1, of the Tokyo Convention. Furthermore, the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by that Government to the Tokyo Conventio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lares illegal and null and void the signature and ratification by the Chiang clique usurping the name of China in regard to the above-mentioned Convention”.8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5 June 1997: “The Convention . . .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14 November 1978, will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make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The reservation to Paragraph 1 of Article 24 of the Convent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en it deposited its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14 November 1978 will also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i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9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consider itself bound by Article 12, paragraph 1, of The Hague Convention. Furthermore, the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by that Government to The Hague Conventio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lares illegal and null and void the signature and ratific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Convention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in the name of China”.10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consider itself bound by Article 14, paragraph 1, of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Furthermore, the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by that Government to the Montreal Convention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eclares illegal and null and void the signature and ratification of the above-mentioned Convention by the Taiwan authorities in the name of China”.11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12 June 1997:“It is provided both in Section XI of Annex 1 to the Joint Declaration, ‘Elaboration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f its Basic Policies Regarding Hong Kong’, and Article 153 of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 ., that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a party but which are implemented in Hong Kong may continue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In accordance with the above provisions, I am instructed by the Minister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make the following notification:The Protocol . . ., which applies to Hong Kong at pres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Within the above ambi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 party to the Protocol will be assum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de the following reservation at the time of ratification of the Protocol: “the reservation made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en it adhered to the Convention, on paragraph 1 of Article 14 of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uppression of Unlawful Acts against the Safety of Civil Aviation’ done at Montreal on 23 September 1971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is Protocol.”12By a Note dated 6 Dec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dvised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that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and this Protocol shall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13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9 December 1999: The Convention . . .which applies to Macao at present, sha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20 December 1999.14Notification issu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ated 6 December 1999: “The Convention . . .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the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14 November 1978, will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wishes to mak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The reservat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paragraph 1 of Article 24 of the Convention shall also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rising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15The following notification was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en depositing its instrument of adherence on 28 April 2000:“1.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oes not recognize the signing of the Convention . . . by the old Chinese Government;2. The Convention . . . does not apply ex tempore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until notified otherwis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6By note of 3 June 1997, 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ollowing that country’s resumption of the exercise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 The Ambassador=s note contained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execution of Chapter 18 must not, as a principle, prejudice the sovereign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 separate note of 3 June 1997,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was informed as follows:“The International Air Services Transit Agreement done at Chicago on 7 December 19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greement’), which applies to Hong Kong at pres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1 July 1997.Within the above ambi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 party to the Agreement will be assum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7By note of October 6, 1999, 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that “. . . the International Air Services Transit Agreement done at Chicago on 7 December 19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Agreement’) which applies to Macao at present, will continue to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18By a Note dated 20 March 2001, received on 22 March 2001,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 with regard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onvention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In accordance with Section 11, Appendix 1 of the Joint Declar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of the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and Article 153 of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not a party but which are implemented in Hong Kong may continue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 view of this, the above-mentioned Convention remains to be applicable to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after July 1, 1997. Meanwhile, according to Article 13 of the Convent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wishes to mak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s not a producer region of Plastic Explosives.Within the above ambi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a party to the Convention will be assumed by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19By a note from 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U.S. Secretary of State, dated19 September 200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xtended the Protocol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Association with the Programme as a Ground Segment Provider deposited with IMO. Before that, association with the Programme as a User State, deposited with IMO on 19 October 1992, effective from 18 November 1992 to28 March 1997.21By a Note dated 29 Nov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formed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follows:“The Convention . . . to which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eposited an instrument of accession on 10 September 1980, will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th effect from 20 December 1999.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lso wishes to mak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The reservat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paragraph 1 of Article 12 of the Convention will also apply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ll assu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ternational rights and22(A) The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 by China contains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The Convention does not apply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til notified otherwis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 In addition,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on the Council of ICAO made the following declaration at the time of depositof the instrument of ratification:“The Convention applies in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 By a letter dated 20 October 2006,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on the Council of ICAO mad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on behalf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Article 153 of the Basic Law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RC provides that the application to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RC of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to which the PRC is or becomesa party shall be decided by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ircumstances and needs of theRegion and after seeking the view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gion.In consult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PRC has decided to apply the Convention i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RC from the date of December 15, 2006.”23By a letter dated 8 July 2005, the Ambassado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Ottawa advised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otocol to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4Signed without reservation as to acceptance.25At the time of ratification of the Cape Town Convention, China made declarations under Articles 39(1)(a), 39(1)(b), 39(4), 40, 50(1), 53, 54(1), 54(2) and 55.26 At the time of ratification of the Cape Town Protocol, China made declarations under Articles XIX, XXIX(1),XXX(1),(2) and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航空公约和中国加入情况
国际航空公约概况
目前世界上涉及国际航空方面的公约、协定、议定书等已达五十多个,按其所调整关系的性质,这些国际公约总体上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体系,即:
(一)关于航空权利的宪章性的国际航空公法公约体系
即处理有关民用航空国家之间民用航空事务规范和国际民用航空关系的航空公法。
此类国际公约体系是以1944年《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即“芝加哥公约”为核心,连同诸如“国际航班过境协议”、“国际航空运输协议”等公约以及一系列对“芝加哥公约”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议定书所形成,亦称之为“芝加哥公约体系”。
该公约是国际民用航空的宪章性文件,也是包括国际航空运输法在内的现行国际航空法的基础。
(二)关于保障航空安全及防止航空器上犯罪的国际航空刑法公约体系
即处理和防止航空器上的犯罪行为规范的航空刑法。
主要是以1963年东京《关于在航空器上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为核心和基础,与1970年海牙《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1971年蒙特利尔《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非法行为的公约》,
以及其他的议定书和公约等所形成的国际航空刑法序列,亦称“东京公约体系”。
另外还有,2010年《制止与国际民用航空有关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简称“北京公约”)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公约的补充议定书》(简称“北京议定书”)。
这两项文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加强完善了现有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系,加大了打击恐怖行为的力度并增进了国际反恐合作。
(三)关于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关系以及对地面第三者损害责任的国际航空私法公约体系
亦有称国际航空民法体系。
其中,
1、最主要的部分是处理国际航空运输中承运人和货主及乘客之间关系规范的,亦即关于调整国际航空运输合同关系的国际公约根据其对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所实行的赔偿责任限额、责任制度、以及国际航空运输规则规定的不同,这些国际航空运输法公约又可以细分为两个体系,即“华沙公约体系”和“蒙特利尔公约体系”。
后者亦被称之为,“新华沙公约体系”。
前者是由《1929年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即华沙公约和诸如“海牙议定书”、“瓜达拉哈拉公约”、“危地马拉议定书”、“蒙特利尔附加议定书”等一系列(主要共七份)对之修改或补充的议定书及公约所形成的规定国际航空运输中有关民事责任的规则体系。
在这两个体系的公约中,都同时包含了调整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的规定。
2、《外国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方造成损害的公约》简称“1952年罗马公约”,是关于航空器经营人对第三方损害责任制度的国际公约。
该公约是在1937年《统一有关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方造成损害的某些规则的公约》基础上修订并更名的,1952 年10 月7 日在罗马签订,于1958年2月4日生效。
后来,于1978 年9 月23 日在蒙特利尔签订了《修正该外国航空器对地面(水面)第三者造成损害的公约的议定书》。
最新的《关于航空器对第三方造成损害的赔偿的公约》,是于2009年5月2日在蒙特利尔国际航空法会议上签订的。
3、《关于国际承认飞行器权利的公约》简称“1948年日内瓦公约”,是1948年6月1日于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民航组织大会通过并签署的,于1953年9月17日生效。
这是关于对飞机财产权的国际承认问题的公约。
二、其他协议
除上述公约外,在国际航空运输领域内还存在着一些其他相关的协议。
这些协议基本上都是以华沙公约体系为基础并与之相衔接,是对其所适用的国际各航空公司之间的协议。
从这些协议的缔结、形式和适用范围看,它们的法律性质应属于民间协议或多边协定的范畴。
而且,它们主要是以调整国际航空旅客运输为主要内容的。
但是,这些协议对推动华沙公约体系的发展和变革,促进国际航空运输法律的完善,使之能够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其中比较著名和较具影响的有:
1、《1966年蒙特利尔协议》又称“蒙特利尔临时协议”,是美国民航委员会和以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为一方,于1966年5月13日所达成的具有合同性质的协议。
该协议主要规定了进
出和经停美国的航班对旅客伤亡的赔偿责任限额为75,000美元,并对承运人实行了无过失责任制。
至今该临时协议仍是约束进出和经停美国航班的主要规则。
2、《1974年马耳他协议》这是由西欧的国家和日本等国政府的代表于1976年7月1日在马耳他签订的。
此后各缔约国分别通过本国的立法或由本国的航空公司自行决定,提高了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额。
最初将承运人对旅客伤亡承担的损害赔偿限额大幅提高至5.8万美元(不包括法律费用),后来又将这责任限额提高到100 000特别提款权。
与蒙特利尔临时协议不同的是,它对承运人所实行的责任制仍与《华沙公约》保持一致,即仍然适用推定过失责任制;以及,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国航空公司。
3、《华盛顿协议》全称为《关于华沙公约限制损害赔偿责任的协议》,简称《华盛顿协议》,是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六十七家成员航空公司为再次大幅提高对旅客伤亡的损害赔偿金最高限额于1995年6月25日在美国华盛顿签订的。
该协议将承运人的的最高赔偿限额提高为38.2万美元。
4、《吉隆坡协议》全称为《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关于旅客责任的承运人间协议》,简称“吉隆坡协议”。
这是1995年10月30日在吉隆坡召开的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年度大会上,由各从事国际运输的航空公司的代表,在华沙公约体制的基础上,为提高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限额采取一致行动,所通过的一项承运人间的协议。
该协议无需政府批准即可生效。
协议对于承运人对旅客伤亡的赔偿责任采用了双梯度责任制,大幅提高了赔偿限额,规定:承运人对于100,000特别提款权(SDR)以下的索赔,实行严格责任制;对于100,000 SDR以上的索赔则实行无限额的推定过错责任制。
同时,还增加了第五管辖权法院,即第五管辖权。
5、《迈阿密协议》这是由于《吉隆坡协议》仅仅是一个目的声明,为了使其得以实施,国际航
空运输协会于1996年2月14日在迈阿密形成了旨在实施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承运人间协议的措施的协议。
其全称为《关于实施国际航空运输协会承运人间协议的措施的协议》,简称“迈阿密协议”。
为使《吉隆坡协议》得以实施,《迈阿密协议》特别规定,承运人不得援引《华沙公约》第22条第1款规定的对第17条所指的可获得的赔偿金的责任限额;对不超过100,000特别
提款权的索赔,不得援引公约第20条第1款规定的任何抗辩。
要求签字的承运人同意在其运输条件和运价规章中加入上述两个强制性条款。
三、对我国生效的国际公约
中国曾先后于1958年7月15日和1975年8月20日递交了加入《1929年关于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即《华沙公约》和《1955年关于修改1929年10月12日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公约的议定书》即《海牙议定书》的通知书;上述两个国际公约曾经分别自1958年10月18日和1975年10月15日起对中国生效。
中国现行的民用航空法也是在与此衔接的基础上制定的。
2005年6月1日,中国向国际民航组织交存加入《1999年关于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即《蒙特利尔公约》的批准书,同年7月31日起该公约对中国正式生效;与此同时,《华沙公约》和《海牙议定书》在中国停止适用。
中国的《民用航空法》因此也需要做一些相应的修订。
中国于1974年2月15日重新加入了《1944年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即《芝加哥公约》;同时,该公约自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起分别适用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另外,中国还于1978年11月14日加入《1963年关于在航空器上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即《东京公约》,同时声明台湾当局以中国名义对该公约的签字和批准是非法的、无效的,对公约第二十四条第一款持有保留,该公约于1979年2月12日对中国生效;于1980年9月10日加入《1970年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即《海牙公约》,该公约于同年10月10日对中国生效;于1980年9月10日加入《1971年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非法行为的公约》即《蒙特利尔公约》,同时声明中国政府将不受关于将争端提交国际法院的规定的约束,该公约于同年10月10日对中国生效。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2000年4月28日交存《国际承认航空器权利公约》加入书,同时通知,不承认旧中国政府对该公约的签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另行通知前,《国际承认航空器权利公约》暂不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
”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曾于1999年12月9日发布通知,适用于澳门的该公约将自1999年12月20日起继续适用于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