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复习
经济社会学整理资料全

经济社会学复习知识点少 什么是经济社会学?答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相关的复杂行为(斯梅尔瑟1987)本课程认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 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经济体系以及其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经济社会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理查德•斯威德伯格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韦伯、迪尔凯姆、齐美尔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塞、波兰尼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经济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有关经济社会学问题。
从理论的角度探讨经济学和社会学作为两门学科的异同 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关系 从经济过程角度分析经济过程的各个环节 从经济变迁与社会变迁角度研究两者的关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 怀特、格兰诺维特、扎利泽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3、坚持调查研究与科学分析相结经济学和社会学方法论的异同1、相关变量2、自变量3、变量间的关系4、假定的重要性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 会学取向。
与此相对,在此之前的经济社会学被称为“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 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塞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
龙1 "新一一日七褥社W 学的士理差异I 日经济社会学潮喇中碗X 沃的硼先. 理论敢向尤H J 上中国见在比接宏现和J 微网JH+MJ f 年月]经济生孑舌的各科* *侬 矶^三士咫人"-宏现纽,的的社会以描逑性方法为壬.至 来FH 个靠如干充和*与 现窿.8年二代后也■白 用守手拽tfwr 宛e RL E 社会关系MJ 络 ,文f 匕因 成果应用素对经济生猾_汕能n 向(1) (2)(3)(4)轲i 周欣羔1 /人与久9现I 叼 素m助卷的外部条二I 二作的所 M *白勺 人「不;注 菸£,匚田1!方面)"上会分 W '团[认因团招午等”>”了书"土也采JIJ 抽样研究年和夕卜明学整齐学[.*¥另FJH 彷市.宜主SO 人类孚-工21k ,匚、到! *八斤上骸了企4k 更犊手他1造言 件理其劳动者「官理今新经济社会学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WT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1985 年,《美国社会学杂志》,同年,美国社会学会提出了“新经济社会学”名称今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1、嵌入(embeddedness)嵌入的类型:关系的嵌入:与行动者亲近的关系结构的嵌入:与行动者较远的关系2、经济的社会建构弱关系与你关系亲密(强关系)的人都分享着同质的、有限的信息资源。
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题

经济社会学名词解释1.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内在社会机制和外部社会联系及其变动与发展的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其本质是研究经济现象与非经济现象的关系。
2.潜入性美国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在20世纪中期首创“嵌入性”(embeddedness)这一概念,指出了经济学理论家缺少关注的制度特征和市场的社会体系支持的影响力3.经济行动经济行动就是以尽量低的成本换取尽可能大的效用的行为。
4.交换行动交换行动是各经济社会主体为实现各自的需求而展开的相互交易资源的行动,不同的学科对他有不同的理解,如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等5.消费行动是指消费主体(个人和家庭)通过消费支出(货币与信用)取得为自身生活的形成,维持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商品服务等)时的选择方式。
6.经济人在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被视为一种原子化的“经济人”,其行动的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行动目标是最大限度的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应。
7.社会资本微观社会资本是行动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及嵌入其中的情感、信任、规则等;宏观社会资本是一个国家、区域的特征,包括和谐、开放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的制度规范、普遍信任、权威关系以及合作性的社会组织等8.公共产品由政府向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就是“公共产品”。
如“公正”和“安全”以及公共教育、卫生保健、社会保障、城市建设等等9.基尼系数20世纪初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落伦茨曲线图找出了判断收入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这个指标就是基尼系数,又称洛伦茨系数,如果用A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用B表示实际收入分配曲线与绝对不平均曲线之间的面积,那么基尼系数I=A/(A+B)简答题一、经济学研究经济行动有何局限性?经济社会学是如何弥补这些局限,开展对经济行动的研究的?答:(一)局限性: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缺乏现实基础;偏好类型的假设与实际不符;分析方法主要依靠逻辑演绎,而不是来源于经济事实;分析过于简单化,且主要是一种静态分析。
经济社会学最全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最全复习资料第二章: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经济社会学的定位问题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假定(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财富最大化、非财富最大化。
(2)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3)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二、经济学与社会学方法论上的异同1、相关变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相关变量是生产、资源配置和收入的分配;凯恩斯的体系中是就业水平与国民收入。
社会学解释个人行为取向、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现象的规律和变化2、自变量经济学的自变量是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相关变量的关系社会学则从其希望解释的问题中寻找自变量3、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模型中,变量关系是函数关系社会学中,变量的关系有三种模式:静态模型、过程模式、变迁模式4、“假定”的重要性经济学假定多而严格,重要的假定:经济理性社会学相对假定较为宽松第三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一、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偏好的产生偏好的产生在马歇尔构建的理论大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需求水平将越来越高。
马歇尔指出,活动产生偏好,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
这样,马歇尔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著名的供需曲线上,也体现在活动产生需求的一般思维方法上。
根据他的观点,生产和消费是强烈相关的,这被看成是对李嘉图强调生产重要性观点的批判。
虽然马歇尔认为活动产生需求,但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即舒适的标准(standard of comfort)和生活的标准(standard of life),而且只有生活的标准与活动相关。
他指出舒适标准的增加仅会导致"虚假需求"的增加。
有时需求的增加是由于其他过程而不是活动所致,但进步则是活动的结果。
(二)行为理论马歇尔偏离主流经济学,分两步剖析了行为:首先,他认为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然后,他讨论了产生这一动机的理由,或者说动机的动机。
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经济社会学期末复习(重点整理必过版)第一讲新经济社会学的崛起与发展古典经济社会学,以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学术空间,然而,他们之间却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
综合经济社会学,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以其理论整合的方式,建立了功能—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
然而,由于其概念和框架太过抽象和机械,加之其忽视了宏观系统分析的微观基础,而被认为于研究经验事实无补。
新经济社会学,以科尔曼,怀特,格兰诺维特为代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它把人与人之间以经济为媒介物所相互缔结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是研究社会的经济部分的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现象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结构就是一种网络,牵涉到个人之间、角色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等多种层次的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模式。
基本特征:1、“新经济社会学”只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2、探讨经济行为、经济制度等传统上被认定是经济学核心领域的那些现象并对之给出社会学解说学术地位: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处于社会学的领军地位,导引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革命:经济学向社会学传统领域的侵入,奠立了整个现代经济学的根基)古典经济学试图从生产成本的视角解释价格机制,则新古典经济学力图从市场需求的心理角度来解释观察到的价格波动和经济周期。
新古典革命的主要内容:1、“边际”+“效用”=分析工具2、数学分析的引入和使用马歇尔在融合了供求理论、生产费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等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微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导致非自愿失业。
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又在于“消费倾向、灵活偏好和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据此提出国家干预政策,建立现代宏观经济学。
高考经济与社会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经济与社会知识点归纳总结引言:高考经济与社会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对于准备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系统地整理经济与社会科学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以便考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答题水平。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基础知识是高考经济学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下面将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总结。
1.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本概念的介绍。
2.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律以及市场失灵等相关内容的阐述。
3.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分类、生产要素的报酬以及生产关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点归纳。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知识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和调控的知识点。
以下是相关内容的总结。
1.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指标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2.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区别、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等相关知识点的归纳。
3.货币与货币市场货币的职能、货币供求机制的调节以及货币市场的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第三部分:微观经济学知识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支之一。
以下是相关内容的总结。
1.需求与供给需求与供给的弹性、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的变动以及需求与供给的决定因素等方面的知识点归纳。
2.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结构的分类与特点、垄断与垄断竞争的形成机制以及市场竞争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总结。
3.效益与成本效益与成本的概念、效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以及效益成本分析等知识点的归纳。
第四部分: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科学是高考中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与文化、政治与法律、人口与城市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相关内容的总结。
1.现代社会与社会变迁现代社会的特征与发展、社会变迁的原因与影响以及社会转型的模式等方面的知识点总结。
2.政治与法律政治制度与政权、法律的特点与功能、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知识归纳。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经济社会学第⼀讲经济社会学总论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为是社会⾏为的核⼼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什么是经济社会学?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门社会学分⽀学科1、[⽇]富永健⼀:《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为及社会体系中的⼀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社会学的概念⼯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个外延的独⽴分⽀”。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活社会学》:“研究社会⽣活中经济⽅⾯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社会学原理和⽅法,探讨经济⾏为对于社会⽣活的作⽤,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社会上⼈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的,于是⼜产⽣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
运⽤社会学的观点和⽅法,把经济现象置于⼴阔的社会背景中进⾏分析研究。
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学的先驱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个重要分⽀。
Swedberg:“⾃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命⼒和颇有前景的⼀门学科。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关系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行动者个人关系的影响。
2.结构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整个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3.结构洞: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与其他任何一个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
在第二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这就是结构洞。
4.经济行为的社会构建:经济本身是嵌入由习俗、社会规范、社区和家庭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中;因此,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制度与结构因素更充分的纳入变迁的因果解释,而不是像国家中心分析法那样优先从政治领域找原因5.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安全;第二,个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6.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价值理性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7.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
8.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序,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9.社会资本(普特南):是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
(林南):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经济社会学期末考试重点

★☆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念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家族企业: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从家庭中分化出来而又未完全脱离家庭血缘关系的资本主义经营形态,它经历了家庭企业和家族企业两个极端。
★☆股份制企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利益主体以自愿的方式相结合并由职业经理人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
★☆利润最大化模式:认为依据企业的生产函数和需求函数,企业可以作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最佳产出量与价格的组合的决策。
★☆企业发展模式:认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围绕这一基本目标又形成若干次级基本目标,包括利润目标,市场的开辟,新产品与新技术的开发,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社会责任等。
★☆企业组织权力:是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达到企业的利益而以其资源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能力,它构成了企业在社会系统中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炫耀性消费:是由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有闲阶级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炫耀性消费是通过消费让他人明了消费者的金钱力量,权力和身份,从而是消费者博得荣誉获得自我满足的消费行为。
★☆边缘市场:指一种原始的建立在传统的互惠和自由交换基础上的初级市场。
★☆正规市场: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而确立的统一交换制度,它最大的特点式交换采取以企业为中介的形式,同时社会分工的巨大效应,使交换市场分化为消费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等专业市场,由于完全采用了以货币或信用为交易手段,买和卖的形式完全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非正规市场:是指那些地下的,没有登记注册也不纳税,政府无法进行控制和管理,其产值又来纳入官方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那部分非规范的经济活动。
★☆重商主义:1认为只有金银等贵金属才是真正的财富2国家为了得到财富除了开采金银矿外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贸易中的顺差,以使贵金属流入国内3国家应当管制经济生活,发展对外贸易,奖励和监督工业生产。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1.经济社会学的名称1)经济社会学的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于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 将社会学划分为七个学科分支: 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和美学社会学。
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社会学”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增加, 格兰诺维特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
2.学科定义1)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以1956年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一书为标志。
2)斯梅尔瑟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经济与社会”词条时, 将经济社会学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 分别对应于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来研究3)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 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 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4)三个核心主题: A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B经济行动是在社会中定位的C经济社会是社会建构3.新制度经济学(1)周长城在《经济社会学》一书中重新划分了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890—1930;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2)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嵌入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等)。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 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 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 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 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 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3)冈纳•缪尔达尔——“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 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 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 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是科技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
经济社会学复习提纲

31·经济增长:指生产的增长,生产能力的扩大。
32·GDP: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33·相对贫困:指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满足程度以及发展的机会低于或少于社会平均值,它体现的是与社会的一般生活水准,财富的分配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关系。
6·使用价值:指物品或商品的用途,这种用途包括直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还包括生产用途的需要。
7·交换价值:指一定量的某种商品能换回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它表明商品的交换性及交换的比例或数量。
8·血缘家庭: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在血缘家庭内部,同胞兄弟姐妹相互集体通婚,即家庭内部每一个兄弟都是他们每个姐妹的丈夫,而每一个姐妹也是每一个兄弟的妻子。
7.简要说明技术一功能理论?
答:对教育与机构及相互关系所进行的首次系统研究是从技术一功能理论的观点出发展开的.这一理论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教育与经济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当社会开始出现现代化时,经济组织方式和生产技术就日益复杂化,而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社会关系也变得日益分化与理性化.传统的社会化机构-如家庭,教会,村庄社区无法为个人提供足够的相应素质去参与现代化经济生活.这样,正规化,科层化的有组织的教育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以便向社会及个人提供必要的现代关念及工作技能.
9·专偶家庭:即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这种家庭是文明社会的产物。
10·家庭结构:指家庭关系的构成,不同家庭关系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家庭结构。
11·首属经济群体:经济群体在许多场合下,需要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配合,经常在一起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自然形成首属的经济群体。
12·正式群体:指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而组成有组织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正式编制,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分工。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个人行动,即以个人的目的和偏好出发研究某种行动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
2集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路径。
3 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4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劳动社会学。
5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6弱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7 交换的各类型(1)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经济交换:当事人各方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所有物的行为。
社会交换:指那些期待他人能够做报答性回应且他人一般也能做出报答性回应的互动行为。
(2)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与市场交换互惠交换:以社会义务为交换基础,以非物质性回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交换形态。
再分配交换:指处于下层的生产者“自下而上”的向首领或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物品或劳动,处于社会中心的首领或政府“自上而下” 的以施恩的方式向下层民众分配一定的“赏赐”的交换类型。
市场交换:指以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交换形态。
(3)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与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类型是合作关系。
协作性交换:即协调产生明确的合同或交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及契约的明确性。
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与。
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4)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和冲突型交换利他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
利己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高三经济与社会知识点

高三经济与社会知识点经济与社会是高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科目,它的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以下是高三经济与社会知识点的一些简要介绍,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知识1. 经济学概述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规律的学科,它研究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
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则是由中央计划部门制定计划并对资源进行分配的经济体制。
3. 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而生产关系则是指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作方式。
4. 供给与需求供给是指市场上各个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5. 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市场均衡是指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市场状况,而价格则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
第二部分:宏观经济学1.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的方法,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指标。
2.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总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增加,而经济波动则是指经济活动周期性的波动。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而通货紧缩则是指货币供应相对减少导致价格总水平下降的现象。
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而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
第三部分:社会学基础知识1. 社会学概述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和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2. 群体与集体行为群体是指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人群,而集体行为是指群体中的个体在某些情境下的共同行动。
3. 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总体,而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根据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而划分的层次。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第二章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
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1)行为者。
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
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
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3)经济行为的约束。
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5)分析目的(6)使用的方法(7)知识传统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
第三章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
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
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
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经济社会学复习大纲

经济社会学复习大全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渊源于发展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阿弗德里•马歇尔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
(2)行为理论。
(3)组织是生产的第四因素。
2、约瑟夫•熊彼特代表作《经济分析史》,主要思想:(1)经济社会学是经济的一部分。
(2)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是不同的。
(3)企业家功能(4)企业家特质和作用(5)企业家角色心理(6)社会分层理论3、卡尔•波兰尼代表作《伟大的转变》,其思想:1)经济“嵌入”更大的社会之中2)市场经济及其矛盾。
3)作为基本制度的自我调节市场4)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范式普遍效力的要求的限制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埃米尔·蒂尔凯姆:代表作《社会分工论》①社会整合论。
②对自由经济的批判. ③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④反对经济与社会过渡社会化。
⑤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
2、马克斯·韦伯代表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思想:1)从传统经济行为到理性经济行为2)资本主义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4)经济与文化3、乔治·齐美尔代表作《货币哲学》,其主要思想:1)货币的社会价值 2)对现代的诊断 3)文化符号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1、第一阶段:1890-1930年德国:韦伯法国:安奈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塞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讲经济社会学及研究一、经济社会学的定义1976年,斯梅尔塞: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复杂行为。
第一、经济背景变量与社会背景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研究经济行为本身。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经济。
经济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视野中的公司、组织和产业。
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之间的关系。
3、新经济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就是研究经济行动、经济产出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名词解释1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个人行动,即以个人的目的和偏好出发研究某种行动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
2集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路径。
3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4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劳动社会学。
5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6弱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7交换的各类型(1)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经济交换:当事人各方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所有物的行为。
社会交换:指那些期待他人能够做报答性回应且他人一般也能做出报答性回应的互动行为。
(2)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与市场交换互惠交换:以社会义务为交换基础,以非物质性回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交换形态。
再分配交换:指处于下层的生产者“自下而上”的向首领或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物品或劳动,处于社会中心的首领或政府“自上而下”的以施恩的方式向下层民众分配一定的“赏赐”的交换类型。
市场交换:指以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交换形态。
(3)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与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类型是合作关系。
协作性交换:即协调产生明确的合同或交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及契约的明确性。
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与。
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4)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和冲突型交换利他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
利己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经济社会学复习大纲

经济社会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经济社会学是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行过程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其背后的理论思路和分析框架仍然是社会学式的,即不将经济现象看成是独立于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之外的领域。
这一学科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以社会学家介入经济学研究领域为特点,反思和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
2、社会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看待社会现象。
是探讨个人的经济活动和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包括了个人在既定社会环境下的选择、个人企图改变现行社会环境的行动、以及社会环境的演变等。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确定为社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着前后是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是怎么来的;二是这样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3、嵌入概念embededness“嵌入(embededness)”这个概念首先是由波兰尼在《大转变》中提出来的。
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在最明显的层次上,嵌入状态意味着劳动力和土地尚未商品化,仍然与人们的生活浑然一体。
劳动力是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获得自己和家人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涵义。
也就是说,人的劳动是同他的整个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嵌入状态的第一个层面。
土地的经济功能也是与它满足人的需要的其他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包括劳动在内的人的所有活动都是与自然紧密联系成一体的,这是嵌入状态的第二层面。
嵌入状态的第三个层面可以从第一个层面引申出来。
既然劳动不仅仅有经济义涵而且有社会和文化义涵,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是交织在“诸如亲属关系、邻里关系、职业关系和信仰关系”等等各种社会关系之中的,因为这些意涵只能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生发、体现出来。
4、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百度)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力量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经济社会学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经济社会学:economic sociology 研究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运⾏过程中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的⼀般规律的社会学分⽀学科。
经济社会学是运⽤社会学的理论和⽅法来研究经济⾏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差异,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理性经济⾏为:古典经济学认为⼈是“理性经济⼈”,实现个⼈利益最⼤化是“经济⼈”⾏动的终极⽬标,为此,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通过成本——收益分析的⽅法,遵守趋利避害原则对其所⾯临的⼀切机会进⾏优化选择,从⽽使选取的⽅案达到其偏好标准的最⾼点。
嵌⼊性:格拉诺维特认为,嵌⼊性是指经济⾏为嵌⼊在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之中,⽽社会关系的本质就是已经存在的社会⽹络.社会⽹络嵌⼊从本质上来看,所显⽰的是交易之间的信任关系。
⽤波兰尼的观点来说,前资本主义经济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不能⽤经济理论来分析,“嵌⼊”为此提供了⼀种替代性的选择。
“嵌⼊”之所以能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核⼼概念,这在很⼤程度上还要归功于格兰诺维特对这⼀概念的扩充和发展。
⼀⽅⾯,格兰诺维特承认波兰尼在使⽤“嵌⼊”这个概念时恰当地指明了社会因素在很⼤程度上塑造着前资本主义经济;另⼀⽅⾯,他进⼀步强调,在现代市场中,各种社会因素对经济⾏为不仅有作⽤,⽽且是有着相当重要、甚⾄是决定性的作⽤(Granovetter,1985)。
在这个基础上,格兰诺维特还区分了不同的“嵌⼊”,指出经济⾏为是嵌⼊于个⼈关系之中的(关系性嵌⼊),⽽经济⾏动者们⼜是嵌⼊于更为⼴阔的社会关系⽹络(结构性嵌⼊)中的。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指个⼈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络之中,只有通过成员资源和⽹络联系才能获得回报。
我们倾向于把社会资本分为微观社会资本和宏观社会资本两个层⾯,微观社会资本被界定为⾏动者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络及嵌⼊其中的情感、信任、规则等,⾏动者为实现⼀定⽬标,通过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能够调动和利⽤各种社会资源,包括经济、信息、机会、劳动⼒、决策等;宏观社会资本被界定为⼀个国家、区域的特征,包括和谐、开放的社会关系⽹络、有效的制度规范、普遍信任、权威关系以及合作性的社会组织等。
经济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经济社会学定义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分别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二、经济社会学学科发展历程经济社会学在近百年来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 初,以韦伯、涂尔干和齐美尔为代表;第二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斯梅尔瑟和波兰尼为代表;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这一阶段被称为新经济社会时期,代表人物有怀特、格兰诺维特等人。
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学思想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三、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可分为微观经济行为、中观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体系三个层次,其研究则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经济的社会学研究;二是经济与非经济领域的关系研究.四、新经济社会学的特征①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取向上,研究者强调的是中观经济结构层面,尤其是强调中观层面在联结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时的作用;②在研究主题上,新经济社会学关注经济行为者何以是社会行为者的一分子,经济行为者的行为又是如何嵌入于他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结构中,以及这些社会结构是如何被社会性的建构起来的;③在研究方法上解释性方法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方法,抽样调查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④在研究成果应用上,新经济社会学更强调理论性,它的研究成果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目标往往不直接相关,大多被用于解释新兴的经济现象;⑤在对待相关学科-—特别是正统经济学——的态度上,新经济社会学更为不恭敬.五、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一)“经济学帝国主义”与社会学的反击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贝克尔出版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书,尝试用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概念来解释一些非经济问题,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好效果.贝克尔的这本著作被视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最强音,是经济学家“入侵”其他社会学科领域的号角。
经济与社会高三知识点

经济与社会高三知识点在高三阶段,经济与社会科学是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涵盖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基本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门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为未来做出明智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高三经济与社会科学的重要知识点。
1. 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管理资源的学科。
它包括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如家庭、企业和市场的运作规律;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如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和经济政策等。
2. 生产要素与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是指用于生产和创造物品和服务的资源,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等。
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共同构成了经济体系的基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和社会的发展。
3. 市场与市场经济市场是供需双方通过交易来完成商品和服务的买卖的地方。
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通过市场交易来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是供求关系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了商品和服务的价值。
市场经济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4. 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进行统计和记录。
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
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情况。
5. 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
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质量的提高。
经济增长和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繁荣和人民福祉的重要保证。
6.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和解决市场问题的情况。
市场失灵的原因可能是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物品等。
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干预市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公正。
7. 社会学基础知识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学1.何谓“新经济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1)诞生标志: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 ;(2)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3)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社会学的知识体系;(4)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构” ;(5)研究对象: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6)理论视角:网络、组织、文化;(7)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经济社会学手册》,美国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8)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普林斯顿和西北大学;(9)代表人物:哈里森·怀特、马克·克兰诺维特、罗纳德·伯特、尼尔·弗雷格斯坦、亚历山德罗·波茨、保罗·狄马吉欧、弗兰克·道宾、沃尔特·鲍威尔、韦恩·贝克尔、维维安娜·泽利泽;(10)重要著作:马克·克兰诺维特《找工作》、罗纳德·伯特《结构洞》、尼尔·弗雷格斯坦《公司控制的转型》、维维安娜·泽利泽《市场与道德》、《为无价的儿童定价》、亚历山德罗·波茨《移民的经济社会学》。
2.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行动的理解有何差异?经济学的观点:“经济人”:以经济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完全理性的主体;“实利人”: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
斯密的思想与“经济人”相关的思想主要有两点:(1)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2)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斯密之后,经过边沁、西尼尔、穆勒等人对“经济人”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基本形成古典“经济人”模式,为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科学假设和前提。
“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素:(1)行动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利己本性,其偏好、利益及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的影响(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3)行动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将个人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的确定是外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的,是行动的前提;将经济利益视为个人行动的唯一动机;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充分有效、个人拥有综合这些判断作出明智决策的高明能力等,但实际上这样的条件本身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简化,忽视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社会学的观点:(1)行动主体的结构性:社会结构构成了行动者所面临的客观情境。
行动者个人的偏好、行动的动机,还是行动的决策模式,行动的具体实施过程,都要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
行动所处的外部结构——规则、制度、文化、关系网络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行动者的行动能力,甚至是控制行动本事。
整体主义方法论。
(2)行动动机的复杂性: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驱使人们行动的可能是多重动机的混合,是利益动机与非利益动机、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的混合。
以经济利益为标志的目的也经常会与其他目的(如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发生冲突。
(3)行动目标的不确定性:行动目标的选择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行动者与其行动环境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给定的”(或说行动的前提)。
经济生活不是一个瞬间的行动,而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断调整、确定自己的目标。
偏好不是“给定的”,目标的形成也不是独立于行动本身的社会过程之外的,常常会在行动过程中因为行动本身而发生改变。
行动本身就创造了行动的目标。
(4)行动决策的非理性:行动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行动者的偏好并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因为有时候是无法清楚地认知到最大化策略的,因此也不能清楚地确定目标-手段的关系。
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不断与自己所面临的行动环境发生互动,行动者关于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的认知逐步调整、修正,一旦行动结束,一个最终版本的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才得以确立。
行动的决策不一定是理性的。
3.布迪厄的经济社会学研究?(1)20世纪50年代对阿尔及利亚的研究代表作:《阿尔及利亚的工人和工作》、《无家可归者:阿尔及利亚传统农业的危机》、《阿尔及利亚社会学》在这一时期,布迪厄的研究中心从哲学转向人类学和社会学。
他观察到:阿尔及利亚的农民与土地保持着一种强烈的情感和近乎神秘的关系;基本的经济单位是血缘关系群体;礼物普遍存在;货币和交易被看做不如积累和物品交换那么重要;风险相对较小的商业投机比工业投机更受欢迎。
阿尔及利亚作为一个和谐的文化整体,由于殖民统治而分崩离析,并被强迫性卷入到由传统价值向现代价值的痛苦转变过程之中。
由此,布迪厄开始关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2)“场域”概念代表作:《经济场域》、《经济人类学的原理》布迪厄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
场域这一概念和分析单位来自他早年的人类学研究,场域中充满着力量和竞争,个体可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资本既是竞争的目的,又是竞争的手段。
场域有自主化的趋势,但场域本身的自主性又受到外来因素的限制。
经济可以被概念化为一个场域,即作为实际的和潜在的关系结构。
(3)“资本”概念社会世界是具有积累性的历史世界资本是积累起来的劳动,这种劳动同时以物质化和身体化的形式积累下来,可以作为社会资源在排他的基础上被行为主体或群体所占有。
资本有以下几种形式: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
(4)区隔代表作:《区隔:品味判断的社会批判》布迪厄通过考察不同阶级之间的生活方式发现,一切文化实践中存在的趣味,实际上与教育水平和社会出身(主要是指父亲的职业)两大因素相关。
文化的区隔充当着将社会阶级的区隔加以合法化的功能,从而掩饰了社会不平等的事实。
文化趣味的区隔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权力关系。
并且由于这样一种文化的区隔导致了消费分层。
(5)经济苦难与社会底层代表作:《世界的苦难》、《世界之重:当代社会的社会疾苦》另外,布迪厄还关注对社会疾苦的研究。
他指出,市场意识形态的扩张和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行其道,这是造成当代世界社会疾苦的根源。
因此布迪厄是反对全球化进程的。
4.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由于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尤其是斯金纳的影响,霍曼斯的交换理论又被称作行为主义交换论,代表作为《社会交换的性质》。
他的交换理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存在两大不足:一、功能理论缺乏解释,功能主义代表了发现和描述的努力,但却不能进行解释;二、功能主义忽视了对社会中人的研究,霍曼斯强调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
他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为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和维持的。
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
(2)基本概念和命题:基本概念包括:行动、互动、情感、刺激、报酬、成本、投资、利润、公正性期待、剥夺、满足;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3)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问题:或曼斯认为,报酬的公平与否是相对的,取决于一个人的客观经验,他提出了两条标准:一、行动者过去的经验;二、行动者认同的比较群体。
5.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布劳交换理论的研究重点不在人际关系,而在于社会结构,因此被叫做结构主义交换论。
一、社会交换发生的条件:他认为: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
交换行为有两个条件:(1)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达到。
(2)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
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同样会出现在社会交换领域,经济交易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即人们得到特定的报酬越多,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具有的价值就越低。
二、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不同点:(1)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
(2)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而社会交换则相反。
(3)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货币是衡量经济交换中一切价值的媒介;而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比如爱、感激、尊敬、社会赞赏等都无法用货币来衡量。
三、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社会交换始于“社会吸引(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个人由于期待内在的或外在的报酬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
”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
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
要使对方愿意与自己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表明与自己交往能从中得到报酬。
如果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交往行为就会随之发生。
如果双方都从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则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相互吸引。
四、区分了两种社会报酬:(1)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社会赞同、爱、尊敬、荣誉、感激等;(2)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邀请、帮助、服从等。
五、社会交换的三种形式:(1)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2)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3)混合性的社会交换六、社会交换中的竞争与分化:交换关系中的各方都尽力展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因此,在社会交换中必然发生竞争。
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稀缺程度等方面是不均等的,竞争的结局必然是:那些拥有丰富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人在群体中会获得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换对象。
相反,那些没有多少资源的其他成员,只能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没有或很少有自由选择其他交换对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