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f09766336c1eb91a375da2.png)
20曹刿论战【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1.理清行文思路。
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第1课时一、导语设计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史学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
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
《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
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ecd84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7.png)
《曹刿论战》教案最新7篇《曹刿论战》教案篇一一、训练目标:1、学会改写的要领2、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一)导入: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
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
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
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
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
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
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
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
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
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
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fc65e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7.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曹刿论战》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曹刿论战》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鲁国名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凭借智慧和谋略,成功地劝说鲁庄公治国安邦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中的智谋策略,以及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战争策略和智谋的理解可能较为浅显,需要通过课文学习和讨论,深入理解曹刿的治国理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曹刿的忠诚和智慧,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曹刿的治国理念和战争策略。
2.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智谋策略,理解曹刿的忠诚和智慧。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自主掌握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战争策略和智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选取历史上的战争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智谋策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战争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战争案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曹刿的画像,简要介绍曹刿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课文掌握情况,对生僻字词进行解释。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古人对话的语气和神态,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如曹刿为什么能够说服鲁庄公、曹刿的战争策略有何特点等。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0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be3ce1866fb84ae55c8dc7.png)
下册第六单元浩然正气20曹刿论战1.认识作者和《左传》。
2.累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导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觉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众望所归、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需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守战术就是遇到春秋期间“长勺之战”的启迪。
今日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 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同来目睹这场以少胜多的有名战斗。
二、教课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认识作品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道德崇高,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企业马迁称其为“ 鲁君子” 。
左丘明身世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同“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占有鲁国以及其余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因此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尽、谈论精粹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始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期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录了公元前722 年此后的二百多年间的很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 春秋三传” 。
目标导学二:掌握文中常有文言现象【词类活用】①神弗福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②公将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敲鼓).【一词多义】①故:公问其故(原由,缘由 )故逐之(因此)..②以:何以战 (凭、靠 )必以信(依据)必以分人(把)...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 (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 (构造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古今异义】①又何间焉 (古义:参加;今义:分开,不连结).②肉食者鄙 (古义:眼光短浅;今义:庸俗,低下;小看,看不起).③牺牲玉帛 (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伤害某些利益)④必以情.(古义:诚意;今义:感情)⑤再而衰 (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目标导学三:疏导文义,整体感知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明确:两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2696f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9b.png)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有散文四篇和诗词曲五首。
其中散文包括两篇先秦散文、一篇西汉散文和一篇三国时期的散文,前三篇都是史传散文,第四篇是表文。
五首诗词曲都是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名篇。
本单元课文既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又可以让学生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曹刿论战》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战前的一番评论,以及战时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击退强大齐军的史实。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
《陈涉世家》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面部分,主要叙述了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迅猛发展的形势。
《出师表》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之前给后主刘禅的表文,这篇表文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
《诗词曲五首》或写征战残酷,或写王朝兴衰,或抒爱国热情,或怀古伤今,读来动人心弦。
学习本单元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须强调一些方法:一是引导学生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义,疏通句意、文意;二是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诗文的意境;三是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妙处。
本单元写作“有创意地表达”意在锻炼学生创意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创新意识。
名著导读意在指导学生重点阅读外国小说《简·爱》,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
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20.曹刿论战 2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梳理文章的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讽谏艺术,体会强烈的家国情怀。
3.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技巧。
21.邹忌讽齐王纳谏222.陈涉世家 223.出师表 224.诗词曲五首 2写作有创意地表达 2 4.了解相关的文言文背景知识和文言文常识,提升文言文素养。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
![2024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021b0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c6.png)
第一段总述了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以及曹刿对战争取胜条 件的看法;第二段叙述了长勺之战的经过;第三段通过曹刿与 鲁庄公的对话,阐明了曹刿对战局的分析和取胜的原因。
9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关键语句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是曹刿对当权者的评价,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热情。他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因此他自荐请求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和决策。
分析文章中的重点语句和段落,引导学生理解曹 02 刿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
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 03 更好地掌握文章内容。
2024/1/28
17
巩固练习:通过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01 让学生阅读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文 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02 提供一些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 讨论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 表达能力。
语句赏析
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前准备阶段,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中,他提出 了“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在战时指挥方面,他善于把握战机,果断采取“敌疲 我打”的方针,成功地击败了敌人。这些描写都展现了曹刿的智勇双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
2024/1/28
10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2024/1/28
1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 生对《曹刿论战》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进行深入 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创设历史情境
通过讲述相关历史背景、展示历 史文物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概述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82992114791711cc7917c2.png)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左传》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曹刿论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
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二、研读第一小节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3.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曹刿是何身份呢?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件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
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
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
4.�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5.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fbec099524de518964b7de5.png)
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目标】1.掌握“间、鄙、牺牲、信、狱、靡”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情境导入】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如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数十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等。
长勺之战也是以弱胜强的战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谈论长勺之战的课文《曹刿论战》。
【新课解读】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是按照什么线索展开记叙的?明确:本文有两条线索,如下:(1)事件发展的线索:问战——迎战——胜战——评战(2)曹刿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战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明确:分三部分:①战前准备;②战斗经过;③战后总结。
3.就全篇而言,为什么详写第一部分?讨论明确:详写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也是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
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在说明取胜的道理,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
4.文章表现人物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文章通过对比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的政治热忱,爱国之心。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庄公的政治平庸,军事无知。
这样对比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5.本文题目为“曹刿论战”,从内容看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明确: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1段记叙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请同学们阅读这篇文章,说说曹刿认为鲁国依靠什么才能打赢此战。
明确:2.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cc89b1bcd126fff7050bd3.png)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曹刿论战》,这篇文章被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先秦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它们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
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词,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诵读文章,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及特殊的文言句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并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虚词“之”“以”的用法;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二)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四、教学法(一)教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主导为辅,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时间。
过程中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二)学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学生已掌握的文言文的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主动探究课文内容;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回顾史事,导入新课【设问】同学们,在我国的军事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大家知道的有哪些?【设计意图】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7fba45aa00b52acec7ca37.png)
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黄淼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2、理解课文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
3、分析并理解人物形象。
4、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重难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
2、分析并理解人物形象。
3、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理解加点字的意思2、理解一词多义3、翻译句子4、齐读课文二、“战”1、读题目2遍。
曹刿论战,“战”,你从文章中获取了有关于这场战争的哪些信息?——时间:地点:长勺之战交战双方:结果:2、长勺之战发生的背景是?(原因是?)交战双方势力如何?补充介绍:背景: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
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
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时而大败,仅以身免。
齐国随后计划再进攻鲁国。
鲁国当时的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评价:“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3、文章记录了春秋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这一历史事件。
这是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
文章选自——《左传》——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
三、曹刿这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曹刿1、曹刿是谁?他的身份?——布衣、平民追问: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不是肉食者同乡人认为:军国大事(两国交战)是士大夫阶层关心的事,作为平民百姓、一介草民,自可不必多言国之大事,也不须参与其间。
2、曹刿如何回答:读——“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从中,你能谈一谈曹刿的人物形象吗?——超过了普通平民的眼界,认为士大夫是目光短浅、不能远谋的人,这样,曹刿就把自己定位为与社稷存亡密切相关的人。
即使是平民布衣之人,也有理由为国出力献策,于是,尽管有同乡人劝阻,曹刿还是依然关心国事,关心这场战争,觐见鲁庄公。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10baf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b.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曹刿论战》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课文线索。
3.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梳理课文线索。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教学难点】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活学活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在长勺发生了一场战役,后世这样评价: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毛泽东这是历史上可以与井陉、淝水等大战相并列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体现战略防御思想的著名战例。
——黄金贵(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战略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师:为什么这次战役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咱们共同研学《曹刿论战》。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由评价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出课题。
二、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作者简介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儒家思想)、散文家、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语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翔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8747c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e.png)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名人曹刿及其论战中发生的背景、过程和情节,理解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和言谈举止,领悟其中的道理。
2.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培养学生“顾全大局,注重策略”的思想和“容忍不同,与人为善”的做人处世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文本中古代人物的性格和言谈举止,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2.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情节和道理。
教学难点:1.领会文本深层意义,揣摩论战者的思想。
2.识别出名言警句,并掌握其内涵。
教学方法:1.知识点引导法2.情境演示法3.小组讨论法教学过程:Step1. 预习导引1.要求学生回答一个问题,简述300字左右,主治孙膑或曹刿论战的背景和过程。
2.让学生阅读一遍课文,并标出人物间的矛盾及其深层次含义。
Step2. 情境演示1.先放上一幅图片:曹刿和孙膑在衙门前论战的情景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感受出曹刿和孙膑之间的气氛。
2.老师以曹刿的口吻朗读第一遍经典的论战段落,让学生体会出其中的思想和内涵。
3.以孙膑的口吻朗读第二遍经典的论战段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思想和内涵。
4.请学生小组配合表演,模拟出曹刿和孙膑的论战场景。
Step3. 内涵解读1.请学生集体研读曹刿论战的全文,并注意纠正语言中的错误。
2.请学生集体回答,为什么孙膑认为那个将领需要"蒙头转向"呢?这个比喻有什么意义?3.请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曹刿能看到“大局”,又能顾及“局部”,这是他的什么优点?4.请学生在课堂上自行寻找名言警句,并阐述内涵。
Step4. 总结研讨1.老师对第一个问题进行点评,给予学生鼓励或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2.请学生进行总结,说说曹刿和孙膑论战的经典段落,及想当年,许多历史事件的发展都与这两个人有关。
3.老师收集学生的回答,让他们一起归纳、串联,以便形成完整的故事。
Step5. 思考反思1.请学生在思考中回答:曹刿和孙膑哪一个最有说服力?是他们的逻辑性和知识水平,还是他们对人性和世界的理解?2.请学生回答:曹刿对孙膑的感觉?孙膑对曹刿的感觉?这是否反应了古代知识分子之间的基本关系?Step6. 综合应用1.请学生写一个10条记录的信,谈谈自己的策略和如何顾全大局。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8e7824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b.png)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曹刿论战》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曹刿论战》,主要包括:
1. 了解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
2. 学习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探讨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
4. 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本课的背景知识;
2. 深入理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
4. 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掌握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
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然后讲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最后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2. 讨论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3. 实践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践曹刿论战中的技巧,分析曹刿论战中的人物性格,总结曹刿论战的启示。
六、教学过程
1. 教师准备:备好课件,准备好教学设备。
2. 教师介绍:介绍曹刿论战的背景知识,然后讲解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曹刿论战中的技巧,。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cb4505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c1.png)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炼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曹刿和鲁庄公的不同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2.教学难点:(1)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精当的叙述特点。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史书体裁以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和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和文言句式的特点;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同学们,中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你们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战例吗?(出示课件1)学生1: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
学生2: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
学生3: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
教师补充:巨鹿之战、长勺之战……教师:(出示课件2)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更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齐鲁长勺之战吧。
教师板书课题:20 曹刿论战(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一)文本知识1.文本知识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著名典籍之一——《左转》吗?预设:《左传》(出示课件5)《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
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ee2054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f.png)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20 曹刿论战》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曹刿与齐恒公的论战,展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本课主要内容是曹刿与齐恒公就齐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辩论,最后曹刿得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
课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评价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针对本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关键词语的意思,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4.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的掌握。
2.难点:对曹刿政治智慧和远见的分析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3.朗读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用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式结构。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评价曹刿的政治智慧和远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讨论观点,让学生上台进行分享,大家共同讨论,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案【精】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案【精】](https://img.taocdn.com/s3/m/da015b5126fff705cc170aa6.png)
20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理解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预习展示1.走近作者。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相关背景。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刿.(guì) 鄙.(bǐ) 玉帛.(bó) 辙.(zhé)又何间.焉(jiàn) 弗.敢专也(fú)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公与之乘.(chéng)4.词语的特殊含义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词语:(1)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一词多义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以:何以.战(凭借)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将鼓之.(助词,无实义)(3)古今异义词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事业而献身或放弃一方牺牲..的利益)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重点句子翻译:(1)十年春,齐师伐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曹刿论战
1.了解作者和《左传》。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曹刿的军事智慧与仁人之心。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作者简介: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作品简介:《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
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中常见文言现象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必以.信(按照)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义,整体感知
1.本文有几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明确:两条。
(1)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2)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哪些事,请做简要概括。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先讨论了“何以战”,再记叙了胜战过程,最后评战。
目标导学四:详细解读,体会“论战”智慧
1.阅读第一段,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曹刿的身份是怎样的?为什么他要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份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但他“位卑未敢忘国忧”。
一句“肉食者鄙”,表明他已经观察到了君主身边未有长策的弊端;而“未能远谋”不仅是对自己深谋远虑的充分肯定,而“远谋”二字,也正是整个论战的核心。
3.“何以战”是个宾语前置的句子,这句话引出了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明确: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鲁庄公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5.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6.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7.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
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明确: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
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
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
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目标导学五:把握人物形象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
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
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三、板书设计
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顾及学生在译读先秦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