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的分层与共青团工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年群体的分层与共青团工作

竭诚服务青年,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年年龄更替的结构性规律和不同身份、职业、行业的青年角色差异,使青年群体的分层显著。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青年由于年龄不同,工作环境、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的差异,会有可能导致青年个体的很多行为发生变化。共青团的青年工作,如不能充分考虑到青年群体的这种群体特征,我们的许多为青年服务的活动和项目,就会由于缺乏针对性而很难赢得广大青年的信任和参与的热情,有效联系、有效服务、有效凝聚青年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探寻和研究青年群体的差异特征,以便使团的工作更能体现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目的。

一、研究背景及基本情况

进入社会转型期,我国青年群体的分化速度明显加快,青年群体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共青团组织的一些曾经行之有效的传统工作方式逐渐失去了积极效用。对青年群体进行的社会分层研究是新时期青年工作面临的必然要求,对于实现“两个全体”有重要意义。

如何对青年进行分层?社会学中对于社会分层存在两个代表性的传统理论:一是马克思的系统阶级理论,强调社会分工、生产资料的占有以及财产所有制对社会阶层划分的决定性意义;二是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即对社会成员按经济标准(财富)、政治标准(权力)和社会标准(声望)进行阶层划分。在这两个传统理论的基础上,不少当代的社会学家们,不再固守于某一特定标准,而是根据研究目的同时采用社会分层的多元标准和综合指标。对社会阶层的研究基于研究的学科和对象的不同,内涵界定上有差异,研究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从青年工作需要视角,对青年分层模式目前大致有两种:一是按年龄,二是按类别。两种划分方式都有其自己的应用特点,对我们认识不同层次青年的需求进行分类引导都有积极意义。

不同年龄青年分层的差异应该是明显的。但即使是同一年龄段的不同类别青年群体,也会因职业背景、社会阅历及思想意识方面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根据这个思路,我们把调查数据按年龄分为15~18岁、19~25岁、26~30岁、31~35岁四个阶段,按月收入状况分为1000元以下、1000~1999元、2000~3999元、4000元以上四个层次,大学生、企业青年、进城务工青年、农村青年四类青年群体进行分析。以四个年龄段作为基本参数,按调查问卷中各变量的观测值排序,提取频率最高的前四位观测值,按年龄分段、收入分层和青年分类进行趋势性考查。

根据四川省各市州的经济排位、人口分布及地理位置,本课题选取四川省内的11个市州(成都、攀枝花、绵阳、德阳、广元、宜宾、雅安、资阳、凉山州、阿坝州)的各阶层青年作为调查对象,年龄范围为15~35岁的青年。本次调查时间为2009年初,共下发调查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95份,有效问卷占91.8%。由于青年的年龄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在界定青年群体范围和对青年群体进行分层研究时会存在定义上的困难;由于青年群体这一概念的涉及面广,牵涉的人数众多,职业流动转换快,以身份职业为特征的分类相对复杂,使得样本的选择和统计会受到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的影响,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限制性因素。

二、不同年龄层和类别青年的调查数据分析

1.不同层次类别青年的生活态度

生活态度是由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借助人的行为表现出来的需求愿望、心理倾向、价值观念的具体看法。对青年生活态度的考察从物质享受、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社会做贡献三个部分来展开。

(1)如果有余钱,你将怎样使用。青年人在满足温饱的自然需要后,在追求发展、活得精彩潇洒的同时,从整体上仍然秉承中华民族忠义节孝、亲情人情、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传统伦理道德,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总体特征。反映在“如果有余钱,你将怎样使用”这个变量中,各年龄段的平均观测值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孝敬父母”25.01%、“投资”18.34%、“旅游”16.56%、“学习深造”15.56%。

表示将余钱用于孝敬父母的青年群体,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明显,同时这种趋势并没有因个人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反而有下滑的趋势。在分类群体青年中,大学生表示余钱将孝敬父母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人群。

表示将余钱用于投资的青年群体,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收入分层看,呈驼峰形,峰值在2000~3999元这个收入群体。随年龄增长,个人积蓄的增加,青年的投资意愿增加,特别是在2000~3999元这一收入段的青年群体有较强的投资创业冲动,对这个层面的青年应该进行积极的投资创业引导。按类别人群看,大学生的投资意愿最低。可能一方面是受制于学生基本是无收入人群,余钱很少,难以用于投资;另一方面也证明大学生对这方面的兴趣不浓,加强投资及创业的培训和教育很重要。

表示将余钱用于旅游的人群,除15~18岁群体外,其他年龄段都有这种打算,但26~30岁青年群体态度相对要弱一些,这与他们更多地愿意把余钱投入到投资创业方面的愿望是一致的。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从收入状况分层的情况看,旅游的意愿与收入呈明显的反向趋势。从分类的情况看,大学生是旅游积极性最高的人群。就青年群体而言,并非如我们想象的收入越高旅游的意愿越强烈,这可能与平时工作的强度有关。收入高的都是忙人,收入越高工作越忙,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似乎挣钱比旅游更重要。

表示将余钱用于学习深造,排在第四位。26-30岁年龄段对此感到很迫切,与他们对旅游兴趣相对不高相对应。其他的几个年龄段无明显的变化。从收入分层中可以发现,月收入4000元以上者对学习深造非常渴求。在分类人群中,企业青年对学习深造意愿最高,26~30岁青年群体中月收入在4000元的比例最高。

(2)个人价值判断标准。在对个人价值大小的判断标准上,各年龄段的平均观测值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对社会贡献的大小”44.66%、“生活是否舒适”13.68%、“金钱的多少”8.41%、“权力的大小”4.62%。

四个年龄段都几乎一致首选判断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是看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但是如按收入分层来看,月收入4000元以上的青年人群对此的认同度降低,青年中的高收入人群对社会贡献的公益心有减弱的倾向。从分类的情况看,认同这一标准最高的人群是大学生,最低的人群是进城务工青年,二者之间相差近14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我们认为,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分类,没有影响不同青年群体对个人价值判断标准的基本判断,生活的相对艰苦使农村进城务工青年的价值判断的社会属性有所减弱,但仍占有较高的选择百分比。从总体上看,青年群体的个人价值判断标准是正向积极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和潜在的献身精神。4000元以上的较高收入青年人群,这种回馈社会的感恩思想并没有得到强化反而遭到削弱,联系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