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箫:猎户
吴伯箫未获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
吴伯箫未获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子 张一㊁小引说到吴伯箫散文,读者最熟悉的可能还是‘北极星“中被选入中学课本的几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歌声“‘猎户“,对他三十年代有些京派风貌的‘羽书“就有些隔膜了㊂这种由于时代变迁和阅读风尚导致的对文学家的 误读”现象,令人每一想到,便既觉诡异,又颇无奈㊂拿吴伯箫来说,不识其‘羽书“已是一重的遮蔽,不知其被 九一八”炮火湮灭的第一部散文集‘街头夜“,岂不也是另一重遮蔽吗?‘街头夜“,从1926年的第一篇‘清晨 夜晚“,到1931年毕业,五年大约写了四五十篇,足够一部文集的规模了㊂看内容㊁看技术,皆有不少可圈可点处㊂除了十几个单篇散文,‘街头夜“还有四个 系列”㊂ 塾中杂记”写他十八岁那年在曲阜孔家任 师爷”的生活,为彼时的圣人家族留下些许不乏生动的影像;一个 残篇”系列,是求学时代日常生活的片段素描;第三个系列 街头夜”八篇,多写记忆或现实中发生在夜晚的故事,不尽是写实,更倾向于抒发某种情愫; 鸥”系列只有两篇,仿佛都是要离开古都时那种既惆怅又豪迈的心怀,吴伯箫散文的豪放风格于此初步显露㊂细读‘街头夜“,感受吴伯箫的青涩年华㊂二㊁日记中抄出的 处女作”与青春期心路‘清晨 夜晚“是吴伯箫第一篇正式发表的作品,原刊1926年4月14日‘京报副刊“,实则为其当年4月8日日记,记 三一八”惨案后心理阴影,或称惨案后遗症㊂吴在1978年3月18日撰写的一份自传中回忆: 练习写作,是从一九二五年秋冬在北京师大开始的㊂那时坚持写日记,看到自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资助(18Y J A751038)㊂[作者简介]子张(1961-),男,原名张欣,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杭州310023)㊂习室同桌杨鸿烈每天为商务印书馆写小册子引起动机,请他看一篇题为‘白天与黑夜“的日记,问他: 这样的东西也能发表么?’他说: 能㊂’语气很肯定㊂便立刻抄一遍,寄给了‘京报㊃副刊“㊂几天后竟然见报了,月底并寄来了稿费(大概是千字一元)㊂”①随着昼夜变换明暗两种心情的交替,伴随着朝晨的鸟语花香, 世界上有什么悲愁苦闷?有什么杀伤死亡?且看那天真烂漫,跳舞唱歌的小学生;且听那燕雀莺鹦飞翔齐奏的自然音乐 哈哈!我要披发袒胸而歌了!我要为这生气勃勃乐园般的清晨披发袒胸而歌了!”及至夜来,则又是一番无法自制的紧张感: 人生到处是荆棘猛兽,到处有汹涌的波涛,唉!活着有什么趣味,死去或者安乐点吧!? 我要拔剑自刎了!我要为这毫无生趣到处可怕的恶夜自刎了!”明显的稚嫩甚至娇气㊂同为节录于日记的还有‘病“,文末标明 节录一天的日记㊂一师院”,刊载于1929年2月3日‘新中华报㊃副刊“㊂写个人风寒感冒后情绪的起落变化,学校日常生活之侧面,既云日记,可见作者对个人心理㊁情绪之敏感,而文字之华丽㊁富于辞藻,又见出作者修辞讲究,篇末记梦中 兰花”一段流露作文结构 转折”之意㊂‘涂鸦“,文末未标明写作日期与发表处㊂此篇似为学校题材的小说,一个名 曦”的大学生与同住朋友因相处不恰引发激烈的情绪反应,始则痛不欲生,翌日复转 逸然爽然”,前后判若两人㊂青春期心理情绪之敏感易动,主人公有类郭沫若㊁郁达夫小说人物㊂‘影“,文末标明写于 1929年3月,熊熊的灯火之滨”,连载于1929年3月9日㊁10日‘新中华报㊃副刊“㊂ 影”者,心中倩影也,学生时代单恋心曲之描摹,文字绮丽,中外古今诗文名句的穿插征引过多,略嫌堆砌浮漂㊂这或者也构成吴伯箫早期散文的不足:浮想多,深想少㊂三㊁ 平民学校”旧影‘寄给一个小死者“,1927年1月14日写于师大,原刊于2月26日‘世界日报“副刊㊂读懂这篇纪实散文,须参考吴伯箫老年时期一篇教育回忆录‘办平民学校“㊂此文透露吴伯箫于北京师大读书时的头两年,曾被朋友推荐参与当时平民学校的志愿者工作,当过两年的班主任㊂这当然是吴伯箫五年丰富多彩大学生活的一个侧面㊂照吴伯箫的说法, 平民学校”以 附设”的形式,成为老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之外的另一部分㊂不过它不是师大的官办机构,却是师大的学生自由结合创办的,靠学生自己想办法学着办学,教那些从北京琉璃厂一带招来的贫寒家庭的儿童㊂校部地址在当时和平门外老师大进大门往北的地方,极少的固定教室之外,多借用师大和附小的教室用,设备少,条件简陋,全靠师大㊁附小和平校之间大家的默契㊂吴伯箫回忆这段担任 义务职务”期间与这些平民孩子所看到的 学府风景”: 看到鲁迅给大学本科讲‘中国小说史略“,梁启超坐汽车来上课,讲‘中国文化史“;看到 三一八’惨案后在风雨操场追悼杨德群烈士;看到铁栅栏门外老师们跟警察扔石块对打,黎明跟黑暗搏斗㊂又跟受正规教育的附小学生无形中比团结㊁比活跃㊁比学习的自觉㊂耳濡目染,文化熏陶,使他们一月一月一年一年地①吴伯箫:‘吴伯箫 答<调查提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1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年,第228页㊂发育成长㊂”①除了从这里走向人生之路的成功者,吴伯箫提到一个最令他伤心的一个顾姓女生的经历,因受家庭贫困之累,高校刚毕业就被送进了妓院㊂ 几乎是全校教师联合抢救,及时把她从火坑里拉了出来㊂”②‘寄给一个小死者“中因病而殁的八九岁女孩 君秋”,或许应当算是这段平民学校生活中另一个伤心故事的主人公㊂从记述看,君秋显然也是平民的女儿,而因为 天资聪明㊁举止活泼㊁功课好㊁读书用心”为老师们喜爱㊂散文以书信体写给死去的平民小学生 君秋”,记述了作者和几个青年老师到 君秋”家里慰问一事,对这位聪明㊁活泼㊁用功的小学生 短命早逝”的惋惜与悲悼,这大概是吴伯箫最早经历的死亡事件之一,也或许是最早的一篇悼文㊂与‘寄给一个小死者“内容相近的还有‘痴恋“‘舅母家去“,同为写小学生题材的散文㊂‘痴恋“,1927年6月10日写于师大,原刊于1927年6月17日‘世界日报㊃文学副刊“,收入‘吴伯箫文集“上卷㊂此文背景与‘寄给一个小死者“或同为平民学校事,但写法更似小说,记叙两个十四五岁女孩星华和碧琴朦胧而热烈的同性之爱,题材稀见,更可贵的是借文中 徐先生”之口对这同性之爱表达了热情的赞颂: 啊!这是性之神的错误,爱之神的安慰呀!”言辞之间,颇有冰心早期作品的风味,有些语气也很像: 啊!神圣的爱罢!雪纯冰洁的爱呀!密斯忒王!这是不是可咏歌可欣颂的事!” 想天上嫦娥,人间爱神,亦必拍掌赞叹了!”自然,语气的深处,更是美与爱的相通,由此窥知吴伯箫早期与新文学 爱与美”风尚的关联㊂‘舅母家去“,原刊1927年9月2日㊁16日的‘世界日报㊃副刊 挣扎”“㊂此篇仍写 穷”,写小学女生霓珠姊妹因家里穷困被父母临时送到舅母家去度饥荒之事,背景或与平民学校有关㊂吴伯箫在老年‘办平民学校“里提到最伤心的是一位聪明好学的班长女生因家贫被父母送到妓院,此篇中霓珠也是班长,说不定依据的人物原型就是那位顾姓女生㊂四、孔府生活侧影塾中杂记”一组七篇,1927年中秋写两篇,原刊1927年9月19日㊁27日‘世界日报㊃副刊“,第三篇‘爱的余润“写作㊁发表时间不详,‘吴伯箫文集“只标注原刊‘新中华报㊃副刊“第94号㊂1929年上半年写后四篇,分别刊载于当年1月7日㊁1月13日㊁2月17-18日‘新中华报副刊“和5月27㊁29日‘华北日报㊃副刊“㊂通篇忆写18岁在曲阜孔家教家馆之生活㊂首篇‘艳谈“记书房里听几个女孩议论哥哥㊁嫂子的 好”等种种关于男女的话题,故为 艳谈”,纯洁而略显神秘,亦富情趣,少年性心理之描写,尤其在孔府㊁书房背景下,别有滋味㊂第二篇‘初试“忆写被几个女孩约去 后花园”打网球的故事,可爱的五月的温和的天气,烂漫的青春的热情的气息, 轻柔的柳丝,着一串串嫩黄的小叶,随风飘摇,显得旖旎洒脱;久滞欲止的①②吴伯箫:‘办平民学校“,‘吴伯箫文集“(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639页㊂吴伯箫:‘办平民学校“,‘吴伯箫文集“(下),第640页㊂血管,要为之起活泼泼自由之流液了㊂” 呵!这风光要不惹人才怪呢!”第三篇‘爱的余润“承首篇‘艳谈“,忆写同为少年所 偷窥”到的女孩口里 哥哥嫂子”的 好”,虽云 肉麻当有趣”,毕竟是青春热血的和鸣,纵然夹杂着同龄人一丝 不自禁的嫉忌”,亦美丽无比,因为是人㊁是性㊁是自然母的律令㊂第四篇‘雨中的黄昏“忆写端阳节后曲阜多雨时候塾中的遐想与夜谈㊂遐想,涉及作者儿童时期独居 家里西院”的恐惧和少年时期南下金陵投考的经历;夜谈,则是雨夜和孔家男女小学生相处㊁讲安徒生童话的温馨记忆㊂第五篇‘那一天“㊂哪一天?是A府大小姐 下订”的那天,收到 知单”,赶去听戏看热闹㊂关于孔家十二府,有相关介绍: 67代衍圣公孔毓圻以下支系渐多,纷纷在衍圣公府以外各自立府建宅㊂ 大府,在孔庙观德门外,是68代衍圣公孔传铎次子孔继溥的府第㊂二府,在五马祠街西首路北,系孔传铎二弟孔传轱的府第㊂三府,在龙虎街东首路北,系孔传铎六子孔继澍的府第㊂四府,在五马祠街中段路北,是孔传铎叔父孔毓埏之子孔传钜的府第㊂五府,在东门大街中段路北,是孔传铎五弟孔传钲的府第㊂七府,在城东南张曲村,是孔传铎七弟孔传镛的府弟㊂八府,在考棚街东首路北,是孔传铎三子孔继洞的府第㊂十府,在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孔传铎四子孔继汾的府第㊂十二府,在东门大街西首路北,是孔传铎五子孔继涑的府第㊂”①待考:A府,文中另一处称作 大府”,照说不该是孔府,然 大小姐”的 下订”, 小爷”与在A府 教馆”的 世伯”,说的仿佛又是孔府㊂第六篇‘点心的馈送“㊂由每日府里送来点心品尝依次写几位在府里当差的女仆:李妈㊁王妈㊁魏妈等六七人,大家族生活的一个侧影㊂第七篇‘太客气了“㊂从小时候羞于与女性交谈之窘迫,写家馆任教接待女宾参加学校庆典活动事,最后仍回到 害羞,忸怩,不自然,永远的跟着我,或将终此一生㊂”但又似乎有些自得: 两天的匆忙哟!蜜般的客气呀!”少有的写到其曲阜二师母校的篇章㊂五、书信体的尝试‘念 代邮“,文末注 1929年6月中旬的一个静夜”,文集编辑者注 连载于1929年6月27日-29日‘东北日报副刊“”,‘东北日报“或为‘华北日报“之误㊂从本事层面看此文,写的似乎是作者在小学兼职任教的经历,其中提及光华学校㊁暑假前的游艺会㊁寒假㊁毕业诸事端,主线则是与一个叫 珎”的女生数年间的交往㊂一个是大学毕业的小学老师,一个是年龄在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之间的少女,论身份当然是师生,可从性别㊁年龄㊁心理㊁情感诸方面似乎却复杂得多,至少这里面包含着类似兄妹之情和初恋的那种成分,否则绝不会交往既如此投入㊁认真,文笔复如此缠绵悱恻㊂不过要径直判断为爱情却也不妥,因为仿佛还不完全到那份儿,好在文章后半部分有段文字像是专门解释这种情感,或可有助于读者理解: 你不信,那不能再有意味了:在清早的时候,熙熙攘攘来往的人,有的卖兰花,有的卖油条,有的推了小车卖青菜,也有①残石散人的博客:h t t p://b l o g.s i n a.c o m.c n/l i h e f e n g1973㊂的挑了担子卖盆栽,他们都各有各的职业,忙忙碌碌的;我呢?也有我的怀抱,热热腾腾的㊂不过他们的有形,我的无踪,他们为的是金,我找的是爱罢了㊂爱,多高远的一个字!谈何容易!这里的爱是怎样一种的爱呢?父子?师生?情人?普通!都不是㊂”作了斩钉截铁的否定,却又没有直截了当的界定,最后留下的还只是这么一句令人费解的话: 是怎样的情爱,那不得而知,且去问问那徐徐的过风吧!阿门㊂”用的是书信体,是在女孩毕业之后以写信作 倾吐”,作 申说”,热烈㊁绮丽㊁繁复,初步形成吴伯箫式的情感抒发㊂在后来的‘海上鸥“‘记乱离“‘引咎篇“这类书信体散文中,这样的热烈㊁绮丽㊁繁复不断出现,成为作者的一种文体标志㊂‘在一块儿“,文末标注写于 1929年7月”,发表于同年7月27日‘华北日报㊃副刊“㊂一篇优美的儿童散文,夏㊁冬㊁春㊁秋四个场面,写了我与母亲㊁父亲㊁姐姐㊁哥哥 在一块儿”听故事㊁玩耍㊁采摘时其乐融融的幸福,传达出浓烈的亲情之爱㊂如果选入小学语文课本,当很恰切㊂六㊁另一个阿Q和 闰土”‘醉汉“,文末标明 1929年2月3日,于一师院”,无发表记载㊂此篇乃回忆乡人之作,与李广田散文略似,可选㊂所记乡人亦一阿Q也,颇可悯㊂文字亦平实朴质,且时有莱芜土语㊁乡俗之穿插,土语如: 他做事老是烂不滥散的”之 烂不滥散”, 你拿去和猴子比比看,它那里少起你?”之 少起你”(意谓猴子各方面不比某些人差), 你们跟狗的有几个?”之 跟狗的”(比得上狗的,意谓某些人不比狗好)㊂乡俗如 东关集”,旧时莱芜县城核心地带集中在沿汶河北岸一条长街,分别叫东关㊁西关,东关多商铺,西关是县衙所在㊂‘小伙计“,文末未标注写作时间,从发表时间(1929年9月6日㊁7日‘华北日报“)看当写于1929年夏秋之交,师大第四第五年之间㊂与‘醉汉“同属乡土记忆散文,‘醉汉“写一个阿Q式的老者,‘小伙计“写一个类似闰土的乡下少年,有着与少年闰土一样健康结实的身体: 头上还留着长发,梳着像图画上牛郎式的双髻㊂紧接着是一个充满血色的圆脸㊂身上穿的是两件补绽很多的裤褂㊂腰里壮农般的系了一条布带㊂足赤着,踏了一双最利于爬山的老 山岗子’鞋㊂混身不能说不干净,但就外表看,却知道他并不阔绰㊂腰圆四肢也很胖,趁了日光久晒也红也紫的皮色,真是平常说的小牛犊似的身个了㊂”这小伙计,其实是被奶奶收留在家里做点杂活的贫苦农妇的儿子㊂来自 东山”山区,趁农忙时节出来 拾些割剩的麦子,同时附带了讨饭”,这也是旧时鲁中山区贫困人家的一种生活方式, 总之是这样,夏天里天暖好混,出来跑跑,省着家里底过冬就是㊂”如此一来, 我与我的小伙计不到半天便成了要好的朋友”㊂除了一块玩耍的数不清的乐趣,两人还有彼此取长补短的 功课”: 我教他念学”识字,他影响了我对农事家务的热情㊂ 因为我底小伙计底熏陶的缘故,我竟能帮着收割,扫除,喂喂牛羊了㊂”可惜快乐的日子总是很短,人生又总是有太多的意外和缺憾,小伙计到夏末终于离开了,第二年再来时虽说还带了一只鹌鹑,可他的母亲已去世, 我”也到外地求学去了‘小伙计“的前半篇是从学校的 麦假”写起的,也是吴伯箫少有的回忆少年读书生活的篇章,其中写到放假时学生家长到学校接孩子们回家的一段颇富乡村学校情趣的描述: 站在对了操场的月台上看去,沿南墙的一行柳树上栓满了驴,马,骡各种牲口:一人推的小车,两人使的 大把’,也都一排排地摆在那里㊂平日蹴足操演的 闲人免进’之地,现在几乎变作牛马市,停车场了㊂”是不是让人想到今日学校放假前停满各种汽车的画面?还有这时候的先生们似乎也与平时不同了: 平日很严酷,板着法官似的面孔轻易不笑的先生们,说也怪,现在也都和颜悦色地向学生底家长们点点头,招呼招呼了;见了学生时,也非常蔼然可亲地问着几时走,收拾好了东西没有这类的话了㊂”麦假㊁五皇六月㊁板板正正㊁柿黄色的红茶㊁拾庄稼㊁扣螃蟹㊁念学㊁禁青与开青,这类鲁中地区的乡土词汇,开始在吴伯箫散文里时有出现㊂七、海途中的遐想与见闻吴伯箫在北师大读书的时代,津浦铁路早已建成通车,寒暑假往返京鲁最是方便㊂不过‘街头夜“中‘海上的七夕“‘通舱里的一幕“所写却是海途中的见闻,由文中人物自天津回济南的叙述,似乎可以猜测吴伯箫偶尔也会从天津走海路回山东㊂‘海上的七夕“所写 两年前”的往事,其实是孤旅寂寥中的一次 艳遇”,以及由这艳遇生发出的些许人生感慨,意绪上或与‘影“‘念 代邮“‘微醉“近似,皆可视为吴伯箫青春期心路中的爱情符码, 七夕”,恰与所见所思映衬㊂唉,船上便只是船上了㊂前进几步是船首,后退几步又是船尾㊂两旁呢:栏杆,栏杆,跑跑跳跳也须有分寸㊂多狭窄的世界哟!”这些地方,颇看得出作者的描述㊁文笔是用心又出彩的,修辞的功夫显露出来了㊂孤零零的㊁腻味的㊁狭窄的旅途上,突然: 天,忽然地降临了,她,那十六七岁的女郎!” 他们跨下了舢板,扶上了软梯,踱过了我底面前,进到了船尾的房间㊂啊!爱神底羽剑是这样易发,青年底赤心是这样易感么?怎的第一眼便会那样深深地深深地沉进了爱之迷渊?”接下来,接下来就是一场 很多的人去吻一个婴儿,是为了那奶嬷的缘故”的游戏了及至游戏告一段落,作者也似乎由 经验中的第一次”海途生发出的关于人生的 遐想”而慢慢释然了: 偷回首,圆窗透处,已没有了方才的笑靥,只隐隐约约地听得有格格的笑声㊂”真有点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飘逸之感㊂若说‘海上的七夕“是青春的心曲,同时写的‘通舱里的一幕“就完全是另一番情景了,那是同一趟海途中眼见的人间真实的悲剧,提醒自己在梦想之外还有另一个混乱㊁贫瘠㊁残酷㊁同情㊁温暖交织在一起的现实世界㊂作者在开头就宣示了一点不太同于以往的心迹: 但是,唉!我那金碧的诗囊,倘若我曾经有过的话, 已被厚厚的尘埃所蔽,绚烂的彩光,也已雾蒙烟笼了;里边既寻不出绮词的语,也很少得莺莺燕燕的情趣㊂因此,不得已,我还是来告诉您一件并不赏心的快意,而却像秋雨连绵时阴霾着天的那样令人腻烦的事吧㊂”简单说,这令人腻烦的事不过是在长江丸通舱里听一个山东莱州府的庄稼人讲述他儿子当兵㊁打仗㊁挂彩㊁死去,而他千里迢迢赶去天津竟没能看到儿子的伤心事㊂事情简单,但对于失去儿子的父亲㊁家庭就是天大的事,如何叙述这样一个凄凉的故事?吴伯箫纪实的文笔在此篇中已是十分老到,叙述㊁对话㊁独白㊁穿插,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既清晰,人物的口头语言还富有个性,这可真不容易㊂我今天真算倒霉到顶了㊂一个大闺女春天跑了,到现在没有下落㊂说起来不怕笑话,因为俺两口子跟前就这一个女孩子,婆家总是挑挑拣拣的,一直到去年没给她就亲事;其实说还不是为的她好?今年春天,又有一家来提媒的,她娘嫌那头是个填房,所以就没就㊂谁想她却想岔了道,带着自己的私房跑了㊂唉! 从来女大不当留’,提起来我真有些没法见人呢㊂”这是这位父亲诉说家里另一件伤心事,旧时乡村风俗和口语语汇的确可以看到吴伯箫文风的另一番面目亦在成熟呈现㊂到抗战后,吴伯箫在晋东南前线作战地采访时,这另一面纪实的记述就发挥到极致了㊂八㊁‘街头夜“系列此系列共八篇,先后发表于‘华北日报“1930年后两个月和1931年头两个月,前后四个月,平均每月发表两篇,是吴伯箫师大生活最后一段时期的作品了㊂吴伯箫老年回忆: ‘街头夜“是北京市民生活的写实㊂那时在西城察院胡同熊观民(当过山东教育厅厅长)家给他两个儿子补习英文㊁数学㊂单日晚一次,一次两小时㊂往往晚饭后从和平门外出发,徒步或坐洋车,趁华灯初上,一路看行人车辆来往,商店在招呼顾客,摊贩在竞相叫卖,嘈杂的喧闹,缭乱的彩色,匆忙的,悠闲的,欢乐或阴郁的人群,在脑海里留下变换繁乱的印象㊂ 写点什么?’一路走,一路酝酿㊂”及至辅导结束,东家雇好洋车,打道回府, 午夜作清晨,众人酣睡我独醒,是学李贺探紫囊整理沿途收获的时候㊂虽然达不到 倚马可待’,而两三千字的短文是可以一气呵成的㊂写更夫,写老豆腐摊,也写警察㊂顺利的话,起草,誊清,当夜付邮㊂”①此处留意两个信息,一是这些题材得自往返做家教的北平夜生活,二是作者的勤快㊂不过或许八十年代初说话还不太方便,作者提到投稿时仅限于‘京报“‘晨报“,没说‘华北日报“,可这组‘街头夜“的确全部发表于‘华北日报“㊂第一篇‘街头夜“相当于一个序言,是以美文的笔致给自己找出一些写点什么的理由,譬如在白天与夜晚之间何以选择夜,选了夜再接着历数春夏秋冬各不相同的夜色,而后还有空间上的区分:海上的㊁山头的㊁农家的㊁工人的㊁枕边的㊁旅途的 最后就归总到这街头的夜,作者照样要形容一下: 街头夜浑圆中含着零星,完整中蕴着破碎:非全静,有喧阗的游离气息;又说不上是动,大半是死般消沉㊂它是繁杂的,各色相的,参差不齐的㊂”故而 我将尝试了,我将于街头归来的夜中,短简残篇地白描它街头的夜与夫夜中的街头㊂”以下诸篇,亦有分晓㊂其一,最后一篇‘这座城“明写老北平的夜,暗寓作者要离开这座城的心绪,也就是跟居住了快六年的北平老城的话别㊂何以见得?顺着文章读下去便知㊂开头一句算是破题,接下来就已被一种特别的情怀所支配,不见具体人事,只有一味的翻江倒海似的抒怀!到中①吴伯箫:‘无花果“,‘吴伯箫文集“(下),第492页㊂间,干脆率性把话题转到了 人生”上去,这譬如喝高了酒,话既多起来,复又没了边沿,其实在吴伯箫,不过是由这 人生”再转到自己跟这座老城的交情,引出一番难平的意绪来罢了㊂果然,最后作者终于说了: 来到这里,住几年,说不定那会又须走去;想到就是很愁闷的事了! 抬手举足就够怅惘的,那禁得起是久相识,那禁得起要有的是牵牵连连地别呢?”去哪儿呢? 要走向红火火太阳底去了㊂”实则,此文写作时,作者已经联系好了去山东青岛实习的地方,正准备走呢!其二,中间六篇虽然也都不离题,却须分出眼下北平的街头夜与回忆中的街头夜㊂眼下的北平的街头夜只是‘巡夜的警察“‘摊贩与叫卖“‘霜“,‘俺的更夫“‘欲曙天“‘茅店的一宵“倒大半是回忆中的种种夜色㊂这就跟作者老年所说稍有出入,即‘街头夜“的题材不尽是做家教时的北平夜生活㊂写北平的几篇确乎生气勃勃,‘巡夜的警察“简直就是唱给警察的一首赞美诗, 警哥儿”一语更是温馨传神,有诗意㊁有京味儿㊁还有幽默,你看最后一行: 喊啊!对了皓月和骄阳,高高地举起短棒说: 站住!’”‘摊贩与叫卖“属于速写,一幅苦中作乐讨生活的风俗画儿㊂写回忆的可算是作者的自传,‘俺的更夫“是家乡儿童时期的往事,‘欲曙天“‘茅店的一宵“该属于外出求学㊁探亲奔波路途中的经历,也都亲切有情致㊂这组‘街头夜“,单从文字的组织㊁表现而言,已是相当老到,属于师大读书时期作者最好的散文了,美文的风致业已十足显现,如一个青春的身体已然发育得生气勃勃,不得不让人惊诧了㊂其实,1927年7月14日 虫声唧唧的夜里于师大”写的‘昨日“,也是一幅街头贫民图,或可视其为 街头夜”系列之序曲㊂此文原刊‘世界日报㊃副刊 文学”“㊂读过郁达夫小说‘薄奠“当不难理解此篇之写实㊁写城市贫民之 穷”,以及对 不平等”人类社会之 诅咒”,或与周作人提倡的 平民文学”㊁文学研究会 血与泪的文学”相呼应㊂大学生眼里的老北京(北平)街头修路工人㊁瓜贩茶担㊁捡煤渣老婆子的辛酸㊂九㊁海边的怀想 ‘鸥“系列两篇1931年上半年是吴伯箫师大读书的最后一段,这一段实际上大半不在北平,而是从二月份就到青岛兼任中学教师㊂直到暑假前才辞去教职,返回北平参加毕业考试和学业实习,最终又选择了青岛作为他正式入职之地㊂对于朝夕相处近六年的老北平和师大师友,吴伯箫有着深厚浓烈的情谊,离别之际,留恋不舍,亦是常情,况吴伯箫本来就是极重感情的人呢㊂何以遣别情?聚饮㊁沉醉㊁辞行㊁回味之外,就是以诗文抒怀了㊂‘鸥“两篇,由作者行迹与所用标题判断,当为青岛兼职期间所写,而所写,似乎第一篇‘别前夜“为年初去青岛前的别情,第二篇‘闷“则为来青岛后因郁闷而对师大师友的怀想和对自己的鼓励㊂‘别前夜“之 别”,虽不是毕业之 别”,可一去数月,再回来大家也没有多少时日好聚了㊂故文中有 又是一度短别”以及 明天你先走,回来时也许大家就风流云散了”这样的话㊂既是离情别绪,当然最宜做的事就是设酒饯行,有言为证: 好好用这别前的一夜吧,来,喝酒去!” 我说,我们今晚应当醉㊂”果然有酒,果然亦醉, 待大家重新踏上大街时,天旋地转,身子是左摇右晃的;嘻,真的醉了㊂”彼时的饯行酒,今朝的散伙饭,一代一代学子的同窗情,永久是那么浓㊁那么烈㊂。
猎户(教参)(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猎户(教参)(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猎户(教参)一: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山东莱芜县人。
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北师大读书时,写了《白天与黑夜》、《塾中杂记》、《街头夜》等文,发表在《京报》、《晨报》上。
后来又写了《羽书》、《我还没见过长城》、《马》等,收集在《羽书》集里。
在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他写了《北极星》、《记一辆纺车》、《歌声》等20多篇散文,宣传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作风,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后来收为集子《北极星》。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二:时代背景《猎户》是散文集《北极星》中的一篇。
本文写于1962年9月,当时已渡过三年困难时期,处于经济恢复阶段,而在国际上,有一股反华势力,演出嚣张一时的反华大合唱。
作者通过本文,表现我国人民对这种反华气焰毫不畏惧、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对野兽强盗统统包打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人民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心三:语法修辞:深秋的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煦暖得像阳春三月。
这个句子中又用了“没遮拦”极通俗的口语,把秋高气爽万里无云,金灿灿的太阳普照大地的情景和作者开朗的心境痛快淋漓地表现出来。
一路上踏着软软的衰草,一会儿走田埂,一会儿走沟畔,不知不觉就是十里八里。
经霜的衰草,作者用“软软”来形容,带着鲜明的感觉特征,它是那么富有弹性,进一步表明了软的程度,写出了作者踩在衰草上的舒服的感受。
田野里很静,高梁秸竖成攒,像一座一座的尖塔;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看似对偶,其实是整句。
成群的鸽子在路上啄食,频频地点着头,咕咕咕呼唤着,文静地挪动着脚步。
用“频频”表明了动作的连续性;用“咕咕咕”表明了叫声的连续性,三字叠用神态毕肖地描绘了大群鸽子的叫声。
村边场园里,晒豆子的,打芝麻的,剥包米的,到处有说有笑,是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这里用了成分排比的手法显出热闹的气氛。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走月亮》是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当代著名作家吴伯箫的散文集《猎户》。
本文以作者童年时在浙江海宁农村“走月亮”的生活为线索,描绘了农村中秋节夜晚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热爱。
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作者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通过描绘小路、溪水、溪岸和山村等景物,展现了月光下的美丽世界。
同时,课文还通过描述作者和阿妈的对话,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产生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优美的文字,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月光下的美好世界,体会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3.对中秋节文化背景的了解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美好世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分享,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相关资料:收集中秋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资料。
3.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美丽的月光下的景色,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中秋节夜晚你们会做些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对课文的兴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语文视野:论吴伯箫散文风格的质朴美(节选)(部编本)
语文视野:论吴伯箫散文风格的质朴美(节选)……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 , 是指在创作总体上所流露出来的基本特色,是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辩证统一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标志。
……经过几十年的磨炼,积几十年的经验,吴伯箫形成了语言的朴素风格。
他的语言朴实无华,洗炼酣畅,浅语皆藏深意,淡语均有色味,兼有含蓄美、明朗美、质朴美。
首先,吴伯箫善于运用“朴”与“灵”的艺术辩证法,调配朴素隽永、和谐一致的语言色彩。
李渔说过:“以鄙见论之,意之极新,反不妨词语稍旧,尤物衣敝衣愈觉美好。
”谭友夏认为:“必一句之灵能回一篇之运,一篇之朴能养一句之神,乃为善作。
”虽是论及诗词的语言,同样适用于散文。
吴伯箫的散文一般是至巧近拙地状物写景、抒情写意,又十分注意在平实的叙写中,以一两句机智灵变、平易朴实的话“点化”或“触著”所蕴藉的情思和诗意。
我们随便举出一例: 迈进后园,腊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
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 象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玉洁冰清的韵致。
落花也不萎蔫,风吹花落,很担心花瓣会摔碎。
那硬挺的样子,仿佛哈口气会化,碰一碰会伤。
但是梅花可并不是娇嫩的花,它能在数九隆冬带着雪开哩。
“众芳摇落独鲜妍”,天气越冷,开得越精神,这株腊梅既然是鲁迅早年的游伴..........?.............. , 现在该足满一百岁了吧(《“早”》)作者以遒劲的笔触、朴素的语言,刻划三味书屋后园里一棵老腊梅纯洁坚贞、傲迎风雪的精神,画出了一幅质朴自然的“腊梅斗雪图”;又以引者加着重号的两句极为平易的话, 来回“朴”,来“触著”意境,含蓄地、婉转地叩响以腊梅比况少年鲁迅的“画外音”,因而使整个画面更加洋溢着含蓄美、隽永美、质朴美的色调,使读者领悟那对梅花的描写,都是写人的精神,都有传情脉脉的诗趣。
如果以浮词艳句来描写梅花,以原有两句来“触著”,显然语言色彩不相和谐。
如果保留描写梅花的笔墨,而以“这株腊梅不就是少年鲁迅的写照吗”之类的话来“触著” ,又未免显得太“直”、太“露”,破坏了整个语言色调的质朴美。
拟声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
拟声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胡文彬世间万物几乎没有不发声的。
那么,如何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呢?一为将听后感受以比方喻之(含通感),白居易《琵琶行》、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李白《听蜀僧浚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韩愈《李凭箜篌引》之类是也;二为形容描写听后感受,雷霆万钧、人声鼎沸、吵吵闹闹、宛转嘹亮、奶声奶气、窃窃私语之类是也。
而使用拟声词直接摹拟以求真拟真的,是这里要谈的第三种方式。
此方式能收到直观、形象、生动的效果,予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深受读者欢迎,更受作者青睐,想法设法的采取手段来发挥拟声词本身潜在的作用,甚至到了在汉语其他所有词类中都没有动用的手段,即别出心裁的借助其形态上的多种变化、借助各种标点的手段。
而这种方式正是本文要谈的具体内容。
借助词语本身形态上的变化来表达不同意义的手段,在其他国家语言如英语中确实大量存在着,而在汉语中几乎还没有发现,所以对于拟声词来说,属于唯一点一个。
具体的办法有:一、单用。
多用于需要摹拟一种瞬间的不反复的急促的声音。
如:(1)突然一声紧急刹车,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我身体的左侧,嘎.地停住了。
我刚扭过头,这辆车后座旁的窗帘唰.地拉开了。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一件珍贵的衬衫》)(2)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却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鲁迅《药》)(3)不待司机开门,老人就出了车,“咣.”地一声,老人火火地反手一挥,关上车门,径直走了。
(池莉《太阳出世》)二、连用。
多用于需要摹拟几种混合的或同时发出或先后发出的声音。
如:(4)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白居易《琵琶行》)(5)得得..,..,锵锵..,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得.,锵令锵...!(鲁迅《阿Q正传》)三、加词缀。
“有的字词,从语义上看,没有传递出新的信息,纯属废话;但从语音上看,它补足一个音节,使句子匀称和谐,又是不可缺少的,在语音上的作用比在语义上的作用更大些。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类型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类型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用于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新旧知识的过渡、直观演示、分析归纳、课堂练习等活动中都可用到提问。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一)提示问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忽略,而又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提示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该内容的注意。
例如教学初一《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解题时我这样提示同学:“‘这’指什么?”“不是一颗流星”比喻什么?尔后再带领同学去学习课文。
为了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在选材上的匠心,我又用问题提示同学:“阿婆爱浩波的事,浩波爱阿婆的事一定很多,作者却只选了文中的两件事,这样选材有何好处?”又如学习高中《语言的演变》一课,提出这样问题:作者从语言的音、义、语法三方面谈了语言的演变,而先说语义的变化,这是为什么?提示同学认识语言的意义变化最大、最复杂。
再如我在讲《雷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了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还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还要为她修一番。
你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这一行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我又降低难度作了三次提示:⑴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⑵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⑶三十年中,周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适时提示,学生阅读分析,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欺骗,他做得如此虔诚,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不能停留于让学生找问题的答案、应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众多新问题,把未知的化为已知。
拟声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意义
胡文彬世间万物几乎没有不发声地.那么,如何用语言文字地形式表达出来呢?一为将听后感受以比方喻之(含通感),白居易《琵琶行》、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李白《听蜀僧浚弹琴》、韩愈《听颖师弹琴》、韩愈《李凭箜篌引》之类是也;二为形容描写听后感受,雷霆万钧、人声鼎沸、吵吵闹闹、宛转嘹亮、奶声奶气、窃窃私语之类是也.而使用拟声词直接摹拟以求真拟真地,是这里要谈地第三种方式.此方式能收到直观、形象、生动地效果,予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深受读者欢迎,更受作者青睐,想法设法地采取手段来发挥拟声词本身潜在地作用,甚至到了在汉语其他所有词类中都没有动用地手段,即别出心裁地借助其形态上地多种变化、借助各种标点地手段.而这种方式正是本文要谈地具体内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借助词语本身形态上地变化来表达不同意义地手段,在其他国家语言如英语中确实大量存在着,而在汉语中几乎还没有发现,所以对于拟声词来说,属于唯一点一个.具体地办法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单用.多用于需要摹拟一种瞬间地不反复地急促地声音.如:()突然一声紧急刹车,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我身体地左侧,嘎地停住了.我刚扭过头,这辆车后座旁地窗帘唰地拉开了.(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一件珍贵地衬衫》)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地一声却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地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鲁迅《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待司机开门,老人就出了车,“咣”地一声,老人火火地反手一挥,关上车门,径直走了.(池莉《太阳出世》)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连用.多用于需要摹拟几种混合地或同时发出或先后发出地声音.如:()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得得,锵锵!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鲁迅《阿正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加词缀.“有地字词,从语义上看,没有传递出新地信息,纯属废话;但从语音上看,它补足一个音节,使句子匀称和谐,又是不可缺少地,在语音上地作用比在语义上地作用更大些.”“一个语音成分提供地信息大致有三类:①语义信息,如‘我地笔’中地‘我’和‘笔’;②语法信息,如‘我地笔’中地‘地’;③语音信息,即添衬成分.一个语言成分只要能提供上述三类信息中地任何一类信息,而这一类信息又不是其他语言成分所能替代地,那么,这个语言成分将不是‘可有可无’地,韵文中地添衬成分就是这种必要地而不是‘可有可无’地语言成分.”(李嘉耀《修辞学习·韵文中地添衬成分》)拟声词,不是表义地,仅仅是摹拟事物声音地,可有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地拟声词中,有地音节即使连声音也已经不摹拟了,我们这里称之为音缀,也就是有人说地辅助音节.作音缀地音节经常是固定地,如“哗啦”“哧溜”“吧唧”“当啷”“刺棱”“吧嗒”“喀嚓”“咯噔”这每个词后面地一个音节.也有有时是音缀,有时却又是拟声音音节.当需要摹拟一种在极其短暂地瞬间发出随之又完成地声音时,就经常在一个单音节后面加上一个音缀,帮助突出强调急速之义.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路旁边,一会儿噗楞一声一只野鸡从草丛里飞起,那样近,仿佛伸手就可以捉住似地.(吴伯箫《猎户》)()结果却像战士纪行军似地从这里扑向那里,浑身大汗自不必说,连可以带回去炫示于人地照片也都得匆匆“咔嚓”一声了事.(朱谷钟《旅游我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重叠.为表述方便,这里用或表示摹拟声音地音节,用表示音缀..单音节重叠和单音节加音缀两种.、、,音缀可有也可无,也可换为别地,较灵活.如“呼呼”“咩咩”“呱呱”“咯咯咯”“咚咚咚”和“咿呀呀”“轰隆隆”“哗啦啦”、“呼哧呼哧”“嗡啊嗡啊”“哧溜哧溜”“咕噜咕噜”,多用于需要摹拟一种连续发出或有间断地声音.这一种声音有几种情况:一是一直连续发出,无丝毫间断;二是瞬间间隔反复地,以示动作行为之急速;三是长时间内间隔反复地,以示动作行为之缓慢,也或急速也或无所谓急缓.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地声音,抬起头……一带白而发亮地水便呈现于眼前了.(朱自清《绿》)()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地水,哗,哗,哗,……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地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孙犁《荷花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孙犁《荷花淀》)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白胖地小手招摇着,两条小腿噔噔噔跑来跑去.(池莉《太阳出世》)()后来日子长了,他才说起话来,哇啦哇啦地是个南蛮子.(孙犁《白洋淀纪事》).双音节.经常固定搭配在一起双音节拟声词,重叠后地形式多为,多用于需要摹拟两种或两种以上或并作或连作地声音,可摹拟出声音之急速或缓慢等状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我甚至可以不时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去地小鸟.(张洁《挖芥菜》)()悬崖崚嶒,石缝滴滴嗒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潺潺地水声变成訇訇地雷鸣.(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那弹弦子地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手缝里,便叮叮当当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刘鹗《老残游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施耐庵《水浒转》)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加标点.常见地有四种:.加顿号..重叠并在中间加逗号隔开.多用于摹拟一种持续延长一段时间地声音,期间有间隔,有停顿,有反复.这种声音多是缓慢稀疏地,没有加破折号时摹拟地持续,也没有加感叹号时摹拟地骤然响亮.如:()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地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地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地耳鼓,而最后,当那昂然高步地骆驼……(茅盾《风景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因此,她有时感到女儿女婿实在并没有“那个”,会有一天,搭,搭,搭,叩门声是他们特别地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活泼可爱地两个.(叶圣陶《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加破折号.多用于需要摹拟一种持续延长一段时间地声音,期间无间断,不停顿.如阿:()有时抬起头,“噗——”吐一个烟圈儿.那神志仿佛告诉了别人:“嘿,等吧,等到晌午吧!我才不走哩!(王润滋《卖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真啊!”博士又郑重起来:“美国家家有澡盆,美国地旅馆间间房子有澡盆!要洗,哗——一放水:凉地热地,随意对;要换一盆,哗——把陈水放了,从新换一盆,哗——”他一气说完,每个“哗”字都带着些吐沫星,好像他地嘴就是美国地自来水龙头,最后他找补了一小句:“中国人脏得很!”(老舍《牺牲》)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有一天,他照例地混到夜深,待酒店要关门,才踱回土谷祠去.拍,吧~~!他忽而听得一种异样地声音,而又不是爆竹.(鲁迅《阿正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加感叹号.多用于需要摹拟一种急速有力或意料之外令人心惊地声音.多是骤然响亮地,音量大,幅度大,时间短,突然地.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地罪名阿,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杀头,——满门抄斩,——嚓!嚓!(鲁迅《阿正传》)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刚刚跨到车皮上,就看见一个小小地黑东西从天空飞下来,像燕子掠水一样,扑到车厢里——“轰!”(孙犁《白洋淀纪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叭!叭!两声清脆得近乎尖厉地枪响,压倒风啸海吼.(《人民文学.故乡.恋曲》)()千层纸万层纸也封闭不住心中地霹雳这时节正是大年三十夜零时不想睡,我们要走进明天噼啪!噼啪!噼啪!明天!明天!明天!(郭光豹《除夕爆竹》,载于《诗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上,谈了为了求得事物声音之真实,而借助改变拟声词形式加标点地手段.另外,为了求得人们说话时语音之真实,也同样有许多办法,如用病句、别字.如: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吃.蛋刀.吃蛋刀.”(池莉《太阳出世》)土改时,我家分到一台老座钟,……打点时发出沉重而迟钝地声音“镗……镗……镗……当我记事地时候,家里地桌子上就摆着一个方纸盒,里面放着一个漂亮地双铃闹钟.……那滴滴答答地响声,犹如巡逻地战马踏过石径……前年春天地一个中午……指针“嚓嚓嚓嚓”地走动声,简直就是欢快地乐曲.……这就是爸爸刚从城里买来地半导体表,它是国产地新品种.(现行初中教材第三册《钟表小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吴伯箫:猎户
吴伯箫:猎户吴伯箫:猎户春支,春耕,春种,皆要闲完了。
邪是年夜孬的狩猎节令。
咱们到红石崖来会见挨豹英豪董昆。
暮秋的太阴出遮拦天照正在身上,煦温失像阴秋三月。
一路上踩着硬硬的盛草,一下子走田埂,一下子走沟畔,人不知;鬼不觉便是十面八面。
野外面很静,下粱秸横成攒,像一座一座的尖塔;收成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挺立的小山。
成群的鸽子正在路上啄食,几次所在着头,咕咕咕召唤着,文静天移动着手步。
它们没有怕人,只是正在人们走远的时分,仿佛给人让路同样,哄的一声飞起,挨一个旋,又唰的一声正在近近的后面落高。
村边场园面,晒豆子的,挨芝麻的,剥苞米的,四处有说有啼,是一派冷闹的丰登现象。
尔念:董昆是甚么样子呢?否像野城的尚两叔?小时分,正在离野八面天的邻村上教。
投止。
早晨吃完了从野面带的湿粮,等着想灯书模板的时分,总爱到教校门心尚两叔野来串门儿。
尚两叔是狩猎的,兼管给教校击柝。
没有知叙他的出身怎么,只忘失他一小我私家住正在一间魁梧的茅屋面,孤独双的,很寥寂,又很乐不雅。
他爱逗中小学熟玩儿,爱给中小学熟讲故事。
其时尔很怒悲他门前的瓜架,苇篱圈成的小院子战沿苇篱种的背日葵。
尔也怒悲他屋面的简略陈列:小锅,小灶,一盘展着苇席战狼皮的土炕;墙上挂谦了家鸡、火鸭、年夜雁等等的羽毛皮,一弛一弛,五色美丽。
最怒悲固然是他挂正在枕边的这杆少筒猎枪战一个嫩失领紫的药葫芦。
随着尚两叔狩猎,正在尔是欢畅的节日,帮着提提药葫芦,皆感触是很美的差使。
尚两叔狩猎很长空着脚归去,否是也没有贪多。
炎天的火鸭,春地的雉鸡,冬地的家兔,每一次带归不外二只三只。
狩猎返来是一种天纯粹叙的凯旋,向了猎获的家物走正在路上,连狩猎的助脚也觉得到有点儿将军的神情。
猎罢论罪,尔的要供没有下,最自得是分失一枝二枝雉鸡翎。
否是正在邻村念书只要半年,新年事后便转到原村新办的发蒙教校了。
狩猎的糊口今后进行。
抗日和平期间,本人扛太长枪,也带太短枪,否是皆出有舍失用这时比力名贵的枪弹来猎禽猎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反对党八股(节选)》PPT课件说课复习教学
2.文章引用的“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这句话使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起到生动形象的作用 。
的学习》和《整顿党的作风》之后,又一篇重要的整风 文献。
【拓展链接】 一、大家风采 毛泽东重庆和谈“博士帽”的由来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5年8月28日,应蒋介石邀
请,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 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 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乘飞机
抵达重庆,为商讨团结建国大计,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 开始重庆谈判。毛泽东去重庆跟蒋介石谈判,却没有一 身稍微能看得过眼的行头,大家帮着向一个刚从内地投 奔到延安的人借了件中山装,找苏联军事代表借了皮鞋 和帽子。
成就: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 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 他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 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作品: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 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 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 等。
八条罪状由表现 到根源到危害,又 体现了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的原则, 这完全符合人们认 识事物的规律,具 有严密的逻辑性。
条目 角度
内容
总结
第6条
挖根源
“不负责任,到处害 人”是“责任心不 足”,这是党八股产 生的根源之一。
第7、8 条
讲危害
“流毒全党,妨害革 命”及后果—— “传播出去,祸国 殃民”。
猎户吴伯箫读后感
猎户吴伯箫读后感
这篇文章一开头啊,就像一把钩子,把我给勾住了。
作者写自己在访问打豹英雄董昆的途中,那一路上的见闻,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生活画卷。
从那个有“百中”外号的神枪手尚二叔,到后来真正见到董昆,每个角色都特别鲜活。
尚二叔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乡村里那种隐藏的高手。
作者回忆他那一段啊,就好像是在跟你唠一个很久之前的老邻居,说他怎么带着自己打猎,怎么有那些有趣的打猎装备,他的小屋里挂满了猎物,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尚二叔那种对打猎的热爱,还有他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虽然简单但充满了生机,就像一首简单而欢快的小曲儿。
而董昆呢,他可就是大英雄了。
作者一路去找他,这就像在寻宝似的。
董昆的形象是通过别人的讲述和作者的期待一点一点建立起来的。
等真的见到他的时候,哇,那可不得了。
他可是打豹英雄啊,听他讲打豹的故事,就像在听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
他的那种勇敢、坚毅,那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
他代表的可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整个山区人民那种勇敢无畏的精神。
从这篇文章里,我还能感受到乡村那种浓浓的人情味儿。
不管是作者与村民的交谈,还是大家对这些猎户的敬重,都让人觉得特别温暖。
就像在一个大家庭里,大家互相知道彼此的本事,互相敬重,互相帮助。
这和城市里那种有点冷漠、匆忙的感觉可太不一样了。
而且啊,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生动。
那些打猎的场景,比如说怎么追踪猎物,怎么瞄准,让我这个没打过猎的人都好像身临其境。
还有对乡村景色的描写,那田野啊,那树林啊,就像我自己也走在那乡间小路上似的。
猎户吴伯箫读后感
猎户吴伯箫读后感
这篇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像一个亲切的老朋友,带着我走进那个有山有水的小村子。
他先提到“场院屋的门大开着”,就这么简单一句话,我仿佛都能看到那个在乡村里普普通通,却又透着股子敞亮劲儿的屋子。
这感觉就像是我自己回了老家,一推开门,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然后啊,作者笔下的董昆就像一个从深山老林里走出来的大侠。
你想啊,他是那么勇敢,打猎那叫一个厉害。
作者描述他打猎的场景时,我感觉自己就像在看一部精彩的冒险电影。
董昆能制服那么多凶猛的野兽,什么狼啊,豹啊,在他面前都得乖乖听话。
但他又不是那种只知道打猎的鲁莽之人,他对大自然有着敬畏之心,打猎也是为了保护村民,为了维持生活的平衡。
文中还有那些关于山林的描写也特别吸引人。
吴伯箫写山林就像在画一幅画,那些高大的树木、茂密的草丛,还有在树林里穿梭的小动物,感觉都活灵活现的。
我读着读着,都能闻到树林里那股子清新的草木香,听到鸟儿的叽叽喳喳声和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这让我特别向往那种乡村生活,没有城市里的喧嚣和忙碌,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和美好。
再说说作者的写法,那是相当巧妙。
他不是干巴巴地给你讲董昆的故事,而是一会儿讲讲乡村的景色,一会儿聊聊打猎的事儿,一会儿又扯到村里的其他人和物。
就像串珠子一样,把这些看似零碎的东西串成了一条漂亮的项链。
让你在看故事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整个乡村的风土人情。
吴伯萧《猎户》课文原文
吴伯萧《猎户》课文原文猎户吴伯萧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
正是大好的打猎季节。
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
深秋的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煦暖得像阳春三月。
一路上踏着软软的衰草,一会儿走田埂,一会儿走沟畔,不知不觉就是十里八里。
田野里很静,高粱秸竖成攒,像一座一座的尖塔;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成群的鸽子在路上啄食,频频地点着头,咕咕咕呼唤着,文静地挪动着脚步。
它们不怕人,只是在人们走近的时候,好像给人让路一样,哄的一声飞起,打一个旋,又唰的一声在远远的前面落下。
村边场园里,晒豆子的,打芝麻的,剥苞米的,到处有说有笑,是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我想:董昆是什么样子呢?可像家乡的尚二叔?小时候,在离家八里地的邻村上学。
寄宿。
晚上吃完了从家里带的干粮,等着念灯书的时候,总爱到学校门口尚二叔家去串门儿。
尚二叔是打猎的,兼管给学校打更。
不知道他的身世怎样,只记得他一个人住在一间矮小的茅屋里,孤单单地,很寂寞,又很乐观。
他爱逗小学生玩儿,爱给小学生讲故事。
当时我很喜欢他门前的瓜架,苇篱圈成的小院子和沿苇篱种的向日葵。
我也喜欢他屋里的简单陈设:小锅,小灶,一盘铺着苇席和狼皮的土炕;墙上挂满了野鸡、水鸭、大雁等等的羽毛皮,一张一张,五色斑斓。
最喜欢当然是他挂在枕边的那杆长筒猎枪和一个老得发紫的药葫芦。
跟着尚二叔打猎,在我是欢乐的节日,帮着提提药葫芦,都感到是很美的差使。
尚二叔打猎很少空着手回来,可是也不贪多。
夏天的水鸭,秋天的雉鸡,冬天的野兔,每次带回不过两只三只。
打猎归来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凯旋,背了猎获的野物走在路上,连打猎的助手也感觉到有点儿将军的神气。
猎罢论功,我的要求不高,最得意是分得一枝两枝雉鸡翎。
可是在邻村读书只有半年,新年过后就转到本村新办的启蒙学校了。
打猎的生活从此停止。
抗日战争期间,自己扛过长枪,也带过短枪,可是都没有舍得用那时比较珍贵的子弹去猎禽猎兽。
这次走在访问猎户的路上,才忽然想到自己原来对打猎有着这样浓厚的兴趣。
猎户
猎户导读:五、猎户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根据一定的情节围绕中心,组织题材的写法。
2.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多种写法。
3.了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中做出的贡献及其在新社会的幸福生活,崐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清本文的线索、结构和对董昆的描写。
2.本文人物描写的多种手法。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憙拑第一课时憗拕思考题:1.本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文章所写三个人有什么共同的精神?3.文章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为什么先要写尚二叔和“百中”老崐人?4.文章为什么要以《猎户》为题?字词注音:翎líng鸟的翅膀或尾巴上的长而多的羽毛桕jiù貉⑴h•áo 崐⑵hé畋tián打猎夭ǎo小兽词语补释:*五色斑斓:形容色彩鲜艳繁多。
斑斓:灿烂多彩。
*娓娓动听: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
*腼腆:害羞,不自然。
*钦敬:钦佩尊敬*嘘唏赞叹:文中指赞叹的声音。
嘘唏:本是哽咽、抽噎的意思,崐文中指赞叹的声音。
景慕:敬重仰慕。
景:敬佩。
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自然的造化。
彪形大汉:彪形:形容人躯干壮大,像老虎一样。
彪:小老虎。
崐作者简介: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山东莱芜崐县人。
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北师大读书时,写了《白天与黑夜》、崐《塾中杂记》、《街头夜》等文,发表在《京报》、《晨报》上。
后崐来又写了《羽书》、《我还没见过长城》、《马》等,收集在生活出崐版社出版的《羽书》集子里。
在我国三年困难的时期,他写了《北极星》、《记一辆纺车》、崐《歌声》、《菜园小记》等二十多篇散文,宣传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崐和作风,歌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后来收为集子《北极星》。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作协理事、中国笔会中心理事、社会科学院崐文学研究所副所长。
课文简析:本文是一篇访问记(散文),记叙了作者访问打豹英雄董昆过程中崐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分为两大部分。
常用标点用法注意
常用标点用法注意冒号用法一、用于提示性话语之后,表示提起下文“问/答、说、想、是、即、写道、认为、证明、表示、指出、例如”之类动词都可加冒号,使其具有提示性,以引出宾语。
“即”“如”前面不能用冒号,可用逗号;后面可用冒号。
例如:(1)问:你觉得在翻译工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答:谁都知道,翻译是转述而非创作,因此译者:(1)应该知道原作者说的是什么;(2)能够用另一种语言准确无误地把原意表达出来。
……(王宗炎《辨义为翻译之本》)(2)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叶文玲《我的“长生果”》)(3)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子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错误!(何为《第二次考试》)(4)一般地说,作品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人物太多,故事性不强。
(老舍《人物、语言及其他》)(5)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个字。
(叶文玲《我的“长生果”》)(6)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费尔巴哈》)例句中的“问/答”“说”“想”“是”“明白”“表明”后都加了冒号。
如果不强调这类动词的提示作用,大都可用逗号代替冒号。
例如:(7)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在上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萧乾《枣核》)(8)我心想,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呢。
(孙荪《云赋》)(9)遗憾的是,这离京都颇近的雄关,我没有到过。
(峻青《雄关赋》)(10)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都德《最后一课》)(11)大量的事实表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于涌泉《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介绍环境科学》)二、“即”“如”前面不能用冒号,可用逗号;后面可用冒号提示下文。
(12)成品图书的质量标准分为二级,即:合格品、不合格品。
(新闻出版总署《图书质量管理规定》)*(13)这项人类社会活动兼有一系列特有的专业特性:即普遍性与特殊性,思想理论性与行为艺术性。
彪形大汉是什么意思
彪形大汉是什么意思彪形大汉是什么意思呢?就让小编带你来具体了解一下它的读音,出处,解释,词性,近反义词以及英文翻译,造句吧。
彪形大汉是什么意思【拼音】:biāo xíng dà hàn【解释】:彪:小老虎,比喻躯干壮大魁梧;汉:男子。
身材高大、结实的男子。
【出自】: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金奎也选了二十名彪形大汉,教他们十八般武艺。
”【示例】:吴伯箫《猎户》:“这时候倒真巧了,我们在林牧场木栅栏跟前,顶头遇到一位彪形大汉。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人凶恶的样子【褒贬】:中性词【英语】:burly chap;bruiser;成语辨析“彪形大汉”与“孔武有力”都形容人结实,但前者侧重指人的身材高大,而后者则指人的力量大。
彪形大汉的近义词孔武有力五大三粗身高马大赳赳武夫兵强马壮身强力壮虎背熊腰膀大腰圆身材魁梧健壮如牛背阔胸宽魁梧奇伟高大威猛彪形大汉的反义词弱不禁风白面书生瘦骨伶仃娇小玲珑质似薄柳五短身材文质彬彬五短身材矮小精悍彪形大汉造句远远的看到一个身材壮硕的彪形大汉向我们走来。
他身材高大威猛,是个典型的彪形大汉。
彪炳千古是什么意思【拼音】:biāo bǐng qiān gǔ【解释】:彪炳:照耀,原指文采焕发。
形容光辉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
【出自】: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晋弘农太守郭璞诗,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
”【示例】: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豪杰黑牛干裂曾写过大量的言志诗,这些诗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在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中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芒,也将在中国文学史上彪炳千古。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指人的功绩。
【褒贬】:褒义词【英语】:shining through the ages ;彪炳千古的近义词流芳千古彪炳日月千古流芳名垂青史流芳百世功在千秋名垂千古不可磨灭永垂不朽彪炳史册死得其所名垂后世千载扬名垂馨千祀万世流芳千古留名万古长存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名标青史永世长存彪炳千古的反义词遗臭万年声色犬马不见经传谬种流传身败名裂声名狼藉臭名昭著播恶遗臭人所不齿臭名远扬斯文扫地彪炳千古造句若想成为一个彪炳千古的文学家,就不能只写些风花雪月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伯箫:猎户秋收,秋耕,秋种,都要忙完了。
正是大好的打猎季节。
我们到红石崖去访问打豹英雄董昆。
深秋的太阳没遮拦地照在身上,煦暖得像阳春三月。
一路上踏着软软的衰草,一会儿走田埂,一会儿走沟畔,不知不觉就是十里八里。
田野里很静,高粱秸竖成攒,像一座一座的尖塔;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成群的鸽子在路上啄食,频频地点着头,咕咕咕呼唤着,文静地挪动着脚步。
它们不怕人,只是在人们走近的时候,好像给人让路一样,哄的一声飞起,打一个旋,又唰的一声在远远的前面落下。
村边场园里,晒豆子的,打芝麻的,剥苞米的,到处有说有笑,是一派热闹的丰收景象。
我想:董昆是什么样子呢?可像家乡的尚二叔?小时候,在离家八里地的邻村上学。
寄宿。
晚上吃完了从家里带的干粮,等着念灯书的时候,总爱到学校门口尚二叔家去串门儿。
尚二叔是打猎的,兼管给学校打更。
不知道他的身世怎样,只记得他一个人住在一间矮小的茅屋里,孤单单的,很寂寞,又很乐观。
他爱逗小学生玩儿,爱给小学生讲故事。
当时我很喜欢他门前的瓜架,苇篱圈成的小院子和沿苇篱种的向日葵。
我也喜欢他屋里的简单陈设:小锅,小灶,一盘铺着苇席和狼皮的土炕;墙上挂满了野鸡、水鸭、大雁等等的羽毛皮,一张一张,五色斑斓。
最喜欢当然是他挂在枕边的那杆长筒猎枪和一个老得发紫的药葫芦。
跟着尚二叔打猎,在我是欢乐的节日,帮着提提药葫芦,都感到是很美的差使。
尚二叔打猎很少空着手回来,可是也不贪多。
夏天的水鸭,秋天的雉鸡,冬天的野兔,每次带回不过两只三只。
打猎归来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凯旋,背了猎获的野物走在路上,连打猎的助手也感觉到有点儿将军的神气。
猎罢论功,我的要求不高,最得意是分得一枝两枝雉鸡翎。
可是在邻村读书只有半年,新年过后就转到本村新办的启蒙学校了。
打猎的生活从此停止。
抗日战争期间,自己扛过长枪,也带过短枪,可是都没有舍得用那时比较珍贵的子弹去猎禽猎兽。
这次走在访问猎户的路上,才忽然想到自己原来对打猎有着这样浓厚的兴趣。
“咱们先绕道去望望‘百中’老人吧。
”顺路陪我们的林牧场场长仿佛看透了我的心事,就这样自动地建议。
他说:“老人是老打坡的,夜里能够百步以外打香火,那是名副其实的百发百中。
老人姓魏,得了‘百中’这个绰号,真名字反而很少人叫了。
他住得不远,就是那个有三棵老松树的村子,冯岗。
老人七十三岁了,可是你看不出他衰老的样子。
耳不聋,眼不花,爬山越岭,脚步轻快得连小伙子都撵不上。
”可是不巧,我们到冯岗的时候,老人的屋门锁着。
听柿树底下碾新谷的一位大娘说:“老人昨天就上山打獾去了。
”接着解释:“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
肉香,油多。
俗话说‘八斤獾肉七斤油’啊。
”山里的人看来谁都懂得打猎的道理。
“老人能到哪儿去?”“拿不准啊。
左右在这一带山里。
”“几时能回来?”“那也说不定。
少了三天五天,多了十天半月。
他带着枪,到哪里都有吃有住。
咱这周围百儿八十里谁不知道‘百中’老人呢?何况现在是公社,他是咱公社打猎的老把式,到哪里还不是家?”我联想到了唐朝贾岛的诗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心里有些怅惘,可是也更增加了对老人景慕的感情。
场长说:“走吧,老人跟董老大最熟,说不定到红石崖去了呢。
碰不到他也不要紧,反正老人的本领大家都晓得。
——有一次,也是秋天,我跟老人一道儿赶集,他问我,‘吃过獾肉没有?’我说,‘没有,怎么样,请客么?’他说,‘獾肉好啊,是医治牲口的良药,明天打一只来你尝尝。
’我说,‘不容易吧?’他说,‘试试看。
’第二天他真的就掂来了一只獾。
满不在意地招呼说,‘就撂在这儿吧。
’摸摸獾身上还有点儿温呢。
”走下一道山岗,沿着一条鹅卵石的河道进山。
潺潺的流水,一路奏乐作伴。
路旁边,一会儿噗楞一声一只野鸡从草丛里飞起,那样近,仿佛伸手就可以捉住似的。
可是太突然,等不到伸手,它已经咯咯咯地飞远了。
一会儿又从哪里掠起一只野兔,也那样近,你差一点儿没踩到它。
可是来不及注意,它又已经一蹦一跳,左弯右拐,拼命地跑得只剩下忽隐忽现的模糊踪影了。
你的眼睛紧紧跟着那模糊的踪影,它会把你的视线带进一带郁郁苍苍的山窝。
那山窝就是红石崖。
红石崖,山窝里散乱地长满了泡桐、乌桕、楝、楸、刺槐等杂色树木。
三面山坡上有计划地栽种了檞树和马尾松,蓊郁苍翠,看样子怕已经成活六七年了。
从沟底顺斜坡上去,是一排一排的牛棚、马棚。
平地整畦,是一片一片的菜园、苗圃。
几百箱蜜蜂,嗡嗡扬扬像闹市。
四五个羊群牧放在东西山腰,远看像贴山的朵朵白云。
自然环境里有整饰的规划,野生的动物植物衬托出人工饲养和栽培的巧夺天工。
真是又林又牧,好不繁茂兴旺。
可是又不巧,踏上红石崖,不但“百中”老人没有来,就连董昆也到县城领火药去了。
场长怕我们失望,立刻带我们到山上山下参观,介绍给我们看董昆他们打的野物皮子:狐狸、貉子、獾、水獭、野猫……种类实在不少。
据统计,去年一年他们打猎小组打了四百三十六张大皮子哩。
加上兔子和野鸡,足够一千只冒头。
场长还特别拿出一枝中式钢枪给大家观赏。
那是董昆打死了金钱豹以后,劳动英雄大会发给他的奖品。
枪号是532。
看看天色晚了,外边不知什么时候淅淅沥沥地落起雨来。
深山雨夜,格外感到林牧场的温暖。
晚饭桌上摆满了热腾腾的蒸红薯,葱炒橡子凉粉和滚烫的新谷米汤。
够丰盛了,场长却抱歉地说:“可惜董昆他们不在,不然应该请你们尝尝这里新鲜的山珍野味。
”可是那一夜,我们看的,听的,哪一样不新鲜呢,哪一样不紧紧联系着山珍野味呢?“山里人家一夜穷”。
野猪一夜工夫能拱完一亩红薯。
狼、豹会咬死咬伤成群的牛羊。
山居打猎,一举两得:既生产肉食毛皮,又保护庄稼牲畜。
所以林牧场设有打猎专业小组。
打猎的讲究不少:雉鸡、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猪、狐、獾、狼要夜里打,叫打猎。
打猎要认路:狼有狼道,蛇有蛇踪。
狼走岭脊,狐走山腰,獾走沟底。
打啥要有啥打法:“暗打狐子明打狼。
”打狼要招呼一声:“哪里去?”狼停住一看的工夫,镗的一声枪响了,准中。
有的打猎要下炸弹,把炸弹包在油饼里,猎物闻到香味来吃,一咬就把嘴炸烂了,不死再打也容易。
小兽用火枪打,大兽用钢枪打。
捉活的要下拍子,挖陷阱。
捕蛇还要在蛇路上下刀子。
蛇爬过来的时候,微露地皮的锋利刀尖,可以把蛇的腹部从头一豁到尾。
……不过,“畋不掩群,不取麛天;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狩猎也要“护、养、猎并举”。
娓娓动听的一部猎经,真可以使猿倾耳,虎低头。
那一夜我不知道睡着没有,仿佛睡里梦里都跟醒着一样,趣味横生的打猎故事,生动,惊险,经历了一场又一场。
早晨,深深呼吸满山满谷带霜的新鲜空气,感到精神抖擞,浑身是力量,仿佛一夜的工夫自己变成了一个能够上山擒虎、入水捉蛟的出色猎手。
辞别场长出山的时候,自己也仿佛不是离开红石崖,倒像在酒店里喝足了“透瓶香”,提了哨棒,要大踏步迈向景阳冈。
这时候倒真巧了,我们在林牧场木栅栏门跟前,顶头遇到一位彪形大汉。
我们几个人不约而同,都冒叫了一声:“你是董昆同志吧?”宽肩膀,高身材,手粗脚大,力气壮得能抱得起碾滚子,——貌相跟传说中的打豹英雄这样相似,不是他该是谁呢?“是我。
”回答证明我们的招呼不算冒失。
“怎么,你们要走么?”大汉的反问却使我们有点儿吃惊了:他知道我们是谁?他接着说明:“晚上在县里接到电话,说有客人找我,鸡叫赶着往回走,想能碰到,果然真的碰到了。
走,再回去谈谈吧。
”董昆,人很爽快,又有些腼腆,看他眯缝着眼睛,好像随时都在瞄准的样子。
不笑不说话,一笑眼睛就眯得更厉害,可是眼睛微微睁一下,就有一种闪烁的射人的光芒。
据说在漆黑的夜里,他能识别猎物的踪迹哩。
“……十四岁开始打猎,打了二十多年了。
起初给地主看羊。
羊叫狼吃了两只,自己挨了一顿皮鞭。
那时候不懂得革命,恨地主也恨在狼身上,想:‘弄杆枪打狗日的!’这样我就跟狼拼上了,见了就打。
抗日战争期间,在游击小组,没说的,鬼子、国民党跟狼一齐打。
前年,金钱豹吃牛,吃羊,闹得很凶。
我想:‘怎么没让我碰见呢?’后来邻居一个小姑娘,上山打柴,一夜没有回来。
找遍半个山,只在半山坡上找到一只鞋子。
我想:‘来了!’腊月十九下大雪,半人深。
我们就计划打豹子。
打豹子,先用炸药炸,后跟血迹撵。
四天四夜,累了就扒开雪堆蹲一会儿。
走过龙天沟、卧虎寨、蜘蛛山……先后打了二三十枪,豹子伤得很厉害,可是还没打死。
火枪不顶事啊!在恶石寨的山沟里,我头顶住豹子的下巴,两手紧搂住豹子的腰身,跟它打了二十多个滚。
从绑腿拔刀子,因为冻了没拔出来,用右手使劲把豹子一推,不想豹子的爪子抓了我的右胳膊,从肩头一直划到手指。
一条血窟窿。
有的筋都差点儿断了。
我们小组的老李给了豹子最后一枪,才算把它结果了。
”这已经不单是有趣的故事,而是真实的血淋淋的搏斗了。
胜利是斗争和艰辛换来的。
董昆从衣袖褪出右臂,我们带着钦敬的心情仔细看了那条微微隆起的伤痕。
当我们不停地嘘唏赞叹的时候,董昆自豪地说:“现在我们打猎小组的人都是民兵。
我们保护生产,也保卫治安。
野兽也好,强盗也好,只要害人,不管它是狼,是豹,还是纸老虎,我们统统包打。
不怕撵到天边地边或者受尽千辛万苦,要打就一定把野兽和强盗消灭!”谈着谈着,不觉已经是晌午。
天晴了。
很好的太阳。
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