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秦汉剖析
2023年高考总复习历史-阶段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原始社会:多元一体格局。(2)春秋战国:私学产生,改变了“学在官府” 的情形;出现早期书写材料简策和帛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二)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秦朝: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郡县两级,设郡守、郡丞、郡尉,监御史掌监察; 文书行政制度;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核实行上计制,御史参与审 核;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两广地区设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2)西汉: 汉武帝设立中朝,丞相权力被削弱;地方机构为郡县两级制;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 汉武帝设刺史,巡行郡国;制《九章律》和《二年律令》,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设置河西四郡。(3)东汉:尚书台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 被削弱;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一)先秦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
1
阶段限时集训
阶段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至秦汉时期
1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商朝:内外服制度,有比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各类事务的官吏。(2)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是政体的基本特征;政体中存在原始民主传 统;礼制出现;提出“敬天保民”思想;早期国家出现法律;世官制下贵 族世代垄断高官。(3)春秋战国:子产“铸刑书”;德治与法治之争,代表 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与商鞅、韩非子;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中华文明形成发展:先秦、秦汉
考 向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考向 2 特点
从时代背景角度考查汉代政治统治的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例2 [2015· 全国卷Ⅰ]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 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 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 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 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 主题二 从联系角度考查古代小农经济模式与农 本思想 ■ 真题回扣 考向3 从社会进步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形成 例3 [2015· 全国卷Ⅰ] 《吕氏春秋· 上农》在描述农 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 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热 点 考 向 探 究
返回目录
第1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6.(考查点:儒家思想)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 六事。《商君书· 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 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 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备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返回目录
第1讲
特 征 线 索 归 纳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经济形态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 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 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商 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3 .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 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方面的《诗 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 的源头,文学阶段性的较高成就表现在汉赋; 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中国在先秦至秦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现象,该时期的大一统内容也比较复杂,从政治形式到文化形式,都有深层次的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将主要从政治形式、社会形式、宗教信仰、文化形式以及经济形式几方面来分析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政治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大一统是由君权制度支配的,君主在政治上拥有最高绝对的权利,但君权的实施也受到宪政制度所制约。
先秦至秦朝时期,君权的实行大体等于奴隶制,由君主拥有奴隶。
另一方面,秦朝是百家制度,以百家统治,以开国君为最高统治者。
国家的统治由县官监督,每县有官府,下辖乡里,由乡里官和乡长管理,比先秦时期的政治结构更加统一和科学。
社会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社会结构以家长制为主,主要出现了分配制和货币制,家长制最基本的原则是家长拥有最高权力,他们有责任管理家庭,为子女安排工作和婚姻。
另一方面,秦朝实行了土地法,把土地归司马氏,实行地主制度,把这种阶级分开了,他们在政治和文化上形成了明显的对立。
宗教信仰方面,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太古宗教,人们以尊奉天地为主要的信仰,认为神的存在是实体的,并认为神的力量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宗教信仰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人们可以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犹太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也相继出现。
文化形式方面,先秦时期的文化大多采用原始创作方式,以诗、词、歌等口头文学为主,它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文化大大改变,书写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科学文化最为显著,书籍出现大量的发表,像《诗经》、《易经》、《论语》等经典文学也相继出现。
经济形式方面,先秦至秦朝时期的经济形式以农业经济为主,货币制开始出现。
另一方面,秦朝时期经济形式已经开始转型,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为主要支柱,收费也出现,像关税、营税等都是秦朝时期的主要税收。
以上就是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的影响渗透到政治、社会、宗教信仰、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
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
先秦以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探析粮食作为人生存的第一需要,自古人们就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国家把农业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君主常行“籍田”之礼,村社乡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土重迁,以耕垦为安身立命的依托。
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古代社会,粮食问题关乎国家、社会稳定,关系王朝兴旺昌盛。
因此重农思想和粮食安全观念始终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许多史籍资料皆有反映,并被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所阐释,也逐渐形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
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最后屏障,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从先秦时期开始萌芽,至秦汉时期得以全面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粮食政策的制定以及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先秦时期——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萌芽时期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当人们开始通过栽培植物获得食物的时候,农业开始出现并成为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伴随着食物稳定的获得,人口发生第一次爆炸性地增加,这时候,人们开始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在远古传说中很多都以农业生产为内容,伏羲氏结绳而制网,驯养鸟兽;神农氏尝百草,发明耒耜;黄帝播百谷,嫘祖亲蚕;大禹治水,更是妇孺皆知,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从采集向原始农业过渡的历史,在尧舜时代,史书中就有“食哉惟时”的记载,“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虽始见《齐民要术》序,但据张波先生考证,其传言源远流长,据说是帝舜任用后稷为农官时的命辞,其意为“粮食是治国安民的第一件大事”用非常简练的词语概括了粮食的重要作用,反映了古人的粮食安全观。
先秦时期是古代粮食思想萌芽时期,这一时期,许多史籍和政治家、思想家对粮食问题进行详尽的描述和阐释,我们可以从《诗经》、《周礼》、《商君书》、《吕氏春秋》等史书中窥见一斑。
先秦与秦汉文化差异的原因及其表现
先秦与秦汉文化差异的原因及其表现汉语(1)班周树花200908281039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世界的东方,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而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文化则是中国此后一切思想文化的奠基石。
两个时期的文化有其相同之处也有其差别。
先秦文化是指从远古时代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
而秦汉文化是指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王朝,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
夏商周是中国文化的第一阶段,中国文化的一切因子都在先秦时代具备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念以及有关哲学的、政治的、自然科学的内容都有了初步的发展,到了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制度文化全面启动、建立的时期。
两个时期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则是其文化的最大差别。
儒学由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变为“独尊”之位,即是先秦孔孟儒学是以人情化的理论亲情为其主要特色,是百家学派中的普通一派。
而汉代则是以懂仲舒为代表的“独尊儒术”神学化的天人观念为显著标志。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根本区别,是有了一整套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化的天人观念。
在先秦的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的大解放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变动最剧烈的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已名存实亡,威权下移至诸侯国手中,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竞相招徕人才。
这期间,各种政治势力和经济利益在思想界的代表都自由地发挥他们的主张,社会上各个不同阶层或阶级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表演,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形成了儒、墨、名、法、道、阴阳兵、农、杂等学派,呈现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各国君主的权相为了国家或一己的利益,也纷纷求贤养士,涌现出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
高中历史先秦-秦汉
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③促使中华民族形成
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 孝之士;④宗法制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 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 贱、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
的瓶颈;⑤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
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A
辨析
选项
B
C
D 答案 B
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错误
题干主旨强调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 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错误
【主题深化】 儒、法、道、墨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及代表 主张 特 点
道家(老子)
儒家(孔子) 儒家 (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无为、小国寡民
“仁”、克己复礼
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
4.经济政策
(1) 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步
破坏,封建 土地私有制 形成,这成为封建社会土地
兼并现象的根源。
(2)汉代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歧视商人,推行
盐铁专卖 制度。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
展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
一、线索特征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经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济 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 线 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索 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特 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征 文 文学方面:《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 化 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阶段性文学成就 表现为汉赋 科技方面: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性发明创造
先秦、秦汉
4.(2011· 福建文综)《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 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初封诸侯王之大也,去三代未远,民之视 听,犹习于封建之旧,而怨秦之孤,故势有所不得遽革 也。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考题
统计
1.(2013· 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 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 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 故易治也。 ”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 )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考向2
从历史起因、条件、特点、影响、意义的角度考
查 2013广东文综: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3天津文综: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意义 2011新课标全国卷:西周政治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考题
统计
3.(2013· 广东文综)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 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 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B.宗法制的衰落 D.井田制的推行 )
考题 统计
展
2013四川文综:分析商代纺织业的发展
2012浙江文综:归纳古代庄园经济的概况 2012海南单科:归纳史料得出农业的历史地位
3.(2013· 江苏单科)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 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 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锄、 ( )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通常而言,先秦时期的历史,可以分为先秦两晋时期和秦朝以及其后的两晋秦汉时期。
在这一大一统时期,从先秦到秦朝,两个时期有着巨大的变化和发展,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政体变迁、制度和制度的改革、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等等。
一、政体变迁从先秦到秦朝,政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封建制发展到中央集权制,是一个重要的变迁。
先秦时期基本呈现的是各诸侯国的分立模式,政权由诸侯统治,有着较大的权力自由和权利行使的自由,有许多的实行联盟共治和重要互助的政治形式。
而秦朝时期则实行封建制改成了中央集权制,诸侯国被统一,秦始皇建立封建王位,整个中国被秦朝统一,中央政权集权,秦朝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政治,将当时各诸侯国统一成中国一个大帝国。
二、制度及制度改革从先秦到秦朝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秦时期的制度基本上是依附封建王位的封建制度,有贵族、王族、士百姓等阶层,实行分封、分岗、分地的制度,政治制度以诸侯的封建政治为主,民众的权利比较受限,实行封建制的大一统政治。
而秦朝则基本上是以中央集权为主的,实行拔封、设置郡县,以及“九藩”制度和“三藩”制度等,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政治为主,而且实行了“公元制”和“诸侯制”等管理制度,使中央政治获得了更大的权力,赋税和科税也出现了,民众的权利有了一定的改善,使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
三、文化的发展从先秦到秦朝文化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儒家文化领域,秦朝时期发展出了“五言”、“五调”、“七韵”、“八股文”等文体,开创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新篇章,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学创作;而墨家文化也发展出了“三言、三调”等文体,被定为“德行”制度中的主要文学体裁;而“礼、乐、射、御”等文化也出现了,影响了很多今天的文化形态。
四、经济的发展秦朝时期,从先秦到秦朝,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秦朝时期,秦朝采取垄断工业和采矿,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水利建设,建立了丝绸之路,打通了商业运输的通道,民间经济也出现了私商的势力,经济发展逐渐变得活跃。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先秦、秦汉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先秦、秦汉时期【阶段特征】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220年)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
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
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
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裁多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科学兴起。
一中华文明的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1.政治(1)夏商时期: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其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走向崩溃,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国家从分裂逐步趋向统一。
2.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演变;土地制度是井田制。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形成,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手工业: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商人由官府统一管理。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局面被打破。
3.思想文化(1)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儒学思想形成,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汉字书法:商代汉字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 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迅 猛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时代。经过夏、 商的衍化,到西周时最后形成严密的制度即宗法制度——从整个中国历 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 结构并没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 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 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 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 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备考指南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命题 主要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集中考查对道、墨、儒、法四家代表人 物及其主张的理解。备考时要重视对儒、墨、道、法四家的主张及各家 主张的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从时代特征和阶级特点上理解认识各家主 张。
深化提升道、儒、墨、法家思想的比较
学派代表
主张
弟子。但是,荀子也主张仁政,其思想更多地与儒家相同,因此,他是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5.董仲舒的新儒学融合法家和阴阳五行思想。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主张的本质特点是适应
了中央集权的需要,它实际上是“外儒内法”。
考向例析
1.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
3.先秦思想 “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 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 途径 4.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 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 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 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专题一 第1讲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角度:分封制的内涵及评价)据研究,周代的王道,自 洛邑向东分为二线。 其南线由王城通向新郑与宋都商丘, 远达鲁都曲阜。 后来,又以洛邑为中心,东南修通至宋、徐、吴;南向修通至许、随、 荆楚。周代修建道路网( C ) A.方便中央向地方运输贡赋 B.方便王室派人巡视海外 C.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子 D.利于挑起诸侯之间的矛盾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解析:选 C。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重要标志,秦以后出现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 说明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故选 C 项。 题干中所列举的朝代是古代中国 封建的四次反动, A 项错误;古代中国封建的四次反动削弱了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 B 项错误;统治者是想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但事 与愿违, D 项错误。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解析:选 C。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内涵的理解。据所学可知,分封制 下的诸侯需要定期朝觐天子,因而修建道路网可以方便诸侯定期朝觐天 子,故选 C 项。西周时地方诸侯需要向中央交纳贡赋, A 项错误;周 朝与海外无多少联系, B 项错误;周代修建道路网与诸侯之间的矛盾 无关, D 项错误。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限时规范训练
大二轮复习 通史
2.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封建政治: 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形成。 (2)思想观念: 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 “忠”“孝” 观念深入民心,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促 进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 公德的形成;造成男尊女卑观念、贵贱等级观念、过分强调家庭本位、 任人唯亲、盲目排外的消极影响。 (3)社会习俗:编订家族家谱,建立宗祠家庙;影响认祖归宗、祭祖 扫墓等社会风俗形成。
浅论先秦到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
浅论先秦到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先秦到秦汉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是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演变的重要部分。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地理环境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河流经的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作物种植十分丰富,稻谷、小麦、黍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广泛种植。
这些农作物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的主食和副食,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次,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先秦到秦汉时期,社会政治中心由诸侯争霸转向中央王朝的统一、此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为饮食文化创新提供了条件。
通过开展农业改良和技术进步,人们获得更多的粮食和瓜果蔬菜,丰富了饮食品种和口味。
另外,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也对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到秦汉时期,礼仪制度日益完善,与饮食相关的礼仪作风逐渐形成。
吃饭时的座次、用餐礼仪、餐具制作和使用等方面都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特点。
例如,饭菜的摆设、烹饪技术和调味方法逐渐丰富和精细,不仅追求美食的味道,更注重食物的品质和外观。
同时,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饮食疗法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形成。
人们开始研究食物的属性和作用,将饮食与健康相结合,建立了一套以食疗为主的饮食理论。
例如,根据五行学说,人们将食物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认为不同味道的食物有不同的作用和疗效。
这些理论和实践为后来的食疗学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先秦到秦汉时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是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元,注重食物的品质和外观,并与健康和医药相结合。
这些特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饮食习惯,也对后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先秦至秦汉大一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统一政权,而其内容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先秦时期,以周朝为代表的各种封建政权一直控制着中国。
统一的地理位置、语言、文化和宗教,使政权的稳定性得到了改善,但受到各方派系的影响,局势仍然动荡不安。
秦时期,西汉高祖刘邦开始了一个大的统一运动。
他借助联合六国的力量,最终完成了政权的统一。
一、秦朝大一统的实施秦时期,刘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政权的统一建设,并最终实现了大一统。
主要措施有:(1)拆除城墙:秦国首先拆除了各地城墙,以此来消除各民族之间的互相隔离。
(2)建立统一的称谓:秦国采用一种统一的称谓“大秦”,将所有称谓统一成一致。
(3)统一政令:秦国采用一套统一的法令、法律、制度,如审判制度、律法制度,以及货币、单位和衡量系统。
(4)中央集权:秦国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以霸业为准。
在这一制度下,各地政权不再独立,而是受秦朝中央政权的统治。
二、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在秦朝大一统的实行下,中国的政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并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1)统一的行政制度:秦朝采取了更严格的行政制度,使政权得到了有效的统一。
政权的行政体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时期的行政体系主要分为六部,分别是国家部、内务部、外务部、兵部、工部和民政部,其中每一部都有不同的职能,以及不同的行政制度。
(2)统一的税收制度:秦朝实施了一套统一的税收制度,包括地税、庄税、关税、围攻税等,以此来营造一个稳定的财政和经济环境。
(3)统一的法律体系:秦朝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以此来加强政权的统一,并增强社会秩序。
秦朝法律体系主要分为官方法律和社会形式法,这两种法律都具有一定的威力和效力,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
三、秦朝大一统的影响秦朝大一统带来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影响深远。
(1)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秦朝大一统所推动的统治体制,使中国社会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程度,如实行统一的行政制度、统一的税收制度和统一的法律体系等。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政权,从先秦时期一直延续到秦朝,其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本文将简要分析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首先,在先秦时期,中国大一统政权的内容主要有军力大一统和版图大一统两个方面。
军力大一统是建立在军事实力上,讲究使用武力霸权来实现大一统;版图大一统则更注重政治文化统一和制度统一,依靠政党争霸、各国政权互相识别来实现大一统。
由于先秦时期国家的文化和统治力量都较薄弱,大一统的内容主要侧重于军事实力的大一统,因此很难实现有效的版图大一统。
其次,到了秦朝,中国大一统政权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秦朝采取了运用极为残酷的压迫策略,逐渐统一天下,实现了有效的版图大一统。
例如,晋文公改编《春秋》,整合农耕文明,建立定量制度,赋予鼓励农村城市发展的经济利益,为治理大型帝国创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改善人民的生活,以及实施了安全的法律制度,等等,都是为了实现版图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
此外,秦朝还利用军事手段,统一了其他诸侯国家,实现了军力大一统,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富强。
最后,从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的大一统政权从只侧重于军力大一统,发展到同时兼顾军力大一统和版图大一统,是中国大一统政权走向完全形成的重要进程。
不仅在秦朝,在后期几个朝代,也都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但这一阶段是大一统政权走向完全实现的政策决策过程,影响十分深远。
综上所述,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是强调版图大一统,不仅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且也为中国大一统政权向完整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从先秦开始,到秦朝末期,中国积极推动统一大一统,把六国统一于一政,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探讨先秦至秦朝大一统内容的变化。
首先,先秦时期,各国拥有着内部的统一,但没有统一的政体,存在着朝代与朝代之间的争夺,以及统治阶级的冲突。
六国之间的领导者,经常会争夺领土和权力;当遭受攻击时,防守派会毫不犹豫地请求外部力量来帮助。
这样的状况,是各国政治复杂性的一个体现,且有利于维持各个国家的独立性。
第二,以秦朝为例,如果不考虑政治变化,在秦朝之前,六国没有一套统一的政治制度,各国在经济、法律等方面也大有不同。
秦朝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新的大一统政体,统一了政治制度、经济体系、法律体系、文化教育等内容。
秦朝建立了一套由中央集权制统治的新政治体系,把属于不同国家的人民统一在一个政治体系中,为中文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第三,秦朝中期,秦王朝把统一更进一步,实施了以下举措:统一用作,开辟了一条从长安至汉水的大道,推行单一的声调和汉字,采用统一的计量制度;推行统一的宗教,统一礼仪,统一语言,统一祭祀习俗;统一地税制,实施统一的商业条例;建立郡县等地级行政机构,建立官府;建立科举制度,以此来招揽和推举官员,以此来增加官员的听从性。
第四,秦朝灭亡后,中国统一的政治体制继续,但中央政权的力量不断减弱。
后来汉朝的出现,使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统一的政治体系,经济体系,法律制度,文化教育等内容的完善。
汉朝的文治武功取得了很大成功,建立起了大一统的政治体系,使人们在各种方面都得到了稳定和保障。
另外,汉朝还开通了大量的公路,促进了贸易与交流,这有利于维护中央政权的稳定。
从先秦到秦朝,中国历经政治变革,推行了大一统,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换个角度看秦汉
换个角度看秦汉“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诞生了包括原始氏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二十四个朝代,而首次统一全国的秦朝,无疑是历史上最耀眼的时刻。
随后开始的汉朝历经29帝、407年沧桑,虽曾被外戚篡权,但终究还是回到皇族本源,是中华一统的真正开始。
1、短命的秦朝这段历史,像极了一段任性的婚姻。
秦朝吞并六国,好似娶了六房媳妇,可是“人心难测”家务事难断,为了处理好统一后的政务,秦始皇开始了一顿神操作:不仅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而且还统一了六国车轨。
总是有阻力,六房媳妇都反对改变,秦始皇一怒之下“焚书”“坑儒”以绝后患,大概是因为因为步伐太快,利国利民的举措并没有被广大群众接受,秦朝仅仅存在14年就被推翻。
2、刘邦为啥能做汉朝的开国皇帝?在秦末的乱世中,48岁的刘邦和24岁的项羽脱颖而出。
几番较量后,不被看好的刘邦居然获胜,建立了“大汉王朝”,而离胜利只有一步之遥的项羽却在四面楚歌中,自刎于乌江边。
这是为啥?“知人善用”是刘邦的看家本领,他身边聚集了大量人才,最出名的莫过于汉初三杰:张良,最强汉军大脑、萧河,最壮汉军之胃、韩信,最耀眼的汉军战神,而项羽身边却留不住人才,最后落下个“孤家寡人”的悲惨境地。
3、影响中国古代的五类人,你知道都有谁吗?“民”,最广大的大多数,平时不发威,只求温饱,而一旦发生改变就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阉”,离皇帝最近的一群身体、心理都不太健康的人,坏人居多,也曾把持朝政,为祸一方。
“戚”,皇帝的亲戚们,包括枕边人、兄弟姐妹和子女。
外戚篡权时有发生,貌似修成正果的没有几个,当然了“戚派”只能在皇宫里搞事情,出了皇宫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阀”,军阀、门阀,都是些有权有势的大佬,靠着国中国、朝中朝的本事,都可以架空皇权。
“官”,作为唯一靠头脑取胜的门派,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以推动国家进步为己任,但他们容易收到外界影响,变成好坏参半的庸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
古代史整体框架(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
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丰富多彩,交相辉映。
不同的国情铸就不同的文明。
植根于小农经济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就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而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古希腊城邦则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另一幅灿烂的政治画卷,在专制主义政治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二者的具体表现:
1
第一讲先秦——两汉
阶段特征:社会大转型时期(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政治:从早期政治制度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经济: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文化: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