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学原理名词解释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一、大气的组成:
1、大气是由气体组成的,其中78.1%是氮气,20.9%是氧气,0.9%-0.04%是其他气体,其中CO2最多,约为0.04%;
2、气压:由气体组成的大气中,每个分子相互排斥,而气体分子重量的积累就会形成气压,单位是帕(Pa),它表示一个平面每平方厘米(cm²)受到的压力。
3、温度:温度是大气的第三要素,表示大气中热量的多少。
温度单位是摄氏度(°C),也有另一种称为开氏度(K)的单位,它表示的是在0°C时大气的温度。
二、气压分层:
大气是由气体组成,而气体重量的积累就会导致大气压力的分层,这种分层称为大气层。
大气层一般分为5层:同行层、对流层、平流层、副热层和外层,其中:
1、同行层距地面高度约10千米,气压强度开始减低,属于大气层中的第一层;
2、对流层,距地面约10-15千米,气压强度继续减低,属于大气层中的第二层;
3、平流层,距地面约15-50千米,此过程中气压强度急剧减低,属于大气层中的第三层;
4、副热层,距地面约50-85千米,气压强度再次减低,属于大气层中的第四层;
5、外层,距地面约85千米上,气压强度极小,属于大气层中的最外层。
三、气象形势:
正常情况下的大气体系形态称为气象形势。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概述: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探索大气运动、热力学和水循环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天气学原理是天气学的基础,它涉及到大气的组成、结构、运动和能量传递等方面的知识。
一、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稀有气体组成。
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其他气体如氩气、二氧化碳等占1%左右。
这些气体的比例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和天气起着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结构大气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地球表面向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其中发生了大部分的天气现象。
平流层以上的层次则较为稳定,很少发生天气变化。
三、大气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大气通过对流、辐射和地球自转等方式进行运动。
其中,对流是主要的运动形式,通过热对流和冷对流的交替,形成了气压系统、风和降水等现象。
四、大气的能量传递大气中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后,一部分被地表吸收,一部分被大气层吸收或反射。
地表和大气层吸收的能量会引起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着天气的产生和发展。
五、水循环与天气水循环是天气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当太阳辐射使水面蒸发后,水蒸气会上升到高空,形成云和降水。
降水又可以补充地表的水资源,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循环的变化会导致天气的多变,如降水量的增减和云量的变化等。
六、气象观测和预报天气学使用气象观测和预报技术来研究和预测天气变化。
气象观测通过测量气温、湿度、气压、风速和降水等参数来获取大气状态的信息。
而气象预报则利用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等方法,对未来天气进行推测和预测。
七、天气系统和气候带天气系统是指由气压系统、风和降水等要素组成的大气系统。
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如赤道气候带、温带和寒带等。
这些气候带的存在使得地球上各地的天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区别。
八、天气与人类活动天气对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天气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对天气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地球其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学科。
它主要关注天气系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不同因素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天气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大气的成分和结构、气候变化、天气现象的观测和预测等方面。
以下是我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1. 大气组成与结构:大气由气体、悬浮颗粒物、水汽等组成。
根据气体成分的不同,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对流层顶部的平流层等层次。
不同层次的大气对太阳辐射、温度分布等具有不同的影响。
2. 大气运动:大气中的运动是天气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温度和压力的差异引起了空气的运动,形成了风。
风的产生和变化影响了气象系统的运动和演变,并对天气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3. 热力学原理:热力学原理是解释气象现象的基础。
温度和压力是热力学原理的关键概念。
热传递机制如辐射、传导和对流,以及热平衡条件在大气中起着重要作用。
热力学原理帮助解释了温度、湿度、压强等气象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4. 水汽的循环:水汽是大气中重要的水分来源,也是天气现象的重要驱动力。
水汽的循环包括蒸发、凝结和降水等过程。
在大气中发生的这些过程对云的形成、降水的分布等天气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5. 大气层的辐射平衡: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和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
大气反射、吸收和辐射这些能量,形成了辐射平衡。
辐射平衡的不稳定与变化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
6. 气象观测和预测:天气学依赖于对各种气象要素的观测和监测。
气象观测站点和卫星等技术手段提供了大量的气象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天气学家可以预测天气变化,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气象决策。
以上只是我对天气学原理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尽管涉及了一些关键概念和过程,但天气学作为一门复杂的学科,仍有很多深入和复杂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
天气学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行各业都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天气学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天气变化。
天气学原理名词解释

天气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1、Hadley环流圈:哈德里环流圈指赤道附近热带辐合带空气受热上升到对流层后,到高空向高纬输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向东偏转出现高空西风,分别向两极方向移动,之后逐渐冷却,约在纬度30度附近沉降。
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地表向赤道移动,在低纬地区形成闭合环流,即哈德里环流圈。
2、变压风:局地气压变化的水平梯度所产生的非地转风分量。
3、飓:伴随强风暴云来临,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增大的突然发作的强烈阵风。
飓是强阵风的意思4、飕线:有许多雷暴单体(其中包括若干超级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强对流云带。
风向、风速突变的狭窄的强对流天气带。
很具破坏力的严重灾害性天气。
飕中系统:雷暴高压、飕线、飕线前低压和尾流低压等中系统。
5、冰雹:直径大于5亳米的固体降水物。
6、超级单体风暴:具有单一的特大的垂直环流的巨大的强风暴云。
多单体风暴:由许多较小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雷暴单体组成,但有-个统一的垂直环流的风暴。
7、赤道槽:又称热带辐合带,是指南北两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一个宽广低压区。
辐合带中南北半球的信风气流的汇合有两种形式。
太阳高度角这个因子以外,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其他因子也影响赤道槽的季节变动。
由于气流辐合和空气的暖湿不稳定,产生上升运动,常导致低云的形成并出现降水、雷阵雨天气。
当辐合很强时,很容易形成热带低压,如进一步发展也可称为台风。
8、赤道辐合带:又称热带辐合带,赤道锋,赤道槽,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低压带,气流辐合带。
9、大尺度天气系统10、大气长波:是指波长较长、波幅较大、移动较慢、维持时间较长的波动。
其波长一般在5000—7000km,振幅大多在10—20个纬距以上。
长波自西向东移动,移速较慢,通常1天不超过10个经度,有时呈准静止状态,也有时表现出不连续的向后“倒退”现象。
长波维持的时间一般3—5天以上。
11、低空急流:600〜900hPa之间水平动量集中的气流带,风速大于12m/s。
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手段

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与技术手段天气预报对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出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的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准确。
那么,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是什么呢?一、气象学原理天气预报的基础在于气象学,它是一门涉及大自然的气体和水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及地球物理学等相关内容的科学。
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大气动力学、云物理学、天气学等。
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的基本物理过程的科学,涉及的内容包括气压、气温、风力、云、降水等。
大气化学是研究大气中各种物质和它们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如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臭氧层的形成和破坏等。
大气动力学是研究大气中的运动、能量传输和物质输送等的科学,比如风的形成和变化等。
云物理学主要研究云的性质、形成和发展等。
天气学则是教我们如何判断未来的天气变化。
二、天气预报技术手段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其技术手段有着很大的关系,下面就来简单了解一下它的几个主要技术手段。
1.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卫星遥感探测技术是通过高空卫星对近地球的大气进行探测,以了解大气运动、云团位置、云量、温度、湿度、大气环流等信息。
卫星遥感探测技术可以实现不同高度、不同位置、不同方向、不同天气的大规模、多时相的观测,具有实时性、高精度及避免人力干扰等优点。
2.雷达探测技术雷达探测技术是利用微波雷达对大气参数进行探测无线电技术。
雷达探测技术可以测量气象物理量如降雨、风暴、气压、温度等,能够提供气调资料。
相对于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的空间分辨率更高,能够实现多个向径的观测和高精度立体测量。
3.数值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是将大气运动的动力方程通过计算机求解得到大气状态的变化,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数值预报技术能够分析和估计气象要素的数值,包括温度、湿度、压力及风场等。
数值预报技术能够覆盖世界各地,并能够模拟地球系统中各个不同的元素。
4.地面气象观测技术它是通过在地面布置气象观测仪器,实时测量气象参数,例如温度、湿度、大气压力、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现场测量数据。
科普天气学了解天气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普天气学了解天气背后的科学原理天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穿着、活动和出行。
然而,天气并非只是简单的晴雨预报,背后隐藏着许多科学原理。
本文将为您科普天气学,了解天气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大气压力与气压系统天气的变化与大气中的气压密切相关。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气体对于所在面的垂直作用力。
通过气压的分布,我们可以了解天气系统的形态与发展。
1. 高压系统高压系统指的是大气中气压较高的区域。
在高压系统中,空气向四周辐散,使天气晴朗、干燥。
通常,高压天气为晴天或少云天气,空气稳定,降水几率较低。
2. 低压系统低压系统指的是大气中气压较低的区域。
在低压系统中,空气会由周围辐合向中心聚集,导致云量增多、天气多变。
低压天气通常伴随着云朵、风雨等天气现象。
二、湿度与降水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含量,是天气预报中常重要的气象要素。
湿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降水的形成与发展。
1. 饱和与凝结当空气中的湿度达到一定饱和程度时,水蒸气会凝结成液态水或固态水。
冷却是导致水蒸气凝结的主要原因,例如空气的快速升高和冷却会形成云朵。
云朵进一步凝结形成水滴,当水滴足够大时,就会降落成雨、雪或雾等天气形式。
2. 相对湿度与露点温度相对湿度是指实际水蒸气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之间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当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饱和,凝结就会发生。
而露点温度是指当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是气温下降到露点温度时会出现露水、雾或冰霜的临界点。
三、气候与气象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1. 天气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的状态变化,通常是一天或几天的时间范围内。
天气的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压系统、湿度、风向风速等。
2. 气候气候是指长时间内特定地区的气象条件的统计结果。
气候的研究需要考虑长时间尺度上的气象数据,并结合地理环境、海洋等其他因素。
气候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环流、地形等。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Char1 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真实力: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磨擦力( 1 ) 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 2 ) 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万有引力( 3 ) 磨擦力: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净粘滞力2、视示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地球受到了向心力的作用却不作加速运动,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引入惯性离心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
C= Ω2R地转偏向力:由于坐标系的旋转导致物体没有受力却浮现加速度,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从而引入,以使牛顿运动定律在旋转参考系中成立。
地转偏向力的特点: A= -2Ω×V( 1 )地转偏向力 A 与Ω相垂直,在纬圈平面内(2)地转偏向力 A 与风速 V 垂直,只改变气块运动方向,不改变其速度大小( 3)在北半球 A 在水平速度的右侧,在南半球 A 在水平速度的左侧( 4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成正比,V=0 时,A=0 ;惟独在做相对运动时 A 才存在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垂直于水平面,赤道最小,极地最大。
3、地转偏向力与水平地转偏向力有何相同与不同?水平地转偏向力:大气中垂直运动普通比较小,气块的运动主要受 x 方向和 y 方向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w 很小,于是近似有Ax=2 Ωv 和Ay= -2Ωu。
对水平运动而言,北半球 Ax 、Ay 使运动向左偏,南半球右偏。
地转偏向力:包括垂直运动。
4、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运动方程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方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能量方程气体实验定律——气体状态方程5、温度平流变化-V · hT 是气块在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的区域内保持原有的温度作水平运动而对局地温度变化所提供的贡献,称为温度平流变化。
- T 温度梯度由高温指向低温。
当-V ·hT<0 时,有冷平流,夹角为钝角,风从冷区吹向暖区,使局地温度降低。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的运动和变化规律,预测和分析天气现象的一门科学。
它利用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结合气象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型,以及统计和数学方法,来解释和预测天气变化。
天气学的研究对象是大气,大气是地球上固体地壳和液态海洋的表面围绕地球所形成的气体包围层。
大气包含了空气、水蒸汽、尘埃等多种组分。
天气学主要研究大气中的气压、气温、湿度、风力、降水等要素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天气现象是大气要素变化的集中体现,如暴雨、强风、雷电等。
天气现象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分析和归纳,可以找出它们的规律和特点,为天气预测提供依据。
天气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气象观测、实验与模拟、数值预报等。
气象观测是天气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可以了解大气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气象观测包括对气压、温度、湿度、风力、降水等要素的观测。
观测站点通常配备各种观测仪器和设备,如气压计、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等,用于记录和测量气象要素。
实验与模拟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在实验室中对大气中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和模拟,可以研究其变化规律。
实验室实验可以控制较好的条件,有利于深入研究一些特定的天气现象。
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型对大气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模拟大气中各个要素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来预测天气变化。
数值预报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利用气象观测数据、数值模型和统计方法,通过计算机的运算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数值预报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大气运动方程和热力学原理,通过对大气中各个要素的变化进行数学计算和模拟,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在进行天气预报和分析时,还需要结合统计和数学方法来处理观测数据、优化模型参数和提高预报准确率。
统计方法可以通过对历史观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来找出天气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数学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大气中的运动和变化进行数学描述和计算,从而预测未来的天气变化。
天气学原理 名词解释

气象学复习题——名词解释1、太阳辐射——太阳时刻不断地向周围空间放射巨大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简称太阳辐射。
2、蒸发速率——单位时间从单位面积上蒸发的水量。
3、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4、空气绝热变化——一块空气在没有热量收支时,由于环境气压的变化,引起气块体积改变而导致温度变化称为空气绝热变化。
5、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6、降水——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
7、天气——一定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风、云、雨、雪、冷、暖、晴、阴等)及其变化的总称。
8、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称为小气候。
9、水平气压梯度力——因地球自转使空气质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力称为水平地转偏向力。
10、生物学零度——维持生物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
11、季风——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产生的以年为周期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大范围地区盛行的随季节而改变的风称为季风。
12、大气温室效应——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其选择吸收作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
13、太阳光能利用率——单位面积上作物产量燃烧所放出的热能与作物生长期中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的百分比。
14、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称为干绝热变化。
15、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
16、气旋——是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旋涡。
17、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能见度<1km的现象。
18、梯度风——自由大气中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相互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19、气候系统——指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汇总天气学是气象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气象现象的发生机制和规律。
天气学关注的是气象学中的基础理论和原理,为我们了解天气变化和预测天气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天气学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汇总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天气学的原理。
一、大气成分与结构大气是地球表面外围的一层气体包围层,它由各种气体混合而成。
主要的成分有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在大气中,有不同的层次划分。
最底层是对流层,大气中的气温随高度下降;而对流层之上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上升;最外层是电离层,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见的层次。
二、大气运动和循环大气中存在着各种运动和循环现象,这些现象影响着天气的形成和演变。
大气运动包括水平风、垂直风、气旋和气团等。
水平风是指大气在不同地区形成的水平气流,它直接影响着天气的变化;垂直风是指由于温度差异和气压梯度引起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气旋是指大气中的旋涡,在气旋中,空气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气团是指一团同质的空气质量,由于它的质量和特性与周围环境有差异,因此会对天气产生影响。
三、天气系统与天气现象天气系统主要包括气压系统、锋面系统和高空风系统等。
气压系统是指地球表面各地气压的分布和变化,它决定了空气的运动方向和速度;锋面系统是指暖锋和冷锋之间的边界区域,锋面会在天气系统中形成降水;高空风系统是指在平流层中的强风系统,它影响着天气的形成和变化。
天气现象是指大气中发生的各种天气变化,如气温的升降、风的变化、云的形成等。
天气现象是天气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四、天气预报和监测天气预报是根据天气学的原理和现代技术手段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
天气预报可以帮助人们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不同的天气情况。
天气监测是通过观测和收集大量的气象数据,对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更新天气预报信息。
天气预报和监测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并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五、天气事件与灾害天气事件包括各类气象现象,如雷暴、龙卷风、暴雨等。
天气学原理名词解释

天气学原理名词解释1、地转风:地转风是自由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沿等压线(等高线、等位势线)吹,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2、梯度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平衡时,有效分力为零,风沿等压曲线作惯性等速曲线运动,这就是梯度风。
3、热成风:地转风随高度的改变量4、地转偏差:实际风与地转风之差称为地转偏差5、气团:指气象要素(主要指温度和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的空气团。
水平尺度可达几千千米,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6、锋面:锋为密度不同的两个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在近地面层中过渡带宽约数十公里,在高层可达200-400公里。
宽度与其水平长度相比(长达数百-数千公里)是很小的。
在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可把它近似地看成一个面,即锋面。
7、锋生:指密度不连续性形成的一种过程或指已经有的一条锋面,其温度或位温水平梯度加大的过程。
锋消:指与锋生过程相反的过程。
8、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大尺度涡旋。
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气流作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9、反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在同一高度上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大尺度涡旋。
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气流作顺时针旋转,南半球相反。
10、锋面气旋:气旋中有锋面的气旋叫锋面气旋,其温压场是不对称的,移动性较大,而且是带来云和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
11、大气环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水平尺度横跨数千公里,垂直尺度延伸数十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1-2日以上的平均运动。
是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12、经圈环流:是指风的经向分量和空气的垂直运动在子午面上组成的环流圈。
13、三风四带:如果不计经向风速分量,平均而言,近地面层的纬向风带可分为三个:极地东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低纬度信风带。
与这三个风带相应的地面气压带是四个: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
通常称为“三风四带”。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

天气学原理知识点天气学是研究大气层中各种气象现象的科学,包括气温、湿度、降水、气压、风速和风向等。
天气学的研究旨在预测和解释天气现象,以帮助人们做出准确的气象预报,并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天气学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1.大气的形成和组成:地球大气是由气体、悬浮粒子、水汽和其他微观组分构成的。
主要的气体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大气中还含有悬浮的气溶胶和颗粒物。
2.温度和热力学性质:气温是大气中分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温度对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热力学性质包括气体的热容、压缩性和热传导性等。
3.大气循环和气候系统:大气中存在着复杂的循环系统,包括海洋和陆地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辐射的影响。
这些循环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地球的气候系统,包括季节变化、气候类型和天气模式等。
4.雨水和降水过程:降水是指从大气层中沉降到地面的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和霜等。
降水过程涉及到水汽的凝结和降温,以及云的形成和降水物质的形状和大小等。
5.气压和风:气压是指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不同气压区域之间形成气压梯度,从而产生风。
风的方向和强度受到气压梯度、地球自转和摩擦力等多种因素影响。
6.天气系统和天气模式:天气系统是指大范围的大气运动,如气旋、气团和锋面等。
这些天气系统会导致不同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雨天和暴风雪等。
天气模式是天气系统的数值模拟,通过数学和物理方程来预测和解释天气现象。
7.气象观测和预报:天气学依赖于对大气现象的观测和测量。
气象观测包括使用气象仪器和卫星等手段来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降水和风等变量。
基于观测数据和天气模型等,天气预报可以对未来的天气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8.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天气学还研究气候的长期变化和趋势。
全球变暖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之一,涉及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太阳辐射等因素,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是天气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和解释天气现象,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并为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天气是指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状态和变化。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多种气象要素。
天气学的研究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也对农业、工业、交通、航空、海洋等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天气学的研究基于一些基本原理,其中最重要的是热力学原理。
热力学原理认为,大气中的气象要素变化是由于能量的传递和转化所引起的。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的主要能量来源,它使得地球表面受热,产生了地面的辐射和对流运动。
地面受热后,会向周围的空气传递能量,导致空气密度变化,形成气压差。
气压差会引起风的产生,风会带来天气的变化。
因此,热力学原理是解释天气现象的重要依据。
另一个重要的原理是水汽的存在和转化。
水汽是地球上大气中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它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水汽的存在使得空气中的湿度发生变化,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水汽会凝结成云、雾等形态,形成降水。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它们的形成与温度、湿度、气压等因素密切相关。
水汽的存在和转化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天气学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原理,如辐射平衡原理、动力学原理、地球自转和公转等。
辐射平衡原理认为,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热量应保持平衡,否则会引起气温的变化。
动力学原理研究大气中的运动规律,包括水平风、垂直风等运动形式。
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天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它们导致地球表面受不同纬度的太阳辐射不均匀,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变化。
天气学原理的研究对于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天气预报是根据天气学原理和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的,通过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
气候变化研究则是通过长期观测和数据分析,了解气候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从而预测未来的气候趋势。
天气学原理是研究天气现象及其规律的基础,它涉及热力学、水汽转化、辐射平衡、动力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天气学原理

天气学原理基础一、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真实力:气压梯度力、地心引力、摩擦力(1)气压梯度力:作用于单位质量气块上的净压力,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2)地心引力:地球对单位质量空气的万有引力 不变,指向地心。
(3)摩擦力:单位质量空气受到的净粘滞力 一般只在行星边界层(摩擦层)考虑摩擦作用,自由大气中则忽略摩擦作用。
2、视示力:惯性离心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地球受到了向心力的作用却不作加速运动,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引入惯性离心力,其大小与向心力相等而方向相反地转偏向力(科氏力):观测者站在旋转地球上观测单位质量空气块运动,发现在北半球有一个向右偏的力,在南半球向左偏的力。
称此力为地转偏向力,又名科氏力。
由于坐标系的旋转导致物体没有受力却出现加速度,违背牛顿第二定律,从而引入,以使牛顿运动定律在旋转参考系中成立地转偏向力的特点:在纬圈平面内;只改变气块运动方向,不改变其速度大小;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右侧,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指向运动方向左侧;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成正比重力: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
重力垂直于水平面,赤道最小,极地最大重力是垂直方向上的,而大气运动是准水平的;科氏力始终垂直于速度方向,故只改变方向,不作功;所以,引起大气运动的最重要作用是:由于压力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压力梯度力(热力作用引起的)。
3、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动量守恒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运动方程质量守恒定律——连续方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能量方程气体实验定律——气体状态方程4、地转风地转风是自由大气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的空气的水平运动。
风沿等压线(等高线、等位势线)吹,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地转风性质:1)地转关系是在无摩擦,不考虑加速度和垂直方向的地转偏向力的情况下近似成立的赤道上(φ=0)水平地转偏向力为零,地转风不存在2)地转风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3)地转风与等压线平行,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风压定律)4)地转风速大小与纬度成反比,但在赤道上=0地转平衡不成立。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天气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气象变化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大气的物理、化学、动力学等多个领域。
天气学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和规律,还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在现代社会,天气学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对于气象预报、灾害防范、农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天气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首先,天气学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大气物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大气是地球表面以上的气体层,它受到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形、水汽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天气现象。
天气学通过研究大气的物理特性和运动规律,揭示了天气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例如,气压、温度、湿度等因素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天气的变化。
另外,大气运动也是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例如地转偏向力、地形影响等因素都会对大气运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天气的变化。
其次,天气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测、实验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
观测是天气学研究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大气各种物理量的观测,才能够了解大气的状态和变化。
目前,人们通过卫星、雷达、气象站等多种观测手段来获取大气信息,从而进行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
实验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模拟大气中的各种现象,从而验证理论和模型。
数值模拟是天气学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可以对大气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为气象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天气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它的研究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天气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的成因和规律,为气象预报、灾害防范、农业生产等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天气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大家对天气学的兴趣,为天气学的研究和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气学原理名称解析阻塞高压

天气学原理名称解析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是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缓慢移动或呈准静止状态的闭合高压。
以下是其形成原理:
当高压脊不断北伸时,其北部暖空气与母体脱离,形成暖空气堆。
这团暖空气被冷空气包围,形成阻塞高压。
阻塞高压的形成与维持阻挡着上游波动向下游传播,破坏了下沉的西风带环流,使地面上的气旋和反气旋移动受到阻挡。
这种环流形势又称为阻塞形势。
阻塞高压主要出现在北半球,多呈准静止状态,移动缓慢,有时甚至西退,维持时间平均5到7天,有时可达20天以上。
它的建立和崩溃,常常伴随着一次大范围甚至半球范围的环流形势的剧烈转变。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天气学原理的书籍或者咨询气象学家,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天气学原理 慕课 -回复

天气学原理慕课-回复什么是天气学原理,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天气学原理是指研究大气现象发生和演变规律的科学原理,是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的基础。
天气学原理主要包括大气物理学、热力学、动力学和水文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
首先,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物质的性质、结构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大气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大气的组成、密度、压力、温度、湿度、气溶胶等物理性质。
通过对大气物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大气现象的起因和发展,进而推测天气的变化趋势。
同时,大气物理学的研究对于研究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规律的学科。
在天气学中,热力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气的温度变化和湿度变化都与能量的转化和传递密切相关。
热力学原理可以解释大气中的辐射过程、热传导、对流和蒸发等现象,从而揭示了天气的形成和演变机制。
此外,热力学的研究还能够为气候变化和能源利用等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动力学是研究空气运动规律的学科。
大气运动是天气变化的基础,动力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气中的气压、风速、风向等要素的变化规律。
通过对动力学的研究,可以预测气旋、锋面和降水等天气系统的发展趋势,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此外,动力学的研究对于气候模拟和空气污染的传播规律等问题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水文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水的循环过程的学科。
水循环是地球上的重要气候系统,与天气和气候密切相关。
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水蒸气的生成和消失、云和降水的形成等。
通过对水文气象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降水的形成机制,推测降水的强度和范围,进而提高降水预报的精确度。
此外,水文气象学的研究对于水资源管理、洪涝灾害预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天气学原理的研究对于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天气预报是天气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对天气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为公众生活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天气学原理范文

天气学原理范文天气学原理是一门研究大气层中各种气象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气象要素的变化、形成和发展规律,包括气温、气压、湿度、降水、云量、风向和风速等。
天气学通过观测和分析这些气象要素,揭示了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变化规律。
天气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大气层是由气体组成的,气体的运动会导致气象现象的产生。
大气层中的空气是由不同温度、湿度和压强的气团组成的,而气团之间存在着差异。
这些差异会引起气体的运动,形成风。
风的产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解释,一种是尺度较小的局地风,如山谷风、谷风等,其主要是由地形和局地温度差异引起的;另一种是尺度较大的地球大气环流,如洋流、冷锋、暖锋等,其主要是由地球自转、地势和辐射平衡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次,大气层中的水汽具有很大的变化性。
水汽是大气层中唯一可见的气体,它可以通过蒸发、凝结和降水等形式在空气中存在和转化。
气温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水汽的含量和饱和度,当水汽达到饱和时,就会形成云和降水。
云的形成是由水汽凝结为液态或固态水滴,在大气中悬浮形成的。
而降水则是云滴或冰晶增长到一定大小后由于重力作用而落下的现象。
降水的形式有雨、雪、冰雹等,它们的形成和降落速度都受到大气中的温度和水汽含量等因素的影响。
最后,大气层中存在的气压差异也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
气压是指空气的重量在单位面积上的作用力,用来衡量大气的密度和垂直上升或下降的力量。
地球表面上不同地区的气压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驱动空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气压的变化会导致风的产生,并且气压梯度越大,风速就越快。
气压差异还会引起大气层的垂直运动,形成高压和低压区域。
高压区域空气下沉,导致气温升高和天气晴朗;低压区域空气上升,导致气温降低,水汽凝结为云和降水,天气多变。
总之,天气学原理通过观测和分析气象要素的变化,揭示了大气运动、水汽转化和气压差异等因素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它为我们预测天气和气象灾害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气学原理名词解释汇总1、Hadley环流圈:哈德里环流圈指赤道附近热带辐合带空气受热上升到对流层后,到高空向高纬输送,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向东偏转出现高空西风,分别向两极方向移动,之后逐渐冷却,约在纬度30度附近沉降。
空气在副热带纬度下沉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地表向赤道移动,在低纬地区形成闭合环流,即哈德里环流圈。
2、变压风:局地气压变化的水平梯度所产生的非地转风分量。
3、飑:伴随强风暴云来临,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增大的突然发作的强烈阵风。
飑是强阵风的意思4、飑线:有许多雷暴单体(其中包括若干超级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强对流云带。
风向、风速突变的狭窄的强对流天气带。
很具破坏力的严重灾害性天气。
飑中系统:雷暴高压、飑线、飑线前低压和尾流低压等中系统。
5、冰雹:直径大于5毫米的固体降水物。
6、超级单体风暴:具有单一的特大的垂直环流的巨大的强风暴云。
多单体风暴:由许多较小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雷暴单体组成,但有一个统一的垂直环流的风暴。
7、赤道槽:又称热带辐合带,是指南北两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一个宽广低压区。
辐合带中南北半球的信风气流的汇合有两种形式。
太阳高度角这个因子以外,地形和海陆分布等其他因子也影响赤道槽的季节变动。
由于气流辐合和空气的暖湿不稳定,产生上升运动,常导致低云的形成并出现降水、雷阵雨天气。
当辐合很强时,很容易形成热带低压,如进一步发展也可称为台风。
8、赤道辐合带:又称热带辐合带,赤道锋,赤道槽,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低压带,气流辐合带。
9、大尺度天气系统10、大气长波:是指波长较长、波幅较大、移动较慢、维持时间较长的波动。
其波长一般在5000—7000km,振幅大多在10—20个纬距以上。
长波自西向东移动,移速较慢,通常1天不超过10个经度,有时呈准静止状态,也有时表现出不连续的向后“倒退”现象。
长波维持的时间一般3—5天以上。
11、低空急流:600~900hPa之间水平动量集中的气流带,风速大于12m/s。
低空热量、动量的输送带,与暴雨、飑线、龙卷、雷暴等剧烈天气关系密切。
与夏季强降水相联系的、位于600-900hPa之间的水平动量相对集中的气流带。
日常工作中常把850或700hPa面上,风速≥12米/秒的西南风极大风速带称为低空急流。
12、地转风平衡:在水平方向上,地转偏向力与气压梯度力平衡的条件下,空气沿着平行等压线的水平直线运动。
13、地转涡度(行星涡度、地球涡度、牵连涡度):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涡度,它数值上等于地球旋转角速度→Ω的2倍,方向指向地球旋转轴的北极方向。
绝对涡度:在绝对坐标系里观测到的流体涡度。
相对涡度:在跟随地球一起旋转的相对坐标里观测到的流体涡度。
14、东北冷涡:我国东北附近地区具有一定强度(闭合等高线多于两根)、能维持3-4天、且有深厚冷空气(厚度至少300-400hPa)高空的气旋性涡旋。
15、东亚季风16、对流性不稳定(位势不稳定):原来上干下湿的稳定气层,甚至可为绝对稳定的气层( s γγ<),经过整层抬升后使得气层达到饱和,气层层结由原来的稳定层结变为不稳定层结,或不稳定层结变得更加不稳定,称为对流性不稳定。
se θ或sw θ 随高度减小。
17、多单体风暴:由许多较小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雷暴单体组成,但有一个统一的垂直环流的风暴。
18、锋:两个热力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渡带。
19、锋生:密度或温度不连续形成的过程或已有锋面密度或温度水平梯度加大的过程。
(锋的形成或加强)20、副热带锋区:中纬度气团和热带气团之间的过渡带,位于对流层上部哈得莱平均经向环流圈和弗雷尔平均经向环流圈之间的半永久性的锋。
21、副热带高压: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存在着副热带高压带,由于海陆的影响,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这些单体统称为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高:位于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系统。
22、高空急流:一股强而窄的气流带,急流中心最大风速在对流层上部>=30m/s 。
23、高空冷涡:大尺度的环流系统,从低空到高空的深厚系统,如东北冷涡、华北冷涡等。
24、哈德莱环流:暖空气在赤道辐合带中上升到高空,形成向极地辐散的气流。
在向极地运动的过程中,在北半球由于地转偏向力作用逐渐转为偏西风,在高空产生气流辐合,同时辐射冷却。
在冷却作用下,空气产生下沉,下沉空气中一部分在低空又返回到热带辐合带中去。
这个直接环流称为Hadley 环流圈。
南北向!25、费雷尔环流:在极地和热带各有一个直接环流圈,是空气自较暖处上升,在对流层上部向较冷处流去,然后下沉。
在极地环流圈与哈德莱环流圈之间的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与直接环流方向相反的闭合环流圈称为费雷尔环流。
对流层空气则由冷处向暖处流动,构成的闭合环流圈。
—间接环流圈!26、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27、极锋:极地气团和热带气团之间的半永久性的锋。
28、极锋锋区:极地环流圈中低层向南的东北风与Hadley 环流圈中下沉辐散而向北运动的西南风相遇,干冷与暖湿气流相遇而形成的锋区。
29、极涡:极区上空长期稳定的冷性深厚气旋式涡旋。
30、雷暴: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
31、雷暴高压:指在成熟阶段雷暴的下方的冷性中高压,雷暴高压在初生时范围较小,强度较弱,以后逐渐扩大增强,一般能维持3~18 h 。
在高压的范围内,大多有雷雨天气,但也有个别的只有雷电而无降水。
32、冷锋:冷气团占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
33、锢囚锋:当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相遇时,先后形成两个锋面,冷锋后部的冷气团与暖锋前的冷气团的交界面。
34、冷式锢囚锋:是指锋后的冷空气比锋前的冷空气更冷,高空暖舌在地面锋线后。
暖式锢囚锋:是指锋前的冷空气比锋后的冷空气更冷,高空暖舌在地面锋线前。
中性锢囚锋:冷锋后的冷空气团与暖锋前的冷空气团的温差较小,高空暖舌在地面锋线上。
35、冷高压:一定范围的冷空堆积在近地层形成的冷性高压,在对流层随高度增高而减弱。
36、龙卷:从雷暴云底向下伸展并且到达地面的漏斗状涡旋云柱叫做“龙卷”。
龙卷伸展到地面时会引起强烈的旋风叫做“龙卷风”。
37、南方气旋:指长江及其以南地区(25°N~35°N)的气旋,包括江淮气旋和东海气旋。
38、南亚高压:夏季对流层上部全球最强大、最稳定和范围最大的行星尺度的高压环流系统 。
夏季出现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上空的对流层上部的大型高压系统,又称青藏高压或亚洲季风高压。
39、切变线:出现在低空(850和700hPa )风场上具有气旋式切变的不连续线称为切变线。
40、切断低压:在槽不断向南加深时,高空冷槽与北方冷空气的联系会被暖空气切断,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叫切断低压。
41、热成风:地转风随高度的改变量,既上下两层地转风只差V V V g g g 12→→→-= 42、热低压:是指一种无锋面的低气压,它是由于单一热力因素而在对流层下部形成的低压区,由于海陆性质的差异,使得温度较高的地区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的低压。
43、上下游效应:大范围上、下游系统环流变化的联系。
上游效应: 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之后,接着就以相当快的速度影响下游系统也发生变化,叫上游效应。
下游效应: 当下游某地区长波发生显著变化后也会影响上游环流系统发生变化,称为下游效应44、台风:发生在热带洋面上,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
通常伴随狂风暴雨,由台风眼,眼壁和外围螺旋雨带组成。
45、梯度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空气沿着等压线的曲线运动。
46、条件不稳定层结47、位势(重力位势):单位质量的物体从海平面上升到高度Z 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48、沃克环流:热带纬圈上的垂直环流,是全球性东-西向环流,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水区上升,在东太平洋的相对冷水区下沉。
(是赤道海洋表面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热力直接环流,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
)49、西风指数(环流指数): Rossby 把35º~55º之间平均地转西风定义为西风指数。
实际把两个纬度带之间的平均位势高度差作为西风指数。
高指数→西风强大,纬向环流低指数→西风弱,经向环流50、指数循环:西风环流的中期变化主要表现为高低指数交替循环的变化过程,称为指数循环。
51、西南涡:一般是形成于四川西部地区,700或850hPa 上,具有气旋性环流的闭合小低压,其直径一般在300~400km 左右。
52、斜压大气:如果大气中等压面和等密度面相互交割,由状态方程可知,等压面与等湿面也相互交割,在等压面上有等温线出现,亦即密度不仅是气压的函数,而且是气温的函数,,这样的大气称为斜压大气。
53、正压大气:在大气的各高度上,等压面和等密度面(或等比容面)相重合,则根据状态方程知,等压面也与等温面重合,就称这样的大气为正压大气。
54、洋中槽55、长波调整:长波波长变化和位相更替的现象。
(广义包括长波位置的变化和长波波数的变化,一般仅把长波波数的变化及长波的更替称为长波调整。
如小扰动不稳定而发展成为新长波,使波数增多。
)56、中尺度系统: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km至二三百km,生命期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的天气系统。
如:雷暴和强雷暴,飑线等。
57、对流复合体: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是一种圆形团状结构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由很多较小的对流系统组合起来,有一个范围广,持续很久,近于圆形的砧状云罩。
58、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很少移动的锋。
(6h无移动,24h移动在2个纬度之间)59、阻塞高压:西风带长波脊不断北伸,其南部与南方暖湿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所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叫做阻塞高压。
60、低涡:低空低涡是影响我国降水,尤其是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多发生在离地面2~3km 的低空。
61、东风波:副热带高压南侧对流层中下层东风气流里自东向西移动的波动,因出现并活动在东风气流里,称为东风波。
表现为一个槽或气旋曲率最大区,以波状形式自东向西移动的热带波动。
62、高空槽: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简称槽。
高压脊:从高压区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高压脊。
63、ENSO事件: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合称为ENSO事件。
厄尔尼诺:是一种海温异常现象,一般指南美沿岸圣诞节前后开始的海温异常增暖现象。
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水温度异常偏暖。
南方涛动:是热带环流年际变化最突出、最重要的气压异常现象,指东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及印尼地区之间的反相气压振动。
东南太平洋气压偏高时,印度洋及印尼地区气压偏低,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