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精编版
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风。 良好家风代代传 , 便会形成 良策 , 成为“ 修身” 、 “ 齐家” 的典 本家。 ” 南宋词人张道洽赞誉清 种积极进取的信念 ,一种促 范 。最为人称道的名训 , 如《 颜 白家 风 : 进社 会 和谐 的正 能量 。 氏家训》 、 《 朱子治家格言》等 , 清 白 家风 不 染尘 ;
上出了 v 5 9 /i 付宰相  ̄T I H 、 5 9 位将军 , 都教孩子厚道做人 , 勤俭持家 , 方 面 ,也是 中国道 德文 化 中一 官千人 , 知 府 以下 不计 其 守 着本分 , 不 辱没 祖先 , 正 如此 份 不可 多得 的珍 贵遗 产 。让 我
篓
联:
一
家 风正 , 人 才 出。
至 今脍 炙人 口。普通 的农 民家
冰 霜气骨 玉精神 。
号称“ 中华 宰 相村 ” 的 山西 庭 虽然 不能 识文 断字 ,却 通情
强调“ 家训 ” 和 培育 良好 家
闻喜 裴柏 村 的裴 氏家族 ,历史 达 理 ,大多 数人 的家 教 和 门风 风是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一个 重 要
家风 正 。 政 风清 。
家 风是抵 御 腐败 的一 道重
名 的有古 代 的司 马谈 、司 马迁 家” 等优 良的家风 , 历代名人辈 要 防线 。
各 领 风骚 , 真可谓 : 裴 家子弟 仕 宦如林 ,却没 父子 , 刘向、 刘 歆父 子 , 班彪 、 班 出 、 村 演 廿二 史兴 衰 , 自西 有出过一个贪官 ,因其家规中 固、 班 昭一家 , 蔡 邕、 蔡文姬父
匿 网 网 圈
忠厚传家远
一
诗书继
俭 :
●傅海青
在 中 国社会 ,书香 门第 是 济 、文化 等诸 多领 域 的卓越 贡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思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思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思是为人应当忠厚,饱读诗书、不断学习,这样的家族定会繁荣兴旺,长久不衰。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三槐堂铭》。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思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思是为人应当忠厚,饱读诗书、不断学习,这样的家族定会繁荣兴旺,长久不衰。
忠厚传家久:将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世世代代传下去。
或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三槐堂铭》。
《三槐堂铭》的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上任时为学生王巩家中的“三槐堂”题写的铭词。
苏轼在徐州期间,王巩曾与其一起郊游吟诗。
苏轼来湖州上任,王巩也赶来相会,并请其为自家“三槐堂”题铭,苏轼便应邀作《三槐堂铭》。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
熙宁七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
元丰二年四月调为湖州知州。
他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释义:忠厚传家久:具有忠诚,厚道的道德品质的家庭,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诗书继世长: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
忠厚:指忠诚,厚道。
传家:传给子孙或子孙世代相传。
诗书:泛指书籍。
此处指把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当作重要事情的人家。
继世:继承先世。
中国历来有重视家教、家训的传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常常以楹联或对联的形式出现于居家的门厅中,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
此联是从德、知两方面言说了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
“忠厚传家久”是指人在品德方面的修为,强调只有忠厚才能传家。
“诗书继世长”强调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
“忠厚传家久”有以下几层意义:其一,要做到忠厚,就要有任劳任怨,只讲耕耘,不图回报,无为而为的态度。
要象大地一样,养育万物而无所图,显示其善的本性,有一种奉献的美德。
其二,忠厚就要做到宽大、包容,有容人之心,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生在世,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
对犯错的人应该包容,不能过河拆桥,更不要幸灾乐祸,落井下石。
人能做到容人莫容己,就可谓宽厚了。
只有厚道才能得人心,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立身处世长久。
其三,忍辱负重能吃亏,是忠厚的另一种表现。
老子曰:“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
”。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面对挫折、灾难,要勇于面对,敢于承担,不能委过于人,文过饰非。
只有能忍辱负重,别人才能依恃,才能成为家族、家庭的栋梁。
只有能吃亏,别人才能亲近,才能处世长久。
只有忠厚的人才会长久。
悠远长久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超明智,就能负载万物,悠远无穷。
人效法天地之道,才能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只有忠诚厚道,才能使家族、家庭兴旺发达,长久不衰。
正可谓“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原文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
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
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
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
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
既相真宗,四方砥平。
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
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No.2019JIAOXUE GUANLI YU JIAOYU YANJIU1013 2019编者按: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也是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家教楹联投射出了一个家族的治家之本,是能让人时刻受到熏陶的人生格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
在教育越发重视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范老师认为,楹联是传统美德化为文字的一种体现形式,赏析和撰写楹联可以提高文化素养。
范老师坚信忠厚是传家之本,诗书是继世之道,薄钱财而重德才,才能让家族世代兴旺,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范基公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60多年前,笔者家住北京朝阳门内小雅宝胡同。
住家四合院的两扇木制大门上,镌刻一副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至今,清晰的字迹时时浮现在眼前,随着经典文化学习的日益推进,越发清晰。
品读之感,与日弥新。
忠厚,即忠实厚道之传统美德。
那个年代,民风淳朴,评价一个人的第一标准就是忠厚。
四合院内谁家的孩子诚实、懂规矩、孝敬父母,则得到邻居的赞赏。
反之,则受到大家的唾弃。
在中国任何一个家族、家庭中,祖辈最看重的是子孙能平安幸福并代代相传。
“忠厚传家久”就是家族、家庭的传世箴言,是最朴实的治家格言。
倘背离此训,则富不过三代。
近日接二连三的巨腐贪官的家庭败落,无不缘于做人、做事背离了忠厚。
贪官做报告时像人,背后是鬼。
有的儿子竟成了父亲贪腐的马前卒,代收贿赂,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最后父子并肩入狱。
儿子竟成了父亲的掘墓人。
不用说三代,到第二代就家破人亡了。
这样悲剧的发生,归根到底都是缘于背离了忠厚。
诗书是中华文明的经典教材。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
诗书万卷讲的做人道理可归纳为此八德。
“诗书继世长”阐明,中华经典文化是保证世世代代平安幸福的命脉。
没有文化的民族迟早要衰败。
今人学习经典,自然要捧读“四书五经”,从中汲取精华。
十多年来,诵读《弟子规》的琅琅书声,使神州大地春意盎然。
为了更广泛地学习经典文化,可以提倡品读、撰写楹联。
诗书传家远 忠厚继世长
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德清俞氏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化名门世家之一,以其在文学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彪炳史册,荣耀故里。
德清俞氏家学渊远,但形成文化世家主要是在清代中期以后,其中俞樾是最为主要的奠基人。
据考,德清俞氏源于山东,其远祖俞希贤曾在元时出任提举。
后来俞氏举家来到浙江省德清县乾元镇(城关)乌巾山麓南埭圩村隐居。
据俞樾自云:“我家巾山阳,溯源自元末,堂堂希贤公,孙谋喜贻厥”。
句中“巾山”,即为“乌巾山”或称“乌牛山”;“希贤公”就是俞氏的远祖俞希贤。
俞氏来到德清,从元末至清初的近四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一直从事着默默无闻的农耕生活。
但清乾隆年间出现了一位学文有成的人物,此人便是俞樾的祖父俞廷镳。
俞廷镳,字南庄,一字昌时,自幼聪慧。
俞廷镳直到70岁时才中举人。
他当时考取了头名,但主考官考虑到以他的高龄,朝廷可以恩赏举人,因此希望他把名额让给别人。
俞廷镳欣然同意,但最后只恩赏了一个副榜,还不能算是中举。
对此,俞廷镳却很坦然:“吾已年老,以此留与子孙,不亦善乎?”俞廷镳在五十岁时才生了儿子,取名俞鸿渐,有“渐展鸿图”之意。
俞鸿渐(1781―1846),字议伯,号剑花、涧花,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乡试举人。
工诗文,著有《印雪轩诗集》、《印雪轩文集》等。
曾任知县,后常年游历在外。
清道光年间,俞鸿渐相继生有两子:长子俞林,次子俞樾。
文化世家的奠基人俞樾德清俞氏、俞樾的故里和出生地位于浙江德清县乾元镇以东约两公里处的南埭圩村。
南埭圩村地理环境极佳,背靠乌巾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俞樾旧居的南侧是一条呈东西走向的小河,行至其屋前的一段,河面突然宽阔。
俞樾故里南埭圩故居原有一小楼,名“鹊喜楼”。
俞樾有诗云:“乌巾山下旧居家,鹊喜楼头静不哗。
一夜春风吹喜气,迢迢千里到京华。
”是时俞樾的父亲俞鸿渐在京任职,故有此句。
“鹊喜楼”因屋后有一老树,喜鹊筑巢其上而得名。
俞樾自小由其母教授四书,聘其祖母戴太夫人的侄孙为师,读书五年,每年送给先生的束修费为三个银元。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散文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散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散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
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记事起,每个除夕,父亲都会在家里的大门上贴内容雷同的春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当我长成小文青时,突然对那从小就司空见惯的春联不屑起来,好歹也算书香门第,每年门上都贴那两句俗套话,也不怕人家笑话,我嘟囔着。
父亲听了,也不语,依旧认真地研墨、裁纸,肃然地书写着那幅被我诟病的春联,再端端正正地贴在大门上。
那一年的年夜饭,喝了两杯酒之后的父亲,敲敲了桌子,一字一顿地念: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这可不是俗套话,这是老祖宗挣来的赞誉,也是老祖宗传下的家规呀。
父亲说的老祖宗,乃是从土匪洗劫的断壁残桓间背了刚满月的儿子一路逃荒到寿州的黄家少奶奶。
父亲说,那时吾祖行医积攒了些许家业,被同宗的土匪惦记上,于一月高风黑夜将家门洗劫一空,一门黄氏唯留老祖宗和她襁褓中的娃娃躲过此劫。
吉人天相,逃到寿州城的老祖宗未曾想竟进了寿州孙府大院,当了后来成为帝王之师的孙状元孙家鼐的奶妈,她凭着忠厚勤俐得到了孙府上下的认可,孙家后来拨了些田地给这孤儿寡母。
黄氏在寿州的土地上忠厚做人、勤勉耕种,亦开枝散叶自成族群了。
据说孙状元曾手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一联赠与他同庚共乳的黄氏兄弟。
这句话从此便成了黄家的家训,被代代相传。
时光轮转,黄氏的血脉延绵到我爷爷这辈,他们那代人,经历了新旧社会的更替,见证过历史,也颠簸在自己跌宕的人生路上。
然而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爷爷一直忠厚为人,在困难的年代,也不知他悄悄帮过多少凄苦的人们。
爷爷一生安居乡里,勤劳而热心,他善种植、懂计数、粗识文字、巧于编织,不知他用那双勤劳的手编过多少只柳筐送人,也不知他帮过多少孤老和弱子搭建、修缮房屋,只记得他终老之时,无数乡邻冒雨,且哭且诉,无不称他是乡里德高望重的智者贤人。
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句话出自哪里?
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句话出⾃哪⾥?2013-02-01楹联背后的故事:忠厚传家久有清⼀代的诗坛领袖王渔洋,出⽣于⼭东省桓台县有名的“新城王⽒”,其家族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300多年间科甲蝉联,叔侄进⼠,兄弟督抚,⽗⼦尚书,光耀迭出。
让⼈想不到的是,这个家族的第⼀代祖先竟是从诸城到桓台给地主扛长⼯的“打⼯崽”,第⼀代的⼥主⼈也是贫家⼥⼦。
这⼀对贫贱夫妻存道义之⼼,⾏道义之事,并且对⼉孙⾔传⾝教,在家境不甚宽裕的情况下,在第⼆代培养出了⼀位“尤好施予”的“善⼈公”。
以这种良善家风作温床,当王家从第三代开始有能⼒供养⼦孙读书时,渐次成长为⼀个横跨明清的名门望族。
不难看出,“新城王⽒”能够取得显赫功业,⼀个重要原因是“忠厚传家”。
说起“忠厚传家”,让⼈联想起那副流传于国内许多地⽅、更在⼭东⼤地常见的春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副春联与齐鲁⽂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深深影响了⼭东⼈。
《论语》“学⽽”篇有⾔:“弟⼦⼊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有余⼒,则以学⽂”,在这⾥,“孝、悌、谨⽽信、泛爱、亲仁”可⽤“忠厚”概括,“学⽂”可⽤“诗书”表意,这副春联⼤体表达了这句“论语”的意蕴。
⽽且,“忠厚”是品德培养,品德让⼈⽴得住⾝,“读书”是能⼒培养,能⼒让⼈⾛得开路,⽆论是《论语》还是这副春联,都将品德培养置于能⼒培养前头,这反映了⼀个⼈⼊世做⼀番事业的成长规律,具有科学性。
看其上联,忠厚就是忠义厚道,就是忠⼈之事、以诚交往、宽厚仗义,这是从古⾄今⼭东⼈⾃觉遵循的⾏为规范。
⼀个《列⼥传》上的故事很能说明这⼀点。
齐国攻打鲁国,鲁国⼀位村妇在逃亡途中,丢下⾃⼰的孩⼦,只带着侄⼦逃命。
⾯对疑惑不解的齐国将军,这位鲁国妇⼈说,丢掉⾃⼰的孩⼦虽然⼼痛,但合于道义。
齐国将领感叹鲁国是仁义之国,不忍攻打,回去禀报国君,竟也获得同意。
现在,茌平县建有纪念这位鲁国村妇的义姑祠,这位妇⼈以及她的做⼈做事道理,感化着⼀代代齐鲁⼉⼥,影响着齐鲁⼉⼥的⾏为。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摘要: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法则。
忠厚是指忠诚、厚道,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代表着家族的信誉和尊严。
诗书则是指古代文化的代表,不仅是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还包括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就忠厚传家久和诗书继世长这两个法则进行探讨,从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阐述它们的意义,并提出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美德。
关键词:忠厚、诗书、传统美德正文:一、忠厚传家久的意义忠厚是指一个人的忠诚、真诚和诚实,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建立一个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提升家族的信誉和尊严。
在家庭中,忠厚传家久表现为亲情和爱情的体现。
家庭是一个人最亲密的社交圈,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忠厚,不诚实,那么家庭就会破裂。
因此,忠厚是家庭幸福的重要保障。
在社会中,忠厚传家久则意味着信用和口碑。
商人要讲信用,官员要清廉,工人要勤劳,这些都是忠厚的表现。
忠厚不仅仅关乎个人的品行,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二、诗书继世长的意义诗书是古代文化的代表,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儒家经典和文学作品等,也涉及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诗书继世长就是传承和发扬这些文化的精华,让这些精神财富得以传递和发展。
在家庭中,诗书继世长表现为家风家训的传递。
父辈讲孝悌忠信,子辈继承传统美德,这样的循环不断,就可以使家族中的优秀传统得以保留和发扬。
在社会中,诗书继世长则表现为文化传承和创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遗产。
古代的文化宝库里有许多不朽的作品和思想,这些珍贵的财富应该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承。
三、如何忠厚传家久和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和诗书继世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却密切相关,因为忠厚是诗书继世长的基础。
一个家族如果没有忠厚的品质,那么它的文化传承就是空泛的。
因此,我们要想办法让忠厚和诗书并重,让家庭和社会上的这两个概念相互促进。
首先,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忠厚。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的意思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意思引言中国古代有许多成语表达了人们对品德以及学识的重视,其中,“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一句颇具深意的成语。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解读这句成语的意思,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蕴含的价值。
忠厚传家久成语中的“忠厚”一词,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高尚、忠诚正直。
这是古人对于一个人为人处事的高度评价。
忠厚的人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忠诚的态度,他们对家庭、友谊和职责都极其认真,从不背叛或欺骗他人。
而成语中的“传家久”则强调了忠厚的价值长久传承的意义。
这里的“传家”和“久”并非仅仅指一代人,而是指多代人传承下来,代代相传。
忠厚的品质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积累下来形成了家族的文化积淀,成为一种珍贵的财富。
忠厚传家久的意思是,忠诚的美德可以代代相传,使家族的价值观得以维系和延续。
这也提醒我们,尽管时代在变,价值观的承传是我们应该重视的传统。
诗书继世长成语中的“诗书”指的是文化知识,而“继世长”指的是将这些知识代代相传。
古代中国,诗文书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修养。
诗研究是为了提高文章写作的水平,通过吟咏和创作诗歌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
书则是人们记录和传承知识的重要工具。
诗书恩泽博大,不仅代表了一个人的修养,也代表了文明的传承。
成语中的“继世长”强调了将诗书作为一种财富传承下去的重要性。
正因为有了前人的文化积淀和智慧,后代才有更好的条件来增长知识、提高修养。
文化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家族维系的重要部分。
诗书继世长的意思是,文化的传承要代代相传,家族的每一代人都对学识有所追求,从而不断提升自身和家族的修养和智慧。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价值忠厚传家久和诗书继世长这两句话都强调了对品德和知识的重视,提出了一种让人心向往之的生活理念。
首先,忠厚传家久强调了忠诚和品德对于家族的重要性。
家族是一个永恒的整体,其价值观和传统是代代相承的。
一个家族如果能够秉持忠厚的品德,便能形成团结、和谐的家庭关系,更能够在面对外部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稳定的态度。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3篇
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3篇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1申论范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句古训,意味着一个家族能够传承下来,不仅要有家族的血脉,更要有家族的文化和精神。
这种文化和精神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让人品格高尚,思想崇高,行为规范的底蕴。
在今天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这句古训依然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应该被我们反复的学习和思考。
一个国家能够强大,一个家族能够传承久远,最根本的是其文化底蕴的强大。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也是一个家族的底蕴。
只有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不输于他人而充满精彩。
同时,一个家族,一个家庭亦应该坚守忠厚品德,让“忠”和“厚”成为他的代名词。
忠,是指忠贞的义气,是指对党和国家,对家庭和亲人,对事业和职业保持一种不变的忠诚和真挚;厚,是指厚道的精神,是指内心充满了善良、宽容、大度、诚恳等品质。
而忠厚的品德不能是短暂的,而是要传承久远,作为家族中代代相传的重要精神底蕴。
一个忠厚品德的家族,一定将成为社会中的典范,也一定能够代代相传。
如何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如何培养忠厚品德,这是当下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项极其重大的任务。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寻找和探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并用自己的行为践行和弘扬这些文化精华。
首先,我们需要从教育入手。
教育是一国之基石,是实现文化传承和弘扬的根本途径。
我们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强调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
其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一个有序的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文化基础,越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政策法规、广告宣传、民间组织等方式,弘扬传统文化。
最后,我们需要以身作则,从个人做起,将忠和厚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建立起不断向前的文化脊梁,将忠厚传家久,让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一直以来,看书上的文字里有书香世家这个词,便觉得那应该是一座古朴的宅院,里面居住的都该是些温文尔雅的人,没有今人的张扬,多的是一份古人的淡雅。
小的时候便向往着自己也是那样的书香人家的孩子,可惜,忙碌的父母和并不富裕的家庭并不能满足我对于书的渴望。
那时我的所有的阅读来源便是哥哥姐姐借来的小人书,等到上中学了,除了课本,便又多了从同学那里倒换来的杂七杂八的书,从古朴的唐诗专著到清丽的宋词读本,从婉约的琼瑶小说到豪爽的金庸武侠,还有那些飘逸的散文集子更是成了我的最爱;大学刚刚毕业那会,几乎所有的零用钱都用来买了书,除了一些专业的书籍外,最多的要数散文和随笔一类的集子了,及待如今已为人妻、为人母,仍然不改爱买书爱读书的初衷,以至于八岁的女儿也在我的熏陶下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书迷,而以前总是以工作忙累为理由喜欢看电视放松的老公也在书房里悄悄地读起书来。
一、书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因为自己喜欢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还在女儿一周岁的时候便开始给她订阅适合她健康成长的《婴儿画报》,给她读里面的故事,小小的她居然听得津津有味,等到里面的故事她听得熟悉了,女儿便总是学我看书的模样,一本正经的坐在那里一页页地翻看,小手还一行行的指着画面下的文字,小嘴里不住地说着故事里的情节,仿佛她正在一字一句的念呢,即使音不对字,我也心存欢喜,因为我知道,女儿也开始读书了。
除了每年都征订一些适合女儿的书,我还购买了大量的亲子教子方面的书籍,如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教育合集《好妈妈慢慢来》《孩子到底想知道什么》、尹建丽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这些书不仅仅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更让我体验到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女儿就在我们共同的阅读经历中成长起来,两岁半上幼儿园的时候,女儿已经认识五六百个字了,我并没有刻意的教她认字,而是她在看那些《婴儿画报》《幼儿智力世界》之类的书时问我然后她主动记住的。
因为女儿的年龄小,所以上了四年的幼儿园,而等她幼儿园毕业的时候,她已经成了幼儿园里不大不小的名人了,因为爱读书让她有了一肚子讲不完的故事,因为读书多,她居然成了一个出口成章的小主持人,在幼儿园的庆六一晚会上,我和许多的家长一起目睹了那时五岁的女儿主持晚会的风采。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家风家训小故事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家训小故事我们家是再普通不过的工薪阶层,且追溯祖辈而上皆为农,注定与名门望族无缘。
但我认为家风的形成无关门第只关德行,我更笃信“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古训。
古之圣贤有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想让孩子长大成为有修养有品位有作为之人,就必须从小习礼仪,讲孝悌,重知识,多读书。
因自己对国学文化的一点喜爱,深知阅读的重要性,故而在闲暇时有意无意引导孩子一起浸润其中。
带着他逐字逐句诵读古诗词,精选《声律启蒙》给他磨耳朵,后又逐步教他《弟子规》、《千字文》、《增广贤文》、《大学》等启蒙经典。
希望这些优美的文字、睿智的话语能成为他人生行路中一处处清喜的水泽,滋养心田、明理修身。
大约因着中国历代史诗不分家的缘故,发现孩子慢慢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
自此,仿佛走进一扇宽厚的时光之门,那些灵光闪耀的智慧和永不屈服的人性光辉,令他在领略中华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同时,内心也得以渐次丰盈。
读经典、悟经典、行经典,最终必然要落实到日常生活与古典趣味的融会贯通。
当孩子练习乐器烦躁时,讲一段荀子《劝学》;当孩子回家抱怨同学,义愤难平时,劝一句“闲谈莫论人非,静坐常思己过”;当孩子对长辈言语不敬时,告诫之“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潜移默化中,孩子小大人一般的话语时常令人忍俊不禁。
妈妈嚷着减肥又贪嘴时,拍手调笑说:“腰粗三尺,非一日之食”;爸爸迁怒他人时,捂嘴窃笑曰:“不说自己桶索短,但怨人家箍井深”;家人言语争执时,肃然正色道:“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家之计在于和!”……那日,闲坐明月湾古码头石阶,遥望太湖烟波浩渺,时有飞鸟掠过天际,孩子脱口一句:“看,缥缈孤鸿影!”点头赞许之余,倍感内心欢愉,忍不住笑从双脸生。
其实于父母而言,不过是希望孩子在“国风”、“家风”的吹拂之下,在寻常饮水间领略人生之美、自然之美。
倘若颇有灵气有幸修炼成“腹有诗书气自华”,便已然是父母心之所喜。
或更有甚者,最终能以长成为兼具铮铮铁骨而又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则简直是幸甚至哉、夫复何求了!。
苏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苏轼: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一个家庭想要长久兴旺,靠的是善良和读书。
范仲淹的家族就是最好的例证。
忠厚传家久范仲淹很小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算命先生。
他见面就问:“你帮我看一看,我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吓了一跳。
就跟范仲淹说:“小小年纪,如何口气这么大?”范仲淹很不好意思,说:“那您看看我能不能当医生?”算命先生有些纳闷问:“为什么这俩志向差这么多。
”范仲淹回答:“因为只有良相跟良医可以救人。
”算命先生听了之后,很是感动,对范仲淹说:“你有这样一颗善心,将来一定可以当宰相。
”后来范仲淹果然当了宰相。
他救济学子,减少徭役,建立义田,善行惠泽天下。
宋代钱公辅的《义田记》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载:“范文正公,苏人也……置负郭长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
择族中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出纳焉……仕而居官者罢莫给。
”范仲淹花钱花了很多钱买了几千亩良田,他不去圈地致富,反而他把这些田地作为公益田,让百姓免受饥寒之苦。
他的后代继承了他的善心,将他的善行延续了几百年。
因为战乱,义田曾经被毁,范仲淹的五世孙范良器、范之柔兄弟将自己的私产全部捐献出来,使义田恢复如初。
范仲淹在家族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他的后代不断施肥灌溉,直到它变成一颗苍天大树,这棵大树庇护着他的后代子孙,从宋朝一直到清末,整整八百年的时间里,兴旺不衰。
忠厚是一种发在内心的不忍,长年累月,这种气质会沉淀在身上,镂刻在脸上。
一个人的气质是做不了假的,忠厚的人总是有更好的人缘,人们总是愿意帮助他,所以他们的人生之路,走得也更加顺遂。
善良是一种底线,一个人一旦无法保持善良,就容易去危害别人,祸患随之降临。
所以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求神拜佛,不如保持善良,忠厚才是一个人最好的护身符。
诗书继世长一个家族家族的兴旺延续,除了善心善行,还有读书立学。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1我小时候,家里的中堂上写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两句话。
每年春节前夕,父亲都要忙中偷闲写春联,这两句也是必写的内容。
有一天,父亲喝了二两酒,我趁着父亲高兴的时候问他:“你是啥时候学会写毛笔字的呢?”父亲说:“12岁那年。
”当时家里很穷,但祖父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以一年4斗小麦的代价,把父亲送进了私塾。
可是父亲在外面疯玩惯了,他学习不用功,还常常逃学。
祖父说:“你不想上学,就跟我脱坯。
”所谓“脱坯”就是将泥巴装进特制的木模里,制成一块一块长方形的干泥巴,晒干后当砖头垒墙。
俗话说,脱坯打墙,赛过阎王。
意思是脱坯打墙这种活特别累人。
父亲干了三天就累得吃不消了。
这时候祖父又问他:“你愿意脱坯还是愿意上学?”父亲说:“我想上学。
”当天晚上,祖父拎着四包糕点带着我父亲向私塾先生赔礼道歉,父亲又接着上学了。
上了两年私塾一天也没逃学,字也写得好,受到私塾先生的夸奖。
两年之后,因遇到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父亲辍学。
祖父把他送到县城一家中药店当学徒,这时候,他才真正认识到读书的重要。
他白天忙着抓药、切药、炮制药,晚上偷偷地读《药性赋》《本草纲目》,练习写字,后来就成了一名中药师。
我五六岁时,只要父亲有空,就把我抱在腿上,指着药橱上的药名耐心地教我认:大黄、黄连、生熟地,当归、白芍、炙黄芪……我还没上小学,400多味常用药的药名都认识了,这些药名有近千个汉字,这些汉字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学习知识的大门。
闫振田J182我上初中时,三个班一共120多名学生,毕业时还剩下17名学生。
我能坚持到最后,并考取高中,都是源于父亲的鼓励。
那时候,父亲在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半岗区卫生院管理中药仓库,他每个月都要拉着板车到县药材公司购一次中药。
回来路过我所在的中学时,除了按月送来生活费外,还要送点吃的,有时送一块馍,有时送一小块豆饼。
一天傍晚,下着鹅毛大雪,下课时,一位同学喊我:“闫振田,你父亲来了。
”这时,我看到父亲如同一个雪人,身上披满了雪,眉毛胡子上也都是雪花。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固安超市张静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相敬,姐弟友爱,童年的日子虽然清苦但又温暖平静。
父亲爱好读书,每天收工后最惬意的便是半倚着被子捧书而读,甘之如饴,直到母亲大喊“吃饭了”才恋恋不舍的放下心爱的书籍,奔向饭桌,席间还会为我们讲述书中的故事,乐此不疲。
父亲捧书夜读和母亲盘坐纳鞋底的场景充斥了我们童年睡眠的间隙,至今回想来仍觉春意满怀。
“家风”二字似乎我们并没有从父母口中听到过,我想他们或许是在不经意间实践着身教的责任,也或许是对孩子们的溺爱让他们不愿一本正经的立规矩,总之我们对家风真的没有概念,只是每天看着父母的言行耳濡目染,每个孩子都不自觉的听父母的话,照父母的做。
对待爷爷奶奶,父母都非常孝敬,凡事必须和老人汇报,获得爷爷奶奶同意再去实行。
母亲身为大嫂,从21岁结婚起就承担起这个大家庭粥饭洒扫的重任,加上孩子们我家一度有十几口人,那时没有燃气灶、微波炉、电饭锅,都是柴草大锅,那个劳动量真不可谓不辛苦,而且还不能误了生产队上工,而且母亲是女劳力里挣最大公分的那一个,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小叔结婚分家单过,现在算来不下十三四年,母亲从无怨言,与爷爷奶奶从不红脸。
分家后不与爷爷奶奶住同院,做了好吃的都会先盛一大碗让我们给爷爷奶奶送过去,我至今仍记得路上老乡一路羡慕敬佩的眼神。
爷爷奶奶都多福多寿,这也多亏了母亲的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
期间,更让母亲艰难的是父亲在四十多岁时患了大病,不仅不能再挣钱养家,而且需要花钱治病和母亲照顾,当时我们姐妹们都在上学,弟弟还是学龄前儿童,母亲内心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她从没有跟我们说过什么,只是更加辛苦的劳动,那段最艰苦的岁月里,我记得最深的一个场景是母亲对父亲说,“今年别看你病了,咱家还多存了三千多块钱呢!”父亲说“真好!”这个场景就像雨后阳光一样重新照进了我们的家庭,三千块钱确实不多,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凝聚了母亲太多太多的艰难,她用坚强和隐忍为整个家庭遮挡风雨,给父亲恢复病痛的信心,也教会了我们怎样面对生活的磨难。
XX高考满分作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XX高考满分作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央视关于家训家风的采访,颇让人思考一些问题。
过去,在北京一些四合院住宅的大门上,经常会有这样的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小时候也看不懂,还以为写错了,当时认为应该写的是忠厚传家宝。
后来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的含义。
如果真写成传家宝,那就真的不通了。
这次央视对人的随机采访,似乎没有人提到过这副楹联。
或许被采访时有些突然,一时半会也想不到。
也许有些四十岁以下的人压根就没见过这副楹联,根本也就不知道。
忠厚、诗书,这些概念在今天已经不太被人们所关注了,更不用说被人们所重视了。
过去,女孩找对象,家长也好,领导也罢,帮女孩介绍男友,多会说,这孩子忠厚老实,靠得住,跟他不会有错。
女孩们多半也会认可这样的标准。
可是要搁现在,说谁忠厚老实,就等于骂他是个傻子,会认为这样的年轻人,如果是忠厚老实的,那就是没什么本事,自然也不可能发财成名。
当下那些羡慕虚荣的女孩子,会看得上这样的人吗?会看上那才怪呢。
有个当妈的,特别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找上一个诸如公司老总,或者老总年纪一般较大,那就得是副总这样的男友,人又聪明,又会挣钱,女儿一生无忧矣。
这样的母亲,希望女儿衣食无忧固然可以理解,可是这样年轻的总们,哪就能轻易找到?如果真要碰上了,那这样的总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不能给女儿带来幸福?这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更不用说,不少挂着总的头衔的人们,腰里未必有多少钱。
总之,把这样的男性当作女儿的结婚对象,风险相当地大,比投资股市与基金的风险都要大得多。
当然,也有女孩并不羡慕虚荣,她们会把忠厚老实当作择偶的一个标准。
只是这样的想法在今天的女孩界里大约不会是主流,但是那些具备理性的女孩确实会这样来考虑的。
忠厚二字,大约所谓忠,即对人以诚相待,不虚伪,不欺诳。
所谓厚,即宽厚待人,不矫情,不认死理。
古人认为,能做到忠厚,就能让家族绵长的延续下去,要不然,不定半道上会遭遇到什么灾祸,特别是由于自身的狡诈和油滑,会给自家带来祸患,那你这个家族就不可能再延续下去了。
《家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常!
《家训》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常!
一、劝敦本
事始乎亲,德本乎孝,父母恩勤,昊天罔报,人慕父母常宜。
如
少养生、送死无忝子道,孝则必友兄弟,孔怀兄及弟矣,一本同荄何分尔我,以致相乖,惟笃于友孝乃克谱。
二、劝积德
积金积粟莫如积德,惟忠与孝,周以开国,处家亦然,守此罔失一言。
一劝母伤阴隲者哉,古语树德,务滋恶小勿为,善小亦为,于天理顺,于人心宜,长留不尽,元气自培。
三、劝安分
守身保家,惟分是安,分所不在,无容妄干犯分,莫作越分,莫谈过分,莫取非分,莫钻素位,而行居易,俟能安分者,斯为君子,凡我后裔,各宜体此,农安于家,士安于士。
四、劝立品
立身天壤,品不容污,品之不立,不成丈夫,遇利勿苟,遇势勿谀,宁守我拙,宁道我迂,所尤戒者,踰闲散检,玷于清议,面目有靦,为坊为表,丞以自勉,正士端人,由此其选。
五、劝择友
五伦并列,友预其中,在野全志,在朝协恭,择人而友,方称有
功,昔贤垂训,因期可宗,若于失足,伤于比匪,行既为败,家且为毁,去损就益,宁水无体,友俱正人,自鲜后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读《三槐堂铭》有感
宋朝的大文学家苏轼,曾经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三槐堂铭》,文中记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正是一门忠义,百世流芳,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
王氏先祖王祐,是北宋大名府莘县人,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王祐的祖父王言和父亲王彻,都担任后唐的官职,一生忠厚勤勉,廉洁奉公。
王祐少年时性情豪迈,才气横溢,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文辞优美,被人们争相传诵。
步入仕途之后,王祐依然保持着真诚正直的本性。
当时正处五代十国的乱世,军阀掌权、战乱纷起,朝代频繁更替,许多将帅背叛君主,拥兵自立。
王祐曾不顾个人安危,力劝后晋元帅杜重威忠于朝廷,不要投降契丹,因此得罪了杜重威。
遭到贬谪后,王祐仍然撰写文章,以忠孝因果警示世人。
宋朝建立后,王祐曾任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等官职。
当时有一位功臣符彦卿镇守大名府,因为受到贪婪狡黠的手下人蒙蔽,致使政务腐败散乱。
宋太祖命令王祐前去代理大名府,调查符彦卿的情况,看他是否图谋不轨。
当时如果符彦卿获罪,株连坐牢的将达一千多人。
王祐仔细查明真相后,把事实禀告皇上,并且愿以自己全家老小一百多口的性命,来担保符彦卿无罪。
他直言上疏给皇上:「过去五代十国的君主,大多因为猜忌大臣,滥杀无辜,所以在位时间很短,希望陛下引以为戒。
」符彦卿因此免罪,许多无辜的生命得以保全。
王祐在同僚有难时,不落井下石,而能仗义执言,舍己救人,世人都称赞他积下深福厚德,必将荫蔽子孙。
王祐很有才干,而又品行端正,不攀附权贵。
他文武忠孝的德行,被天下人赞叹,许多人希望他能升任宰相。
然而,王祐直道而行的个性,使得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忌惮他,想方设法排挤他,因此王祐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晚年的时候,王祐将「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他满怀信心地在庭院中种了三棵槐树,说:「我们家的后代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此树可以作为见证。
」果然,他的预言成为现实,次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当了宰相,前后辅佐真宗十八年,当时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王旦被人称为「太平良相」。
王祐的三个儿子在父亲的严格教导和潜移默化之下,都不负父望,德才兼备,学业有成。
长子王懿,曾任江西袁州知府,政绩颇佳。
三子王旭,也是著名的清官,先后在缑氏(今河南偃师县)、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为官,都有卓越的政绩,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
作为三槐王氏最杰出的代表,王旦在幼年时就沉稳静默,勤奋好学,成年以后更是胸襟博大,气宇非凡。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王旦考中进士之后,出任平
江知县。
他体察民情、关心民众,以道德教化百姓,把平江县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
当时的转运使赵昌言到了平江县境内,赞赏王旦的善政,并把女儿嫁给了他。
一般人认为,朝中有人好做官。
历朝历代,利用裙带关系攀附求高官厚禄的人确实不少。
但在王旦这里却是例外。
后来,赵昌言作了参知政事,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王旦也已经官至同判吏部流内铨,负责官员的考课。
翁婿成为直属上下级,王旦为了避嫌,主动提出来辞职,改在集贤殿做修改撰写的文字工作。
王旦识大体、顾大局,甘于淡泊的度量,深受宋太宗的嘉许。
等到真宗的时候,王旦作了宰相,他始终坚持亲属子弟们避嫌,不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他的三弟王旭很有才华,受到皇上的赞赏和群臣的推荐。
自从王旦当宰相后,就避嫌在家,不再任职。
真宗知道后,就把王旦叫来,说:「以前的朝代,兄弟一起在朝中做大官的很多,何况朝廷任人惟贤,怎么能因为您的缘故,使令弟怀才不用呢?」真宗想任命王旭做京城的推官,掌管司法,王旦一再推辞,真宗只好让王旭改任有职无权的南曹通判。
王旦有三个儿子,长子王雍、次子王冲都是品学兼优。
但因为他们进入仕途时,父亲在朝中担任要职,为了避嫌,兄弟二人一直未能晋升,直到王旦去世时,王冲仍担任水部员外郎这样一个候补职务。
唯有三子王素,从政时王旦已经去世,没受到避嫌的影响,仕途比较顺利。
王旦不仅对子弟严格要求,对其他亲属也从不利用权势为他们谋官。
他的女婿苏耆通过了会试,参加皇上殿试的时候,真宗不知道苏耆和王旦的关系,问王旦此人可否入选,王旦不置可否,结果苏耆落选。
另一个女婿韩亿很有才华,真宗想召来加官,王旦竭力推辞,韩亿被派往边远的蜀地任职。
王旦身为宰相,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任何事情都看得久远,不举亲眷,不谋私利,就杜绝了任人唯亲的流弊。
正己才能正人,所以,王旦为相十八年,家中常常宾客满堂,但没有一个人敢为私利请求照顾的。
王旦并非不爱才,经他举荐的人才很多。
他常常表面上不说什么,但是私底下发现真正的人才,绝不放过,一定会推荐给皇上。
因为他施恩不求回报,总是默默地这样做,所以很少有人知道。
后来史官修订《真宗实录》时,看到王旦的奏章,才知道许多大臣,包括众多建功立业的栋梁之材,都是出自王旦的推荐。
作为当朝宰相,同时也是家族中的长者,王旦内修严谨,但又宽厚待人,对家人关怀爱护。
王氏族人众多,但在王旦以身示范的引领下,个个友爱笃实,好学勤俭,使人们叹为观止。
对于王旦要求他们避嫌居低位的安排,大家都欣然接受,而且从不以官宦子弟夸耀,更不作威作福,盛气凌人。
王旦一生的德行,可以说是「八德」具足,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
据传记记载,他清正廉洁,除了皇上的赏赐之外,从未收过任何人的馈赠。
家里的衣服被
褥,家具炊器,都朴实无华。
不仅自己简朴,他也谆谆善诱,教导子弟。
有一次,一位出售玉带的商人上门推销,弟弟王旭觉得很好看,想购买一条。
他拿着去请示王旦,王旦也不说什么,只是让他系在腰上,然后问他:「现在还好看吗?」王旭说:「系在自己腰上,怎么能看得见好看不好看?」王旦淡淡地说:「自己负载着重物,目的是让别人说好看,不是太劳神了吗?」王旭恍然大悟,赶紧把玉带还给了商人。
真宗见王旦的住所过于简陋,多次提出帮他建新宅,王旦都以「这是先辈的
旧居,不忍拆除」为理由,多次推辞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置田宅,为什么不留些家产给子孙经营?他回答道:「儿孙当要自立自强,如果父母留下这些田宅财产给他们,无非就是要让他们造成不义之争而已。
」王旦所重视的,不是钱财,而是优良家风的承传。
他十分注重对后代的教育,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为官者还要清清白白做官。
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后来,为了更好地承传家风家训,王旦的孙子王巩,在翻修故居、建立「三
槐堂」的时候,特意请苏轼撰写《三槐堂铭》,以此勉励王氏后人,效仿祖先的美好德行。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在王旦的下一辈中,王家又出了王素、王质、王端三个进士,都是德才兼备,孙辈、曾孙辈中也是人才辈出。
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历史上,三槐王氏家族几乎代代都有人在朝廷为官,《宋史》上专门立有传记者十一人。
自宋以来,悠悠千百余年,虽然历尽人世沧桑,三槐王氏的后裔绵延不息,分布在世界各地。
他们秉持先祖忠恕仁厚的精神,牢记先祖的教诲,都能做到为民者勤劳生产,艰苦奋斗;为官者廉洁自持,秉公正直。
追溯先祖的德范,细思天地万物之至理,我们且反复吟咏其中的句子:「天
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
二者将安取衷哉?」「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
」三槐王氏家族,以及许许多多广积阴德、以圣贤之道德学问传家的古今世家,给予我们甚深的启示和教导。
为人当以道德为根本,行孝行善,其福泽荫庇,方能长润后世。
而「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古圣先贤的殷殷训诫,历史已经无数次以惨痛的事实证明,我们不可不慎重省思,切勿懈怠放肆,殃及自身和后代子孙啊!
三槐堂上那苍劲挺拔的老槐树,根深叶茂,充满活力,已成为根植于人们心
中的一种力量。
透过它的枝干,把正直、坚强、忠厚、智慧传递;透过它的叶脉,将忠诚、仁义、宽容、善良撒播。
祖先将世世代代人生体验的精华,浓缩在一篇篇训诫中,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瑰宝,是文明的源头活水。
我们惟有秉承祖志,矢志不移,才能面对任何挑战,生生不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