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口语隐喻词汇特点研究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

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现代汉语词典》词义引申方式的隐喻转喻研究
我们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现代汉语多义词的考察,将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间的隐喻引申方式分为:形状相似、作用相似、位置相似、性质相似、情状相似及多种相似六种类型;将现代汉语多义词义项间的转喻引申方式分为主体与特征、材料、职务、处所、时间,主体与活动关系,活动与活动结果,整体与部分,一般与特殊及综合式六种类型。

我们还研究了现代汉语多义词词义引申的特点:现代汉语多义名词的词义引申以转喻引申为主,转喻引申的数量约是隐喻引申数量的3.14倍。

在现代汉语多义动词的词义引申中,转喻引申和隐喻引申所占的比重相差不大。

现代汉语多义形容词的词义引申以隐喻引申为主,隐喻引申的数量约是转喻引申数量的1.92倍。

最后,我们总结了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词词义引申的特点,得出部分引申在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词词义引申中所占比重最大。

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名词及多义动词的词义引申都以部分引申为主,各占总数的65.02%和59.44%;现代汉语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形容词的词义引申以整体引申为主,占双音节和多音节多义形容词总数(951例)的58.36%。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隐喻是汉语惯用语中一种非常常见的修辞手法,它是把一种事物的名称用来指代另一种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就是一种隐喻。

隐喻能够很好地起到把握语言表达能力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把抽象的寓意深入、形象地表现出来。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特点有很多,首先,它们有普遍性,比如,“情况不妙”、“祸不单行”等,这些说话人比较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理解。

其次,它们有广泛性,比如“落叶归根”、“山河表示”,它们的形象比较强烈,对于说话人来说,它们能够很好地帮助说话人表达自己的意图。

此外,它们有强烈的感染力,比如“花开富贵”、“一路顺风”,这些表达能够引起说话
人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说话人的真实情感。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有着多种功能,首先,它们能够有效地表达一种寓意,比如,“落叶归根”这个隐喻,它表达的意思是,最终,一切都将归于家乡,把一种美好的期望传达给说话人。

另外,它们还能够帮助说话人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出来,比如“一帆风顺”,它表达的意思是,说话人希望一切顺利,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

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把抽象的寓意深入、形象地表现出来,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有效地表达一种寓意和把抽象的意义表达出
来。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汉语惯用语中的隐喻才能够在汉语语言中占据重要地位。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特点及功能浅析

引用, 并被人们默认。
对于惯用语 的具体界定, 学术界尚未给出确切的定义。 针对惯用语 的传统定义, 也就是在形式上惯用语表现为三 字格的形式, 在内容上应当是单位 , 周荐对这一定义进行 了 反驳, 他的观点是 : “ 笑面虎” 以及“ 穿小鞋” 并不属 于惯用 语, 认为仅仅从非字面含义或者字面含义来界定惯用语并 不准确 , 他的观点是惯用语的定义应当刨除传统惯用语里 面三字格这一部分 ] 。崔奉春的观点则是惯用语应当是词 组, 并且具备民族特色, 就汉语而言, 在组成上需要包含两 个以上的词语 , 并且需要在特殊语境中使用。反观王勤, 他

惯用语的概念与特点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熟语 中的一种。在汉语 口语中, 人
们把类似于“ 敲竹杠” 、 “ 马后炮” 、 “ 穿小鞋” 等广泛流行于日
常谈话 中短小定 型 的 习惯用 语 , 称 为惯 用 语 。然而 , 在“ 惯
用语” 的具体定义上 , 学术界却不乏各种意见, 争论不休, 对
(太 原 学 院 ' 山西 _ 太 原
摘 要 : 惯 用 语 是 我 们 日常 生活 中 习用 已久 、 定 型 定 义 且 口语 性 极 强 的 短 小 固 定 词 组 。在 我 们 的 日 常 言 谈 、 文 章 中 , 惯 用 语 广 泛 存 在 ,其 为现 代 汉 语 不 可 或 缺 的重 要 组成 现 如今 学 术 界 关 于 隐 喻 的研
中 图分 类 号 :H1 3 6 . 4 文献标识码 :A K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8 3 5 0( 2 0 1 7 )O 2 一( ) ( ] 2 O —O 4
惯用语是现代汉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 其广泛地存 在于人们的言语与文章之中, 但国内对惯用语隐喻 的研究 却并不多。直至近几年 , 我 国的惯用语语言学研究才有了 突破性进展, 截至目前已有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 , 但把惯用 语作为语料系统去研究隐喻的文章却仍有 限。因此, 对惯 用语 的隐喻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隐喻思维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隐喻思维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上升为一种 思维方式 ,因而成 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 何 谓隐喻思维 ? “ 隐喻 思维是 隐喻的形成和 理解过程
具有相似性, “ 杯 具 ”才 被 赋予 了新 的意 义 。 汉 字 是 音 义 结 合 体 , 根 据 隐 喻 思 维 的 相 似 性 特 点 , 不
中相关 的大脑思维过程。” 具体来说,就是用 已知解释未 仅 发 音 相 似 能 使 汉 语 的 词 义 延 伸 , 意 义 相 似 同 样 也 能使 汉
我 们 关 注 的 问题 。 认 知 语 言 学 认 为 隐 喻 不 仅 是 人 们 认 识 世 样才 使汉语词汇 在本义 的基础上有 了进一步 的延伸 。如 :
界 的一 种能力 ,也 是一种极 为普遍 的语 言现象 ,更是我们 “ 兵 ” 的本义 是 “ 武 器 ” ,引 申为 “ 战士” ( 拿武 器 的
学 习语 言 时必 不可 少 的思 维方 式 。 ( 束 定芳 、汤 本 庆 , 人 ) 。 该 汉 语 词 义 的 延 伸 就 是 根 据 隐 喻 思 维 相 似 性 的 特 点 2 0 0 2 ) 因此 , 隐 喻 思 维 能 力 的培 养 有 助 于 汉 语 习 得 者 更 好 形 成 的 , 即 二者 的相 似 点 为 “ 武器 ”。 地 使 用 汉语 , 了解 中 国文 化 。
知 ,用 具 体 诠 释 抽 象 ,从 而 使 不 同概 念 相 互 联 系 ,得 以认 语 词 义 得 以 延 伸 。如 “ 啃 ” ,在 《 现 代 汉 语 词 典 》 中 的 解 知 。 隐 喻 思 维 方 式 是 人 们 认 识 世 界 最 主 要 的 方 法 之 一 。 人 释 为 “ 一 点 儿 一 点 儿 地 往 下 咬 ” , 而 现 在 的年 轻 人 就 业 率 们 通 过 对 不 同 事 物 进 行 比 较 ,找 出 其 相 似 性 , 借 以用 一 事 低 ,赚 钱 少 , 房 子 贵 , 消 费 高 , 支 出大 于 收 入 ,只 能 依 靠 物 来 寓 意 另 一 事 物 。如 “ 我 的 男 朋 友 就 是 个 木 头 ” 中 ,用 老 人 帮 着 买 房 子 ,养 孩 子 , 老 人 一 辈 子 辛 辛 苦 苦 的 收入 都

汉语隐喻写作技巧研究

汉语隐喻写作技巧研究

汉语隐喻写作技巧研究汉语是一门难学的语言,尤其是汉语的隐喻表达,在写作中使用隐喻,可以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深刻印象。

本文将从汉语隐喻的定义、应用与技巧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希望能给写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

一、汉语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修辞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它指的是用一个意象或比喻来代表另一个意象或比喻,从而使人们更好地理解或体验某个现象或事物。

汉语隐喻是指通过隐晦的比喻和暗示,来表示某种意义或境界的表达方式。

例如,“一叶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都是典型的汉语隐喻。

二、应用与技巧1. 拟物隐喻法拟物隐喻法是将非物质的事物描述成具有物质特性的事物,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例如,“他独自一人在寒冷的夜空中听着雪花的声音落在身上”,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的孤独和冷清。

2. 肖像隐喻法肖像隐喻法是将与主体有某种关联或类比的人或动物形象化,以便于读者理解。

例如,“他的爱心温暖如春日的阳光”,很好地表现出主体的爱心和善良。

3. 武器隐喻法武器隐喻是将与主体相比,显得更强大和带有攻击性的事物比喻作主体,以强调主体的能力和决心。

例如,“他铁了心要拿下这个项目,像狮子一般不屈不挠”。

4. 礼仪隐喻法礼仪隐喻是将一些常见的礼仪或习俗来代表某些意义,以便于读者理解。

例如,“他面带微笑,斯文得像一位老绅士”,很好地表现了主体的绅士风度。

以上这些汉语隐喻技巧,可以在写作时适当运用,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三、警惕隐喻使用的陷阱虽然隐喻可以让文章更生动有趣,但要注意使用隐喻时,有时可能会产生歧义或误解。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使用隐喻。

避免过度使用,过度使用会让人感到烦躁和不适。

此外,通过隐喻表达的内容一定要符合主题,避免环绕流言中与主题无关的事情。

在呈现思想时,要用到适当的隐喻,可能需要一些调整和修改,以便更好地表达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写作中随意更改隐喻,会失去隐喻质量的基础。

结论汉语隐喻是汉语写作中的重要语言表达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隐喻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现象,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概念会对言语沟通造成障碍。

中文和英语、汉语和英语之间的隐喻概念有很多的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隐喻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中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

1. 隐喻的定义与特点隐喻是语言学上内涵的表示方式,指将一个概念通过另一个概念的借用来表达,隐藏一定的意义。

隐喻具有隐晦、象征、代替、诗意等特点,在传递信息时要依靠语言表达,也涉及到文化价值观等领域。

2. 隐喻的分类在形式上,隐喻分为直接隐喻和间接隐喻。

直接隐喻是指所借代表元素和所表示目标元素之间的认知近似。

如“他是个猪头”中“猪头”即指人蠢或粗鲁之意。

间接隐喻则是所借代表元素和所指目标元素之间的认知不近似、造成了不自然美感,通过比喻、类比、构思等方式掩藏自己的真实含义,让读者通过联想完成自己的思维过程。

如“人生若只如初见”中的“初见”即比喻为美好的开始。

此外,隐喻还可分为结构和语义隐喻。

结构隐喻是在形式上具有隐喻功能的语言结构,如词汇隐喻、句子隐喻等。

语义隐喻则是在语义上实现的隐喻,如本体隐喻、道德隐喻等。

中英汉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在概念隐喻上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虎是勇猛的象征,而在英国文化中,狮子代表着勇气和权力。

在隐喻的使用中,这些文化背景的影响很明显。

此外,不同的语言也具有不同的隐喻习惯。

比如,“一鸟在手胜过双鸟在林”这句话的英语释义是“一鸟在手胜过十鸟在空”。

而在汉语中,“吃一堑长一智”意为通过一个错误,得到一个经验,但在英语中则更多地用“once bitten, twice shy”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总之,隐喻是语言中重要的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隐喻概念是有效进行沟通的必要条件。

在实际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文化的隐喻习惯,并注意隐喻可能存在的误解问题,以降低跨文化交际的难度。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

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研究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想表达的载体。

在语言中,词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

词汇的语义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它通过对词汇的词义、义项、义理、义域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一、词汇语义的基本特征词汇语义是指词汇所具有的具体意义或特定含义。

在当前的语言交际中,词汇语义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词与义的关系本质上是约定俗成的。

这就意味着,词的语义不是绝对确定的,而是在一定的交际场合和语境下确定的。

例如:“钥匙”这个词,它的义项会因为使用场景、人群、文化背景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变化。

第二,词的语义是多维度的。

词汇的语义结构由多个分立的义项组成,每一个义项都有着自己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盘子”这个词,它的义项有“餐具”、“文物”等,各个义项之间相互独立,却能共同构成这个词的整体语义。

第三,词汇语义具有灵活性和多义性。

任何一个语言单位都可能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马”这个词,除了表示四足动物之外,还可以表示驾驶工具、比喻人等多种含义。

二、词汇语义研究的方法词汇语义的研究成果主要依赖于对各种工具、方法和理论的运用。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第一,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包括构建和分析语料库、寻找语言规律和趋势,从而发现词汇语义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第二,基于分类学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内的词汇,通过对多个分类的构建和分析,探索词义之间的联系、内涵和边界。

第三,基于思维模型的分析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通过分析词汇在人类认知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究词汇语义的形成和变化机制。

三、词汇语义研究的现状目前,词汇语义研究在我国颇受关注和重视,有关学者和专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例如,北京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持了多项语义研究项目,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理论。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词汇语义研究也有很多实践意义。

汉语口语中特定语境下语用学分析

汉语口语中特定语境下语用学分析

汉语口语中特定语境下语用学分析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汉语口语丰富多彩,充满着独特的语境和语言风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以达到更好地交流和表达自己的目的。

这里,我们将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待汉语口语中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探究其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一、谦辞的使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谦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在许多场合下,人们需要使用谦辞来表达自己的委婉和敬重之意。

比如,在对长辈或者上司进行称呼时,我们常常使用“老师”、“阁下”、“尊敬的”等词语来表示尊重;在提出自己的意见时,我们也会使用一些和缓的语言,如“请您考虑一下”、“不知道这个想法是否可行”等,以避免过于直接和冒犯别人。

另外,谦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谦虚和谨慎。

在遇到成功或者获得别人的赞扬时,我们常常会使用一些谦虚的语言,如“这没什么了不起的”、“还需多多指教”等,以表达自己的谦虚和谨慎之心。

在这种情况下,谦辞的使用可以让我们显得更加有礼貌和谦虚,也能增强我们的人际关系。

二、口语中的反问和修辞问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使用一些反问和修辞问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反问是指用疑问句来表达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用来表示自己的意见或者调侃别人。

比如,在听到别人提出一些不切实际或者错误的想法时,我们可以使用反问来表达自己的质疑和批评。

比如:“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主意很好?”这种形式的反问就是用来表达对别人想法的不满和反对。

修辞问答则是一种更加复杂的表达方式,它通过一系列的问答来强调某个观点或者达到某种目的。

在修辞问答中,问句和答句通常都有一定的隐喻或者比喻的意味。

比如,当我们想要强调某个人的聪明和智慧时,可以使用修辞问答的形式来进行表达。

比如:“问:什么样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答:那些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时间和资源的人。

”这种形式的修辞问答就是通过问答来强调聪明和智慧的重要性。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一、语素概念及其在词汇构成中的作用语素是构成词汇的最小有意义单位,它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语素在词汇构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能够赋予词汇不同的含义和语义。

二、语义扩展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语义扩展是指在词汇使用过程中,通过对词义的演变和拓展,使其具备更加广泛的含义和用法。

语义扩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隐喻和转喻。

1.隐喻的语义扩展隐喻是一种通过比喻的方式,为词汇赋予新的意义。

例如,将人的外貌特征比喻为动物特征,以强调某种品质或特点。

通过隐喻,我们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2.转喻的语义扩展转喻是一种通过将词汇的原本意义转移到其他领域,从而使其具备新的含义。

例如,将物体的名称用于描述抽象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来传达更深层的意义。

转喻能够丰富词汇的表达能力,使其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

三、语素语义扩展中的常见表现形式及解析1.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方式,将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进行联系,从而形成新的意义。

比喻常常使用动物、植物、自然景物等作为隐喻的对象,通过对其特点和形态的描绘来传达某种含义。

2.拟人手法拟人是一种将人类的行为和特点赋予非人类事物的手法。

通过拟人,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使词汇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3.借代手法借代是一种通过将词汇的原本意义应用于其他领域,形成新的含义。

借代常常使用衍生义和引申义来扩展词汇的语义范围,使其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四、语素语义扩展在汉语表达中的应用语素语义扩展是汉语表达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转喻,能够丰富词汇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语素语义扩展,以达到更好的传达效果。

汉语词汇常用语素语义扩展隐喻转喻解析是一篇关于语素在词汇构成中的作用以及语义的拓展方式的文章。

通过比喻和转喻的手法,可以赋予词汇更广泛和深刻的含义,使其更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

汉语中的语言“隐喻”现象摘要:几千年以来,语言依旧是当今人类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汉语言不管是在结构、含义还是其他方面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以致于人们对汉语言的使用变得更加多元化。

作为一门语言,除了具有表情达意的功能外,还间接成为了人们的一种语言行为,很多人也能从他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所要表达的情感。

然而对中华民族而言,汉语言的使用中还被融入了一些隐喻的特质。

关键词:汉语言、隐喻性、文化特质、文化体系一、隐喻从现代认知语言学来看,隐喻是作为一种认知结构存在的,属于语言修辞学的范畴,与逻辑语义学共同构成了人类的认知和语言。

语言的符号结构主要由诗性语言和科学语言两大块构成,其两大根本特征隐喻和逻辑性在语言的结构及运用发展中是相对存在的。

从语言的结构上讲,隐喻性主要体现在意象符号的运用,使语言结构变得柔和灵动;从语言的运用发展上讲,隐喻性主要强调语义的创新和语义相似的运用,较逻辑性的严谨和保守,使语言更为丰盈新颖。

在语言学的存在与发展上,人类思维的开始就预示着隐喻的出现,发展到现在,隐喻已经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领域深入到了美学及更为广泛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支持人类自由的情感表达。

二、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基础汉字自文字出现并发展以来,有两大分类: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

自源文字,即自然产生的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又被称为象形文字。

语言的进一步发展,是基于人类将自然界的呈象通过感官的自然感知构成关系,并用象形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这一过程所反映出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隐喻。

人与自然界的相似性成为隐喻形成的基础,而象则成为隐喻发展的中介。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久远且惟一延续了象形根基的文字,这也显示了汉字所独具的隐喻性特质,而这一特征使汉语言成为了最具隐喻特制的语言。

三、汉语言中隐喻的构成关键非形态化与汉语语词汉字作为汉语言的基本单位,被视为整个汉语言的发育基因,而汉语语词又该怎样定位呢?古代的汉语言构成中并没有词这一概念,只有字和句相互关系构成语言,而词则是以一种非形态化的形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单元在字与句之间发挥作用的。

王朝霞考点梳理

王朝霞考点梳理

王朝霞考点梳理王朝霞,现代汉语语言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词汇语义和用语。

王朝霞教授主要的贡献在于把实证研究方法引入到汉语词汇和语言习惯的分析中,为汉语语言描述和教学提供了基础和范例。

以下是对王朝霞教授的研究领域和代表作品的考点梳理。

领域1. 词汇语义:王朝霞教授是中国著名的词汇语义研究专家之一。

她对汉语中词汇的语义含义、语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2. 用语:在汉语用语方面的研究方面,王朝霞教授提出了“隐喻词”的概念,认为汉语中有许多隐含着某种隐喻的用语。

她通过丰富的实证分析,揭示了汉语中许多普通用语引申出来的隐含意义及其语用功能。

代表作品1.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隐含意义研究》(1998年):该书集中探讨情态动词中心的隐喻词性质,并且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汉语中许多情态动词隐含的丰富语义含义。

2. 《隐喻词汇学研究》(2000年):该书是王朝霞教授的代表作之一。

在该书中,王教授提出了“隐喻词”的概念,阐述了汉语中隐含细微语义的用语的特点,为汉语词汇和语用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3. 《汉语用语习惯研究》(2015年):本书对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中常用词语的习惯用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历史、语言搭配、语境把握等方面对习惯语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该书对汉语语言教学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话语行为理论与汉语交际教学》(2009年):该书研究了话语行为理论在汉语交际教学方面的应用。

本书除了阐述话语行为理论与汉语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之外,也对汉语交际中常见的“问答”、“请求”等话语行为的特点和要素进行了讲解。

总结王朝霞教授在汉语词汇语义和用语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她的专业成就历经半个世纪的沉淀,涵盖词汇语义、用语、口语、方言、古代汉语等多个方面。

她的学术成果对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和汉语语言教学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汉语隐喻词的认知语义分析

3.3动植物隐喻 3.3.1动物隐喻 (1)动作类隐喻:“蛇行”、“狼嚎”、“蝶泳”、“蛙泳”、
“蚕食”、“鲸吞”、“鹤立”、“鼠窜”、“牛饮”、 “狐疑”、“鱼跃”、“虎视”、“蜂起”、“蜂拥”、 “蜗居”、 “蝉联”、“鸟瞰”
(2)状貌类隐喻:“驼背”、“猫步”、“蛾眉”、“蛇纹”、 “虎背熊腰”、“鼠目寸光”
子的手指部分)、“手心”(手掌之中央部分)、“脚心”(脚底 之中央部分)、“眉心”(眉毛之中间部分)、“心眼”、“心 头”、“额头”、“鼻头”、“肩头”、“脚趾头”、“眉头”、 “心口”、“手背”
(三)其它次要的人体隐喻 人体属性隐喻:“长足” 人体动作隐喻:“肩负”、“吻合”、“嚼舌头”(指“闲聊”) 服饰隐喻:“墙裙”、“树冠”
词/组合隐喻词:“根源”/ “高贵” (二)半隐喻词:隐喻充当一个词的部分词素,如“树冠”、“蛇
形” 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个隐喻词,后者是个隐喻词素
3. 隐喻词义的形成
3.1空间隐喻
3.1.1一般空间隐喻
(1)实体之间的投射
1)建筑物投射到人体器官上:“心房”、“心室”、“心窝”、 “心扉”
知机制如何作用于词汇语义的形成。
2. 认知隐喻与隐喻构词
2.1认知隐喻 隐喻的两种理解: 作为修辞手段的隐喻,即修辞隐喻 作为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的隐喻,即认知隐喻 2.2隐喻构词 在汉语中,隐喻与构词的关系: (一)纯隐喻词:1)单隐喻词:“走狗”、“长足”;2)双隐喻
本研究的结论
(一)认知隐喻是汉语构词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二)空间、人体和动植物是人类最熟悉的事物,因此自然成为汉
语构词中的重要源域; (三)隐喻构词可以分为纯隐喻词和半隐喻词两种类型; (四)隐喻可以单独作用于词义的形成,也可以与转喻等其它认知

现代汉语中惯用语句的隐喻特征

现代汉语中惯用语句的隐喻特征

232现代汉语中惯用语句的隐喻特征文/马虹 朱海燕摘要:在隐喻理论之中,将隐喻看成特定的修辞方式,其属于一种比喻的手法,隐喻也被人们称为是暗喻。

在此,分析了现代汉语中惯用语的本体隐喻,探讨了现代汉语中惯用语的隐喻特征,隐喻在现代汉语惯用语中发挥的功能很多,其不仅能够让惯用语变得更为精准与生动,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推动语言不断的发展。

关键词:现代汉语;惯用语;隐喻一、前言当代隐喻理论之中所讲的认知隐喻是将隐喻看成是我们认知、行为以及语言等各项活动的基础,同时还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方式。

所谓隐喻,其在本质上讲是通过某种特定事物,理解另外一种事物。

按照认知语言相关理论,我们能够将隐喻看成是以下三部分组成,其分别为源域、目标域以及映射。

而隐喻便是从源域到目标域对应的映射。

所谓源域指的是来源于人们生活之中相关经验或者有关知识等,目标域则指的是人们较为陌生的一些知识或者理论,这些事物间经由联想都具备一定相似点,所以,将这些事物加以联系从而实现映射。

二、现代汉语中惯用语的本体隐喻(一)将人当成是源域在语言之中最为基本的形式便是隐喻以及逻辑,我们对于某些事物进行定义过程中,通常都会将自己当成是对其它事物进行衡量的重要参考,就好像是人类拥有“腰”,类似的山同样也拥有“腰”;人类拥有“腿”,同样桌子也拥有“腿”。

这一现象便为近取诸身,这种规律也是比喻之中最为关键的取喻规律。

所以,在现代汉语之中不少的隐喻均包含有非常浓郁人文内涵,将人类所拥有的一些特征应用与现代汉语之中,这样便能够把一些抽象词语内在含义能够更为浅显加以展示。

(二)将动物、植物当成是源域现代汉语之中,将植物当成是源域的例子非常多,特备是将动物当成是源域的现代汉语词语,更是非常多。

例如,由于草较为矮小,而且基本上都是贴着地面进行生长的,因此,在现代汉语之中经常将草隐喻为路,如“不吃回头草”便是隐喻“不走回头路”。

而由于稻草具有特定高度,能够被拽拉,所以,当我们处在相对困难的境遇时,在看到稻草之后便像是抓住了希望,如“抓住救命稻草”便是隐喻人们看到了希望。

解读语言中的隐喻词

解读语言中的隐喻词

解读语言中的隐喻词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的方式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隐喻来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增加表达的深度和感染力。

本文将对语言中的隐喻词进行解读,探讨其用法和效果。

一、隐喻的定义和作用隐喻是指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某个概念或观点,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使得语言更具有形象感。

隐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语言表达形式:隐喻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趣。

2. 增加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隐喻能够使读者或听众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中所表达的意义,增加表达的感染力和深度。

3. 激发联想和想象力:隐喻能够通过比喻的方式激发读者或听众的联想和想象力,使得交流更加丰富多彩。

二、隐喻的常见用法1. 基于空间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空间位置或方向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前进”、“后退”等词语就是基于空间的隐喻,用来表示事物的发展方向。

2. 基于动物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某种动物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狡猾如狐狸”、“勇敢如狮子”等词语就是基于动物的隐喻,用来形容人的某种特征或行为。

3. 基于植物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某种植物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如同藤蔓般扩展”、“像松树一样坚韧”等词语就是基于植物的隐喻,用来形容事物的某种特征或状态。

4. 基于物体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某种物体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头脑如计算机”、“思维如放大镜”等词语就是基于物体的隐喻,用来形容人的某种认知能力或思维方式。

5. 基于自然现象的隐喻:这种隐喻通过将一个概念与某种自然现象进行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例如,“像暴风雨般的痛苦”、“如同春天的阳光般温暖”等词语就是基于自然现象的隐喻,用来形容人的某种情感或状态。

三、隐喻的效果和注意事项1. 增强记忆效果:隐喻能够通过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帮助读者或听众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所表达的意义。

汉语中表人体器官、部位词的隐喻分析

汉语中表人体器官、部位词的隐喻分析

汉语中表人体器官、部位词的隐喻分析
汉语的隐喻一般可以分为自然世界的隐喻和人体器官、部位词的隐喻。

在日常生活中,人
们经常用隐喻形式来表达感情,向他人传达某种情绪及信息。

人体器官、部位词的隐喻就
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渲染气氛,传达情感。

人体器官、部位词的隐喻丰富多样,体现着自然生活中的许多细微变化。

“眼见”就可以
用来表达事物的可信度,表达主观判断的可靠性,比如“我亲眼看见他的行为”,“眼见
为实”。

“耳闻”也常被用于表达真实可信的意思,比如“信以耳闻”,“闻风而动”。

“心疼”可用来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强烈怜悯之情,而“心照不宣”则表示友谊之情十分
珍重,不需要用言语来进一步表达。

另外,“口蜜腹剑”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形象地反映了表面上表现出友好、宽容,
而实则背地里展开攻击的某种情景。

“气吞山河”指某人情绪极度激动,无法再抑制,达
到显著而突出的“超越正常”层次。

“胆小如鼠”这句常被用来形容某人害怕到极致,毫不敢行动,可以体现出一种穷思极境时,甚至术语都可能不足以描述的态度。

“面如土色”用来描述某人状态不佳,比如失败、恐惧、失望等的情绪,有时还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比喻以使深层次的表达更加形象化。

不过,当用隐喻来描述某个人时,有时会使语言显得不太礼貌,令对方难堪,所以,我们
应该在使用隐喻时谨慎,让语言更易接受,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总之,人体器官、部位词的隐喻是一种千变万化的概念,无论是夸张还是轻描淡写,都能
够有效地表达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并使语言更加富有表达力。

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汉语词汇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广泛应用于汉语表达中。

它不仅为汉语语言的美感和魅力提供了支持,更为汉语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助力。

然而,随着语言认知研究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汉语词汇隐喻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是有其背后的认知基础支撑。

因此,对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可以促进人们对汉语语言及其文化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加强语言教学的效果。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汉语词汇隐喻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而对汉语语言和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汉语词汇隐喻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提炼出汉语词汇隐喻的共性和差异,并进行分类整理。

2. 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过程。

通过基于实验的方法,探究受试者在理解汉语词汇隐喻时的认知心理过程,包括对语义和语用上下文的理解、知觉加工、概念映射等方面。

3. 汉语词汇隐喻的文化思维基础。

通过分析汉语文化中的隐喻思维方式,探究汉语词汇隐喻背后的文化认知基础和其与文化传承和变革的关系。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验研究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汉语语言认知和文化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过程进行深入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汉语语言的认知机制,能够为汉语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

其次,深入揭示汉语词汇隐喻的文化思维基础,将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地解读和理解汉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可为中外学者在汉语语言和文化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

汉语言隐喻特质分析

汉语言隐喻特质分析

汉语言隐喻特质分析作者:廖映红来源:《科教导刊》2018年第09期摘要我国的汉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主要起到沟通及交流的作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汉语言的结构、含义得以不断的完善及变化,因此在实际中人们在汉语言的应用上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体现出了汉语言多元化的应用特质。

汉语言在实际的应用中除了对思想情感进行表达之外,还具备了语言行为特征,因此隐喻特质也成为汉语言的一种应用特点。

关键词汉语言语言行为隐喻分析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8.03.067An Analysis of Metaphors in Chinese LanguageLIAO Yinghong(College of Literature, Dianx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ncang,Yunnan 677000)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hinese language plays a role in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Chinese language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changed. Therefore, in practice, people are also using Chinese language. Differen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reflecting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diversity. In addition to the expression of thoughts and emotions, the Chinese language also has the linguistic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Therefore, the metaphorical quality has also become an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inese language.Keywords Chinese language; language behavior; metaphor; analysis0 引言在语言行为中隐喻特质主要是指在某一语言中对感知、体验、想象、情感等隐性暗示的行为,其在实际中可以将语言中并不具备联系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而产生一种新的暗示意味,隐喻特质打破了语言之间的习惯性联系,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使人们的情感及思想得到更好的表达,而这也是汉语言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汉语口语隐喻词汇特点研究

汉语口语隐喻词汇特点研究
汉 语 口语 隐g ii 猪点 研究 i G} 亡
口胡春春
摘 要:在人类的 日 常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 本文着重分析 了汉语口语隐喻的词汇特
点,指 出这 些口语 隐喻与人体词汇、动物词 汇及 网络创新词汇 密切相关,并在 不同的语境 中拓展 出各 自不 同的隐 喻意义。口语 隐喻使语 言鲜 明简洁 、生动活泼 ,可以提 高语 言的感染力,还可以委婉地表达 出说话人的用意 。
思 想 , 把 对 自身 人 体 部 分 的 认 识 运 用 到 外 部 事 物 中 , 以具
( ) 5 我脸 小,请不动您这样的大人物。
(】 7 我脸皮薄 ,可不敢在这种场合献丑。
例 ( )与 例 ( ) 中 的 “ ” 已经 不 是 人 体 的脸 面 , 5 6 脸
体 喻 抽 象 ,简 单 喻 复 杂 。在 汉 语 表 达 中 ,身 体 及 身 体 其 他 而 是 社 会 的脸 面 , 它 显 示 了一 个 人 在 社 会 中 的 地 位 与 身 7 脸 部 位 的 隐 喻 相 当 丰 富 , 有 些 隐喻 从 喻 体 到 喻 义 一 致 , 有 些 份 。 例 ( ) 中 的 “ 皮 薄 ”喻 指 一 种 心 态 , 容 易 因某 事 而 部 分 一 致 ,有 些 却 不 相 同 。在 日常 言 语 交 际 过 程 中 , 人 们 感 到 害 羞 。 由上 述 可 知 , 口语 中 这 些 人 体 词汇 表 达 的 大 都 蚕
4 头 义 范 畴 的 投 射 : “ 们 的 思 维 之 所 以会 不 自觉 地 将 两 个 概 喻 指 鸡 第 一 次 叫 , 例 ( ) 中 的 “ ” 喻 指 同 一 战 线 、 联 人 念 域 相 提 并 论 , 以具 体 的 、 清 晰 的 概 念 去 认 知 和 理 解 那 些 盟 、 同盟 等 。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

隐喻语的特征与分类有人把语言比作一部充满了死喻的书籍,所谓“死喻”就是指那些从超乎常规的表达形式发展到常规表达形式、从语言润饰手段变成固定词汇的隐语。

这些由形象鲜明、生动的隐喻蜕变为喻义稳定的隐喻性语言就是隐喻语(metaphorical talk)。

隐喻语是词汇系统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除了有隐喻的特点外,还有较强的个性。

本文拟从“张力”和“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隐喻语的特征及其分类问题。

一、隐喻语的特征库珀(Cooper 1986)在论及隐喻语的范畴和功能时,系统地分析了隐喻语的3个显著特征:系统性强、生成力强、对默契感的依赖性强。

它不是多义词,与隐喻(尤其新颖的隐喻)也不尽相同。

1. 系统性任何隐喻都有自己的形成理据。

库珀认为用母喻义(parent sense)来作为隐喻语的理据比用原义(original sense)更为科学和准确。

例如:在“There's no meat to Debussy's mus ic.”中的“meat”就取义于习语“butcher's meat”而非取义于“meat”的原始意义。

(Co oper 的1986:122)大多数的隐喻语都可以归属于某一隐喻概念范畴,在同一范畴内的隐喻语有着共同的理据,这理据就是该系统中的母喻义,如以下各隐喻语都是在“Argumentas War”的基础上形成的:His arguments came under attack.His arguments were shot down.He was defeated in the argument. His arguments were caught in the trap.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本体是“argument”,喻体是“war”,而句中的隐喻性用法都是说明同一个喻体的行为、性状的词语。

这说明在同一母喻义范畴内围绕同一个本体和喻体可以构成X个隐喻性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口语隐喻词汇特点研究
在人类的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

本文着重分析了汉语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指出这些口语隐喻与人体词汇、动物词汇及网络创新词汇密切相关,并在不同的语境中拓展出各自不同的隐喻意义。

口语隐喻使语言鲜明简洁、生动活泼,可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委婉地表达出说话人的用意。

标签:汉语口语词汇隐喻
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日常语言中随处可见的现象。

许多学者通过频度分析发现,人们在每分钟的言语交际中平均使用1.80个新隐喻和2.08个旧隐喻,假设每人每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在说话,那么一个人在60年的生涯中就要制造出多达4,700,000个新隐喻,使用21,140,000个旧隐喻(Gibbs,1994;引自蓝纯,2006:112~113)。

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Richards(1936:90)就曾指出,我们只要稍作观察,便不难发现隐喻在语言中无所不在,在任何语篇的每三句话中,就会有一个隐喻出现。

隐喻的原理就是用熟悉的事物来形容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这也正是口语表达要求所在。

本文将在借鉴现代隐喻理论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汉语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

二、口语隐喻的词汇特点
词汇隐喻发生在两类事物之间,认知语言学理解为意义范畴的投射:“人们的思维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域相提并论,以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关联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特征,正是利用了两个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赵艳芳:1995:36)。

汉语口语隐喻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人体词汇
人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自身开始的。

在人类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表达周围事物及人类自身的各种思维,人们依据“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体验主义哲学思想,把对自身人体部分的认识运用到外部事物中,以具体喻抽象,简单喻复杂。

在汉语表达中,身体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隐喻相当丰富,有些隐喻从喻体到喻义一致,有些部分一致,有些却不相同。

在日常言语交际过程中,人们大量使用人体词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某一事物或他人的观点及看法。

本文试以汉字“头”及“脸”为例,探讨口语中这些词所含有的隐喻意。

《新华字典》对“头”的定义如下: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

汉语里与“头”有关的词语或成语较为丰富,在日常语言交际中,人们常使用的有关“头”的词汇大多使用了“头”的隐喻义,如:“头一回”指第一回;“头号人物”指非常重要的人;“事到临头”指接近;“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又如:(1)他是我们学校的头。

(2)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啊?
(3)鸡都叫头遍了,你怎么还不起床啊?
(4)小心点儿,他们可是一头的。

通过分析可知,例(1)中的“头”喻指领导,例(2)中的“头”喻指苦日子的结束,例(3)中的”头”喻指鸡第一次叫,例(4)中的“头”喻指同一战线、联盟、同盟等。

同样的,口语中与“脸”有关的词语也是不胜枚举。

《新华字典》对“脸”的定义为“两颊的上部”。

有关“脸”的词,如:“抓破脸”指关系的破裂;“脸皮厚”指不知羞耻的样子;“脸红”指脸发红,多形容羞愧、害羞等。

又如:
(5)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

(6)我脸小,请不动您这样的大人物。

(7)我脸皮薄,可不敢在这种场合献丑。

例(5)与例(6)中的“脸”已经不是人体的脸面,而是社会的脸面,它显示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身份。

例(7)中的“脸皮薄”喻指一种心态,容易因某事而感到害羞。

由上述可知,口语中这些人体词汇表达的大都不是其字面意思,而是具有了各种不同的隐喻含义。

(二)动物词汇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动物与人类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词汇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语言。

随着对动物特性的了解,人们通过隐喻思维将动物的各种特性映射到人或其他事物上,实现了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意义转移,给其他相关对象一个新的认知角度,从而更好地表达与寄托了自身的情感。

汉语里多数动物词主要是采取复合法与四字格比喻法。

“名+动”复合比喻词的表达形式,即“一动物名称+一单音动词”,也就是“喻体+动词”,语法上构成一个主谓结构,如“虎视、狐疑、牛饮、龟缩、鼠窜、雀跃、鸟瞰、蜂拥、鱼贯、蝉联、蚕食、鲸吞”等(李国南,2001:130)。

这种表达形式给人的感觉是简练、形象。

很明显,上述动物词汇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隐喻意义:虎视——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狐疑——形容心里疑惑,一时决定不了;牛饮——比喻狂饮;龟缩——比喻敌人或者没有勇气的人躲藏起来;鼠窜——形容惊惶逃走;雀跃——形容非常高兴;鸟瞰——从高处往下看;蜂拥——形容像蜜蜂一样成群结队地迅速聚集;鱼贯——形容前后接连着,像鱼群游动一样;蝉联——指连续相承、连续不断获得;蚕食——像蚕吃桑叶般侵吞他国国土;鲸吞——多用来比喻侵吞土地,也表示食量异常大。

汉语中大量的隐喻词是由结构上前后对称的四字格成语组成的。

这类词有一个共性,即一个汉字一个音节,大多数自成独立的表义单位,属于自由词素,结构上十分便捷(张光明,2010:150)。

口语中,人们常使用到的动物词汇成语,如:打草惊蛇——指做事泄密而惊动对方;井底之蛙——喻指见识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对牛弹琴——喻指对蠢人谈论高深的道理,白费口舌;兔死狐悲——喻指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如鱼得水——喻指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等。

当然,汉语里的四字格动物成语远不止这些,我们只是选取了其中一小部分加以阐释。

(三)网络创新词汇
网络语言是一种新生独特的语言现象,它已从网络流传到现实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尤其在年轻人中,网络流行语已成为他们日常交际话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网络语言进行考察,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在网络语言中也得到了体现。

如“菜鸟、老鸟、给力、大虾、灌水、造砖、恐龙、拍砖”等等。

本文试以“雷”及“山寨”两词为例,探讨人们口语中这些词所蕴含的隐喻义。

百度百科里给“雷”的释义如下:a.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b.军事用的爆炸武器;c.雷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

现用于成语“不敢越雷池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
范围;d.姓氏;e.用于现代流行语。

也就是说,“雷”字通常作名词使用。

《现代汉语词典》标明“雷”是名词。

但作为流行语的“雷”,不再是名词,而具有动词或形容词的功能和特点。

“雷”的动词意义的产生和日本漫画有关,漫画中的人物经常使用电波作为武器,被击中就会颤抖甚至满脸焦黑。

因此在认知上,“雷”被隐喻为各种让我们感到吃惊、震撼、难以接受的人、事、物等。

如“我真是被你雷到了”;“雷人消息,芙蓉姐姐开个唱”;“没有最雷,只有更雷”;等等。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山寨”有两个义项:①在山林中设有防守的栅栏的地方;②有寨子的山区村庄。

根据“山寨”的原型特征,“充当居所”是“山寨”的原始功能。

但今天流行的“山寨”在语义上与此大不相同,其基本意义已变成“民间的、模仿的、非主流的”,可以看作是“官方的、正统的、主流的”的反义词。

例如:“山寨新闻”“山寨春晚”中的“山寨”,指的是民间的,模仿的;“山寨陈奕迅”“山寨周杰伦”中的“山寨”,相当于“模仿秀”;而“山寨机”“山寨品牌”中的“山寨”则指盗版、侵权、假冒伪劣。

通过研究这些词的隐喻性表达,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口语中这些网络新创词汇。

三、结语
哪里有语言,哪里就有隐喻。

口语交际蕴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式,隐喻的精炼、婉转和新颖等特征使语言表达更精确形象。

同时也更好地表达出说话者强烈的感情色彩。

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熟悉日常口语中词汇的隐喻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可扩大学习者的词汇量,同时也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所遇到的新隐喻,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Oxford:University
Press,1936.
[2]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3]李国南.辞格与词汇[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5]赵艳芳.语言的语义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价[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胡春春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