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教材

合集下载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师考编 教宗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近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口诀:法国仪式)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德国(1763年)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全新特征: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教育的生产性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多样性日益突出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主题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景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 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随笔 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教育心得”,主要是写教育过 程中的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教育改革 含义、作用 含义: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以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 作用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概念: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 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是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特点:目的性;自然性;有翔实的观察记录;能动性
调查研究法 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调查
实验研究法 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个案研究法 比较法
保罗郎格郎 代表作:《终身教育引论》1970 观点:终身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代表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观点: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学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学与驾驭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
在批判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基础之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克卢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教育诗》 凯洛夫:《教育学》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西方教育理论占据主导地位的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学原理》讲义教案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Ⅰ 、教学时间安排:2 课时Ⅱ 、教学目标: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确认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及指导思想;3、说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的书名、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著作名称、写作年代、作者及国籍;4、对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做出说明;对学习教育学产生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和学习态度,有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产生。

Ⅲ、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Ⅴ、教学过程设计:导入: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意义?原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告诉人们:我非常重视教育理论,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下去的,我很喜欢教育理论。

1.教育学将使我们具有新时代的教师资格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1/ 3事实说明,教育学对于教师来说,就好比是学医的人的一门临床医学,不学好教育学而从教,可能要经过一个相当漫长的适应过程,且不能准确、全面、高效、优质地履行教师的职责。

对于教师来说,在求职之初,教育学是获得教师资格的一门课程,到后来,教育学就是实施自主劳动的必备工具。

我们通过几个实例,体会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和功能。

案例 1:陈景润失业记徐迟在《哥德巴赫猜想》一书中曾记录了青年陈景润鲜为人知的一件事。

陈景润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是全国著名大学厦门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

四年大学课程,他仅学三年,便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至北京市一所中学任数学课教师。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

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目录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教育功能与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功能概述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三节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节教育目的及其功能第五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章学校第一节学下概述第二节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第三节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第四节学校文化第五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第二节学生第三节师生关系第五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第二节班集体第三节班级管理概述第六章课外活动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第二节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与组织开展第七章教育研究第一节教育研究概述第二节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第三节教育研究课题的选择第四节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第五节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第六节教育研究的方法第七节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八节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第九节我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大学派第一部分教学法第一章教学目标第一节教学目标概述第二节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四节教学目标的设计、陈述方法和评价第二章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概述第二节教学过程概述第三节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第四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教学内容第一节教学内容概述第二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三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背景下的综合性学习第四节课程资源第四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程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实际与实施第四节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第五章教学实施第一节课程实施第二节教学方法第三节教学原则第四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五节说课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第七节现代学习方式第八节教学行为第六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的含义第二节教学评价基本理论第三节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第四节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PPT课件

Company Logo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词源:中国的甲骨文 西方的拉丁文 2、中外对教育一词的解释:
中国: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 《学记》中“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的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卢梭说“教育就是依照儿童的自然发展程序, 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夸美纽斯说“教育就是发展健全的人”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
……
Company Logo
(一)教育的内涵
其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其二,教育活动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其三,教育是一项充满期望的活动,教育是一项理想的事业, “任何关于教育的谈论,都或多或少地是在谈论教育的理想”, 即我们对教育的界定是以好教育为旨归的。
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以促进人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目标,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和促 进社会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为理想旨归。
Company Logo
(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特征可概括为:教育的目的性、教育 的独特性、教育的全人性、教育的理想性 。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 的基本途径。
Company Logo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特点:
1.扩大了教育对象,初等义务教育开始实施; 2.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逐渐紧密; 3.教育内容日益丰富,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4.国家重视对教育的干预,以法治教。
(四)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教育普及化、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2.学校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3.教育逐步一体化,即强调学校、家庭、社会 的一体化; 4.终身教育思想开始发端。

教育学教案(1)

教育学教案(1)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学目的: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学习目标: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第一节什么是教育一、什么是教育(一)词源中的“教育”“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许慎《说文解字》)◆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参见P.4)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0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新增考点1:朱子读书法朱子读书法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出来的,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共六条。

具体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

有三个意思,即读书按一定次第,前后不要颠倒;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并遵守读书计划;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3)虚心涵泳。

“虚心”指虚怀若谷,静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

涵泳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

读书必须身体力行,见诸行动。

(5)着紧用力。

读书要抓紧时间,反对悠悠然;读书要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6)居敬持志。

居敬指读书要精神专注,持志指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意志力坚持下去。

新增考点2:教育的形态从教育系统的空间特性来看,可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类型。

教育的最早独立形态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出现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产之后,学校教育形态出现最晚。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与基本要素考点1:教育的概念【常考题型:单选、判断】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

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做出了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广义的教育: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考点2:教育的属性【常考题型:单选、判断】(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永恒性—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历史性—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3)继承性—不同时期有共同点;(4)长期性—时间周期较长;(5)相对独立性—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超前”或“滞后”;(6)生产性—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7)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2019年最新-教育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精品文档-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教育原理教学课件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PPT精品文档-精选文档
类生命:人类的发展主要依靠间接经验、 间接知识,文化进化 ◎ 人类的双重生命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2. 人类教育产生的社会前提 人类社会的诞生
劳动——标志着动物的本能活动已经转变为 人类自觉的劳动
劳动的技术结合——制造和使用工具、传递 经验、自我意识的形成、语言的产生 个体经验的类化
主体—客体 = 生产活动(对象化活动) 主体—主体 = 教育活动(交往性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动物界是否存在教育活动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关于教育起源的种种学说 1. 勒图尔诺、沛西·能(法)的“生物起源说”
传递经验的形式。
—— 王守恒《教育学教程》
教育起源于为传递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
的以生产劳动经验为主的超生物经验的需
要。
—— 陈焕章《教育原理》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二、人类教育产生的前提 1. 人类教育产生的生物前提 教育的必要性
种生命:与动物既相同又不同,不同之处 表现为人的未特定化、未完成性 教育的可能性
动。
——陈焕章《教育原理》
教育是传递社会经验并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社会性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认识

《小学教育学》精讲班第1讲:小学教育学的内容体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课件讲义讲义

《小学教育学》精讲班第1讲:小学教育学的内容体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课件讲义讲义

三、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四、论述题(共1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分)
根据各省市情况的不同,对教育学考试试卷也会做相应的调整。做题的时候请大家仔细看清题目与分值。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即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例题:中国建立并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学制
D.壬寅学制
答案:B
考试大网校试题解析:
填空: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实施的学制而且实施的学制)。
壬子学制(民国政府1912年,教育制度新学制)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六三三学制)
一般内容课外活动教育与教育学小学教育目的
二、考试题型题量
考试题型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填空题(共2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二、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与人类社会同一时期出现的早期教育;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教材_电子档

教育学教材_电子档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整理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 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 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的,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世界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课时安排:6二、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名著阅读;多媒体教学三、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新编教育学,董操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冯建军,现代教育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李剑萍,教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0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四、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教育活动及教育学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能够明了教育学的价值,从而有学习本门课程的热情,为学好本门课程奠定基础。

五、教学重点,难点:(1)本章重点掌握的内容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尤其要掌握20世纪主要的教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他们的主要学说观点;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2)本章难点是对教育的内涵、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这三个要素在当代的变化应有自己的理解。

(3)本章了解内容是教育的起源;教育形态划分;教育学的价值。

六、复习思考题:1、教育的对象与教育学的对象有什么不同?2、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3、构成教育的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4、与老鼠一起长大的猫不吃老鼠。

这是否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5、请从社会变化的角度,分析教育与生产劳动关系的变迁。

6、简述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

7、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也是一个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请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七、基本教学内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可见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我们就从对教育的认识入手。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教育是什么一、教育的概念谁能谈谈什么是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可以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基础教育学

基础教育学

基础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什么是教育1、“教育”的概念(1)“教育”的日常生活用法(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3)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特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专业化概念“教育” 的词源(参见教材《教育学基础》p2):我国、西方“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社会的视角: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联系2.对象的视角:整合,“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3.价值的视角:“促进”或“加速”4.实践的视角:实践活动,而非纯粹理论、行而上的活动教育的类型1.逻辑类型: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2.空间类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3.时间类型: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2、“教育”内涵的分化与统合(1)“教育”内涵的分化教育内涵的分化是指把浑然一体的教育分解为智育、德育、体育等成分。

这是在近代“人本位”教育目的取向形成过程中,基于对个人“完善发展”的具体解释而产生的观念(2)“教育”内涵的统合教育目的层面上的统合,强调各育的平衡、协调、和谐发展。

教育手段层面上的统合,只有教育目的的分解,没有教育手段的分解。

认定某些教育承担德育职责,另一些教师承担体育或智育之职,这实际上人为降低了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3、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教育和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法]勒图尔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

心理起源说:[美]孟禄,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教育学课本及教案

教育学课本及教案

教育学课本及教案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1 教育概述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教育的类型和形式1.2 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3 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教育与认知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系第二章:教育目标与原则2.1 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目标的含义和重要性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和方法教育目标的分类和表述2.2 教育原则教育原则的含义和作用教育原则的分类和特点常见的教育原则及其含义2.3 教育目标的实现与评价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目标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教育目标评价的方法和工具第三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3.1 教育者的角色与职责教育者的定义和特点教育者的角色和职责教育者的素质和要求3.2 受教育者的权益与责任受教育者的权益保障受教育者的责任与义务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3.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合作与支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冲突与解决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4.1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含义和作用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和策略4.2 教学组织的形式与结构教学组织的含义和作用教学组织的类型和特点教学组织的原则和策略4.3 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的含义和作用教学评价的类型和特点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课程设计与教材开发5.1 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原则课程设计的含义和作用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方法5.2 教材开发与评价教材的含义和作用教材开发的流程和策略教材评价的标准和方法5.3 课程实施与评价课程实施的原则和策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作用课程评价的方法和工具第六章:学习理论6.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强化理论的应用6.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表征与学习过程认知策略与元认知6.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建构的过程与方法社会互动与协作学习第七章:教育评价与测量7.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评价的含义与作用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流程7.2 教育测量与统计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数据分析与解读7.3 教育评价的应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与学校评价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第八章:教育政策与法规8.1 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与制定教育政策的含义与作用教育政策制定的原则与过程教育政策分析与评价8.2 教育法规与教育法律制度教育法规的含义与分类教育法律制度的构成与运行教育法律纠纷与解决8.3 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实践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第九章: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伦理9.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与意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9.2 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规范教育伦理的含义与作用教育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范畴教育伦理规范与实践要求9.3 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与评价教师职业行为的特点与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改进第十章:教育技术与发展10.1 教育技术的概念与分类教育技术的含义与特点教育技术的分类与应用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0.2 教育媒体与信息化教学教育媒体的作用与选择信息化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10.3 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挑战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教育技术应用的挑战与对策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教育如何影响经济和文化,是教育学的核心内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反过来指导教育时间。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3、广义的教育: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5、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6、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7、各要素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题,是直接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8、教育者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

9、受教育者是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10、教育影响是教育时间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终结。

11、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J)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到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12、古代教育:适应手工生产和自然经济的教育,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极端。

原始形态的教育即是原始社会的教育。

13、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14、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第一,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与(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

16、中国早在4000 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17 、西周则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就(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现代教育学(1-3章)

现代教育学(1-3章)
•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 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 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 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 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
人猿相揖
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特征
1977年-2008年高考录取 数
• 1998年11月,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 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写信, 提出《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 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陈述5个理由支 持大学扩招: • 其一,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 水平的国家; • 其二,1998年国企改革,大量下岗工人进 入就业市场,如果大量年轻人参与竞争,就 业将面临恶性局面;
研究生教育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型

记者从国务院学位办获悉,2009年国家从 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了3.8万名专业学位硕 士生,实行全日制培养,这意味着硕士研究生 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 人才为主转变。 —— 北京考试报2009年11
月18日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 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 广义的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狭义的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 、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的概念
•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是以教育活 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科学。
现代教育学
扈中平 李方 张俊洪 主编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小学教育与教育学ppt

《小学教育学》第一章  小学教育与教育学ppt

(2)代表人物及作品、思想
①布鲁纳《教育过程》 ②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③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④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⑤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3)思考与练习
①“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
A.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B.经过努力可达到的水平
C.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D.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⑤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出现在( )。
A.文艺复兴时期 B.18世纪 C.20世纪60年代 D.21世纪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思 考 : 教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教育学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学与人的发展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1.制约作用有两个方面 (1)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变化和发展提出某种需要 (2)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此提供相应的条件
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既可以体现为促进作用,也可以体现为制约 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改进劳动工具、拓展劳动对象范围,从而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
2.讨论或辩论
教育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互作用 ( 1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 2 ) 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的著作《普通教育学》(1806)的 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他也因此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要成为 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形成教育的 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他就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 础上了,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 基础。

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专升本教育理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继承性
5.相对独立性
(1)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4)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6.生产性
7.民族性
4.长期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三)练习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句话体现了教育的( B ) A.历史性 B.永恒性 C.继承性 D.生产性 2.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 B ) A.教育具有阶级性 B.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C.教育不能脱离政治经济的制约 D.教育具有永恒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育人性
4.真题
(1)教育的质的特点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2)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 B )
A.教育是传递生活经验的活动
B.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C.教育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活动 D.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活动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二、教育的属性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概述 (二)教育的概念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 (2)学校教育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的途径 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咨询与指导

基础教育学新教材版

基础教育学新教材版

1.
2.
3.
第四章 教育的目的与素质教育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 的政治、经济、科技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 定的。 二、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与民族文化传统 3.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于教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教育的速度与规模, 人才培养的格局和教育结构, 制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制约教育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创新的重要手段; 教育能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 提高人口素质
二、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教育家: Socrates, Plato, Aristotle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苏格拉底法或 问答法 不是直接将思想、观念或结论告诉他 们,而是采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 与他们谈话,在谈话中有针对性地、 循序渐进地提出问题,引导他们依 靠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思考,自己 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第二节 古代教育思想
一 、古代教育以道德教育为核心 三代的庠序;西周的官学与私学; 汉代的太学与荐举制;魏晋南北朝士族的家庭教育; 隋唐的科举;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 重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以伦理为核心,以道德教育为本的教育传统 教师的要求:以身作则、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教学相长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 性善论,教育在于扩充和培养人的“仁、义、礼、智”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英才教育;立志和意志锻炼

《教育学》最完整版教材

《教育学》最完整版教材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概述(一)教育的概念教育史上,中外著名的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教育是什么”做过各种回答。

在我国,如《学记》中的“教者也,长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战国时的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是《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在外国,如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教育家对教育下过各种定义。

我们通过对这些定义的分析,发现这些定义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从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对象角度,有的从教育价值角度,有的从人的发展、社会作用角度,由于时代不同、立场不同、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概念的差异和对立。

如教育史上的“实质教育”和“形式教育”之争,其中就关于什么是教育的争论,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美好的生活做准备”,而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但在启发人们上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把教育看作是一种活动。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是有计划和偶然的,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具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奴隶社会初期,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可以有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语言的发展达到了较为完备的文字形态后,便出现了学校。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年青一代生存、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永恒现象,它和人类社会同始终。

教育学电子书【完整版】

教育学电子书【完整版】

《教育学》(电子教材)目录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2)第二章人类发展与教育 (19)第三章个体发展与教育 (39)第四章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 (53)第五章教育目的 (71)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85)第七章课程 (86)第八章教学�上� (87)第九章教学�中� (88)第十章教学�下� (89)第十一章德育�上� (90)第十二章德育�下� (91)第十三章班级管理 (92)第十四章综合实践活动 (9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与教育的历史发展同学们都经历了12年左右的学校教育�并且一直都在接受家庭教育�应当说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不陌生的。

同学们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教育有什么要说的吗�能不能给它们下一个定义呢�┅┅一个人对教育有自己关心的角度和把握的深度是很正常的�它既与一个人认识教育问题的方式和能力有关�也与一个人接触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素材有关。

给教育下定义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一个惯用手法。

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但由于20世纪前�人们很少把这两个字合起来作为一个词使用�所以这里的“教育”主要指“教”或“育”。

按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的解释�即“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为“学”。

这与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活动有关系。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 d u c a t i o n”�在法语中�教育是“éd u c a t i o n”�在德语中�教育是“e r z i e h u n g”�三词都来源于拉丁文“e d u c a r e”。

“e d u c a r e”是名词�它是从动词“e d u cěr e”转换来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经济基础 (2)政治需求 (3)文化发展 (4)教育渊源
2.心理起源论
❖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 无意识的模仿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美国教育家孟禄(PaulMonroe,1869~1947)。
❖ 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 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 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其著作 《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 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原始共同体中儿童对年长 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斯宾塞(spencer,H. 1820-1903) :教育是为人的完满生活作 准备。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 组和改造。
德国现代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对“什么是教育”有着较为详尽的 回答。他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 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
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
(三)、对“教育”概念的现代界定
❖ 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 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 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 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 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 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从“教育”的词源学意义上看,我国的教育中,儿童需要在 成人的棍棒监督之下习字学文,从德向善,这是认为儿童天性 本恶,因此多强调“外烁”;而在西方,教育重在对儿童的固 有本性加以引导,使之完善发展,此处隐含儿童天性本善,故 而更关注“内发”。
(二)、先贤先哲们对“教育”含义的论说
在我国,《中庸》里说:“修道之谓教。”《学记》有云,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修身》认为,“以 善先人者谓之教。”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者避免了生物起源论的错误所在,提出 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 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
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 的模仿行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是有意识的本质规定,不 懂得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因而, 他的这种观点仍然是错误的。
二、教育的产生 (一)、广义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 存本能活动。主张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 西·
利托尔诺(Charls Letourneau,1831-1902)在其所著 《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
沛西·能(SirThomasPerey Nunn,1987~1994)1923年 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 中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 一切人类社会有教育,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 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我之所以把教育称之为生物学 的过程,意思就是说,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 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待周密的考虑使 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 的行为。”
利托尔诺从生物学的观点出发,把动物界生存竞争和天性 本能看成是教育的基础。按照他的看法,动物是基于生存与 繁衍天性本能而产生了把“经验”、“技巧”传给小动物的 行为的,这种行为便是教育的最初形式与发端。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归之于天生的、像动物本能那样原本具有的生物行为,教育 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这就完全否认了人与 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四)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广义的教育 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在学校教 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教师。
2.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受教育者是指教育过程中以学为职责的人。在广义的教 育中,凡是为提高自身素质而处于学习状态的人都是受教育 者;而在学校教育中,受教育者主要指学生。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认识对象和客体。在广义的教 育活动中,教育内容泛指学校、家庭、社会等一切对受教育者发展有影 响的各种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教育内容是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 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
4.教育手段
教育手段是指进行教育活动时,教育者借以传授教育内 容,实现教育目的的媒介。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 必要条件,是全面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 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般而言,教育手段包括教 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技术等方面,是转化教育内容,形 成教育效果的媒体和介质。
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教育是使人有效率地从事现世生 活并为来世生活作准备。
德国教育学家鲁道夫·洛赫纳(Rudolf lochner, 1895-1978): “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法国教育家爱弥儿·涂尔干(Emile Durkheim, 1858-1917): “教育是成人对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
3.劳动起源论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 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 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 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其次,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