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药滴丸制剂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滴丸剂工艺质量及发展现状
中药滴丸剂以其基本能符合现代制剂
“三效”(高效、速效、长效)、
“三小”(毒性小、反应小、用量小)、
“五方便”(生产、运输、使用、携带、保管)的发展方向,故发展非常迅速并在医药及食品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滴丸剂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概述
滴丸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基质用适宜方法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滴丸剂的制备具有设备简单,易操作,生产周期短,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无粉尘污染,节约原材料和辅料等许多优点;其质量稳定,均一一致;含量准确;溶出快,高效速效;生物利用度高,局部给药有长效作用;可减少药物的挥发,增加药物稳定性;便于携带,贮存,服用。
滴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6年有用聚乙二醇4000为基质,以植物油为冷凝剂制备苯巴比妥钠滴丸的报道,1958年国内有人用滴制法制备了地锑钾滴丸[1],1968年我国芸香油滴丸的试制成功揭开了中药滴丸的序幕[2]。近年来,随着中药剂型的不断发展,滴丸在中药剂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成为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中药新剂型。滴丸剂是采用滴制法制成的丸剂,过程实际上是将固体分散体制成滴丸。上海医药工研院等单位对苏和香丸进行研究,其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EG与药物形成固体分散体系,药物主要呈胶体、分子、或微晶状态分散于基质中,使药物总表面积增大,从而溶出速率加快,吸收完全,提高了生物利用度。因剂量小,起效快,可发挥高效、速效作用。主药在基质中分散均匀,剂量准确,药物稳定性高,不易水解、氧化。又因滴丸剂既可口服给药又可舌下含服,这就克服了一些同类口服剂型,如片剂、冲剂、胶囊等起效慢,肝首过效应和胃肠反应等缺点,也避免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急性中毒反应、过敏反应,使其成为稳定性好、易于储藏携带、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少、安全、高效、速效为一体的现代新制剂。
中药滴丸可用于全身用药也可用于局部治疗。可分为两种:一是油性成分分散于基质中,滴制法制备,如芸香滴丸;一是将不溶于水,溶出速度慢,吸收不好的中药成分或有效部位采用固体分散技术制备速效滴丸,后者一直是研究热点。如孙载明等[3]将黄芪夹竹桃仁提得的混合物制备成强心灵滴丸;王海波等[4]以PEG4000,硬脂酸,石蜡为基质,将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制备成肠溶滴丸,可减少胃肠刺激。口服和用于舌下者较多见,耳用滴丸是90年代发表的新剂型,它与液体制剂相比有局部浓度高,便于携带,作用持久等特点,如乔艳等用聚乙二醇6000为基质制成的复方黄芩耳用滴丸[5]。此外,滴丸用于眼部和牙科的报道也有。
2. 发展现状
近年来已上市和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品种中,多数为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各种
痛症等方面的用药。已上市的中药滴丸剂有20多种,已批准临床研究的中药滴丸有十余种。滴丸剂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药物新剂型,由于该剂型具有能够提高某些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突出特点,几年来有较大发展。以下介绍有关滴丸的辅料,工艺及质量研究等方面进展。
(1)滴丸的辅料
滴丸的基质和冷凝剂均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常用基质:脂溶性基质: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虫蜡、蜂蜡、石蜡、氢化植物油及植物油等;水溶性基质:PEG、硬脂酸钠、甘油明胶、水等。
新型基质: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类是一种优良的水溶性基质(熔点为46-51℃)S-40改变了PEG本身不具有亲脂性结构和表面活性的性质,有报道S-40可改善某些在PEG中难溶药物的溶解度,但其具有引湿性,故应密封保存;聚醚类具水溶性,毒性很小,价格较低,能与许多药物形成固溶体。以泊洛沙姆为例它可减化滴丸制备工艺,制备时的温度控制比PEG 简单,但溶出和透皮释放均比后者慢。
常用冷凝剂:脂溶性冷凝剂:液体石蜡、植物油、煤油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水溶性冷凝剂:水、乙醇或者两者的混合液。
新型冷凝剂:二甲基硅油表面张力小于液体石蜡,比重为0.965-0.970,与药液的比重差小,可减少黏滞力,有利于滴丸的成形,黏度较大,可显著改善滴丸的圆整度;玉米油作为冷凝剂其表面张力近似于二甲基硅油,但黏度较小,故作为冷凝剂时常与二甲基硅油和用。
其它成分:在滴丸中加入其它成分,如崩解剂或增(助)溶剂等,有助于增加药物与载体在熔融状态时的互溶度,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① CMC-Na与CMS-Na作为崩解剂可促进滴丸在溶出介质中迅速分散,增加与溶出介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溶出度的改善。
② 增溶剂:少量聚山梨醇酯-80可提高甲硝唑-PEG滴丸主药的溶出度。
③ 其他:适量加入甘草浸膏作为矫味剂对圆整度似有所提高。加入适量水可使基质与提取物充分混匀,稠度适当,并能相对减少基质的用量,增加载药量。此外,添加适量丙二醇、硬脂酸钠和淀粉等成分可改善滴丸的性能。
2)工艺及质量研究
滴丸的制备工艺对滴丸的影响因素较多,如配方、滴制温度、及滴制速度、冷凝剂的选择等,甚至滴距,滴头口径,冷凝柱高度等都影响到滴丸的质量。
滴丸的圆整度受以下因素影响:
1.滴在冷凝液中的移动速度液滴在冷凝液中下降或上升,是受重力或浮力的影响。这种力作用于液滴使之不能成正球形而成扁形。移动的速度愈快,受的力愈大,就愈扁;液滴与冷凝液的比重相差大或冷凝液的粘滞度小都能增加移动速度。速度的调整可使滴丸从球形变为扁平的片形。调整冷凝液,保证丸粒圆整。亦可用其它物质来调节粘滞度与比重,据文献介绍,有用石油醚、玉米油等、可使液滴移动速度达到理想效果。
2.冷凝液的温度离开滴头的液滴带着空气进入冷凝液中,在下降的同时逐渐收缩成丸并逸
出所带入的气泡。液滴冷凝得快的品种在未完全收缩成丸前就凝固了,致不圆整;气泡尚未退出致产生空洞;有的在逸出气泡时,带出少量药液,导致尚未缩回而带有尾巴。
3.液滴的大小与圆度的关系,液滴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单位重量面积也不同。一般的单位重量所产生的面积是小丸大于大丸。面积大的收缩成球的力量强,小丸的圆整度比大丸好。所以在主药含量不变的情况下,辅料基质尽量少,使丸尽量小.滴出的丸圆整度相对就好。与滴丸丸重有关的几个因素:
1.实际丸重比理论丸重轻,滴丸为自然滴定,液滴的重量即是丸重。丸重与滴管的口径和药液的表面张力有关。实际丸重比理论丸重轻,这可由液滴的形成过程看出,当液滴充满管口即为理论丸重。滴下时,总是有部分剩余,故实际丸重轻。
2.药液粘滞度与丸重的关系,药液的粘滞度随温度升高与降低而变化,温度高时,粘滞度小;滴的速度快时,丸重减小。药液粘滞度大时能充满较大的管口,而滴丸时温度低也会使粘滞度增大,这有利于选用较大的滴出口以增大丸重,滴管口半径小的丸重小,半径大的丸重大,这是一般道理,但半径不能过大,过大时药液不能充满管口,易造成大小粒不均匀,丸重差异大。
3.表面张力与丸重的关系,表面张力随温度的上升几乎是直线下降,当温度高时,表面张力减小,丸重也减小,温度低时,表面张力增大,丸重也增大。为保持丸重大小一致,操作中要保持恒温。
4.多滴头及滴头管壁与丸重的关系,丸重与半径有关,在多滴头机上各滴出口的边缘缺损及半径很难一致,因此丸重有差异。为此,在选用滴头时,尽量做到精密,减少误差。滴出口管壁厚的,初滴出的部分因药液未湿润到滴出口外壁.丸重轻些,因此起始滴出丸不能要。药液逐渐湿润到外壁时,圆周也逐渐增长,丸重也逐渐变重,并增加丸重差异,所以管壁越薄越好。多滴头机上各个滴头的滴速应基本一致,快慢不一,易造成重丸差异。
5.滴出口与冷凝液面的距离一般不宜太大,以4—6cm为宜。距离太大,药液液滴易被跌散产生细粒。太近,液滴在冷凝掖中冷缩不够,成形欠佳,圆整度不够,易出现不规则的异形丸,增加丸重差异。
因此,滴丸的质量不能用一个指标来衡量。目前工艺研究中多用正交实验法和均匀设计法,采用成形性,丸重变异系数,外观质量(圆整度)和硬度等几项指标来评定工艺的优劣,进行工艺优选。如冯伟华等用正交实验法优选蓝盆花总黄酮滴丸的制备工艺[6]。各滴丸工艺研究的实例见表一。
对于质量研究方面,由于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互相干扰,同时又存在基质干扰,含量测定方法很难找到,但广大药学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如王凤有[7]等用HPLC测定复方黄芩耳用滴丸中黄芩苷的含量。李茂星等用紫外法测定芦丁滴丸中芦丁的含量[8]。
(3)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主要是通过微粉化、固体分散体和粉状溶液或溶剂沉积等技术达到高度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水溶性和亲水性很强的物质常作为固态分散物的载体,以增加一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增加药物口服的生物利用度。固体分散体的常用制备方法有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等,还可以用共熔原理,用研磨法制成低共熔